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idemic是什么意思:王先庆:中国教育业:垄断的最大牺牲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4:20:16

王先庆:中国教育业:垄断的最大牺牲品  

2010-07-04 03:14:47|  分类: 热点话题 |字号 订阅

       这是我一篇近十年前的文章,今天突然从别的网站看到,现在重新转登于此。原文写于2001年8月,最初登在《中国网》上,后来有几家杂志摘登或全文转载。尽管后来写有关教育方面的文章不多,但关于这方面的课题和文章却一直没有断过,因此,也时常和思考之中。

在中国各种产品都丰富过剩的今天,唯独教育之短缺不仅没有缓解,反之越来严重。不仅大学教育是如此,中学教育、小学教育也不例外。教育的短缺不仅阻碍着影响着中国经济的国际竞争力,而且阻碍着社会的进步以及整个人口素质的提高。  

 那么,中国教育业成长的最大障碍是什么?是垄断。正是这种垄断,不仅导致教育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而且还造成社会各阶层受教育机会的不均等以及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尤其是它加剧了人才的流失和中国财富的净流出。因此,打破垄断,引入社会各种力量办学同时给各种社会办学机构以公正的待遇,已经成为推进中国教育业成长发展的重要途径。

 教育垄断的最直接结果是导致教育产品供给的短缺。其结果不仅导致教育的高收费,尤其是各类贵族学校的高收费,更主要是,它直接推动着学历教育这架机器的高速运转,它使得学生从小学到大学成为一架考试机器,否则,就会因考试不及格而被淘汰。它直接制造着“高分低能”,同时,它使得“学历”、“学位”脱离它应有的实际意义,它代表的不一定是能力和知识水平,而更多的是收入水平以及升职和就业机会。于是,由于社会需求的巨大导致教育的严重“供不应求”,结果导致教育腐败现象丛生,招生、考试黑幕更是层出不穷。

 例如,针对中小学的择校行为,每年教育行政部门都会颁布什麽择校的最高收费标准,但标准归标准,实际上人们愿意交多少择校费则是自己的事情了,种种变相的方式层出不穷,政府部门的规定更是形同虚设。一些名牌小学或中学一名择校生须择校费三万元以上,最高的可达八万元。而且如果你有孩子上学,有时想交也无门。

 再如,每年高校招生,各地招生办一定会人流涌动,不少家长为了让子女上学或上好学真会不惜代价。因为,如果不这样,可能会被拒之大学门外,每年总有几百万人被拒之大学教育门外就是如此。

 此外,更令人忧虑的是,面对中国教育市场的巨大需求,中国国内机构有时眼睁睁无法分享,却给国内各类教育机构提高赚钱机会。每年国内流入国际教育市场的经费都在一百亿元以上。英国、美国、澳大利亚还有专门的组织来中国抢夺生源。

 这一切都表明,尽管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但是教育短缺的局面并没有因此而缓解,反之还表现为越来越严重的趋势。它一方面反映教育的需求快速增长,但另一方面则反映了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资源的完全垄断,使得教育资源的低效运作或严重误置,而导致教育供应的严重不足。

 毫无疑问,在市场经济中,垄断对经济效率的损失是人所共知的常识。竞争是市场经济的核心,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不论,光就中国经济改革二十年来的经验就已经表明,哪里有竞争,哪里就会出效率,哪里的经济就会搞活。哪个地方或哪个行业垄断程度高,哪里的竞争力一定弱,经济上没有活力。看看中国的家电产品市场,就在短短的时间里发展得如此红火,不仅遍及全国城乡,而且进入了国际市场,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有效的市场竞争。

 再来看中国教育业,为什麽会问题丛生、困难重重、效率低下,导致教育如此短缺?可以说,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整个教育业直到现在还完全在政府垄断管制下,教育资源完全控制在政府低效率的行政运作中。

 教育垄断主要体现以下诸方面:

 1 、对教育准入的限制。

 教育行政部门对各投资主体办学给予了严格的限制。从高等教育来看,目前中国的大专院校除了几所民办之外(所占比例在1 %以下),基本上为×央政府及地方政府所有,即使有几所民办大学,也由于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专业、学位授予权的严格管制,不仅控制了民办大学的发展规模与速度,而且也控制了学校的发展方向。

 2 、通过对专业设置及学位授予权的控制而垄断教育核心资源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完全垄断下,不仅学校的经费按计划方式来调拨,学位授予权要由计划方式来分配,而且学校的专业设置、课程安排也得由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来审批,这就使得一方面稀缺的教育资源不能有效地利用,因为教育产品周期性长,政府根本无法根据市场需要灵活地调整教育资源的配置,满足社会所需要;另一方面,必然会抑制学校增加教育供给的积极性。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即使中学生要到国外留学,政府也要管之,说国人在国内受义务教育,不必到国外去,如果要去则要经过政府相关部门批准。

3 、教育部门以垄断来谋求垄断利益

在教育资源完全垄断的情况下,也为种种相应部门“寻租”、“设租”创造了条件,教育腐败也开始盛行。例如,研究生招生无门路只能通过考试一途,凭成绩、凭分数、凭运气才能决定个人是否可以录取,有门路者则可以有什麽戴帽指标下来,即使分数成绩不够,他们也有通天之路,而这通天之路可能没有免费的午餐。正因为指标控制、名额有限,研究生入学的非公平性竞争更是显得白热化。据悉,在一个经济类博士班,竟然有人不仅外语初懂一二(博士生外语入学考试是很严格的),经济学知识连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也没有读过。

 面对那些英语字母不识几个、专业书籍未读几本的有钱人或官员纷纷获得硕士文凭、博士文凭,那些为了谋生求职或评职称而屡考屡败的“范进”们,他们只会对这一教育体制增加更多的无奈。

 总之,上述问题只是中国教育业陷入困境的几个方面,它不同程度地反映出中国教育垄断所造成的恶果。这种垄断的恶果远比什么铁路、航空、电信、电力等垄断严重得多,其破坏性也大得多。在市场经济深入社会各方面的今天,政府如果不能对现行教育完全垄断的体制进行重大的改革,那么教育严重短缺的局面根本无法改变,这将严重影响民族素质的提高,影响着中国经济现代化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