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乐城电影院:何为“磁州天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23:44:56
何为“磁州天目”
张国英
磁州窑以独特的“白地黑花”装饰风格独树一帜,并对中国北方各窑场形成很大影响,“白地黑花”也成了磁州窑瓷的代名词。然而在长期的烧造过程中,磁州窑博采众长,兼收并蓄,还烧造出仿定窑瓷、仿钧窑瓷、仿建窑瓷等等产品,而且在仿烧中创造了“磁州天目”这个新品种。
“天目”是什么意思?这有很多种说法,但最接近事实、最能让人信服的说法,就是当年日本僧人从中国带回的茶具是从浙江的天目山得到的,日本人顺理成章地把中国茶具以及喝茶的方法叫做“天目”。专家把磁州窑在烧造黑釉器物时斑点小而密者称之为仿油滴;斑点稍大且均匀而密者称之为玳瑁釉;其斑点大小不均又稀散者叫褐斑彩;有细密条纹者称仿兔毫,以上总称为“磁州天目”。后来加以引申,凡是宋代黑色的瓷器,都叫天目瓷。
宋流行点茶,点茶是直接在茶碗里把茶用沸水冲开的,所以宋民间饮茶多用茶盏,盏是一种小型茶碗,口敞小底,适于点茶。茶盏非常讲究陶瓷的成色,尤其追求“盏”的质地,纹路要细腻,厚薄要均匀。磁州窑生产的黑釉窑变釉、结晶釉茶盏,料精式雅,堪称“盏中第一”。
窑变釉是一种典型的二液釉、分相釉,釉中氧化铝含量低,氧化硅含量高,并含有极少的氧化磷。釉中的红色则是由于还原铜的呈色作用,采用还原气氛,降低了氧化铁的含量,烧成的釉色以浓淡不一的蓝色乳光釉为主,并出现错综掩映的多种窑变釉色。黑釉兔毫就是在釉中心铁质聚集发生窑变,向下流动,产生流淌状的丝毛长条纹,细密如兔毛,故名兔毫,它的毛色为橘色、铁锈色,比建窑兔毫稍逊色。而油滴斑是在高温中形成的结晶釉,彩面密布银灰色和褐色小圆点,形似油滴。
结晶釉是因为产品在烧制过程中釉内含有足量的结晶性物质(熔质),经熔融后处于饱和状态,在缓冷过程中产生分析出晶体而形成,它是高温铁结晶釉。黑釉玳瑁的成因与兔毫、油滴相似,在高温下黑釉面上形成褐黄、铁锈等色的小斑点、片,状似海龟背的玳瑁纹,故名。它们的形成,是在施过釉的器坯上洒以含铁质极高的斑花石浆,在高温下与黑釉中的铁质熔化混合,聚集成不同的点、片、条等,可以说它是一种艺术釉,变化最多,色彩最丰富,形态也最复杂。

宋代天目类茶盏资料见于北宋仁宗皇祐年间(1049>1054年)。蔡襄所撰《茶录》有所述及。宋代人喝茶前要把杯子热一下,很是讲究。此外,黑盏保温性好,因为黑泥导热慢而散热也慢,这对饮茶有极大的好处。
由于宋代饮茶、斗茶之风日炽,用以饮茶、斗茶的建窑黑釉盏备受珍爱,因此各地都竞相致力于建窑茶盏的仿制。在建窑的品种里,第一是兔毫,典型的建窑茶盏都是兔毫盏,再者就是油滴盏,还有玳瑁盏等等。磁县观台油滴、兔毫、玳瑁盏产生的时代正好是宋辽和宋金争战之际,南北交通受阻,观台趁机仿制了人们喜爱的免毫盏等。在《观台磁州窑遗址》一书中也看到:“观台窑从中期的地层开始,出现“兔毫”和“油滴”装饰,但制法和形成原因均不同于建窑,装饰效果亦不同。磁县观台窑遗址出土的油滴盏和碗多侈口,胎体精薄,满釉裹足,并在施釉后经慢轮对足刮削修整,制作精良,还有的盏为卷沿。而此时期观台的一些黑釉器上外壁呈酱色,内壁呈漆黑色,从这一点上说明窑工已经能够控制黑釉的呈色,因此,兔毫斑也有可能是在有意控制下形成的。油滴斑的形成却极不容易,即便是在建窑也是凤毛麟角。而1987年在对观台磁州窑遗址发掘时出土了十数件兔毫盏、油滴盏和玳瑁盏,足以说明磁州窑黑釉茶盏的生产在当时已经形成了比较大的规模,从器物的釉色、造型来看,工艺已相当成熟。
总之,“磁州天目”的形成,首先源于磁州窑窑工借鉴和学习建窑的烧造工艺,其次是受到了宋代饮茶之风的刺激,可以说“磁州天目”的形成也是宋代茶文化的产物。被学者们称之为“磁州天目”的兔毫、油滴等釉装饰,不仅为我国茶文化贴金添彩,而且也为研究我国的磁州窑黑釉装饰技法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