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辽交警电话:中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二)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21:50

中西方思维方式之比较(二)

(2010-09-29 11:18:17)转载 标签:

中西思维方式

差异

杂谈

分类: 自言自语

上篇提到的伦理型和认知型思维特征,我认为影响的是思维的走向,是思维差异之根本。

差异之二:整体性与分析性

中国的小农经济使先民们意识到丰收离不开风调雨顺,生存离不开自然的恩赐,进而从男女关系、日月交替等世间万象中产生“天人合一”、“万物一体”的意识。儒家和道家从不同角度发展了有机整体的思维模式。儒家把自然人化,道家把人自然化,都把人和自然看作是一气相通的整体。中国的整体思维从“阴阳”之类的对称衍生出中庸、兼顾、联系的二元结构,自战国起,二元结构又发展到“五行”之类的多元结构,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整体思维。这种思维方式使中国人善于发现事物的对应、对称、对立,并从对立中把握统一,从统一中把握对立,求得整体的动态平衡,以和谐、统一为最终目标。不过整体性思维方式导致中国人重辩证思维,轻形式逻辑,这种思维方式不适合具体的科学研究。

而西方,柏拉图之前的早期希腊自然哲学,也是人与自然不分,类似于中国的“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但是15世纪以后,自然科学进入对自然界进行分门别类研究并对事物进行分析解剖的阶段,主要采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归纳法和数学演绎法,从定性走向定量,从宏观走向微观,形成了分析性思维方式。分析性思维明确区分主体和客体、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现象与本质,并把两者分离、对立起来,分别对这个二元世界作深入的分析研究。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容易导致孤立、静止、片面的形而上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倡的辩证思维方式是对这一思维方式的补充,既分开来研究又统一辩证的去认识。因此,完善后的分析性思维方式在科学的研究发展中起着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