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户评选:教学系统设计面临的挑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4:38:48
教学系统 面临的挑战     上面我们看到,以"加涅范式"为代表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尽管有其科学性、合理性,但也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与此同时,由于教学系统设计作为教育科学、心理科学、教育技术等多学科的应用领域,其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其他相关学科的发展又使教学系统设计理论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1、社会发展对教育和受教育者要求的变化

 

    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要求首先表现为教育价值观的转变。我国的教育一段时期以来,比较重视教育的政治功能;改革开放以后,教育的经济功能受到了重视。但是,目前看来,我们对教育功能的理解仍然是不全面的。对教育的文化功能、发展个性的功能仍有所忽视,特别是对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功能重视不够。

其次,社会的发展对教育的突出影响还集中表现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和特定的文化背景对受教育者素质的不同要求。现代社会的发展对未来人才的要求更多地强调创造性、开拓性、开放、合作等基本素质。正是顺应这种潮流,我国已经提出要实施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

显然,当前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实践,必须很好地考虑社会的发展对教育和受教育者提出的新要求。如果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忽视或者偏离这些要求,不管技术上是多么完美的设计都将是徒劳的。

 

    2、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流

    "教育处在不停顿的改革之中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基本特征"(袁振国,1995)。为了迎接未来的挑战,世界各国都纷纷在进行教育改革。教学系统设计应该能反映这些变化,并进行积极的探索。目前,世界教育改革的潮流与教学系统设计关系最密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A、教育的现代化。包括教育普及化、教育民主化、教育个性化、教育终身化和教育国际化。

B、教育的全面质量保证 (Total Quality Management, TQM )。当前教育正面临21世纪科技与社会的发展所提出的挑战,人们对教育质量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各国都在推行课程改革和教育技术的变革,以提高教育质量。

C、"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事"和"学会共同生活",已成为现代和未来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也是各国教育改革的方向。自然也就成为设计教学系统的重要指导思想。

总之,教学系统设计应该顺应世界教育改革的大潮,进行积极的探索,以推进教育整体改革。

    3、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技术的发展

    以"加涅范式"为代表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产生在微机大量进入学校之前。梅瑞尔(1990)认为:"基于ID1的教学是被动的而不是交互的,因为目前的ID理论形成于交互技术应用之前"。斯耐尔贝克(1983)在展望教学系统设计理论的发展时写道:

"最终将证明最重要的影响将是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并作为一种教育上的主要力量。"……

"80年代,如果有可能发生的话,微机在教育中大规模运用将极大地刺激教学理论和教学系统设计的发展。因为教育者希望运用教学理论和设计去生产更加有效的课件,这是符合成本-效益原则的。而且,在计算机为基础的系统中运用教学理论比在常规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中更具有可行性。这样熟悉计算机的教育者比过去的教师将更容易接受教学理论。最有意义的是,微机(和其他类型的计算机)将可能影响我们对教育的看法。有些人(Solemon,1979)推测,媒体能够影响认知过程。例如,佩玻特(Papert,1980)强调,他的计算机语言(LOGO)不仅能够使孩子和成人与计算机交互,而且同时表达了关于教育本质的革命性观点。"

很明显,早在80年代一些有识之士就看到了交互技术将会对教学理论产生的影响。但是,目前已有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产生于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信息高速公路等技术之前,还没有真正考虑这些以交互性为基础的技术,所以不能适应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发展的需求。80年代后期以来,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大量基于计算机的信息技术迅速进入教育教学领域,多媒体教育应用、网络教育应用、人工智能教育应用等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即将成为教育中的主流技术。今天的教学与20年前的教学无论在教学目标上还是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显然,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能够充分发挥交互技术潜力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模式势在必行。

 

    4、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

    在过去的20年中,强调刺激-反应,并把学习者看作是对外部刺激作出被动反应和知识灌输对象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尽管仍有其积极的意义,但是在心理学界的主导地位已经让位给强调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并把学习者看作是信息加工主体的认知学习理论。随着心理学家对人类学习过程、认知规律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当前,"在教育心理学中正发生着一场革命,人们对它叫法不一,但更多地称它为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Slavin,1994)。

(1)结构主义和建构主义

结构主义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曾经是一种盛行的哲学思潮。正象皮亚杰在60年代末指出的:"人文学科最普遍的先锋运动倾向之一就是结构主义,它正在取代'原子论'的观点和'整体论'的解释。"在此之后,结构主义就形成一股洪流,作为一种具有广泛影响的哲学流派和方法论,渗透到各个学科,给哲学、文学、心理学、人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结构主义的发展历程可以用图1-9表示,图中展示了人们围绕"是否有结构?""结构是从那里来的?""如何建构?"等问题,对结构主义的研究逐渐深入的过程。皮亚杰与布鲁纳属于建构论的结构主义---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建构主义;维果斯基发展了社会建构论的结构主义(建构主义的另一个分支),与皮亚杰相比这一分支的建构主义更强调社会历史文化在心理发展中的作用。

近年来,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超媒体、人工智能、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所具有的多种特性特别适合于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即能够表征知识的结构,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建构知识,甚至为学习者提供社会化的、真实的情境。换句话说,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可以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理想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认知、情感和人格的发展,所以随着多媒体计算机和基于Internet的网络教育应用的飞速发展,建构主义正愈来愈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不仅已经有一套较完整的学习理论,而且基于建构主义的全新教学理论也在逐渐形成与发展。总之,建构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正日益扩大。

(2)建构主义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

结构主义在60、70年代的兴起及其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使得建构主义开始被人们所认识。但是,建构主义在教育领域真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却还是90年代以后的事情。美国《教育技术》杂志1991年设专刊探讨建构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1991年第5期和第9期),有力地推动了对建构主义的研究。此后,相关的研究与应用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教学系统设计在建构主义的影响下正在经历一次"范式转移"。

目前,人们对于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已经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乔纳森(D.H.Jonassen,1992)用两个模型(如图1-10和1-11所示)来表示建构主义对教学系统设计的影响。

由图可见,建构主义确实为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是学习理论由行为主义发展到认知主义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其核心思想就是对"认知工具"的建构,从"参与性-生成性-控制性"三个维度来说,建构主义指导下的认知工具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的-学习者控制"的思想,这三个方面正好体现了建构主义在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具体指导意义。

我们认为,建构主义是一种可选择的方法论,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结合在一起将会对教学系统设计理论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