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不辍什么意思:“全票当选”是民主的失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9:39:11

“全票当选”是民主的失败

何 解




  截至今年10月,北京全市13个涉农区县的182个乡镇已全部完成党委换届工作。在此过程中,乡镇党委报告都是全票通过,新一届党委委员全部高票当选。(据10月24日《北京晨报》)

  国人的“全票情结”由来已久。无论选举还是表决事项,“一票都不能少”一直是各级组织者孜孜以求的目标。有统计显示,每年各地“两会”的各种表决,投赞成票者高达九成九以上,反对票寥寥无几。今年是省、市、县、乡党委换届之年,不少地方更是把党代会报告能否“全票通过”、组织提名的候选人能否“全票当选”,作为换届成功与否的重要标志。似乎只有这样,才能体现组织意图与群众意志的高度一致,否则,就是在讲政治、讲大局、讲团结上存有“瑕疵”。

  殊不知,一次次“全票”的背后,留下了多少“人为”的痕迹。有组织的谈话洗脑,选组织提名的人选是在立场与组织保持一致,不然就是与本级党组织政治立场唱反调,仿佛把不是组织提名的候选人选上,就是把国民党反动派安插了多年的反共特务选上了。有为了高票,将投票箱再细化,100人选举,10个代表组,10个指定的投票箱,出现一例不正常的票时,代表组的组长要受到党纪处理。说得冠冕堂皇一点,那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优势,用组织决定统一思想;说得的直白一些,难道就没有压抑民主精神、干扰民主选举的嫌疑?其实要那么多的虚假高票有何用,记得埃及的穆巴拉克几次总统选举,选票一次比一次高,殊不知,一只蝴蝶翅膀掀起的巨浪将一世的英明全冲去。苏联时期每次党组织的选举都是全党拥护,全国拥护,但一夜之间,红场上荡起的狂风,一切都风吹云去。

  对“全票”的盲目追求,闹出的笑话不在少数。远的不说,9月份曝光的“短命市长”吕清海,竟在被“双规”的49天前“全票当选”漯河市市长的,当时公布的结果是:“赞成票303张,反对票0张,弃权票0张……吕清海当选为市人民政府市长。”一个让神马集团负债42亿元庸官、贪官,在市长选举中连一个质疑声都没有,哪怕一张弃权票也没有,这符合常理吗?偏偏这样的“幽默剧”,依然在一些地方轮番上演。

  不少人有一种思想误区,以为组织上提交的决议事项、提名的人事任免不过是“例行程序”或“履行手续”,自己只须与上级保持“高度一致”就行。邓小平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不同声音乃至反对意见,是提高决策水平的重要资源。我们知道,即便是组织行为,也不可能每一项决策方案都天衣无缝,不可能每一个提名人选都完美无缺。从这个意义上说,选举、表决的过程,其实也是把关的过程。假如参与选举和表决的人把不好关,只有赞成,没有反对,就可能导致一些不成熟的方案生效、不合适的人选当选,“集体失声”难免催生“集体失明”,这是很危险的!

  更要看到,选票来得太容易,当事者就不会珍惜。在现行选举和表决制度下,民主选举对官员来说就像一枚“橡皮图章”,选举还未开始,“全票当选”的结果已成定局。习惯了这样的语境,官员还真就拿自己当成全民拥戴的“救世主”。有则讽刺小品说,一个妇人怀孕了,亲友说她怀的是男孩,专家说她怀的是男孩,连B超检查也说她怀的是男孩,但生下来的却个女孩,后来,这个妇人硬是怪人家接生员搞错了。官员缺的不是选票,而是对选票的责任心,被“全票”宠坏了的官员,容易在欢呼声中丧失职责、迷失方向。虚假的全票还不如过了半数的有效票,能让当选者知道自己还有许多要改正的地方,还有许多不足。


  “异口同声”不一定是达成共识,也可能是心照不宣,更多的是领导高压下的假声;“七嘴八舌”不一定是唱对台戏,也可能是和声互补。有时候“残缺”也是一种美,只要让大家把真实意愿充分表达出来,换届中就算没有“全票”同样是成功。共产党60年来的执政功绩是有目共睹的,目前,不存在着执政危机,每个组织提名的人选,其实不需要选举前大量的选举动员,也都能正式当选,但刻意的为了全票当选、高票当选所采取的违法民主的做法,在大部分人心中反而留下了更多的是痛,是历史退步的痛,我们能在多么困难的环境下都能建立新中国,难道到今天反而还这样不自信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