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传txt下载:气血双补黄芪大枣汤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2:53
气血双补黄芪大枣汤         现如今药食同源的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像黄芪、当归、人参、西洋参等原本在中药店才能买到的药材,在超市里已经和八角、桂皮等调味料放在一起卖了。做菜或煲汤的时候放入一些具有保健功能的药材,的确能够加强食疗的功效。在素食中,补气的最佳食材当属黄芪。经常少量饮用黄芪大枣汤能够有效改善脾胃虚弱、气短乏力等症,此外还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增强抗病能力。

 

原料:生黄芪:15克、大枣:5枚

 

做法:将黄芪和大枣洗净,放入砂锅内,加两碗清水,盖上锅盖,先大火烧开,再转小火煮半小时,弃渣喝汤,每周饮用2-3次。

 

提示:

1. 如果气虚、气短比较严重,可将生黄芪换成炙黄芪,补气功效更强。

2. 黄芪性偏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所以有阴虚阳亢、热毒亢盛、食积内停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阳热亢盛。

 

 

以下关于黄芪的资料来源于网络

http://care.ever360.com/index.php?itemid=1259

 

【产地分布】主产山西、黑龙江、内蒙古等地。吉林、甘肃、河北、陕西、辽宁等省亦产。野生或栽培。

 

【炮制方法】:黄芪:拣净杂质,除去残留的根头和空心较大者,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后及时切片,晒干。蜜炙黄芪:取黄芪片,加炼熟蜂蜜与开水少许,拌匀,稍闷,置锅内用文火炒至变为黄色、不粘手为度,取出,放凉。(每黄芪片100斤,用炼熟蜂蜜25~30斤)

【性味归经】甘,微温。归脾、肺经。

【功效主治】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热消渴;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

【化学成分】膜荚黄芪:根含2’4’一二羟氧基异黄烷(2’4’-Dihydroxy-0,6-Dimethoxy- Isoflavane)、γ-氨基丁酸0.024~0.036%及微量叶酸。尚含毛蕊异黄酮(Calycosin)、芒柄花黄素(Formononetin)、新三萜环黄芪醇(Cycloastragenol)等。

蒙古黄芪:根含β-谷甾醇、D-β-天冬素(D-β-Asparagine)、黄芪多糖、胡萝卜甙、r-氨基丁酸及多种氨基酸。尚含硒0.04~0.08ppm。 文章来源: 中国食疗网

 

【用量用法】10~15g。补气升阳宜炙用,其他宜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甘温升补止汗,易于助火敛邪,故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内停、阴虚阳亢、疮痈毒盛者,均不宜用。 黄芪具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的功效,临床上可用它来主治许多病症。1、治脾胃虚弱,症见食少倦怠,气虚血脱,崩漏,带下,便函溏,久泻,脱肛,子宫脱垂,胃下垂。2、治表虚自汗、盗汗。3、用于气血不足所致痈疽不溃或溃久不敛。4、适用于气虚失运、水湿停聚引起援助体面目浮肿、小便不利。黄芪的作用很多,临床用途也比较广泛,肿瘤患者使用黄芪主要是利用了它的补气脾生血、固表止汗与利水之功。放化疗期间的患者,通常都伴有脾胃虚弱、纳食不佳、疲乏倦参、血象下降,大量使用药芪能有力扭转这类症状。对于癌性发热出汗或体虚自汗患者,药方中也多加入黄芪,能固表止汗。胸水、腹水与心包各液病人,用黄芪能利尿退肿。

 

使用黄芪时,需注意黄芪有生黄芪、灸黄芪之分。灸黄芪区用于补中益气升阳,而利水、因表、托毒生肌多生用。因本药性偏温,补气升阳,易于助火,所以有阴虚阳亢、热毒亢盛、食积内停者不宜使用,以免加重阳热亢盛。黄芪用量可大至30-60g,但需注意不要太过量,否则会致胸闷。

 

 黄芪临床应用范围甚广,其味甘,性微温。金元医家张元素总结黄芪之功用有五,曰:补诸虚不足,一也;益元气,二也;壮脾胃,三也,去肌热,四也;排脓止痛,活血生血,内托阴疽,为疮家圣药,五也。本吕具有补气升阳、固表止汗、托疮生肌、利水退肿等多项功效。临证常用于治疗以下一些病症: 气虚衰弱,倦怠乏力,或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脱垂等症。可配人参、党参、白术、炙甘草、升麻、柴胡等药同用,补中益气汤为其代表方。表虚自汗。经常汗出不止,动则尤甚,是为自汗,多见于阳虚、气虚,外感表虚之证亦常见之。多与白术、防风及其它收敛止汗药如浮小麦、牡蛎、麻黄根等配伍使用,方如玉屏风散。

  气血不足,以至于疮疡内陷,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口。黄芪有“疮家圣药”之称,对于上述病症,用之可托毒外出,促使疮疡尽早愈合,方如托里十补散。

  水肿、脚气。黄芪有利水退肿之功,若是气虚水肿之证则更为适宜,常配白术、茯苓、防已等利水渗湿药同用,方如防已黄芪汤。 中风偏瘫,半身不遂,证属气虚推动无力,而致血行不畅,瘀阻络脉者。可重用黄芪为主药,再加红花、桃红、当归、川芎、地龙等活血通络之品,可收益气祛瘀,通经活络之效,方如补阳还五汤。

 

  此外,本品用治消渴之症亦颇有效,常合生地、麦冬、天花粉、山药等养阴生津之品服用,方如玉液汤。现时中药房一般备有生黄芪与炙黄芪,后者多以蜜炙。举凡固表止汗、利水退肿、托疮生肌、活血通络多用生品;而益气升阳则以选用炙黄芪为佳。

 

黄芪,早见于《本经》,具有补中、益气、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疮生肌之功。其作用多表现为对机体的双向调节作用。1 对血压的调节、2 对体温的调节3 对汗液、尿液的调节4对大便的调节5托毒与敛疮。中草药中许多药物具有双向调节作用,黄芪是一味有代表性的药物,中药的这种双向调节作用引起世界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与探讨。

 

 黄芪性微温,味甘,功能补气升阳,益气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适用于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痛疽不溃,内伤劳倦,脾虚泻泄,脱肛及一切气衰血虚之症。

  黄芪含有糖类、叶酸和多种氨基酸等成分,它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所以能提精神,抗疲劳,能提高免疫功能,增强抗病能力,对防止气虚,感冒和感染颇为有效,还有强心利尿作和降压作用;含有微量元素硒,硒是癌症的天敌,所以黄芪有抗癌作用。

若水煎,每次用量9--30克;但有高热,大渴,便秘等实热症者忌用。
  • 用有道阅读订阅两个素食者的创意厨房
  • 有道阅读开启快捷的资讯阅读之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