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鲁班电梯培训学校:纵横于历史 深处7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10:57:24
纵横于历史深处--五代十国史话共73页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2-09 08:42  
        
            五
   唐昭宗李晔改年号上了瘾,天复年号只用了三年,又改称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本想祈求上苍保佑大唐,保佑他自己。可这时的大唐气数已尽,没几年折腾了,而且这也是唐昭宗人生的最后一年。昭宗本为以朱温是社稷栋梁,李茂贞不过是个乱世草寇。哪知他刚出狼穴,又入虎口,朱温还不如李茂贞呢。
   朱温为了就近控制昭宗,强行把昭宗“请”到了洛阳,昭宗本不想去,但架不住朱温的威胁恫吓,只好移驾。行前昭宗哭着对给他送行的老百姓说:“‘纥干山头冻杀雀,何不飞去生处乐’,朕今到处流浪,不知道朕会死在哪里。”左右皆哭。堂堂大唐皇帝沦落成到这个地步,不知道唐太宗李世民地下有知,会做何感想?
   朱温可不管你这些,我的利益最重要,为了我的利益,大唐皇帝也必须为我做出牺牲,这就是丛林法则。不过唐昭宗行前秘拟了一道旨意,分道送给河东的李克用、西川的王建、淮南的杨行密,让他们有朝一日攻灭朱温,恢复唐朝。而这时其他的一些较大藩镇,如吴越的钱镠、福建的王审知、湖南的马殷、广东的刘隐等人则坐山观虎斗,但多是倾向于朱温。
   不久,王建、李茂贞、李克用、杨行密等人公开声讨朱温,说朱温欲行篡逆之事,诸镇将联兵消灭朱温。朱温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心里极不痛快。这些藩镇对自己构成了极大的威胁,朱温本想亲征这些不听话的藩镇,但又害怕昭宗的威望在自己的后方制造麻烦,渐渐对昭宗起了杀心。
   天佑元年八月,朱温派遣朱友恭、氏叔琮等人前往洛阳杀死昭宗,昭宗死时年方三十八岁,朱温强行推立年仅十三岁的辉王李柷为皇帝,就是唐朝最后一个皇帝哀帝(后唐改益为昭宣帝)。唐昭宗真是活的可怜,死的悲哀,其实他并不能算真正意义的亡国皇帝,至少他有振兴唐朝的愿望,这一点上就比“此间乐、不思蜀”的阿斗公强多了。
   当昭宗死讯传来后,朱温嚎啕大哭,又去见哀帝李柷,说一定要为先帝爷报仇雪恨。朱温真是狠角,回头就把“首逆”朱友恭给杀了。朱友恭这个冤枉啊,刑前大呼:“把我卖出来,你早晚也会不得好死!”
   朱友恭的“不幸遭遇”不禁让人想到了另外一个人,就是三国时为司马昭杀死曹髦的成济。成济和朱友恭确实该死,但比他们更该死的是司马昭和朱温,至少他们的演技实在过于拙劣,世人谁不知道,没有司马昭和朱温的命令,成济和朱友恭敢去弑君?
   虽然中原地区成了朱温的“私产”,但朱温还是不满足,地盘总是越大越好。这年十一月,朱温亲征淮南 。朱温虽然很残暴,但他的军事指挥艺术确实很高超,所以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过朱温,说他“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淮南有七八年没有朱温打过大仗了,这次看到朱温来的气势汹汹,知道这伙计还在记着水淹庞师古的那笔账呢。朱温的汴州军是见过大世面的,强悍好斗,战斗力非常强,在当时能和汴军相提并比的只是李克用的晋阳军。朱温连连得手,纵军在江淮一带横冲直撞,杨行密拿他毫无办法,
   朱温在寿州(今安徽淮南)碰上一根硬骨头,淮南军死守不出,朱温觉得无趣,撤军回去了。不久,朱温又想出出风头,天佑二年(905年)七月,大将杨师厚受命攻打山南东道节度使赵匡凝。赵匡凝打不过杨师厚,被杨师厚端了老巢,赵匡凝狼狈逃奔淮南。
   朱温风光了一阵子,朝中就有蒋玄晖、柳璨等“开明人士”开始为朱温张罗改朝换代的事情来了。这两位运气不好,马屁拍到了蹄子上,蒋玄晖有些迂腐,他认为改朝换代必须遵守以前的潜规则,就是先封大国,总百揆、加九锡礼,然后再行实禅代之事。蒋玄晖说的并没有错,历史上许多改朝换代都是这样玩的,比如司马炎、刘裕、萧衍、陈霸先、杨坚等。但朱温却不喜欢这么哆嗦,冲着蒋玄晖大骂道:“真他娘的迂腐,难道我不受九锡就不能当皇帝了?”还是朱温说的实在,不似司马炎等虚伪做作,丑态百出,徒留历史笑柄。
   朝中同情唐朝的人还比较多,朱温一时难以下手,就假模假样的推辞掉了九锡,还做他的梁王。蒋玄晖、柳璨等几位却急着要朱温当皇帝,逼小皇帝李柷再加朱温九锡礼。蒋玄晖、柳璨的所做所为让很多人不齿,名声甚坏,朱温渐渐的也感觉到了这二位想要荣华富贵,却要让他背黑锅,寻个借口把他们给杀了。
   正当朱温准备下一步的计划时,魏博军忽然发生哗变,罗绍威控制不住,向朱温求援。朱温不能容魏博有失,便率大军去魏博镇压。要说朱温确实不是吹的,到了魏州,三下五除二就将乱兵荡平。罗绍威感激涕零,盛请朱温盘桓一些日子,其实罗绍威是想借朱温的名头震震刘仁恭、王鎔他们。可没想到朱温在魏博呆了半年左右,差点把罗绍威吃穷了,汴军能打仗,也能吃喝,半年时间内就吃掉了七十多万头牛羊猪们,花钱更是如黄河决堤一般。罗绍威心疼死了,这个后悔啊,他说了句历史很有名气的话:“合六州四十三县铁,不能为此错也!”后悔也没有用了,朱温可不管你这些,吃完了喝完了也玩完了,拍拍屁股走人。
   天佑三年(公元906年)九月,朱温发兵攻打沧州。刘仁恭赶忙来救,但他知道朱温的厉害,不敢和汴军开战。沧州情况越来越糟,粮食用尽,甚至出现了吃人的惨状。朱温在城下劝刘仁恭的长子刘守光:“你老爹已经被我打怕了,他不会来救你了,还是早点投降吧。”刘守光虽然比较迂腐,但为人还是比较正直的,他说了句:“我是刘仁恭的儿子,当然要为父亲守城。大王现在要以仁义制服天下,所以我更不能投降。大王如果用我这个背叛父亲的人,那么天下将如何看待大王?”
   刘守文这话说的堂堂正正,无懈可击,朱温听着脸红一阵白一阵,心中有愧啊,便暂缓了攻城。刘仁恭生怕儿子有意外,忙又向河东的李克用求救,李克用本不想管闲事。可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却很有战略眼光,对父亲说:“现在能成成为朱温威胁的只有父亲和刘仁恭,如果刘仁恭被灭,那么我们将失去一个战略侧翼,悔之晚矣。”
   李克用觉得有理,派儿子李嗣昭、周德威等人去抄朱温的后院,没想到驻守潞州的汴军大将丁会突然投降李嗣昭。后来李克用问丁会为什么要这么做?丁会哭着说“我虽然是梁王提拔起来的,但看到他要篡夺唐朝,所以出于大义,才来投降大王。”写到这,真忍不住要问问丁会:跟着李克用就是忠诚?
   李克用的“唐”和李世民的唐朝根本不是一回事,李克用也没少干对不起唐朝的事,和朱温不过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丁会要真是对唐朝忠诚,就应该在唐昭宗被弑的时候举兵声讨朱温,早干什么去了?
   朱温听说泽潞丢失,直骂丁会是个白眼狼,沧州是拿不下了,只好回来。刘守文写信给朱温,希望朱温看到老百姓的份上,留下一些粮食,沧州百姓快要饿死了。都说朱温残暴,朱温是残暴,可同时代的那些军阀哪个又好过朱温?朱温倒很爽快的为沧州百姓留下了大量粮食回去了。 
   
  
作者:姜狼豺尽 提交日期:2007-02-09 20:37  
  
         六
  
   汴军经此一挫,士气大受影响,朱温郁闷了好些日子。这时罗绍威劝朱温不如废掉唐朝自立,让那些反对朱温的人没有了反对的借口。朱温没有立即答应罗绍威,但觉得时机差不多了,唐朝的旗号在这时早就破烂不堪了。即使自己再打唐朝的旗号,李克用、王建、杨渥(此时杨行密已死)也不会放过自己。想来想去,朱温决定废掉唐哀帝李柷,另建新朝。
   唐朝天佑四年(公元907年)二月,朱温在汴梁正式称帝,改元开平,国号大梁。当然在称帝的过程上少不了马屁精的出乖露丑,不是什么黄龙现,就是什么七彩芝,天花乱坠般胡闹一通,朱温心满意足的做起了五代的第一把金交椅,更名为朱晃,史称梁太祖。
   后来梁朝被李存勖所灭,一直到后周,朱梁都被视为伪朝,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为了上接正统,才承认梁朝的正统地位。但是朱温的篡位和之前的南朝隋唐的方式都是一样的,如果说朱梁是伪朝,那么唐朝从杨家小儿手中篡位不也成了伪朝?朱温不是好东西,而所谓“上承唐朝正朔”的李存勖根本就是个冒牌货,他能算得正统,为什么朱温就不能算呢?
   朱温当了皇帝,头一个不服气的人,并不是李克用这个“唐朝正统”,也不是王建这个贩盐的,而是朱温的亲哥哥朱全昱。有一次,朱温赌性大发,聚集宗族赌博,赌桌旁狂呼乱叫,没个体统。朱全昱早就对这个弟弟看不顺眼,趁着酒劲将桌子翻了个底朝天,然后指着朱温的鼻子骂:“朱三你不过是个草民,跟着黄巢做贼,后来唐朝封你为节度使,这辈子你可以知足了。没想到你居然灭了唐朝三百年的社稷,你这样做是要遭天遣的,我们朱家迟早要毁在你的手里。”说完就拂袖而走,朱温气的半天没说出话来。
   朱温把国都定在汴梁,把汴州改名为开封府,这也是开封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做首都,这对开封成为历史名城有着至为深远的影响,后来的北宋建都在这里,把开封的历史影响推向了极致。而长安则正式告别了一千多年辉煌的建都史,从“贵族”降为“平民”,但长安因为唐朝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而至今仍然享有四大古都的地位,和北京、洛阳、南京齐名。
   而这时,朱温的原配张氏已经病故,她曾经劝戒朱温不要废唐自立,但朱温没有听进去。不过朱温对张氏的感情是没有变的,直到朱温死时,他也没有立过皇后。张氏为朱温生了一个儿子,叫朱友贞,就是后来的梁末帝。
   不过没有了张氏夫人的规戒,朱温开始纵淫起来,他宠幸过上百个女人,比黄巢还要牛气。欧阳修在修《新五代史》时把朱温狠狠臭骂了一通,但欧阳修却把朱温后来的惨死归于“女祸”,说什么“女祸”大者亡天下,小者亡家,所谓“红颜祸水”者矣。可是“女祸”只是外部因素,真正起到决定因素的还是男方的自我修养,封建社会中,男性统治者造成天下大乱,却让女人来背黑锅,实在不太公平。
   唐朝灭亡了,但当时天下却四分五裂,战争频仍,形势极为混乱。中国历史上有两个最为混乱的时期,一个是东晋十六国,一个就是五代十国,也难怪欧阳修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
   朱温灭唐后,地方上的一些军阀意见不一,李克用、王建、李茂贞、杨渥等人坚决不承认梁政权,仍然延用唐朝年号。而其他的一些藩镇,却都“识时务”的很,向朱温称臣。他们的心理普遍就是不管谁当皇帝,只要承认我在本地区的统治权就行。李克用王建这些人也不是什么忠臣,王建最丢人,他率先向天下发檄要联合讨伐朱温,可惜没人搭理他,原因只有一个,就是王建“非诚实”。果然,没过几个月,王建就自称大蜀皇帝了,可见王建“非诚实”不是平白捏造出来的。
   看到那些反对者还在打着唐朝的旗号,朱温心想,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唐废帝李柷杀死,绝了这些人的“邪念”。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春,“济阴王”李柷死于曹州,年仅十七。末代皇帝往往不得善终,尤其是南北朝时期,“禅让”的血腥味最浓,这种“传统”一直延续到朱温。中国历史上真正意义上不得善终的亡国皇帝是明永历帝朱由榔,被“与时俱进”的吴三桂逼死,清末代皇帝溥仪经过改造,重新做人,开始了历史的新篇章。
   这一年,北方的契丹部首领耶律阿保机向朱温称臣纳贡,契丹就是后来历史上鼎鼎有名的大辽国的前身,北宋名将杨六郎镇守三关,对抗的就是这个契丹大辽国。
   朱温不甘心北方门户泽潞地区被李家的占着,决心要夺回来。开平元年(公元907年)六月,朱温派保平节度使康怀贞帅八万梁军会同魏博军去收复潞州,康怀贞巴不得有这个立功的机会,大摇大摆的去了。结果河东方面的昭义军节度使李嗣昭死守不战,梁军不想坐吃山空,如潮般攻城。但李嗣昭命硬,梁军打了半个月,就是没拿下来。
   晋王李克用得报潞州被围,也尽遣精锐前去解围,河东方面的几员名将周德威、李存璋、李嗣源、安金全等人急驰潞州。朱温耐心有限,二十多天没得到捷报,便撤了康怀贞,代之以亳州刺史李思安。李思安倒有点本事,来到潞州城外,李思安传令,在城下建立了一座军事据点,企图隔断城中河东军和城外河东军的联系,梁人称之为夹寨。周德威不能让李思安得手,日夜攻寨,即使攻不下来,累也要累死梁军。梁军也不想出去送死,龟缩在寨中,以守代战。
   正在这个时候,突然传来晋王李克用病故、其子李存勖继为晋王的消息。相传李克用死前,曾经交给李存勖三支箭,说分别代表刘仁恭、朱温和耶律阿保机。以后每攻灭一处就要在我墓前取出一支箭来,告慰我的在天之灵,李存勖后来也是这么做的。李存勖追尊李克用为太祖武皇帝。不过这个“唐太祖武皇帝”比起那个唐太宗文皇帝来,差的不止一个段位,连修史者都认为李克用不太能当得起这个“武”字。 
   朱温自以为很了解李克用这个人,总感觉这个沙陀子是在玩诈死计,为了稳妥起见,朱温决定亲自走一趟。朱温看到李思安也是个绣花枕头,没用的水货,便又让刘知俊代替李思安做为潞州前线总指挥,但刘知俊暂时还留在同州(今陕西大荔)。
   在确认李克用病死的消息后,朱温终于长长的松了一口气,毕竟在朱温眼中,李存勖还是个乳臭未干的半大孩子,不足以威胁到他,没想到李存勖初出茅庐便给朱温一个大大的下马威。朱温感觉没意思,老对手死了,臭小子李存勖懂个鸟?回到汴梁避暑去了。留下刘知俊,命他暂时驻守这里,过段时间再撤。
   他想的倒是轻松,可惜他眼中吃屎的娃娃李存勖可是个厉害的角色,李存勖年少气盛,也想出出风头。于开平二年(公元908年)四月间,李存勖亲提锐旅前来解潞州之围。河东军行至距离潞州以北约五十里处的黄碾下营,李存勖身披重甲,时刻准备上战场,命人随时侦探前线情况。当李存勖探知梁营没有瞭望哨时,大喜过望,机会太难得了,不可错失良机。
   到了五月,这天清晨天降大雾,李存勖率军轻进至三垂冈(今山西长治附近)埋伏,等待最佳攻击时机。大雾一直到晚上还没有散去,李存勖觉得机会到了,便对各部下达了总攻令。李存勖率一路直薄梁营东北寨,周德威和李存审各为一路,三路齐过,朝梁营杀去。李存嗣的干大哥李嗣源做前锋,攻破了梁营东北角,河东军一拥而入。梁军的侦察功能完全失效,毫无防备,被河东军这一阵杀的那叫痛快。梁军近乎被全歼,军械粮食尽被河东军夺去。潞州被围了将近一年,到这时才从梁军的包围解救出来。
   河东军想趁势去取泽州(今山西晋城),但梁朝大将牛存节率援军已经来到泽州。河东军开始攻城,在城边挖地道,准备“神兵地降”,但牛存节守城很有一套(李嗣昭也不过如此)。河东军攻了十几天,泽州纹丝不动,加上梁将刘知俊即将行进至泽州,李存勖知道泽州暂时动不了,反正在三垂冈已经占了大便宜,足够炫耀的了。便撤军回到太原,大摆宴席,犒赏三军。
   朱温一边避暑,一边得着好消息,哪知道得到的居然是全军覆没。朱温一世枭雄,哀叹连连,说了一句很著名的话:“生子当如李亚子,李氏不亡矣!吾家诸子乃豚犬耳。”
   八百多年后清朝有一位诗人叫严遂成,写了一首著名的咏史诗《三垂冈》:“  英雄立马起沙陀,奈此朱梁跋扈何。只手难扶唐社稷,连城犹拥晋山河。风云帐下奇儿在,鼓角灯前老泪多。萧瑟三垂冈下路,至今人唱《百年歌》。”又过了二百多年,伟大的书法家毛泽东同志手书了这首《三垂冈》,成为毛泽东书法作品的名作。 
  

本文由<贴库网>脱水整理,地址:http://www.tieku.org/1698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