恨我别爱我词:常用的五种讲话结尾写作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7:59:31
作者: 隋福军 隋鹏   发表时间:2007-2-26  被阅读:643次  

      所谓讲话的结尾,就是讲话最后部分的结论性语言,也就是讲话的结束语。它可以是单独一个自然段,也可是多个自然段。每一种讲话的结尾都有其特定的写作规律和写作方式。根据我所掌握的情况,讲话结尾的写作方式可归纳为五种写作模式:第一种是号召性结尾;第二种是希望性结尾;第三种是感叹性结尾;第四种是自然性结尾;第五种是总结性结尾。下面分别加以说明。     第一种模式:号召性结尾。号召性讲话结尾是指讲者向面对的听众提出有感召力的结论性语言,以展示未来的前景。用感召力非常强的语言作为讲话的结尾,更具有召唤力,听后引人入胜,耐人寻味。这种讲话结尾一般出现在党和政府的工作报告里,以及各级领导的讲话中。比如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求实》2006年第13期上P10)的结尾,就是一篇号召性非常强的讲话结尾。其讲话结尾是这样写的:“同志们!我们党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过去的85年里写下光辉篇章。我们党也一定能够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谱写更加壮丽的篇章。全党同志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负人民重托,不辱历史使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而继续奋斗!”此篇讲话结尾,气势磅礴,力量雄厚,震撼肝胆,激励前进。     再比如,江泽民同志1998年12月18日《在纪念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结尾,也是一篇号召性的讲话结尾。只不过这篇讲话的结尾分了四个自然段。原文结尾是这样写的:“全党同志要继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而艰巨,我们没有未来的全部答案。无论是深化改革还是加快发展,都面临着一些从未遇到的新课题。必须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进一步把理论与实践、继承与发展结合起来,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不断开拓我们事业发展的新局面。——全党同志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自己,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当今时代,是要求人们必须终生学习的时代。不实现知识的不断更新,就必定要落后。我们应该用宽广的眼光观察世界和自己的实践,坚持刻苦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学习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奋斗中积累的丰富经验,学习一切反映当代世界发展的新知识,学习做好工作所必需的一切知识。要在全党养成勤奋学习的风气,并把这种风气大力推广到全国人民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中去。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完成历史赋予我们的改革和建设的伟大任务。——全党同志要继续坚韧不拔,奋发有为,全心全意为祖国和人民服务。我们应该谦虚谨慎,居安思危,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应该自强不息,勇往直前,始终保持压倒一切困难而不被任何困难所压倒的大无畏精神;应该志趣高尚,正气凛然,敢于同一切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作斗争,带领广大群众为祖国富强创造出更加辉煌的业绩。——团结就是力量。在跨世纪发展的征途上,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各民主党派的亲密合作,加强党同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让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坚定不移地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开辟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为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继续努力奋斗!”四个自然段浑然一体,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结尾,印象深刻,难以忘怀。不妨仔细阅读原文你就会明白。     第二种模式:希望性结尾。所谓希望性结尾,就是在讲话的最后部分提出希望和要求,也就是讲者在文中的最后部分向其所对应的对象提出希望和要求,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听后就知道怎样去做。如,胡锦涛总书记2002年12月6日在西柏坡学习考察时的讲话就属于这一种。总书记在《坚持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努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讲话(《牢记“两个务必” 发扬艰苦奋斗作风》一书,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P24-28)结尾部分非常郑重地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出了四点希望。原文是这样写的:“这里,我向全党同志特别是领导干部提四点希望。第一,牢记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我们党的庄严使命,树立为党和人民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第二,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不渝地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第三,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以艰苦奋斗的思想做好各项工作。……。第四,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和肩负的历史责任,自觉在艰苦奋斗的实践中加强党性锻炼。……。”总书记在讲话的末尾一个自然段中意味深长地说:“1949年3月23日上午,从西柏坡动身前往北京的时候,毛泽东同志说:‘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这是一句意味深长的话。毛泽东同志充分估计到,在这个重大历史关头,党所肩负的任务是繁重的,党所面临的挑战是严峻的,需要全党同志继续进行艰苦的努力。50多年的实践证明,在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我们党在这场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今天,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要带领人民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是这场考试的继续。我们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同志,所有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一定要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在这次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听了这样的结尾,你是否感到它的余音仍然很长,总感觉在耳边作响。这就是结尾的作用。让你永远记住,“进京赶考”必须“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     第三种模式:感叹性结尾。感叹性结尾是在讲话的结尾用特定的语言方式来表达、抒发真实的思想情感的一种结尾方法。从而引起大家的注意,来唤醒、融洽大家对某种事物的思想感情。要说这个结尾,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恩格斯1883年3月17日《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写的非常精彩。读后印象深沉,永生难忘。原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正因为这样,所以马克思是当代最嫉恨和最受污蔑的人。各国政府——无论专制政府——或共和政府——都驱逐他;资产者——无论保守派或极端民主派——都纷纷争先恐后地诽谤他,诅咒他。他对这一切毫不在意,把它们当作蛛丝一样轻轻抹去,只是在万分必要时才给予答复。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再如,郭沫若1954年3月21日在纪念法国著名作家罗曼·罗兰先生(《约翰·克利斯朵夫》的作者)的悼词(《罗曼·罗兰悼词》一文《郭沫若文集》第十三卷),也是一篇感叹性的结尾。郭沫若以诗人的境界,用诗一样的语言,采用抒情的手法讲述了他对罗曼·罗兰先生的景仰和爱戴,其结尾写的深沉、感人,充满了激情。原文的最后部分是这样写的。“罗曼·罗兰先生,你请安息吧。我们中国的文艺工作者们,更一定要以你为模范。要象你一样,把‘背后的桥梁’完全斩断,不断地前进,决不回头;要象你一样,始终走着民主的大道,把自己的根须深深插进黑土里面去,从人民大众吸收充分的营养,再从黑土里面生长出来。我们一定要依照你的宝贵指示:‘每天早上,我们都得把新的工作担当起来,把前一天开始的斗争继续下去。……对于错误,对于不公正,对于死,我们必须不断地力争,为着更大的更大的胜利。’”     上述结尾之所以写的精彩,是因为作者对事实的充分了解,才有对结尾的精心设计和编排,更重要的是他们对所述对象有着深厚的感情,还源于他们对知识的广泛积累。不妨阅读一下全文,感触会更加深刻。     第四种模式:自然性结尾。自然性讲话结尾是指讲者按照时间顺序和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论述讲演,事情叙述完了,讲话也就自然地结束了。这种结尾常见于领导人的总结讲话中以及各级、各部门和各个单位的年度工作报告中。讲话是根据实际情况需要设定的,有几个问题就讲几个问题,讲完了也就自然地结束了。比如,胡锦涛同志2006年8月15日“《在学习〈江泽民文选〉报告会上的讲话》”(《求实》2006年第6期P3-9),就是一篇自然性结尾。全文共分六个部分,每讲一部分都出现一个“同志们!……。”前后共出现六个“同志们!……。”这种写法显然是提醒人们引起注意和高度重视。每个“同志们!”的出现,都会增加讲话的气势和力量。讲话的每一个部分都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学习《江泽民文选》的高度重视。我认为这篇讲话的结尾是一个典型的自然性结尾。从第一部分讲到最后一部分,全文结束,非常自然。给人的印象就是嘎然而止,干脆利落。原文的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同志们!  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职责光荣而任务繁重,道路广阔而充满挑战。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要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征程中,用我们的不懈奋斗和辛勤汗水,共同创造中国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共同书写中华民族更加壮丽的篇章!”再比如,胡锦涛同志2006年10月22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求实》2006年第21期P3-7),也是一篇自然性结尾。全篇讲话也讲了六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出现了一个“同志们!……。”这篇讲话的结尾就是最后一个自然段。讲完了,也就结束了全文。原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是这样写的。“同志们!  70年前,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今天,我们可以满怀豪情地说,红军长征向世界宣告的革命理想已经变为现实,红军长征播下的种子已经开花结果,并将继续开出更加鲜艳的花朵、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让我们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更加紧密地团结起来,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持和发扬革命战争时期的那么一股劲、那么一股革命热情、那么一种拼命精神,沿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推向前进,不断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图景!”     读了这样的讲话结尾,你有何感想呢?是不是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把伟大的长征精神继续发扬光大,把革命前辈开创的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可见结尾是多么的精彩。     第五种模式:总结性结尾。就是把讲话的内容加以点题性总结,归纳概括讲话内容的主要精神,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这样的结尾,既总结了全文,又深化了主题,给人以精华的感觉。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情况,领导讲话快结束了,再归纳几点或者重复告诉大家,我今天讲的主要内容或是主要精神,简洁明快,言简意赅,结束全文。如:邓小平同志《在宋庆龄同志追悼大会上的悼词》(1981年6月4日《人民日报》)其结尾就属于这一种。他在前面已经说了宋庆龄同志的丰功伟绩和为什么要纪念她,可是在讲话即将结束的时候邓小平同志又概括地总结了宋庆龄的一生的功劳和情况,他郑重地告诉人民:“宋庆龄鞠躬尽瘁,七十年如一日,把毕生精力献给中国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事业,献给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她在任何情况下都保持着坚定的政治原则性,威武不屈,富贵不淫,高风亮节,永垂千古。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她跟随历史的脚步不断前进,从伟大的革命民主主义者成为伟大的共产主义者。中国共产党和党的领袖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等同志,很早以前就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密的战友、同志和可敬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宋庆龄同志逝世以前不久,被接收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实现了她长时期来的夙愿。这是宋庆龄同志的光荣,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宋庆龄同志永远活在中国各族人民心中,永远活在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悼念宋庆龄同志,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为完成统一的神圣大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努力奋斗!宋庆龄同志永垂不朽!”这种写法很值得人们回味。不妨找到原文欣赏一下。再比如毛泽东同志1937年10月19日《在延安陕北公学鲁迅逝世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国实用文体大全》上海文化出版社1984年10月,P611-613)一文,这篇讲话的结尾也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总结性结尾。其结尾部分是这样写的。“综合上述这几个特点,形成了一个伟大的‘鲁迅精神’。鲁迅一生就贯穿了这种精神。所以他在文艺上成了一个了不起的作家,在革命队伍中是一个很优秀的很老练的先锋分子。我们纪念鲁迅,就是要学习鲁迅的精神,把它带到全国各地的抗战队伍中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奋斗!”读到这里,你是不是急于了解前面讲话的内容,毛泽东究竟讲了哪三点。笔者认为,研究这个结尾非常有意义,它能够引导人们去追寻前面的内容,想看个究竟。其结尾的意义就在于它不是引述下文,而是引述上文。如果说这篇讲话的妙笔在什么地方,我认为此处最为妙也。那么,毛泽东在讲话的前面是怎样概括鲁迅的精神的呢?共有三点。不妨抄录如下(原文是这样写的):。“鲁迅的第一个特点,是他的政治的远见。……。鲁迅的第二个特点,就是他的斗争精神。……。鲁迅的第三个特点,是他的牺牲精神。……。”一看到这样的结尾,就想阅读前文,真可谓听其后想起前,回味无穷。可见写好结尾是何等的重要。     不管什么样的结尾,都有其必然的内在联系,都有其必然的写作规律,不可生搬硬套,一定要符合实际,符合文中的主题要求,前后照应,内外相符,前后一致。不管用什么方式方法结尾,都要言简意赅,简单明了,干脆利落,不可长篇大论,不可冲淡主题,不可喧宾夺主。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创新,有所创造,写出精彩的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