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薏米水有什么好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2 19:39:35
校园首页校园概况教育教学德育天地招生就业培训信息名师风采学生风采视频信息

您现在的位置:农安职教中心 >德育天地 >德育科研 > 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报告
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报告
农安职教中心   2010-06-26 13:30:47 作者:webadmin1 来源: 文字大小:[大][中][小]
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课题研究报告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目前,就业导向早已经成为世界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趋势,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职业教育也已经成为职业学校办学的指导方向。2004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七部委联合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加强职业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就业服务,把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衡量职业院校办学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指标。”教育部周济部长在《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现职业教育的快速健康持续发展》报告中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道德教育的水平体现了职业学校的竞争力”。这些不但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就业是职业教育的方向和目标,而且进一步阐明了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二、课题的界定:
行为:是指人自主自决的行为,自由意志的行为,更确切地讲是有意识的行为。
职业道德:是指人们在从事职业活动中应当遵循的特定的行为规范。主要内容是:从道义上规定人们以什么样的思想、态度、情感、作风和行为对待本职工作,以及待人接物处事所应履行的职责。职业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对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要求“我们社会的各行各业,都要大力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职业道德行为:是在一定的职业道德意识支配下,做出的影响人们之间利益关系的社会行为。如:责任心、敬业精神、团队协作精神、诚信等
养成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及方法。
1 研究目标
本课题试图从学校的日常德育和课堂教学实践发掘教育对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在社会中的就业能力、职业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自我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提高职业学校学生道德素质和实践能力;使职校生这一特殊群体整体职业道德素养更好的符合就业需要,为培养职高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提供一种较有意义的尝试。
2 研究内容
探索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目标、内容、途径、方法、管理及其评价机制。
具体任务有:
(1) 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目标的研究。这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这一目标的确定是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根据企业对劳动者的要求来确定的。其要求是:明确、具体、规范、务实。
(2) 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内容的研究。这是由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性质所决定的。在研究时,注意职校生的年龄特征、思想品德和专业培养目标,有的放矢。其要求是:结构合理、整体布局、突出重点,形成亮点。
(3) 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途径的研究。这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组织形式和渠道。在研究时,依据我市的具体情况和我校德育的实际情况,切合内容,有所创新。其要求是:以人为本、鼓励创新、求真务实、循序渐进。
(4) 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方法的研究。这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手段。在研究时,注意与途径的联系与区别,紧紧围绕内容,优选组合,不拘一格。其要求是:对应内容、正确规范、具体细致、切实可行。
(5) 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管理及其评价机制的研究。这是职业学校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必要环节。在研究时,注意其教育实效,为实现其具体可行,应建立制度,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网络评价体系。其要求是:有实践性、可操作性、有针对性、可比较性。
3、研究的方法:
科学研究需要有正确研究方法。就本课题而言,在研究中将主要采用以下方法:
1、调查法:采用谈话、问卷了解、信息采集、材料汇编等方法进行调查分析,摸清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能力水平、兴趣爱好等。为实验计划的制订、课题的分析研究提供准确而具体的第一手材料。
2、实验法:在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班级进行教育教学实验,检验理论假设在现实中的可能性,并累积经验与教训,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指导。
3、文献资料法:在查阅大量文献基础上,了解国内外研究同类问题的水平和成果,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职业道德的实际问题,并找出相应的对策。
4、个案研究法:选取典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对收集到的各种个案进行细心整理分析,作出了合理判断,进一步提出建议,促进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发展。
5行动研究:行动研究法是一种适应小范围内教育改革的探索性的研究方法,其目的不在于建立理论、归纳规律,而是针对教育活动和教育实践中的问题,在行动研究中不断地探索、改进和解决德育实际问题。
四、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 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教育研究所发展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Dr. Howard Gardner),1983年提出多元智能理论,在他的研究中,将人类的智能大略分为: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关系智能、内省智能、自然观察智能等八种类型。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教师在安排教学活动时要同时兼顾八种领域的学习内容,综合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同时提供有利于八种智慧发展的学习情境,让每个人的八种潜能都有获得充分发展的机会。学校教育的宗旨应该是开发多种智能并帮助学生发现适合其智能特点的职业和业余爱好,得到这种帮助的人在事业上将会更投入、更具竞争力;将会以一种更具建设性的方式服务于社会。
2.世界三大心理学家的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精神分析理论”、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和西尔斯的“学习理论”的共同特点是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研究人的发展,他们认为人的发展是世界发展的一部分,强调影响人的心理发展的自身因素——主体机能(即机体的生长成熟)和主体作用(自我意识、自我调节、自我建构)的功能性,目标是要培养一种知、情、意完整统一的开放的人格。
运用这一理论研究职校学生的特殊的心理特征,可以激发主体内在潜能,发展心智,弥补心理缺陷,促进人格发展,在个人品德、情操、审美情趣、意志等方面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品质。
3、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其生活教育三大原理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①“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之变化,生活无时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的教育。……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有目的生活是有目的教育,无目的生活是无目的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教育又改造生活。
②“社会即学校”:陶行知认为:“整个社会活动,就是我们教育的范围”;“到处是生活,即到处是教育;整个的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即教育之所。因此,我们又可以说‘社会即学校’”。
③“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方法论。也是陶行知先生最早提出生活教育中基本原理和校训,“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情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 陶行知在这里明确知识来源于实践而又指导实践的认识规律,他明确指出“学习”就是实践,“教学做合一”的“做”则是更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
4、马卡连柯劳动教育的理论
劳动教育是马卡连柯教育理论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提出,正如没有集体,既不能进行集体教育和纪律教育,也无从组织劳动并进行劳动教育那样,没有劳动,不进行劳动教育,集体也不能真正建立起来,自觉纪律也难以完全形成,真正的纪律教育也不能顺利进行,当然,也不可能树立稳定良好的集体秩序,并形成优良的传统。马卡连柯认为,劳动永远是人类生活的基础。组织良好的劳动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集体主义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可以促进学生体力和智力健康发展,锻炼意志和性格。主张劳动教育必须与教学活动、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使劳动服从于学校教育的一般目的,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劳动,反对单纯强力劳动。运用该理论,可以在专业技能教学和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合作等良好职业道德行为。
5、个人本位论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教学目的论,主张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充分发展人的禀赋和促进个体个性品质的发展。它相信人本性的力量,相信每个人都有学习的潜能,课堂教学必须遵循自然原则。“个人本位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认识到了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丰富了人们对个体潜能及其价值的认识,突出了个体的地位和价值,强调课堂教学应该尊重人的需要,尊重人的价值,让人的个性得到解放,从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
6、主体性教学理论
是指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教学现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过启发、引导学生内在的心理需求,创设和谐、宽松、民主的课堂教学环境,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规范各种教学活动,从而把他们培养成为能够自主地、能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的主体。一句话,主体性教学是一种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品质的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理论,学生可以更好地在教学环境中掌握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从而为养成自己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打下基础。
7、建构主义学习的理论:当今建构主义对于学习的基本解释大致有三大点。(1)学习是学习者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它不仅包括结构性的知识,而且包括大量的非结构的经验背景。(2)学习过程同时包括两个方面的构建。一方面是对新信息的意义的构建,同时有包含对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建构包含两方面的意义:一是对新信息的理解是通过已有经验超越所提供的信息而建构的,二是从记忆系统中所提供的信息也要按具体情况进行建构,而不单单是提取。(3)学习者以自己的方式建构对事物的理解,从而不同人看到的是事物不同的方面,通过学习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运用这一理论,可以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团队合作精神。
8、社会学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
社会已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初步建立,目前正向纵深发展。竞争是市场经济的鲜明特征。职业教育更倾向于社会化、市场化,职业教育的终端结果是学生毕业与就业、与市场经济接轨,走向社会,投身于市场经济,服务于现代化事业,因而必须将职业社会学理论和市场经济理论贯穿于本课题的始终,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建立在上述理论的基础之上。
五、课题研究的步骤:
1、准备阶段(2008年3月):成立课题组。召开开题会议,落实研究实施方案。
2、初期研究阶段:撰写开题报告。编制调查问卷和提纲(校内学生调查和实习生调查),到用人单位进行实地访谈。汇总调查数据和访谈资料,撰写调查报告。
3、中期研究阶段(2008年5月):
(1)、进行文献检索,从理论上提高研究水平
(2)、课堂教学研究,实验教师每人至少上3节研究课,且每位教师都有课堂教学研究的专题
(3)、班主任每人上课题研究系列主题班会不少于4节
(4)、学生处团委开展课题研究系列演讲、竞赛、青年志愿者队伍建设等活动
(5)、实训处做好实习生的跟踪调查研究。
4、后期研究阶段(2008年6月):撰写课题研究论文
5、结题阶段(2008年7月):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整理课题研究成果,准备结题的各项工作。
六、研究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
1、研究报告
2、活动课方案设计汇编
3、研究论文
七、研究结论及分析
1、摸清了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道德方面的需求和我校学生职业道德行为现状,规范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内容,加强了课题研究的针对性。
为了更好地开展职业道德教育,使课题研究更具有针对性,我们设计了三类样卷:用人单位调查问卷、实习生调查问卷、在校学生调查问卷。问卷涵盖了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实习生的职业道德现状、在校学生专业学习情况和整体道德素质等内容。我们对40多家用人单位、400多名实习生和一千多名学生做了访谈和问卷调查,并就问卷做了归纳统计,在此基础上撰写了问卷调查报告,掌握了第一手原始而又详实的材料。全面了解了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素质的要求,责任心、敬业精神和团队协作精神等是被用人单位普遍看重的,实习生普遍存在许多职业道德缺陷:责任心不够、没有吃苦耐劳的精神、不能很好地与他人合作、敬业精神不足等等。对在校生的调查可以看出:有近一半的学生缺乏良好的专业学习习惯和克服困难的精神,三分之二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认识不清,甚至处在盲目状态,有近四分之三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与他人的关系,不能正确认识社会公益和实践活动……通过问卷调查,我们了解了学生真实的职业道德水准、态度以及他们对未来职业理想的规划,便于在今后的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去掉随意性,加强针对性,使我们在落实职业道德教育过程中更有实效性,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决策的依据,本课题的研究力图在学生的责任感、事业心、敬业精神、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等“软素质”上有所突破。
2、建立了 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管理评价机制
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必须在日常学习生活和在校的点点滴滴中培养,应该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严格遵守行为规范,从自我做起,自觉养成良好的习惯。为此,我们制定了学分制(德育部分)考核实施方案,大胆地将学生的德育表现和平时的学习表现、行为规范也纳入学分制的考评体系中,考核方案共分十六项,每项按分值分学期进行考核,以过程和结果并重,注重平时良好品德行为的养成。规定学生在校期间的常规活动以32—36课时为1个学分,学生在学习中的表现,如上课出勤率、课堂纪律及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在该课程的学分评定中占一定的比例。在实践中,根据学生的实习状况和就业现状,我校又对学分制中的这一规定作了进一步的修改,在课程学分的折算中,把学生责任感,敬业精神的培育和职业道德的学分考核相衔接,即把每个学生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的责任感以及实习期间的敬业精神分解成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具体表现和行为,制成表格,有所作为者得分,由学生处和实训处按月进行考核和评比,这种考评机制更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上进心和荣辱感,为促进其职业道德行为规范的改善和今后学习成绩的提高创造了条件,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也由传统的片面注重学生学习成绩考核的应试教育思维定势,转变到注重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和引导上来,以促成其个人素质的全面提高,顺应了当前素质教育改革的趋势,促进学生精神面貌的改善,保证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使教务处、学生处、总务处、实训处共同参与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中来,构成了一张系统的学生教育工作管理网络。为课题研究提供了保障,也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打下了基础。
经过实践,这一措施在我校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学生的学习面貌和整体道德素质获得了很大的提高。
3、找到了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①以德育活动为先导,在管理和活动中渗透。“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道德教育实践研究”就是要让我们的学生具备做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文明行为习惯等基本素质,做好敬业、勤勉、遵纪守法、互助友爱、乐于奉献等责任意识的思想准备。为此,我们把学生的养成教育当作学校德育工作的先导工程、奠基工程,为此,我们构建了在管理中育人,在活动中渗透,以抓常规教育为重点,以建立健全德育运行机制为保障,重参与、重过程、求实效的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新特色。
以“建和谐校园、做文明学生”为主题,以“争三好”即勤劳孝顺,有爱心在家做好子女;勤奋好学,团结合作,在学校做好学生;遵纪守法,乐于助人在社会做好公民为具体目标,从点滴抓起,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逐步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情感、行为习惯。学生处带领校团委、学生会参与学校常规管理,多从正面教育入手。如学生会开展了“校荣我荣,我为学校添光彩”,“感恩教育,爱心教育”,“诚信你、我、他”等活动。结合胡锦涛主席提出的“八荣八耻”荣辱观,针对常规教育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我校学生处从学生中总结出八组相应的辩论题,然后由学生会组织,各班准备,各自派出代表队,参加辩论赛,评出最佳辩论队和最佳辩手,使学生对自己遇到的实际问题有了较清醒的认识。如“怎样认识在校生打工现象”、“如何看待竞争与合作”等,通过辩论,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也对职业道德有所了解。我校团委还开展了“手拉手,献爱心一日捐”、“感恩教师节”、“服务社会,交通安全值岗”等活动,开展了“团员礼仪学校”“业余党校”“青少年公民学校”等培训活动,业余团校的开展为团组织输送了大批的新鲜血液,同时业余党校的培养也为大批优秀青年学生向党组织靠拢提供了诸多了解党章、党史的机会,此外我校党员老师还与所教班级的业余党校学员建立了联系谈心的关系,为学生的成长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校团委重视团员青年的礼仪、思想道德的养成训练,同时定期安排团员青年观看爱国主义题材影片、青少年教育题材影片,并安排学生及时写读后感。另外还举办了“中华杯”禁毒知识竞赛 和“中华杯”版权知识竞赛。另外,学校请法制校长来校进行法制教育,做法制报告等。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些形式多样的活动也有相当的规模效应和轰动效应,富于感染力,对学生的教育生动、形象、印象深刻易于接受,有利于扎扎实实的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品质,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遵纪守法的意识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活动的开展,让学生从具体的活动中去感悟、提高,以点带面,整体提高自身的责任心和敬业精神。正是在学校常规管理活动的过程中,“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研究”得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良好实效。特别是在日常常规管理中,学生就是实践的主体,真正做到了把知、行有机的统一起来,形成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循环。
我校还充分发挥班主任、团支部和班委会的职能,课题研究期间,开展了形
式多样的主题班会,通过学生讲述自身体验、感悟对劳动创造幸福的认识,让同学充分了解“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内涵,视“八荣八耻”为做人的准则,让大家明白为人民服务是光荣的,自豪的,展演中,同学们围绕感恩主题开展活动:有真挚感人的故事讲述,有声泪俱下的情感倾诉,有活泼生动的小品表演,有满怀激情的诗歌朗诵,有精彩动人的歌舞表演。另外,同学们现场展示了过硬的专业技能:在主题班会上,学生展示的不仅仅是自己的才艺,更是自己良好的精神面貌和职业道德行为。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气氛中接受教育,有意的施教变成了无形的春雨,滴滴融进学生的心田;
②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在学习中养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进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使德育渗透于课堂教学活动中。课堂教学是课题研究的载体,是实施课题的主阵地。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基本途径,因为育人是教育的重要环节,教师主要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学生主要在教学过程中接受教育,如果德育脱离教学另搞一套,不仅会感到精力不够、时间不足,而且还会丧失教学这块阵地。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和有效的。教学具有教育性是教育的客观规律,是发挥教育的德育功能的理论依据。我国宋朝人周敦颐以“文以载道”的科学论断,科学的揭示了“文”与“道”的辩证关系。
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授课内容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在研究期间,我校通过建立一系列的课堂评价体系来加强课题的具体实施,通过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课题组的老师几乎都能做到每节课都自觉地围绕课题研究的目标来进行课堂教学,每节课都是研究课,实验教师人人互听、互评、互学,有记录,有评价,每个月都要集体进行研究课的探讨,能够按照“课堂教学——总结反思——课堂教学——提高巩固”的过程反复进行课堂教学实践,还积极开设示范课、观摩课,研究撰写课堂教学设计,既磨练了教师的教学实践技能,提高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又在课堂教学中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如政治课,具有德育功能的性质,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渠道,随着课堂教学改革与现代化建设需要之间的不断整合,职业学校德育教材改革也与社会实际和学生实际拉近了距。
教育实践表明,教学中蕴涵着丰富的德育内涵,其中以教育内容、教学过程的组织、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突出。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把教书育人二者有机的结合和渗透:一是把是否“寓德于教”作为评价一堂课是不是好课的重要标准;二是把会不会做学生的德育工作作为一个教师是否合格的首要标准;三是教务处工作与德育工作的统一配合;四是依据教育教学相长的原理,教师必须要有当班主任的经历。如我校的新教师均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了让他们尽快适应,学校安排了以老带新的帮学对子,使他们得到了锻炼和成长。在各门学科的教学中,一方面强化专业教学,通过先进的硬件设施,改革课堂教学,开发校本课程,完善专业技能课的评价体系等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对丰富学生专业知识,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重要作用;一方面,将职业道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注重学生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在专业学习和技能操练中,强化职业意识,提高专业素养,实现我校知识传授、技能操练与思想教育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这也是对学生进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基本途径。
③以社会实践为依托,在切身体验中感悟。在多年的德育工作中,我们体会到:实践是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和有效形式。因为,人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通过与他人、集体、社会交往,接受来自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是在社会实践活动的交往中,通过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来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的,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的。因为实践是主、客观交互作用的过程,通过实践才能把外在客观世界(环境影响)和内部主观世界(人的主观心理)联系起来,把作为德育的外部因素纳入学生的主观反映之中,与学生的内部需要动机、思想感情等发生作用,从而引起学生一系列心理变化,提高道德认识、深化情感、磨炼意志、训练行为等,同时实践也能满足青年学生的心理需要。青年学生,精力充沛、活泼好动、思想敏锐、积极探索、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支持,更渴望受到成人和老师的承认与尊重,期望自己的聪明才智得到最大的发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满足青年学生的这些心理需要,为他们提供一个参加活动、施展才华的舞台,从而开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广阔天地。
④以职业活动为重点,在职业道德信念中强化。“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中央关于素质教育决定中提出的新观点,它要求学校一切工作都应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体现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的指导思想。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接受教育、参与活动、走向社会、学会管理,学规范、悟生活、勤体验,求自主,实现学生的自我发展。我校在课题实施过程中,始终把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通过开展一些形式多样的职业活动来代替单一的说教:如:适逢第八届江苏国际服装节在南京召开之际,为增强学生专业意识,培养专业素养,开阔眼界,服饰艺术专业办组织本专业学生现场观摩了在维景国际大酒店举行的 “七彩城杯”童装设计大赛,我校学生刘清作品《英姿飒爽》参加了本次展演并获得优秀奖。我校随后又组织学生参观了在南京国展中心举办的第八届国际服装家纺面料博览会。学生们参观了境外品牌展区、男装展区、女装展区、纺织服装业特色名镇展区、纺织高新技术产品展区、2007/2008流行趋势发布静态展区、面料展区、辅料展区、纺织、服装机械展区等,接触到最新的流行咨询和行业发展状况,通过参观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专业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为了积极配合区委组织的“创建生态雨花”的活动,我校0505班四位同学担任了此次活动的礼仪小姐,她们在活动中不怕苦、不怕累,一直保持着规范的礼仪动作,表现出了我校“礼仪之校”的风范,也锻炼了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正是通过这样的职业活动,我校学生在对职业的信念中进一步强化了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⑤以传美教育和礼仪教育为辅助,在自我修养中提高。我校座落在风景秀丽的雨花台畔,这里有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十万英烈用他们的鲜血谱写了爱国主义乐章。长期以来,我校利用革命基地资源,开展了“十·五”省级立项课题《弘扬烈士人格风范 培养学生敬业品质的探索》的研究,在研究中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框架,使德育的内容、方法均能符合学生的思想和心理需要。通过传美课题的研究,有效地发挥雨花台烈士陵园这个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榜样示范作用。让生长学习在这块热土上的职校学子从先烈的身上吸取精神的养分和灵魂的升华,使他们学有目标,学有榜样,可以促使学生健康成长。有助于弘扬烈士的人格风范,促使学生高尚人格的形成,增强社会责任感,学生通过学习先烈的人格可以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将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和崇高品质内化为自身的人格品质和外化为良好行为的养成。
我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丰厚的礼仪文化底蕴。社会审美的需求更呼唤礼仪教育。我校以服装专业为基点,开设了适应社会需求的服装表演班,又以服装表演为基点,在全校中专班开设了礼仪服务基础这门课。让全体学生都受到礼仪文化教育,学生受益匪浅。讲礼仪在我校蔚然成风。
我校的礼仪服务不但赢得了社会的交口赞誉,而且在提升职校学生整体素质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为此,我校不但把礼仪教育纳入教学计划,而且礼仪课也成了我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程。除此之外,还在全校中举行了全校性的“校园礼仪风采大赛”。此次大赛是我校作为一个礼仪之校,为弘扬学生的礼仪道德,展现学生的礼仪风采而举办的。经过全校发动,整体参与,经过激烈的必答和抢答两轮初赛,共有12个班挺进决赛,比赛中, 同学们热情高涨,通过不同形式的礼仪教育,进一步塑造了学生端庄的言行举止,提高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
⑥以规划就业设计为补充,在分层教育中进一步实施。针对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对职业缺乏必要的认识,对自身在社会中的定位不准,缺乏自主就业,自主创业的信心等实际问题,为打造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核心能力和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我们通过分层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
对刚进校的新生进行世界观 、人生观、价值观、成才观的教育,让他们了解所学的专业,制定专业学习目标,并对未来专业的发展及自己对专业的定位作一个清晰的把握;二年级注重引导他们根据行业企业和社会的需求来补充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三年级开展职业生涯设计的教育,让学生开展自我认识,职业定位,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求知面试的技巧、求职前的各种常识,要求政治教师和班主任带领学生加强市场调研,在了解市场用人规格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学习兴趣与要求,在市场和专业的需要与引导下而制定好自己的就业设计。就业设计有对专业前景的调研、有对专业的规划,有将来对创业的计划,反映了学生的实际受教育水平,学生由刚入学的对学习厌倦到学有所成,由对专业的模糊认识到对专业的整体规划,真正体现了就业指导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教育的的实效性。
八、研究的主要成效:
1、良好育人环境的形成
大力加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常规管理,进一步端正学校的校风、教风、班风、学风。为加强我校教师的教学责任心,促进学生学习自律意识的形成,我校制定了中层干部和教务人员课堂巡查记录制度,并对巡查情况记录在册,及时反馈汇报,及时与课任教师和相关班级班主任谈话交流。这样从管理力度上规范了教育和学习行为,为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大下扎实的基础。另外,我校还多方筹集资金,对校园环境和硬件设备进行了大规模改造与投入。投资新建四个计算机房和拥有国内一流水平的 ImacG5苹果机房,新增多个多媒体教室,添设了服装CAD软件。2005年我校投资20多万元对校园网进行升级改造,校园网接点通到每个班级和办公室,拥有自己的服务器和网站信息发布系统,实现了因特网的宽带接入;2005年又投资100多万元购置了国际一流水平的包装设计软件(包印能、雅图)和一个盒样机,用于电脑美术设计教学,一流的设备,为学生的学习和技能操作提供了良好的硬件设施。同时还兴建了人工草坪运动场,并对学校两栋教学楼进行了装修改造,建起了蕴涵隽永的雕塑广场,曲径通幽、繁花似锦、纤竹摇曳的花园一个一个亮丽在学生的面前。春有鲜花点点;夏有枝柯翠碧;秋有丹桂飘香;冬有腊梅吐蕊……真正做到了朱永新所说的:“让学生一走进校园,便受到一种真善美的潜移默化的感染。校园环境并不是教育以外的东西,它是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甚至就是教育本身。”就是这种完善、优美的环境让学生重塑了自信,激发了潜能。
2、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初步养成
职业学校的学生很快将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培养敬业品质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我们充分利用各种有效的教育资源和教育手段,教育和激励学生,使学生的人格不断健全和完善。职业道德行为在潜移默化中发生质的飞跃。
九、问题及思考
1、尽管我校在职校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养成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如何将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熔铸于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仍是一个必须继续探讨的话题,如何通过完善一系列的课堂评价体系来加强德育的具体实施,让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各个专业所有的课堂教学中仍然是摆在我们职业教育者面前的严峻课题。
2、在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开发打造学生基础道德力的校本课程,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德育课程和评价体系仍是我们需要不断思索和反复实践的问题。
3、家庭在学生良好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面尚处于盲点,需要开发与利用。针对中职校学生单亲家庭多、放任家庭多、问题家庭多等特点,要寻找相宜的对策与方法。学校能否通过努力,给家庭环境的改善施以积极的外在影响,从而将家庭也纳入到对学生进行良好职业道德行为的养成教育中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