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梯随行电缆长度计算:占豪新书章节--《中国是否应出手“救”欧洲危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4 10:09:46
 

本文为笔者正在写的新书章节节选,鉴于本文恰好契合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发展,特发给战友们共享商榷。新书内容将依然秉承《黄金游戏》的某些特点,比如立论高度、通俗易懂以及结合现实的实践意义,其目的是阐明当前国际政治和经济局势的脉络和热点,找出问题关键所在并提出解决方略。立论点从国际局势出发,又会扎根在我们身边的资本市场。希望能给战友们应付未来世界局势变迁中自己如何找准自己的位置以及如何做对自己更有利提供思路参考。

    另,转载请注明本文来自:占豪的投资博客。本文属笔者新书部分内容初稿,由于涉及出版,请抄袭者自重,否则小心出版社的律师函上门。

 

    欧债危机继续深化

 

    2011年9月14日,法国农业信贷银行和法国兴业银行的债信评级,被世界三大信用评级公司美国穆迪投资服务公司下调,原因是两家银行对希腊债务有风险敞口。同时,穆迪继续将法国巴黎银行评级列于可能调降的复评名单中。与此同时,另一家世界三大评级公司惠誉国际评级公司,下调西班牙5个地区政府信用评级,原因是西班牙地方政府财政状况恶化,大部分的确无法实现今年削减赤字目标。于是,在美国三大国际评级公司频频挥动“信用评级大棒”的打压下,欧债危机愈演愈烈。

    对于欧债危机的根源,美国著名经济学家查尔斯·金德尔伯格(Charles Kindleberger)在其著名的《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中,曾意味深长地阐述道:一个国家的经济,最重要的就是要有“生产性”。历史上的经济霸权,大多经历了从“生产性”到“非生产性”的转变,这就使得霸权国家具有生命周期性质,从而无法逃脱由盛到衰的宿命。

    这种说法当然有其道理,因为经济就是要生产,这种“生产性”就是国家经济繁荣的基础。但是,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最重要的是经济循环。只要经济循环能够正常运转,就不会崩溃。譬如,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其“生产性”一直在降低,但它的霸权却持续五六十年直到现在。迄今,美国虽说也正为这种“生产性”不足和过度消费付出代价,但这并不是导致美国经济崩溃的绝对因素。因为,只要有其他国家能够死心塌地为这些不生产的国家提供足够的“生产性”,那些不生产的国家就不会爆发危机。以往,欧美诸国正是利用这种转移他国“生产性”的方式,实现自身在“生产性”越来越低的情况下保持足够繁荣。美国,因为长期寅吃卯粮、过度透支的消费模式,使得自身经济已难以为继,最终引发2007年的“次贷危机”。欧洲则是近些年社会福利过高,加上欧盟成立后,不少成员国通过“掉期”操作掩盖不少原来的债务。2008年,雷曼兄弟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促使欧洲的一场“大救市”,又使得本来负债率就较高的欧洲国家负债率继续大幅升高。于是,在美国的“导演”下,迪拜危机爆发,信用债务危机就此被引爆。

    虽然欧洲频频救市,但欧盟并没有统一的政权、财权及金融权,成员国之间因利益矛盾重重,很难达成一致意见,导致救市效率不高。2010年,欧洲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支持下,欧债危机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遗憾的是,2011年5月,美国通过“性侵案”做掉IMF主席卡恩后,IMF和欧盟之间的协调就陷入僵局。

    新上任的主席,有着长期美国工作背景的法国前财长拉加德,不但在欧债危机上不再出力,上台后更三番五次对欧债问题提出批评和质疑。最近的一次,IMF放风将在2011年9月末的IMF和世界银行秋季年会召开之前,公布《全球金融稳定报告》,报告中IMF估计欧洲各银行所持欧元区不良主权债务对其资产负债表造成严重损害,资本损失可能高达2000亿欧元(约合2870亿美元)。这一说法被媒体踢爆后,欧洲央行和欧元区各国政府就进行强烈的批评和反驳,认为这种推测片面且具有误导性。

    缺少IMF的支持,欧盟成员国之间因没有统一财政,也陷入到互相推诿扯皮的状态。

    据媒体报道,希腊政府预计,2011年经济将萎缩超过5%,远高于此前欧盟委员会预计的3.8%。希腊今年前8个月的预算赤字,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22%。希腊政府承认,今年将无法完成此前预定的赤字削减目标,这使得希腊无法满足获得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援助的条件。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希腊的债务削减进度表示不满,原定于9月15日向希腊发放的第六笔救援贷款亦或会推迟。希腊财政部副部长菲利波·萨尼迪斯12日说,目前希腊政府手头资金只够开销到2011年10月。如果届时仍不能获得援助,希腊政府将正式“断粮”。

    受此影响,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突破100%。与此同时,意大利国债规模也已达120%,借贷成本和违约风险双双飙升。可是,欧债危机虽然形式严峻,但无论是欧洲央行还是英国央行,在2011年9月的议息会议上都没有给出明确救助的方向。7国集团(G7)财政部长和央行行长会议虽然有提到欧债危机,但各国利益的分歧,使得会议并未达成任何救助方案。受此影响,2011年9月12日,世界股市遭遇黑色星期一。

    之后,市场再度出现希腊可能被迫退出欧元区的传闻,又引起一片恐慌与担心。到2011年9月13日,德国总理默克尔不得不紧急辟谣,欧洲将尽一切可能防止希腊违约、或撤出欧元区。为此,2011年9月14日晚,德国、法国和希腊三国领导人,就希腊债务问题举行电话会议。电话会议中,希腊总理表达了该国坚持履行缩减赤字承诺的决心,而法德领导人发表联合声明称,希腊的未来在欧元区内。2011年9月16日,欧洲央行宣布,将联合美联储、瑞士央行、日本央行以及英国央行,联合向金融机构提供美元流动性,自10月份进行三次操作,每月一次,此举为缓解欧洲银行融资压力。

    与此同时,2011年9月12日,希腊一年期国债收益率飙升至117%,两年期国债收益率也接近70%。而对冲希腊5年期国债风险的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飙升937个基点,达4437点的历史新高,成为全球最贵的信用违约互换产品。

    前面的章节中,我们曾作过相关阐述,美国机构持有大量欧洲债券的CDS。美国三大评级机构不断下调欧洲债券评级,导致欧债收益率大幅攀升,而欧债收益率大幅攀升的最大受益者,就是高盛为首的美国投资机构。这,不得不让人产生联想到其中的关联性。

    无论如何,截止到2011年9月中旬,欧债危机并未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是愈演愈烈。虽然德、法最高领导人在公开场合依然高调,誓将希腊在2013年前留在欧元区内,但在市场上公开谈论“有序主权违约”已经相当流行,甚至在欧洲政界也不再是什么禁忌。自2011年7月,欧洲银行业的股票市值已蒸发33%,欧元进入9月后也已连续两周贬值。显然,债务危机已经从欧洲边缘国家“欧猪四国”开始向核心国家如意大利、法国蔓延。

    欧洲央行(ECB)如今依然扮演着“救火员”的角色,但其内部对于债券购买计划的争论因首席经济学家斯塔克(Juergen Stark)的辞职彻底公开化(截止到2011年9月,欧洲央行共持有价值1450亿欧元的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的债券。在过去的几个月中,欧洲央行购买近550亿欧元的西班牙与意大利国债),这同样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剧烈动荡。

    截止到2011年9月中旬,所有的证据都表明,欧债危机正在加速深化。此时,市场开始出现一个疑问:欧元是否会因欧债危机而崩溃?

 

    欧元是否会崩溃

 

    欧元是否就此崩溃的问题,个人认为,现在谈论还为时尚早。原因有五:

    1、欧盟虽然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权、财权,欧洲各国也正因此不断推诿、扯皮。但是,欧盟毕竟已经成立18年,本身具备一定的协调能力。自2008年英国 “回归”欧洲后,欧盟总的协调能力更大幅提升。

    2、欧元已经有13年的历史,虽然还不够强大,但也不至于如此不堪一击。

    3、  西欧经济整体依然强大,被危机困扰,是因为其统一协调效率过于低下。随着危机不断深化,基于生存压力,欧盟必然会加快整合速度,而不是在还未做出努力的情况下就崩溃。

    4、  目前,美国一家独大。作为世界四大主要博弈棋手中的中、俄,战略上都不希望欧洲倒掉,唇亡齿寒的道理谁都明白。因此,即使美国一直想击溃欧元,中俄却对欧盟一直有一定程度的支持。

    5、  当下,在大国博弈的各个平台,美国不但没有获得任何便宜,反而不断被中欧俄蚕食战略利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暂时还没有将欧盟和欧元快速击倒的实力。

    基于上述五点,虽然“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但若就此断言欧元将崩溃,仍为时尚早。

    不过,在2011年9月的“欧债危机”救助过程中,美国一“公”、一“私”两个人给出的建议,应该引起欧洲人的警惕。这一“公”、一“私”,分别为美国财长盖特纳和投机大鳄索罗斯。

    美国财长盖特纳,准备在欧洲各国财长会议上提出一项建议并进行磋商,建议是否有可能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杠杆化,以在应对债务危机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效用。建议内容是: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采取与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类似的使用方式(定期资产支持证券贷款工具是由美联储和美国财政部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启动的金融救援计划,意在激活陷于停滞的资产支持证券市场,刺激经济复苏)。

    这个建议,看似是为欧洲着想,通过资本杠杆修补欧债危机。但问题是,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开始,本轮世界性经济危机根本就是因为信用杠杆过高导致。如今,美国财长建议欧洲继续提高资本杠杆,虽然可能对欧债危机暂时的缓解有一定作用,但这无疑是饮鸩止渴,最终不但不能解决欧债危机,反而会在不久的将来扩大危机。更为关键的是,如果欧盟接受盖特纳的建议,就意味着欧盟救助的资金来源是美国。未来,欧盟在金融政策上将会很大程度受到美国牵制(2011年9月19日的最新消息称,盖特纳的这一提议遭到欧洲官员反对。几名欧元区财长似乎对美国颇有微词,因为美国自身也背负大量预算赤字和债务。据海外媒体援引欧元区官员的话称,盖特纳并未给出关于如何实现此类杠杆操作的细节,可能是担心欧洲方面对美国政府过于指手画脚的反感)。

    美国之所以这样,目的有四:

    1、如果欧洲接受把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杠杆化这一建议,美国就将有美元释放渠道继续量化宽松,即美元释放出来的资金注入到欧盟的金融机构中,这些机构在危机缓解后,必然向世界其它国家释放美元流动性。如是,美国可借欧盟之手,通过美元的对外释放,继续转嫁自身危机。

    2、由于欧盟使用的是美元的流动性,今后在金融方面将会很大程度受制于美国,于是美国在金融层面就再增加一个主导权。这相当于,欧盟在某种程度又将被收编。

    3、美国最担心的是欧盟借助危机加速整合,而且,欧盟在法德英的主导下,正有加速整合之意。无论是利比亚战争,还是在巴尔干半岛的动作,再或对危机国家提出的各种要求,其最终目的都是为加速欧盟内部的整合。如果欧盟加速整合,欧元会更强大,这将直接挑战美元的世界地位,也就伤及到美国的核心战略利益。美国抛出这样的建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分化欧洲内部。因为,那些不愿意放弃国家权力的国家会支持这种作法。这一作法,实际上是拉高欧盟主要国家加速整合欧洲的成本,也就意味着在某种程度阻碍欧盟整合进程。

    4、如果欧盟接受这一建议,美国就可以在继续向世界转嫁危机的同时,逼迫欧盟与其一起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发起金融攻击。如此,未来货币战争中,美国的胜算将大增。而被利用后的欧盟,欧元再也难以向美元挑战。于是,欧盟就不得不重回美国的北约框架下,世界将重新回到美国的掌控之中。

    2011年9月15日,投机大鳄索罗斯专门在《纽约图书评论》(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针对欧债危机发表评论文章。该评论文章的前半部分写得相当靠谱:强调欧债危机是2008年雷曼兄弟引起世界金融大崩溃的直接后果(索罗斯原文:欧债危机是2008年大崩溃的直接后果。当雷曼兄弟破产之后,整个金融系统开始崩溃,只能诉诸人为的急救。急救的方式则是以政府的主权信用来替代崩溃的银行和其他信用。),同时分析称:欧债危机不能解决的最关键因素,就是欧盟没有统一财政(索罗斯原文:不幸的是,欧债危机更加棘手。在2008年,美国应对危机所需的各种金融当局一个不少;而现在,在欧元区,这些当局之一——共同的财政部——仍未建立。它的建立是一个需要各个主权国家参与的政治过程。这正是现在问题如此严峻的原因。)。与盖特纳一样,索罗斯同样提到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

    在文章中,索罗斯特意指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的不充足,同时也强调:由于没有统的财政,导致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在应对危机时近乎无用。索罗斯给出的结论是:欧洲金融稳定基金根本无法解决欧债危机。因此,应该改变方向。最后,索罗斯开出他的药方:

    “在这种情况下,有序违约和暂时退出欧元区,可能比忍受煎熬更可取。但准备没有做好。无序违约可能导致类似雷曼破产之后的崩溃,况且这次控制崩溃态势所需的一个当局一直阙如。

······要解决一场让不可能变成可能的危机,我们有必要思考不可思议之事。首先,必须为希腊、葡萄牙、也许还有爱尔兰违约和脱离欧元区的可能性做好准备。为了防止金融崩溃,需要采取4项措施。首先,银行存款必须得到保护。如果存款人失去了存在一家希腊银行的1欧元,那么存在一家意大利银行的1欧元价值将低于存在一家德国银行或荷兰银行中的1欧元,其他赤字国家的银行将出现挤兑。第二,即将违约国家的部分银行必须维持运转,否则经济将会崩溃。第三,欧洲银行系统必须进行资本重组,并置于欧洲(与国别相对)监管之下。第四,必须保护其他赤字国家的债券不受传染。最后两点即便没有国家违约也同样适用。

    所有这些都需要钱。在现有的安排之下,无法找到更多资金,而德国宪法法庭也不允许在未经议会授权的情况下作出任何新的安排。没有别的选择,只有孕育出那个缺失的成分:一个具有征税权力从而具有借款能力的欧洲财政部。这将需要达成新的条约,将EFSF转型为一个羽翼丰满的财政部。”

    索罗斯开出的药方,就是先让如希腊这样的债券违约(违约就是在世界面前失去信用,欧洲在世界上将很难再找到援军。即使找到援军,成本也会大幅提高。最终必然求助于美国,美国就可以要求欧洲配合其实现战略目的),然后再让希腊、葡萄牙、爱尔兰这样的国家脱离欧元区(这是直接让欧洲把自己肢解,欧洲18年的努力一夜就回到解放前)。最后,这一切都需要钱,索罗斯给出的方案是酝酿统一的财政部。但是,统一的财政部,需要达成新的条约;要达成新的条约,就必须各国国会批准。如此,索罗斯的建议就成为渴望不可及。不过不用担心,正好盖特纳给欧洲提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证券化、杠杆化”的建议,索罗斯的这篇文章恰好与盖特纳的建议完美对接。说得更直白一点,就是欧债危机由美国来提供融资,美国通过提供融资,就可将欧洲的金融系统整合到自己的体系之下。在美国介入的情况下,索罗斯提出的所谓“统一的财政部”,若不是如“天国”般遥远,就是在美国控制下的欧洲统一财政部。

    文章最后,索罗斯还煞有介事地说:

    “至于新条约的细节,不应该由我说出来,而必须由各成员国来决定。但是讨论过程必须马上开始,因为即便在极端的压力之下,他们可能也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出结论。一旦就设立一个欧洲财政部的原则达成一致,欧洲理事会就可授权欧洲央行临时顶上,提前就欧洲央行自身丧失清偿力的风险进行补偿。这是阻止可能的金融崩溃和另一场“大萧条”的唯一之路。”

    这一“公”一“私”的一唱一和,貌似为“濒临绝境”的欧债危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解决方案”。但是,在这个充满机关的方案当中却玄机重重,蕴含着可能影响整个世界格局的“陷阱”。

    按照现在的格局,美国向欧洲推荐自己的方案,并提供救助资金,这好像并不符合逻辑。正在闹债务危机的不是美国而是欧洲,美国如此大的积极性,就显得不安好心。

    欧洲对此并未作出任何更为积极的反应,只是在2011年9月16日,与美日央行联手向欧洲银行注入美元流动性(某种程度上,对欧洲来说这也算是一个对美国的积极反应,即在救市政策层面向美国靠了靠。因为救市提供的是美元,且部分由美联储释放。这意味着,美联储至少可向欧洲商业银行中注入一定量美元。美国希望的是欧盟配合其进行QE3和后面的QEn,欧盟的这一动作,可以看作是对美国的一次响应。这种响应意味着,欧盟接着很可能配合美国QE3,甚至不排除降低利率去配合。如此,对中国和发展中国家来说,当然不利)。但是,欧洲不可能轻易按照美国布置的套路走。欧盟主导国家法德英会继续加速内部整合进程,美国当然也会不断设置各种障碍。

    对于美国人给出的欧洲“出路”,中国要保持高度警惕。因为,一旦美国收编欧盟,其最大的攻击目标将会瞄准中国。对此,中国必须高度警惕,随时作出适当的反应。

    鉴于欧盟对此反应并不积极,也充分说明欧债危机虽然形势严峻,但距离威胁到欧盟解体、欧元生存等,还有很长的距离。

 

    国际局势才是决定欧元命运的核心因素

 

    进入2011年9月,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愈演愈烈表现得越来越焦心,对欧盟和欧元的信心日益下降。至少,那些美国能影响的重要媒体、机构都对准欧盟和欧元表示悲观。野村证券欧洲区首席经济学家Peter Westaway等经济学家发布报告,其中提到欧元区危机可能导致的5种后果,分别为:

    1、占据领先的结果

    可能性:5%

    如果欧洲增强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允许折让,重组债务,欧洲央行调低利率,向形成财政联盟努力,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联盟(EMU)会幸免于难,而且几乎不会破坏欧盟的长期增长。

    2、勉强过关的好结果

    可能性:40%

    成功推行EFSF,西班牙与意大利国债收益率下降,两国偿债能力可靠,欧洲的银行重组资本。EMU会幸免于难,但会削弱强劲的长期增长势头。

    3、勉强过关的坏结果

    可能性:35%

    欧洲央行削减收益率的力度不够,西班牙与意大利无法接近市场,被迫动用救助基金。这是痛苦的过程。最终,欧洲必须继续向形成更紧密的财政联盟努力。

    4、EMU内部无序违约

    可能性:12%

    希腊可能由于无法与欧盟/欧洲央行/IMF三方达成一致而违约,也可能因欧元区国家不认可7月21日的救助方案而违约。欧洲央行不再支持希腊的银行系统,但EFSF会向希腊提供资金。希腊衰退幅度会达到10%到20%。欧洲决策者会被迫将EFSF的规模增加两倍,以避免西班牙和意大利发生危机。

    5、EMU部分或全部解体

    可能性:8%

    希腊违约后离开欧元区。8%的可能性中,西班牙与意大利也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有2%。

    野村经济学家最后指出,对欧洲失去信心可能导致整个欧元区衰退期延长。长期看来,部分EMU成员可能得益将会是全体欧元区成员的损失。

    野村证券的态度,基本上代表了整个市场的主流,即:欧债危机暂时仍能勉强过关。

    就欧盟和欧元来说,个人认为,这些主流看法都只局限于金融技术层面,并未从整个大局势看欧盟和欧元。就如今的欧盟和欧元来说,虽然经济领域的危机非常严峻,但成败更大程度上取决于世界局势的演变。鉴于此,我们有必要对当前世界局势作简单的阐述。

    自2011年3月,北约展开对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轰炸。以法国为首的欧盟和北约,超越联合国制裁范围,协助利比亚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权,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欧盟试图沿地中海周边构建一个“环地中海经济圈”。

    而地中海经济圈的整合,利比亚是最重要的绊脚石。2003年以前,卡扎菲一直是反西方先锋,地中海经济圈计划也就只停留在设想,无法付诸行动。2003年后,虽然卡扎菲投降西方,但欧盟依然无法主导卡扎菲政权,也就无法进行地中海经济圈的整合。另外,对美国来说,地中海经济圈整合必然涉及到中东,欧盟也不敢轻易动美国人的奶酪。因此,地中海经济圈一直在酝酿过程中,并未付诸有效的行动,更别说实质性突破。但是,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深化,中东、北非区域在内外矛盾激化下出现内乱。欧盟抓住这样的机会,扶植利比亚反对派,在法国的带领下,展开对利比亚卡扎菲政权的空袭行动。最终,卡扎菲政权被推翻,反对派上台执政。

    在这个过程中,美国为了拉拢欧洲在叙利亚问题上与其配合,于是在利比亚问题上配合欧洲。美国一直试图从叙利亚打开突破口,通过对叙利亚政权颠覆,达到稳定中东局势、稳定美元本位制的目的。但是,就稳定美元这个问题来说,欧元和美元又是天生的竞争关系。这种矛盾,使得欧、美一直 “貌合神离”。

    利比亚反对派最终将卡扎菲政权顺利推翻,这与欧盟向中、俄平衡利益不无关系。这一点,从2011年8月25日萨科齐临时访华后,利比亚问题加速解决就可以看出。美国为什么默认欧盟支持反对派推翻卡扎菲政府,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需要欧盟在叙利亚问题上的配合。同时,欧盟 “全面制裁叙利亚”也的确是美国想要的。但无论如何,欧盟并未和美国完全达成一致,美国也没有完全左右欧盟的态度。

    欧盟另一个关键点在巴尔干的科索沃,那里曾是欧盟被美国算计的地方。就是因为美国对南斯拉夫的打击,欧元诞生拖后两年。也正是那次战争,使得科索沃问题的解决一直成为欧盟的心病。在科索沃问题上,欧盟如果想有比较理想的解决,必须得到俄罗斯和中国的支持。而从最近几个月科索沃问题的发展来看,也的确是在向有利于欧盟的方向发展。这个问题对中国来说,只要有相对足够大的利益交换,就会支持欧盟。俄罗斯的条件是,整合科索沃后,其中的利益必须有俄罗斯的一份。但是,美国却不希望欧盟整合科索沃。因为,一旦欧盟完成对科索沃的整合,欧元将会有更大的力量挑战美元。

    从国际政治局势上看,欧盟虽然债务危机愈演愈烈,但政治上的整合却在加速。如果欧盟在政治上完成对科索沃的整合,再在地中海经济圈上整合加速,所谓的欧债危机也就迎刃而解。这是因为,从欧盟的角度来说,只要中东和北非能够提供能源,东欧、南欧能够提供生产力,西欧提供资本、市场,这个经济循环就基本形成。对外再接上中、俄,整个欧洲就能彻底从美国主导的框架下独立出来,北约就将解体。北约解体,美元在欧亚大陆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如此,美国就只有一条后路——退回北美洲。这当然不是美国希望看到的,其设置各种障碍、抛出各种诱饵,都是希望欧盟回到美国领导的北大西洋公约的框架下。

    美国对欧洲的做法,和对中国几乎同出一辙。一方面,美国向中国抛出G2的“诱饵”,希望和中国“共管”世界(所谓共管,美国定位的中美关系就是和中欧关系相当,并非真正共管)。但美国所谓的G2,其实就是个虚衔,让中国承担一堆责任,但权力却无几。

    2009年11月,奥巴马访华,美国提出G2,被中国明确拒绝。为逼迫中国接受G2,自奥巴马访华失败后,美国在东海、南海、台海、朝鲜半岛、巴基斯坦制造各种事端。但对中国来说,接受G2,就意味着将成为众矢之的,欧盟和俄罗斯都将调转枪口对准中国。因此,无论美国怎么施压,中国就是不接受所谓的G2。中国要的是实实在在的势力范围,而直到两年后的今天,美国仍没有切切实实的让步。只是,由于中美实力的此消彼长,在中国周边制造事端的美国不但未能占到任何便宜。反而是对美国和美元来说都关乎性命的中东局势,因为中国的强力介入濒临崩溃的边缘。

    2011年9月下旬的联大会议,巴勒斯坦将单方面寻求加入联合国。据媒体报道,已经有一百二十多个国家承认巴勒斯坦国。包括阿盟、非盟、以及中、俄都明确支持巴勒斯坦。欧盟在这个问题上表态模棱两可,实际上,含糊就是暗中支持。

    与此同时,土耳其和以色列的盟友关系破裂,双方政治同盟、军事同盟等条约均遭土耳其解除,埃及与以色列的关系也趋于恶化。中东局势,有从某一国的社会动荡转入全面针对以色列这个共同敌人的可能。这个压力,也将直接甩给美国。面对如此压力,以色列国防部长巴拉克曾警告美国:美以“亲密关系”正在遭受侵蚀。这意味着,如果美国搞不定这样的局面,以色列得为自己的前途考虑。从这个层面说,这也是以色列和中国军方的关系突然升温的原因。

    迫于此压力,美国很快明确表示,将会在安理会直接否决巴勒斯坦单方面寻求加入联合国的行为。并试图劝阻巴勒斯坦,但遭到巴勒斯坦的拒绝。对于美国来说,如果美国的中东“安全框架”被拆解,美、以关系就将瓦解,美元本位制也将被推倒生死的关头,建立在石油美元捆绑的美元经济体系、美国在欧亚大陆的控制框架、甚至美国自身都将处于崩溃的险境。

    如今的世界格局,中、欧、俄在伊核问题已构成牵制美国的一致性。在美国总体实力下降的大背景下,中、欧、俄都在为构造多极化世界努力,谁都想成为世界的一极,而不是受制于美国。有同样想法的还包括阿盟、非盟、印度、巴西、日本等等。

    如今,中、欧、俄和美国的关系,就像中国战国时期六国与秦国的关系。中、欧、俄在做的是合纵,美国在做的是连横。不同的是,战国末期的秦国实力处于上升中,最终是连横战胜合纵;如今的美国,则是在衰落当中,连横总显得有气无力,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美国如要真正摆脱自己的危机,只有两个方案:

    1、迫使中国妥协,接受美国模式的G2,如此就可将中国经济变成美国经济之引擎。中国一旦就范,其它发展中国家就很容易就范。这样一来,美国就有了自身匮乏的“生产性”,它只需要通过美元转移这些“生产性”,就能继续过着“幸福美满”的日子。

    2、迫使欧盟回到美国主导的北大西洋公约安全框架下,在金融上回到美国打手的角色。其后,欧美就可以向中国为首的发展中国家发起攻击,以金融洗劫的方式,将危机由发达国家转至发展中国家。为达到这个目的,不惜采用政治、军事、经济、金融等各种手段。软的不行来硬的,硬的不行来横的,横的不行就直接流氓。清末的中国,就是如此遭受各国的洗劫。

    这两个方案,如今都进展不顺利,反而美国自身的问题越来越多。毕竟,无论是中国还是欧盟,都希望世界走向多极化,能拥有独立的势力范围。

    目前,在世界经济游戏规则由美国指定的情况下,美国经济显得比欧盟的经济“更健康”。但是在国际局势上,欧盟却走在美国的前面。现在的情况是,除非美国能在“欧债危机”上把欧盟彻底折腾垮(索罗斯游说欧盟让部分国家退出欧元区就是这样的目的,但这种几率很低),否则,谁能最终在国际局势层面取得胜利,才是真正的赢家。若美国赢,大家都输;大家赢,只有美国一个输家。

    在国际局势层面,对中国来说,南面是整合南海和南海诸国进入大中华经济圈,出南海后越过印度洋入非洲,由非洲回到中东;北面与俄罗斯、朝鲜、韩国和日本进行东北亚经济整合(如果日本不配合,可不包含日本);西面,西南方通过巴基斯坦到伊朗进入中东,西北则发展中西部经济,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亚、再入欧洲。

    对欧洲来说,首先是整合欧盟内部,形成统一的欧洲政府。其次是整合地中海经济圈,之后向东,一方面和俄罗斯接壤,另一方面和中国通过中亚联通。

    对于俄罗斯来说,战略上要尽量恢复前苏联的实力范围。和中国整合东北亚开发远东,通过东欧联通整个欧洲,然后向南辐射到中东。俄罗斯战略定位上是以能源为核心战略制衡中欧,再尽量使中欧的联通尽量路经俄罗斯,扮演物流区的角色。

    中、欧、俄三方的战略设计中,第一方案均没有美国的位置,这就是美国为什么在博弈中输不起的根本原因。一旦输掉,美国就只能卷包回到北美,搞不好还可能如前苏联一样国家崩溃(美国若崩溃,可能要比前苏联还惨,因为前苏联有一个沙俄的历史前身,这个前身被俄罗斯继承,但美国没有这样的历史)。

    如今的国际博弈,已经到了极其关键、逼近摊牌的时刻,中、欧、俄、美四家谁都输不起。因此,如今就去给欧盟和欧元下结论仍然太早。毕竟,中、欧、俄有共同的战略取向。同样,给美国和美元下结论也为时尚早,因为美国同样有机会通过连横破掉合纵。

    况且,中、欧、俄、美的关系远不止上述这般简单。毕竟,在对待中、俄和世界问题的平台上,欧、美以前一直是在北大西洋公约的框架下处理,欧、美自二战以来都是盟友关系,这决定着中、欧、俄之间的关系将是错综复杂、扑朔迷离。

    西欧和前苏联,二战后一直是对抗状态,哪怕是前苏联解体后,欧俄的博弈也从未停止。特别是北约和欧盟的不断东扩,俄罗斯对欧美一直保持高度警惕。鉴于欧洲军事安全一直受美国军力支撑,虽说俄罗斯实力相比前苏联已经今非昔比,但对欧洲仍构成巨大威胁。这就意味着,欧、俄真正走入互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几年,北约框架越来越松散(北约成员国土耳其是美国的盟友,竟然和美国关系最铁的中东盟友以色列断交,就是北约已不复当年凝聚力的表现),正是基于欧俄关系的改善;但欧俄显然还没有完全形成互信关系,反过来也决定了北约还有继续松散存在的价值(如果美国最终连横成功,北约必然焕发第二春)。而且,欧洲自二战后一直依赖美国,二者在信仰、价值观上更为接近。这些因素决定了欧盟虽然试图寻求独立,但在好些层面暂时仍无法绝对抛开美国。

    中、欧关系,二战后一直受制于东西方对抗。虽然中国后来脱离前苏联的东方阵营,但中、欧关系真正解冻,是从中、美关系解冻开始。可以这样说,7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中、欧关系,实际就是中、美关系的影子。但是,随着近些年中、欧关系的发展、以及美国的衰落,中欧关系的独立性越来越强。而这一质变的发生,正是源于2008年的世界金融危机。中、欧经济互补,直接战略矛盾减少,给双方合作带来巨大空间。但是,必须承认,中、欧在战略上的互信还没有达到完全接纳对方的程度。特别是欧洲,仍然存有如美国一般的偏见。尤其是近代欧洲对中国的侵略,给中国带来巨大的伤痛,使得欧盟一直担心中国崛起会给自己带来麻烦。更何况,双方的宗教信仰、价值观完全不同。这一系列因素,致使中欧战略上虽然有彼此靠近的需求,但欧盟迟迟没有更大的动作,并未走出实质性的一步。

    再看当前的中、俄关系,相对要简单得多。中、俄没有领土争端,除在中亚有利益交叉之外,战略上的利益一致对外;经济上,双方具有极强的互补性,俄罗斯是能源出口主导型经济,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战略上,大家从全局考量都在为多极化世界而努力;地缘上,东面,中、俄有共同的对立面美、日军事同盟、美、韩军事同盟,中东方向有基本一致的共同利益。

    于是,在如今世界局势下,中、俄虽然没有缔结盟友条约,却成为天然的盟友。2010年9月底,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访华,两国元首签署《中俄关于全面深化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并发表《中俄两国元首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65周年联合声明》。2011年6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俄,并于2011年6月16日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关于当前国际形势和重大国际问题的联合声明》,声明中,双方强调将在联合国框架下、上合组织框架下和金砖国家框架下展开经济、政治、军事等全方位的合作、协调立场。由于中国奉行不结盟政策,不能称之为盟约。但声明的内容,分明已经是“准”盟友的合作关系。之后,中、俄在各项国际事务中的确扮演着亲密合作者的角色,中、俄立场总体趋于一致,互相有节奏地配合。

 

    中国是否应出手“救”欧洲

 

    通过以上阐述,我们对当前的国际局势就有一定的了解。现在,再来看“中国是否该出手救欧洲”这个问题,就不那么复杂。

    首先,当前的世界经济游戏规则,加上中国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的外汇储备必然还会快速增加较长时间。外汇储备市场可投资的范围,除了在他国购买资源和矿产外,主要还是美国和欧洲市场。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无论投资美元资产还是欧元资产,都面临着风险,这一点毫无疑问。毕竟,这都是把自己的鸡蛋放在别人篮子里的做法。两者相较,美元当然显得更为安全。这种风险,是当前现实经济游戏规则下必然产生的结果,面对结果,没有半点感情用事的空间。

    中国的出路,笔者看来,客观上只有一条:那就是人民币国际化。人民币成为国际上平计价标尺、贸易结算货币和外汇储备货币之一,中国资本市场成为世界主要资本市场,从而吸引外来投资。但是,如今国际货币市场,主要被美元和欧元占据。其中,美元近七成市场占有率,欧元两成余市场占有率。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要想挤入国际市场,必然面临原市场占有者的排斥。这就像企业之间的竞争,肯定没有一家企业会向竞争对手主动出让关乎自己企业生死的市场空间。因此,人民币国际化并非是一个嘴上说说就能实现的事情,而是一个复杂且循序渐进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是以10年为单位。这需要中国自己不断作各种准备和努力的同时,得到更多力量的配合,才能提高人民币国际化的效率。

    中、欧、俄、美,如今在国际舞台客观上已经形成三国演义般的“四国演义”。而在经济领域,中、欧、美又名符其实构成 “三国演义”。大家争的无非是国家政治、经济、军事等权力的主导权,表现在经济领域,就是主权货币在国际货币市场的占有率。美国,在实力下降的背景下,正努力坚守美元的市场占有率,并伺机干掉欧元和扼住人民币国际化的喉咙;欧元,正试图抢夺美元市场,甚至取美元而代之;人民币,则是在为走出国门、开拓人民币国际市场占有率而努力。这其中,欧元与美元是你死我活的关系。相对于欧元和美元,人民币是一个平衡者的角色。也就是说,人民币支持哪一方,哪一方就能获得优势。反过来,哪一方更支持人民币,人民币就向谁靠得近点。站在这个角度来说,人民币又是被拉拢的对象。

    从中国角度来说,若美元拉拢人民币攻击欧元,欧元死掉无疑,这是实力问题。但是,如果人民币配合美元干掉欧元,美国转回身必然会挟欧元一起金融攻击中国,干掉人民币。这是两千多年的秦始皇就采用过的张仪连横破合纵的策略。

就欧元来讲,其市场占有率本身就与美国差距太大,如果没有中国的牵制与平衡,欧元必然不是美国的对手。何况,人民币真正瓜分的压根就不是欧元占有的那部分市场,更多的则是美元占有的市场。如此,从欧元的角度来说,它和人民币天生具有合作性。

    从这个角度考量,中、欧、美的关系,犹如三国时期的孙吴联盟共抗曹操。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层面,是从整体战略格局考量的一个层面。事实上,如今的关系远比三国时期魏蜀吴的关系复杂。无论中美、中欧、欧美都有很广泛的共同利益,而非单纯的矛盾,矛盾和利益都只是体现在不同层面。博弈的任何一方,都试图取得整体的利益优势。

    如今,中国在美国的投资愈两万亿美元,美元如果崩塌,对中国一定会带来损失,即使美元不崩塌,其持续贬值也同样会给中国带来损失。而投资欧元,同样面临着一样的市场风险。这种局面,绝大部分人焦虑无助。但事实上,这些都只不过是现实经济游戏规则下的产物,是一个表象问题。对中国来说,彻底翻身或不受别人掣肘的唯一方法,就是修正游戏规则。而修正游戏规则,一方面靠的是实力,另一方面是机缘。如今,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刚刚起步,距离修正世界经济、金融的游戏规则还很遥远。在这种情况下,抱怨美元资产或欧元资产的风险都于解决问题无益。

    那么,中国到底该怎么做呢?个人认为,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通过平衡欧元与美元的关系,即调整人民币对美元和欧元的支持力度,来调整它们与人民币的关系。无论是欧元还是美元,谁配合人民币国际化,支持力量就可以偏向谁。至于偏向的幅度,取决于对方让利的幅度和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需要。当然,还得必须考虑到欧美之间的平衡。

    第二,将相关的债券投资,可以考虑以和对方合作的方式变成实业投资。这种做法,理论上对双方都有利。对中国来说,可保证资产的保值增值;对对方来说,可增加投资以刺激经济。但,一国不到迫不得已都不会如此,因为谁都不想把自己的产业让给别人经营,特别是战略产业关乎国家安全。

    根据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从战略上,中国至少不应该让欧元倒下,唇亡则齿寒。因此,在欧元和美元都没有向中国让利的情况下,中国一方面立足于自身优势继续推行人民币国际化,同时在天枰上可适当偏向欧元,支持欧元能勉力支撑。特别是在政治上、精神上、口号上,应给予一定的支撑。这一点,中、欧领导人互访已经阐明过多次,中国领导人从外交部、商务部发言人一直到国家总理、主席,都对世界多次喊话表示对欧洲保持“信心”。同时,也多次向世界喊话表述对中国在美资产的“担心”,这本身就是一种平衡策略。中国的这种平衡,本质上是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考虑。

    在这种大的背景下,根本不存在中国是否该出手“救”欧洲的议题,而是应着眼于大家是否进行战略利益交换。也就是说,欧洲要获得中国支持,至少要拿出诚意,大家进行公平交换,而不是奢望中国冤大头一样去“救助”。

    在双方合作方面,在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后,中、欧的互动就开始频繁。但从未达成任何真正战略上的妥协,顶多只是战略上更靠近一些。

    2011年6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访问匈牙利时曾抛出橄榄枝,称会购买一定数量的匈牙利国债,同时也阐明条件,呼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深化财政金融合作,扩大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规模。实际上,这也是在说给整个欧洲听。温总的意思是,欧元和人民币的贸易应该以双方的货币直接结算,即欧洲购买中国的东西用人民币,中国购买欧元区国家的东西用欧元,这样就需要双方互相储备对方货币。

    进入2011年9月后,随着欧债危机愈演愈烈,中欧互动也更为频繁。但从演化的结果看,双方目前仍然未达成任何真正可操作性的协议。据《华尔街日报》2011年9月13日报道,一位知情人士透露,意大利财政部长与中国主权财富基金和其他中国官员举行会谈,力劝中国政府购买大量意大利国债。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姜瑜在当天回答记者提问时予以的回应表示:中国对欧洲国家处理债务危机的能力有信心,并希望欧洲能确保中国投资的安全。中国支持欧洲国家为解决债务危机而采取的举措,并对欧洲有信心。

    显然,中国的目标不仅仅是国债(就欧盟来说,买国债最好)。2011年9月14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大连的达沃斯夏季论坛上接受世界经济论坛主席施瓦布的访问时,提出了对欧洲的战略要价。

温家宝总理说:

    “去年我同奥巴马总统会谈时曾经提出这样一个建议,中国愿意同美国开展大规模的金融和经济合作,其中有两项最为重要的内容:第一,美国要放开市场,让中国的企业到美国去投资,使债务变成投资,从而促进美国的就业。第二,扩大美国商品对中国的出口。现在的问题在美国,美国应该放开商品出口管制。我记得美国前商务部长骆家辉曾经举过一个例子,如果美国对东亚地区的出口增加1%,那美国的就业就可以增加10万人。我的建议得到了奥巴马总统的赞同,我希望通过这样积极的方式来改善中美贸易的平衡,加强中美经贸合作。

    欧洲是中国的全面战略合作伙伴,我们一直关注着欧洲经济的发展和遇到的困难。在欧洲一些国家发生主权债务危机、经济出现困难的时候,我们多次表示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不久以前,我同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通电话,我再一次向他明确表示,中国至今相信欧洲经济能够克服困难,中国仍然愿意扩大对欧洲的投资。但是同样我也希望,欧盟的领导人、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也要大胆地从战略上看待中欧关系,比如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其实,按照WTO规则,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到2016年就为全世界所承认,早几年表示出一种诚意,是一种朋友对朋友的关系。下个月我将同欧盟领导人进行会晤,我希望这次会晤能够有所突破。”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温总理首先申明中国向美国的要价。中国对美国的要价,同样是放开市场,让中国企业进入美国投资,把中国持有美国的债券换成实业投资;其次,是美国放开对中国的高科技产品出口。这个建议,得到美国总统奥巴马的赞同,并开始有所行动(美国答应向中国出口轮船和航空两种燃气轮机,当然,这个行动规模只是试探,但足以向欧洲提出警告)。然后,温总理向欧盟开出要价,即:中国愿意伸出援助之手,继续加大对欧洲的投资。但是,中国的条件是“欧盟的领导人、欧洲一些主要国家的领导人也要大胆地从战略上看待中欧关系,比如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同时,温总理也给出一个合适的时间点“下个月我将同欧盟领导人进行会晤,我希望这次会晤能够有所突破。”

    2011年9月15日,中国外交部在例行记者会上回答记者提问时强调:“对于你提到的解除军售禁令和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我们认为,中欧作为全面战略伙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平等相待非常重要。我们认为这两个问题实质上是对中国的政治歧视。我们希望能够尽快解决,为中欧关系甩掉包袱,推动中欧关系更好、更快发展。我们希望欧洲国家领导人尽早作出正确判断。”实际上,这次是再次强调中国对欧盟增加投资、支持欧元的条件,即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华军售禁令。

    市场经济地位是涉及经济的现实问题,关系到人民币在对欧贸易和世界贸易中的地位,是中欧经济交往的藩篱(此话题应该追溯至10年前,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时曾接受了一些限制性条款,其中包括对中国出口产品反倾销调查的“非市场经济地位”待遇。之后,中国一直努力争取获得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则是欧洲对华的政治态度问题,是在政治上解除横在中欧之间的政治交往藩篱。

    中国喊出的条件欧盟是否接受,如今还是未知数。2011年9月16日,路透社报道称,欧盟执委会一位发言人9月15日表示,欧盟执委会主席巴罗佐于近日与国家总理温家宝的见面中,并无承诺提高中国贸易地位,以换取中国政府协助解决欧元区的债务危机。如果消息属实,就意味着中、欧合作之路仍然任重道远。若欧洲不接受中国的条件,说明欧盟、欧元距离崩溃还很遥远,中、欧双方坦诚相对的条件还不成熟,中国自然就没有必要上赶着去实施所谓的“求助”。不如让欧洲继续折腾,一旦条件成熟,欧盟自然会作出新的选择。可以肯定的是,欧盟一天不接受中国开出的条件,中国就不可能在针对欧洲的问题上作大的调整,支持充其量也就停留在口头上。

    欧洲暂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在2011年9月20号获得验证。中国商务部当天表示,对欧盟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感到失望。同一天,媒体传出中国最大的对外业务银行中国银行暂停和欧洲几家银行外汇远期和掉期交易。

    与此同时,2011年9月21日人民日报刊文称“欧盟用市场经济地位砝码换中国救市”。“欧盟不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对欧洲的出口、投资规模都会减少,同时,对欧洲的进口也会减少,最终对欧洲的整个经济发展是不利的。如果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中国企业就有了公平竞争环境,对欧洲的出口和投资都会增加,中国价廉物美的产品将改善欧洲百姓的生活,也可提升欧洲企业的竞争力,中国的投资还可以增加欧洲的就业。同时,中国对欧洲出口的同时也会增加进口。双方只有互利互惠共赢才能共同发展。”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副部长徐洪才对人民日报记者说。

    综上所述,中国不存在“救助”欧洲的问题,而是欧洲、美国到底拿什么样的实际利益和中国进行交换的问题。在这种交换和平衡中,以尽快的速度实现人民币国际化,对中国来说至关重要。比如,对中欧来说,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是中欧双方继续加强战略合作必然需要迈过的坎,如果中欧无法迈过这道坎,当然就不能加深战略合作,中国的也就无法给予欧盟更多的帮助。

    2011年8月,李克强副总理访港,确立香港作为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地位。截止到2011年9月,尼日利亚和智利已经明确表示将把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在此之前,2011年4月,身为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主席的吴作栋在和温家宝总理会谈后透露风声,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将在不久后指定一家中资银行作为新加坡人民币交易的清算行,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也将获人民币境外合格机构投资者资格。2011年9月8日,据英国金融时报报道,王岐山副总理访问英国,英国给出国家元首规格的接待。英国官员透露,中国有意支持英国伦敦作为中国在欧洲的人民币离岸结算中心。2011年9月9日,路透社报道,能源巨头BP(英国石油公司)已为其在香港首次发行的离岸人民币债券定价。7亿元人民币(1.08亿美元)的三年期债券年利率为1.7%,位于询价区间1.7%-1.75%的下端。本期债券是欧洲企业发行的第四支离岸人民币债券,也是海外油气业发行人的首支离岸人民币债券。

    上述这一切充分表明,中国正在加速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对中国来说,应该充分利用好中国的巨额外汇,从欧元、美元的货币战争中,开辟出人民币的市场空间。通过腾挪资产,调整欧元和美元之间的平衡。并通过这种平衡,铺开人民币国际化之路。

 

 

 

     

    前一篇:“欧洲”配合“美国”宽松,中国停止与法国三大银行的外汇远期和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