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火车站停车场:浅谈苌氏拳技风格与学理特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21:11:01

——刘义明

开篇引用武汉体育学院余水清、林鑫海、袁威、鄢红洁四名教授选写的苌氏拳技学理研究摘要精英。

 

武术古籍文献蕴涵着丰富而精妙的技法与学理纹息,是前人经验与智慧的结晶。《苌氏武技》首重“中气”之研炼,具体论述了拳技与“中气”内外兼修、形气合练之学理与方法,并对有关“中气”之学理及锻炼之方法,紧密结合武术技艺特点,进行了全面、系统、深入的论述,《苌氏武技》书内容丰富,论理之独特,具有很高的拳学成就。是最早、最系统地论述拳法为何要进行内外兼修,及如何进行“形气合炼”的拳学文献,开创了内功拳学之先河,堪称精品之作。因而促进了古代武术尤其是拳学,在拳功特点与学理深度上,都得到了新的发展。他给武术科学的研究,继承和发展,留下了清代鼎盛时期的武术精华。

 

本文分为六篇短文,浅简地阐述了苌氏武技以《中气》论理主导的内家武功,以及形体独特的练功方式,仿生动态的拳术展示了拳技与形体艺术表现融合一体的内功绝艺,养生修养的二十四拳,有内达外的上乘武功搏击之术,文事武备双修的拳学,展示了苌氏武技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

 

一、苌氏武技源流

“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在中华这块广袤无垠的土地上,我们的勤劳、勇敢、富于智慧的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不仅创造了辉煌灿烂的中华古文明,而且创立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中华武术。

亘古至今,中华武术自伏羲时代的远古起步,经过数千年不断的发展、充实、提高,及至清朝康熙、乾隆年间,武术运动更是到了空间鼎盛时期。少林、武当、八卦、形意、太极等诸多路拳派,如同百花盛放,争奇斗妍,各具特色。在这浓厚的武术气氛中,逐渐孕育、诞生了中原腹地的又一著名内家拳派“苌氏

武技”。

“苌氏武技”,也称苌家拳,它之所以被称为苌氏武技,乃是因为民国二十一年,徐哲生先生整理、出版苌氏武技全书而定名。

苌家拳以其精粹的理论学说,正大淳厚的功法,奇幻莫测的技击,内容丰富的拳路而自成体系,独树一帜,并以其独特的魅力,深受武林界人士的推崇,与少林、太极并称为河南三大名拳,实乃中华武术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宝。

 源流

苌家拳,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县,旧制称之为汜水。汜水,地形险要、山河雄伟,兼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虎龙险关,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它东距古殷都城四十多里,殷都乃中华古文明的发源地,历史文化悠久长远。汜水近邻古都,文风颇盛,这对后来苌氏武技理论的研创有着深远的意义。它南距登封县少林寺一百多里,北隔黄河对岸温县陈家沟三十多里。汜水地处中原腹地,人杰地灵,民风尚武,世代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辛勤、勇敢,孕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才。

苌家拳开山鼻祖苌氏乃周先生,字洛臣,生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卒于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出生于书香世家,自幼通晓“四书五经”,家学深渊,其兄苌仕周乾隆七年中进士,对《易经》钻研甚深,对《易经》有独到的见解,这对乃周以后创拳著书,引用《易经》中阴阳八卦学说,为苌氏拳法理论根据奠定坚实的基础。

苌乃周自幼喜武,读书之暇专习棒拳。苌乃周初学从师何人?有说先从师虎牢关张八学艺,张八,号称神拳手,尤精于枪法。又传说他出门十年学艺而归,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苌氏拳谱《中气论》序言曰:“苌氏初学于禹止,后过闫圣道学习少林拳技。”闫精通内外两家功夫,是一代武林宗师。相传他是清代康熙年间威震一世甘凤池六侠之高足。苌乃周经名师指点后,武功颇觉进益,其后又经峨嵋派、冉道登门教学。他随冉道大师传习猿猴棒二十四式与吕祖双剑,并赠以图谱。至今苌氏门人尚有手抄秘书,其论理精微,图文并茂,实为稀少绝妙的器械套路。冉道又传于他拳法中搏击之术,使之苌乃周武功日俱增进。在“乾隆年间,武科会考天下功夫,则洛臣获得隽杰士第三人”。一时驰名于海内,又因他文武兼备,被武林界称之为儒拳师。

苌乃周善交四方武林高手,与湖北“黑山羊”武当派名手、武功获天下隽杰士第二人(其名不详),结为知己好友,相互交流验证技艺,使之所学各家武技会于一体,更加趋于完善、精妙。他经三十年春秋学苦练,内外功夫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界。苌氏神功奇迹,汜水乡里传说甚多,苌氏武技全书序言中曰:“周妻秦氏宅宇,崇闲庭石级,厚二尺许,秦氏子弟见周至戏:提以石,乃周举手挥之,石应手糜散,又问:“可断石乎?”乃周登石皆中断。“乃周技能行于水面,身贴于壁”,其开功举手投足间,就可伤人于无形,如此奇功神力传说纷纭,枚不胜举。如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苌乃周先生博学多才,武技精深,又能虚心请教各派名家之武功,经过多年的实践,熔聚百家之长于一炉,从《易经》中另辟新路,结合中医的经络学说,借鉴了道家与佛门的吐纳运气之法,潜心创造了苌家拳的武术理论《中气论》与《武备摘要》两部巨著。书中阐释了许多前人未及的拳法论点,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和看法,创立了别具一格的苌氏系列拳术、器械套路。

苌氏武技创前人所未发,在继承前人武功基础上,推陈出新,大胆创新,不但将气功运用于武术中去,且拳谱每式应用古典诗文,著有歌诀一首,一阐述其拳式要点,使其习武之余,回味无穷。苌氏拳法之形体运动,技巧全面风格显著。运势中,身法多变,身形似醉非醉,似柔而刚,“头如蜻蜓点水,一沾既起,拳似山羊低头,刚劲发力,腰如鸡鸣卷尾,气由后收而不散,脚似紫燕穿林,挡口前开后合,中间园”。其势“进攻快捷,形若灵猫捕鼠,防守严密,稳如山岳。拳法整体要求:阴阳相扶,刚柔相济,俯仰开合,虚实相间,粘随滑脱,缓急相应。动之,以意领气,以气摧形而形气合一。

苌乃周创立的各式套路中,在共同的拳法要旨上,各有独自的形体风格与技击特色。小罗汉拳,形似猿猴之轻灵活泼,开合虚实,攻守兼备,外柔内刚,跌宕潇洒。白虎拳,尤如猛虎之动态,以刚劲显示于外,起纵跳跃,形如飞燕展翅,闪晨腾挪,踢、蹬、踹、弹、攻势凌厉,刚中有柔,气势宏大。青龙出海拳,仿如游龙戏水,起纵飞舞,如流星赶月,“老少相随”,柔中刚发。二十四拳,主练内气,势势呼吸吐纳,运转丹田之气,如乾坤变化,合天地之道,有二十四字论着拳诀一首。炮拳,一百零八式,苌式功夫拳法。其它又大罗汉拳,白猿拳,黑虎拳,小洪拳、二十四大战拳等等,势势精妙,各展其绝。

苌氏的器械套路以刀、枪、剑、棍四大兵器为主。在创立过程中,吸取了虎宾张八之枪法,四川冉道之棒法,道家吕祖之剑法,熔铸了各家之精华,与苌氏拳法、步法、身法的特点,形成了苌氏独特的器械套路,使之器械运势中,以气摧形,而达身械合一,刚柔相济,以内达外,一招一势注重功放技巧的运用,粘、随、滑、胶、挤、崩、挑、压、旋转拧劲,变化奥妙,神形兼备,风格独特。

苌氏武技以其丰富的套路内容,别具的功法训练,奇巧的技击招数,养身健体之秘术,问世于豫中武坛上,它象颗璀璨的明珠,以其独有的特色而闪跃着光芒。

 二、入门篇,头身手足形体特点

苌氏拳法初学入门,“莫言炼气,务将外形安放一家,再令轻活圆熟、转关停顿、操纵开合,一一如式,势势展施,将筋节骨骸处处松开放的为妙。”这一论点提示初学者功架姿势摆放要正确,筋骨要松开,运势舒缓自然,手眼身法步在运势中协调一致,拳势落点,头手足三尖想照,周身合一,得以稳固,为形气相合的拳技训练打好基础,避免因炼气不当而出偏差。

 1、论头

歌诀: 头象天兮卦属乾,侧正俯仰自天然

少阴少阳皆从此,阴阳入俯非等闲

 头为身体之领袖,行气中首领四肢在阴阳二气,流交会中,整体协调一致。头与四肢形体不合,气血不能贯通,《中气论》中有言:“头园象天,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任督二脉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全视乎此,此处和则一身之气俱合,此处不合则一身之气俱失”例如“蟠桃献寿”头为俯视而仰头,背部督脉的阳气阻断,无法上行头顶百会与阴气交会。“白虎靠山”之仰势,,气落头部枕骨尖,如把头下俯阴气阻断,不能上行,阴阳二气也不能交会週流。头部主持阴阳的平衡,统领一身之内气的运转,阴阳二气的循环有它自然规律可寻,苌氏拳法在行气运势中形体表现为“头如蜻蜓点水”,这一仿生的动态形象,充分展示了内家功法之经典,发落点击敌之时,仰头阴气上行百会与阳气交会,刚发瞬间,头向前俯即起,气下行週转而发,此时刚发转柔,头即起回收,这一技击中的动态形象,协调了形气中的整体协调发放,苌氏的头部形态表现,显示了与众不同的独特地内家风格。

 2、论身法

“侧正俯仰,起伏开合”是苌家拳技在运气中,形体变化不同姿态的身法表现,动势中做到“俯不前栽,仰不失重”保持阴阳平衡重心稳固。其动以气摧形、形者以头使身,身使臂,臂使肘,肘使手而达到开筋摧骨,节节贯穿,一气呵成。身法之中,聚气发力主宰于腰,武林中有句口头语:练拳不练腰,终究艺不高,腰为一身之枢纽,腰肾命门部位乃是气力之根源。苌氏拳法落点的形体表现为“腰如鸡鸣卷尾”,用鸡打鸣卷尾的形态,形态倦腰拧劲。紧气发力的动态,可谓惟妙惟肖,玄奥精彩。苌氏在搏击柔化紧气发力的过程中,应用不同的旋腰技法而产生变幻莫测的技击效果,其技法中有:横向的左右旋转拧腰,上下斜向的旋化走圈,以及横向的竖圈,各式不同技法的形体动态。身法之中,内气循环週流通过任督二脉,阴阳二气交融相合,吸气阴气走任脉上至百会穴而顶,阳气下至涌泉而立,此境身心虚空,筋骨上下拉开,呼放发力瞬间,百会穴气往下行,涌泉穴气往上提,二气团抱中宫,旋滚而出,由脊背行于肩臂、手指此时柔转刚发,形似闪电一击,这一内炼行气聚气,发放过程的方式,展示了苌氏拳学的博大精深,武功内炼之真谛。

 3. 论手

 苌氏拳论言道:“手有五指,四指捲紧握固,大拇指掐对食指第三节横纹,此乃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这一拳形内藏玄机,时掌而拳出手进敌,散战变化旋滚划弧,勾勒挑压,穿插返转,技法多变,手掌曲伸之计,时而手背,又乎而握拳,其招式神鬼莫测,防不胜防。在这缤纷多彩的技法中,仿似动物格斗的拳击招式:“拳似山羊抵头”是苌氏武技又一显著的风格特点。它在动势变化中出手是掌,落点是拳,它与头面、身腰、步法是相互连贯的,在拳发落点之时,气紧中宫掌随势立掌平推而出,将至敌身之时捲握变拳,刚力突现,拳体如山羊低头状,这一形体动态,看似手臂无力,其实是内气摧形,由腰旋转,两肩传送,发于手梢。拳似山羊抵头之形体,展示了苌氏武功与众不同的独特风格。

 4.论足

 “脚似紫燕穿林”是苌氏拳法第四句形体落点的象形动态之特点,“雁行步,此步法轻灵快捷,起步前脚微提划一弧落足,后脚随势跟进挤步,及似飞燕弧线穿插树林之间,与敌交手,我身未动,脚已起步,待敌知觉,我以落步近身,使敌不及防守而被制,其步法动势之中,一虚一实,落足之时两脚足趾抓地,重心稳固。苌家拳以丁八步与雁行步为主体结构,丁八步,裆口前开后合中间圆,这一技法要点,两脚十趾抓地,脚心空,脚后跟着虚放,两膝要分,两脚脖要向里拧劲。《中气论》中言道:“足方象地…...能载一身之重,静如山岳,有磐石之稳,不灵不患。”苌氏步法临敌应用,善长左右迂回,斜势穿插,专攻敌之侧身,此乃捣虚之法。论足歌诀:

足履地兮势如山,点颠平踏自天然。

惟有随跳与乱点,擎气多着在脚尖。

苌氏拳学形气相合的运势要做到六合,这六合是:“脚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神合、神与气合。其势:动之俱动,无有不动之处,静之俱静,手眼身法步俱落点到位,其势总体表现为:“头如蜻蜓点水,掌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捲尾,脚似紫燕穿林。”

 三、功法

 苌氏武技,创立流传至今,已近三百年历史,它之所以能在河南成为三大著名拳派,这与它的功法效用有着息息相关的联系。苌氏基本桩功,可分为文修、武炼两大种类。文修是指静功,既修身养性的吐纳运气之法,此桩长期修炼,能达到强身健体,预防疾病,延年益寿等功效。《中气论》中称之为“炼内丹”。武炼是指动功,既习练掌法基本站桩,走桩等用于技击实战,此桩经过修炼,逐步应用掌握调气之法,其目的达到练气养神,以气摧形,内外合一,神形兼备的长乘境界。《中气论》中称之谓“炼外丹”。然苌家拳功法的文修武炼有着千丝万缕、息息相关的致密关系。“盖动静互根,温养合法,炼形以合外,炼气以实内,坚硬如铁自成金丹不坏之体。”

一、    乾坤桩

 乾坤桩,是以养气、炼气的柔功功法,著有炼气图谱,此功桩在汜水拳乡鲜为人知,练者甚少,乃苌氏不传之技。乾坤桩的功法原理是取之于《中气论》,它对气的渊源及具体练功方法阐述详细,《中气论》曰:“人自有生以来,禀先天之神以化气,积气以化精,称天根,号命门,即易所谓太极是也。真阴真阳俱藏此中。”“此气灵明,发为五脏之神,心之神,肝之魂,脾之意,肺之魄,肾之精,赖此主持,呼吸依之。”这段论点讲明了气的来源根本,使我们能以更好地掌握气的运用方法。站桩练气在运势中,上下屈伸往来,阴阳二气相扶相承,上至百会穴而交,下至涌泉穴而聚。其桩对头、手、身、足要求在运动中协调一致,使内气在运势之中节节贯串。“头为诸阳之会,为精髓之海,为任督交会之处,统领一身之气。”阴阳入扶,气提百会相交,项必直竖,头有悬顶之意,气沉丹田,头微前颌,胸微含以利气之下行。吸采天地之气,自肺而心、脾、肝、肾至命门,呼自命门而肾、肝、脾、心、肺吐出五脏之气。乾坤桩内气週流五脏的过程,起到了平衡阴阳,调整五脏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及新陈代谢的良好作用。久而练之则神清气爽,精血充沛,免疫祛病,健体长寿。

乾坤桩是形气相合的柔功运动,气之运转以内达外。吸气,手臂回屈抽丝上提,两足,一虚一实,下气自涌泉穴上提至百会顶部,此为阴起,阳在下扶助。呼气,自百会穴而沉于丹田,丹田发气发于脊背,行于手臂,两足虚实交换,两脚屈蹲,此为阳气下行,阴气扶助。此桩练气,先绝杂念,使之心静意生,意到身随,柔绵连环,节节贯串,气走似行云流水,舒缓畅遥,无有间断,生发不息。

苌乃周创此柔练功法,虽然只有二式,通过吸气与呼气的运动,简中寓繁,奇中有变,形成阴阳相调,形气相合的独具功法,运气以内达外,自脏腑行于经络,气沛周身,意到气到,意摧气行,气摧形动,而形气合一的显著风格。

 二、    单鞭功

 单鞭功法,自苌乃周创立,经过历代高手的千锤百炼,虽只一式,但功法深奥,变幻莫测,是苌氏武技理论拳法的宗旨,此桩一站,形似古树盘根,稳如山岳,静则气沉丹田,阴阳交融,气血凝聚,而达天人合一,气聚则如一柱擎天,虽台上压顶亦不可撼之。动则气发如弩离弓弦,虽坚石亦可洞穿。这一单式功桩,从初学者,乃至练功几十年的历代名家,都不曾间断练习,与深研其打法技巧。单鞭功,是否能有如此神奇功力和效用?苌氏第二代高足,“柴如桂,武功精奇,凡与人交手,有盗尾随,行至一庙前,柴沉气下挫,单鞭功桩,伸拳照壁击穿一洞,盗亦随之逸去。苌氏七代宗师高青莲,别名高老虎,其墓碑文上,记着这段事迹:“一童玩耍于道,一马车飞驰而来,

童惊而不动,时路旁闪出一人,力抓车尾,单鞭功桩,沉气吐声,马车立停,问其名?曰:“高老虎也。”似这类趣闻轶事,历代传闻甚多,可见此功法奥妙,哲理幽深,非同凡响。单鞭站桩,为初学者入道之门,初练往往力不胜任,桩不能站稳持久,乃经过一段钻研苦练,得之其中诀窍,方能稳固下盘功底。其桩站定,先静心养气,意动,一身血气週流,而后导气摧形,以达到脚与手合,手与眼合,眼与心合,心与神合,神与气合,气与身合,使之身体内外各部完整一气。“单鞭”步法为前脚横立,大足指心气宜往内勾,后脚竖立,后根往后一拧,两膝相对,重心在后。手以四指捲捏紧固大指掐对食指第三横纹处,《中气论》称曰:“土贯四德,五行团聚之法”。单鞭桩功站到精妙之处,犹如磐石之稳,人推之不动,人拉之不动,手蒯之不动的真实功夫。站桩虽为静态,实则外静内动,静中有动,这个静中有动是指意与气之动,意动,气沛周身,真元充足,由内达外,气聚血凝,而身坚如铁。

单鞭功的走桩,是在站桩的基础上,进行单式动作的运动训练,一左一右反复循环演练虽只一式,论理精辟,功法奇巧,为苌氏拳法之纲领,具有显著的苌氏风格特点与技出特色,可以精、奇、绝、妙四字来概括单鞭功法之形象。“单鞭”对头、身、手、足人体各部的训练,《中气论》中都有细微精妙的论点。

 论头:

头象天兮卦属乾,侧正俯仰自天然。

少阴少阳皆从此,阴阳入俯非等闲。

 论肩:

一肩高兮一肩低,高高低低不等齐。

低昂递换多变化,七榜十势亦出奇。

 论手:

两肩垂兮十指连,生克制化五行全,

敌吃横推看三至,当面直入是真传。

 论足:

足履地兮势如山,点颠平踏自天然。

惟有随跳与乱点,擎气多着在脚尖

“单鞭”注重于功力和实践,它静如处子,稳如泰山,动似雷霆,疾如闪电,灵如猿猴,捷如狡兔。看是一招,实乃千变万化,层出不穷,奥妙自蕴藏其中。单鞭在打法实用中,对手眼身法步的协调至关重要,它在运势中要求做到:含胸沉气,气自丹田行于脊背,以肩摧肩,肩摧肘,肘摧手,一气呵成。拳发落点:“头如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捲尾,脚似紫燕穿林。”一动全身俱动,无有不动之处,此只一招,化繁为简,化实为虚,而虚实相间,以不变应万变。动势中,七分柔、三分刚,柔过气刚落点。

单鞭功,即能练气养身,又可用于技击,既是拳法初级入门,又可深研拳法理论。虽是单鞭一式,亦能达到内外双修,形气合一的上乘境界。

 四、炼形合气的学理特点

苌氏武技以气为本,培养中气,通过形气合炼,而达到以意摧气,以气摧形,由内达外,形气合一。炼形合气这句词很明白,习武之人大多都知道“内炼精、气、神,外炼筋骨皮”这句内阁偶那个术语,在实际功法中如何行气,聚气、精气神是如何产生的它们的互联关系,怎样达到形体与内气相合,苌氏拳学《中气学》文,给学者打开了这具朦胧的面纱,行气的应用学理,在上篇功法一文中已有论述,聚气之法苌氏拳学指出:“岂知神以气会,精以神聚,欲求精聚神会,非紧气不能也。”聚气之法:“惟将谷道一撮,玉一收,使在下之气尽撮于上而不下走,采天地之气,尽力一吸,使上气尽归于下而不散,上下凝合,团聚中宫。”吸气,采天地之气,谓之纳气,纳气之法,“头面微往上仰,则咽喉之气易入,上唇往上微缩,下唇往前朝,如象卷鼻之状,所云,纳气如吞川是也,盖必以口吞物,尽力一吸,气力方纳得充实饱满。”通过行气紧气阴阳二气相交,紧于中宫,使之气紧而精凝而神会,气自然由内达外,无处不贯,坚硬若铁。精、气、神、人体之三宝,它们之间相互运转,又相辅相成,形成了一种自然地科学循环规律。如何达到形气相合,欲先求精紧神合,神乃以合者,气自利,气利则形捷,形捷者,气自相聚,气紧而神凝,至此丹田真气充足,功德圆满,练到此境界形气相合,真气横浓,气发如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其刚劲似震雷迅发,坚硬莫敌,即南林处女所谓:“内实精神,外示安逸,见之如处女,夺之如猛虎。”功夫如冰冻三尺非一日直之寒,须练之于平日,早成根蒂,方能用之当前,而无不监实。

 五、刚柔相济的技击特点

苌氏武技既有养气、练气的健身作用,又有运气用于武术攻防的显著特点。它兼内外两家拳法之特色,既擅长聚气养静,以静制动,又主张先发制人,击敌之虚,破敌重心。苌氏拳术,器械各个套路的训练,一势一招,不功既守,式式讲究攻防实战。苌乃周先生所著的拳理,无论从阴阳、刚柔、运气、炼形,统以攻防实战技法为宗旨。

先发制人的进攻术,苌氏善用虚实相间,刚柔相济的打法技巧,临敌交手,突举进攻,出其不意而击之,形如灵猫捕鼠,闪展穿插、变幻莫测,虚实并用。虚实打法的技巧变化,苌氏最为善长之特点,两手一虚一实,一先一后,虚手探门,实发击敌。虚进之法,既空亦实,虚虚实实。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这一虚实相间的攻敌法门,扰乱了敌方视线,使敌震惊,无从下手,进而乘隙入之。《中气论》“称此交手认路之法也,手一出,气着一面,不能四面俱着,力直出者,无横力,我截其横,横出者,无直力,我截其直,上出者,下无力,我挑其下,下劈者,无上力,我打其上,斜正屈伸,无不皆然,此捣虚之法,功其无备。”之所谓先发制敌,责在出势神速,闪进击虚,攻势连环,使敌防不胜防,处于被动而束手待毙。

刚柔相济的技法,在苌氏拳法中更为突出表现。无论从技击的先发制人或以静制动的后发制先的各种打法技巧,刚与柔是至关重要的。刚属阳,柔为阴,本是矛盾的产生,同时在不断的运动中相生相克,相互演变,而无始无终。《中气论》曰:“纯用刚法,则气捕满身,牵拉不利,落点必不勇猛。纯用柔法刚气散不聚,无有归着,落点亦不坚硬。应刚而柔,则气聚不发,应柔而刚则气散不聚,皆不得相济之妙。”这一论点说明了刚与柔用之不当,将适得其反。我们从现实的散打运动中,可以得到启发,两人交战对垒,双方刚劲相击,六大者胜,虽胜亦受损伤,刚力相等,两败俱伤。纯柔无刚,用何力与敌相交,柔虽能化刚劲于无形,则不能破刚,在散打中形如以卵击石,自寻绝路。刚与柔必须顺其自然界的发展的规律,互为变化,刚柔相济。拳论中曰:“阳者为天象,阴者为地元,纯阴者不生,纯阳者不长。”“只有阴阳相辅相成,时阴而阳,阴下扶助,时阳而阴,阳扶助于阴,此阴阳之道也。”故善用刚柔者,如蜻蜓点水,一沾即起。过气如风轮,旋转滚走不停,发气似炮之燃火,弩之离弦,陡然而至。

刚与柔在散打技击运动里,是顺应敌进攻变化而相互转换的,刚柔的运用,也有一定的规律可寻。《中气论》曰:“盖落处尽处是气聚血凝止归之所,宜用刚法。而间阳间阴是气血流利,宜用柔法,刚柔得益方能无气欠不实,涩滞不利之患。”苌氏拳理中的刚柔相济论,点明了刚与柔在技击运动里的变化规律。这里所讲的柔,非软而无力,乃柔中运势,内含刚劲,虚中藏实。其打法中,穿插闪战,防守化拨,均以柔中行气,聚气为主,刚劲的表现是在柔的运化过程中,敌防守不及,柔随势突发为刚力,既所谓拳法中柔过气,刚落点之妙语。刚劲落放之外形。“则头如蜻蜓点水,拳似山羊抵头,腰如鸡鸣捲尾,脚似紫燕穿林。”这一形体运动,乃苌氏武技独有的风格特点。

破敌重心,是苌氏技击运动的又一重要技法。破坏敌方重心的技法乃主攻敌之下盘,抢夺对方立足中心方位,使敌中心丢失,不能稳固根基,而失重栽跌。

 破坏重心有三种攻敌手段,直进、侧进、斜进。直进者,快攻直取,势力如猛虎,急若闪电,脚踩钻之中门,双拳“老少相随”封敌门面,使敌防上而不及顾下,敌上方在双拳连进中迫于后仰,下盘中心被抢占而失重心。侧进者,与敌交手之时,闪战迂回,进击敌侧身方位,敌直进,侧方空虚,我即乘虚而入,上手化拨封敌身臂,下腿进取敌脚后方,断其归路,步到、身手俱到,整力侧击,敌处于被动而失重。斜进者,引敌出手,将敌手臂封滚拨化之侧外,一腿进击胯部,冲击敌方侧部,将敌连根拔起而摔出。这一技法是苌氏“单鞭”最常用之诀窍。

以静制动,后发先至的攻防术,也是苌氏武技重要风格特点。两人交手对阵,心静神情,以逸待劳,以观其变。两手空空,只在聚神静心,待敌先进,敌进我退,敌推我随,随敌变化,舍己从人,这种临敌不惧以借力打力,后发制敌技击打法,乃将帅风范。这一上乘技法,唯有功力练到内外合一,心动气随,一动全身俱动,意到气至的高深功夫,才能做到“静如处子,动似山歌。”散打技法的运用,与拳术套路训练有较大的区别,拳式的一势一招为拳路固定架式,无法适应散打中千般变化。苌氏拳法与各家比之有它独到之处,它注重与练气的意念训练,以练气摧形,气至力发而形气合一。苌氏功法与各个套路均以真攻实炼为目的,久而练之,使其各个攻防招式溶化于脑中,临近运用,随敌运用,随敌变化,拳之无意,意无技,见空而入之,不思得之,此乃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根本要诀。

苌氏武技为河南传统武术的著名拳种,是中华武术的珍贵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探索、研究,将之发扬光大,让苌氏武技这颗明珠放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