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调收氟步骤图解:体控电疗各科病例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0:12:33

内科 

· 头痛 

头痛是临床极为常见的症状,多见于多种病理,造成头痛的原因较多,施者一定要辩证论治。

· 辩证分型及治疗 

1)风寒袭络:其表现为头痛紧束遇风则发,痛连项背,痛势剧烈,发热轻,恶寒重,口不渴,痛有定处。

选穴原则:疏风通络,止痛,按痛部位取穴。

巅顶痛:百会(头部中线与两耳尖连线的交点处,图1),四神聪(百会穴前后左右各一寸,图1)行间(第一,二趾缝间,当趾蹼缘的上方纹头处,)。

前头痛:上星(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头维(额角直上入发际0.5寸处),印堂(两眉头连线中点),合谷(第一、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中点),

偏头痛:率谷(两耳尖直上发际1.5寸处),太阳(眉梢与外眼角,目外眦)连线中点外开1寸凹陷处)侠溪(第四、五趾缝间,当趾蹼缘的上方纹头处)。

后头痛:后顶(前后发际连线中点向后0.5寸处),天柱(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缘凹陷处),昆仑(外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

2)肝阳上亢:头痛目眩、心烦易怒、夜眠不宁、胁痛、面红、口苦、苔薄黄、脉弦有力。

选穴原则:平肝潜阳,取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穴。

选穴:风池(项后枕骨下两侧当斜方肌上端与胸锁乳突肌之间凹陷中 ,与风府穴相平),百会,悬钟(足外踝尖上3寸,腓骨后缘处),侠溪,行间。

3)气血不足:病势绵绵,头晕目眩,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喜暖恶冷,脉细弱、苔薄白。

选穴原则:补益气血,取任,督穴和足少阴肾经穴。

选穴:百会、气海(腹前正线,脐下1.5寸处),肝俞(第九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脾俞(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肾俞(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合谷,足三里(外膝眼(犊鼻)下3寸,胫骨嵴外一横指)。

4)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有定处,痛如锥刺或头有外伤史,舌质紫暗,苔薄白、脉细涩。

选穴原则:活血化瘀,取手、足阳明经穴。

选穴:合谷、太冲(在足背部第1 . 2 趾骨结合部之前凹陷中),血海(在髌骨内上缘上2寸)。

· 感冒 

本病发病急,一般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全身不适,鼻塞、流涕、咳嗽、喷嚏、头痛等症状。

辩证分型及治疗

(1)风寒感冒: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

选穴:列缺(伸臂侧掌,在桡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风门(第二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风池,合谷。

2)风热感冒:身热重、微恶寒、有汗、鼻流浊涕、咽红、口渴欲饮水,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选穴原则:疏散风热,取手太阴、阳明、少阳经穴。

选穴: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曲池(屈肘成直角,在肘横纹桡侧端凹陷处)。合谷,鱼际(仰掌,第一掌骨桡侧赤白肉际处)。外关(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间)。

随症配穴:头痛加太阳,印堂穴。

鼻塞加迎香穴(鼻翼外缘中点旁0.5寸鼻唇沟中)。

· 发烧 

发热,常伴有全身软弱,乏力,头痛头晕,嗜睡、谵妄、昏迷等症状。

1)无汗:取穴大椎,曲池,合谷

2)有汗:取穴大椎,曲池,复溜(当跟腱的前缘,太溪穴直上2寸)。

随症配穴:神昏加人中(鼻唇沟上1/3与下2/3的交点处);

十宣穴(手指尖端距指甲0.1寸处)。

烦躁加印堂,神门(仰掌腕横纹尺侧端,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凹陷处)。

· 虚脱 

多由大汗不止,大吐、大泻、大量失血等引起面色苍白,神志淡漠或昏迷,肢冷汗出,血压下降。

取穴:素髎(鼻尖正中),内关(仰掌腕横纹中点直上2寸,两筋间)。

随症配穴:神志昏迷加人中,中冲(中指尖端中点)。涌泉(足底中线的前、中1/3交点处)。肢凉脉微加百会,神阙(脐中):关元(脐下3寸,腹正中线)。

· 咳嗽 

是肺系疾病的主要病症,可由外感或内伤引起发病。

辩证取穴及治疗

(1)外感咳嗽: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列缺。 

随症配穴:咽喉肿痛加:合谷、少商(手大指桡侧端指甲角旁0.1寸处),尺泽(仰掌微屈肘,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桡侧缘),发烧加:大椎、外关、风池。

2)内伤痰湿咳:肺俞、太渊(掌后腕横纹桡侧端,桡动脉桡侧凹陷处),太白(第1跖骨小头后缘,当赤白肉际处),丰隆(足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嵴两横指)。

3)肝火烁肺咳:肺俞,尺泽,阳陵泉(膝下1寸,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太冲。

6.哮喘

指喉中痰鸣,呼吸困难之症,是反复发作的过敏性疾病,以气候寒冷,季节变化之时发病较多。

实证:膻中(两乳头连线中点),列缺,肺俞、尺泽。

虚证:肺俞,膏肓(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气海,肾俞,足三里,太渊,太溪(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凹陷中)。

随症加减:风寒加风门:痰热加丰隆,喘加天突(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处),定喘(第七颈椎棘突下旁开0.5寸)。

7.失眠

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轻者入睡困难或睡后易醒,重者整夜不眠,影响正常工作和生活,长久可致其他病变。

辩证取穴与治疗

1)心脾两虚:脾俞、神门、三阴交(内踝 高点上3寸,胫骨后缘),随症加减:多梦加魄户(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安眠(风池与翳风连线中点)

2)阴虚火旺:大陵(腕掌横纹中央,掌后两筋间凹陷中),太溪、神门、太冲。

随症加减:眩晕加风池,翳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颞骨乳突之间凹陷中);

耳鸣加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遗精加志室(第二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健忘加志室:百会。

(3)胃腑不和:中脘(脐上4寸),丰隆,厉兑(第2趾外侧趾角旁约0.1寸 

处)。隐白(足踇趾内侧端,趾甲角旁0.1寸处)。随症加减:心烦呕恶加内关,头晕加印堂,合谷。


8.晕车

在乘车乘船时,出现眩晕症状。

取穴:中脘、内关、足三里。

二.消化系统

9.便秘

表现为排便次数减少,粪便干燥难解,粪便多呈块状,痉挛性结肠,便秘时粪便呈羊粪状。

辩证分型及治疗

 (1)实秘:表现为便次减少,3-5天排一次,排便困难,燥结难下。 

可分为:热秘、身热、烦渴、口臭喜冷、脉滑、苔黄燥。

气秘:胁腹胀满或疼痛,嗳气频作,纳少,脉弦,苔黄腻。

2)虚秘:气血虚秘:面色,唇甲光白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怯,舌淡、苔薄、脉细数。

寒秘:腹中冷痛,喜热畏寒,脉沉迟,舌质淡,苔白润。

选穴原则:润肠通便。

四.妇科

20.痛经:

在经期或行期前后,发生小腹疼痛,甚则剧痛难忍为痛经。

辩证分型及治疗

1)实证:为行经前或经期下腹部胀痛拒按,行经不畅,经色紫红,有血块,血块下后痛即缓解,脉沉涩,痛甚于胀者属血瘀,胀甚痛者属气滞。

2)虚证:腹痛绵绵,小腹柔软喜按,经量少,腰酸,头晕,心悸。

选穴原则:① 经前作痛,气滞血瘀居多,以理气行血为主,故取气海通胞宫,理下焦之气而调经,取太冲疏肝解郁,补合谷,泻三阴交,活血化瘀,导血下行,② 经后作痛,血虚气滞居多,以养血调气为主,故取脾俞,肝俞以补血,肾俞,三阴交,血海以滋肾养血,③ 寒邪侵袭,胞络隧道受阻,故取关元,气海,温散下焦寒邪,培元固本取脾俞,肾俞。④ 振奋脾肾之阴气取天枢,归来(脐下4寸前下正中线旁开2寸)⑤ 通调腑气,逐寒止痛取地机(膝下5寸,在胫骨内,阴陵泉下3寸)可调血,通经,止痛。

21.月经不调

指月经周期出现异常,并伴有经量,经质,经色改变,有经期提前,经期错后或前后不不定期的不同表现,均称为月经不调。

辩证分型

1)月经先期:月经提前7天以上,甚至1月两行为月经先期。

实热证:月经量多,色深红或紫红,经质粘稠,兼见心胸烦热,面赤口干,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贡,脉滑数。

虚热证:月经量少,色红,经质粘稠,潮热盗汗,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苔少,脉细数。

郁热证: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红或夹有瘀块,行经不畅或胸胁及乳房作胀,小腹胀痛,心烦易怒,口苦咽干,舌苔薄白,脉弦数。

气虚证:月经量多色淡,经质清稀,神倦肢疲,心悸气短,纳少便溏,小腹下坠舌淡苔薄,脉弱无力。

2)月经后期:月经周期推迟7天以上,甚至40-50行为月经后期。

寒实证:经色黯而量少,小腹冷痛,得热而减,畏寒肢冷,面色苍白,舌薄白,脉沉紧.

虚寒证:月经色淡而量少,经质清稀,小腹隐隐作痛,喜热按,小便清长,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脉沉迟。

血虚证:月经量少,色淡,经质清稀,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气滞证:月经错后,经量少,经色黯红,夹有瘀块,小腹胀痛,胸胁乳房作胀,舌苔薄白,脉弦。

3)月经先后不定期:月经不能按周期来潮,或提前或延后为月经先后不定期。

肝郁证:经量或多或少,经色紫黯,行经不畅,胸胁乳房胀痛,嗳气不舒,喜叹息,苔薄白,脉弦。
肾虚证:经来先后不定,量少,色淡,腰膝酸软,头晕,耳鸣,舌淡苔白,脉沉弱。

选穴原则:(1)月经先期:清热调经,故取关元,血海,调血,冲任调和,经血则按时而行。

随症加减:实热者配曲池,太冲以清解血分之热,虚热者配三阴交,然谷(足内踝前,舟骨粗隆下缘凹陷中),以益阴清热,郁热者配行间,地机以疏肝解郁,清泻血分之热,气虚者配足三里,脾俞以益气摄血,心烦加间使(在掌后3寸,两筋),盗汗加阴郄,后溪(握拳手小指外侧,横纹头赤白肉际凹陷中),腰酸痛加肾俞,命门,胸胁胀痛加内关,期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小腹胀痛加气海,气穴(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瘀血加中极,四满(脐下2寸,前正中线旁开0.5寸),月经过多加隐白。

2)月经后期:温经行血,取气海,气穴,三阴交益肾调血,补养冲任。

随症配穴:寒实配加归来,天枢以温通胞脉,活血通经。

虚寒配加命门,太溪,以温肾壮阳。

血虚配加足三里,脾俞,膈俞,调补脾胃,益生血之源。

气滞配加行间,脾俞,太冲疏肝解郁,理气行血。

3)月经先后不定期:调补肝肾,取关元,三阴交,健脾补肾,调理冲任。

随症配穴:肝郁配加太冲,肝俞,期门以疏肝解郁调经。

肾虚配加肾俞:太溪、水泉(足内踝下太溪穴直下1寸处)补肾滋阴调经。

胸胁胀痛中支沟,太冲。

腰脊酸软加腰俞(第21椎节下间骶管裂孔处),曲泉(膝关节内侧横纹头上方凹陷中),委中(腘窝横纹中央)。

22.闭经

女子已过青春期(18周岁)月经尚未来潮,或已来月经而突然停经3个月以上为闭经。

选穴:(1)肾阴亏损:肾俞、志室、气海、三阴交、太溪。

2)肾阳不足:肾俞、命门、关元、气海、归来。

3)气血虚弱:气海,归来,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

4)血瘀气滞:气冲(脐下5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合谷,血海,三阴交,地机,太冲。

5)痰湿阻滞:中脘、中极、脾俞 、三焦俞、丰隆、三阴交。

6)寒凝胞宫:关元,归来,腰阳关(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关元俞(第五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三阴交。

23.功能性子宫出血

指由于内分泌失调引起的异常子宫出血。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妇女病,多发于青春少女或绝经前期的更年妇女。

选穴:(1)血热妄行:隐白,血海,中极。

2)瘀血内阻:关元,气冲,太冲,三阴交。

3)气虚下陷:隐白,气海,足三里。

4)肾阳亏虚:关元、气海、神阙、肾俞、命门。

5)肾阴不足:肾俞、三阴交,太溪。

辩证取穴:大肠俞(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天枢(脐旁2寸),上巨虚(足三里下3寸)。支沟(腕背横纹上3寸,尺,桡骨之间)。

随症加减:热秘加合谷,曲池。

气秘加中脘,行间。气血虚秘胃俞(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脾俞。

寒秘加神阙,气海。

10.腹泻

是指大便次数增多,便质稀薄,或呈水样,可见于急,慢性肠炎,消化不良,过敏性结肠炎,肠结核等多种疾病。

辩证分型及治疗

· 急性:发病较急,大便次数,数量增多。 

寒湿泄泻:便质清稀,水谷夹杂,肠鸣腹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脉迟,舌淡,苔白滑。

湿热泄泻:便黄糜热臭,腹痛,肛门灼热,小但短赤,脉象濡数,舌苔黄腻,或有身热口渴等。

· 慢性:发病较缓或由急性转变而成,日便次数较少。 

脾虚泄泻:面色萎黄,神疲肢软,不思饮食,喜暖畏寒,大便溏薄,脉濡软无力,舌嫩苔白。

肾虚泄泻:黎明前腹中微痛,即泄泻或肠鸣不痛,腹下肢畏寒,脉沉细,舌淡苔白。

选取穴原则:急性腹泻:以协调肠胃气机为主,取中脘 ,天枢,调整胃肠之运化与传导功能,上巨虚,调胃肠气机:阴陵泉(胫骨内侧髁下缘凹陷处),健脾利湿止泻治急性泄泻。

慢性腹泻:以健脾肾之阳为主,故补法取脾俞,章门(第十一肋骨游端)。

健脾益气:天枢、中脘、足三里以健胃和大肠,治疗慢性腹泻。

11.胃痛

是一种反复发作性胃部疼痛为主的一种病症,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十二脂肠溃疡及胃神经官能症等。

溃疡性胃痛有规律性,进食1小时左右出现疼痛,十二指肠溃疡多在进食后3小时发作。

实证: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第一跖骨基底部前下缘的凹陷中赤白肉际处),行间。

随症配穴:痛甚者加梁丘(膑底外侧上2寸)。胁痛中阳加陵泉。

虚证:脾俞、胃俞、中脘、章门、足三里、内关、三阴交。

随症配穴:口苦、舌红加少府(仰掌屈指握拳,第4. 5 掌指关节后方,当手掌横纹上,于小指端与无名指端之间),胃中灼热加太溪,便血加血海,吐血加膈俞(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2.腹痛

指脘腹和少腹部疼痛,可发于多种疾病过程中,急慢性胃肠炎,肠痉挛,胃神经官能症等均可引起腹痛,是临床常见病症。

1)寒邪腹痛: 中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公孙。

2)食滞腹痛:中脘、足三里、天枢、气海、里内庭(足底2 .3 趾间与内庭穴相对处)。

3)脾阳不振:脾俞、胃俞、中脘、章门、气海、足三里。

13.慢性结肠炎

主要表现为:

1)腹泻:日排3-4次或腹泻与使秘交替出现。

2)腹痛或腹部不适,常有腹胀。

3)左下腹有轻度压痛。

4)结肠镜查见粘膜弥漫性充血,水肿,面呈颗粒状,脆性增加,轻触易出血等。

① 脾虚:取天枢,上巨虚,足三里,章门。

② 肾虚:取天枢,上巨虚,关元,肾俞。

三.泌尿,生殖系统

14.遗尿

5周岁以上儿童或成人睡眠时小便自遗。醒后方知的一种病症。此病多发生于儿童,老年或久病体衰者,多因膀胱失约或肾气虚弱所致。

选穴原则:补肾固涩,太溪,肾俞培补肾气,取关元,足三里补肾固本。取三阴交,中极(脐下4寸,腹正中线),以调整膀胱的机能达到补益肾气,固涩膀胱作用,使遗尿自愈。

随症配穴:失眠加神门,厉兑,头昏加百会。

15.遗精

在未性生活时,有精液射出为遗精,在梦中射精者为梦遗,无梦或醒后精自滑为滑精。病因多由劳神过度,欲念妄想,耗伤肾阴,心火内炽,扰动精室而泄或纵欲过度,伤其真元,精关不固而泄,另外神经衰弱,精囊炎,睾丸炎等也引起遗精。

梦遗:指睡眠不深,有梦景,阳事易举而泄,如久遗频繁,可有头昏头晕,精神不振,耳鸣腰酸等。

选穴原则:清心降火,滋阴摄精,心俞(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清心宁志,肾俞补肾滋阴,关元补摄下焦元气;中封(足内踝下缘前1寸,胫骨前肌腱内侧缘凹陷中),降肝火而止梦遗。

选穴配穴:失眠加神门,厉兑,头昏加百会。

滑精:指不拘昼夜动念则精出,形体虚弱,脉细,无力,甚者有心悸,阳萎等。

选穴原则:补益肾气,固摄精气,三阴交来贯通肝脾肾三经主治滑精,补益三阴虚损,清泄虚火,配加气海,志室,肾俞益气固精,治下元虚衰。

随症配穴:自汗加阴郄(仰掌,腕掌横纹上0.5寸,尺侧腕屈肌腱的桡侧缘),足三里。

16,阳痿

男子未到性功能衰退时期,阳事不举,房事举而不坚。

取穴原则:补益肾气,肾俞、命门(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中极,三阴交、关元、秩边(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3寸),水道(脐下3寸,前正中线旁开2寸)。

17.前列腺炎

是男性生殖系统最常见病,多因饮食不节,过度饮酒,房事过劳,会阴损伤,上呼吸道及泌尿系感染或机体其它部位炎症诱发而引起。

辩证分型及治疗

急性:多状似尿路感染,有发热、寒战、尿频尿急、排尿困难,恶心、呕吐、便秘、腰骶部及会阴区有不适感。

慢性:多有排尿不尽,尿后淋漓,尿道口有白色粘液渗出,尿频,腰酸痛,常伴有阳痿,早泄,遗精,睾丸肿痛及性功能减退,久之可致前列腺肥大。

急性取穴原则:关元、中极、阴陵泉、?沟(足内踝尖上5寸,胫骨内侧面),大敦(足大趾甲角旁0.1寸)。

慢性取穴原则:中极、三阴交、太溪、天枢、涌泉、秩边、水道、肾俞。

18.水肿

是指体内水液潴溜:泛溢肌肤,而引起身体各部位浮肿,常见于急、慢性肾炎,充血性心力衰竭,肝硬化及营养障碍等病。

辩证分型及治疗

阳水:多为急性发作初期面目微肿,继而遍及全身,皮肤光泽,阴囊肿亮,胸中烦闷,甚则呼吸急迫,小便短少而黄,脉浮滑数,舌苔白滑腻。

阴水:发病多由渐而始,初期足跗微肿,继而胫腹,面部等渐见浮肿,时肿时消,气色晦滞,小便清利或短涩大便溏泄,喜温畏寒,脉沉细或迟,舌淡苔白。

选穴原则:阳水调理三焦气机、肃肺、取水分(脐上1寸,腹正中线),气海,三焦俞(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足三里,肺俞。

选穴原则:阴水调补肝肾,取水分(脐上1寸,腹正中线),气海,三焦俞,足三里,脾俞,肾俞,阴陵泉。

19.肾炎

是一种由感染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表现有小肿,头晕,面色苍白,周身乏力,腰膝酸软,咽干,耳鸣,眼花,尿多,贫血及血压升高等,严重时可迸发尿毒症或慢性肾功能衰退。

取穴:

1)急性:① 外感风热引起,取:肺俞、大杼(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外关,合谷、水分、阴陵泉、三阴交。疮毒内侵,血海,阴陵泉,三阴交、水分,③脾肾两虚取脾俞,肾俞,中脘,神阙,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

2) 慢性 :① 水湿不化,取脾俞、肾俞、气海、水分、中脘、足三里。② 水湿泛滥:取脾俞、肾俞、膀胱俞(第2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气海,

水分,神阙,阴陵泉,三阴交,③ 气血不足,取脾俞,肾俞,胃俞,中脘,足三里,④ 

虚阳亢,取风池,太冲,阳陵泉,曲池,侠溪,三阴交。

五.五宫科(下)

24.耳鸣、耳聋

耳鸣是自觉耳内鸣响,耳聋是听力减退觉消失,两者常同时出现,故合称耳鸣耳聋,耳鸣常是耳聋的先兆。

辩证分型

1)实证:耳聋暴作或耳中闷胀:鸣声不断,声响如蝉鸣或海潮,按之不减。

肝胆火旺者兼有:面赤、口干、烦躁、易怒、脉弦

痰热郁者兼有:胸闷痰多,脉滑数等。

2)虚证:耳聋或耳鸣日久:时作时止,声细调低,每遇劳累则加剧,按之鸣声减弱,多兼有头晕,腰酸,遗精,带下,脉虚细等。
选穴原则:

1)实证:清泄肝胆,豁痰通窍,取中渚(第4 .5 掌指关节后,掌骨间凹陷处 )翳风(耳垂后方下颌角与颞骨乳突之间凹陷中),听会(耳屏间切迹前,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张口有空),听宫(耳屏前,下颌骨髁状突的后缘,张口呈凹陷处),耳门(耳屏上切迹前方,下颌骨髁状突后缘凹陷中),侠溪。

随症加减:肝胆火盛加太冲,丘墟(足外踝前缘,当趾长伸肌腱的外侧凹陷中),

清泄肝胆之火。痰热郁结加丰隆,劳宫(掌心横纹中,第一、二掌骨之间,屈指握拳时,中指尖下是穴),以泄热豁痰而通清窍(泻)。

· 虚证:补益肾精,肾俞,关元,太溪以培肾固本,调补肾气,翳风,听会,以疏 

导少阳经气使精气上输耳窍。

25.面瘫

即面神经麻痹,又称口眼喎斜,表现为一侧面部肌肉弛缓和功能障碍,无半身不遂

及神志障碍。


1)发病急:如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部板滞,麻木。

2)病侧眼睑闭合不全,流泪,鼻唇沟消失,口角向健侧歪斜,流涎。

3)不能皱眉,闭眼,鼓腮,露齿和吹哨等。

4)少数病人初期耳鸣后,耳下及头面部疼痛,严重时可出现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耳鸣等症。

辩证分型及治疗

1)风寒证:多因面部受凉而致,如迎风睡眠,电扇对一侧面部吹风过久等,一般无外感表证。

2)风热证:往往是继发于感冒发热,中耳炎,牙龈肿痛之后,伴有耳内,乳突轻微作痛。

选穴原则:疏风解表,通经活络,取翳风疏风散热。地仓(两目正视瞳孔直下与口角平齐外旁约0.4寸),颊车(在咬肌隆起处的高点处)阳白(瞳孔直上眉上1寸处),疏通面部经气以治疗口眼喎斜。合谷,太冲为循经远道取穴疏通本经气血,牵正(耳垂前0.5-1寸下耳垂中点相平处)为经验穴,诸穴配合达到祛风散寒,清热调和气血,濡养筋肉,使之功能恢复正常。

随症配穴:

不能闭目抬眉加攒牲竹(眉头,眉毛内侧端眶上切迹处)鱼腰(眉毛中点),瞳子髎(目外眦外侧0.5寸,眶骨外缘凹陷中)

鼻唇沟平坦加迎香(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鼻唇中)。

人中歪斜加水沟(人中沟上1/32/3交点外),颏唇沟歪斜加承浆(颏唇沟正中的凹陷处)。

舌麻,味觉消失加廉泉(仰头,喉结上方,舌骨体上缘正中凹陷处)。

26.面肌痉挛

面部肌肉呈阵发性不规则,不自主的抽搐,常限于眼睑,颊部和口角,严重者波及整个面部,多发于一侧,当精神紧张,过度疲劳及睡眠不足时可使病情加重,入睡时抽搐减轻或不发作。

选穴原则:舒筋缓急,调和气血。

取穴:(1)百会、翳风、四白(瞳孔直下1寸,眶下孔凹陷中),三间(第二掌

骨小头,桡侧后凹陷中),行间。(2)风池、迎香、合谷、太冲。

27.三叉神经痛

指面部三叉神经分布区出现阵发性短暂性剧烈疼痛,临床上表现为:(痛区在前额部)

第一支,(痛区在上颧部)第二支,(痛区在下颌部)第三支,以第二、第三支疼痛为常见。本病可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两种,多发生于中年。因触及面部某一点而突然发作致病人不

敢洗脸、漱口、进食、疼痛呈阵发性,闪电样剧痛,如刀割、针刺、烧灼样疼痛,可伴有

病侧面颊部肌肉抽搐,流泪,流涕及流涎等现象,发作时间短暂,数秒钟或数分钟后即行缓解。

选穴原则:通经止痛,近端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取合谷、三间、内庭(第2. 3 趾关节前方凹陷中),第一支取:攒竹、鱼腰、丝竹空(眉梢处),四白、头维(额角入发际0.5寸)中渚。

第二支取:迎香、四白、口禾髎(鼻翼外缘直下,平水沟穴),角孙(耳尖直上入发际处),合谷。

第三支取:下关(颧弓与下颌切迹所形成的凹陷中,合口有孔,开口即闭,闭口取穴,图6),大迎(在下颌角前下1.3寸凹陷中,当咬肌附着部的前缘),承浆颊车,翳风、内庭。

28.近视

是以视近物清楚,视远物模糊不清为主症的一种屈光不正的眼病,近视的原因很多,如书写时照明不足,用眼过度等可诱发近视。肝开窍于目,目受血能视,肝血不足亦可发生近视,先天遗传因素也是导致近视原因之一。

取穴原则:滋补肝肾,益气明目,故取:睛明(目内眦上方0.1寸凹陷中),攒竹、鱼腰、丝竹空、四白、球后(眶下缘内3/41/4交点),肝俞、肾俞、风池、耳穴眼区(耳垂正中)合谷。

29鼻炎

主要表现为鼻塞流涕(或浓或稀),嗅觉减退,头昏、头痛等。

急性鼻炎:本病初起伴有发烧畏寒,鼻咽干痒,喷嚏,1-3天后见有鼻塞,鼻流清涕,3-5天后鼻内分泌物增多,呈浆液性,鼻塞语重。

慢性鼻炎:鼻塞时轻时重,可因失眠,疲劳,酒后及遇冷时加重,鼻粘膜充血,肿胀。

选穴原则:清热宣肺,通利鼻窍,取列缺,合谷,迎香,鼻通(鼻唇沟上端尽处),印堂,风池。

30 牙痛

是口腔科常见病,急性牙痛多由胃火上冲或风热外袭阳阴热盛,循经入齿则牙痛。齿为骨之余,肾阴虚火旺引起牙痛,口齿不洁,牙齿破损也引起牙痛。

辨证分型及治疗

1)风火牙痛:牙疼、牙龈肿胀、兼形寒身热、舌苔薄白,脉浮数。

2)胃火牙痛:牙龈肿痛剧烈,兼有口臭,口渴,便秘,舌苔黄,脉弦。

3)肾虚牙痛:时疼时止,牙齿松动,舌暗红,脉细。

选穴原则:清热止痛,取:下关、颊车、合谷。随症配穴:风火牙痛配加外关、风池疏风解表,胃火牙痛配加内庭,劳宫,泻胃,火清心火,肾虚牙痛配加太溪,行间滋肾阴降肝火。

31.咽炎

其主要症状咽喉部疼痛,咽部干燥发痒,灼热异物感,声音粗糙嘶哑或失音,咽部粘膜充血,增厚,咽后壁淋巴滤泡较多,由于咽部有粘腻液状物附着,可引起咳嗽,吐粘痰等。长期过量喝酒吸烟,粉尘,化学气体刺激,发音过度及上呼吸道感染均可致引咽炎。

选穴原则:天突(胸骨切迹上缘正中凹陷中),廉泉、少商、商阳(手食指桡侧,指甲角旁0.1寸),列缺。

六.心脑血管系统

32.高血压

是指在安静状态下动脉血压超过正常范围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高血压:一种独立疾病,一般认为与长期紧张工作,精神刺激及遗传有关,继发性高血压:由某些疾病引起,多见于慢性肾炎,脑外伤及内分泌紊乱等疾病,目前成人确诊为高血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统一标准为收缩压(高压)18.6kpa140mmhg,舒张压(低压)>12kpa(90mmhg)

选穴原则:平肝潜阳,取人迎(与喉结平行,旁开1.5寸左右颈动脉搏动处),曲池、行间、侠溪。

随症加减:头痛加印堂,百会,头维,太阳,曲池,合谷,失眠加神门,心悸加内关。

33.低血压

是指血压降低,导致脑供血不足面出现的头晕,头痛,甚则晕厥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病症,收缩压<12kpa(90mmhg),舒张压<8kpa(60mmhg)即为低血压。

选穴原则:补气养血,取人迎,素髎,内关,心俞,脾俞,百会,关元,足三里。

34.高脂血症:

是指人体血浆中含量高于正常值,血浆主要成份胆固醇或甘油三脂的浓度高于正常限度的病症,高脂血症可分原发性与继发性,大多与饮入过多动物脂肪或动脉粥样硬化,未控制的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症,肾病综合症,胰腺炎粘液性水肿,阻塞性肝胆疾病,酒清中毒等因素所致。

选穴原则:健脾益气,祛痰化浊。取中脘、气海、脾俞、丰隆、足三里、内关。强健脾胃,利湿化痰,升清降浊、促进新陈代谢,降低血中脂含量。

35.冠心病

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病由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所致。

临床表现:心绞痛,心肌梗塞等不同症,其痛发无定时,痛如针刺或憋闷,痞塞,牵引肩背,心下痛时心悸,气短,重者四肢厥逆,大汗淋漓,脉微欲绝等阳气暴脱之危侯。

选穴:通痹开窍,回阳救逆,取灵道(腕横纹尺侧端上1.5寸,即神门上1.5寸),临床经验证明,90%以上病在灵道穴有明显压痛反应,此穴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可调畅心脉气血,活血止痛效果极佳,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心俞以畅通经脉气血,通达阳气,理气宽胸,内关安神镇静,止痛,是治疗心病之要穴。


36.心绞痛

是指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暂时性心肌缺血氧引起的发作性疼痛,疼痛位于胸骨后或心前区,可放射至左肩,上肢直达小指与无名指,患者面色苍白,出冷汗,呼吸困难,表情焦虑。

选穴原则:活血通络,行气止痛,取膻中,阴郄,神门,通里(腕掌横纹上1寸),心俞,内关来振奋心阳,活血通络,止痛。

37.中风

本病发作急,变化多端,常有头晕,肢麻,疲乏急躁等先兆症状,发病时以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强语涩,甚者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证。

辨证分型

1)中经络:多为肝风内动或痰浊瘀血,阻滞经络所致、病情轻缓,如反复发作,病情由轻转重,症见半身不遂,麻木不仁,口眼喎斜,语言不利,神志不清楚,舌苔黄腻,脉象弦动或缓滑。

2)中脏腑:由风阳暴升与痰火相夹,迫使血气并走于上,或痰热蒙蔽疏窍引起病情突发,表现为突然昏仆,神志不清,半身瘫痪,口歪流涎,舌强不语等症状。中脏腑中根据病症的虚实分为闭症和脱症。

闭症:患者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双手握拳,面赤气粗,喉中痰鸣,二便闭塞,脉滑数或弦紧。

脱症:见昏迷不醒,目合口张,手撒遗尿,四肢逆冷,呼吸微弱,脉细或沉伏,如见冷汗如油,面赤如妆,脉微欲绝或浮太无限,是真阳外越之象,属危候。

选穴原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初病取患侧,久病取双侧,初病泻、久病补。

中经络:

1)半身不遂取肩髃(肩前下方锁骨,肩峰端肱骨大结节之间三角肌上方中央凹陷处)曲池、合谷、外关、环跳(侧卧、屈膝、股骨大转子高点与骶管裂孔连线外1/3与内2/3交点),阳陵泉,足三里、解溪(足背踝关节前横纹中央与外踝尖平齐,当趾长伸肌腱与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中),昆仑。

随症配穴:

上肢可交替选取肩膀髎,阳池(腕背横纹上,当指总伸肌腱尺侧缘凹陷中),后溪。

下肢可交替选取风市(直立垂手,中指尖下,大腿外侧正中,腘横纹水平线上7寸,股外侧肌与股二头肌之间),阴市(髌骨外上缘3寸处),悬钟。

病久上肢加大椎,肩外俞(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下肢加腰阳关,白环俞(第4骶椎棘突下旁开1.5寸)

肘部挛急加曲泽(仰掌屈时,肘横纹上,肱二头肌腱尺侧缘)


腕部挛急加大陵,膝部挛急加曲泉,踝部挛急加太溪。

手指挛急加八邪(手背各指缝中赤白肉际处,计8穴)

足趾挛急加八风(足背各趾间缝纹端赤白肉际处,计8穴)

语言不利加廉泉,通里。

· 口眼喎斜取:地仓、颊车、合谷、内庭、承泣(瞳孔直下,眼球与目眶之间),阳白、攒竹、昆仑、养老(腕后1寸,尺骨茎突桡侧缘凹陷中)

随症配穴:本病可交替选迎香,颧髎(目外眦直下,颧骨下缘凹陷中)瞳子髎,下关,流涎加承浆,善怒加太冲。

中脏腑:

1)闭症取人中,十宣穴(分布在指、趾末端)太冲,丰隆,劳营。

随症配穴:牙关昆闭加地仓,颊车;

失语加通里、哑门(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凹陷处中)两手握固加合谷。

2)脱症取关元,神阙。

随症配穴:汗出不止加阴郄,复溜,小便失禁加三阴交。

七.骨外科

38.颈椎病:

是因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及关节囊的退变,肥厚等病变,刺激或压迫颈神经,神经根、脊髓,血管,交感神经和其周围软组织而引起的综合症候群,年老肝,肾亏虚,正气不足,筋脉失养为发病内在因素,而感受风、寒、湿、热为引起本病的外因,主要病机为邪气羁留,经络阻滞,气血运行不畅。

辨证分型

1)神经根型:为头颈,肩处有疼痛,颈部僵板,活动受限,疼痛可放射至肩臂,手臂麻凉。

2)脊髓型:颈肩痛伴有四肢麻木,沉重、无力、尿频、尿急、腰酸、步态不稳、低头加重,严重者可出现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并有痛觉,触觉减退等感觉障碍。

3)椎动脉型:为脑部供血失调,头晕恶心,眼震复视,耳鸣,耳聋,四肢麻木无力,持物落地,病人肢体突然失支持能力而猝倒,猝倒后缓解快,发作时头脑清醒,症状与头颈转动有关。

4)交感神经型:

① 兴奋型:表现为头痛,发重,枕部和颈项痛,眼窝胀痛,视物不清,干涩,心跳加快,血压升高,肢凉,怕冷,遇冷时全身痒或半侧出汗。

② 抑制型:表现为头晕,眼花,眼睑下垂,流泪,鼻塞,血压偏低,腹胀。

选穴原则:祛风散寒,舒利筋脉,取颈部夹脊穴(颈椎3-7棘突下旁开0.5寸)和阿

是穴(压痛点),劳伤筋骨,气滞血瘀取百劳(大椎穴直上2寸,旁开1寸)膈俞、

大椎、大杼、肩井(大椎穴与肩膀峰连线中点)肩髃、养老,肝肾精亏,筋骨失养取

大椎,陶道(第1胸椎棘 突下凹陷处,图51),肩中俞(大椎旁开2寸),肝俞、肾

俞、阳陵泉、养老、风寒外袭,经脉拘急取大椎,风府(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风

门,风池,肩井,曲池,外关。

39.肩周炎

是肩关节囊和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退行性病变,是慢性炎症性疾病,多与肩部过度劳累,

扭伤及慢性劳损,受凉有关,早期以疼痛为主,疼痛逐渐加重,夜间及劳累后加重,严重者

肩部活动,如上举,外展,后伸等受限,影响穿衣,洗脸,梳头,摸项等活动,若迁延不愈,

不及时治疗会出现肩部肌肉萎缩,及肩关节功能性障碍。

取穴原则:舒筋,通络,止痛,阿是穴,肩髃,肩髎(在肩峰后下方,当肩髃穴后寸许凹陷中),肩贞(腋后纹头上1寸处),肩前(腋前纹头上1寸),条口(犊鼻穴直下8寸,胫骨前嵴外一横指)阳陵泉。

随症加减:上臂痛加臂臑(曲池穴上7寸,当肱骨外侧三角肌下端凹陷中),曲池,肩胛痛加巨骨(肩峰与肩胛岗结合部的凹陷中),曲垣(肩胛岗上窝内侧端凹陷中),天宗(肩胛岗下窝中央)。

经验穴:中平穴(足三里下1寸,上巨虚2寸),左右交叉取穴,左肩发病取右侧穴,右肩膀疼取左侧穴,双肩发病取双侧,取穴准确,针感可传导到患侧肩部,令患者活动患肢,作上举,外展,内旋,外旋等活动。

特效穴:条口穴透承山穴(腓肠肌两肌腹之间,用力伸小腿时,在人字纹凹陷中)左右交叉取穴,左肩疼取右侧穴,右肩痛取左侧穴,令患者活动患肢。

40.落枕

是指一侧项背肌肉酸痛,活动受限而言,多因颈部肌肉过度牵拉受损而致,睡眠时姿势不当,风寒湿邪侵袭经络,致使气血不和,筋脉拘急而致,患者多在早晨起床,颈部强直,不能左右转侧,患部酸痛,并向肩部及上臂扩散。

取穴原则:活血舒筋,取阿是穴,大椎,后溪,悬钟,养老及落枕穴(手背第2 . 3 骨间,指掌关节后0.5寸凹陷中)。
41,网球肘:



又称肱骨外上髁炎,滑囊炎,以肘关节外侧酸痛为主症,疼痛可向前臂,上臂、腕部放射,写字用力时加重,不能端重物,肘关节活动正常。

选穴原则:舒筋通络,取阿是穴,手三里(曲池穴下2寸处)肘髎(曲池穴外上方1寸,肱骨边缘凹陷中),尺泽,天井(尺骨鹰嘴上1寸,两筋间凹陷中)。

47,腰痛

是多种疾病引起的一种常见疾病,在腰部的一侧或两侧,脊中疼痛。

辨证分型

1)寒湿腰痛:多因风寒,湿邪留滞经脉,经气阻滞引发腰痛,病人腰部冷痛,酸麻或拘急不能俯仰,活动转侧不利,痛连臀腿,天寒阴冷,雨则发,舌苔白腻,脉沉。

2)腰肌劳损:多有旧伤,劳累加重,疼有定处,转侧俯仰不便,舌质暗,脉涩,

3)肾虚腰痛:腰为肾之府,多因房事过度,肾精耗损,损伤腰肾,发生腰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多酸少痛,腰腿无力,喜按喜揉,劳则加剧。

肾阳虚:神疲肢冷,滑精,面色光白,舌淡,脉沉细。

肾阴虚:伴有虚烦,咽干,手足心热,舌红,脉细数。

选穴原则:除湿散寒,补益肾气,通经止痛,取阿是穴,肾俞,命门,腰眼(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3-4寸凹陷中),委中。

随症加减:寒湿重者加腰阳关,阳陵泉:腰肌劳损加水沟,三阴交,肾虚加志室,太溪。

43.急性腰扭伤

多因活动不慎,或因抬举搬运重物突然闪扭腰骶部肌筋所致,病人有腰痛欲折的感觉,疼痛剧烈,活动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脊柱生理曲度改变,腰肌和臀肌痉挛,损伤部有明显压痛点。

选穴原则:通经活络,祛瘀止痛,取人中,腰阳关,委中,养老。

急性腰扭伤经验穴(1)中渚,(2)印堂(3)手臂腰痛点(曲池下2.5寸),(4)手背腰痛点(第2 . 3 4 . 5 掌骨之间,当腕横纹与掌指关节中点处)。

44.坐骨神经痛

表现为坐骨神经通路上出现疼痛,由腰臀部经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底放射疼痛,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

原发性:多由感染,受寒,中毒等原因直接损害坐骨神经引起,临床较为少见。

继发性:是神经通路的邻近组织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刺激,压迫,粘连或破坏引起。

 

选穴原则:通经止痛,腰2-5夹脊穴,阿是穴,环跳,风市,八髎(即,上髎,次髎,中髎,下髎),(第一、二、三、四骶后孔凹陷中,双侧8穴),飞扬(承山穴外下方1寸),

 

随症加减,腰痛加大肠俞,关元俞,腰骶疼加秩边,殷门(承扶穴下6寸),小腿痛中委中,承山,寒湿盛者加命门,腰阳关,瘀血甚者加膈俞,委中,肾虚加肾俞,足三里。

45.中跟痛

病因有跟骨骨刺,跟骨滑囊炎,跟骨垫炎,跟骨骨折等疾病所致,单纯症状足跟痛多因气血虚弱或寒湿,肾虚密切相关,肾主骨,生髓,肾虚髓失养,则痛,故肝肾气血亏虚,可致足跟痛,痛处不红,不肿,甚者足不敢着地,夜痛不眠。

取穴原则:滋补肝肾,止痛,取肾俞,大陵,太溪,申脉(外踝正下方凹陷中),

治疗足跟痛经验穴:下照海(照海直下1.5寸赤白肉际处)。

46.膝痛(膝关节炎)

多因风寒,潮湿,疲劳过度,体虚弱,骨质增生等,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不通则痛。

取穴原则:舒筋止痛,膝眼(膝关节部伸侧面,髌韧带两侧与股骨和胫骨内,外侧髁所构成凹陷处,内外共4穴),鹤顶(髌骨上缘正中凹陷处)犊鼻(髌骨下缘,韧带外侧凹陷中),阳陵泉,阴陵泉,足三里,阿是穴。

八.保健、美容

47.斑秃

1)血虚风盛取风池:心俞、膈俞、脾俞、足三里。

2)肝肾不足取肝俞、肾俞、太溪、三阴交。

3)气滞血瘀取风池:膈俞、血海、太冲。

注(斑秃局部先用鲜姜摩擦呈热,后用穴宝用静止法,划动法按摩,点划患处)

48.疔疮

取身柱(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合谷,委中。灵台(第六胸礁棘突下凹陷中)合谷,委中。

随症加减:(1)生于面部、手阳明经部位加商阳,曲池。

2)生于面部、足少阳经部位加阳陵泉,足窍阴(第四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49.带状庖症

取外关:曲池,三阴交,太冲。

随症加减:(1)疱疹在头部加合谷,内庭。


2)疱疹在腰胁加支沟,期门。

3)疱疹在腰以下加血海,阴陵泉。

疔疮,带状疱疹可用穴宝,先在患处由内向外作圆划动消炎,解毒,如出现红丝疔需截根治疗。

50.酒渣鼻

先用穴宝点划患处,后取:印堂,迎香,素髎,胃俞,脾俞。

51.减肥

取中脘,神阙,气海,天枢,大横(脐中旁开4寸),腹结(大横穴直下1.3寸),上巨虚,丰隆,内庭,曲池,三阴交,阴陵泉。

随症加减:肠燥便秘加支沟,易饿加足三里,自发肥胖加肾俞,大肠俞,三阴交,曲泉,石门(脐下2寸,腹正中线)。

52.戒烟

取百会,神门,甜美穴(即戒烟穴,侠于列缺与阳溪之间)

随症配穴:

1)咽部不适加天突,颊车,三阴交。

2)烦躁加涌泉(泻)

3)肺气损伤加肺俞

4)失眠加劳宫。

53.戒酒

取穴:神门,皮质下,心,胃,内分泌,咽喉,每天饭前五分钟点压穴位,一周为一疗程,直至酒欲消失。

54.美容

1)额部皱纹:阳白,鱼腰,头临泣(瞳孔直上入发际0.5寸)

2)鱼尾纹:丝竹空,瞳子髎,太阳。

3)眉间皱纹:印堂,攒竹。

4)目下皱纹:球后,四白,巨髎(瞳孔直下,平鼻翼下缘处)。

5)面颊皱纹:颧髎,颊车,听宫,下关。

6)口周皱纹:禾髎,地仓,大迎,夹承浆(承浆穴旁开1寸凹陷中)。

注(1)青年人配阳辅(足外踝尖上4寸),中渚,合谷。

2)老年人配太溪,足三里,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