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的声音第二季直播:我们如何做父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6:49:35



我们如何做父母
  

 

 

 

在报纸上看到过不少父母因为望子成龙心切,一旦子女不能“争气”,就打骂歧视、甚至不慎酿成家庭悲剧的报道。现在有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的法律,许多虐待孩子的事情完全能够通过法律手段处理了。然而,更多的家庭冲突并没有上升到“法”的程度,却实实在在地困扰着不少的家庭。

 

平心而论,中国的父母一向是以“儿女心重”著称于世的。《红楼梦》里那句名言“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不知道出了多少做父母的苦衷。孩子没出世时就开始操心,以后生育、喂养、读书、工作、成家、立业,直到孩子的孩子都出世了,还是操不完的心。也许中国的父母在培养子女上付出的最多、最具有牺牲精神,所以他们望子成龙的心情也最强烈。也许中国的父母大多对自己的现状不满足,渴盼在子女身上实现自己未能实现的梦想,所以子女也最容易令他们失落。于是,矛盾产生了。父母一方是:播种了而没有收获或收获太少。孩子一方是:普通的田地普通的种子只能是普通的收成。如何解决这个矛盾?不少父母采取的是简单粗暴的发泄式方法。

 

这些父母天经地义地把子女当成他们的私有财产。正是“子女从属于父母”这一传统观念,造成了难以跨越的代沟。孩子要独立,要自由,要自己的选择,要走自己的路,可是不行。父母总归有这样那样的理由让孩子按照他们的安排生活。不服从就强迫,没有交流,没有沟通,没有在平等基础上的协商和探讨。最后,大部分还是以孩子的就范而告终。原因很简单,父母养育了孩子,在孩子没有独立前,没有父母的供给孩子就无法生活。表面上看问题是解决了,孩子是顺从了,但冲突仍在,隔阂更深。于是孩子们在日记中纷纷写道:“我恨父母!虽然他们把最好的给我吃、最好的给我穿,但他们一点都不能理解和尊重我!”这些孩子一旦“翅膀长硬”,他们对家庭往往会产生叛逆、对抗或逃避的行为。我记得,《家庭》杂志上曾登过一项调查结果:在受中学生尊敬的人当中,中国的父母连“老九”也排不上!

 

还有比这更糟糕的。有些父母本身素质差、人格不健全。他们有的整天在家里吵闹打架,使孩子一直在惊恐和动荡中生活,一旦离婚,又把孩子像皮球一样推来推去;有的高兴时把孩子当心肝宝贝地溺爱,发火时又把孩子当出气筒无端咒骂毒打;有的自己不学无术、吃喝玩乐,对孩子放任自流,可孩子一旦考起试来,就规定不考到90分以上甭想回家;更有父母为孩子包办一切,从选专业、定职业,到恋爱、结婚……这些不合格的父母在生活中比比皆是。

 

我想起鲁迅先生在1919年10月写的那篇著名的文章——《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这篇文章至今仍有现实意义。文中,鲁迅先生很犀利地抨击了“父权”。他进而反复阐明了“父子间没有什么恩”这一看似大逆不道的断语。他要求父母对子女,开宗第一是理解,第二便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可惜至今能做到这三点的父母也不是太多。

 

自古以来,养育大恩令所有子女顶礼膜拜。其实,养育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是人类延续的必然,并不是什么大功大德。父母与子女根本就不是施恩与报恩的关系,而是血肉相连的爱加上感性理性兼备的尊重的相互关系。父母养育孩子,出于爱与尊重;子女赡养父母,也出于爱与尊重。如果我们的家庭都能建立在这种平等的、温馨的、无私的爱的基础上,那么我们的子女对父母的态度会自然而然地从畏惧、厌烦,对抗转向尊敬、爱戴、感激。许多的家庭悲剧从此就会销声匿迹,我们的生活也会变得更美丽、更文明、更幸福。

 

我希望我们中国的父母都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对孩子的尊重、理解要胜于对他们全方位的服务;培养孩子健全、独立的人格、培养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给他们独立生活和思考的能力,这比为他们买钢琴、请家教、上各种培训班重要得多。而且做父母的也不要拿那些世俗的眼光要求我们自己的孩子。在这个世界上,会有各种各样的人生角色。成功不是赚多少钱、做多大官、拿多高的学历。成功就是无论何时何地,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都能保持健康、快乐的心态。

 

当然,最关键的一点,我认为,所有的父母都应该从自己做起。你希望孩子做到的事情,你自己先做到,你希望孩子不要做的事情,你自己带头不做。一个正直、善良、勤劳、有教养、有责任感、懂生活、富爱心的家长,就是一所无法代替的最好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