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尺水管规格名称配件:古代文学考查重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6 18:02:21

名词解释:

1宋代古文运动的特点 宋代古文运动直承唐代古文运动。表现在:

形成了系统的古文创作理论,建立了“文统”,古文写作上既普及又提高;宋代散文的风格平易自然,流畅婉转;宋代散文对元明清散文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

2 宋词创作特点(宋诗的特点“诗庄词媚”诗说理,词抒情;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以用事用博为诗)诗庄词媚观念的深刻影响同婉约豪放双峰并峙,共同组成了宋词创作的基本特点。

3 苏词的成就

苏词使词境扩大。内容上冲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从苏词起,无论什么题材、思想感情都可用词来表现;苏词完成了词体裁的诗化,使词成为脱离音乐而独立的一门新的诗体艺术;

苏词个性分明,从苏词开始,词作始加标题;苏词风格以豪放为主,也包容婉约。

4 大晟词派

周邦彦先后在礼仪局、大晟府任官,为宋王朝制作礼乐。在周氏词艺、词风的影响下,形成了一个“大晟词派”,开格律之先河。周氏精通音律,领导大晟府整理了八十四调古乐古曲,又新创慢曲、引、近、犯等新调,对留存古乐遗产、丰富词的音乐配调做出了贡献。

5 格律诗

    诗歌的一种。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按照每句的字数,可分为五言和七言。篇式、句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变化使用也要求遵守一定的规则。它是古老和传统的诗体,结构严谨,字数、行数、平仄或轻重音、用韵都有一定的限制。

6 大晟词派代表作家

曾先后位列大晟府的词人还有万俟咏、晁端礼、田为、徐伸、晁冲之、江汉、姚公立等,风格相似,形成以周为首的大晟派。南宋初年,王之道、李石、史浩、康与之、曹勋、曾觌、沈端节等人词风近于此派,可看作余流。

7 辛派词人

在辛词的影响下,同时或稍后,不少词人与他有着相同或相近的创作倾向,文学史上称之为“辛派词人”。他们有着共同的爱国思想,以词抒发感慨,发表政见,较少婉约派词人的柔靡之言,而带着恣肆粗犷的词风。辛派词人主要有:陈亮、韩元吉、杨炎正、刘过、刘克庄、刘辰翁。

8 元杂曲的相关知识(折、楔子、唱、科、白等)

每本戏通常为四折组成,每一折为同一宫调的套曲组成,四折即为四组套曲,唱词上每一折要一韵到底。

为了剧情需要,在剧首或折与折之间可以加“楔子”,“楔子”由一支或两支小令(小曲)及独白、旁白、对白组成。

每本杂剧末尾有“题目正名”,由两句、四句或八句的诗句组成,用以概括全剧内容,点明主题。

歌舞演唱念白的结合,杂剧的每一折,具有唱、科、白三个要素。唱是歌曲,即曲词。只有主要演员才能有唱词。元杂剧按主要演员性别不同分末本和旦本,末本主角为末,旦本主角为旦。

白指宾白,即剧中人物的说白,宾白有散语,有韵语,宾白又可分为对白、独白、旁白、带白。

演员的主要动作、表情和舞台效果叫“科”。

9 元杂剧的角色

元杂剧的角色分四大类:

末:剧中的男角。男主角叫“正末”,此外还有副末、冲末、大末、二末、三末、外末、末泥等名目。

旦:旦是女角,女主角叫“正旦”,此外还有副旦、贴旦、外旦、老旦、大旦、小旦、花旦、搽旦、色旦等名目。

净:花脸,以扮演刚强、凶恶的人物为主,多由男角扮演,也有扮女角的,下分净、副净、二净、丑等名目。

杂:不属于以上三类或角色不明的其他杂角。如孤、卜儿、孛老、徕儿、细酸、卒、从、邦老、曳剌、杂当。

10 散曲的概念

散曲是元代新兴的一种新诗体,并居于与诗、词分庭抗礼的地位。它既可以象诗、词一样用来抒情写景,又是元杂剧的主要构成部分(曲词),它可以用来清唱(故又叫“清曲”)。散曲因先在北方流行,也称北曲,散曲在元代一般称为“乐府”或“词”、“词余”,它包括小令(小调)和套数(散套)两种主要形式。

11 散曲和词在形式上的异同

曲与词都是长短句,但曲的句子长短更为参差;词中没有衬字,曲中可以有衬字;散曲用韵比词更加密了。

12 杜十娘的主旨(主题)

通过对杜十娘不幸遭遇的描写,暴露了封建伦理道德、门第观念的罪恶,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妇女被侮辱被损害的社会根源。同时,小说写出了一个下层妇女对合理美好人生的追求,维护人的尊严这一初步民主主义思想,在这一追求中塑造出一个崇高的美的灵魂,同时以一种深沉的悲悼和义愤,表现了这个美的灵魂和美的人生追求怎样被毁灭。

13 青凤的主旨(主题)

通过耿生与青凤在爱情婚姻上的经历反映了封建礼教加在他们身上,特别是对妇女人身束缚和精神压抑,以及他们大胆地突破礼教的束缚而相爱,因而使小说具有一定的反封建礼教的意义。本篇故事情节变幻,人物性格迥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耿生与青凤有完全不同的性格,随情节发展表现真实自然。

 

默写:

范仲淹  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过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晏殊    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苏轼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秦观    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李清照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张养浩  山坡羊·潼关怀古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薛论道  黄莺儿·塞上重阳

荏苒又重阳,拥旌旄倚太行,登临疑是青霄上。天长地久,云茫水茫,胡尘静扫山河壮。

望遐荒,王庭何处?万里尽秋霜。

简述题:

1        欧阳修  踏莎行(候馆梅残)的艺术特色

用递进和比喻的手法巧妙地表达对家人深厚的眷念之情。

“愁”是一种无形无影的感情。这首词说行人愈走愈远未有尽头,离愁也愈续愈长未有穷已,这离愁之延长,这离愁之不断,恰似溪桥下汩汩流向远方的春水。所有以水喻愁的,虽然取喻之道不同,然而这一点却是共同的:“虚”的离愁,化为“实”的春水;无可感的情绪,化为可感的形象,因而大大加强了艺术效果。

融情于景,于想象中再进一层想象。

想象他妻子登楼远望,柔肠寸断,妆泪盈盈,这已是进了一层;又反过体谅她,劝她不要高楼倚栏。正因为高楼凭栏会更添离愁,所以劝她“莫近危倚栏”,这又进了一层。这首词望尽春山不见行人的画面,是行人想象中家室必见的情景,写的是家室的失望,但却又更进一步说明行人离愁的无穷。整个下半片,采用了不同类型的“更进一层”的艺术手法,那深沉的离愁,便被宛转细腻地表现出来了,其感人之深,真是沁人心脾。

表达感情含蓄缠绵:转换叙述角度。

逐层深化,委曲尽情,是这首词显著的艺术特色。宛转达意,更进一层,可以使诗词更加含蓄有味,写自己思念家室,从对象着笔,设想家室如何思念自己,这便使感情更进一层。

醉花阴最后三句的情感和意境分析

末尾三句设想奇妙,比喻精彩,“莫道不销魂,帝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上下对比,大有物是人非,今昔异趣之感。词人匆匆离开东篱,回到闺房,瑟瑟西风把帘子掀起,顿时人感到一阵寒意,联想到把酒相对的菊花,顿感人生不如菊花之意。

这三句直抒胸臆,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销魂极喻相思愁绝之情。帘卷西风西风卷帘,暗含凄冷之意。这三句工稳精当,是作者艺术匠心之所在。先以销魂点神伤,再以西风点凄景,最后落笔结出一个字。在这里,词人巧妙地将思妇与菊花相比,展现出两个迭印的镜头:一边是萧瑟的秋风摇撼着羸弱的瘦菊,一边是思妇布满愁云的憔悴面容,寓情于物,情景交融,创设出了一种凄苦绝伦的境界。

姜夔  扬州慢的艺术特色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今昔对比的反衬手法来写景抒情,是这首词的特色之一。上片用昔日的“名都”来反衬今日的“空城”;以昔日的“春风十里扬州路”来反衬今日的一片荒凉景象——“尽荠麦青青”。下片以昔日的“杜郎俊赏”、“豆蔻词工”、“青楼梦好”等风流繁华,来反衬今日的风流云散、对景难排和深情难赋。以昔时“二十四桥明月夜”的乐章,反衬今日“波心荡、冷月无声”的哀景。

下片写杜牧情事,主要目的不在于评论和怀念杜牧,而是通过“化实为虚”的手法,点明这样一种“情思”:即使杜牧的风流俊赏,“豆蔻词工”,可是如果他而今重到扬州的话,也定然会惊讶河山之异了。借“杜郎”史实,逗出和反衬“难赋”之苦。“波心荡、冷月无声”的艺术描写,是非常精细的特写镜头。二十四桥仍在,明月夜也仍有,但“玉人吹箫”的风月繁华已不复存在了。词人用桥下“波心荡”的动,来映衬“冷月无声”的静。“波心荡”是俯视之景,“冷月无声”本来是仰观之景,但映入水中,又成为俯视之景,与桥下荡漾的水波合成一个画面,从这个画境中,似乎可以看到词人低首沉吟的形象。总之,写昔日的繁华,正是为了表现今日之萧条。

4        张炎  解连环的艺术特色

楚江空晚,恨离群万里,涑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雁归来,画帘半卷。

(1)     结构上紧扣“孤”字,收纵联密。

这首词没有用“孤”、“独”、“单”、“只”这类的字、词来作结,用“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作结,以双燕反结孤雁。词显然宕开,用了双燕,但“未羞他”的还是孤雁,作者自始至终紧紧扣住的还是“孤雁”。而这样反结,却既有波折之妙,又给读者留下了很宽广的思索余地。

(2)     既生动地描摹物态,又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张炎这首词把雁和人巧妙地融化为一,写雁的孤单就是写人的孤单,写失群孤雁及其困苦是用来比喻他自己国破家亡后,南北奔走,羁旅漂泊,过着困苦、凄凉、孤独的悲痛生活。词下片末尾的“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则又明显地是指投降元蒙统治者而得到高官厚禄的南宋状元宰相留梦炎之流,在这些飞黄腾达的败类面前,词人虽困苦而“未羞”,这表现了他的坚贞,也表现了他对坚持民族气节者的肯定,对屈膝投敌的败类的鄙视,同时也表现了词人对故国的感情,对现实的态度。

(3)     用典融合无痕,特别是在融化唐诗上犹见功力。

这首词上片的“楚江空晚”、“离群万里”、“自顾影”、“沙净草枯”、“水平天远”极力描绘出一个空阔、黯淡的境界来衬托雁的孤单,紧接着用“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把失群的雁排不成雁阵和《汉书·苏武传》雁足传书的故事巧妙地融化为一,进一步点出雁的孤单。结尾化用史达祖《双双燕·咏燕》的结尾用美人独凭画栏反结“双双燕”。

5        马致远  《秋思》的艺术特色

(1)       在语言上,颇显出作者的匠心,他把精心选择出来的景物只用特定的名词来标识,而不用半字谓语作说明,进而他把九个景物平分成三组,每组里都包括一个活生生的主角,用它来决定一组景物的情调和气氛。

作者将许多相对独立的事物同时纳入一个画面之中,从而形成动与静、明与暗、背景与主体的相互映衬:处于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更显出环境的幽静;“西风”与“古道”相映,使道路更见苍凉。

(2)       字字句句皆出自匠心设计,巧意安排,然而全篇却是自然有致,情趣天成,丝毫不落雕琢的痕迹。以乐景写哀情,令人倍感凄凉,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情。

 

6        秋声赋的构思新意,请说明之

《秋声赋》所表现出来的写作技巧是前无古人的,作者以独特的目光,由秋声起兴,极力描写渲染了秋风的萧瑟,万物的凋零;并且联系人生,发出了世事艰难、人生易老的沉重感慨。文章采用第一人称手法,由自己夜间读书听见秋声的惊异感受入笔,从秋风初起到秋风越来越大,比喻对比,声色渲染,为我们营造了一幅秋声“悚然”,秋声“异哉”的动人心魄的秋声图。作者用一句“此何声也?汝出视之”巧妙过渡,在巧设悬念,吊足读者胃口之后,以“余曰”领起,从秋“其色惨淡”、“其气栗冽”、“其意萧条”、其声“凄凄切切”以及秋风未起之时和秋风吹拂之后草木的变化等方面极力渲染描绘了秋之萧条。

本文以秋声发端,描绘了暮秋山川寂寥、草木凋零的萧条景象,借此抒发了人生易老的悲秋情怀,凝聚了宦海沉浮、人事忧劳、形神渐衰的飘零之感,其中既有理想不得实现、宏图难展的感慨,又流露出无为无忧、超然物外的老庄思想。

 

7        关汉卿在《窦娥冤》中是怎样塑造窦娥性格的(窦娥的性格+怎样塑造的)

《窦娥冤》的戏剧冲突非常尖锐,窦娥的性格非常鲜明。作品通过窦娥和黑暗社会现实的冲突,表现了封建社会妇女的悲剧命运和她们的反抗精神。窦娥是一个饱受封建压迫、苦难深重的妇女,她的性格有善良温顺的一面,又有刚强反抗的一面。她相信天命,安分守己,默默忍受着苦难的煎熬,苦度一生要将来世修。

窦娥的反抗性格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是从不自觉到自觉,从朦胧到清醒,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至死不屈。作家精心地描写了窦娥反抗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过程。1、本能的自卫,不自觉的反抗。2、公堂上据理力争,自觉的反抗。3、刑场发誓,反抗高峰。4、鬼魂出现,反抗继续。

窦娥的善良性格主要表现在与婆婆的关系上。她是封建社会的一个普通妇女,安于天命,恪守着封建伦常,对婆婆非常孝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免使婆婆难堪。2、免使婆婆受刑。3、免使婆婆伤心。4、免使婆婆无靠。

以上分析了窦娥性格中反抗的一面和善良的一面,她的反抗性格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她的善良性格表现了中国劳动妇女的传统美德,至今仍有它的价值和意义。但总的来说,窦娥的性格是悲剧的。它恪守着封建礼教,孝顺、贞节,不仅完全符合元朝统治者所提倡的程朱理学的做人标准,就中国一般人的道德而言,也是很高尚的。在剧中,她确实是以孝顺和贞节博得人们同情的,可这种高尚的品行却把她推向了刑场,高尚成了高尚者的墓志铭。

8        《柳敬亭说书》在取材上的特点

本文篇幅十分短小,全文共二百多字,但就是这短短的篇幅让读者对柳敬亭高超的说书艺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得益于作者独具匠心的行文安排和一些艺术手法的运用。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赞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却先说他外貌的丑陋,再以王月生作比来衬托其说书艺术非同一般。

其次,文章还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摘世上说书之耳而使之谛听,不怕其舌死也”一句,以其他说书人反衬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

另外,“武松沽酒”一处,运用了细节描写,凸显柳敬亭说书的细致入微。武松在店内大吼一声,空缸空甓皆嗡嗡有声。这能够突出柳敬亭说书的两个重要特征:细腻传神,干净利落。把柳敬亭说书时的情景渲染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好的文章,讲究“虎头豹尾”,作者在文章首尾两次提到王月生,其用意是肯定柳敬亭说书艺术的高超,身价与王月生相当;貌虽丑,但神情风流与王月生一样美好。当然,首尾两次写到王月生也使得文章前后呼应,在结构上更加完整。

9        简述《青凤》曲折的情节

情节变化莫测,曲折有致,意想不到的情节发展读起来合情合理。

开头毛骨悚然,耿生独登此楼,令人联想他会遇到什么;描写耿生与狐叟交往的过程,层次分明,令人信服;耿生狂放失态,惊走媪、青凤,气氛被破坏。再回楼,情节有大曲折、大悬念,再见青凤会如何呢;他没有等到青凤,等到厉鬼,这些都是读者意想不到的。情节虽突兀,但也合情合理;听到门口的鞋子声,以为是厉鬼,没想到是青凤;幽会被狐叟撞上,对他们呵斥,情节出现起伏转折;一年之中耿生想念不已,但另一方面青凤无消息,读者会想他们的结局怎样;耿生救小狐,可小狐却是青凤;狐叟遇难求救,这是为了写大团圆结局,为进一步刻画耿生和青凤性格,表现两人的真挚情爱,也表达对美好感情的向往;

古文翻译:

1 《秋声赋》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潇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疾走,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 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余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乎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为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乐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乎,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唯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恨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欧阳先生(欧阳修自称)夜里正在读书,(忽然)听到有声音从西南方向传来,心里不禁悚然。他一听,惊道:奇怪啊!这声音初听时像淅淅沥沥的雨声,其中还夹杂着萧萧飒飒的风吹树木声,然后忽然变得汹涌澎湃起来,像是江河夜间波涛突起、风雨骤然而至,碰到物体上发出铿锵之声,又好像金属撞击的声音,再(仔细)听,又像奔走去袭击敌人的军队,听不到任何号令声,有人马行进的声音。(于是)我对童子说:这是什么声音?你出去看看。童子回答说:月色皎皎、星光灿烂、浩瀚银河、高悬中天,四下里没有人的声间,那声音是从树林间传来的。”   
我恍然大悟,叹道:唉,可悲啊!这就是秋声呀,它为何而来呢(它怎么突然就来了呢)?秋天的情景是:它的色调凄凄惨淡、烟霭弥漫、云气密集;它的形貌爽朗清新、天空高远、日色明亮;它的气候寒冷萧瑟、悲风凛冽、刺人肌骨;它的意境寂寞冷落、川流寂静、山林空旷。所以它发出的声音时而凄凄切切,时而呼啸激昂。秋风未起时,绿草浓密丰美,树木青翠茂盛,令人心旷神怡。然而,一旦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它所用来折断枝叶、凋落花草,使树木凋零的,便是一种构成天地万物的混然之气(秋气)的威力。秋天是刑官执法的季节,它在季节上说属于阴;秋天又是兵器和用兵的象征,在五行上属于金。这就是常说的天地之严凝之气,它常常以肃杀为意志。自然对于万物,是要它们在春天生长,在秋天结实。所以,秋天在音乐的五声中又属商声。商声是西方之声,夷则是七月的曲律之名。商,也就是的意思,万物衰老了,都会悲伤。夷,是杀戮的意思,草木过了繁盛期就应该衰亡。”   
唉!草木是无情之物,尚有衰败零落之时。人为动物,在万物中又最有灵性,无穷无尽的忧虑煎熬他的心绪,无数琐碎烦恼的事来劳累他的身体。费心劳神,一定要动摇它的精神,更何况常常思考自己的力量所做不到的事情,忧虑自己的智慧所不能解决的问题?自然会使他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壮年)发变得鬓发花白(年老)。(既然这样,)为什么却要以并非金石的肌体,去像草木那样争一时的荣盛呢?(人)应当仔细考虑究竟是谁给自己带来了这么多残害,又何必去怨恨这秋声呢?”   
书童没有应答,低头沉沉睡去。只听得四壁虫鸣唧唧,像在附和我的叹息。

 

2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肢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煜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译文】我年幼时就爱学习。因为家中贫穷,无法买书来看,常向藏书的人家求借,亲手抄录,约定日期送还。天气酷寒时,砚池中的水冻成了坚冰,手指不能屈伸,我仍不懈怠。抄写完后,赶快送还人家,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们大多肯将书借给我,我因而得以看遍许多书籍。到了成年时,愈加仰慕圣贤的学说,又担心不能与学识渊博的老师和名人交游,曾往百里之外,手拿着经书向同乡前辈求教。前辈道德高,名望大,门人学生挤满了他的房间,他的言辞和态度从未稍有委婉。我站着陪侍在他左右,提出疑难,询问道理,低身侧耳向他请教;有时遭到他的训斥,表情更为恭敬,礼貌更为周到,不敢答覆一句话;等到他高兴时,就又向他请教。所以我虽然愚钝,最终还是得到不少教益。

当我寻师时,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之中,严冬寒风凛冽,大雪深达几尺,脚和皮肤受冻裂开都不知道。到学舍后,四肢冻僵了不能动弹,仆人给我灌下热水,用被子围盖身上,过了很久才暖和过来。住旅馆主人处,每天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嫩的美味享受。同学舍的求学者都穿着锦绣衣服,戴着穿有珠穗、饰有珍宝的帽子,腰间挂着白玉环,左边佩戴着刀,右边备有香囊,光彩鲜明,如同神人;我则穿着破旧的衣袍处于他们之间,毫无羡慕的念头。因为心中有足以使自己高兴的事,并不觉得吃穿的享受不如人家。我的勤劳和艰辛就是这样。现在我虽已年老,没有什么成就,但所幸还得以置身于君子的行列中,承受着天子的恩宠荣耀,追随在公卿之后,每天陪侍着皇上,听候询问,天底下也不适当地称颂自己的姓名,更何况才能超过我的人呢?

现在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

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大厦之下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中已学习二年了,同辈人很称赞他的德行。我到京师朝见皇帝时,马生以同乡晚辈的身份拜见我,写了一封长信作为礼物,文辞很顺畅通达,同他论辩,言语温和而态度谦恭。他自己说少年时对于学习很用心、刻苦,这可以称作善于学习者吧!他将要回家拜见父母双亲,我特地将自己治

学的艰难告诉他。如果说我勉励同乡努力学习,则是我的志意;如果诋毁我夸耀自己遭遇之好而在同乡前骄傲,难道是了解我吗!

 

3 《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阳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戊申晦,五鼓,与子颍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樗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或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皜驳色,而皆若偻。

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者,皆不及往。

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译文:泰山的南面,汶水向西流去;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汶水,北面山谷的水都流入济水。在那阴谷和阳谷南北分界处的,是古时齐国所筑的长城。最高处是日观峰,在长城以南十五里处。 
我在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二月,自京都冒着风雪,经过齐河、长清,穿过泰山的西北山谷,越过长城的城墙,到达泰安。这个月的二十八日,我与泰安府知府朱子颍从南面山脚下开始登山。山道长四十五里,都是用石头砌成的台阶,一共有七千多级。泰山的正南面有三条山谷。中谷环绕泰安城下,就是郦道元所说的环水。我开始顺着这条山谷进去。不到一半路,越过中岭,又顺着西谷走,就到了山顶。古时候登泰山,都是顺着东谷进去,道中有天门。东谷,古人叫它天门溪水,我这次没有到。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那些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山道上迷漫着雾气,非常光滑,那些台阶几乎不能攀登。等到达山顶,看到青翠的山峰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远望夕阳照耀着泰安城,汶水和徂徕宛如一幅画,半山上停留着云雾,就像飘带一样。 
二十九日这一天是月底,五更的时候,和朱子颍一起坐在日观亭上等候日出。这时大风刮起积雪扑打着脸面,亭子以东从脚下起,都被云雾弥漫,渐渐地看到云雾中数十个白色的像骰子似的,那是山呀。这时天边的云像一条条线似的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霎时间变得五彩缤纷。太阳出来了,像丹砂一样赤红,下边有摇动着的红光承接,有人说:这就是东海呀。回过头来再看日观峰以西的那些山峰,有的受到日光照射,有的没有被照射到,或红或白,错杂相间,一个个都弯腰曲背,好像在向日观峰鞠躬致敬。 
日观亭西边有岱祠,还有碧霞元君祠。皇帝的行宫在碧霞元君祠的东边。这一天,返回的路上观看了道路两旁的石刻。自从唐高宗以来,那些远古的石刻大都模糊不清或缺失了。那些偏僻不在路旁的,都来不及前往。 
泰山多石头,少土。石头都是苍黑色,多是平方的,很少是圆的。杂树很少,多是松树,生长在石缝里,树顶都是平的。到处是冰雪,没有山泉瀑布,没有鸟兽的声音和足迹。到日观峰几十里内没有树,而雪深得与人的膝盖相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