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关县人民政府网:[转载]鞍山一中1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7:23:15
鞍山一中13-92011-2012年度上学期每周一练及答案——2(2011-8-21)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文,完成1~3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墨家何以成为历史上的失踪者

陈玉明

先秦诸子百家中,影响最大的自然要数儒、墨、道、法四家。但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它们的命运开始分化:儒家成了中华文化的正统和主流;法家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与法家相反,道家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幽人隐士的精神家园。

只有墨家,在刹那辉煌之后,无论是作为一种学说,还是作为一种组织,都烟消云散,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作为一个长期而普遍的历史事实,墨家的消亡大概也并非偶然的命运安排。只是,原因是什么?

墨家与儒、道、法三家有一点差别,那就是它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这方面它与晚起的作为宗教的道教和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相类似,胡适先生甚至直接把墨家视为一种宗教,所以我们不妨拿墨家与释道二教来作比较。

就外因看,百家既黜、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是墨家消亡的重要原因,但同样不能居庙堂之高的道教(个别时期除外)却没有像墨家一样消亡,反而在民间发扬光大,并深深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底层民俗文化。

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必须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必须怀有对众人的博爱之心,而不能讲私人感情……墨家希望每个人都能成为高尚的人、纯粹的人。

相比之下,做道教门徒似乎要幸福得多。道教的修行目标不是来世往生极乐世界,而是今世就要长生不老,成为仙人。所以,道教,尤其是历史悠久的正一道,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

为什么墨家、佛教同样主张禁欲,而两者命运迥异?这可以从两者的不同之处找到答案:墨家只是一种世俗学说,而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作为出世的宗教,佛教能为信徒提供一套灵魂救赎的法门,让他们在禁欲的同时能享受心灵的满足,从而把所有的苦难都视为通往幸福彼岸的舟筏。正由于有这种心灵鸡汤,虔诚的佛门弟子可以忽略形而下的艰苦,去追求形而上的禅悦。

而墨家的理论体系本质上是世俗化的:兼爱、非攻、尚贤、尚同、非命、非乐、节用、节葬……这些都是纯粹世俗的学说。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但这不足以改变整个墨家思想体系的高度世俗化色彩,不足以成为墨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而如果不以坚定的信仰为基础,禁欲的生活、无私的行为就不会有普遍而长久的吸引力。

总而言之,一种学问要想成为广被接受的显学,总得有某种足以吸引信徒的东西,这种东西可以是形而下的物质动机,也可以是形而上的精神慰藉。而墨家恰好这两方面的东西都无法提供,最后只能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墨家如要长存,必得把世俗主义与禁欲主义二者舍去其一,以世俗主义搭配功利主义(如同大多数世俗学说),或以禁欲主义搭配神秘主义(如同大多数宗教学说),庶几方可免于沦亡。

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在大一统的专制君主制下,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必然会让朝廷产生极大的戒心。专制君主对一切世俗组织都必然心怀警惕,结党营私之所以是一个很重的罪名,关键不在于营私而在于结党结党营私固然不可,结党营公就更加显得别有用心。

不过,虽然墨家已成遥远的绝响,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倘能返本开新,墨学亦未必不能造福于今。

 (选自《书屋》2011年01期,有删节)

1.下列关于“墨家”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时期,墨家曾经历过刹那辉煌,但最终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

B.墨家思想也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比如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

C.统治者之所以要对墨家心怀戒心,是因为墨家的“结党营私”。

D.墨家作为一种学说,已成遥远的绝响。在现实生活中销声匿迹,影响不再了。

2.下列说法,不属于墨家最终消亡原因的一项是(   

A.百家既罢,儒术独尊的历史环境,使得墨家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B.墨家的每一个人都具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能忍受生活上的艰苦。

C.墨家思想中相信鬼神的观点,,不足以成为其门徒灵魂信仰的基础。

D.在专制君主制下,统治者会对一个内部有着严明纪律的世俗化组织心怀戒心。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做道教门徒要幸福得多,因为道教不像墨家那样有禁欲方面的规定。

B.自秦汉大一统帝国形成之后,法家因为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所以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

C.佛教也主张禁欲,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佛教徒都在禁欲的同时享受心灵的满足。

D.东汉以后传入中国的佛教和墨家相类似,不仅有一套学说,还有自己的组织。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第4-8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盖苗,字耘夫,大名元城人。幼聪敏好学,善记诵,及弱冠,游学四方,艺业大进。延祐五年,登进士第,授济宁路单州判官。州多系囚,苗请疏决之。知州以为囚数已上,部使者未报,不可决。苗曰:“设使者有问,请身任其责。”知州乃勉从之,使者果阅牍而去。岁饥,白郡府,未有以应。会他邑亦以告,郡府遣苗至户部以请,户部难之,苗伏中书堂下,出糠饼以示曰:“济宁民率食此,况不得此食者尤多,岂可坐视不救乎!”因泣下,时宰大悟,凡被灾者,咸获赈焉。有官粟五百石,以借诸民,期秋熟还官。及秋,郡责偿甚急,部使者将责知州,苗曰:“官粟实苗所贳,今民饥不能偿,苗请代还。”使者乃已其责。单州税粮,岁输馆陶仓,距单五百余里,载驮担负,民甚苦之,春犹未足。是秋,馆陶大熟,苗先期令民籴粟仓下,十月初,仓券已至,省民力什之五。

辟御史台掾,除山东廉访司经历,历礼部主事,擢江南行台监察御史。建言严武备以备不虞,简兵卒以壮国势,全功臣以隆大体,惜官爵以清铨选,考实行以抑奔竞,明赏罚以杜奸欺,计利害以孚民情,去民贼以崇礼节。皆切于时务,公论韪之。天历初,文宗诏以建康潜邸为佛寺,务穷壮丽,毁民居七十余家,仍以御史大夫督其役。苗上封事曰:“臣闻使民以时,使臣以礼,自古未有不由斯道而致隆平者。陛下龙潜建业之时,居民困于供给,幸而获睹今日之运,百姓跂足举首,以望非常之恩。今夺农时以创佛寺,又废民居,使之家破产荡,岂圣人御天下之道乎?昔汉高帝兴于丰、沛,为复两县,光武中兴南阳,免税三年,既不务此,而隆重佛寺,何以满斯民之望哉!且佛以慈悲为心,方便为教,今尊佛寺而害生民,无乃违其方便之教乎?台臣职专纠察,表正百司,今乃委以修缮之役,岂其礼哉?”书奏,御史大夫果免督役。入为监察御史。文宗幸护国仁王寺,泛舟玉泉,苗进曰:“今频年不登,边隅不靖,政当恐惧修省,何暇逸游,以临不测之渊乎?”帝嘉纳之,赐以对衣上尊,即日还宫。台臣拟苗佥淮东廉访司事,以闻,帝曰:“仍留盖御史,朕欲闻其谠言也。”以丁外艰去,免丧,除太禧宗禋院都事。中书檄苗行视河道,还言:“河口淤塞,今苟不治,后日必为中原大患。”都水难之,事遂寝。

                      (《元史·盖苗传》)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被灾者,获赈焉                 咸:全、都

B.既不务此,而隆重佛寺               隆重:盛大

C.及弱冠,游学四方,                 弱冠:男子二十岁

D他邑亦以告,郡府遣苗至户部以请   会:恰逢

5、下面各组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使者果阅牍         臣与将军戮力攻秦

B.臣闻使民           斧斤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

C.知州勉从之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昔汉高帝兴丰、沛     良曰:“长臣”

6、下列各项均表现盖苗“张目敢言”的一项是(       

    ①州多系囚,苗请疏决之            ②设使者有问,请身任其责

    ③白郡府,未有以应                ④官粟实苗所贳,今民饥不能偿

    ⑤臣闻使民以时,使臣以礼          ⑥今苟不治,后日必为中原大患

    A.①④           B.②⑤           C.③⑤            D.④⑥

7.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评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知州因为囚犯的数量已经上报,部使者还没有回复,自己没有了主意。

B.为解除民众的饥荒,盖苗声泪俱下地向户部诉说民众疾苦。

C.为了减省民力,在运送税粮之前,盖苗让百姓就近买粮食充做税粮。

D.文宗打算改建佛寺,盖苗从两个方面向皇帝建言,收到了一定效果。

8、翻译下列句子。(16分)

1.济宁民率食此,况不得此食者尤多,岂可坐视不救乎(5分)

答:                                                            

2. 且佛以慈悲为心,方便为教,今尊佛寺而害生民,无乃违其方便之教乎?(5分)

答: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②,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③,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④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这是作者第一次从故乡润州丹阳(今江苏)到京城长安所作。②萧萧:随风摇动的样子。③太华:指华山。④帝乡:京城长安。

(1)诗的首联为我们勾勒了一幅怎样的秋景图?它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3分)

                                                                                       

 (2)中间四句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描写景物?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抓住关键词语赏析。(4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 6)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⑴谨庠序之教,                            。(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⑵移船相近邀相见,        。千呼万唤始出来,             。(白居易《琵琶行》)

⑶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  __。寄蜉蝣于天地,              。(苏轼《赤壁赋》)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记分。作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面的方框涂黑。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
                                              界河
                                 【希腊】安东尼斯·萨马拉基斯
    命令很明确:禁止下河洗澡!同时规定沿岸200米内任何人不得擅入。
    大约三周之前,他们来到河岸这边驻扎下来,对岸就是敌军——通常被称之为“那边的人”。
  河两岸的纵深处尽是茂密的丛林,林子里驻扎着敌对双方的部队。
  据情报,那边有两个营,但他们并未发动攻势。谁知道眼下他们正打着什么鬼算盘。与此同时,双方都派出哨兵隐蔽在两岸的密林里,戒备着随时可能出现的情况。
  记得他们初抵此地时,还是春寒料峭。然而几天前却突然放晴,现在竟是明媚和煦的春天了!
  第一个潜下界河的是位中士。一天早晨他偷偷溜了出去,跳入水中。不久当他爬回此岸时,肋下已中了两弹,后来只活了几个小时。
  翌日,又是两个士兵下去了。没有再能见到他们,只听到几阵机枪的扫射声,然后,便是一片沉寂。
  此后,司令部就下了那道禁令。
  然而,那条河依然具有不可抗拒的诱惑力。听到潺潺的水声,渴望便从他们心底油然而生。两年半的野战生活已使他们变得蓬头垢面,邋里邋遢。在这两年半里他们享受不到一丝的快乐。而此时他们却邂逅了这条河……
   “这该死的命令!”那天夜里他忿忿地诅咒道。
  这一夜,他辗转反侧,难以入眠。远处,滔滔河水依稀可闻,令他难以安适。
  对,明天要去,他一定要去——让那禁令见鬼去吧!
  士兵们都在酣睡,最后,他也渐入梦乡。梦中,他似乎看到了它——一条河。那河就在他的面前,期待着他。他站在岸边,正欲跃入水中。就在此刻,那条河竟然变成了他的恋人——一个胴体黝黑、年轻健美的姑娘,她正待他奔来——突然,一只无形的手却紧紧攫住了他的后颈!
  这是一场噩梦。醒来时已精疲力竭,幸好天还未放亮……
  他终于站到河边。他注视这条河,它的确存在着!一连几个小时他都在担心这只是一种想象,抑或只是大兵们的一种普遍的幻觉。
  天气多好啊!他把衣服和枪靠放在树干旁,纵身跳入水中,承受了两年半的折磨,他那迄今还留有两道弹痕的躯体,顿时化作了另一个人。无形中,仿佛有一只拿着海绵的手抚过他的全身,为他抹去这两年半中留下的一切印迹。
  他时而仰泳,时而蛙泳。他顺流漂浮,又长时间地潜入水中……当兵的他一下子变成了一个孩子——他毕竟只有23岁。
  左右两岸,鸟群在自由飞翔,有时它们盘旋在他的头顶,和他亲昵地打招呼。
  少顷,顺流漂下的一根树干出现在他的前方。他一个长潜试图抓住树干。他真的抓住了!就在他浮出水面的刹那间,他发现约在30公尺开外的前方有一个脑袋。
  他停下来,想看得清楚些。那另一个游泳者也停了下来。他们彼此默默注视着。
  他立刻回过神来,恢复到原来的自己——一个经历过两年半炮火洗礼、荣获过十字勋章的士兵。
  他不知道对面的家伙是自己人还是那边的人。他怎么认得出来呢?只凭一个脑袋?
  几分钟的时间两人在水中一动不动。一个响亮的喷嚏打破了死一样的寂静,是他打的,而且像往常一样大声咒骂了一句。那个人掉转身去很快游向对岸,他亦飞速向岸边游回。他先行出水,狂奔到那棵树下,一把抓起枪。还好,那边的人刚刚爬出水面。
  他举起枪,瞄准。要击中对面那人的脑袋实在太简单了。20米开外奔跑着的一丝不挂的人体,是一个很容易击中的靶子。
  突然,他觉得自己无法扣动扳机。对方那人在彼岸,赤条条的像刚从娘胎里出来时一般。而自己端枪在岸的这边,同样也赤条条的。
  他无论如何开不了枪。两个人都赤裸着!两个赤裸的人,脱掉了国籍,脱掉了姓名,脱掉了卡其布的军装。
  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他实在无法扣动扳机,他觉得此刻这条恋人般的河未能把他们隔开;相反,却把他们联合在一起了……
  随着彼岸的一声枪响,他只是瞥见鸟群被惊起。他应声倒下,先是膝盖跪下,随后平扑在地。
                                                                                 (选自《外国小说选》)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小说结尾处使平淡的故事陡然生出波澜,情节出现撞击心灵的高潮,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这种悲剧性的结尾与前面所描写的美好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造成艺术上强烈的感染力。
B.有了明确的禁令,士兵们还是下河洗澡,进而产生严重后果,暴露部队的管理不严的问题。本文主要是讲战争与纪律的问题。
C.年轻的士兵将河流想成恋人,表达出士兵对爱的渴望,对家乡的思念,流露出士兵在特定环境中的真实情感。
D.本小说情节有张有弛,叙述、描写穿插自如,风格独特清新。
E.作品的最大悲剧性在于,一个战士的心中若是人性占了上风,给了对手以喘息的机会,必然会酿成自身的灾难。在对敌斗争中,这是应该记取的教训,这也恰恰是本文主题所在。
(2)简析小说主人公“他”的形象特点。(6分)
                                                                                                 

(3)文中多处写到明媚和熙的春天、潺潺的水声、鸟群等,这样描写有哪些作用?请概括说明。(6分)
                                                                                                  

(4)这篇小说以“界河”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的考虑。请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分析。(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
    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que)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que),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问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问付出了一生。
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
    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后来他未及等到这些藏书,又随清华大学南迁云南。当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陈寅恪做学问是在书上随读随记,眉批上写满思考、见解和引证,这是他学术研究的基础。藏书被毁,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
    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
    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
    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
    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
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
    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其实他坚持的就是实事求是,他将此视作永恒如日月之光。
    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午夜时才到达陈宅的吴宓看到,陈寅恪仍端坐着等待他,他在日记里描述:“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以杖缓步,面容如昔,发白甚少,眉目成八字形……”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稿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5岁。五年后,196910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
    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
(1)下面对传记有关内容分析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此乃1961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日寸‘说的。他不再教课可依然坚持F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白己的著作。
B.他捉山“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
这需要一个学者的高度,更需要一种勇气,这体现了他的毫不妥协的文人精神。
C.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意发扬。”
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
态等在内的世俗观念。
D.《柳如是传>这部“痂哭古人,留赠米者”的-‰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
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趣。
晚年的陈寅恪就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
E.纵观全文,传主的精神可以概括为: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不慕名利,坚守独立的人格利学术操守:满心治学,死而后已。
(2)文章题日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T-学
术的?请分点作答。(6分)

                                                                                                 

(3)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表现人物上有哪些特点?(6分)
                                                                                                 
(4)请联系当今实际谈谈你对陈寅恪“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这一主张的理解。(6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一向关心人民疾苦的段君毅,了解到老根据地红安、麻城人民的生活艰难竭蹶,他说:“我们不能得鱼忘筌啊!”

B.在强调终极关怀时却又对眼下的生活环境不屑一顾,不能不说是极大失误,也表明环境意识的启蒙如此迫不及待。

C.只有具备洞幽烛微的慧眼,才能在审察了解事物时,做到透过现象看到本质,不被一些假相所迷惑。

D.蒋介石对戴笠十分重用,言听计从。但蒋介石很快发现戴笠的军统特务人数已达到数十万之众,担心养虎成患,所以对戴笠始终心存防范。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史铁生是中国作家中少数甚至唯一坚持写实写作的人,几乎全部建立在自己的生活经历、生存体验上,他对哲学的思考带来了精神空间的高度开阔。

B.今年春晚由旭日阳刚演唱的《春天里》抒发了农民工的理想,这些农民工在陌生的城市里虽然劳累辛苦,但他们甘愿把汗水献给这座城市。

C.作者有意识地同时又十分成功地借鉴了电影艺术所特有的“蒙太奇”和“画外音”手法,画面组合相当成功。

D.有媒体人士表示,众多网友对“给力”的热捧,反映了受众对语言的新期待。亲切、通俗易懂的语辞,甚至包括网络流行语,都是被今天的受众喜闻乐见的。

15.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这公寓里还有几间空房子,我原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我终于选定了这朝东房间,我怀着喜悦而满足的心情占有它,那是有一个小小理由。                      。当公寓里的伙计替我提了随身小提箱,领我到这房间来的时候,我瞥见这绿影,感觉到一种喜悦,便毫不犹疑地决定了下来,这样的了截爽直使公寓里伙计都惊奇了。

①我便是欢喜这片绿影才选定这房间的

②这房间靠南的墙壁上,有一个小圆窗,直径一尺左右

③圆窗外面长着常春藤

④窗是圆的,却嵌着一块六角形的玻璃,并且左下角是打碎了,留下一个大孔隙,手可以随意伸进伸出

⑤当太阳照过它繁密的枝叶,透到我房里来的时候,便有一片绿影

A.②④③⑤①   B.①②④③⑤    C.③⑤①②④    D.④③①②⑤

16、阅读下面一段描写十二生肖“牛”的文字。请你从其他生肖中任选两种,加以仿写。要求:采用拟人手法,每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前后必须相反,要有哲理的意味,每句不得超过40字。(4分)

示例:

牛:丰硕的收获,来自辛勤的耕耘;只因逆来顺受,才被人们无情地役使。

                                                               

                                                               

17、下面是一段描写新疆阿勒泰奇景的文字,请你阅读后拟写一则手机短信推介给朋友,鼓动他们暑假和你一同前往游览。包括标点符号不超过40字。(6分)

天边,不知是一片草原,还是千顷麦苗,像一座绿色的大海,绿油油地从地平线涌来,即使南飞秋雁衔来的秋意,也没有能够在那儿降落。就在这绿碧丛中,在绿色的地平线上,现出小半块快要沉没的夕阳。通常见到的落日,或是橙红,或是橘黄;前几天见到的沙海落日,则是毫无生气的蜡黄色。可是,眼前看见的夕阳却很奇怪:它留在绿色地平线上的那一部分,既没有五彩云霞簇拥,也没有暮霭烟雾笼掩,因此,我们清清楚楚地看见它由枯黄渐渐变成绿色,射出像草地那样绿茵茵的光辉,染得天空也绿油油的,使远天远地都变得嫩鲜鲜的,显得十分美丽。绿色的太阳,像是一泓绿色的泉水,润湿了我们干涩的眼睛和干枯的心,润湿了我们干涩的喉舌和干涩的感情。

                                                                                                 

六、作文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09年621日,29岁的周森锋,当选为宜城市长,成了“中国最年轻的市长”,这件事成为当时舆论界的一大热点。这本来是件好事,然而社会上却充满着猜测和联想。关于周森锋的“家庭背景”,关于他的“后台”,一时之间,沸沸扬扬,说他是什么人的儿子,曰其为某高官的快婿,甚至还有传他的妻子是“市人大副主任”的。

然而经调查,周森锋根本没有什么所谓“背景”,周森锋家三代务农,他是一个从河南禹州乡下走出来的农家娃,他的老父至今还在农村,甚至还在窑场打工。他的岳父母,一个是下岗职工,一个在家务农。至于传称为“市人大副主任”的妻子,其实是周的同学,只是“市人大”的一个副处级干部……

你对周森锋当选新市长而遭遇各种非议有何感悟或看法?请自定立意,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评论。

答案:

一、(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

1.B    【解析】选。相关信息在原文第八段,“墨家思想中唯一带有神秘主义色彩的观点是相信鬼神并以此劝善”。项在第一、二段。项在倒数第二段。项在原文最后一段,“但其思想至今依然散发着灿烂的光芒”。

2.B   【解析】选。据原文“一个人要想成为墨家的忠实信徒,就必须有强烈的牺牲精神和献身精神”可知。项在第四段,揭示的是消亡的外因。项在第五段,“除开外因,墨家消亡大概有其内在的因由”。项在倒数第二段,“除此之外,墨家还有一个不得不消亡的理由”。

3.D【解析】选。相关信息在第三段。项是在第六段“并没有太多禁欲方面的规定”。项强加因果。项“但远不如墨家那样严酷”属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3.选B(应是“推重”意)

4.选B(按照)(A中的“而”分别是承接关系和修饰关系,C中的“乃”分别是“才”和“却”的意思,D中的“于”分别是“在”和“比”的意思)

5.选B(“张目敢言”即“抗上”)

6.选A(“决”理解有误,应是“判决”意)

7.(1)济宁的百姓全都吃这种东西,更何况吃不上这种东西的人更多,怎么可以坐视不救助(他们)呢?(“率”,“况”,“岂……乎”,“补出省略成分”各1分,大意1分)

2)况且,我佛以慈悲为怀,以方便世人为教化目的,现在朝廷隆重修建佛寺却贻害老百姓,这恐怕和方便世人的教化目的相违背吧?(“且”,“方便为教”,“尊”,“无乃……乎”各1分,大意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0.(1)①勾勒了一幅秋日行旅图:傍晚,山林成片的红叶被秋风吹得萧萧作响;夕阳下,在长亭告别朋友饮下一瓢瓢美酒。(2分)②长亭送别、借瓢酒消愁的场景中透露出人物一缕缕悲凉的意绪,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为全诗奠定了悲凉哀愁的感情基调。(1分)

    (2)①采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和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手法。视觉、动态:骋目远望,高耸的西岳华山、连绵苍莽的中条山静静地伫立。用残云“归”的动态来点染华山的静态;用疏雨乍“过”来烘托中条山云开气朗,苍苍的树色随着山势走向给人视觉观感的变化。听觉:“遥”字从听觉写远远地听到黄河入海的咆哮声音。(3分)②作者采用以动衬静、视觉听觉相结合的手法把潼关所见之景写得生动形象,给人一种清新之感,写出了山川的磅礴之美。(1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1) A3分 D2分 Cl分
2)形象特点:①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十分关注、充满向往。②心地善良,有人性的“美。对战争的残酷与扼杀人性有反感情绪。③十分机警,反应快捷。(每点2分)
3)这些文字构筑的环境描写,具有衬托和渲染作用。①衬托人物形象,巧妙地反映出主人公对外在景物的关注,映射出“他”对大自然、对美好生活的关注和向往。②衬托出战争等悖逆人性的残酷、可恶,抒写和表达了作者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情感和愿望。③渲染和丰富了小说的背景层次,真实可感,如临其境,具有画面美;推动和牵引了故事情节发展。(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不必太拘泥于答案。)
4)观点一:承载托付起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主题情感,使小说的主题深刻丰富。①从表面上看,界河真实的反应出战争双方对立的现实。②透过界河的对立,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等破坏美好,破坏和平,戕害人性等问题的思考。③透过界河所发生的悲剧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反对戕害,呼唤人性的情感愿望。
观点二:使小说的结构严谨有序,新颖别致。①围绕界河展开发展故事情节,使故事事件紧凑有序。②以界河为纽带和载体,将小说中的环境,人物等要素扭结勾连精巧自然。围绕界河展开的战争题材的小说,却不见残酷的战争场面,新颖别致,耐人深思回味。
观点三:使小说的象征(或隐喻)意蕴鲜明深远。①以河流为载体,托付扭结起来的环境、人物、故事等要素,让象征的手法特征鲜明。②界河本是自然之河,河的两岸风光一致,鸟儿自由飞翔,而人却不得跨涉,象征意蕴深远,反思意味层次丰富。⑧小说中的界河,人物,故事都没有特定的名称,有助于象征意义的表达,,容易启发读者体悟象征性。(观点2分,理由每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不必太拘泥于答案。)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1) A1958年
D“就是”有悖原文,原意是作者的揣度,由“也许”可见。
2)①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
②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
③流亡途中坚持写作。
④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
⑤病重探讨学术新领域。(或病未愈,口述撰写《论再生缘》,开始探索明清历史文化。)
⑥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
⑦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传》。
(每点1分,答出任意6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3)①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将传主的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依次连缀成文,思路非常清晰,
充分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
②本文围绕反映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主题,选取了传主各个人生阶段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真切传神;
③本文首尾遥相呼应,突出表现了传主一生为学、追求真理、死而后已的特点,全文浑然一体;
④本文运用了侧面描写、衬托等艺术手法,生动地展现了人物特点。
(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意思接近即可。)
4)陈寅恪的这一主张深刻地警示我们:我们既要善于吸收优秀的外来文化,努力使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发展的大潮流,又要坚定地继承和发扬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然而当今时代,不少青少年甚至不少专业学者开口闭口都是“国际潮流”,对我们的优秀传统道德、民族节日、古典文学等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却是知之甚少甚至是嗤之以鼻。这不利于对我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长此以往,“本来民族之地位”将岌岌可危。(对陈寅恪主张的观点态度2分,理解阐释3分,联系实际3分。学生言之有理即可给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

13. B(A比喻达到目的以后就忘记了原来的凭借。B急迫得不能再等待。应改用“刻不容缓”(片刻也不能拖延。形容形势紧迫)或“迫在眉睫”(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紧迫)。C洞幽烛微形容目光锐利,能洞察事物幽深细微之处。D言听计从指说的话、出的主意都采纳照办,形容对某人非常信任,多用于上级对下级或长辈对晚辈。)

14.C(A病因:主语残缺。修改:应该在“几乎……”之前加“他的作品”。 B病因:搭配不当。修改:把“理想”变成“情怀”。D.病因:成分赘余。修改:去掉“被”字。)

15.A。

16、参考示例:

马:千里的荣誉,来自一步步不间断地前进;摔下悬崖的,往往是没有戴笼头的。

鸡:冲破母爱的壳,迎来胜利的曙光;没有劳动成果的,往往叫得更响亮。

(给分标准:每句2分,使用拟人修辞1分,前后意思相反、有哲理1分,如果两点没达到,则为0分)

17、答案示例:新疆阿勒泰有“绿色的太阳”,简直是天下奇观!暑假我们一起去观赏吧!(评分标准: “新疆阿勒泰”1分,“绿色的太阳”2分,鼓动1分,时间1分,邀请一同前往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