六年级上册中华的少年:轻工业是过度竞争的生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6:26:58

 

大部分老一辈的香港人,都曾经直接或间接参与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的轻工业发展,所以投资界对工业股的评价,比较审慎及有保留。笔者小时候的生活经验也是毕生难忘:早年丧父,母亲经营一家家庭式的小型布厂,胼手胝足,仅可糊口,全家也要总动员,放学回家后都要到布厂帮忙。从事工业,资金周转永远是一个大问题。因为需要资金来购入原料及投资机器、厂房及支付员工薪金,但却只有在制成品完成后,才能收到货款。在织布行业,棉纱占了成本的七成,剩下的三成则为支付“灯油火蜡”。员工的薪金及其他损耗维修,数目不菲。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毛利率可能只有10%。但实际毛利率却远低于10%,因为在织布过程中,需要准备较多的原材料,以备不时之需,而在织布过程中,必有断纱破烂情况出现,因此又会多织一些以作“保险”,同时布疋在织成后会出现收缩(所谓缩水);上述10%的毛利率,实际上包括了很多剩余的存货,现金流入往往只有5%-6%,这个10%毛利还要支付银行的利息、厂房和机器的分期付款。所以广东人有句俗语:“只见身郁,不见米白”;从来工业家经常地遇上现金周转问题。

1967年,英镑贬值,贬值的幅度已把毛利一扫而清。其后英国政府更勒令所有英国进口商(包括布疋进口商),都先要支付100%的按金,才可以透过银行开出信用状,来香港订购货物。英国政府的目的,是要阻遏资金外流速度及减少贸易赤字。所以英国进口商在没法筹集资金下,暂停向香港买入布疋及其他产品。作为一个经营者,母亲当时所受的压力很大,因为厂房的按揭、机器按揭均需每月支付,原料也要支付,又不敢停工(因担心银行会接管),唯一的方法就是由一天的3班制,改为1班制,只是由早上9时工作到下午5时,再不是24小时开工,当银行派人巡查时,还有一些“样板戏”可以向银行交代,但情况已苦不堪言。

母亲最后想出一个方法:要求汇丰银行代英国进口商支付100%按金,方便英国进口商能够开出信用状来港购买货品,而汇丰银行为英国进口商所支付的按金利息,全数由香港厂家承担(笔者当时在大学毕业后,工余时还会帮忙处理一些文书工作。当日母亲约见汇丰银行旺角分行经理时,笔者就充当翻译员)。100%的按金、4个月的利息支出,就等于整批货款的4%,所以毛利率就得从10%中再扣除4%,只剩下6%了。但因为开工时间减为8小时,生产成本上涨,可以说连6%的毛利率也赔上了,虽然英镑已贬值了,但订单价钱没有加反而要减,最后只有亏本经营。但厂商的苦处不是行外人所能明白的,纵使亏本也要继续经营,因为厂房及机器仍要分期付款,若工厂停产便会被银行接管,所以只能“望天打卦”,希望能渡过难关。这种情形维持了一年多,母亲饱历沧桑,所以经常教导笔者说,纺织业是“烂棉衲,无发达”。母亲没有强逼笔者继承“无发达”的布厂事业。

当时笔者曾问母亲,既然布厂是无发达的生意,为何还要经营几十年。母亲说:“现时你大学毕业了,有了学历,有雇主聘用。但母亲不懂英文,中文程度也有限,求职相当不容易,只有埋头苦干没有发达的生意。烂棉衲的好处是不用捱冻,勉强温饱。”母亲的例子反映了很多行业都是过度竞争。入门坎低的行业,适合没有专业知识的普通人,在人人参与时,便会出现过度竞争,也就成为“烂棉衲”的生意。当时母亲生产的布疋已经无法追上潮流了,要追上潮流,必须更换所有机器及配套设施,这不是一个小数目,要完成的话一定要负上一笔大债项,以六十年代一部瑞士先进的织布机,需要5万港元,相当于一层过千英尺的住宅单位,要更换20台织布机,则要100万港元,这还未计算其他配套的设施在内。20台织布机的规模只是很小,不能争取到经济效益。笔者从小时的经验就理解到什么是“烂棉衲,无发达”:笔者当时理解到,作为汇丰银行,它只要作出一个承担,代英国进口商支付进口按金,每年便可额外收取12%的利息,这就是“经济专利”,也是小工业家无法做到的。所以笔者第一次投资香港股票,就是买汇丰银行。笔者从七十年代初,便投身证券分析的工作,接触过不少制造行业,他们很多时都会面对上述例子的问题,尤其是生产中、下游产品的生意。原料价格上涨,便会将毛利率压缩得很厉害。举例而言,若原材料占成本70%,若其价格上升10%,你的成本便会上升7%,而毛利率则相应减少7%;第二个困难是市场的竞争。由于工业没有什么专利可言,任何人有资金,有技术便可参与,市场的价格竞争则无日无之,就算最成功的德昌电机,其微型马达也要年年减价。工业的第三个难处是设备的更新(Re-Tooling),要提高效率,要产品追上时代,便要不断投放更多资金。所以很多厂家都感到生意愈做愈大,但负债也愈来愈大,因为很多新机器设施都是很昂贵的,经常需要融资来添置。
从纺织业的困难,也可以伸延到家庭电器业,例如生产彩色电视机。整个电视机最昂贵的组件是真空映像管,工厂若是生产黑白的显像管,其配套设施是不能生产彩色显像管的,因此若要追上潮流,整套设备都要更换及引入新技术。一条生产线能够出产17英寸电视机的显像管,却不能同时生产更大的33英寸显像管。当你能追上33英寸的时候,先进的生产商已经成功地生产Plasma电视机了,现时Plasma的科技还未稳定下来,但是已经有生产商生产液晶体电视机(LCD)。在六十年代时,拥有黑白电视已很满足;在七十年代拥有17英寸彩电已很奢侈;在八十年代则追求33英寸的彩电;到九十年代则向往Plasma。消费者不断在追求新产品,但厂商则要不断投资更新机器配套,不断融资负债,到头来还不一定能赚大钱,因为科技进步得快,而且有太多对手参与竞争。 

有一些较“下游”的生产商避免生产昂贵零件,便从不同零件供货商买入零件,从事装配工作,这样投资费用便低得多了。只需雇用一批工人,以流水作业形式装配,产品可以是:收音机、音响、电视机、CD和DVD等,但这种行业也面对同样问题,就是作为最“下游”的生产商,会受到市场价格竞争的冲击。从中国过去的例子,冷气机、雪柜的价钱是不断下降,最后是无利可图。曾几何时,香港人回乡时,会带彩电回去作手信,但现时国内的彩电及其他家庭电器都供过于求,价钱比香港便宜得多。生产商唯一能够赚钱的方法,是要不断扩大市场,甚至跳出中国,进入世界市场,以薄利多销的形式来赚取利润。但作为出口商,又要面对另类的挑战及风险:外汇价格的波动、外国关税与反倾销措施。

今天香港只有寥寥可数的工厂能成为世界级的生产商,例如德昌电机及裕元工业,前者是生产微型马达,后者是运动鞋。但当规模到达世界级时,想进一步增长,是会相当困难的。面对原料的涨价,德昌年初时已提出盈利警告。裕元于2004年上半年的营业额为12.58亿美元,比2003年上半年的12.42亿美元,只增长了1.3%,而纯利由1.52亿美元上升至1.58亿美元,幅度也是很小。所以裕元最近的策略是进行分散投资,积极购入运动服装和其他类型鞋类的生产业务。但分散投资后,其风险亦相应增加,最后又会如何呢?拭目以待吧!广东科龙曾经是中国最大的冰箱及空调生产商,但今日已无复当年之勇了。2004年上半年,广东科龙的营业额达到人民币50亿元,纯利则为人民币1.58亿,纯利率只有3.16%。长城科技也是一个规模庞大的电子生产商,但近年的纯利亦是反复;2004年上半年,长城科技的营业额为人民币49亿元,纯利只有人民币1.3亿元,纯利率只有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