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压输电的好处:3[书法]--闲暇草书汇--浅论书法史上草书的几大流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5:39:56
  3[书法]--闲暇草书汇

浅论书法史上草书的几大流派
    愚鲁袁吉强

王阳明草书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绍兴文理学院 胡 源
  王阳明是明代哲学家,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他关于心学的思想影响到他在书法艺术上的风格和特色,也具有突破明代前期官阁体的书风的反潮流精神,表现了一位提倡心灵自由、思想解放先驱者的书法个性特点。王阳明无意于书,却矫矫不群,这是以他的道德学问、为人之道渗透于书法的结晶。他曾说过:“专于弈而不专于道,其专溺也;精于文词而不精于道,其精僻也。夫道广矣大矣。文词技能于是乎出。而以文词技能为者,去道远矣。”充分地表达了道与技的关系:以道立于心中,技也自然高妙,反之,则道不专技也平常。
    现在所能收集到的王阳明的书法作品,有计文渊在1996年编汇出版的《王阳明法书集》,内收王阳明书法作品60件。十年之后,计文渊又陆续发现王守仁手迹10种。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功底来自于他年轻时下的苦功。他在江西时,住在外舅诸养的官署练书法。“官署中蓄纸数箧,先生日取学书,比归,数箧皆空,书法大进。”王阳明留下的书法作品多以行草为主,其书法艺术特点清秀俊逸,规矩古法而又出新意。他的书法风格与他的哲学思想是相应证的,凸显了主体意识的能动性。在王阳明的书法创作中,他把书法当作一种具有感性自由的生命情感活动,把自己的情感、想象、直觉、欢乐、痛苦、成功与失败都融于瞬间的挥洒中。因此,他的书作在不同的环境与心境中,选用的书体与表现的风格也不尽相同。王阳明书迹刻于石碑牌匾的书体以行书为多,正书次之。在王阳明的刻石作品中,有两处可为代表,一是王阳明于正德十一年八月(1516年)至正德十四年(1519年)在赣州任“右佥都御使巡抚南赣”,曾在赣州城郊通天岩讲学,赋诗六首,其中《通天岩》诗:“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暮,明月何来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来扫。”此诗刻于通天岩入口的忘归岩的摩崖上,行书八行,其中落款三行为“正德庚辰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字径约10厘米,保存完好。字字清劲,单字排列而不连辍,具有王字、欧字风格,书风淡雅而又自然率真,点画精熟,法度涵蕴,其字如人、如学。正如他的哲学思想——致良知,以个人之良知为衡量是非善恶标准,不必求之圣人,亦不必求之典籍,“良知便是你自家的准则,便是你的明师”,所以在他的书法中,看得出他并不一味地效法前贤,而是在已掌握的书法法则中大胆地发挥个人的主观性情,点画跳宕,舒放自如,有时还以狂草书之,如“醉”、“扫”、“岩”三字,从而使通篇气韵生动流畅;在题刻的首联“青山”句与落款的末一行“阳明山人王守仁书”,却又以行楷书体呼应,尤其是最后一“书”字纯为楷则,给人正气昂然之态。全幅体现了书写者学问满腹气自华。《绍兴志》评“新建善行书,出自《圣教序》,得右军骨;第波竖微不脱张南安、李文正法耳,然清劲绝伦。”可谓的论。此摩崖石刻仍保存完好,字迹如新。
    以楷书刻碑的代表作,迄今仍保存在江西省崇义县思顺乡桶冈村(现齐云山村)的茶寮碑,因碑立在村的北面茶寮隘得名。碑石高8米多,宽4米余,在碑正面平坦的石面上,镌有王阳明手书楷体碑文228字,碑石已经历雨打日晒四百九十余年,至今仍完好如初。碑文如下:
    “正德丁丑,瑶寇大起,江、广、湖、郴之间骚然,且四三年。于是上命三省会征。乃十月辛亥,予督江西之兵自南康入。甲寅,破横水、左溪诸巢,贼败奔。庚申,复连战,贼奔桶冈。十一月癸酉,攻桶冈,大战西山界。甲戌,又战,贼大溃。丁亥,与湖兵合于上章,尽殪之。凡破巢大小八十有四,擒斩二千余,俘三千六百有奇。释其协从千有余众,归流亡,使复业。度地居民,凿山开道,以夷险阻。辛丑,师旋。于乎,兵惟凶器,不得已而后用。刻茶寮之石,匪以美成,重举事也。提督军务都御史王守仁书。纪功御史屠侨,监军副使杨璋,参议黄宏,领兵都指挥许清,守备郏文,知府邢 、伍文定、季 、唐淳,知县王天与、张 。”
    从碑文内容可知王阳明当初是攻破桶冈,平定农民军之后,为招抚百姓,力劝农耕,安居乐业。叙事纪功、昭告后人。其字字卓然独立,笔力遒劲、苍秀、清逸,神完气足,似乎想见当日胜利之意态。此类刻碑代表作尚有刻在庐山秀峰寺(开先寺)内,李 读书台旁崖壁上的王阳明楷书《记功碑》(150字),是他平定宸豪之乱避祸庐山所书。王阳明军旅生活从45岁开始,明正德十一年(1516)至嘉靖七年(1528),十余年间在军旅中刻石题识现已知的不下十余处。王阳明的书法自有渊源,楷书《纪功碑》、《时雨堂记》及题匾“家传词翰”、“遗墨”,具有柳欧风范。
  王阳明的行书作品最多,艺术成就也最高。其代表作有《矫亭说》、《送萧子雍诗轴》、《铜陵观铁船歌卷》。后有清人方治、钱大昕等人为其题跋。钱氏在《铜陵观铁船歌卷》题跋中说:该作“书法劲拔,神采苍秀。”王阳明的书法用笔雄健,使笔如刷,又迅捷遒健。线条刚劲而有张力,行笔轻重缓急,单字牵丝不断,通篇飞白不断,苍润相杂,整幅有一种奇崛纵逸的气势和风韵,反映了他当时沉郁愤懑的情绪。钱氏评价《矫亭诗》说:“笔势纵逸如李北海。生平所说真迹,以此为最矣。”王阳明的行书,深深烙印着二王(王羲之、王献之)的风韵,却又更趋向自由挥洒;在他留下的大量信札中更为突出,他的创新风格也非常明显。王阳明可谓是明代的书法大家。
    王阳明的草书也很有个性,艺术表现力很突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纸本草书墨迹《龙江留别诗卷》,可为其代表作,凡十一行,共八十七字。全幅作品透出一股清逸之气,遒丽洒脱,笔意佳妙,虽欠拙厚,然自是高迈清劲。《别妻诗轴》行草,七行一百一十九字,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刊于日本《明清书法图说》,此幅可见其行笔快捷却不浮滑,用笔浑厚秀劲,给人以含筋裹骨之感。结字瘦紧绵密,并有欹侧之势,章法摇曳多姿,变化不定却又统一协调,全篇有跳荡之感。草书《象祠记》、《何陋轩记》则有旭素法度,笔画腾挪跳宕、变化无端,如龙蛇翻腾,灵活异常,而有自家面目。《象祠记》九十四行,五百三十字,现为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是他草书的经典之作,很能代表他草书的风格。此书作是王阳明三十七岁时,在贵州龙场驿,应贵州宣尉使彝族土司安贵荣所求而作,文章文笔优美、文意深邃,后为《古文观止》所收。象祠是当时苗族人 祀之祠。王阳明以象祠之渊源,以儒家道德原则为基础,对那些“为子不孝、为弟则傲”而难以改过之人,宣扬“天下无不化之人”的良知思想,说人是可以改恶从善,抒发了一通风俗教化的道理。他以草书书之,笔力奔放昂扬,使转顿挫皆极有法度,线条劲健、神韵逼人,结合文章内容欣赏其书法,几可见作者心灵情感的跳荡。此时的王阳明,通过龙场悟道,虽仍处艰难之境,但他已将自己置生死于度外,心胸旷达,获得一种身心解脱的欣喜。按一般书写这类文章的习惯,不用楷书也须以行书,便于众人阅读。王阳明却以草书一泻心中之慨然,正是书为心画使然。正如王羲之书《兰亭序》、颜鲁公书《祭侄稿》,非纯是书,而是思想性情的抒发。作为学者的书法,尤以著名思想家的书法,自觉或不自觉地体现了其思想观念,当我们由他的书法联想他的心学“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这不正是他“知行合一”的实证吗?说明为文为书者亦可秉持“知行合一”的理念不断提高修养境界,追求人生进步。明清之际的学者书家归庄在《矫亭说》题跋中云:“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
 
  王阳明的书法艺术
    绍兴文理学院 胡 源
  
  明清之际的学者书家归庄在《矫亭说》题跋中云:“阳明先生一代儒宗而亦工于书法如此,岂非艺即道耶?余学道不成而谬以能书名,既耻为一艺之士,岂敢不勉?”可见王阳明书法的影响之深。王阳明临终前一年(1527)写的《家书》,也是他的草书代表作。通篇笔法圆润流动、秀美飘逸,下笔露锋较多,点画随字势变化灵动,顾盼有神,风貌潇洒,笔触沉稳雄劲。《回军上杭诗轴》,现为上海博物馆所藏,刊于日本《中国明清书法名品图册》,是一首七律诗,仅六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七十八字,整幅作品以韵致取胜,点画精湛,晋人法度、羲之骨力,殊美佳妙。朱长春评曰:“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其韵高冥合,非假学也。”与王阳明同时代的绍兴人徐渭则曰:“古人论右军以书掩其人,新建先生乃不然,以人掩其书。今睹兹墨迹,非不翩翩然凤翥而龙蟠也。使其人少亚于书,则书已传矣。”王阳明自己则言:“吾始学书,对模古帖,止得字形。后举笔不轻落纸,凝思静虑,拟形于心,久之始通其法。既后读明道先生书曰:'吾作字甚敬,非是要字好,只此是学。’既非要字好,又何学也?乃知古人随时随事只在心上学,此心精明,字好亦在其中矣。”可见王阳明在书法实践上也是以心学为主导。这种思想似与禅宗之顿悟如出一辙,在于悟,悟得笔法字自为高一境界。可谓心学通书学,书自然高妙。这是王阳明书法的独特之处。由此也可知他书法追求的是天性和自然,不追时髦,我行我素,形成了清新朗建的风格。对照当时明代所形成的台阁体,其作品一扫圆熟与少风骨的庸俗之气,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影响力。
 
  传世名言: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四句教)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天地虽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虽凡夫俗子,皆可为圣贤。”
 
  王守仁《与日仁书帖》
  
  
  


  
  


  释文(繁体):
   得書驚惶,莫知所措。固知老親母仁慈德厚:福祿應非止此。然思日仁何以堪處,何以堪此。急走請書,相知之良,莫如夏者,然有官事相絆,不得遽行。未免又遲半日,比至口且三日。天道苟有知,應不俟渠至,當已乎復。不然,可奈何!可奈何!來人與夏君先發,趙八舅口兒輩隨往矣。惶遽中言無倫次,亦不能盡。守仁頓首日仁太守賢弟  
  王阳明故居 余姚瑞云楼
  

 
  浅论书法史上草书的几大流派
  愚鲁袁吉强
   书风的形成本是审美风尚的使然,不同的创作主体,形成的作品往往大相迳庭。这是书法艺术发展的必然。
   祝允明在《论书帖》中曾言“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可见“功”与“性”是书法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书家作书时必须遵守传统素养,出规入矩。
   以抒情达意为主要特征的今草,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更需要书家从创作主体的宏大气魄上要求翰墨的品格,既是更重视精神的境界。刘熙载所说的“草书意多于法。”正是于此。今草的线条在瞬间的流变中呈现出书者激荡起伏心灵的颤动,而急速运动态势的线条又形成抒发情怀时表现的不朽技艺。于是,出现了渗透性灵,写出意兴,和表现神采的面目不尽相同的各式今草作品。(因所表达性情略为不同,故此处未将行草列入其中。)他们或是不激不厉,或是奔放恣肆,都是书者深层意识的本性流露和宣泄。
   书家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在与古人的溶汇碰撞中得到升华。他们的经验被后世不断学习,并以此为基础在不同的审美风尚的关照下,生出不同的艺术境界,继而形成流派。
   综上所述,按照草书(这里暂不讨论章草)的表意神韵及审美意趣大致可将今草分为如下几个流派:
   一、“简牍”一派
   我们知道今草产生与汉代。现今所知最早的今草作品是一九七四年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出土的成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的《居延误死马驹册》。虽然此书还仅处于草书的雏形阶段,而且介于章草和今草之间,但此书已经体现了今草长于抒情的属性。彻底打破了“今草,本是章草之滥觞,据云,始至张伯英。”的说法。可以说是《居延误死马驹册》启迪了后世草书之狂,开拓了草书长河的源头。
   五代杨凝式该是受其影响才创造了《神仙起居法》。此书天真纵逸,不伤雅道,类似“文人画”。
   二、“奇古”一派
   魏晋草书承两汉而来,由章草而变为真草,为今草之始。此时的草书作品笔致古质,字字分离,西晋陆机所书《平复帖》即属此类。它经历了汉简、魏晋文书及写经未发现之前的不为人道,到后来以奇古名世,最终被誉为天下法帖之祖。
   三、“二王”一派
   将今草的书法艺术推向高峰的人物是东晋的王羲之。观其书,笔若游龙,一笔通篇,刚健中和,流美而静,笔法以方破圆,殊姿异态,笔笔有变,由法求意,妍而不媚。其代表作有《初月帖》、《远宦帖》、《上虞帖》、《长风帖》、《游目帖》、《此事帖》等。
   力承家学的王献之一笔环转如火箸画灰,不见起止。其作品有《鸭头丸帖》、《中秋帖》、《鹅群帖》、《送梨帖》等。其倾泻式的章法,使感情宣泄达到高峰。
   “二王”的草书线条利落跳宕,具有鲜明的节奏感,以线条流畅的推移加上线条内部丰富的使转特征,在其字里行间流畅地突显出创作的随意性和不激不厉的审美理想,为后世所崇尚。
   此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1、晋王慈。其作品有《汝比可也帖》、《尊体安和帖》,笔势健挺、势态飞扬,用笔方式与王羲之一脉相承。
   2、隋李怀琳草书《与山巨源绝交书》,风神韵致极若右军。
   3、宋代杜衍《珍果帖》,用笔率意,点画精细,得晋人清闲妙丽风韵。
   4、“集古字”的米芾,其草书韵味纯正,东晋风流宛然在目。其《论书帖》、《元日帖》、《中秋登海岱楼二诗帖》皆用笔俊迈、气古韵高。
   5、自云法右军之赡丽的宋代李彭的草书《家兄帖》,通篇凝重潇洒,浑然天成。
   6、专意羲、献父子的宋高宗赵构,其暮年之作《洛神赋》,颇具六朝风骨。
   7、不乐仕进、隐居秀州、着力于“二王”的宋人赵孟坚,所书《致严郎中太丞尺牍》,笔力刚劲,揖让顾盼,是骨力与姿媚结合的佳作。
   8、元赵孟俯的《哀荣无定诗帖》、《雪晴云散诗帖》、《临王羲之裹蚱帖》,以蕴籍流美、平和雅致为主旋律。其空灵自然的艺术形式,显现出高深的艺术造诣。王世懋评赵氏草书“多从'二王’来,其体势紧密,则得之右军;姿态朗逸,则得之大令。”
   9、王世贞《艺苑卮言》言明王宠“书始摹永兴、大令,晚节稍稍出己意,以拙取巧,婉丽遒逸,为时所趣,几夺京兆价”。其留世书作《诗册》、《杂诗卷》、《石户八绝句卷》、《韩愈送李原归盘古序卷》、《致石壁尊兄先生执事尺牍》、《与碧峰禅师二绝宿白雀寺二首卷》,其朴茂古雅之气时时自然流露,而笔笔凝重,则如绵里之裹针内蕴筋骨,外见锋芒,既意态古雅,又静穆空灵。
   10、最会心惬意、深得右军神体的是明邢侗,他推王羲之“卓然为千古书家之冠”,并竭尽全力追仿。其《临王羲之帖》、《古诗卷》、《七言绝句轴》、《临晋人帖》颇得王书洒脱与宕逸之气。
  
 
    四、“书谱”一派
   1、蔡襄《陶生帖》,以秀美俊丽为主基调,行笔潇洒自然,淳淡婉美,结体取法孙氏《书谱》。
   2、行笔流利酣畅的石湖居士范成大的《雪后贴》、《荔酥沙鱼帖》、《雪晴帖》,极大地强调了作品的跳跃性与节奏感,草法接近孙氏《书谱》。
   3、晚年专意于孙过庭的明代文彭,其《五言诗轴》、《采莲曲卷》、《诗卷》、《卢仝茶歌》、《题文征明参竹齐图诗》、《王勃滕王阁序册》、《致王屋先生尺牍》、《五言律诗》、《七言扇面》、《七言律诗》均奔放洒脱,运笔恣纵,显得悠然坦荡,有法可依,且富于变化。
   五、“颠张醉素”一派
   张旭《古诗四帖》、《肚痛帖》章法大开大合,气势连贯,自由畅达,行笔如从空中掷下,逸宕伟丽。董其昌谓张旭草书“有悬崖坠石、急雨旋风之势”。怀素草书《自叙帖》、《圣母帖》、《藏真律公帖》、《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食鱼帖》谨严肃静,深得魏晋遗规。诸帖皆遒瘦露骨,气锐锋铣(金舌),势欲断而不连,迹似欹而反正,境界升腾,不知所止。可以说,是“颠张醉素”构成了唐代草法的引力场。
   此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1、李白《上阳台帖》尽得旭素草书三昧,飘飘欲仙,通篇清壮雄沉,自然放达。
   2、释氏高闲自然也受到“颠张醉素”的风格的浸染。其作品《草书千字文》残卷用笔茂密,结体流转,汲取了传统草书中逸笔草草、纵情驰骋的意趣,只不过尚未达到高阔超然境界。
   3、取法怀素的黄庭坚草书,雄放奇肆,极尽变化之能事。其《李白忆旧游诗卷》、《刘禹锡竹枝诗》、《诸上座帖》、《杜甫寄贺兰铣(金舌)诗帖》、《廉颇蔺相如传》诸帖,无不沉雄超迈,风姿跌宕。黄氏放慢速度以求韧性,线条不完全按书写时的连续性来连缀,形成了面目清新的独特风格。姜夔论其书谓:“草书至黄山谷为之一变。
   4、用笔艰涩、一气呵成、极奔放驰骋之致的宋徽宗《草书千字文》、《掠水燕翎诗》,神气萧朗,挺拔劲逸,明显带有怀素笔意。
   5、宋代的道人书家白玉蟾所书《天朗气清诗》,清爽疏朗,和谐统一,系出于唐僧怀素一脉。
   6、书法极摹怀素的宋文天祥草书《谢昌元座右铭辞卷》,笔法“清劲纵任,不苟其辞”(清安歧《墨缘汇观》语)
   7、元代鲜于枢草书,规规于唐怀素。其《唐人水帘洞诗帖》、《论张旭怀素高闲草书帖》、《唐诗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无不彰显素书的狂放奔腾之劲力,得圆转古劲、畅达丰润的气韵。
   8、取法张旭的元代浦光所作《石头和尚草庵歌卷》,整篇随意挥洒,却丝毫不逾规矩,变化多端而又法度俱备。
   9、草师怀素的明人宋广,其《风入松词轴》、《李太白酒歌轴》笔致瘦劲遒逸,章法参差错落,通篇纵横起伏,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10、明张弼的草书从张旭、怀素而来,其《元宵有怀南安旧治诗轴》、《题提学绣衣兰亭司马通伯书诗文后》、《宿友人别业诗翰》怪伟跌宕,流畅稳健,犹如瀑布奔腾,似骤雨旋风。
   11、脱胎于怀素的明人王鏊,于顿挫间极具用心,其《悯松诗卷》、《送吴文之会试诗轴》等,皆清朗飘逸,温文儒雅,更将自身诸般情怀“一寓于书”。
   12、融合怀素而自成面目的明朝祝允明,其《和陶渊明饮酒二十首》、《苏轼赤壁赋卷》、《怀知职诗卷》、《七言律诗卷》、《永贞行诗卷》、《五言扇面》、《杜甫诗轴》、《济阳登太白楼诗草》、《箜篌引诗帖》、《李白五言古诗卷》、《曹植诗册》、《前后赤壁赋》、《将归行诗卷》,用笔老辣,疾涩相成,豪迈奇崛,加之祝枝山性情放浪不羁,冷观名利,将性情寓于笔墨技巧之中,因而更显意态恣纵、如狂如颠。
   13、作为参化怀素、集纳历代草书为自己作品生长基础的明人文征明,其《过庭复语十节卷》、《诗卷》大开大合,浑然天成,大有怀素草书奔放流走的形态。
   14、明陈淳草书追步至唐僧怀素,取法其潇洒风姿,融会贯通而能自抒心意。其代表作品《秋兴八首卷》、《李白诗卷》、《王维敕借齐王九成宫避暑应制诗轴》、《采莲曲》、《岑参和贾至诗轴》、《古诗十九首诗卷》、《千字文》,皆淋漓酣畅,跌宕飘逸。
   15、明董其昌受怀素影响甚深,其《试墨帖》、《李白月下独酌诗卷》、《七言绝句轴》表现出疏放闲散的情致,更对前人做出变革取舍,形成了迥异于前人的易于表现强烈个性风貌的书体。
   16、明张瑞图《杜甫秋兴八首诗卷》、《五律诗轴》、《王维终南山诗轴》、《醉翁亭记》,皆率意自然、刚狠倔强,令人感到受到旭素草书感染的成分,使古法为之一变。
   六、“不法”一派
   《草履帖》是被前人称为“既不用法,亦不祈工,其神娓娓,意尽由止”的宋人曾纡的唯一传世作品。它所代表的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率意天真的艺术境界。
   此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明丰坊《古木中庸册》、《唐诗长卷》、《五绝诗轴》、《六言诗轴》,其结字于法度中见奔腾之势,狂怪求理,有法又无法,对前人各有取法,又自成体势。
   七、“尺牍”一派
   为学以居敬为主、集宋代理学大成的朱熹,用充满雄强之气的饱满笔路开创了毫不经意的“尺牍草书”。其书字距紧密,行距松宽,纵横挥洒,跌宕有致。留世作品有《向往帖》、《秋深帖》。
   八、“抽象”一派
   明解缙《草书卷》、《草书轴》无不放荡不拘,牵丝挺拔,作品呈现一种夸张的形式美,虽由“颠张醉素”处化来,却于用笔、结体间“有若无,无若有”,几乎不受法度的约束,堪称“抽象画大师”。
   九、“韵气”一派
   朱长春评明王守仁草书说:“公书法度不尽师古,而遒迈冲逸,韵气超然尘表,如宿世仙人,生具灵气。故而韵高冥合,非假学也。”王守仁,这位明代主观唯心主义集大成者,其草书虽属王书一路,但韵致、灵气高迈清劲,书卷气十足。
   十、“浪漫”一派
   作为中国书法史上的一次偶然突破,明徐渭的浪漫主义艺术倾向颇为重要。他已不再是书写文字了,而是抒情和表现,故而才有了《诗轴》、《题画诗》的笔飞墨舞、欹侧颠倒和狼籍一片。张怀灌(王)评其字:“惟见神采,不见字形”。
   徐渭的孤傲耿介是铸成他狂放不群、奇杰精伟的艺术风貌的重要因素,而他对传统的“离经叛道”,尤令天天喊“创新”而没有创新能力的今人汗颜。
   十一、“极处”一派
   开“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审美逆反心理先河的明黄道周,存世佳作甚多,《洗心诗轴》、《五律诗轴》、《五言律诗轴》书风方拓峻劲、坚实豪迈。
   此派代表人物及作品有:
   清傅山,作品有《赠久子宗轴》、《草书诗轴》、《七绝诗》等。他恣情任性、天趣盎然的书风,反映出桀骜不逊的,反传统的异端书学情绪。
   十二、“写意”一派
   出入“二王”间的清王铎所书《临豹奴帖轴》、《赠公度郑祠丈诗册》、《杜甫诗卷》、《草书轴》等,均用笔率意,奇崛多姿。王铎用古人作品内质来制约自己的惯性表现手法,形成了一种郁勃之气,完成了阳刚之美的意向追求,并将其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认识与古人融会和碰撞,使艺术得以升华。
  
   十三、“空间”一派
   清代的黄慎兼取黄庭坚放慢草书速度以求韧性和线条内部运动不完全按顺序书写的方法,形成了精心推敲形体外的范围、带有强烈空间处理意识的全新书风。其代表作品有《春夜宴桃李园序卷》、《赠神皋坛长七言联》。
   综观书法史上整个草书的艺术长河,不禁为古人的传世书作所表现的审美意趣和意向追求所震撼。几千年的书法艺术,既孕育了平和“中庸”一路的尚古书风,亦有不为法束、敢于突破的全新一族。书法艺术的“新”“旧”之争本就始于远古,并终将与之伴随。作为今天的书者,我们必须好好地继承传统,不断地进行艺术创新,使草书这种书法艺术不至于在我们手中颓废,并尽可能使之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