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保科技有限公司招聘:祖国的资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30 05:28:59

土地资源

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

绝对数量大,人均数量少。我国的陆地总面积约960万平方千米,占亚洲大陆土地面积的22.1%,占世界陆地面积的6.4%,是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广阔的国家之一,居世界各国第三位。我国耕地面积列世界第四位。

由于我国是世界人口的最大国,人均土地资源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仅及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3。我国耕地人均只有0.1公顷,为世界人均耕地的27.7%,为美国的12.8%,为印度的45.5%。我国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人均的16.5%,为美国的10%。

土地类型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例低。我国南北跨50个纬度,具有寒温带至赤道带的各种土地资源(其中中温带占25.9%,暖温带占18.5%,亚热带占26%)。我国东西跨近62个经度,其有湿润(占32.2%)、半湿润(占17.8%)、半干旱(占19.2%)、干旱(占30.8%)等土地资源。由于水热组合不同、地形地质条件不同、农业历史不同,形成了我国多种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

我国海拔较高,地势起伏较大,山区面积(包山地、高原和丘陵)占土地总面积的69%,平地面积(包括平原和高平原)约占31%。复杂多样的生态环境,又形成了土地资源草原多,耕地少,林地比例低的特点。

总之,对我国土地资源土地类型多,平地少,山地多这一构成特点,要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评价,以便使其充分发挥作用。

各类土地资源分布不均。分布不平衡的土地资源,使地区之间土地生产力产生了显著差异。我国东部季风区土地资源的特点是:土地生产力较高,集中了全国耕地和林地的92%左右,占有农业人口与农业总产值的95%左右,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和林区,即使是畜牧业,这里也占很大的比重。但是,本地区有自然灾害频繁、森林分布不均等不利因素。在季风区内部因各地资源环境不同,土地资源的性质和农业生产条件也有很大差别。

西北内陆区,光照充足,热量条件较好,但是气候干旱少雨,水资源缺乏,沙漠、戈壁、盐碱土地面积大。区内东半部多草原和荒漠;西半部气候的极端干旱,导致了多为无灌溉就没有农业的荒漠。土地自然生产力低下。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多在3000米以上,日照十分充足,但热量却较少,具有高而寒冷的特点。因之,土地资源的自然生产力很低,而且不易被利用。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土地组成诸因素大部分不够协调、区域之间差异大是我国土地资源空间构成上的重要特点。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农田、草原、林地与水利建设等方面做了很多有益的工作,对弥补各地区土地资源的不足和发展生产,取得了较大的成绩。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难利用的土地多。全国土地资源中流动沙丘、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目前人类难以利用的土地等无效土地面积约有3.487亿公顷,约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6.3%,所占比例相当大。

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主要问题

耕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由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以及工业、交通和城乡建设大量占用耕地,从建国到1983年我国失去耕地近10亿亩,同期新垦耕地8.1亿亩,净减耕地1.9亿亩。全国人均耕地解放初0.18公顷,80年代初为0.1公顷,减少近一半。

目前,我国耕地的有机质的含量约为1.5%,低于欧美国家2.5~4%的水平。东北黑土带土壤有机质含量开垦初期为8~10%,目前降为1~5%;长江和淮河流域目前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一般不足1%。其原因是农民对耕地“用多养少”、水土流失、不懂科学施肥等。

森林、草场资源和植被破坏严重。森林面积每年被侵占50万公顷,草场以每年133万公顷的速度退化,土地沙化面积近半个世纪扩大了500万公顷,其中90%是乱垦滥伐和过度放牧造成的。

水土流失加剧。由于植被及森林被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加剧。我国每年被冲走的地表土达50亿吨,约为世界水土流失总量的1/5,损失肥料4000万吨。全国水土流失面积多达150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16%。

此外,我国土地资源还面临着沙漠化、盐碱化以及环境污染的威胁。

合理开发保护土地资源,“珍惜每一寸土地”

现在我国耕地、林地、草地共计占国土的52%,世界平均为64.8%,印度为75%,美国为76.9%,日本、法国、德国均在80%以上。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其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而人口的发展则是无限的。因此,我们要保护我国有限的土地资源,合理地开发利用,使之发挥更大的效益,不乱占耕地,乱垦滥伐,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

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资源的分布

我国不但森林面积小(1990年为1.246亿公顷),资源数量少(我国人均占有面积为0.107公顷,相当世界人均占有面积的1/5;我国森林覆盖率12.98%,而世界为22%,我国列世界各国第121位),而且地区分布不均。

全国各地森林资源的地区差异极大。森林覆盖率大的省可超过50%,而小的省却不到1%(如新疆、青海)。从总的看,我国森林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南,以及东南地区。东北和西南两大区土地占全国面积1/5,森林面积占全国将近5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3/4。而人口稠密、工农业发达的华北和华东森林覆盖率只有10%;西北和西藏的中西部,内蒙古的中西部森林覆盖率只有1.4%,而土地面积却占全国的50%以上,森林面积仅占全国的1/17。

我国的三大林区

东北林区:我国目前最主要的天然林区,现有森林面积3094万公顷,占全国的26.9%;森林蓄积量28.9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2%;森林覆盖率约为37.6%,以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为主。经过采伐更新和人工改造经营,人工林的比重逐渐增加。西北部大兴安岭主要是兴安落叶松林和采伐后的桦林、山杨次生林;小兴安岭主要是红松林和针阔叶混交林,树种多红松、落叶松、云杉、冷杉、椴树、水曲柳、桦木等;长白山区森林与小兴安岭相近,只是阔叶树增加,并出现沙松和长白赤松等。

西南地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主要是高山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区内海拔高差很大,森林多分布在海拔4000米以下的山坡中下部。有林地面积2245万公顷,占全国的19.5%;森林蓄积量35.8亿立方米,占全国的39.7%;木材覆盖率为28.3%。主要树种有冷杉、云杉、落叶松、高山松、桦木、高山栎等。林区栖息着许多珍稀动物,如大熊猫、金丝猴、扭角羚等。

东南林区:我国东南地区山区面积广大,气候条件好,林业生产潜力大,适宜大力发展用材林、竹木林和多种经济林木。林区内的人工林和经济林比重大。主要树种有马尾松、黄山松、杉木、柳杉、多种竹类(如毛竹、淡竹、桂竹、刚竹)、多种常绿阔叶树(樟树、楠木、栲类、石栎等)、多种栎类(如检皮栎、麻栎、小叶栎、山毛榉等)。主要经济林木有油茶、油桐、乌柏、漆、棕榈等树种。

人工造林

我国东部的平原、盆地和河口三角洲上,原有天然林早已采伐,现在极少。我国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营造农田防护林、农林间种、四旁植树,既美化了环境,同时也扩大了森林面积,获得了森林多种效益。1989年我国人工林面积达3830万公顷,占世界人工林的1/3,居世界第一位。

“三北”防护林

该项伟大的生态工程东起黑龙江省的宾县,西至新疆的乌孜别克山口,东西横跨我国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严重的西北、华北、东北(合称“三北”)地区,包括13个省、市、自治区的512个县,东西全长7000多千米,南北宽400~1700多千米不等,占国土总面积的41%,被海内外称为“绿色万里长城”。其规模超过美国“罗斯福工程”、原苏联“斯大林改造大自然计划”、北非5国的“绿色大坝工程”,成为世界生态工程之最。该工程分两期完成,第一期工程1987~1985年已完成,有人工造林600多万公顷,飞机播种林10.6万公顷,封山育林86.7万公顷,零星植树15亿棵。使8000万公顷的农田实现林网化,区内森林覆盖率由原来的4%提高到5.9%,粮食产量较原来提高10%~13%。第二期由1986年开始实施,两年内新造林310万公顷,封山育林223.8万公顷,飞机播种造林24万公顷,零星植树30亿棵。第二期工程用10年完成,计划造林630万公顷,使区内森林覆盖率提高到7.7%。用防护林工程解决我国北方风沙危害、水土流失等灾害,是我国人民改造自然、整治环境的伟大创举。

草场资源

我国草场资源的分布

我国是草场大国,草场总面积达2.22亿公顷,占国土总面积23.1%,在全国自然资源中居首位,居世界第三位。我国草场广泛分布于东北的西部、内蒙古、西北荒漠地区的山地、青藏高原等地区。

草甸类草场: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青藏高原的部分地区。一般牧草高60~80厘米,生长茂密,覆盖度在90%以上。产草量高,适宜牛等大牧畜放牧,或做割草场。

草原类草场:多分布于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北方各山地中。草层高20~30厘米,高者可达50~70厘米,覆盖度30~50%,产草量中等,草质好,适宜各种家畜放牧。

荒漠类草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草群矮而稀疏,产草量低,牧业发展受限制。

草丛类草场: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南部广大农区。草层高40~80厘米,覆盖度60%,为重要天然割草场,适各种家畜利用。

我国草场资源受地形地势和降水量的影响,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大兴安岭—阴山山脉—秦岭山地—青藏高原东麓—线以西草场占全国的82%,以东则仅有18%。由于水热的季节变化,西北区牧草生长期短,枯黄期长,既造成了冬夏牧草营养不平衡,又产生了牧场载畜能力的差别(冬季载畜能力仅为夏季的58%),给我国牧业生产带来了不利影响。

保护草场和建设人工草场

我国草场虽然面积广,但优质草场比例小。产草量多并且营养价值高的草场只占21%,一半草场因海拔高,利用受到限制。再者,草场退化在我国普遍存在,其表现是牧草的草种少、数量少、质量低。目前,全国可利用草场的1/3(约7300万公顷)呈明显退化,越向西退化越明显。草场退化导致畜产品数量降低了30%。同时,草场退化也引起生态环境的恶化,使草场沙化或盐碱化。草场退化的直接原因是过度放牧所致。

为了改变上述情况及其变化趋势,我国应因地制宜地在各地建设人工草场,增加产草量,增加牧草的种类,在时空分布和价值上给天然草场以弥补,使我国牧业生产呈现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