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程表调了能查出来吗:老子简介 - Qzone日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11:13:03
老子简介  李耳(约前580年—前500年之后)(诞辰:西周末年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汉族,字伯阳,又称老聃,后人老子标准像称其为“老子”(古时,老字的读音和‘李’字相同)。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或直称《老子》、或《老子五千文》)。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老子是中国先秦时代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关于老子的姓字,历来说法不一。《庄子》称他为老聃,书中的内篇《德充符》,外篇《天地》、《天运》、《田子方》、《知北游》等都把老子视为前辈,这是战国中晚期道家学派笔下的老子。秦汉之际成书的《礼记》中《曾子问》篇也把老子视为与孔子同时代的知礼守礼的长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大体上把老子描写为道家,其中搀入老莱子和太史儋两个名字。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解释说,“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可见老子和老莱子是两人。至于太史儋,司马迁说:自老子死后百二十九年,有周太史儋见秦献公云云。清代到近代学者汪中、梁启超等把老子世系同太史儋联系起来研究,认为老子就是太史儋,战国时人,是《道德经》的作者。也有学者认为可能“老”是老子的姓或氏,其名为聃,故称老聃。他们提出,《庄子·天下》曾综述关于老聃的学说,《吕氏春秋·不二》也称“老聃贵柔”,名字与思想一致,故老聃就是老子。但是《老子》书中说:“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与传说中孔子问礼于老聃有矛盾;《老子》书里有些词句不可能出现在春秋时期,如“万乘之主”,当时并没有万乘的大国,也不见于战国以前的著作:另有一些文字也存在类似情况。所以,《老子》书是否为老聃所作也有疑问。当今学术界不少人认为老子其人可能生活于春秋末年,《老子》一书却是战国时期的小说诗歌文学作品。但探讨老子哲学,只能以《老子》一书为依据。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四十二章),认为一切由道生出。当前学术界对老子“道”的理解,有较多的分歧。一种意见认为“道”是先天地而生的精神性实体,《老子》第二十一章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第十四章又说:“无状之状,无象之象,是谓惚恍”。这里恍惚的“道”就是观念,或说是超时空的绝对理念。又如第二十五章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这里的“道”也是先天地而生的世界万物的本原,是无形无声、独立于整个自然界之外而永远不变的绝对精神。第四十章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在这里生于“无”即是生于“道”,“道”就是“无”,二者都是虚无的本体或精神的实体,从而表现出客观唯心主义的宇宙观。另一种意见认为,老子的“道”在哲学上不反映唯心论,因为“道”是“有象”“有物”的,《老子》的“道生一”等于《淮南子·天文训》的“道始于一”,“一”是“道”相对于个别事物的一种称谓。此外,还有人认为老子的哲学思想是矛盾的,既有唯心主义的一面,也有唯物主义的一面,总体上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

  朴素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他观察到天地间万物万事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例如有无、刚柔、强弱、祸福、兴废等等,它们都是互相依存、互相联结的。他认为,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所以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还说“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表明了对立面双方的同一性。老子还认识到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化,他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认为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委曲反能保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破旧反能新鲜,少取反能多得。老子虽讲对立面的同一性,但不讲对立面的斗争。他反复强调“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不是以实际行动去解决矛盾,而是极力保持现状,回避矛盾的急剧转化。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在军事战略战术的运用方面也很突出。在战术上,他主张“以奇用兵”,并指出:一个好的军人不会耀武扬威,一个善于打仗的人不会暴躁发怒,一个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跟敌人硬拼。还要注意“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在战略上,他提出“柔弱胜刚强”的指导思想,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但攻坚的力量莫过于它。他还举例说明柔弱的东西属于生存一类,从树木强大会折断,推断出军队强大就会覆灭。这种战略思想有防止盲目骄傲的一面,但也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认识论上,老子否认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经验,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知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名,不为而成”。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先验论。他还宣扬“涤除玄览”的直观方法,教人们洗心内照。他站在统治者的立场上,反对启迪民智,要人们做到“绝圣弃智”,“绝学无忧”。他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因此,他公开主张实行愚民政策,要求做到“常使民无知无欲”。

  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小国寡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从而,向往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认为在这种社会中人民会“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表现出复古倒退的消极思想。但老子在宇宙观上摆脱天神的主宰,首先提出了“道”这一最高的哲学概念,以“道”为天地万物存在的本原,对于历代的思想家曾发生过深刻的影响:

转载自:百度小说频道 《老子也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