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患者日常护理:高中语文前六册【文言文】整理(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08:55:27

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掌管皇家机要文件),继续发愤著书,于征和二年(前91)写成《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长达三千年间的历史。全书共130篇,包括本纪12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年表10篇,书8篇,共52万字,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本纪、世家、列传用于记述人物事迹,书用于说明各种制度的发展变化,表用于显示史事的脉络,奠定了后世写史的体例。
  《史记》有很高史学价值。班固称赞这部书说:“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质,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汉书·司马迁传》)意思是它高度地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鲁迅也曾这样评价《史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不仅如此,其中《陈涉世家》肯定了陈涉起义的作用;《河渠书》《平准书》《货殖列传》反映了社会经济生活;《匈奴列传》《西南夷列传》等记叙了少数民族的活动,这些都是本书的优点。
  《史记》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书中对部分历史人物的叙述,语言生动,形象鲜明。 

[编辑本段]时代背景

  战国(前403-前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283年到前279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280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
  此传为四人合传,除廉颇蔺相如,还写了赵奢、李牧,提到了赵括。

一.通假字
  1.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 “予”通“与”,给予。
  2.君不如肉袒伏斧质请罪。 “质”通“锧”,古代刑具,用于腰斩。
  3.可予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4.臣愿奉璧西入秦。“奉”通“捧”,用手托。
  5.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国君听政的朝堂。
  6.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察看。
  7.设九宾礼于廷。“宾”通“傧”,古代指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的人。
  8.秦自缪公以来,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9.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10.为一击缻。“缻”通“缶”,盛酒浆的瓦器,秦人敲打盆缶作为唱歌时的节拍。
  二、一词多义
  负
  ①秦贪,负其强(依仗,凭借)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辜负,对不起)
  ③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违背)
  ④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使……承担)
  ⑤廉颇闻之,肉袒负荆(背着)
  使
  ①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派)
  ②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出使)
  ③乃使其从者衣褐(让)
  ④大王乃遣一介之使(使臣)
  引
  ①引赵使者蔺相如(引见,延请)
  ②左右欲引相如去(拉)
  ③相如引车避匿(牵,拉;这里引申为调转)
  徒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白白地)
  ②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只,只不过)
  幸
  ①大王亦幸赦臣(幸好,侥幸)
  ②而君幸于赵王(被...宠幸)
  ③则幸得脱矣 (幸亏)
  以
  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凭)
  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用,拿)
  ③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来,连词)
  ④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用以,用来)
  ⑤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为)
  ⑥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连词,连接“传”与“示”)
  欢
  ①逆强秦之欢 (欢心)
  ②绝秦赵之欢(交情)
  顾
  ①相如顾召赵御史书曰 (回头)
  ②顾吾念之 (但是)
  必
  ①其势必不敢留君 (一定,必然)
  ②王必无人(倘若,假如)
  因
  ①相如因持璧却立 (趁机)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通过)
  三、古今异义
  ①拜为上卿(拜:古义指授与官职;任命。今义指下跪叩头;祝贺)
  ②欲勿与,即患秦兵之来(患:古义指虑,担心。今义指 害病;灾祸)
  ③请以咸阳为赵王寿(寿:古义指向人献物以祝人长寿。今义指年岁,生命;生日)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去:古义指离开。今义指除掉,减掉,已过的,特指刚过去的一年)
  (亲戚:古义指父母兄弟。今义指与自己有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人)
  ⑤请指示王(指示:古义指给……看。今义指上对下指导、命令)
  ⑥于是相如前进缶(前进:古义指上前进献。今义指向前发展进步)
  ⑦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宣言:古义指扬言,到处说。今义指国家、政党、团体或领导人对重大问题公开表态以进行宣传号召的文告)
  ⑧布衣之交(布衣:古义指平民。今义指麻布衣服)
  ⑨左右欲刃(左右:古义指左右的侍从。今义指左和右两方面)
  ⑩ 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鄙贱:古义指粗野而又地位低微,谦词。今义指鄙视,轻视)
  ⑾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古义指盟约。今义指限制使不越出范围。)
  (12)传以示美人及左右(美人:妃嫔 今义:美女)
  四、词类活用
  a.名词作动词:
  ①舍相如广成传舍(舍,安置住宿)
  ②左右欲刃相如(刃,用刀杀)
  ③乃使从者衣褐(衣,穿)
  ④怀其璧 (怀,怀揣着)
  ⑤蔺相如前曰 (前,走上前)
  ⑥臣乃敢上璧 (上,献上)
  ⑦ 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寿,向人敬酒或献礼)
  ⑧ 臣语曰(语,告诉)
  b.名词作状语:
  ①而相如庭斥之(通“廷”,在朝廷上)
  ②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间,表示"至"的方式,从小路)
  ③奉璧西入秦(西,方位名词状语,向西)
  ④乃前曰(前,,方位名词做状语,向前)
  c.使动用法:
  ①完璧归赵(完,使……完整)
  ②秦王恐其破璧(破,使……破碎)
  ③宁许以负秦曲(负,使……承担)
  ④毕礼而归之(归,使……回去)
  ⑤ 以绝秦望(绝,用……断绝)
  d.意动用法:
  ①且庸人尚羞之(羞,以……为羞耻)
  ②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先,以……为先;后,以……为后)
  e.形容词作动词:
  ①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敬,尊重)
  ②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宽,宽宏大量)
  f.形容词作名词:
  ①而绝秦赵之欢(欢,友好关系)
  ②宁许以负秦曲 (曲,理亏之责)
  i.动词作名词:
  ①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约束,盟约) 
  h.形容词作动词:
  ①大王必欲急臣 (急,逼迫)
  五、特殊句式
  a.判断句: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②和氏璧,天下共传宝也
  ③我为赵将
  ④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
  5天下所传宝也
  6严大国之以修敬也
  b.被动句:
  ①而君幸于赵王 “于”字表被动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见”字表被动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见……于”被动
  ④廉颇,取阳晋,拜为上卿 拜,(被)授予官职
  c.倒装句:
  ①宾语前置:1、何以知之 2、君何以知燕王
  ②定语后置:1、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③介宾短语后置:1、拜送书于庭 2、以勇气闻于诸侯 (以勇气于诸侯闻)3、故燕王欲结于君(故燕王欲于君结)4 臣头今与壁俱碎于柱矣( 臣头今与壁与柱俱碎矣)5设九宾于廷(于廷设九宾)
  ③状语后置:1、乃设九宾礼于廷(乃设廷礼于九宾)2、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于)境上(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于境上会)
  d.省略句
  1:传(之)以(之)示美人及左右。
  2:今君乃亡(于)赵走(于)燕。
  3:遂与秦王会(于)渑池。

 

 

谏太宗十思疏

 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下曲阳(今属河北省晋州市)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不理家业,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徵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密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古今异义】

  承天景命 古义:大 今义:景色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古义:树的根部 今义: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
  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 古义:放纵情欲 今义:尽情
  则思虚心以纳下 古义:使…谦虚 今义:能够接受别人的意见
  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古义:路人 今义:走路
  役聪明之耳目 古义:聪明的人 今义:智力发达,记忆和理解能力强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固:使动用法,使……稳固)
  则思知止以安人 (安:使动用法,使……安)
  宏兹九德(宏:使动用法,使……光大)
  则思正身以黜恶(正,使动用法,使……端正)
  振之以威怒(使动用法,使……振、震动)
  欲流之远者(远:形容词作动词,使……流得远)
  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之下)
  居安思危(形容词作名词,安乐的环境) 

  振之威怒(通“震”,威吓)
  则思无以怒而滥刑(通“毋”,不要) 

  (1)判断句
  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2)介宾后置句
  虽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戒奢以俭
  (3)宾语前置句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
  则思三驱以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