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交管一点通官网: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6:29:26
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1 【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大家可以来贴自己喜欢古代关于化妆的资料,诗歌,首饰和化妆品,但是记得所贴必须是古代的,最好写明是什么东西,因为古代的首饰花样太多了,也算是一种考古学习吧。 
本宫先来点资料介绍 
白居易 - 时世妆   
时世妆,时世妆,出自城中传四方。  
时世流行无远近,腮不施朱面无粉。  
乌膏注唇唇似泥,双眉画作八字低。  
妍媸黑白失本态,妆成尽似含悲啼。  
圆鬟无鬓堆髻样,斜红不晕赭面状。  
昔闻被发伊川中,辛有见之知有戎。  
元和妆梳君记取,髻堆面赭非华风。   【注释】:无鬓:一作垂鬓。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4   回复此发言   
 
--------------------------------------------------------------------------------
 
2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脂粉源流 
  古老的妆粉,有两种成份,一种以米粒研碎后加入香料而成;另一种是糊状的面脂,俗称“胡粉”,因为它是化铅而成,也称“铅粉”。书剑  由于铅粉质地细腻,色泽洁白,且易于久藏,故深受妇女的喜爱。时间一长,铅粉便取代了米粉。 
 和妆粉配套的化妆品是胭脂。胭脂亦叫作“焉支”、“燕支”。史籍记载,汉代张骞出西域时,途经陕西一带,该地有焉支山,盛产可作胭脂原料的植物“红蓝”,当时为匈奴属地,匈奴妇女以此物作红妆。  红蓝是一种草本植物,因含有红、黄两种色素,要制成胭脂,必须去掉其中的黄汁,才能制成红色的液体。约在南北朝时期,人们在燕支之中,加入牛髓、猪脂等,使其变为一种润滑的脂膏。因而燕支也被写作“胭脂”,脂字在这时才有真正的意义。 
;书剑论坛  两千多年以来,红妆打扮一直历久不衰,直到清末,由于女子教育的兴起,青年学生纷纷崇尚素服淡妆,才改变了这种现象。 
R书剑论坛脂粉妆容!  古代妇女化妆,往往是脂粉并用的,可分为三种做法: 
  一、在化妆前预先将胭脂与铅粉调合,使之变成檀红(粉红色),然后直接涂抹于面颊,称“檀晕妆”,多用于中年以上的妇女,能给人庄重、文静的感觉。 
二、先抹白粉,再涂胭脂于两腮。所以双颊多呈红色,而额头及下颔部分则露出白粉的本色,称“桃花妆”,多用于青年女子。 
 三、先在面部涂抹一层胭脂,然后用白粉轻轻罩之,称“飞霞妆”,较适合老妇。  除了红妆外,也有其他的妆扮,如“白妆”,就是不施脂粉,单以铅粉傅面,常见于年轻寡妇。又如“啼妆”、“泪妆”、“半面妆”和“慵来妆”,也流行过一时。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5   回复此发言   
 
--------------------------------------------------------------------------------
 
3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黛眉 
黛眉潮流  古代妇女画眉所用的材料,是一种名叫“石黛”的矿物,简称为“黛”。使用时必先放在石砚上磨碾,使成为粉末,然后加水调和。  隋唐以后,妇女画眉多用螺黛,这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成为各种固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要蘸水即可,无需碾碎。到了宋代,又发明了一种色泽细腻、使用方便的墨,遂取代了螺黛。 
  早在战国时期,画眉之风已经出现,及至秦代,已相当普及。两汉时期,上承先秦列国之俗,下开魏晋隋唐之风,出现了画眉史上的第一个高潮。  至隋大业年间,隋炀帝从波斯国进口大批螺黛,每颗值十金,分发给后宫的嫔妃,以供画眉。后来一名叫吴绛仙的女子,因画长眉而深得炀帝恩宠,被封为婕妤。后宫乃群起效之,弄得日给螺黛五斛仍不够用的狂热情景。这是画眉史上的第二个高潮。  到了唐代,妇女画眉已成习尚。据史籍记称,唐玄宗有“眉癖”,他对妇女画眉极为重视,甚至命画工画《十眉图》,所绘之眉有鸳鸯眉、小山眉、分梢眉及倒晕眉等。这段时期,是画眉史上的第三次高潮。 
  继唐代之后,画眉之风依然广为流行,直到近代,仍为广大妇女所喜好。黛眉样式  先秦时期的画眉样式,虽然宽窄、曲直略有不同,但都是一种长眉。西汉初期,广大妇女仍承继著这一馀风,以描画长风为尚。除长眉外,汉代妇女也曾画过八字眉、阔眉和远山眉等。到了东汉,妇女又恢复了画长眉的习惯;桓帝年间,愁眉亦成为一时之潮流。 魏晋时期,画眉仍以长眉为尚,直到隋代,这种纤细修长的眉式依然深受妇女喜爱。 
唐代画眉之风的盛行是历代之最,各种眉型争奇斗艳,无所不有。初唐流行又浓又阔又长的眉型;到了开元、天宝年间,则流行纤细而长的眉型,如柳叶眉、却月眉。盛唐末期後开始兴起短阔眉,甚至八字眉也重新流行。一般而言,唐妇女的眉型偏好浓艳,但偶然也会出现如玄宗时虢国夫人「淡扫娥眉朝至尊」的情景  宋代妇女的眉式大致承唐、五代馀风,只是更趋清秀。不过,最值得留意的一种,叫倒晕眉,很有特点。 
 元代后妃不分年代先後,都画成一字眉,这可能是蒙古贵妇的特有妆饰。 
 明清妇女崇尚秀美,眉毛大多画得纤细而弯曲,长短、深浅等变化日益减少。 
八字眉 
  史称汉武帝宫人“扫八字眉”,其实这也是一种长眉,不过在画时,常将眉头部分抬高,并将眉梢压低,使形如“八”字。湖北云梦大坟头西汉墓出土的木俑即作此式,这种眉式不仅很长,也很纤细,想必是剃去原来的眉毛再画的,否则无法达此效果。正如刘熙《释名》所说:“黛,代也,灭去眉毛,以此代其处也。” 
阔眉 
  又称“广眉”、“大眉”。据说这种风气首先出自长安城内,后传遍各地。谢承的《后汉书》里就载有:“城中好高髻,四方且一尺;城中好广眉,四方画半额”的俗语。 
远山眉 
 据说是司马相如的妻子卓文君所创,也有说是出自汉成帝宠姬赵飞燕之妹赵合德所创。《史记》司马相如传的上林赋中有“长眉连娟”的诗句,所谓连娟就是说眉型弯曲而细长,也是汉代流行的一种眉式,眉色浅淡,仍是长眉的一种,这种式样到魏晋时代仍然流行。 
愁眉 
  《后汉书》“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愁眉也是一种长眉,当时京都妇女流行作“愁眉啼妆”的打扮,据说是梁翼妻子孙寿率先作此妆扮的,所谓的愁眉是将眉毛画得细长而弯曲,眉梢向下,好似皱眉一般,而所谓的啼妆则是在眼下擦上白粉,好像刚刚哭过似的。 
柳叶眉 
  又叫柳眉,眉头尖细,眉腰宽厚,眉梢细长,以秀丽如柳叶而得名,千百年来一直广受女性的喜爱。 
却月眉 
  又叫月棱眉,比柳月眉略宽,两头尖锐,形状弯曲如一轮新月,同样因妩媚秀美而流传于后世。 
短阔眉 
  大约从盛唐末期开始流行短阔眉,到中晚唐时更为明显,唐周昉“簪花仕女图卷”中,仕女浓丽丰腴,眉型都是短阔往上扬的样式。诗句“桂叶双眉久不描”中所说的桂叶便是指这种短阔的眉型。  八字眉 
  唐元和、长庆年间,八字眉的样式和汉魏六朝不太一样,不仅更为宽阔,而且相当弯曲,眉型倒竖头高尾低的情形更为明显,更接近“八”字的实体形状。当时无论宫中还是民间,八字眉都受到妇女普遍的欢迎  倒晕眉    眉毛画成宽阔的月形,另在一端(或上或下)用笔晕染,由深及浅,逐渐向外部散开,一直过渡到消失,别有一种风韵。书剑 
一字眉  这种眉式不仅细长,而且整齐如一直线,再配上小嘴,看起来整齐、简单。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5   回复此发言   
 
--------------------------------------------------------------------------------
 
4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面饰 
面饰之额黄  额黄又称“鹅黄”、“鸦黄”,因以黄色颜料染画在额间,故名,是南北朝以后流行的一种风习。妇女从涂金的佛像上受到启发,也将自己的额头涂染成黄色,所以这种妆饰的产生,与佛教的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古代妇女额部饰黄,有两种作法 
一、染画所致:就是用画笔蘸黄色的染料涂染在额上。可作平涂法,即整个额部全用黄色涂满;亦可作半涂法,将额头仅涂一半,或上或下,然后以清水过渡,呈晕染之状。 
  二、黏贴而成:这种额黄,是一种以黄色材料制成的薄片状饰物,用时蘸以胶水黏贴于额。由于可剪成各种花样,故又称“花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已脱离了额黄的范围,更接近于花钿的妆饰。 
面饰之花钿    花钿也是一种额饰,相传它的产生是因为南朝宋武帝之女寿阳公主的关系。有一天,公主仰卧于含章殿下,殿前的梅树被风吹落一朵梅花,不偏不倚的落在公主额上,额上被染成花瓣的形状,怎么洗涤也不能去掉。宫廷中的其他女子见其新异,竞相效仿,遂成一时风尚 
  唐代妇女使用花钿十分普遍,最简单的花钿只是一个小小的圆点,复杂的则以金箔片、黑光纸、鱼腮骨、螺钿壳及云母片等材料,剪制成各种花朵之状,其中尤以梅花为多见,也许是承寿阳公主梅花状的遗意。除此之外,还有如牛角、扇面、桃子的形状,宛如一朵朵鲜艳的奇葩。(各式花钿图表)   从颜色看,花钿的色彩比额黄丰富得多。它的色彩通常由材料本身所决定,如金箔为金色、黑光纸为黑色等,也有根据图案需要而染上各种颜色。有种叫“翠钿”的花钿,是以各种翠鸟羽毛制成的,呈青绿色,清新别致。 
  黏贴花钿的胶水,主要是呵胶,相传由鱼鳔制成。妇女用其黏贴花钿时,只要对之呵气,并蘸少量口液,便能溶解黏贴。卸妆时以热水一敷,便可掀下。 
&} 
面饰之斜红 
  相传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宫中新添了一名宫女,叫薛夜来,文帝对她十分宠爱。一天夜里,文帝在灯下读书,四周围以水晶制成的屏风。薛夜来走近文帝,不觉一头撞上屏风,顿时鲜血直流,伤处如朝霞将散,愈后仍留下两道疤痕,但文帝对她宠爱如昔。其他宫女有见及此,也模仿起薛夜来的样子,用胭脂在脸部画上这种血痕,名“晓霞妆”。时间一长,便演变成一种特殊的妆式--斜红。    唐代妇女的斜红,一般都描绘在太阳穴部位,工整者形如弦月,繁杂者状似伤痕,为了造成残破感,有时还特在其下部,用胭脂晕染成血迹模样。  面靥 
  面靥是施于面颊酒窝处的一种妆饰,也称妆靥。更古老的名字叫“的”。据说妇女脸上注的,原并不是为了妆饰,而是宫廷生活中的一种特殊标记。当某一后妃月事来临,不能接受帝王的御幸,只要在脸上点上两个小点,女史见之,即不列其名。以后这种作法被传到民间,逐渐变成一种妆饰。    面靥通常用胭脂点染,也有像花钿一样,用金箔、翠羽等物黏贴而成。在盛唐以前,一般均作成黄豆般的两颗圆点;盛唐以后,面靥的范围有所扩大,式样也更加丰富,如“钱点”、“杏靥”、“花靥”等。   晚唐五代以后,妇女的面靥妆饰愈益繁缛,除传统的圆点花卉形外,还增加了鸟兽图形,有的甚至将这种花纹,贴得满脸皆是。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5   回复此发言   
 
--------------------------------------------------------------------------------
 
5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点唇 
点唇习俗 
  古代妇女还有点唇的习俗,就是以唇脂涂抹在嘴唇上。早在先秦时期,中国社会就出现了崇尚妇女嘴唇美的现象。最迟不晚于汉代,点唇习俗已经形成。 
  当时所用的唇脂,主要原料是丹。这是一种红色的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以它制作唇脂,具有鲜明强烈的色彩效果。但朱砂本身不具黏性,如果用它敷在唇上,很快就会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人在朱砂里面,又渗入适量的动物脂膏,由此制成的唇脂,既具备了防水的性能,又增添了色彩的光泽,是一种理想的化妆用品。除朱砂外,制作唇脂的基本原料,也可用胭脂来代替,但那是汉代以后的事情。 
  唐以后,点唇的口脂也有了一定的形状。唐人《莺莺传》有句“口脂五寸”的话,可看出当时的口脂,已经是一种管状的物体,和现代的口红基本相近。 
  在唐代,口脂除妇女使用外,男子也可使用,不过一般不含颜色,是一种透明的防裂唇膏。而妇女所用的唇脂,主要是为了妆饰,因此都含有颜色。由于唇脂的颜色具有较强的覆盖能力,所以可用来改变嘴型。嘴唇厚的,可改画成薄的,嘴形大的,可改画成小的,这样就产生了点唇的艺术。 
  总的来看,中国妇女的点唇样式,一般以娇小浓艳为尚,最理想、最美观的嘴型,就是像樱桃那般娇小、鲜艳。为达到这种要求,妇女在涂抹妆粉时,常将原来的嘴唇一并抹上,然后再以唇脂重新点画出嘴唇。  唐代妇女化妆步骤 
第一步:敷铅粉第二步:抹胭脂第三步:画黛眉第四步:贴花钿第五步:点面靥第六步:描斜红第七步:涂唇脂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5   回复此发言   
 
--------------------------------------------------------------------------------
 
6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发髻 
  发髻是古代妇女最常用的一种发式,就是挽束头发,将其盘结于头顶或颅后。由于挽束方式的不同,产生的效果也各异,它们的出现,最早可上溯到西周,战国以后日益普及。自此以后,中国妇女的发型,便一直以梳髻为主,直到本世纪初,才纷纷剪去发髻,改作短发。 
  先秦两汉时代所流行的发髻,着名的大致有几种:  一、椎髻。它是因发髻的造型,与木椎十分相似的缘故而命名。早在战国时期,居住在西南地区的妇女,已有梳椎髻的习俗。秦汉时期更盛行于世,并传至中原。受椎髻影响,秦汉妇女的发髻多垂得很低,而且都梳于颅后。这种下垂式的发髻,在整个秦汉期的妇女发式中,一直占主导地位。    二、堕马髻。这种发髻的主要特点是下垂至肩背,侧在一边。据说梳着这种发髻,加上愁眉、啼妆等妆饰,似刚从马上摔下来,能增加妇女的妩媚之态。堕马髻与椎髻粗看起来比较相近,不过堕马髻另在髻中分出一绺头发,朝一侧垂下,给人以发髻散落之感,这正是堕马髻的基本特征所在。东汉以后,梳这种发髻的妇女渐少,至魏晋时,已完全绝迹。 
三、倭堕髻。从汉魏至隋唐五代,倭堕髻一直受到妇女的青睐。如乐府诗《日出东南隅行》:“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倭堕髻的样式有“堕马之余形”,仍保留着堕马髻那种低垂、倾斜、侧在一边的特征。    唐代以前的高髻,比较着名的有灵蛇髻、飞天髻和盘桓髻。 
  一、灵蛇髻。相传是甄后入魏宫后,发现宫廷里有一条不会伤害人的绿蛇,每当甄后梳妆时,这条绿蛇便在甄后面前盘结成各种不同的型态,甄后由此得到灵感,便模仿绿蛇而自创出各种不同的发髻式样,由于每天都有巧夺天工般的变化,因此被称为“灵蛇髻”。当时妇女在梳这种发髻时,都将头发掠至顶部,然后梳成一股或双股,再盘成各种形状。 
二、飞天髻。它是从灵蛇髻的基础演变而成的。梳挽方法是将发集中在头顶,然后析分为数股,每股弯成一个圆环。 
 三、盘桓髻。其发髻大多堆集于头顶,似层层叠云,又因其弯曲、盘旋而得名。直到隋代,仍有不少妇女喜欢作这种发髻。  隋唐五代 
  唐代高髻名目繁多,常见的发髻有以下几种: 
 一、云髻。顾名思义,当指一种云状的发髻。 
  二、螺髻。本是儿童发式,因其形似螺壳而得名。至唐代,成年妇女也开始梳起这种发髻,且十分流行。 

  三、半翻髻。也称翻荷髻,它的形状有点像翻卷的荷叶,特别是从侧面看,最为相似。梳挽时由下而上,至顶部突然翻转,并作出倾斜之势。 
  四、反绾髻。编法是梳发于后,集为一股,有的编成发辫,由下反绾于头顶。 
  五、三角髻。这是民间传说中上元夫人所梳的一种发髻,因发髻作成三搭,分列于头部三处而得名。唐代妇女曾模拟此式而为之。她们一般将发分为四组:前额部分编为一髻;左右两侧各作一髻,垂于耳际;脑后之发则任其下垂。    六、双鬟望仙髻。流行于初唐及盛唐时期,梳结方式是由正中分发,将头发分成两股,先在头顶两侧各扎一结,然后将余发弯曲成环状,并将发梢编入耳后发内。梳这种形式的发髻,以少女为多,中年以上的妇女似不多见。 
  七、惊鹄髻。它的前身是惊鹤髻。惊鹤髻流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它的样式作两扇羽翼形,似鹤鸟受惊,展翅欲飞。到唐代这种类型的发髻在妇女中仍很流行。   八、回鹘髻。这是一种少数民族发髻,《新五代史·回鹘传》称:“妇人总发为髻,高五六寸,以红绢囊之;既嫁,则加毡帽。”受回鹘族风俗的影响,汉族妇女也梳此髻。 
  九、乌蛮髻。这也是一种少数民族的发髻,乌蛮民族的男女发式,通常都梳椎髻。唐代妇女在椎髻的基础上作了一番改造,梳时将发掠向颅后,在头顶挽成一髻,然后朝前额搭下。它与椎髻的不同之处是前者将髻挽在头顶;而后者则垂在颅后。 
  十、峨髻。主要流行于中晚唐时期,这种发髻的特点是朝上高耸,似陡峭的山峰。据说有些峨髻。竟高达一尺以上。 
  宋代妇女承晚唐五代遗风,也以高髻为尚。比较典型的有: 
  一、朝天髻。它的作法是梳发于顶,先编成两个圆柱形的发髻,然后将发髻朝前反搭,伸向前额。为使发髻高耸,一般还在髻下衬以簪钗等物,使发髻的前端高高翘起。    二、同心髻。一般是将头发挽至顶部,编成一个圆形发髻即可。   三、流苏髻。这是从同心髻演变而来,它的基本造型与同心髻相似,惟在根部系束丝带,带垂于肩。    元代妇女一般仍梳有高髻,如“龙盘髻”、“包髻”和“银锭式”的发髻。 
  而元代贵妇为显贵重,会戴一种“顾姑冠”的冠饰,非常有特色。“顾姑”是蒙语,译成汉语亦作“罟罟”、“固姑”或“姑姑”。 
明 
  明代妇女的发髻,起初仍保留宋元时期的式样,嘉庆以后,变化就多了。 
  一、桃心髻。将发髻梳成扁圆形状,并且在发髻的顶部簪饰以宝石制的花朵。年轻的女性还会戴缀团花方块的头箍。  二、牡丹头。这是一种蓬松的发髻,编梳方法是先将头发掠至顶部,用一根丝带或发箍扎紧,然后将头发分成数股,每股单独上卷至顶心,再用发箍绾住。头发少的妇女,也可掺入一些假发,以扩大发髻。这种发髻梳成后,酷似盛开的牡丹,极富装饰情趣。 
  清朝妇女的发式,有满汉之分,初时,各自保留原有传统,而后相互交流影响,逐渐产生变化 
  普通满族妇女多梳“旗头”,这是一种横长形的髻式,是满族妇女最常梳盘的发型。这种梳两把头、穿长袍、着高底鞋的装束,可说是满族妇女显得格外修长的主因,至清朝后期,更成为宫中的礼装。 
  旗头的髻式是将长长的头发由前向后梳,再分成两股向上盘绕在一根“扁方”上,形成横长如一字形的发髻,因此称为“一字头”、“两把头”或“把儿头”,又因为是在发髻中插以如架子般的支撑物,所以也称为“架子头”。 
 “两把头”的发式逐渐增高,到了清代末期,发展成一种高大如牌楼式的固定装饰物,不用真发,而是以绸缎之类的材料作成,在这种高大假髻上面又插饰一些花朵,成为固定的装饰物,要用时只需戴在头上便可以了。这发式即是所谓的“大拉翅”,大致成熟于晚清同治、光绪时期。 
  清代的汉族妇女发型多沿用明朝的式样,如“牡丹头”、“荷花头”、“松鬓扁髻”、“钵盂头”等。 
 到了清末,逐渐流行梳辫,而额前蓄留短发的“前浏海”发式,也成为一种潮流。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6   回复此发言   
 
--------------------------------------------------------------------------------
 
7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罗袜 
 《释名.释衣服》:“袜,末也,在脚末也。”更早的时候,“袜”字从韦部、从革部而不从衣部,应该是以皮革做成的。在汉代“袜”字出现了,既然从衣,就不再以皮为之。汉张衡的《南都赋》:“修袖缭绕而满庭,罗袜蹑蹀而容与”,当中提到罗袜一词,说明早在汉代,人们所穿的袜子,已经由布帛做成。  因为季节关系,袜子质料也有厚薄不同。罗袜、绫袜等为春、夏、秋所穿,如南朝江总《姬人怨服教篇》:“莫轻小妇狎春风,罗袜也得步河宫”;五代薛昭蕴《四换头》:“慢绾青丝发,光砑吴绫袜”。冬季时,古人会将几层料子合并,最多者达十余层,名千重袜;另外还有在绫罗之中加纳丝绵,做成一种绵袜。除夹、绵袜外,古人的御寒袜,还有比较厚实的织料如绒、毡等来制成。 
  古代袜子的形制: 
 一、有靿。靿即袜统,长短无定制,有的上达胫部,有的仅至踝间。《中华古今注》有:“至隋炀帝宫人,织成五色立凤朱锦袜靿。”   二、系带。古代袜子多以布帛为之,因布帛不具弹力,穿着时容易落下,故在袜统上端缀以袜带。 
   
三、无跟。古代袜子宽大,除有跟式外,还有一种无跟袜。其制是上下垂直,至脚尖处明显收缩,呈圆弧形。 
  四、分指。除普通袜式外,还有一种分指袜,那是将拇趾与另外四趾分开,形成丫状。通常是为穿屐时而着的,俗谓丫头袜,或作鸦头袜。李白《越女词》有:“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  五、尖头。在缠足时代,妇女的袜子多被制成尖头,头部朝上弯曲,呈翘突式。元无名氏词亦有此描述:“桃脸艳,柳腰纤,窄弓半弯罗袜尖”。 
六、无底。只有袜靿,不用袜底,这类袜子多用于缠足妇女。因足部本身已有缠裹,无需袜底,着时罩在胫部,上不过膝,下达于踝,俗称半袜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6   回复此发言   
 
--------------------------------------------------------------------------------
 
8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隋唐时期(尤其在唐代)妇女对头部的化妆十分重视,发式和发髻式样的变化多式多样,头上插戴簪钗金叶银篦珠玉宝石及鲜花,既承袭前代遗风,又有刻意创新,可谓丰富多彩。 
  唐代妇女面部化妆,一般是敷铅粉、抹胭脂、涂鹅黄、画黛眉、点口脂、描面靥、贴花钿。铅粉古称粉锡或铅华,夏商时已经出现,为我国古老的化妆品。汉以前胭脂主要产于河西走廊焉支山,主要原料为红蓝花,汉武帝击败匈奴,红蓝花在内地大量种植。唐代妇女用青黑色颜料将眉毛画浓,叫做黛眉,描成细而长的叫柳叶眉,短而粗如蛾翅者叫蛾眉,粗而宽的叫广眉。面靥原是用来掩饰面颊上的斑痕的,后和贴花钿都作为妇女面部的装饰。 
1、发式   唐代发式有髻、鬟之分,髻为实心,鬟为空心。髻名称众多,有倭堕髻、螺髻、双螺髻、反绾髻、半翻髻(单刀半翻髻和双刀半翻髻)、惊鹄髻、双鬟望仙髻、抛家髻、乌蛮髻、盘桓髻、同心髻、交心髻、拔丛髻、回鹘髻、归顺髻、愁来髻、百合髻、长乐髻、堕马髻、闹扫状髻、乐游髻、反绾乐游髻、丛梳百叶髻、高髻、低髻、凤髻、小髻、侧髻、囚髻、偏髻、花髻(髻上插花者)、云髻、双髻、宝髻(缀以花钿、簪钗等首饰者)、平番髻、飞髻、义髻(假髻)等。鬟有:云鬟、高鬟、短鬟、低鬟、双鬟、圆鬟、同心鬟、垂鬟等。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6   回复此发言   
 
--------------------------------------------------------------------------------
 
9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开元年间,在一般妇女中,又流行双鬟望仙髻和回鹘髻,因比以前略低,以便戴浑脱帽。天宝中,京都妇人梳髻多以两鬓抱面,状如椎髻,时称抛家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7   回复此发言   
 
--------------------------------------------------------------------------------
 
10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单刀半翻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7   回复此发言   
 
--------------------------------------------------------------------------------
 
11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半翻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8   回复此发言   
 
--------------------------------------------------------------------------------
 
12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回鹘椎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8   回复此发言   
 
--------------------------------------------------------------------------------
 
13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朝天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18   回复此发言   
 
--------------------------------------------------------------------------------
 
14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布包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0   回复此发言   
 
--------------------------------------------------------------------------------
 
15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螺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1   回复此发言   
 
--------------------------------------------------------------------------------
 
16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双鬟望仙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1   回复此发言   
 
--------------------------------------------------------------------------------
 
17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双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2   回复此发言   
 
--------------------------------------------------------------------------------
 
18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抛家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2   回复此发言   
 
--------------------------------------------------------------------------------
 
19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盘桓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3   回复此发言   
 
--------------------------------------------------------------------------------
 
20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双鬟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3   回复此发言   
 
--------------------------------------------------------------------------------
 
21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垂鬟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4   回复此发言   
 
--------------------------------------------------------------------------------
 
22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双垂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25   回复此发言   
 
--------------------------------------------------------------------------------
 
23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少女双鬟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2   回复此发言   
 
--------------------------------------------------------------------------------
 
24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闹扫妆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2   回复此发言   
 
--------------------------------------------------------------------------------
 
25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回鹘椎髻2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4   回复此发言   
 
--------------------------------------------------------------------------------
 
26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透额罗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4   回复此发言   
 
--------------------------------------------------------------------------------
 
27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透额罗髻2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6   回复此发言   
 
--------------------------------------------------------------------------------
 
28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宝髻 
 
 贴子相关图片: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6   回复此发言   
 
--------------------------------------------------------------------------------
 
29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帽、幕离与帷帽 
浑脱帽,一般用较厚的缎制成的,顶部略成尖形,帽身织有花纹,讲究的还镶嵌有珠宝。此帽流行时间不是很长,从开元到天宝初年就已结束  幕离和帷帽都是为妇女出行时,为了遮蔽脸容,不让路人窥视而设计的帽子。这种帽子多用藤席或毡笠做成帽形的骨架,糊裱缯帛,有的为了防雨,再刷以桐油,然后用皂纱全幅缀于帽檐上,使之下垂以障蔽面部或全身。缀于帽檐上的皂纱称为帽裙,幕离的帽裙长可障身,到永徽(公元650年至655年)以后,帽裙缩短至颈部,称为帷帽,又称席帽。帷帽四缘改为垂挂一圈网子,可以不妨碍视线,考究一些的还在网帘上加饰珠翠,就显得十分高贵华丽了。幕离本是胡羌民族的服式,因西北多风沙,故用幕离来遮蔽风沙侵袭,原是实用性的,但传到内地,与儒家经典《礼·内侧》:"女子出门必拥蔽其面"的封建意识相结合,幕离的功用就变成防范路人窥视妇人的面容为主了。遮蔽风沙的实用功能转化为体现封建意念的障身功能,幕离的形式也就渐渐演变成帷帽。到唐高宗神龙(公元705年至707年)年间,幕离就彻底被帷帽所取代。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6   回复此发言   
 
--------------------------------------------------------------------------------
 
30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7、点唇名式(唐末) 
胭脂晕品 石榴娇 大红春 小红春 嫩吴香 丰边娇 万金红 圣檀心 露珠儿 内家圆 天宫巧 恪儿殷 淡红心 猩猩晕 小朱龙 格双唐眉花奴这些讲究的妆饰。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7   回复此发言   
 
--------------------------------------------------------------------------------
 
31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美容工具 
铜镜、篦子、铜尺、剪刀、化妆盒、铜制的指甲盖和眉毛夹等。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7   回复此发言   
 
--------------------------------------------------------------------------------
 
32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唐代服饰点缀——帔帛 
 
 唐朝女装的最加随饰——帔帛 帔帛是美丽女式唐装的点缀,就是我们看到的画里的妇女肩上或手臂上搭着一条长长的条带,走路随风摆动,显得潇洒自然,这就是帔帛。 
 
 帔帛的来历,据后唐马镐《中华古今注》女人帔帛条"古无其制。开元中诏令二十七世妇及宝林御女良人寻常宴参侍令披画帔帛,至今然矣。至端午日,宫人相传谓之奉圣巾,亦曰续寿巾。续寿巾盖非常参从见之服。"宋高承《事物纪原》说:"秦有帔帛,以彩帛为之,……开元中令三妃以下通服之。"实际上帔帛在东晋时尚未出现,敦煌莫高窟288窟北魏壁画女供养人及285窟西魏女供养人已有帔帛。但南朝陶俑身上仍未见。 
 
 中古时鲜卑、契丹、回纥、吐蕃服装均无帔帛。《大唐西域记》卷二说印度有"横腰络腋,横巾右袒"的服式,莫高窟隋唐时期的菩萨塑像中常能见到,似现代"纱丽"一端搭于肩上,任其下阔部分散拂于腰际者,与帔帛形式也不相同。《旧唐书·波斯传》:"其丈夫……衣不开襟,并有巾帔。多用苏方青白色为之,两边缘以织成锦。妇人亦巾帔裙衫,辫发垂后。" 
 
 从波斯萨珊王朝银瓶人物画上,所见女装也有帔巾,与唐代帔帛形式略同。又新疆丹丹乌里克出土的早期木版佛画也有帔帛,可知帔帛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西亚文化,与中国当时服装发展的内因相结合而流行开来的一种"时世妆"的形式。所以唐姚汝能《安禄山事迹》中说:"天宝初贵游士女好衣胡服,胡帽,妇人则簪步摇,衩衣之制度,袖窄小,识者窃怪之,知其戎矣。"敦煌莫高窟390窟许多隋代女供养人都有帔帛。 
 
 唐代除莫高窟壁画之外,从陕西乾县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入葬的永泰公主墓壁画及石椁线刻画宫女图,周昉《簪花仕女图》、张萱《虢国夫人游春图》、唐人《宫乐图》,到莫高窟98窟五代于阗王后曹氏像等,都有帔帛,画出了帔帛的各种花色和披戴的方式。唐代诗文中关于帔帛的描写也很多。中国衣料向来以丝绸见长,从战国秦汉到东晋,妇女服装常常做成长袖或飞动的带饰,来美化妇女柔美轻盈的身姿。帔帛正是发展了传统服饰艺术以虚代实,以动育静的艺术法则,吸入西域服饰的特点为我所用,使我民族服饰更加丰富。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8   回复此发言   
 
--------------------------------------------------------------------------------
 
33 回复:【临水照花楼】------古代首饰或者化妆用品 
 唐代的女鞋 
 
 唐代女鞋基本上和男子之鞋无甚两样。当时都是以履的形式出现。只不过妇女的履头(既前面的挡物)略高一些。因为穿起那么肥大的宽松裙走路很不方便, 所以让履头勾住长裙的下摆才能迈步走路。 
 
 唐宫廷女鞋,官服一般穿"高墙履",前头高出一长方形鞋头,系南北朝笏头履演化而来,如高出方片是有分段花纹的,称重台履。 还有为尖头而略上弯的鞋,似从汉之勾履演变而来。武德间妇女穿履及线靴,开元初有线鞋、大历时有五朵草履子、建中元年进百合草履子,文宗时,吴越织高头草履,内加绫縠,此外还有金薄重台履、平头小花履等。《车服志》说民间妇女,衣青碧缬,平头小花履、彩帛缦成履及吴越高头履。线鞋在辽宁博物馆有实物,系用麻线编成。新疆也有实物出土。 
 
 
 作者: 倾泠公主   2007-6-24 11:38   回复此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