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能壁挂炉燃气阀更换:旅 欧 散 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39:38

旅 欧 散 记

                               (这是2006年写的心得小文,因刚建个人图书馆,故收藏进去。) 

按语:这次欧洲之行是受德国汉堡中国培训中心的邀请,自912日至103日,历时21天,主要学习地点在德国,内容涉及物权法、律师、公证事务,同时考察了法国、荷兰、意大利、奥地利、比利时和卢森堡。以下学习心得,分几个小主题,记录在赴德学习期间的所见所闻以及内心的一些感受和体验。尽管这些体验可能不够全面甚至显得粗浅还有些偏激,但非常真实和朴素。因为在我看来,这次欧洲之行,与其说是学习培训,不如说是开阔眼界和见识欧洲文化,故记录的更多是些关于文化和文明方面的一些想法。

 

学在汉堡

这次在德国汉堡学习培训的主要是关于物权法的有关内容,同时参观了汉堡一家公证处和一家律师事务所。关于物权,主要讲授了物权法对于规范和保障德国正常交易行为特别是对物权的保护以及对促进整个经济发展的重大意义,物权的基本含义、主要内容等,着重介绍了地役权和无纸化证券的所有权转让问题。关于公证,整个汉堡350万人口共设公证处30家,有公证员80名。公证处一旦申请批准后可自主决定地址和聘请辅助人员,自收自支,自负盈亏,类似于我国的个私企业。我们参观的spitulerstrabe公证处共有2名公证员,24名辅助人员。但公证员资格(或身份)的取得,跟国内相比要严格和难得多。一名公证员须经过两次全国统一的类似国内的司法考试实习5年,且成绩优秀、各方面记录清白者,才可成为正式的公证员。第一次司法考试的成绩优秀者,在某公证处先实习2年,然后参加第二次司法部组织的司法考试,仍然是成绩优秀者方可由地方公证员协会提出申请,经司法部长审批同意后,再实习3年,合格者才能正式转正为公证员。德国公证员实行终身制,可工作到70岁才退休;工作具有很大的自主性和独立性,依法公证,不需为哪个政党服务和负责;公证的主要领域是动产与不动产,不动产更多,如地产、企业等,也有家庭婚姻、财产分割、遗嘱继承等;公证的形式是坐等上门,不用开拓证源,盖公证处印章和只人签名即可出具公证文书。公证员的数量也是基本稳定的,一般情况下是退休1名才能增补1名,同时还得考虑人口与公证需求量,如整个城市(或地区)的人口和公证需求量经测算没增加,那么即使有公证员退休了,也不一定增补。

学习过程中,几位讲课老师的教学风格各异,但均严谨敬业,善于用图表的形式和运用生活中的事例来讲解,深入浅出地说明一些问题;非常注重互动,尽管时间不长,但总会留出时间让我们提问、交流。在授课的接待室(或会议室)一般都摆放有几种饮料(汽水、果汁、咖啡等)和杯子以及各式甜点,供来客自由取用。这似乎是德国人的惯例,既体现了礼节,又尊重了个人的喜好。下面描述几个印象较深刻的老师。第一堂课是在汉堡的FPS律师事务所,由事务所主任Mr.Fabian Ropohl主讲德国物权法的基本内容。F.R先生非常注意仪表,特别是着装,衬衫、马甲、西装、领带一样不缺,尽管室内温度很高,超过25摄氏度,一个半小时的讲课过程中额头汗光闪闪,但始终未把外套脱下来,只是间或喝口水,用纸巾擦一下汗而已。我想这是表示对客人的尊重吧。第二堂课在汉堡马普协会外国和国际私法研究所。上午的讲课人是研究所主任Pissler博士,主讲德国民法中的有关役权。博士曾留学中国,在中国社科院法学研究所担任过研究员,对中国法律及亚洲法律有一定研究;对中国人很友好,也很幽默,自称德国鬼子,一般只在晚上才正式用餐,说肚子空空有助于工作和思考。为便于沟通,博士尽量费力地用中文与我们交谈,介绍他的家庭、协会的发展史及自己在中国的经历,表示了对中国的好感,对纳粹的否定,期望建立一套统一的国际私法等。但一旦进入主题,涉及专业知识,为表述准确,就用德语讲解。尽管博士工作非常忙,但在接到培训通知后,抽时间帮我们每人准备了一份德国民法典(中译本)中的有关章节及中国物权法(草案)的目录和部分内容;还有关于中国民法与德国民法的一些比较研究成果,他提前传真给导游,希望她翻译成中文给我们,让我们能了解得更清楚些,更便于相互探讨,以弥补语言上的障碍。博士讲课时始终站着,语速很快,思路敏捷,两眼炯炯有神,注意力非常集中,在导游翻译过程中非常注意倾听,及时加以纠正和补充说明,不放过一个细节,并配以丰富的手势和肢体语言,让人感到他是多么想把自己了解的所有有关主题的知识直观地表达出来,与我们交流、探讨和分享。同时时间观念很强,在规定的授课时间内,自己不休息一分钟,也不延长一分钟,但对我们的走动、喝水,不作严格要求,就是抽烟必须到露天阳台上去不能通融,连在走廊上也不行,因为“烟会飘到其他房间,影响别人”。下午的老师是一位80岁左右的老教授Dr.Drobnig,是原马普协会的负责人,即Pissler博士的前任,在物权担保方面有很深的研究。老教授满头银发,戴着助听器,但思路清晰、口齿清楚;手背上青筋嶙峋,但握笔有力,时不时站起来在黑板上画图表进行讲解;室温20多度却始终穿着西装,一个半小时内没喝过一口水,非常专注于讲课,令人感动!

 

德国大餐

到达汉堡的当天晚上,汉堡中国培训中心设宴招待,请我们吃德国大餐。为让我们深入体验德国餐饮文化,培训中心选择了一个颇具特色的地下餐馆,品味地道的德国啤酒和大肉。餐馆设在地下室,象一个地堡,原来是酿酒的地窖,后扩建成餐馆。走入进口台阶,里面灯光有些暗,餐馆呈狭长型,向一条深深的巷子。除中间的走道,两边摆放着一排排长方型西餐桌,相对狭窄的地方就只放凳子。客人很多,基本上是当地人,有结伴而来的,也有单独的,他们手举啤酒杯,或坐或站或斜靠在墙上很随意地享用着。与其他餐馆相比,这里的环境显得更放松和闲适。啤酒是现场酿制、用封闭的小木桶装的,由服务员扛到餐桌边放平,拿一把锤子,把木柄铜制的笼头敲进木桶一侧,打开笼头,啤酒就冒着泡沫出来了。我们的德国大餐是一人一只烤猪肘和一盘面包,配一小碟蔬菜,啤酒敞开供应。猪肘烤得金黄透亮,剥开脆脆的表皮,一股肉香扑鼻而来,令人胃口大开。但整一只肘子对我们来说量大了点,大家放开肚子吃,最后没几人能真正啃完的。倒是啤酒很新鲜,又爽口,不愧啤酒王国。我们一行19人干掉了整整两桶,大呼过瘾。最让人开心和难忘的是与旁边一桌德国人的狂欢。五个德国老人坐一桌,两男三女,年龄均在70岁上下。我们轮番向他们敬酒,他们非常豪爽和友好地回敬,用简单的语言辅以手势进行友好交流。其中一位老人对中国有一定的了解,知道毛泽东、蒋介石等名人,我怀疑是二战老兵;另外一位老人身材特别高大,我特地与他站在一起比比,不管是高度还是宽度,均只是老人的1/2。两位老人与我们干了近一桶啤酒,三位老妇人在边上开怀大笑,爽朗的笑声非常具有穿透力和感染力,让我们在异国他乡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融合、友好。在他们的带动下,我们一行也都放开了,与他们尽情畅饮、亲切拥抱、合影留念……把一开始的含蓄和矜持抛开在了一边。至晚上8时左右,我们结束大餐,意犹未尽地与他们依依惜别,相互还留下了地址。德国大餐,一只肘子,一桶啤酒,简单却丰盛,又不失风味,处在那种放松随意却文化特色浓厚的氛围中,不光是吃美味,更是体验风情和文化。反观国内,高档酒楼、豪华包厢、高级轿车迎来送往、领导到场致欢迎辞、名菜佳肴重重叠叠、觥筹交错、热闹喧哗,最后筵散人走,杯盘狼藉,浪费无数,包括客人与主人的身体,似乎不这样不足以体现接待的规格与礼数,有些贫困地区甚至抓住这样的机会趁机大吃大喝一通。这中间的区别与其说是文化差异不如说是综合素质与文明程度的高低来得更坦率些,尽管听起来有些刺耳。

 

悲情柏林

到达柏林那天是双休日,无公务活动,主要是游览柏林名胜。柏林是德国首都,从人口到规模都属德国第一大城市。但正如导游所说,柏林是一个沧桑的城市,她见证了8百年来的历史起伏,留下了太多的历史印记。有显赫一时的辉煌盛大,有反反复复的分裂统一,有铺天盖地的毁灭破坏,更有特殊环境下的人性扭曲!继二次世界大战时柏林被大面积毁坏,战后由前苏联及美英法为主的盟军分块管辖,并于1949年分别建立起民主德国和联邦德国,一个超级大国就此分裂。接下来,1961813日一夜之间筑砌的闻名世界的柏林墙,又把柏林分割成东西两块,西柏林成为孤岛,东柏林成为禁地,无数家庭从此开始了长达近30年的妻离子散、骨肉分离的破碎生活。其后果不亚于二战后的又一场人间灾难,对于当时的柏林人来说,堪称世界末日。近30年的柏林墙,隔离了多少温暖的家庭,隔膜了东西德人民的心,隔开了东西德经济社会建设的距离,还有思想观念、生活方式等等,除了同属于一个民族外,简直判若两国。在以志纪念而保留的一段柏林墙上留下了许多时事漫画,当时德国政府特意请艺术家们随意而作,为这段历史作见证。其中最令人唏嘘不已的是东德士兵在钢筋水泥墙将要建成的一刹那,“利用职务之便”,跳过铁丝网,逃到了西柏林;最令人安慰和有趣的是当时的东德总理勃兰登与前苏联总统勃列日涅夫之间的“兄弟之吻”。尽管1989119日柏林墙终于被推倒,但这一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是柏林乃至德国人民心中永远的痛,每每触及,都会有一种深入灵魂深处的沉重感。这一段长达150公里,横穿柏林城区,截断192条街道、32条铁路线、8条轻轨、4条地铁、3条高速公路的灰重的墙,在把西柏林团团围住的同时,也把柏林人民的心紧紧地囿禁起来,令人透不过气来!甚至在柏林墙倒了之后仍回不过神来,一种强烈的空虚、失落、无归宿感充满了东柏林人民的心灵,直至今天,东西德人民心中的“墙”也没能彻底消除!但不管怎样,柏林墙终于倒了,而且不可能再建筑起来了。德国人民从两次世界大战和东西方冷战中历尽沧桑,也吸取了太多的教训,如今,灾难的创伤正在慢慢愈合,一个统一、理性、宽容的德国正在建成并日益强盛,德国人民正以博大的胸怀和坚韧的意志创造着和谐美好的新生活。

 

梦幻巴黎

与德国城市的规范、精致、典雅且悠闲相比,巴黎是一座雄伟壮观、古典与现代、艺术与时尚、优雅与奢华完美结合、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的城市。她是艺术的殿堂,从卢浮宫里的连对艺术一窍不通的我也耳熟能详的《蒙娜丽莎》、《胜利女神》、《断臂维纳斯》等30万件经典作品,奥塞博物馆陈列的莫奈、凡.高、塞尚等名家的惊世之作,国家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的20世纪立体派、抽象派、超现实主义等的绘画和雕刻作品,以及毕加索、罗丹艺术馆等专门陈列馆和大大小小的展览馆,到豪华奢丽的凡尔赛宫、精致壮观的巴黎圣母院、圣心大教堂、雄伟宽阔的协和广场,以及被誉为法国标志的凯旋门、法国国旗旗杆的艾菲尔铁塔等等,从中世纪到20世纪,从古典艺术到现代艺术,从绘画雕塑到建筑装潢的稀世珍品,一应俱全。让你沉醉在艺术的海洋中,一会儿古埃及、古希腊,一会儿中东、两河流域,一会儿又到了现代欧洲,时而震惊,时而感动,时而迷失,不知身处何时何地,真有恍若隔世和梦境之感。巴黎又是购物的乐园,超级商场巴黎春天、老佛爷,闻名全球、在仲秋季节里层林尽染、油画般迷人的香榭丽舍大街,云集着各类国际顶级品牌的旗舰店,香奈儿、兰蔻、LVCD,时装、皮包、香水、化妆品,配以鲜花和各种装饰的华丽橱窗,繁华奢丽,达到极致!加上超大面积的店柜,琳琅满目的物品,如潮般的人流,令人头晕目旋却又留恋忘返。乘坐游船沿着塞纳河漂荡,两岸满目是具有各类风格艺术的建筑,从精致雄伟的古典建筑到时尚、富有想象力的现代建筑,跨度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既古色古香又宏伟大气,还有一座座融观赏与实用于一体的桥梁从头顶缓缓掠过,艾菲尔铁塔在夕阳中熠熠闪光……置身其中,犹如享用人类建筑艺术的盛宴,尽情体味,尽情享用,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直至晚霞转成灰色,游船停靠码头,才仿佛如梦初醒,不甘心地踽踽上岸。巴黎,看不完的艺术珍品,享不尽的风情魅力,令你全身每一个器官、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直至筋疲力尽!都说巴黎是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我想这是就巴黎物质生活的奢糜而言,但她的艺术珍品却是尽情地展示在世人面前,不论地位、不论贫富、不论国籍!人说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巴黎,我心中的巴黎已在匆匆的两天一夜的双眼饕餮和相机快门的“喀嚓喀嚓”声中,象照片一样凝固在镜头,印刻在心,难以忘怀。

 

和谐欧洲

这次学习活动,除了德国呆的时间较长,其他几个国家只能说是浮光掠影,但对所经国家、城市管理的规范有序、生态环境的倾力保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都留下了挥之不去的印象。

飞机到达德国的第一站是法兰克福,清晨78点钟,我们一行从欧盟中央银行大厦到彼得大教堂、市政厅、美因河一路走来,不管是大型广场,还是普通的街道小巷,都非常整洁,建筑物的外墙甚至连地面上铺的各式石块,一眼望去,干净得简直可以说是一尘不染;空气清澈透明,感觉不到灰尘、尾气或其他令人不快的气味;古老结实的旧建筑保存完好,其外观设计、精美雕塑及牢固的质量,令人叹为观止。现代建筑在设计上注意与老建筑的融浑一体,除几幢标志性建筑外,很少玻璃幕墙的高楼大厦,走在街头,丝毫没有钢筋水泥丛林之感。居民住宅非常精致,花格铁窗阳台及一切露天空间均种养着各式花卉草木,以盛开的鲜花为主,五彩缤纷,非常美观。路上行人悠闲自得,虽有一些提公文包、着西装、行色匆匆的人,但更多的是表情闲适,从容自得。巷子、街道两旁店外经常会摆放着一些简单的桌椅,一些人就着啤酒,懒洋洋地观赏着四周景色。街道、广场上还随处可见鸽子信步觅食,看到我们既不避让也不理会,分不出谁是这城市的主人。路上汽车特别多,比我们国内多得多,道路也不宽敞,但行驶有序,除红灯外,没看到堵车现象。十字路口,有红绿灯的按灯行驶;没有红绿灯的,当然是车让行人,远远地车子就停下来等着了,害得我们不大习惯又不好意思地加快通过。城市里到处是绿树、草地、小公园,加上道路不宽、弯曲,尽管阳光强烈,但一忽儿就有阴影遮挡,没有阳光直晒的灼热感,时值中秋,气候非常凉爽、舒适。

    欧洲是建筑艺术的集萃地,对各年代、各种类的建筑的保护也很重视和到位。不论是法兰克福、柏林、汉堡等大城市或不来梅、特里尔等小镇,老房子和新房子几乎一样多,但不论新旧,都一样整洁、美观。旧建筑甚至更多,很多标志性建筑除了战争原因外,都保存完好,有些毁坏后仍保留遗迹,如柏林的威廉皇帝纪念教堂,保存着因二战的炮火而毁坏的面貌,仍然不失为城市的一道风景。新建筑的设计尽量和就建筑协调融合,既体现新建筑的现代理念,又不失旧建筑历经岁月后的古朴感。从建筑上看欧洲,不仅体现了欧洲历史、文化的悠久、积淀的深厚,也反映出政府及民众对历史的尊重和对文化的保护。

    德国是汽车大国,是奔驰、宝马、奥迪等高档车的生产国,高速公路上车辆非常多,接连不断,望过去象是一支鱼贯行驶的车队。但车子行驶得很有秩序,大车走行车道,小车走超车道,保持着一定的速度和距离,一辆接一辆,从从容容,不急不慢,很有节奏感。尽管德国高速上不限速,路况也好,但很少有超车的现象,不管好车、普通车,看不到车速特别快的车子。偶尔耍酷的是几辆摩托车,车手头戴钢盔,身穿象蜘蛛侠一样的紧身衣,飞快地穿行于匀速行进的车流中。这当中反映出德国人对他人负责、对自己负责、从容生活、理性行事的良好心态。

如果说城市是一幅浓墨重彩的油画,那郊区或乡村则是一张赏心悦目的水彩画。沿着高速公路,两边是延绵的绿化带,有时是大片的草地,间隔着一棵、一丛树木;有时是一片片小规模的森林,一排排松树、白桦树、银杏树以及其他品种繁多的树木,还有灌木、野花、芦苇,自然生长,保持着原生态面貌;间或还有一片片果园,农妇戴着头巾,穿着宽宽送送、带兜兜的围裙,在阳光下采摘果子;牛羊在悠闲地吃草或睡觉,站着的、斜卧的,象一尊尊雕塑;几百米、上千米外远远的一幢幢红瓦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人、动物、房子、绿树、草地融为一体,象一张美丽宁静的织锦。乘大巴在高速公路上行驶几个小时,看着窗外的景色,竟无疲惫和厌倦,这真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受或者说是享受。

    车子驶入奥地利阿尔卑斯山麓,那是一个美得让人无法言说的地方。最远处山峦终年积雪,白雪皑皑;中间群山层峦叠嶂,云雾缭绕,延绵不绝;近处绿树丛丛,草木茂盛,放眼所及,满目青翠,一年四季同时呈现,语言难以描述美景。山腰上缠绕着人字型低低矮矮的村居小屋,屋顶或红或褐,白色外墙上缀满了簇簇鲜花,在连绵的群山中迷你得象童话故事中仙人精灵的住处。偶尔还会看到景致小巧的乡村教堂,一样的红瓦白墙,高高的尖顶上镶着一个银色的圆球,中间嵌一只精美大钟,象一支烟囱一样耸立在村屋间,非常和谐,且美仑美奂。阳光下、霞光里,绚丽斑斓,恍如仙景。身处此境,心境纯明,俗世无影,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用同行卢处长的话就是:那时一种非常单纯的感觉。这种单纯是那样的高贵,那样的优雅!的确,在这样脱俗离世般、没有浮躁,没有贪婪,没有计较的环境下,只会产生诗人、画家、哲学家、音乐天才,在维也纳的森林里,游荡的只能是莫扎特、斯特劳斯等的灵魂。

    艺术使人优雅,思考使人丰富,友好使人大气,绿色使人宁静,在欧洲,看似随意的东西太多,如不同国籍的陌生人碰面时的一声问候、一个笑脸,电梯口的一个手势、一份礼让,却都让人感受到了人性的光芒和文明的力度。短短的20天时间,一个浪漫、和谐的欧罗巴形象已在我脑子里深深留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