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淋系统造价: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8:24:34

 




  人的本性是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

  什么是人的本性问题,如同什么是幸福的问题一样,也是一个争论了几千年的古老话题。所谓人的本性,就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属性。人是一个不断产生需要又永不满足的高级动物。一些需要满足后,另一些需要又出现了,在满足更多需要的过程中,谋求更多的幸福,这是贯穿于每个人一生的本质属性,也是贯穿于整个人类历史进化过程的一个显著特征。正因为有永不满足的本质属性,人类才会走出自然状态,不断创造文明,不断创造出越来越幸福的生活。因此,笔者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也不是恶,既不是自私性,也不是阶级性,人的本性实质上是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人的本性是唯有人类才有的性质人的本性应该是唯有人类才有的本性,其他动物也具有的性质不能视为人的本性。孔子说:食、色,性也。我们只能把这句话理解为人和动物的自然天性,而不能理解为人的本性。因为食、色是人和一切动物共有的需要,如果把食、色看成人的本性,就混淆了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动物的食、色需要满足后,不会产生更多基本生存需要以外的新需要。而人在食、色需要满足后,还会有新需要不断涌现出来。尽管吃饭问题和性的问题是人类基本的生理需要,但人的目的不仅仅限于吃饭和性,如果仅限于此,人与动物就没有区别了。人类在构造上的极端复杂性和人脑的不断进化,使人具有巨大的潜能,人的机体固有着把这种潜能转变为现实能量的自然冲动,这种冲动促使着人在吃饭、性等基本需要满足后,继续去努力、去奋斗、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去满足更高级的需要、去创造更好的生活。潜能实现、需要满足和社会比较相互作用,就使得人类永远也不会满足于已经获得的东西。人都希望潜能有更大的实现,需要有更多的满足,都希望更健康、更长寿、能赢得更多人的尊敬,都希望自己明天的生活比今天更幸福,获得的幸福量大些、更大些。所有这些,是任何动物都不会有的性质。因此,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是唯有人类独有的本性。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掲示了人类需要复杂化、多样化以及求新求异的特点。

  人的本性是每个人都有的性质人的本性应该是每个人都有的性质,只有部分人才有的性质,不能视为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人之所以是人的质的规定性,人的本性如果发生了质的变化,人就不能成其为人。人的本性对于任何人,无论是黑人、白人、黄种人;无论是古代的人,还是现代的人;无论是当官的人,还是普通老百姓;无论是富有的人,还是贫穷的人都是一样的。就像狼有狼的本性,老鼠有老鼠的本性一样,人类肯定有一个所有人都有的,能够与狼、狗、牛、马、老鼠相区别的本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政治经济地位的变化而变化的东西,不能视为人的本性。善和恶不能视为人的本性。因为自古以来,社会都存在着善和恶的斗争。有一部分人善,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大家的幸福一致起来;有一部分人恶,他们常常把自己的幸福与他人的幸福、大家的幸福对立起来。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不同的国家,由于国家和人民富裕的程度不同、社会管理技术和能力不同、法治和民主建设程度不同、社会正义规则畅行的阻力不同及公民道德素养不同,因此,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中,社会中存在着的善和恶的比例差异很大。有些时候有些国家恶人相对较少,恶人所做的恶事也相对较少;有些时候有些国家恶人相对较多,恶人所做的恶事相对较多。然而,古今中外的事实一再证明,凡是有人群的地方,都会有善良的人和恶毒的人的同时存在,都会有善良的人被恶毒的人残害的事情发生。如果说人性是善的,则必须回答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恶人存在?《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这就是说,恶人不是生来就是恶人,而是后天习得了恶的观念和恶的行为习惯才成为恶人了。这个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一个人所受到的教育会对一个人的品格产生巨大影响。但是,大量事实证明,在完全相同的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在品格上存在很大差异。说明人的品格与遗传基因有着非常密切的内在关系,有些具有攻击性人格倾向的人,在幼儿时期就能表现了出这种秉性。正所谓: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的会打洞。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虽然我们人类可能有一个共同的祖先,我们都会遗传这个共同祖先的基因,但是,按照达尔文的观点,生物在进化的过程中,某一物种的个体之间又存在着相当大的变异。这就是说,假若人的本性是善的,一个人之所以恶,有可能是后天学恶的,也有可能是他们祖先的基因由善变恶的。同样的道理,假若人的本性是恶,一个人之所以善,有可能是后天学善的,也有可能是他们祖先的基因由恶变善的。然而,无论是善还是恶,既然都可以变,都不能看成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适合于一切人的本质规定性,即人类的共同的本质属性,是永远也不会变的。正因为此,探讨人的本性问题,只有从性本善和性本恶的圈子里跳出来,另辟蹊径,才会有新的突破。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是一切人的理想。所有的人都永不满足,所有的人在达到比以前更高的幸福水平后,最初会感到幸福,但过不了多长时间,又会回归到原来平常的感觉体验上去了。例如,收入的增加最初会促进满意度的上升,但过一段时间后,人们就不会觉得比以前更幸福,一个人得到的幸福越多,他会要求得越多。如果一个人的年收入是五万元,那么,他就会希望得到十万元;得到十万元,又想得到百万元;得到百万,又开始想千万,想一亿、十亿、百亿。获得奥运金牌是每个运动员的梦想,一旦获得,自然非常高兴,但过了一段时间后,这些人又与比他获得更多奥运金牌的人作比较,希望获得更多金牌。官职和职称的晋升会给人带来幸福,但同时也会提高人的抱负水平,从而期望更高一级的晋升。人类永远不会满足,欲望无止境,这是适应于所有人的一条真理。善良的人之所以乐于做好事,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和经验中,做好事能够获得和谐关系带来的幸福、受人尊敬的幸福、价值实现的幸福。恶人之所以经常做坏事,是因为在他们的观念和经验中,如果不把别人的财富夺过来,自己就不会有好日子过;如果不把别人整垮整倒或者害死致残,自己就不会比别人更幸福。无论是善良的人,还是恶毒的人,他们的根本动机是一样的,那就是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唯有这一点,才是每个人都有的性质。

  人的本性是人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的合金人的本性不是纯粹后天形成的。凡是纯粹后天形成的东西,都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不能视为人的本性。每个人所处的外部环境千差万别,不可能生成同样的本性。理性虽然是人与动物的主要区别之一,但理性不是所有的人都有的,更不是与生俱来的。一个人之所以有理性,有认识客观事物的智慧,之所以有预见性,能做出明智的选择,则是后天学习、教育和实践的结果。人要拥有高度的理性是非常不容易的一件事,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理性程度都是很有限的。许多没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更多的受生理欲望本能的支配,极其缺乏理性。同样的道理,把人的本性说成是美德,也不能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因为美德非生于自然天性,也不是人人都具有的。仁爱、宽大、正义、节制的品格是由父母遗传和后天自幼受到的教育共同作用的结果。美德的显著特征是遵从正义规则,而正义规则是一种社会规则,只有全面深刻知晓正义规则的人,才能谈得上遵从正义规则。圣贤为什么几百年才出一个,原因就在于此。此外,遵从正义规则往往会与个人的利益发生矛盾,为了生存的需要,一旦坚持正义会严重损害个人利益时,许多人会选择明哲保身。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在官场上,人人都有两副面孔,表面上竭力塑造自己的美德形象,背地里打的是自己的小算盘。那些腐败分子在台上大讲特讲反腐败的重要性,底下又大肆收受贿赂。所以,诸如理性、美德等纯粹后天形成的东西不能视为人的本性。马斯洛说:一切行为都基本上是由有机体的生理需要所驱动的,不管由这些需要产生的那些进行活动的冲动被称为本能、驱力还是朝着某一目标的努力,这都无所谓。[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275页,华夏出版社,1987。无意识的内在冲动往往是真实地、可靠地反映了人的本质需要。正是这种内在的、无意识的冲动,促使人们不断产生需要并千方百计满足这些需要,从而在满足需要的过程中体验幸福,使自己的幸福水平不断上升,幸福存量不断增大。人的本性又必须反映人的社会属性。从自然属性方面来讲,人必须要满足生存需要,要实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是,从社会属性来讲,人还必须要满足情感需要和成就需要,要实现心灵安逸和价值实现的目的。因此,人的本性不能只归结为人的自然性。把人的本性说成是自私、功利,说什么人不利己,天诛地灭,或者弗洛伊德的性本能,这只是看到了人的自然属性,而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事实上,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社会的动物,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离开他人而能满足自己的一切需要,人的生活就是以分工为标志的相互依靠的生活,人是生活在社会共同体中的,社会共同体的利益从整体上决定着个人的利益。不考虑他人的利益,不考虑共同体的利益,不想尽家庭义务、社会义务,不讲父子、母子、夫妻、兄弟姐妹和朋友情义,只期待着满足自己物质需要的人,实际上是披着人皮的猪,注定不会有属于人的幸福的生活。属于接近动物的那一部分人,也是层次最低的那一部分人。在他们身上所体现的动物般的自然属性不能反映人的本性。即便是这种自私狭隘的人,他们也渴望在社会比较中获得优越感,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既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又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人从生存需要的满足中不断获取幸福,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质量更高些,寿命更长些,这充分体现了人的自然属性。人还希望各种情感需要都能得到满足,希望能有所成就,为社会做更大的贡献,赢得更多人的尊敬,这些都体现了人的社会属性。无论是自然属性方面的需要,还是社会属性方面的需要,都存在着人与人之间的可比较性,正是这种可比较性,使人总有比自己更高的参照系,从而使人在一些目的实现后,又确定新的目的,所有的目的,都是为了幸福量的更大化。

  人的本性要能够解释人的一切选择人的本性应该是贯穿于人的生命运动全过程的主线,某个阶段上相对突出的兴趣倾向不能视为人的本性。一般来说,人在小时候都贪玩,对玩耍的兴趣最为浓厚;青年时代则对异性的兴趣最为浓厚;中年对金钱和地位的兴趣最为浓厚;老年则对健康更为看重。贪玩、性本能、金钱与地位、健康等任何一个阶段性的相对突出的兴趣倾向都不能单独视为人的本性。只有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才是贯穿于人的生命运动全过程的主线。小孩之所以对玩耍的兴趣最为浓厚,是因为他们其他的需要还没有出现,他们还不懂金钱、地位和健康的重要性,他们觉得只有玩耍才能给他们带来更多幸福。青年人性欲最为强烈,对他们来说,性的需要会比其他需要更为迫切,因此,对异性的追求,与相爱的人在一起往往就是他们日思夜想、梦寐以求的最大幸福。中年人在结婚以后,性生活获得相对满足的前提下,兴趣就会转向对更多其他需要的追求;希望获得更多的金钱,事业上有所成就,会使他们满足多方面的需要,从而获得更多的幸福。老年人之所以更看重健康,是因为机体开始老化,机体组织及其各种功能逐渐退化,性的需要已经退居幕后,谋求金钱和地位以及社会成就已显得力不从心,他们更懂得身体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础,他们的主要生活目标是健康长寿,因为寿命与幸福量成正比。只有多一些健康,才能少一些痛苦,只有多活些时日,才能延长需要满足的时间,也才能积累更多的幸福量。永不满足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不论男女,不论老少,不论职业,任何人都希望踏上横在面前的更高的一个台阶。孩子们从小学开始,一直为迈上更高的台阶而努力。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他们走上工作岗位,继续努力,一方面希望挣到更多的钱,过上更好的生活,一方面希望在事业上有所成就。他们如果从事教育事业,会沿着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台阶往上攀登;他们如果是公务员,则会非常关注升迁,当了办事员后,就开始想当科长,当上科长开始想当处长,当上处长开始想当厅长,只要有可能,他们会为踏上一个更高的台阶而奋斗到底;如果他们经营一个公司,得到一万而想得到十万,得到十万而想得到百万,得到百万而想得到千万,甚至更多的钱;如果他们是运动员,即便是已经很有钱,很出名,在某次国际大赛中已经闯进决赛,并荣获金牌,他也不会满足,他希望得到更多的金牌。正如人的长相各不相同一样,每个人的性格、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不一样的,但是,一切差异背后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例如,一个学习优异的学生潜意识中就产生了成就的需要,他认识到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希望得到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尊重。满足成就需要和满足自尊需要的动机促使他勤奋好学。相反,一个学习较差的学生,他对成就需要认识不足,对自尊的需要看得比较淡,他可能认为打游戏机是最大的幸福,他就会出现抄袭别人的作业、上课不注意听讲,甚至逃学的行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把老师、家长的表扬和同学们的尊重看作幸福,同时,他意识到,学到更多的知识就意味着更好的前程,更好的前程就意味着更大的幸福。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则往往把学习看成苦差事,他们认为玩是幸福,玩得越多,幸福量就越大。他们之间的差异只是对幸福理解上的差异,只是对需要选择上的差异,只是认识水平和道德素养上的差异,而根本动机都是为了求得更多的幸福。再例如,对于一个企业家来说,如果他是一个富有远见并有着强烈成就需要的人,他就会认真地研究社会需要,并从社会需要出发来选择投资项目。他会非常重视科研开发和产品质量的提高,重视科学管理、重视诚信。他也会非常关心员工的福利,并守法经营、照章纳税,防止对环境的污染。他发展企业的目的不再是仅仅满足自己和家人的生存需要,而是要为社会做更多贡献。相反,有些企业家目光短浅,压根就缺乏成就需要,对真诚的情感需要也毫不在意,他始终把积累财富看成是获得更大幸福的唯一途径。这种人只要有机可乘,他就会有制假售假、偷税漏税、克扣员工、行骗欺诈、污染环境、危害社会的不法行为。这种人发财之后,不知回报社会,而是从吃喝嫖赌中寻求刺激。两种企业家的区别在于见识不同、需要层次不同,满足需要的手段方法不同,最终的结局必然不同,但他们的最终目的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有更大的幸福。

  对于退休的人来说,是否就意味着追求的停止?退休是否等于人到了追求幸福生活的终点站?答案是否定的,退休后意味着生活方式、生活内容的变化,而人追求幸福量更大化的动机不会因退休而改变。退休的人们开始以另外的方式来增加自己的幸福量。他们天天打太极拳、跳舞、游泳、练习书法、下象棋、读书看报、看电视,老同学经常在一起聚餐、聊天,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身体较以前更为健康,性格更加开朗,对名利看得更开,有些人的确比以前更为幸福。聪明的人在退休以后,很快地适应了退休生活,很快摆脱了虚荣浮华的困扰,使自己在追求健康、追求长寿的过程中实现幸福更大化的目的。禁欲主义者的行为从表象上来看,似乎与人类追求幸福的本性格格不入。但在禁欲和苦行僧生活的背后,隐藏着他们企图获得更大幸福的动机。他们认为,享受快乐就意味着将来要忍受更大的痛苦,禁欲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摆脱痛苦,而享受到最大的、永恒的幸福。由此可见,禁欲主义者也是在为自己着想,他们经过权衡,选择了在他们看来能够获得最大幸福的人生道路,他们在根本动机上与其他人是一样的,都是在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与禁欲主义相类似,选择自杀的人其行为从表象上来看,似乎于人类追求幸福的本性背道而驰。但他们之所以与人们追求健康长寿的常理相悖,过早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陷入了极度绝望的境地,活下去必然会使自己忍受更多的痛苦,增加的不再是幸福的量,而是痛苦的量,因此,只有终结生命,才能终止痛苦。这样,自己已经获得的幸福量便不会因痛苦量的增加而抵消和减少。每一个人的每一个行为,都是根据自己的认识,对幸福量进行权衡计算后作出的选择,都服从于追求幸福量更大化的终极目的。人的本性应该是人的根本动机人的本性应该是人的根本动机,对人的一切思想和行为起支配作用。根本动机就是在它的上面再看不到别的需要,而在它的下面,却是一条源源不断的需要长河。例如,尽管人人都爱钱,都想使自己积累更多的金钱,但是人们都不仅仅是为了钱而去挣钱,渴望拥有更多金钱的目的是为了用金钱买到他需要的更多的东西。金钱不是终极目的,金钱背后还有目的,金钱只不过是实现目的的手段。此外,虽然人们的许多动机和行为都是以金钱为目的的,但是,一切不全都是为了金钱,还有许多用金钱买不来的东西,却对人的生活更为重要,如爱、成就、社会赞赏、青史留名等。因此,人对金钱的贪欲不是根本动机,也就不能称为人的本性。还例如,权力是人人都向往的东西,人天生是政治的动物,要么管人,要么被人管,谁都希望自己成为管人的人,而不希望自己成为被人管的人。家长激励孩子刻苦学习,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出息,能出人头地,光宗耀祖。人的需要层次越高,对权力的欲望就越强烈。实现晋升的目的往往成为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尤其在党政部门,晋升的激励作用远远大于增长工资的激励作用。但是,正如人们追求金钱的目的不仅仅为了金钱本身一样,追求权力的目的也不仅仅为了权力本身,在权力的背后,还有目的。不同需要层次和不同需要结构的人,追求权力的目的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希望运用手中的权力为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有些人希望运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到更多的金钱;有些人则主要是为了满足虚荣。既然权力背后还有目的,那么追求权力也不能视为根本动机,因此,也就不能视为人的本性。与金钱和权力比,幸福似乎具有更为本质的意义。因为,任何需要都可以归结到幸福上去,幸福的背后,再也看不到别的目的,我们人类生活的目的不都是为了幸福吗?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幸福是终极目的。但是,每个人设定的目的实现以后,并没有给自己带来持久的幸福,人们总是在得到梦寐以求的幸福后,反而却会觉得不以为然,一个个白手起家的富豪,纵然拥有几千万资产,也会觉得生活比过去并没有幸福多少。姑娘们渴望建立自己的家庭,生一个可爱的小宝宝,她们原以为实现了这样的目的后,她们可以永远幸福地生活下去。但当这一切实现以后,习以为常以后,她们仍然会感到有许多莫名其妙的烦恼,仿佛是还应该得到一些更多的东西。在官场上拼搏的人们,原以为升为处级就实现了人生的目的,就会进入终生幸福的状态。但目的一旦实现,新的目标就会随之出现,晋升带来的喜悦会很快消失。马斯洛说:任何需要的满足所产生的最根本的后果是这个需要被平息,一个更高级需要出现。[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70页,华夏出版社,1987。人身上一切富有创造性的东西,都是从无止境的不满足中萌发的。马斯洛还说:满足的状态并不一定能确保一种幸福愉快、称心如意的状态,它是一种未决状态,既解决问题又会产生问题。[美]马斯洛著,许金声等译:《动机与人格》,第8页,华夏出版社,1987。如果说幸福是合理需要满足的话,那么,为什么任何合理需要的满足都不会产生持久的幸福?人们为什么对自己生活的满意度总会随着不断地满足而消失?人们的抱负水平、期望水平为什么不断地呈上升性调整?为什么人得到的越多,会要求越多?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在幸福的背后还有一个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幸福量的更大化。正是这个目的,才可以解释人类的一切行为。希望得到更多金钱,是因为更多的金钱能够满足人更多的需要,从而有可能使人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希望学到更多知识,是因为更多的知识会使人能有更大的作为,不仅会使人获得更多的收入,而且会赢的更多人的尊重,能使自己的成就需要得到更大的满足,最终还是为了增加更多幸福;人为什么会离婚?因为相互伤害的婚姻不仅不会增加幸福量,只会减少幸福量,只有离婚,才有望终止幸福量的减少;人为什么会自杀,因为痛苦地活着,也会使已经获得的幸福被抵消,活得时间越长,痛苦量积累得越多,抵消掉的幸福量就越多,因此,活下去是不划算的,自杀的目的是希望自己已经获得的幸福能够维持在一个固定的水平上。为什么有些人向西门庆一样,经常在外寻花问柳,而有些人不越雷池半步?因为在西门庆们看来,每一次寻花问柳都会使自己的幸福存量有所增加;在不越雷池半步者看来,不去寻花问柳,就不至于使自己的幸福存量有所减少。因为寻花问柳有可能染上花柳病,有可能毁掉好名声,有可能使良心不安,有可能毁掉锦绣前程。从历史上我们看到,所有的宫廷斗争莫不是当事人对幸福量进行算计权衡的结果。为了争夺王位父子相残、兄弟相残的事件屡见不鲜。因为王位意味着最大的幸福,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各方面的需要,意味着能吃到其他人吃不到的东西,意味着拥有天下为数最多且最美的女人,意味着能得到天下所有人的敬仰,意味着价值最大限度的实现。因此,只要存在一线希望,人们都希望得到王位。秦二世胡亥为了王位,残酷地杀害了包括扶苏在内的秦始皇的几十个子女。隋炀帝为了夺取王位,杀害了自己的父亲。多尔衮贵为皇父摄政王,独揽朝纲,也不满足,一心想登上皇帝宝座。战争的根源也在于对幸福量更大化的追求。随着人的大量物质需要持续不断地增长,各种类型的专职人员也在增多,人们以更加细致的分工为基础,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为人们提供越来越多的商品和服务。新的行业的增多,需要更多的土地以供养日益增加的人口,对更多土地的欲望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与相邻国家的战争。征服更多的地区,不仅意味着获得更多的物产,还意味着更大的成就。因此,拿破仑向凯撒学习,凯撒则向亚历山大学习,亚历山大则向他以前的征服者学习。

  人的任何自主性选择,实质上都是对幸福量大小的权衡。尽管人们在对幸福的理解上、对需要的选择上以及行为的方式方法上存在着很大差异,但人作为一个类,有一个共同的本质属性,这就是大家的一切动机都是为了获得更大的幸福,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是所有人的根本动机。因此,不是任何别的东西,而是追求幸福量的更大化才是人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