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瑞丽半导体:中国工农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3:15:24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一)

人民军队 2010-01-10 20:50:04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

一、红一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参加南昌起义、平江起义的国民革命军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农民军。1930年6月间,根据中央指示,红1军团在闽西汀州成立,红3军团在鄂东南成立。两军团成立后即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并于8月23日在浏阳胜利会师,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1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总司令朱德,总政委毛泽东,总政治部主任杨岳彬,参谋长朱云卿,全军共计3万多人。1931年11月,方面军总部撤销,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1932年6月,中央红军复称红一方面军,同年底进行整编,方面军辖红1、红3、红5军团,共有兵力7万。1933年5月,中国工农红军总部成立,并兼红1方面军总部。1934年1月,红军总部合并于中革军委,红二方面军再称中央红军。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在甘孜和红4方面军会师后,红1方面军第1军团和第3军团组成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先行北上,于10月到达陕北与红15军团会师,恢复红一方面军称号,红15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余人。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一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

红一方面军组成后,征战不断,战绩辉煌。1930年冬至1933年春,取得了第1、2、3、4次反“围剿”的胜利,扩大了中央根据地,先后增编了第5、第7、第8、第9等军团,部队发展到10万之多。尽管由于王明“左”倾路线的领导,导致第5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退出苏区开始长征,且湘江一战遭受惨重损失,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但遵义会议之后,红一方面军在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等领导下,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历尽艰难险阻,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实现了伟大的战略转移。此后,红一方面军又先后进行了直罗镇战役、东征山西、西征甘宁边,巩固和扩大了陕甘宁苏区,使陕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历史沿革】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领导举行南昌起义。后失败,部队向广东东江地区转移。一部经潮汕抵达海陆丰;另一部由朱德、陈毅率领经大埔,沿粤闽、粤赣边界,于1928年1月抵达湘南宜章地区,并与当地农军发动湘南起义。

1927年9月11日,毛泽东领导举行湘赣边界秋收起义。后失败,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部队沿罗霄山脉南移,10月抵达井冈山,开创根据地。

1928年4月,朱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和湘南(宜章)起义农军与毛泽东所部在井冈山(宁冈)会师,部队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军长朱德,党代表毛泽东,参谋长王尔琢,政治部主任陈毅。1928年5月25日改称为红军第4军。

1928年7月22日,彭德怀率领湘军独立第5师第1团发动平江起义,黄公略、贺国中率部响应。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5军第13师,军长彭德怀兼师长,党代表滕代远。后失利,彭德怀、滕代远率领主力于1928年12月到达宁冈,与红4军会师;黄公略率领一部留湘鄂赣边坚持游击战争。

1929年初,红4军主力转战赣南、闽西,创建新苏区。彭德怀、滕代远在井冈山根据地失守后,率部到赣南与红4军主力会合,4月返回湘赣边界,恢复井冈山根据地。1929年8月,彭德怀、膝代远率部转战湘鄂赣边区。9月,与黄公略所部重新组成红军第5军。军长彭德怀,政委滕代远,副军长黄公略,参谋长邓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1929年10月,李灿、何长工率领红5军第5纵队转战鄂东南,开辟新苏区。1930年6月,部队扩编为红军第8军(鄂东南红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邓乾元,参谋长卢匿才,柯庆施任政治部主任。

1928年1—4月,赣西、赣南各地区先后举行农民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各游击纵队,后又改编成江西红军独立团。1930年1月,由江西红军独立第2、3、4、5团及赣西南红军游击队合编组成红军第6军(赣西南红6军)。军长黄公略,政委刘士奇,参谋长曾昭汉,政治部主任毛泽覃。7月,改称为红军第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后为蔡会文),政治部主任周子昆。

1930年3月,闽西各县赤卫队改编成红9军(闽西红9军),5月改称红12军(闽西红12军)。1930年6月,由原闽西红12军第3、4、5、6团组建红军第12军,军长武中豪(后为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楚,编入红1军团。

1930年4月,中央军委决定全国红军集中组织,并成立军团以上的统一指挥机关。6月,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4、6、12军组成红1军团;活动在湘鄂赣地区的红5、8军组成红3军团。随后,两军团分别以南昌和长沙为目标实施战略进攻。8月,红1军团和红3军团在浏阳永和会师,组成红军第一方面军。总前委书记毛泽东兼政委,总司令朱德,辖红1军团和红3军团,共3万人。(详见红一方面军序列(一))

8月底至9月初,红一方面军第二次进攻长沙未果,转向株州、醴陵、萍乡、宜春地区,随后回师江西,在吉安、袁水清江至分宜段扩军、休整。

从1930年11月到1931年9月,红一方面军在朱德、毛泽东的指挥下,采取“诱敌深入、在运动中歼灭敌人”的战略方针,成功粉碎了国民党军的三次“围剿”,中央苏区得到了巩固和发展,版图扩展到20多个县,形成拥有数百万人口、连成一片的苏区,中央苏区红军发展壮大到约7万人。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和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简称中革军委)成立,红一方面军总部撤消(1932年6月恢复,1934年1月再度撤消),其所属各部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指挥,统称中央红军。

1931年12月14日,原国民党26路军在赵博生、季振同、董振堂等同志领导下,在宁都起义。起义部队改编为红5军团,军团总指挥季振同,政委肖劲光,副总指挥董振堂,参谋长赵博生,政治部主任刘伯坚。辖第13、14、15军,第13军军长董振堂(兼),政委何长工;14军军长赵博生(兼),政委黄火青;15军军长黄仲岳,政委左权。

1933年1月,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由上海迁移到苏区,继续推行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路线,并开始排挤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

1933年5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总部,兼红一方面军总部,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周恩来。红一方面军对所属部队进行了整编,取消各军番号,改编为师,全军辖红1军团、红3军团、红5军团,及独立第1团、独立第2团、第14、19、20师。10月,又组建红7军团和红9军团。(详见红一方面军序列(二))

1933年9月,国民党军开始对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临时中央坚持“左” 冒险主义的错误军事战略,至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详见红一方面军序列(三))

此后,中央红军转战湘桂黔滇川(西)康,于1935年6月18日抵达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原红1 、3、5、9 军团分别改称第1军、第3军、第5军、第32军。为团结红军,红军总部进行了调整,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博古(后陈昌浩)。另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行动,以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5军、第9军、第31军、第32军、第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上;以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军、第3军、第4军、第30军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1935年9月10日,党中央率第1、第3军先行北上,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胜利完成长征。(注:第5、32军随红四方面军行动,1936年1月,第5军与红四方面军第33军合编为第5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1936年7月,红2、6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组建红二方面军,第32军归红二方面军建制)

1935年11月初,第1、第3军与红15军团在甘泉会合,恢复红一方面军和红1军团称号,红15军团归红一方面军建制,全军共一万人。(详见红一方面军序列(四))此后,红一方面军先后进行东征和西征,巩固和发展了陕甘宁苏区。

1936年10月9日,红四方面军抵达会宁,22日,红二方面军到达静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西北成为中国革命的大本营。

1937年8月,红1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15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新的光辉战斗历程。

【长征】

1934年10月,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临时中央仓促决定放弃苏区,向湘西转移。10月10日,党中央和中革军委率领主力红军五个军团和中央、军委机关直属两个纵队共计8万6千人,离开瑞金开始“长征”。

中央红军先后在于都西南、汝城南、宜章至良田间突破敌军三道封锁线,然后分两路经道县、江华西进,于11月底进至广西兴安、全州一线,西渡湘江。由于部队行动迟缓,被敌军追堵,红军虽经浴血奋战,最终于12月1日渡过湘江进至资源,但湘江一战,红军损失惨重,部队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为3万人。

此后,中央红军继续西进,经通道进至贵州黄平、余庆、瓮安地区,渡过乌江,于1935年1月9日进驻遵义。15日到17日,在遵义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 冒险主义的错误领导,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红军也得到了休整和扩充。

随即,中央红军开始了“梦幻般”的历程。四渡赤水,进占扎佐、息烽,威逼贵阳。后佯装向东,旋又急转向南,从贵阳、龙里之间突破敌军防线,经惠水、紫云进至兴仁、兴义,继而向西进至云南马龙、寻甸、嵩明地区,威逼昆明。旋又转向北,至皎平渡渡过金沙江,进至会理,急进北上,抢夺泸定桥,于5月底渡过大渡河,进至天全,接着越过夹金雪山,于6月18日抵达懋功(今小金县)地区,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此后,红一、四方面军继续北上至卓克基、毛儿盖。为团结红军,与张国焘分裂主义作斗争,红军总部进行了调整,总司令朱德、总政委张国焘、总参谋长刘伯承、总政治部主任博古(后陈昌浩),并设立前敌总指挥部,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兼)、参谋长叶剑英,统一指挥红一、四方面军行动。同时决定兵分两路,以在卓克基及其以南地区的第5军(原红5 军团改称)、第9军、第31军、第32军(原红9 军团改称)、第33军组成左路军,由朱德、张国焘率领,经阿坝北上;以在毛儿盖地区的第1军(原红1 军团改称)、第3军(原红3 军团改称)、第4军、第30军组成右路军,由徐向前、陈昌浩率领,经班佑北上,党中央和军委随右路军行动。

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通过茫茫草地,于8月下旬分别抵达阿坝和班佑、巴西地区(属今若尔盖)。9月9 日,张国焘电令红四方面军所部扣留中央纵队(被徐向前阻止),并秘密电令陈昌浩率右路军南下,企图危害党中央。9月10日,党中央率第1、3军先行北上,抢夺腊子口天险,进至通渭,兵分三路翻越六盘山,于10月19日抵达陕甘苏区的吴起镇。至此,红一方面军主力胜利完成历时一年,行程2万5千里的长征。

【战斗序列】

(一)红一方面军组建(1930年8—10月)

总前委书记:毛泽东

总司令:朱德

总政委:毛泽东

副总司令:彭德怀

副总政委:滕代远

参谋长:朱云卿

政治部主任:杨岳彬

 

1军团(辖第3412军)

总指挥:朱德(兼)

政委:毛泽东(兼)

 

第3军:军长黄公略、政委陈毅(后蔡会文)、参谋长周子昆

第4军:军长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陈奇涵、政治部主任彭祐

第12军:军长罗炳辉、政委谭震林、参谋长林楚、政治部主任谭政

 

3军团(辖第58军)

总指挥:彭德怀

政委:滕代远

参谋长:邓萍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第5军:军长邓萍(兼)、政委张纯清、政治部主任吴溉之

第8军:军长何长工、政委袁国平(兼)、 参谋长卢匿才、政治部主任袁国平(兼)

(注:1930年7月由湘鄂赣边的红军和赤卫队组成的第16军,为配合进攻长沙,归红3军团建制。1930年9月,红1方面军撤围长沙城,红16军脱离红3军团建制。)

 

(二) 红一方面军整编(1933年9—12月,辖红1、3、5、7、9军团)

总司令:朱德

政委:周恩来

参谋长:叶剑英

政治部主任:杨尚昆

副参谋长:张云逸

 

红一军团(辖第1、2、3师,1933年10月第3师归红九军团建制)

军团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杨林(毕士悌)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后)李卓然

政治保卫分局局长:罗瑞卿

 

第1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1、2、3团)

师长:李聚奎

政委:黄甦

参谋长:毕占云

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2师(原红1军团改编,辖第4、5、6团)

师长:吴皋群,(后)陈光

政委:胡阿林,(后)刘亚楼

参谋长:曹里怀

政治部主任:史犹生

 

红三军团(辖第4、5、6师)

军团长:彭德怀

政委:滕代远

参谋长:邓萍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政治保卫分局局长:张纯清

 

第4师(原红3军团改编,辖第10、11、12团)

师长:张锡龙,(后)曹德清

政委:彭雪枫,(后)黄克诚

参谋长:张翼

政治部主任:李井泉

 

第5师(原第7、21军合编,辖第13、14、15团)

师长:彭绍辉,李天佑(代)

政委:乐少华,(后)陈阿金

政治部主任:黄克诚,(后)唐天际

 

第6师(1933年6月由兴国地方武装组建,辖第16、17、18团)

师长:洪超

政委:徐策

参谋长:杜中美

政治部主任:欧阳钦

 

红五军团(辖第13、15、34师)

军团长:董振堂

政委:朱瑞

参谋长:陈伯钧

政治部主任:刘伯坚

 

第13师(原第13、15军缩编,辖第37、38、39团)

师长:程子华

政委:宋任穷

 

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改称,辖第43、44、45团)

师长:陈光,(后)吴皋群

政委:肖华

政治部主任:冯文彬

 

第34师(1933年5月福建军区第19军改编,10月改归红7军团,12月复归红5军团,辖第100、101、102团)

师长:周子昆(兼),(后)彭绍辉

政委:程翠林

参谋长:袁良惠

政治部主任:刘英

 

红七军团(1933年10月组建,辖第19、20、34师;12月整编,第34师复归红五军团,第19、20师缩编为第19师。1934年7月组成“北上抗日先遣队”,开赴浙皖赣边。11月,与红10军合编为红十军团。1935年初大部牺牲,余部改编为挺进师。)

军团长:寻淮洲

政委:肖劲光,(后)乐少华

参谋长:郭如岳,(后)粟裕

政治部主任:邓乾元

 

第19师(1933年5月原第11军缩编,原直属红一方面军,辖第55、56、57团)

师长:寻淮洲(兼)

政委:肖劲光(兼),(后)乐少华(兼)

 

第20师(1933年6月闽北地方武装组建,原直属红一方面军,辖58、59、60团)

师长:寻淮洲(兼),(后)粟裕

政委:李翔梧

 

红九军团(1933年10月组建,辖第3、14师)

军团长:罗炳辉

政委:蔡树藩

参谋长:张翼,(后)郭天民

政治部主任:李湘舲,(后)蔡书彬

 

第3师(1933年6月瑞金地方武装组建,原属红1军团,辖第7、8、9团)

师长:罗炳辉(兼),(后)张经武

政委:蔡树藩(兼),(后)刘英

参谋长:郭天民

政治部主任:刘英(兼)

 

第14师(1933年6月组建,原直属红一方面军,辖第40、41、42团。1934年5月番号撤消,分编入第3师和红3军团,)

师长:卢寿椿,(后)张宗逊

政委:卢寿椿(兼),(后)朱良才

参谋长:潘同

政治部主任:唐天际

 

 (三)中央红军长征(1934年10—12月,下辖军委纵队及红一、叁、五、八、九军团)

中共中央、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

临时中央负责人:博古

中央政治局委员:博古、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陈云

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王稼祥、刘少奇、邓发、凯丰

红军总司令:朱德

红军总政委:周恩来

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

红军总政治部主任:王稼祥,李富春(代)

 

军委第一野战纵队(辖4个梯队,1934年12月第第一、二野战纵队合并)

司令员:叶剑英

政  委:叶剑英(兼)

参谋长:钟伟剑

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第一梯队:司令员兼政委彭雪枫

第二梯队:司令员兼政委罗彬

第三梯队:司令员兼政委武亭

第四梯队:司令员陈庚、政委宋任穷

 

军委第二野战纵队:

司令员:罗迈(李维汉)

政治委员:罗迈(兼)

副司令兼副政治委员:邓发

参谋长:张宗逊,后张经武

政治部主任:邵式平

 

红一军团(辖第1、2、15师)

军团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左权

政治部主任:朱瑞

政治保卫局局长:罗瑞卿

 

第1师(辖第1、2、3团)

师长:李聚奎

政委:黄甦,赖传珠(代)

参谋长:聂鹤亭(代)

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2师(辖第4、5、6团)

师长:陈光

政委:刘亚楼

参谋长:李棠萼

政治部主任:符竹庭

 

第15师(原少共国际师,遵义会议后番号撤销,部队编入第1、第2师)

师长:彭绍辉

政委:肖华,后罗华民

 

红三军团(辖第4、5、6师,1935年2月扎西整编后缩编为第10、11、12、13团)

军团长:彭德怀

政委:杨尚昆

参谋长:邓萍

政治部主任:袁国平

政治保卫局局长:杜理卿

 

第4师(辖第10、11、12团,1935年2月师番号撤消,军团直接指挥各团)

师长:洪超,后张宗逊

政委:黄克诚

政治部主任:李井泉

 

第5师(辖第13、14、15团,1935年2月师番号撤消,缩编为第13团)

师长:李天佑

政委:钟赤兵

参谋长:胡睿?

 

第6师(辖第16、17、18团,湘江战役大部牺牲,1935年1月缩编为独立团)

师长:曹德清

政委:徐策

 

红五军团(辖第13、34师,遵义会议后撤消第13师番号,缩编为第37、38、39团)

军团长:董振堂

政委:李卓然

参谋长:刘伯承(兼),后陈伯钧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后罗荣桓

政治保卫局局长:欧阳毅

 

第13师(辖第37、38、39团)

师长:陈伯钧

政委:罗华民

参谋长:潘同

 

第34师(辖第100、101、1102团,湘江战役大部牺牲,师番号撤消)

师长:陈树湘

政委:程翠林

 

红八军团(1934年9月组建,辖第21、23师,过湘江时严重受损,后并入五军团)

军团长:周昆

政委:黄甦

参谋长:张云逸,后毕占云

政治部主任:罗荣桓

 

红九军团(辖第3、22师,第22师系1934年10月由粤赣军区改归,11月编入第3师。1935年春撤消第3师番号,部队缩编为第7团)

军团长:罗炳辉

政委:蔡树藩

参谋长:郭天民

政治部主任:黄火青

 

(四)陕北会师(1935年11月—1936年2月,辖红1军团、红15军团和第28军)

司令员:彭德怀

政委:毛泽东

参谋长:叶剑英

政治部主任:王稼祥,后杨尚昆

 

红1军团(辖第1、2、4师)

军团长:林彪

政委:聂荣臻

参谋长:左权

政治部主任:朱瑞

副主任:罗荣桓

 

第1师(1936年1月由原红1军第1团、红3军第13团和新组建的第3团合编)

师长:陈庚

政委:杨成武

副师长:杨得志

参谋长:耿飙

政治部主任:谭政

 

第2师(以原红1军为主改编,辖第2、4、5团)

师长:刘亚楼

政委:肖华

参谋长:钟学高

政治部主任:邓华

 

第4师(以原红3军为主改编,辖第10、11、12团)

师长:陈光

政委:彭雪枫

副师长:黄永胜

参谋长:陈士榘

政治部主任:舒同

 

红15军团(辖第75、78、81师)

军团长:徐海东

政委:程子华

参谋长:周士第

政治部主任:王首道

副参谋长:陈奇涵

政治部副主任:郭述申

 

第75师(以原第25军为主组建,辖第223、224、225团)

师长:张绍东

政委:赵凌波

参谋长:毕士悌

政治部主任:周碧泉

 

第78师(以原第26军为主组建,辖第232、233、234团)

师长:田守尧

政委:崔田民

参谋长:陈奇涵

政治部主任:钟伟

 

第81师(以原第27军为主组建,辖第241、242、243团)

师长:贺晋年

政委:张明先

参谋长:李宗贵

政治部主任:张树才

 

第28军(1935年12月由陕甘游击队组成,辖第250、251、252团,直属一方面军)

军长:刘志丹

政委:宋任穷

参谋长:唐延杰

政治部主任:伍晋南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二)

人民军队 2010-01-10 20:51:30 阅读31 评论0 字号:大中

二、红二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贺龙领导的湘鄂西农民军、周逸群领导的洪湖地区游击队及湘鄂赣边地区的地方武装。。1934年10月24日,贺龙领导的红3军(由红2军团改称)与任弼时、肖克、王震领导的红6军团在黔东印江县木黄胜利会师。其后红3军复称红2军团,并成立了总指挥部,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统一指挥红2、6军团行动。此后一年中,红2、6军团发动湘西攻势,恢复和建设了湘鄂川黔根据地,粉碎了国民党军的“围剿”,有力地配合了红1方面军的长征,部队发展到1.2万多人。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退出湘鄂川黔根据地,开始长征,于1936年6月到达西康甘孜,同红四方面军会师。7月初,以红2、6军团及红32军(原红9军团改编,在红1、3军团北上后随红四方面军行动)合编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
红二方面军成立后,在贺龙、任弼时等领导下,和红四方面军指战员一起,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迫使其放弃反对党中央和分裂红军的活动,同意红二、四方面军北上。1936年10月,红2方面军到达甘肃静宁,与红一方面军会师,之后与其它红军部队一起参加了著名的山城堡战斗。抗日战争爆发后,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
【历史沿革】
1、红2军团
1928年1月,中共中央决定派贺龙、周逸群到湘西北领导当地人民武装斗争。3月,贺龙、周逸群到达桑植,率贺龙旧部举行起义。4月初失败,贺龙收集散部300余人,在桑植、鹤峰坚持游击战;周逸群转移至湖北洪湖地区领导当地农民斗争。7月,贺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4军(后改称红军第4军)。军长贺龙,政委恽代英(未到职),参谋长黄鳌。
1929年秋,红4军撤离桑植北移,转向鄂西地区发展。1930年春开始东进,寻机与洪湖地区红6军会合。
与此同时,在洪湖地区坚持斗争的游击队,在周逸群领导下不断发展壮大,1929年12月改编成红军中央独立师,1930年2月改称红军第6军。军长孙德清(后为邝继勋),政委周逸群,副军长段德昌,参谋长许光达。
1930年7月,红4军与红6军在公安会师,组成红2军团(红4军改称红2军)。总指挥贺龙,前委书记周逸群兼政委,参谋长孙德清,政治部主任柳克明,下辖红2、红6军。
红2军军长孙德清,政委朱勉之,红6军军长邝继勋,政委段德昌,全军共一万人。
10月,为配合红一方面军进攻长沙,红2军团离开洪湖苏区渡江南征。此后近一年的时间里,红2军团在无根据地依托的艰苦条件下,转战湘鄂西地区,部队遭受很大损失。在此期间,1931年3月,红2军团进行整编,改称红军第3军,军长贺龙,政委邓中夏,原第2、第6军分别改编为第7、第8师,开赴鄂西北创建苏区;4月,以洪湖苏区部分武装组建红3军第9师,坚持苏区的反“围剿”斗争。(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一))此间,党中央派夏曦到洪湖苏区,并于3月组成了以夏曦为书记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开始贯彻王明的“左”倾主义错误路线。
1931年9月,红3军主力离开鄂西北苏区南下,与在襄枣宜苏区活动的第9师会合,重返洪湖苏区。
1932年10月,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苏区全部丧失。红3军转战豫陕湘鄂川黔地区(1933年2月缩编为第7、第9两个师),于1934年5月进入贵州。6月,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了重要会议,清算了“左”倾主义错误路线。红3军重新得到建设和发展,并创建了黔东苏区。
2、红6军团
1932年2月,以湘赣军区地方武装组建湘赣红8军,李天柱代军长,王震代政委。11月,正式组建军部,军长肖克,湘赣军区总指挥蔡会文兼政委,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袁任远,下辖第22、23、24师。
1933年2月,以湘鄂赣军区地方武装组建湘鄂赣红18军。军长严图阁,政委徐洪,下辖第52师、第54师(后两师合编为第52师)。
1933年6月,红18军调湘赣苏区与红8军会合,组成红6军团。辖第17师(红8军改编)、第18师(初只有由52师改编的第52团,后陆续组建第53、54团),未设军团领导机关,由第17师师长肖克、政委蔡会文统一指挥,随即配合中央苏区进行第五次反“围剿”作战。
1934年7月,红6军团奉命撤出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与红3军会合,并以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领导红6军团西征。8月,军团领导机关在桂东正式成立,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二))此后,红6军团经湘南转战桂黔,于10月24日抵达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
3、红2、6军团会师
会师后,红3军恢复红2军团称号,并由红2军团部兼军团总指挥部,统一指挥两军团
行动。此后,为策应中央红军的行动,红2、6军团进军湘西,创建了湘鄂川黔苏区,红军人力也由7000余人发展12000余人。(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三))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主力由桑植出发,转战湘黔滇(西)康,于1936年7月2日到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6年7月5日,组成红二方面军,总指挥贺龙,政委任弼时,副总指挥肖克,副政委关向应,辖第2军团、第6军团和第32军。(详见红二方面军序列(四))此后,红二、四方面军并肩北上,红二方面军于10月22日抵达甘肃静宁,三大主力红军胜利会师。
1937年8月,红二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第120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继续新的光辉战斗历程。
【长征】
1、红2军团西征
1932年6月至10月,湘鄂西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苏区全部丧失。红3军被迫转移,从随县以北越过桐柏山进入豫西南,转向西经伏牛山进入陕南,由洵阳、安康间渡过汉水,翻越大巴山进入四川,接着抢渡长江,攻克巴东,于12月抵达湘鄂边鹤峰地区。1933年2月,缩编为第7、第9师。此后转战湘鄂川地区,计划建立新苏区但未能实现。1934年5月,红3军西渡乌江,进入贵州。6月,中央分局在贵州沿河枫香溪召开重要会议,清算了“左”倾主义错误路线,红3军重新得到建设和发展,创建了黔东苏区。
2、红6军团西征
1934年7月,红6军团奉命撤出湘赣苏区,向湘中转移与红3军会合,并以任弼时、肖克、王震三人组成军政委员会,任弼时任主席,领导红6军团西征。
8月,红6军团南下抵达桂东,正式成立军团领导机关,军团长肖克,政委王震,参谋长李达,政治部主任张子意。随后,红6军团由桂东西进,经桂阳抵达零陵,准备西渡湘江。改而转向南,经道县向西进入广西,在界首地区顺利渡过湘江,进占资源。继而经城步、通道西进贵州。其后转战于西阡、施秉、余庆之间山区,突破敌军围困,于10月24日抵达印江县木黄,与红3军胜利会师。
3、红2、6军团长征
1935年11月19日,红2、6军团主力由桑植出发,进行长征。全军先行南下经湘中抵武冈,转向西进,于次年1月至贵州江口、石阡地区,转向南经瓮安、平越、龙里,直逼贵阳。继而绕贵阳向西北进至修文、扎佐,造成北渡乌江之势,旋转向西进,经黔西、大定、毕节地区进入乌蒙山区,于3月下旬突破敌人包围,进占盘县。
1936年3月30日,奉朱德、张国焘要求红2、6军团北上到甘孜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命令,红2、6军团遂改向滇中急进,沿普渡河南下至富民,转向西经宾川进至丽江,在石鼓、巨甸渡过金沙江,沿玉龙雪山西麓北上,于7月2日在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
1936年7月5日,组建红二方面军(辖红2、6军团、第32军),与红四方面军并肩北上。红二方面军于8月上旬抵达班佑、包座地区,然后经哈达铺东进至甘南成县、康县和两当地区。10月4日,红二方面军奉命北移,于22日抵达静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战斗序列】
(一)红2军团整编(1931年3月,红2军团改称红3军,辖第7、8师,后增编第9师)
军长:贺龙
政委:邓中夏
参谋长:孙德清
政治部主任:柳克明
第7师(由原第2军改编,辖第19、20、21团)
师长:孙德清
政委:朱勉之
参谋长:胡慎己
第8师(由原第6军改编,辖第22、23、24团)
师长:王一鸣,后许光达
政委:王鹤
政治部主任:傅光厦
第9师(1931年4月由洪湖苏区地方武装组建,辖第25、26、27团)
师长:段德昌
政委:陈培萌
参谋长:胡梯
政治部主任:刘鸣先
(二)红6军团西征(1934年7月—10月,辖第17、18师)
军团长:肖克
政委:王震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后甘泗淇
第17师(原红8军改编,辖第49、50、51团)
师长:肖克(兼)
政委:王震(兼)
参谋长: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兼)
第18师(原红18军改编,辖第52、53、54团)
师长:龙云(因病由甘泗淇代),后戈勇
政委:甘泗淇
参谋长:谭家述
政治部主任:方礼明
(三)红2、6军团湘鄂川黔时期(1934年12月—1935年10月,辖红2军团、红6军团)
总指挥:贺龙
政委:任弼时
副政委:关向应
红2军团(下辖第4、6师)
军团长:贺龙(兼)
政委:任弼时(兼)
副政委:关向应(兼)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4师(原第7师改称,辖第10、11、12团)
师长:卢冬生
政委:方礼明,后冼恒汉
参谋长:金承忠
政治部主任:张平化
第6师(原第9师改称,辖第16、17、18团)
师长:郭鹏
政委:余导群,后廖汉生
参谋长:常德善
政治部主任:刘型
红6军团(下辖第17、18师)
军团长:肖克
政委:王震
参谋长:谭家述
政治部主任:夏曦
第17师(红2、6军团会师时,师番号撤消,1935年扩军后恢复称号,辖第49、50、51团)
师长:苏杰,后吴正卿
政委:汤祥丰
参谋长:刘转连
政治部主任:罗志敏
第18师(红2、6军团会师时,师番号撤消,1935年扩军后恢复称号,辖第52、53、54团)
师长:张振坤
政委:晏福生
参谋长:马赤、刘子奇
政治部主任:李铨
(四)红二方面军组建(1936年7月—10月,辖红2军团、红6军团、第32军)
总指挥:贺龙
政委:任弼时
副总指挥:肖克
副政委:关向应
红2军团(下辖第4、6师)
军团长:贺龙(兼)
政委:任弼时(兼)、关向应(兼)
参谋长:李达
政治部主任:甘泗淇
第4师(辖第10、11、12团)
师长:卢冬生
政委:冼恒汉
参谋长:唐健伯
政治部主任:刘亚球
第6师(辖第16、17、18团)
师长:贺炳炎
政委:廖汉生
参谋长:常德善
政治部主任:刘型
红6军团(下辖第16、17、18师和模范师,师下无团的建制)
军团长:陈伯钧
政委:王震
参谋长:谭家述
政治部主任:张子意
第16师(1936年1月由第18师一部和地方武装组建)
师长:张辉
政委:晏福生
参谋长:杨
政治部主任:刘礼年
第17师
师长:贺庆积
政委:汤祥丰
参谋长:李科
政治部主任:王赤军
第18师
师长:张振坤
政委:余秋里
参谋长:苏鳌
模范师
师长:刘转连
政委:彭栋材
参谋长:陈宗尧
第32军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时红九军团改称,下辖第94、96师)
军长:罗炳辉
政委:袁任远
参谋长:郭鹏
政治部主任:李干辉
第94师(原第32军改编,辖第280、282团)
师长:肖兴怀
政委:辛世修
参谋长:彭上坤
政治部主任:曹家庆
第96师(1936年9月由红2军团第5师改编,辖第286、288团)
师长:王尚荣
政委:谭友林
参谋长:刘华香
政治部主任:余宜光
(资料来源: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编辑整理)  

中国工农红军历史沿革和编制(三)

人民军队 2010-01-10 21:01:12 阅读35 评论0 字号:大中

三、红四方面军

【简介】

中国工农红军三大主力之一,其前身主要是鄂豫皖、鄂东南地区的农民军和游击队。1931年11月7日,以红4军和红25军组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政治部主任刘士奇,辖两个军共4个师,总兵力3万余人。此后,先后取得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等战役的胜利,部队扩充为两个军6个师。

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主力脱离鄂豫皖苏区,转移至川、陕边界地区,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1933年2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先后粉碎川军的三路围攻,进行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苏区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部队扩编为第4、9、30、31、33等5个军,总兵力达8万余人。

1933年11月至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又粉碎了以刘湘为首的川军的六路围攻,并取得嘉陵江战役全胜,川陕苏区扩展到嘉陵江、涪江地区。1935年5月,红4方面军退出川陕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

1935年6月,红一、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8月,红一、四方面军编成左、右两路军共同北上。9月,张国焘擅自率领四方面军南下发展,经半年苦战始终未能立足,1936年2月向甘孜地区退却。1936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2、6军团会合,张国森被迫取消伪中央,同意北上。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会师。红四方面军第5、9、30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向甘肃西北发展,1937年3月全部失败;其余部队在抗日战争开始后编为八路军第129师。

【历史沿革】

1927年9月、11月,中共黄安、麻城县委先后两次领导农民举行武装起义。1928年1月,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7军,7月改编为红军第11军第31师,军长吴光浩兼师长(后由徐向前任师长),党代表戴克敏。

1929年5月,中共鄂东北特别区委领导举行商南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32师,师长周维炯,党代表徐其虚。

1929年11月,中共六安、霍山县委领导举行六霍起义。1930年1月,起义部队改编为红军第33师,师长徐百川(张泉),政治部主任姜镜堂(张明)。

1930年4月,鄂豫皖边各部队整编为红军第1军。军长许继慎,前委书记曹大骏兼政治委员,副军长徐向前,参谋长朱亚伦,政治部主任熊受暄。原第31、32、33师分别改编为第1、2、3师。

1930年10月,鄂东和赣西北地区游击纵队改编为红军第15军。军长蔡申熙,政委陈奇,政治部主任周吉可。

1931年1月,红15军与红1军在商城南部长竹园会师,合编为红军第4军。军长旷继勋,政治委员余笃三,参谋长徐向前,政治部主任曹大骏。辖第10、第11师,在皖西活动的红1军第3师改为独立团,2月扩编为中央教导2师,后又改编为红4军第12师。

1931年3至4月,党中央派出的沈泽民、张国焘、陈昌浩先后抵达鄂豫皖苏区。5月对苏区党军领导进行了调整,张国焘任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书记兼军委主席,原特委书记兼军委主席曾中生调任红4军政委。同时原警卫师改编为第13师。

1931年10月,原红4军第12师在麻埠改编为红军第25军。军长旷继勋,政委王平章,下辖第73师。原红4军第13师改称第12师。

1931年11月,红4军与红25军组成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所辖各师归总部直接指挥,总兵力3万余人。(详见红四方面军序列(一))

为破坏国民党军对鄂豫皖苏区第三次“围剿”计划,红四方面军主动进攻,从1931年11月至1932年6月,连续进行了黄安、商(城)潢(川)、苏家埠、潢(川)光(山)四次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红军队伍也不断发展壮大,除原有第10、11、12、73师外,先后组建第74、第75师(均属第25军建制),另辖4个独立师,总人力达4.5万人。

1932年10月,鄂豫皖苏区第四次反“围剿”斗争失败。中共鄂豫皖中央分局和红四方面军总部率第10、11、12、73师和少共国际团向西转移,第75师与地方部队一起留在苏区坚持斗争。(注:第74师编散,撤消建制)

此后,红四方面军转战鄂豫陕川,进入川北南江、通江、巴中地区,创建川陕苏区。1933年2月至6月,川军对我川陕苏区进行三路围攻,被粉碎。苏区进一步得到巩固和扩大,主力红军和地方部队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1933年7月,红四方面军进行扩军和整编。原第10、12、11、73师分别扩编为第4、9、30、31军。第4军军长王宏坤,政委周纯全,辖第10、11、12师;第9军军长何畏,政委詹才芳,辖第25、27师;第30军军长余天云,政委李先念,辖第88、89、90师;第31军军长王树声,政委张广才,辖第90、92、93师。

1933年8月至10月,红四方面军先后进行仪(陇)南(部)战役、营(山)渠(县)战役、宣(汉)达(县)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10月,红四方面军同川东游击军会师。川东游击军改编为红四方面军第33军,军长王维舟,政委杨克明。至此,川陕苏区发展成为版图达20多个县,拥有四五百万人口的新苏区,红四方面军也由入川时的4个师1.5万人发展到5个军约8万人。(详见红四方面军序列(二))

1933年11月,川军以刘湘为首,再次向我苏区进行六路围攻。经过10个月的浴血奋战,川军的六路围攻被粉碎。1935年3月,红四方面军发起嘉陵江战役,取得全胜,川陕苏区扩展到嘉陵江、涪江地区。5月,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并从嘉陵江、涪江地区向岷江地区转移,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1935年6月,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在懋功地区胜利会师。9月,党中央率第1、第3军先行北上,张国焘擅自率红四方面军和红5军、红32军南下发展。1936年1月,原红一方面军第5军与红四方面军第33军合编为红5军,归红四方面军建制。2月,张国焘南下方针失败,红四方面军撤至新龙、甘孜地区,部队由8万人锐减至4万人。(详见红四方面军序列(三))

1936年7月,红2、6军团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路大军并肩北上,其中红四方面军于10月10日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以第5、9、30军西渡黄河,组成西路军,向甘肃西北发展。至1937年3月,西路军几近全军覆灭,仅少数高级将领和部队返回陕北苏区。

1937年8月,红四方面军余部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开赴华北抗日前线。

【长征】

1935年5月,张国焘擅自决定放弃川陕苏区,从嘉陵江、涪江地区向岷江地区转移,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

5月中旬,红四方面军进至茂县、理县地区,继而西进至懋功(今小金县)地区,6月18日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此后,张国焘实行分裂主义,在左路军先头部队和右路军已北上至阿坝和包座地区后,命其再次穿越草地南下。至9月下旬,红四方面军和红一方面军之第5、第32军全部集结于党坝、松岗、马塘地区。

10月5日,张国焘在马尔康另立中央,随后率军沿大金川南下,翻越夹金雪山,向宝兴、天全、芦山地区进击,进逼名山、邛崃,最终失败。1936年2月,我军相继从上述地区撤离,向西康转进,于4月上旬进至新龙、甘孜地区,暂时避开了敌人的进攻,但部队已由8万人锐减至4万人。

1936年7月,红2、6军团抵达甘孜,与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路大军并肩北上,于8月上旬抵达班佑、包座地区。此后,红四方面军继续北进,于10月10日到达会宁,与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战斗序列】

(一)红四方面军组建(1931年11月—1932年2月,辖第4、25军,共3万余人)

军委主席:张国焘

总指挥:徐向前

政委:陈昌浩

参谋长:李昂茨

政治部主任:刘士奇

 

第4军(未设军部,各师由方面军总部直接指挥。辖第10、11、12师)

第10师(辖第28、29、30团)

师长:倪志亮,(后)王宏坤

政委:甘元景

参谋主任:吴展

政治部主任:梅光荣

 

第11师(辖第31、32、33团)

师长:王树声

政委:甘济时

参谋主任:黄正平

政治部主任:舒竟舒

 

第12师(原第12师扩编为第25军后,由原第13师改称,辖第34、35、36团)

师长:陈赓

政委:刘杞

政治部主任:张世海

 

第25军(1931年10月由原第4军第12师改编,辖第73师)

军长:旷继勋

政委:詹才芳

 

第73师(辖第217、218、219团)

师长:刘英

政委:吴焕先

 

(二)红四方面军川陕时期(1933年11月,辖第4、9、30、31、33军,共8万余人)

军委主席:张国焘

总指挥:徐向前

总政委:陈昌浩

副总指挥:王树声

政治部主任:陈昌浩(兼)

 

4军(19337月,由原红四方面军第10师扩编而成,辖第101112师)

军长:王宏坤

政委:周纯全

副军长:刘世模

政治部主任:徐立清

 

第10师(辖第28、29、30团)

师长:汪乃贵

政委:甘良发

副师长:张新福

政治部主任:张世谦

 

第11师(辖第31、32、33团)

师长:陈再道

政委:叶成焕

副师长:陈锡联

政治部主任:彭瑞珍

 

第12师(辖第34、35、36团)

师长:张才千

政委:徐长勋

副师长:刘善德

政治部主任:吴世普

 

9军(19337月,由原红四方面军第12师扩编而成,辖第25、26、27师)

军长:何畏

政委:詹才芳

副军长:许世友

参谋长:王学礼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第25师(辖第73、74、75团)

师长:许世友(兼),(后)韩东山

政委:陈海松

副师长:潘幼卿

 

第26师(辖第76、77、78团)

政委:陈少猛

 

第27师(辖第79、80、81团)

师长:刘理运

政委:梅宏华

副师长:汪成功

 

30军(19337月,由原红四方面军第11师扩编而成,辖第888990师)

军长:余天云

政委:李先念

副军长:程世才

参谋长:柴洪儒

政治部主任:李天焕

 

第88师(辖第263、265、268团)

师长:汪烈山,(后)熊厚发

政委:王建安

副师长:王德元

政治部主任:汪加申

 

第89师(辖第262、264、266团)

师长:王志凯

政委:张文德

 

第90师(辖第267、269、270团)

师长:徐盛礼

政委:程世才

副师长:丁纪才

政治部主任:李达芳

 

31军(19337月,由原红四方面军第73师扩编而成,辖第919293师)

军长:王树声(兼),(后)孙玉清

政委:曾传六

副军长:李特

参谋长:李特(兼),(后)龚炳章

政治部主任:张成台

 

第91师(辖第271、272、273团)

师长:朱德崇

政委:杜义德

副师长:王友均

参谋长:漆先玉

政治部主任:胡青山

 

第92师(辖第274、275、276团)

师长:陈友寿

政委:杨朝礼

副师长:韩家松

 

第93师(辖第277、278、279团)

师长:叶道志

政委:王德安

 

33军(1933年底由川东游击军改编,辖第979899师)

军长:王维舟

政委:杨克明

副军长:罗南辉

政治部主任:何志余

 

第97师(辖第289、290、291团):师长罗南辉(兼)

第98师(辖第292、293、294团):师长蒋群麟

第99师(辖第295、296、297团):师长冉南轩

 

(三)红四方面军西康时期(1936年4—6月,辖第4、5、9、30、31军,约3万余人)

军委主席:张国焘

总指挥:徐向前

总政委:陈昌浩

副总指挥:王树声

参谋长:李特

政治部主任:周纯全

 

4军(辖第101112师和独立师,师下不设团,各师直辖三个营)

军长:陈再道

政委:王建安,(后)王宏坤

参谋长:陈伯钧,(后)唐天际

政治部主任:刘志坚

 

第10师:师长余家寿、政委叶道志

第11师:师长周世元、政委陈锡联

第12师:师长张贤约、政委胡奇才

独立师:师长张德发、政委高厚友

 

9军(辖第25、26、27师和教导师,师下不设团,各师直辖三个营

军长:孙玉清

政委:陈海松

参谋长:陈伯稚

政治部主任:曾日三

 

第25师:师长王海清、政委盛修铎

第26师:师长刘理运、政委杨朝礼

第27师:师长陈家柱、政委李德明

教导师:师长张道容、政委易汉文

 

30军(辖第8889师,每师辖三个团)

军长:程世才(代)

政委:李先念

副军长:程世才

参谋长:黄鹄显

政治部主任:李天焕

 

第88师(辖第263、265、268团)

师长:熊厚发

政委:郑维山

参谋长:熊德臣

政治部主任:徐太先

 

第89师(辖第264、267、269团)

师长:邵烈坤

政委:张文德

参谋长:刘雄武

政治部主任:裴寿月

 

31军(辖第9193师,每师辖三个团)

军长:王树声(兼)

政委:詹才芳

参谋长:李聚奎

政治部主任:王新亭

 

第91师(辖第273、276、277团)

师长:徐深吉

政委:桂干生

政治部主任:黄立清

 

第93师(辖第271、274、279团)

师长:柴洪儒

政委:叶成焕

政治部主任:甘瑞平

 

5军(19361月,原红一方面军第5军与第33军合编,辖第1315师)

军长:董振堂

政委:黄超

副军长:罗南辉

参谋长:李屏仁

政治部主任:杨克明

 

第13师(原第5军缩编而成,辖第37、39团)

师长:李连祥

政委:朱金畅

参谋长:刘培基

 

第15师(原第33军缩编而成,辖第43、45团)

师长:郭锡山

政委: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