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部发放劳务费规定:谈读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2:06:01
   春宜读诗,冬宜读史。
   黄昏宜读情书,清晨宜读外语。
   月下宜读西厢,半夜宜读聊斋。
   读教材宜考前,读晚报宜浴后。
   读唐诗宜坐,读宋词宜卧。
    百年后有价之书宜藏,两三年寿命之书宜借,明星传记宜在书店站着翻,朋友送书宜收不宜看,自己赶职称之书宜扔不宜送。
读论语宜曲阜音,读孟子宜滕州调,读老庄宜河南腔。

   林中宜读王维,舟中宜读曾祺。
   读陆游宜舞剑,读黄裳宜听戏。

   读老夫子杂文宜佐辣,读小女人随笔宜蘸醋。
   读丰子恺宜饮花雕,读梁实秋宜饮咖啡。

   三岁宜读拼音,十岁宜读西游,二十宜读红楼,三十宜读水浒,四十宜读金瓶,五十宜读三国,六十宜读六记。
    办公室宜读参考消息,卫生间宜读地摊小报,出差途中宜读武侠小说。
   读李白宜长啸,读杜甫宜泪流。

   春读雪莱,夏读拜伦。秋读波德莱尔,冬读艾略特。
    读美国书宜随随便便,读德国书宜正正经经。读法国书宜情感丰沛,读俄国书宜思虑清淅。
    哪个男子不钟情,哪个女子不怀春。晨与妻子宜读纪伯伦,暮与情人宜读泰戈尔。少年恋爱读《维特》,中年情外读《廊桥》,老年多情读《歌德传》。
   读莱蒙托夫要喝酒,读海涅宜高歌。读海明威宜舞剑,读卡夫卡宜流泪。读雨果宜沉思,读凡高须流血。
   黑格尔宜读精要,尼采宜诵全文。大仲马宜一目十行,昆德拉宜反复回味。
   读茨威格宜一气呵成,并马上重读一遍,读陀氏宜心智平衡,并每三年读一遍。忙里偷闲略读华莱士`,闲来无事细读托翁。催眠宜读海德格尔,失眠宜读福尔摩斯。讲课前宜读培根,讲演前宜读沙翁。峰会前宜读杜拉克,总结后宜读韦尔奇。
    回首往事宜读《忏悔录》,展望未来宜读托夫勒。研究世界文明宜读亨廷顿,反思中国精神宜读费正清。
   历史入门宜读汤因比,哲学入门宜罗素。艺术入门宜读丹纳,文学评论入门宜读韦克勒,美学入门宜读鲍葵尔,戏剧入门宜读布莱希特,经济入门必须读凯恩斯,军事入门宜读《战争论》,计算机入门宜读比尔。盖茨。了解资本主义宜读布罗代尔。
   解剖自我宜读弗罗依德,磋磨他人宜读弗洛姆。分析群体宜读荣格,现代禅学宜读铃木大拙,认知人类宜读列维。斯特劳斯。受伤后读毛姆,得意处读惠特曼。忧郁时读川端康成,寂寞时读《鲁宾逊》。
   清理思路宜读维特根斯坦,智力训练宜读波普尔。玄之又玄读胡塞尔,清之又清读德里达。
   如想做世界第七读《相对论》,爱因斯坦说:懂得它的只有六人。如还不满意,宜读霍金。
   如想试试能否成为作家,宜读《百年孤独》。两种结论:一是“我也能这么写”,一是 “算了,让老马独步”。
    与女学生谈话,宜谈《简爱》,如她不知,正好讲与她听,以示多情;与男青年谈话,宜谈希罗多德,这是唯一机会,以炫博学。三岁宜鹦鹉学舌ABC,七岁宜读《数码宝贝》,十岁宜读《哈利。波特》,二十岁宜读《丧钟为谁而鸣》,三十岁宜读《存在与虚无》,四十岁宜读〈查泰莱夫人的情人〉,五十岁宜读〈战争与和平〉,六十岁宜读〈追忆似水流年〉,七十岁宜读《圣经》。

    读书,欲有所得,最好的方法便是“蒸馏”。“蒸馏”过程,就是提取事物精髓,还原事物本质的过程。

    郭沫若说读书不妨就“读破一本”,就是强调读书要“蒸馏”。

    清人袁枚:“蚕食桑而所吐者丝,非桑也,蜂采花而所酿者蜜,非花也,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长痰瘤。”

这不是道出读书“蒸馏”的要义吗?

     爱因斯坦推崇“总,分,合”三步读书法。即,先对全书形成总体印象,再逐页却不是逐字地略读一下全文内容,略读中要特别注意书中的重点以及与自己需要密切相关的内容,最后着重把已经获得的印象条理化,系统化,使观点与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这一读书法,更是深得“蒸馏”之神韵!

 

    进而令读书“蒸馏”,疑应该是其催化剂。正如郑板桥所言:“书从疑处翻成悟,文到穷时自有神。”一个“疑”字,直让读书人实现从“疑”到“悟”的演变,升华,其从无疑处“教有疑”,有疑处“却无疑”。自然“蒸馏”不能太呆板,太书生气,像明人鹿善继《四书说约》中所说的那样,“读书字书,却要识没字理”。如果我们能够联系生活实践,生活实际而悟而思,则定然收到“阳光驱雾”,豁然开朗之功,这般“蒸馏”,不是纯而不纯,精而又精么?

    书之味,无奇不有,甜酸苦辣,百味聚集。有抒情的,有伤感的,有忧国的,有爱民的。

    林语堂曾说:“一个人读书,首先要寻求思想之味,而且他也能够获得书中的'味’。”“蒸馏”,就是要帮助读书人从书人从书中寻觅理味,趣味,情味,艺术之味,乃至人生之味。一个通过“蒸馏”读书而从中获取真趣真味的人,必然同时享有如饮纯醪般的迷醉,以致拥有温柔敦厚的读书心灵和文人趣味。

   在城市日渐繁杂的喧嚣中,在沉重生活的缝隙中,人们向往书中那些安静,悠闲,轻松,充满人文精神生活。依靠小楼一角,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走过亘古走过蛮荒,走过森林走过雪原,与那些高尚的人们和思想进行着心灵沟通。如此不断沟通,不断“蒸馏”,仔细品味,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便成了读书人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有着这般满心满目满耳惬意的读书人,有着这种臻妙心境的读书人,我想,都会得到人生的净化和灵魂的泅渡。

    一位英国作家说:“读书人与不读书人的距离,就如同死人和活人之间的距离一样。”这不免得说的有点绝对化了,但一个不得“蒸馏”要领的读书人,在书籍朋友面前,如一个愚钝的人坐在一群才华横溢的朋友中间一样,充其量不过是一具木偶而已。每人都是一个神,然后才有奥林匹斯神界的欢聚,信然。

    哲人说:“人类认识自身的方式,最佳的莫过于求知,思索,追忆和缅怀。”这些主要的方式,在阅读的整个过程里都可以找得到。我们需要积极的入世,奋发,获得,大部分时间里,还需要在宁静平和的状态下反思,否则,我们只会变得日益浮躁和缺少人性,最终走向封闭和失落。

   人生多苦涩。

   读书人倘能在辛苦之余,将身子从俗界中拔出一刻,将书“蒸馏”一番,与书中人物默默交流,于一瞬间体味世间永恒之美,何其乐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