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驾管所电话号码:七招遏制糖尿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12:42:33


《》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序一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病率都在迅速增长。据权威部门估计,2010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总数将达到亿,用于糖尿病的花费约3760亿美元;到2035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将达到亿,预期花费4900亿美元。作为从穷到富发展中的国家,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率也日趋增加,目前约为5%~6%,患者总数约6000万以上。我们自己的资料表明,由于糖尿病知晓率、治疗率及达标率的不足,我国糖尿病患者中高血压、大血管病变、糖尿病眼病、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均约为1/3,神经病变的发生率约为2/3。4位中国糖尿病患者中,就有3位有一种以上的糖尿病并发症。可以说,我国糖尿病防治形势严峻。然而,尽管糖尿病患病率剧增,危害巨大,糖尿病仍是一种可防可治之病。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可以遏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把糖尿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降低到最低限度。防治糖尿病的先导,就是科学地、持续地、日臻完美地进行糖尿病教育工作。

  

《七招遏制糖尿病》的初稿摆在我的眼前,让我很高兴。作者都是年富力强的糖尿病防治专家,他们把糖尿病的防治比作是遏制糖尿病的七招,包括提早出手、知己知彼、吃出健康、走为上策、科学养生、定期化验和医患联手。这种观点与我的“三五防糖法”,即预防糖尿病的“五个要点”、治疗糖尿病的“五驾马车”以及监测糖尿病的“五项达标”有异曲同工之美。

  

该书内容丰富,文笔流畅,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一本预防和治疗糖尿病的好书。因此,作为一名多年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医务人员,我愿向广大读者推荐《七招遏制糖尿病》一书,愿这本书能为糖尿病患者以及从事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基层医务人员更好地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提供更多的帮助。

  

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

  

2009年12月15日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序二

  

长期以来,医学上的一些结论给糖尿病患者带来了消极的暗示,“终身疾病”的概念让许多患者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实际上,有许多疾病都是终身的。人类的进化与环境的冲突会产生许多带有文明特征的终身疾病。糖尿病虽然暂时不能根治,但是,我们不必背负终身疾病的包袱,我们可以用知识的光辉照亮自己,快乐地生活。

  

医学应该最大程度地帮助患者恢复心身的自由。过去,我们过分相信实验室的数据和从一个局部研究中得出的结论。我们应对糖尿病的模式与患者的需求存在很大差距。就拿“吃”来说,过去我们一味强调“控制”、“管理”等概念,泛化其使用对象。然而,新的观点则要求饮食方案的制定,要考虑患者代谢特点、生活方式、具体病情、工作状况、患者的乐趣和感受等因素,综合制宜。

  

应对糖尿病的策略需要从传统观念和方法中解脱出来,抓住已经闪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些希望之光,在尊重科学的同时,能够超越医学本身的局限,把糖尿病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来认识和讨论,给予糖尿病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本书作者的一个目的。希望她似一缕清风吹过,为您释放多年的疾病负担。

  

当人类在1922年第一次使用胰岛素的时候,曾有人预言糖尿病会从此消失,在此后的每一次重大成果取得时,人们总是禁不住地再次欢欣鼓舞。然而欣喜之余是更多疑问,以及对糖尿病认识的变迁。糖尿病的根源在那里,怎样有效地防治并发症,包括饮食、情感、性、环境等生活方式是如何影响糖尿病和并发症的?本书作者以其广博的专业背景和简明的语言,为我们指出了应对各种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它就像一剂良方,受用终身。

  

王发祥主任医师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前言

  

——我们为什么会得糖尿病

  

每一个糖尿病患者都会问:糖尿病究竟是怎么来的?伴随着医学的发展,治疗糖尿病的药物越来越多,技术也在不断创新,然而,糖尿病不但没有被控制住,反而发病率在逐年攀升。这又是为什么呢?

  

关于糖尿病的发病学说,很多患者已经分享到了医学研究所带来的硕果。糖尿病是遗传因素与多种环境因素作用的结果,与胰岛素抵抗、胰岛素分泌绝对或相对不足、免疫反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是一组代谢综合征。

  

然而,我们从传统糖尿病教育所获得的知识,并没有深刻地解释为什么在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糖尿病呈爆发式流行。过去有一句话说,糖尿病是文明病。如果有人告诉你说,糖尿病是人类文明速度太快后的一个副作用,是人类基因进化与文明发展在速度上的错位。你会如何看待这听起来有几分消极的结论,又该如何审视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

  

对今天面临的许多健康问题,如果把问题放在人类的自然进化背景下来认识,可能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

  

疾病在很大程度上应该被当作生态进化过程中的一个结果。有些疾病或症状的产生,甚至是在保护我们的生存。比如,我们常见的发烧,它是机体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再比如,镰状细胞性贫血,它是非洲和美国黑人中常见的遗传疾病,你可知道,引起镰状细胞性贫血的基因可以防治疟疾。还有,痛风病是人类为了获得长寿出现的一个意外结果,精神分裂症易感基因有利于增加人的创造力,等等。尽管一些医学家不习惯于功能性假说,因为他们被灌输只相信培根倡导的实验科学结论。然而,从生物进化角度建立起来的一些疾病观念,虽然没有经过经典的科学实验,但是,它们已经解释或预见了像糖尿病等一些疾病的许多问题。

  

在石器时代,要想获得一个甜果子并非一件容易的事,糖和盐在人类绝大多数的时间里一直是缺乏的东西。也许是甜而不得,在生物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味觉上对甜东西的渴望。而今天糖和盐极大地丰富在我们的餐桌上和随手可及的零食中。这种后果不单单是造成了龋齿的流行(在工业化以前龋齿是很少的),还带来了许多健康方面的问题,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现代社会文明病都有共同的生活方式基础。

  

不仅仅是糖和盐,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低下,长期贫困,为适应狩猎采集的生活模式,人类在自然选择中逐渐获得了一种基因。这种基因的作用是把从食物摄取的能量贮存起来,以备挨饿,所以有人形象地称它为“节约基因”。在今天的人类,节约基因的比例仍很高,因为,进化需要时间,而且是以千年为单位来计数的时间。然而,我们的生产力、文明发展似乎在一夜间变化了,发展速度之快,没有给基因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适应它。于是,在丰富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面前,“节约基因”的功能与“优越”的生活发生了冲突,节约基因非但不能帮助转化能量,反而使其变成过剩的脂肪,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

  

人类始终生活在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的悖论之中。美国密执安大学遗传学家尼尔(JamesNeel),在1962年提出“节约基因”理论之前,发生了一件值得深思的事情。亚利桑那的皮迈印第安人,很长时期处在营养不良的境地中,为了改变他们的营养状况,人们采取了行动,他们获得了大量的生活补给。但是,一个意外的事情发生了,肥胖者和糖尿病患者大大增多了。在后来的几十年里,在世界上快速富裕起来的国家和地区,如美国、瑙鲁、新加坡、印度、中国等,要经历一个糖尿病高发阶段。这些事实不断地在提醒我们,营养问题不是由我们的味觉决定的。好吃的东西往往对身体并非有益。

  

糖尿病今天流行的根源在石器时代就埋下了很深的种子。“节约基因”表达了超越医学、哲学的进化原理,由此可预见,一个假说与人们的理想是相背的。那就是:糖尿病高发态势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间。这听似有些悲观的论调并不意味着我们面对糖尿病只能听之任之,坐以待毙。恰恰相反,认清糖尿病的本来面目,是为了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研究策略,更好地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虽然我们不可能牺牲今天的文明重回原始,但是,在追求生活享受的同时,应该注意自己的进化根源。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再没有比吃更重要的了;再没有比预防它的发生更重要的了。本书正是从这一观念出发,告诉人们如何从容应对糖尿病,如何积极地行动起来,通过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来降低糖尿病对我们的危害。

  

最后,我们要特别荣幸和骄傲地提到一些名字,他们是:中国工程院院士、“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世界科学奖”获得者、国医大师程莘农教授,糖尿病防治“五驾马车”创始人、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协和医院糖尿病中心主任向红丁教授,以及中西医结合糖尿病防治专家王发祥主任医师,他们的大力支持和殷切希望一直是我们奋斗的动力。我们还要感谢何建成教授、董建勇教授、孟宏副教授、郭轶君、王晓珊、黄凤、何孟冬等为本书作出的贡献。由于时间的仓促,本书难免有疏漏之处,望广大读者与专家批评和指正。

  

作者

  

2009年12月于北京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1)

  

第一招提早出手防患未然

  

糖尿病被称为终身性疾病,但是你可知道此病有一个阶段是可以逆转的,提早发现糖尿病的危险会让你终生受益。如果你以前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如果你的家族有糖尿病患者,如果你是糖尿病患者而且有兄弟姐妹或下一代,那么这部分内容将会对你有所启发。

  

■糖尿病为何如此流行■

  

糖尿病这个词似乎在近几十年才被人们熟知,我们会奇怪为什么周围突然有那么多糖尿病患者。没错,比起二十年前,我们国家糖尿病的患病人数激增了数十倍,超过了五千万人,一跃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糖尿病大国。在最近的城镇糖尿病人口调查中,20岁以上的糖尿病人口竟然达到,也就是说我们周围每十个人里就有一个糖尿病患者!其实不难看出,近几十年糖尿病发病率的快速增长是与社会的发展相吻合的。在几十年前食物计划供应的时候,几乎没有多少人听说过糖尿病。而现在,我们不仅吃得饱而且吃得“好”,在造就出越来越多的胖墩、“三高”、脂肪肝的同时,糖尿病患者的数量也悄然激增了。不难预测,到2025年全球糖尿病患者将突破2亿以上,这是因为在糖尿病患者的背后,还有数量更大的糖尿病后备大军存在,这大概是目前糖尿病患者数量的倍。每年都会有数量惊人的后备军转变为“合格”的糖尿病患者,这种形势是人类所始料不及的。

  



  

巴克理论

  

巴克(D*idBarker)博士是英国一位杰出的流行病学家,他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假说认为,胚胎时期和1岁以前的营养状况对孩子以后的一生有着深远的影响。他的研究主要针对1930年以前出生在伦敦附近的儿童,发现出生时体重过低和1岁之前营养不良的孩子,在成年以后患冠心病、糖尿病、肥胖的危险性比同时期体重和营养正常的孩子高7倍以上。

  

几十年以来人们不断发现新的证据支持巴克理论。一个很有意思的例子是二战时荷兰阿姆斯特丹的饥荒。那是在1944年11月到1945年5月期间,由于食品控制,使得生活在阿姆斯特丹的人每天只能进食平时四分之一的热量。1998年英国《柳叶刀》杂志发表了对这些人群的研究,与之后1年正常食品供应时出生的孩子比较,出生在饥荒年代的孩子成年以后更多的人发胖,并且伴随有胰岛素抵抗以及餐后血糖升高。在我们国家,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人,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胚胎时期和1岁以前的营养不良。现在这些人年龄是50岁左右,也是最容易患糖尿病的年龄组。按照巴克理论,他们患糖尿病的原因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的困难时期。

  

这些60年代左右出生的一代人经历营养过剩的时间太短,还没有学会如何调整自己身体的代谢来适应营养过剩的年代,肥胖、糖尿病就给这些经历过很多磨难的人又加上了一笔。要想躲过这一“宿命”,就要珍爱生命,远离饭局,远离餐馆,远离红烧肉,什么不好吃吃什么!

  



  

■糖尿病发展的必由之路——糖调节受损阶段■

  

几乎所有2型糖尿病患者都会经历一个“准糖尿病”阶段,这个阶段医学上称为糖调节受损。处于这个阶段的人群堪称“糖尿病后备军”,他们的特点是血糖已经高出了正常范围,但还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也有的人在体检时测的空腹血糖是正常的,而却不知道自己餐后两小时血糖已经超标。糖尿病后备军的数量庞大,据估计在我国超过7000万人,这部分人群常常是没有任何症状的。也正是因为如此,不仅患者本身会忽略自己的健康状况,拒绝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而且医生也常常只是口头上的叮嘱,缺乏可操作的治疗方案。我们必须提前知道自己是否处在这个后备队伍之中,因为,这一阶段是唯一可以逆转的,一旦发展成糖尿病则需要终身治疗,现在提前行动为时不晚。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2)

  

符合以下任何一条都称作糖调节受损

  

★空腹血糖受损:空腹血糖范围大于,小于;

  

★糖耐量受损:餐后两小时血糖范围大于,小于;

  

★以上两个条件都符合。

  

■血糖在不知不觉中超标■

  

在这里我们主要谈一下糖调节受损人群的血糖问题。血糖指的就是血液中的葡萄糖,它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在血液里的含量多了少了都不行,这主要靠胰岛素来调节。胰岛素是人体中很重要的一种物质,它是人体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的,具有四两拨千斤的威力。人在吃完东西后,食物经过胃肠的消化变成葡萄糖等营养物质,并通过血液运往全身,葡萄糖在血液里就会升高。这时胰岛β细胞就积极工作,分泌胰岛素,控制血糖不至于高出正常范围。如果你吃的食物比较多、比较甜,而且吃完了就坐在沙发上懒于活动,那么胰岛β细胞只有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才能维持血糖处于正常水平。长此以往,总是处于超负荷状态的胰岛β细胞开始力不从心,并且受到损伤。如此葡萄糖不能受到有效控制,长期高出正常范围,反过来又会对胰岛β细胞进行毒害(葡萄糖毒性)。处于糖调节受损阶段的患者就是自身体内的胰岛β细胞正在与葡萄糖殊死搏斗的人。他们不知道,每当享受的时候,自己的胰岛β细胞已经快支撑不住了。

  

■糖调节受损阶段意味着什么■

  

根据研究发现,有三分之一的糖调节受损患者在不久的将来会成为糖尿病患者,另外三分之一会保持受损状况,还有三分之一会恢复正常血糖水平。不要抱有另外三分之二的侥幸心理,这个数字是不断变化的,尤其是在我国,每年会有近七百万的糖调节受损患者转化成糖尿病。如果你不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行动,那你很有可能成为其中的一员。一旦如此,这意味着你失去了遏制糖尿病的最佳时机。

  

■捕捉隐匿的高血糖■

  

捕捉血糖异常是一件容易被忽略的事情。现在的常规体检都是检查空腹血糖,医生嘱咐你前一天晚上十点以后停止喝水、进食,然后一早到医院体检。在等候排队采血后如果血糖还会高,那说明确实需要好好检查一下了。但是,有相当数量的糖耐量受损患者(空腹血糖正常,餐后血糖超标但达不到糖尿病范围)空腹血糖是正常的。也就是这样他们被漏检,所以很多人在得了糖尿病之后非常惊讶,表示自己一直很健康怎么突然得了糖尿病了呢?殊不知自己已经处于糖耐量受损状态很多年,胰岛β细胞已经精疲力竭了。

  

■你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多大■

  

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有一些人的糖尿病发病率很高。如果你符合下面其中一条或者几条,那就应当查一下自己的餐后两小时血糖,或者在体检的时候向医生要求做一个口服葡萄糖耐量实验(OGTT),以免漏检而错过干预病情发展的最佳时机。

  

(1)年龄在45岁以上这个年龄其实还是工作的黄金时期,也是年轻时奋斗的收获期和生活的享受期。但是,这个年龄阶段的身体状况也到了应当倍加注意的时期,这是因为从这个年龄往后,身体各部分的功能开始衰退,胰岛功能也不例外。因此,在享受事业成功与家庭美满的同时,不要忘记让你的胰岛β细胞歇一歇,为它做个检查。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3)

  

(2)家人中有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有家族易感性,如果家中有患糖尿病亲人的话,你的患病概率就比较大。这与基因有关,即糖尿病有遗传性。但是并不是所有具有糖尿病家族史的人都会患病,不过如果平时生活方式不太健康的话则很有可能成为糖尿病后备军的一分子。还要指出的一点是,夫妻之间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常常同病相怜,一方患糖尿病另一方是糖耐量受损或者双方都是糖耐量受损的情况很常见,这是由共同的生活习惯所导致的。

  

(3)肥胖者没错,肥胖的人更容易成为糖尿病的后备军。特别是“肚子大腿细”的人,也就是所谓的向心性肥胖,这类体型甚至可以称作糖尿病体型。体重指数(BMI)可以帮助你知道自己是否超重了,一个简单的算法就是:理想体重(kg)=身高(cm)-105,超过理想体重20%就算是超重了。腰围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如果男性≥90cm,女性≥80cm,说明脂肪已经在内脏和皮下堆积,会阻止胰岛素的降糖作用。所以向心性肥胖比均匀性肥胖更严重,属于高危因素。

  

(4)生过巨大胎儿的妇女以及低体重的初生儿现在都讲生个大胖小子,好像越重越好,实际上生4kg以上孩子的妇女可能会患糖尿病。当然也不是生的孩子越小越好。人们记录新生儿体重的历史很长,巴克研究发现:出生时体重不到3kg的人患糖尿病、心脏病、脑卒中的概率是出生时体重在以上人的10倍。

  

(5)吸烟者及酗酒者吸烟有害健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长期吸烟会对你的胰腺产生毒害,也会加重与糖尿病相互影响的心血管疾病的发展。酗酒或者是称为长期饮酒过量,对血糖影响也比较大。酒精可以产生大量热量,引起血糖不正常的波动,同时也会加速脂肪在内脏的堆积。

  

(6)精神压力大、情绪波动大者精神的压力以及情绪的波动会影响到体内某些激素的分泌水平,比如人在发怒的时候血糖可以瞬间升高。长期的精神紧张与波动使人总处于应激状态下,造成内分泌紊乱。

  

(7)缺乏体育锻炼者缺乏体育锻炼恐怕是现在都市白领的通病,工作的压力、竞争的压力、社会的压力、家庭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统统压在肩上,没有闲暇或者兴致进行必要的体育锻炼,电梯与汽车也剥夺了最后一点运动的机会,人们似乎开始怀念做广播体操以及骑自行车的年代。

  

(8)代谢综合征患者这是一个非常时髦的因素。代谢综合征通常是将几个“高”集于一身的人,首先是高体重(肥胖或者超重),二是高血糖,三是高血压,四是高血脂,五是血液黏稠度高,六是得脂肪肝概率高,七是高尿酸血症。占两个或两个以上“高”的患者就可确定为代谢综合征。如果血压和血脂高,即使不胖,血糖也不高,还是容易得糖尿病。

  

以上列举的人群是糖尿病以及它的后备军比较青睐的人群,也就是高危人群,如果你对号入座了,那么请检查一下自己的餐后两小时血糖,或做一个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总之不要欺骗自己讳疾忌医。

  



  

体重指数BMI

  

体重指数=体重(公斤)/身高(米)的平方

  

1997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会议上通过了体重过重和肥胖的国际标准,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重指数标准:体重指数(BMI)在20~之间为健康;BMI>25kg/m2属体重过(超)重;BMI在25~之间为预胖(临界)型肥胖;BMI>30kg/m2为肥胖。肥胖又分为三级:BMI在30~之间称为Ⅰ级肥胖;BMI在35~之间称为Ⅱ级肥胖;BMI在36~40kg/m2为Ⅲ级肥胖。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4)

  

医学调查发现亚洲人体内的脂肪含量比相同体重的西方人高出许多,研究也发现,亚洲人与体重相同的西方人相比更容易患上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病等与肥胖有关的疾病,因此用一个标准不合适,亚洲人的体重指数健康标准应该比欧洲人更严格。

  

体重指数对一些疾病的影响:

  



  

■发现自己糖调节受损怎么办■

  

如果发现自己空腹血糖在~之间(空腹血糖受损),或者餐后两小时血糖在~之间(糖耐量受损),并且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也支持这一结果,那么可以确切地说你处于糖调节受损阶段。其实这个消息并不算坏,至少这还达不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也就是说积极行动起来的话,你还有机会避免将来糖尿病的发生,最起码你已经提前发现了。那么如何行动起来呢?

  

首先,应当咨询医生,多了解一些有关糖尿病的知识(有关糖尿病的知识后面几招里会讲到,它们对你同样适用),仔细寻找自己血糖偏高的原因。可以从“你患糖尿病的风险有多大”所列举的八大类人群中逐一排查。然后应当检讨自己的生活方式,找到不健康的因素,比如爱吃甜食、离不开含糖饮料、吃完晚饭就躺在沙发上看电视等。痛下决心,从点滴入手将它们改正过来,虽然有些是多年的习惯改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要知道,随着时间的积累这些习惯正在吞噬着你的健康。

  

要意识到定期体检、化验的重要性,把身体变化及时地把握在手中,然后做出相应的调整,下面我们从监测、饮食和运动等方面详细介绍如何去做。

  

■把握自己的血糖变化■

  

“求医不如求己”这句话现在很流行,的确,医生并不能掌握每一位患者的自身特点。比如,关于糖尿病患者到底应当吃米饭还是馒头的问题,通过查升糖指数表(见附录)我们可以知道,馒头的升糖指数要比米饭高一点,但是实际生活中我们发现,有些患者吃米饭反而比吃馒头升糖更快,这是因为存在个体的差异,也就是人与人不同。另外馒头和米饭的软硬、蒸的方法与时间都可能造成升糖指数的不同,毕竟每家做饭的方法不一样。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太过于教条,会给你的生活造成很大的麻烦。这里提倡要根据你自己的血糖变化对自己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调整。

  

如何把握自己血糖的变化呢?

  

首先,你要有一台自己的血糖仪。自从世界上第一台快速血糖仪问世以来,测血糖就变成随时随地都可以完成的事情了。没错,对于在指尖扎一针、采一滴血这件事情,每个人都不会马上接受甚至非常抵触,但是这确实是很值得做的一件事情,而且下面会介绍一些技巧使你可以坚持下去。

  

第二,需要准备一个血糖日记本,一般买血糖仪时会附送,没有也不要紧,只要有一个专门的本子可以记录你每次测量的情况就可以了。血糖日记的内容包括:测血糖的日期、时间,空腹还是餐后两小时,早餐、午餐还是晚餐,吃的什么东西(这很重要),做了哪些运动、多长时间,吃了何种药物……这样时间久了你就可以发现影响你血糖的罪魁祸首,也可以给你的医生看看帮助你分析找出原因,这是最宝贵的资料。

  

最后,我们动手测血糖的时候应当保持心情的平稳,在你刚运动完后要平静一会。具体测血糖的方法我们在“第六招监测血糖定期化验”中会有详细介绍。对于还未确诊糖尿病的患者,血糖监测次数和频率不需要和糖尿病患者一样苛刻,开始的时候只需要固定观测每周三天的空腹和早餐后两小时血糖值就可以了,如果感觉哪顿饭吃得过多或者哪天运动不足,也可以不定期加测餐后两小时血糖(晚餐后血糖偏高常常会被忽略),待血糖稳定了或者你认为已经了解自己血糖变化特点之后,可以一周甚至半个月监测一次餐前餐后血糖。需要指出的是,餐后两小时指的是从吃第一口饭时开始计时的两小时并且精确到分;另外,在无名指指肚的侧面采血不会太疼。总之,应当鼓励自己把这个工作坚持下去,你会为此感到安心和自豪的。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5)

  



  

什么是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正常人进食碳水化合物后,在消化道内被转化为葡萄糖吸收到血液中。饭后30~60分钟血糖值达到最高峰,但不超过。这是由于血糖升高刺激胰岛素分泌增加,使血糖迅速下降,经过90~120分钟即接近正常,最高不超过,这说明人体对葡萄糖有很强的耐受能力,称之为人体正常糖耐量。临床上给试验者口服一定量的葡萄糖,然后测其血糖变化,了解其胰岛素的储备功能,这就是葡萄糖耐量试验。

  

其操作方法是:被试验者空腹,先抽血、留尿分别测血糖及尿糖,然后将75g葡萄糖粉溶在300mL水中,在5分钟之内将糖水喝完,接着开始计时,在服糖水后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180分钟各抽血一次测血糖,同时也留尿送测尿糖。如果不能耐受葡萄糖水或已经确诊为糖尿病者需做此项检查时,可改服含面粉100g的馒头。

  

注意事项:

  

在预定做葡萄糖耐量试验时,如果突患急性病如感冒、肺炎、胃肠道疾病,应等病愈之后再做,以免影响结果的判断;

  

要停用影响血糖数值的药物,如皮质激素类药、女性避孕药、噻嗪类利尿剂等,至少要停用3天,之后再做葡萄糖耐量试验;

  

试验前3天要正常进食,每日主食量不要少于250g(最少不应少于150g),如果试验前患者有营养不良,或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没能正常进食,都会影响试验结果;

  

试验前最少应空腹8小时,但也不应超过16小时,试验前不要喝茶、咖啡,口干可喝白开水;

  

试验期间不宜做剧烈体力活动,同时应避免情绪激动。

  



  

■准糖尿病患者应当如何吃■

  

吃总是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一提到糖尿病大家马上就会想到“不能吃甜食了”。对于还未确诊糖尿病的准糖尿病人群来说,饮食控制可以不像糖尿病患者控制得那么严格,但是至少在你血糖恢复到正常值之前应当管住你的嘴。检讨一下自己的食谱(参见常见食物升糖指数表,升糖指数在55以上的食物应当控制),如果你对某种升糖指数高的食物有偏好,那么就应当少吃或者先戒除一段时间了,比如面条、甜品、烙饼、肥肉、酸奶、果汁饮料、甜粥、水果(尤其是一次吃十几个沙糖桔的人)。

  

至于吃多少合适要参考你的血糖水平来定,最简单的办法是先把你食谱中升糖指数高的食物列一个单子,然后戒除一段时间(比如你有每天喝可乐的习惯,那么这段时间要下决心戒掉),期间可以找其他升糖指数不那么高的食物替代它们,当然这段时间是很痛苦的。当你的血糖可以稳定在正常值的时候可以逐一地增加你喜爱的食物。可能发生的情况是,你吃了某种食物后血糖又升高了,则说明那种食物的确不适合你,把它戒掉吧!当然,也会有“破戒”的情况出现,谁都会有贪嘴的时候,比如你中午多吃了几块朋友从国外带回来的巧克力,或者应酬时在酒桌上多喝了几杯白酒,多吃了几口美味佳肴,想到已经保持得很好的血糖水平可能会被打破,你可能懊恼不已。不要太难过,下一顿饭时把你多吃的“扣除”就可以了(吃个七分饱或者吃个五分饱)。一句话,保持每天的总摄入量一定。如果你戒掉的食物足够多,但血糖仍然下不来,则应找点其他办法,比如运动、没有副作用的一些物理疗法,甚至服一些药物(参看后面介绍)。你要知道这是一个自我挑战的过程,是你获得属于自己的健康食谱的唯一途径,在这段时间里你的胰岛β细胞会得到休息与恢复,你会为此有相当的成就感,也许你还会有意外的收获——变得苗条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6)

  

控制你的体重不再增长,或者把多余的赘肉减掉一些是非常时髦和必要的事情(尤其是腰腹部),当然你也可以把体重(包括腰围)这一项加到你的血糖日记里。更为科学的控制饮食与减重的方法是计算你每天需要的热量和摄入的热量,并把它们划上等号,具体方法可以参看“第三招掌握技巧吃出健康”。

  

■对控制血糖有帮助的药茶■

  

■枸杞*茶

  

用料:*3g,枸杞5g。

  

用法:代茶饮。

  

功效:疏肝明目。

  

■黄芪麦冬茶

  

用料:黄芪5g,麦冬5g,五味子5g。

  

用法:代茶饮。

  

功效:滋阴益气。

  

■桑叶*茶

  

用料:霜桑叶3g,*3g,枸杞子3g。

  

用法:代茶饮。

  

功效:降脂、降压。

  

■百合葛根茶

  

用料:百合5g,葛根3g,枸杞子3g。

  

用法:代茶饮。

  

功效:滋阴降糖。

  

■玉米须茶

  

用料:玉米须50g。

  

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效:利尿,降糖。

  

■苦菜茶

  

用料:苦菜5g,鲜苦菜叶、根、花均可。

  

用法:代茶饮。

  

功效:通便、降糖。

  

■苦瓜茶

  

用料:鲜苦瓜1个,绿茶3g。

  

用法:温水冲泡。

  

功效:降糖。

  

■乌梅茶

  

用料:乌梅15克。

  

用法:沸水冲泡代茶饮。

  

功效:解渴、除烦。

  

■鲜生地露

  

用料:鲜生地500克。

  

用法:切成小块,榨汁服。

  

功效:滋肾养阴、生津止渴。

  

■生津茶

  

用料:青果5个,黄梨2个(去皮),荸荠5个(去皮)。

  

用法:水煎代茶饮。

  

功效:生津止渴、滋阴降糖。

  

■运动的魔力■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从这句俗语来看,我们对饭后运动的认识其实是很深刻的。国外研究已经证实晚饭后半小时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空腹以及晚餐后的血糖控制非常有效。

  

运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起到替代胰岛素的效果,你的四肢劳动了,你的胰岛β细胞就得到休息了。随着运动,你的血液循环会加快,血液中多余的葡萄糖可以不通过胰岛素就被马上利用,此时只要分泌少量的胰岛素就可以达到维持血糖水平的目的。这时侯你对胰岛素变得敏感起来,对于以胰岛素抵抗(对胰岛素的利用率不高)为主要特征的糖尿病后备军们来说,这是最令人欢欣鼓舞的一件事情。同时运动也会使你心情舒畅,减轻心理压力,并且可以把沉积在血管中的垃圾(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带走。另外运动也是减轻体重的必要手段,也就是说要想减肥必须得运动。

  

运动应当循序渐进,开始运动不要过于猛烈,应当在运动之前做5分钟的热身活动,这样可以使你平稳进入运动状态防止拉伤肌肉。运动首先消耗的是葡萄糖,然后消耗脂肪。所以要达到减重的目的至少要持续运动30分钟以上。如果你的耐力不够好,请选择温和的运动,不要运动得过于剧烈,否则30分钟你会坚持不下来。

  

同样,“良药苦口利于行,忠言逆耳利于病”,对的事情往往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忙碌了一天,晚饭后躺在沙发上看着电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情……但是,为了你的终身幸福你要融入到运动的队伍中去。根据你的体力选择适合你的运动或者你喜欢的运动,订一个可以实施的计划会有助于你坚持不懈地去完成它。你也可以选择一个伙伴,或者加入一个组织或群体,也会有助于你的坚持。如何选择运动方式和运动量请参照“第四招走为上策运动降糖”。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7)

  

把运动和目的结合起来,会带来实实在在的益处。

  

需要注意的是应当避免空腹晨练,晨练之前应当吃点东西。随身带一块糖或一点点心以防止低血糖反应(心慌、手抖、出虚汗、眼前发黑、口唇发麻),并且及时补充水分也是很重要的。在雾天以及恶劣的气候下选择室内运动。所有这些别忘与你的血糖变化结合起来,行动起来吧!

  

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是持续超过几分钟的运动,调动全身的肌肉,使你的心脏在运动时跳得更快,这样也能锻炼你的心脏。比如快走、慢跑、游泳、打羽毛球、骑自行车等。有氧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过剩的葡萄糖和脂肪。无氧运动是一种短暂的(有时只是几秒钟)、剧烈的、不能维持很长时间的运动。它可以使肌肉更发达,比如举重、短距离冲刺跑等。你应当选择有氧运动。

  

■对你的身体实行“年检”制■

  

其实每个人都应当对自己的身体实行“年检”,尤其是40岁以后更应当注意。给自己定好一个日子(生日或者固定节日前后),每年在这一天去医院做一个体检,会对你提早发现身体的变化大有益处。常规的体检中可能不包括现在认为对提早发现血糖异常非常重要的几项(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应当要求医生为你加测。

  

血常规是最常见的常规化验项目,医生会嘱咐你前一天晚上十点以后不要吃东西、不要喝水,以便第二天早晨去医院测定空腹血液指标。空腹血糖就是其中一项,但是单纯糖耐量受损的患者空腹血糖是正常的,所以为了防止漏查,应当要求医生为你做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医生会让你在空腹状态下喝300毫升溶有75克葡萄糖的溶液,然后监测你30分钟、60分钟、120分钟和180分钟的血糖变化情况。这个检测结果是判定你到底处于哪个阶段(空腹血糖受损、糖耐量受损、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糖尿病)的金标准,如果检测出你的血糖确实有些偏高,但没有达到糖尿病标准,说明你已经进入糖尿病后备军的行列了,应当进一步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它可以体现出你近三个月血糖值的平均水平。比起血糖来糖化血红蛋白的波动非常小,但即使它在正常范围内也不能掉以轻心,如果超过正常范围,那你应当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努力把它降下来,它是体现你血糖平稳下降最具说服力的指标,应当三个月或半年检查一次。

  

另外心电图、血压、血脂、尿常规等也是应当关注的指标,这些会包括在常规体检以内,如果有异常医生会提醒你的。具体这些检查的意义和正常范围将会在“第六招监测血糖定期化验”中讲到。

  



  

糖化血红蛋白是什么

  

我们知道血液中的主要物质是红细胞,在红细胞内有一种蛋白被称为血红蛋白。血液中的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糖化血红蛋白。葡萄糖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过程是缓慢的,同时也是不可逆的。糖化血红蛋白的多少与血中葡萄糖的含量成正比关系,因此,糖化血红蛋白可以间接反映血糖浓度。

  

测定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意义在于:血糖经常会随着进食、情绪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改变,所以一次检测只能反映抽血当时的血糖水平,而由于糖化血红蛋白的形成过程是缓慢且不可逆的,所以进食、情绪等因素不会对它产生影响,可以反映近2~3个月血糖的真实情况以及葡萄糖代谢的情况,这一点是血糖和尿糖都无法代替的。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上篇(8)

  



  

■点穴改善糖代谢■

  

穴位按摩是一种简、便、廉的物理疗法。你如果能经常性地用手指或笔杆等物品点按、敲打一些特殊的穴位,时间长了,一定能获得一些好处。现在所做的一些实验研究也表明,对于某些特定穴位进行刺激,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降糖以及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效果。下面介绍两个穴位,若每天按揉20分钟以上,对改善你的血糖水平有益。想知道更多穴位的功能可参见“第五招科学养生辅助治疗”。

  

足三里穴在外膝眼往下四个手指宽度的位置,按起来有酸胀感。这个穴位的功能很多,是最重要的保健穴位。

  

三阴交穴在内侧脚踝骨的最高点(内踝尖)往上四个手指头宽度的位置。这个穴位也很常用,除了改善血糖水平,还可以消除失眠、烦热等症状。

  

当然,你也可以选择针灸疗法,在我国针灸治疗消渴(糖尿病中医病名)历史悠久,可上溯到两千年以前。中医认为,针灸可以调理人体的气血阴阳,调整机体各方面机能的平衡与协调,对于糖尿病这种容易引起其他并发症的代谢类综合疾病来说有很大优势。近年来科学家们对针灸的降糖作用做了一系列的基础研究与临床试验,发现针灸对于血糖的调节确有一定的作用,而且有助于糖尿病并发症的控制与改善。在属于中医“未病”范畴的糖耐量受损阶段,使用针灸疗法作用更加明显。

  



  

糖尿病前期针灸干预的探索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科学家们在长期动物实验的基础上,选取了脾俞、肾俞、足三里、三阴交四个重要穴位,针刺后使用一定频率的微弱电脉冲刺激。在对上百名糖耐量受损患者进行疗效观察后发现,与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相比较,使用电针加生活干预的治疗组,在三个月的治疗期内,血糖均有下降趋势。绝大部分患者血糖可以恢复到正常水平,部分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偏高的情况得以纠正,亚健康症状及其并发症改善明显。而且电针灸疗法只要使用得当,可以说没有任何副作用,是完全值得一试的绿色疗法。根据前期的研究资料及理论指导,拟定临床干预糖耐量受损的基本组方及最佳电针刺激频率,则是专家们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糖调节受损阶段需要吃药吗■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使你恢复健康的前提:应当平衡饮食结构,持之以恒地进行适度锻炼;肥胖者应当减轻体重,摄取低热低脂饮食,尤其要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腹部脂肪的堆积。在生活方式干预难以坚持或者血糖控制不理想的情况下,药物的作用就不能忽视了,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降糖药物或者中药进行治疗。

  

目前,已经被美国糖尿病学会批准的,可以应用于糖耐量受损阶段的药物是α糖苷酶抑制剂——阿卡波糖,市面上最常见的药名是德国拜耳公司生产的拜糖苹。它的特点是可以延缓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减低餐后高血糖,同时降低餐后高胰岛素水平,减轻餐后甘油三酯的升高程度,并使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轻微缺陷得到恢复。它的副作用是腹胀,这可以在开始时采用小剂量然后逐渐加量的方法来减缓。

  

另外,在世界不少地方包括我国,还有几种应用于2型糖尿病的药物现在也用于糖耐量受损阶段以及空腹血糖受损阶段的干预。比如二甲双胍,它可使血糖减低,同时亦下调胰岛素水平,而且它可以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并减少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比起其他一些降糖药物,二甲双胍具有不增加体重的优点,对高血脂也有一定的作用。此药的不良反应为腹泻。还有一种是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最常见的是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可以提高外周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明显改善胰岛素抵抗,保护或提高胰岛β细胞功能,使血糖、甘油三酯下降,但不增加体重。以上药物都应当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而且应当以生活方式的干预为主。糖尿病前期阶段的强化胰岛素干预也是目前研究的方向,并且国内也已经开始一些临床方面的实验,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糖尿病前期阶段使用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在我国,也有运用中药干预糖耐量受损的报道。虽然糖耐量受损阶段往往没有典型糖尿病症状,但中医根据古人治疗消渴(糖尿病的中医称谓)的经验,运用传统治未病的思想,可以进行辨证施治。通过观察患者乏力、头晕、皮肤瘙痒、肥胖、饮食偏嗜等糖尿病非典型症状来治疗。下面介绍一些常见分型与组方,可供参考。

  

阴虚燥热型

  

常见症状:腰酸、口唇干燥、烦躁失眠、手足心热、容易饥饿。

  

组方:中成药六味地黄丸。

  

气阴两虚型

  

常见症状:乏力、口干、多汗。

  

组方:生黄芪20g,玉竹、黄精、玄参、生地、女贞子各10g。

  

脾肾亏虚、痰湿内盛型

  

常见症状:嗜睡、腰酸、小便增多、大便粘腻、体型肥胖。

  

组方:苍术15g,薏苡仁24g,山药30g,荔枝核、桑葚各20g,地龙、黄柏各10g。

  

阴阳两虚型

  

常见症状:腰腿冷痛、精神不振、下肢浮肿、早衰。

  

组方:中成药金匮肾气丸。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1)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没有知识就有误区。明白糖尿病是怎么回事对糖尿病这种慢性的复杂的疾病来说是不可或缺的。把糖尿病完全推给医生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一些必要的常识将对患者今后的生活有不可估量的益处。1995年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是“无知的代价”,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知识的力量,用知识的光辉照亮自己。

  

■话说血糖■

  

血糖就是指血液中的葡萄糖。如果把身体比喻为—辆汽车,那么血糖就像是汽油。缺少了血糖,人体的各个器官将无法正常工作。有时你可能根本感觉不到你耗费了能量,但事实上是,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能量的供给,无论是奥运会赛场上勇夺金牌的运动健儿,还是在熟睡中的婴儿,或者是退休在家闭目养神的老年人都需要葡萄糖。机体在不同的状态下虽然对葡萄糖的需求不一样,但是每分每秒都离不开它。

  

■血糖从哪来到哪去■

  

血液中的葡萄糖有三个来源。第一是我们吃的食物,它经过胃肠的分解消化,变成葡萄糖被吸收进入血液,这是血糖的主要来源。第二个来源是糖原,它是身体内糖的一种储备形式,储存在肝脏的叫肝糖原,储存在肌肉中的叫肌糖原。空腹时,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第三个来源是人体的蛋白质和脂肪,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它们会转化成葡萄糖,医学上称做糖异生过程。

  

从能量供应的角度看,源源不断的葡萄糖进入血液并不是坏事,但是,血中葡萄糖过多会产生危害,比如血糖能够与人体的血管、细胞发生糖化反应,造成血管“生锈”堵塞,细胞失去正常功能。所以,血糖既不能过低,也不能过高,必须维持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为了保证血糖的稳定,血糖有来源就要有去路,血糖的去路也有三条:一个是在全身各组织细胞中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大量能量,供人体利用:第二条是在肝脏和肌肉中合成肝糖原或肌糖原储存起来;还有一条途径是转变为脂肪、氨基酸、核苷酸等其他物质。在正常生理情况下,血糖出入平衡,数值稳定在~,如果葡萄糖的去路不通畅了,它们就会滞留在血液中出现糖尿病。

  

调节血糖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当血糖升高时肝细胞合成糖原,当血糖降低时,肝糖原及其他物质如脂肪、蛋白质等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以维持血糖稳定。无论是来自哪条途径的血糖,都需要激素进行调节,胰岛素就像一把钥匙负责打开细胞,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发挥能量,使血糖下降。

  

■胰岛素的故事■

  

在我们胃的后下方有一个长条形的器官,那就是胰腺。胰腺中散布的细胞团形似小岛,所以称为胰岛。胰岛素只有胰岛中的β细胞才能分泌,它是人体内唯一能降低血糖的激素。

  

1889年德国医学家约瑟夫·冯·梅林(JosefVonMering)和俄国医学家奥斯卡·明科夫斯基(OskarMinkowiski)为了研究人体胰腺的消化功能,将一只狗的胰腺切除。结果他们无意中发现实验场上一滩狗尿布满了苍蝇,敏锐的科学家意识到糖尿病与胰腺之间有某种关系。胰腺很可能分泌一种降低血糖的物质,但这种降低血糖的物质在胰腺何处则一直是个谜。

  

其后20年间,很多研究者想从胰腺中找出抑制糖尿的物质,都没有成功。直到1921年,加拿大医生班廷(FrederickBanting)和助手贝斯特(CharlesBest)才首次成功地分离出胰岛素。1922年1月班廷第一次使用从牛胰腺中提取的胰岛素,对一个患糖尿病2年、已被医生放弃治疗的男孩进行治疗,结果“药到病除”,这位叫路德(Ryder)的6岁男孩病情立即好转,不久痊愈出院。路德终身接受胰岛素治疗,活到1993年,享年77岁。班廷也荣获了192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到了今天我们已比较清楚地知道胰腺以及胰岛素与糖尿病的关系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2)

  

胰岛素的用处在于帮助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需要它的细胞内,如肝脏、脂肪、肌肉组织的细胞。若缺少了胰岛素的帮助,血中的葡萄糖就会留在血液里,血糖水平就会升高,从而引起一系列问题,诸如造成心、脑、眼、肾的损害。在正常情况下,当血糖升高时,β细胞分泌胰岛素也相应增加,使血糖始终保持在一个正常稳定的范围内。一旦胰岛素的任何一个工作环节出了问题,就可能引发糖尿病。

  



  

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们常用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来反映血液中葡萄糖的高低,这两种血糖的正常值是不一样的。正常人的空腹血糖不超过(110mg/d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140mg/dL)。根据1998年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制定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有下列条件之一者即可初步诊断为糖尿病:

  

(1)任何时间的血糖超过了(200mg/dL),同时患者有多尿、多饮、多食及体重下降等典型的糖尿病症状;

  

(2)空腹(8小时以上)血糖超过(126mg/dL);

  

(3)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中,餐后2小时血糖超过(200mg/dL)。

  

请特别注意:符合上述任何一项标准,可以初步诊断为糖尿病,但最好再另选一个时间复查一下,如果有同样结果,即可以确诊。

  



  

■当胰岛素失灵时■

  

我们刚才讲到,胰岛素像一把钥匙,它可以打开细胞,使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细胞变成人体所需的能量。如果胰岛素不能有效地工作,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要上升,然后从尿中排出,这就是糖尿病。医学对糖尿病的定义是:以高血糖和糖类、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为特点,伴有绝对或相对胰岛素功能和(或)分泌不足。换句话说,就是我们身体里不能产生足够的胰岛素来供给我们身体所需,或者是虽然胰岛素分泌充足,但我们身体不能很好地利用。对1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不够;对2型糖尿病,主要是胰岛素不能很好地被利用(胰岛素抵抗)。这两种问题导致一个共同结果,就是血糖升高,同时又影响到脂肪、蛋白质在体内的正常代谢,时间长了,可能会出现多种并发症。所以说糖尿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有些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很高,但是血糖却降不下来,这是怎么回事呢?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人们都认为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缺乏引起的。但是近年来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血糖异常升高,而且胰岛素分泌水平还要高于没有糖尿病的人。研究同时表明,胰岛素的作用部位,如骨骼肌、脂肪组织及肝脏,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及反应性降低或丧失,因而正常量的胰岛素难于维持正常血糖水平,为了维持正常血糖水平而过多分泌胰岛素的现象就是胰岛素抵抗。久而久之,在这种超负荷分泌的状态下,β细胞的功能就会受损,胰岛素分泌的代偿能力下降,就会出现糖耐量减低甚至2型糖尿病。这种机制就是糖尿病的病理基础,也是其他各种并发症的“共同土壤”。

  

■发现糖尿病的蛛丝马迹■

  

很多人都知道多饮、多食、多尿和进行性消瘦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状,这也就是我们说的“三多一少”。但是,在酝酿糖尿病产生的阶段甚至糖尿病期间,并不一定出现“三多一少”的表现。我们当然提倡定期体检,把糖尿病遏制在可逆阶段,但是有一些线索会给出我们应当马上做检查的理由。那么侦破糖尿病的线索是什么呢?一些似乎与糖尿病毫无关系的症状可能是最早出现的信号。了解下列10种表现,也许它能帮助你及时应对糖尿病的来临。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3)

  

●常有不明原因的疲劳乏力;

  

●皮肤瘙痒,特别是妇女的外阴瘙痒;

  

●皮肤破损后不易愈合,反复发生皮肤感染;

  

●感染了肺结核,且病情发展迅速;

  

●肢端麻木或感觉过敏;

  

●年龄较轻即有白内障,或视力减退;

  

●多次流产或死胎,但原因不清楚;

  

●原因不明的肿胀;

  

●下肢溃烂;

  

●阳痿。

  

一些实例可以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

  

例1一位中年妇女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外阴瘙痒难忍,就诊的结果是真菌性*炎。她用遍了各种栓剂、洗剂等抗真菌药物治疗,但瘙痒症状时好时坏。在一次偶然的检查中发现,她的尿糖竟然有4个加号,经进一步检查确诊为2型糖尿病。这时已经有半年的时间过去了,也就是说她的病情至少耽误了半年。

  

例2一位中年男性,虽然体格较瘦,但自我感觉身体尚好,有一年春节过后,出现皮肤瘙痒,在用了脱敏药物和外用擦剂仍然不见效后,聪明的他去医院检查,被确诊为糖尿病。后来针对糖尿病治疗,皮肤瘙痒很快被控制了。

  

■糖尿病就是尿中有糖吗■

  

在未弄明白糖尿病的真相以前,人们通过尿中有糖的现象发现糖尿病。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发现糖尿病的基本表现是血糖的超标,而尿中有糖不一定就是糖尿病,糖尿病也不都是尿中有糖。为了帮助你明白其中的道理,让我们来看看尿糖的来龙去脉。

  

人体的肾脏像一张“过滤网”,它能把血液中无用的东西过滤掉变成尿液,把有用的东西如葡萄糖保留下来。所以,在正常情况下,尿液中是没有葡萄糖的。然而,当各种原因使血糖升高到超过肾脏对其保留的限度时,葡萄糖就会通过肾脏的“过滤网”漏到尿液中,这时就会检测出尿糖。而肾脏能够正常保留葡萄糖的这个值就叫做“肾糖阈”,该值为~10mol/L。

  

也许你已经想到了,尿糖的产生除了跟血糖有关外,还与肾脏功能(肾糖阈)有关。下面的几种情况都可能出现尿糖,但都与糖尿病无关。

  

肾性糖尿见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引起的肾脏损伤,使肾小管重吸收葡萄糖的能力下降,在血糖并未超过“肾糖阈”时,就出现尿糖阳性;或由于肾糖阈降低而呈现尿糖。

  

妊娠期糖尿由于妊娠期流入肾的血流增加,其中的葡萄糖也相应增加,以至于超过了肾小管对葡萄糖重吸收的能力,而使尿糖阳性。

  

滋养性糖尿少数正常人,如果有一段时间非常饥饿,一旦在短期内摄入较多的糖类食物,血糖可以暂时性升高,甚至超过肾糖阈值,于是就出现了暂时性尿糖阳性。

  

除以上三种原因外,尿糖阳性还可见于胃肠道疾病或手术,尤其是胃大部切除吻合术等。我们要警惕尿糖的出现,通过鉴别确定它真正的原因。而且在糖尿病的开始阶段,尿液中也往往检测不出葡萄糖。

  



  

别把其他病当成糖尿病

  

诊断糖尿病的金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血糖值。如果血糖值不高,但患者有所谓典型的糖尿病症状,甚至尿糖阳性,也不能认为就是糖尿病。因为,还有一些代谢紊乱性疾病,它们的症状与糖尿病非常相似,应加以鉴别。

  

(1)尿崩症该病有明显的烦渴、多饮、多尿,此症状类似于糖尿病,但尿崩症患者尿中无糖,血糖亦正常。

  

(2)食后糖尿常见于胃空肠吻合术后,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是由于糖类在胃肠道吸收过速所致。但这类患者的空腹血糖正常,餐后半小时和1小时血糖浓度超过正常,而2小时和3小时血糖正常或低于正常。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4)

  

(3)应激性糖尿在急性中毒、脑血管意外、急性心肌梗死、消化道大出血等应激状态下,可导致暂时性高血糖和糖尿。在应激反应消除后,血糖、尿糖可恢复正常。

  

(4)慢性肝、肾疾病因肝脏储存糖原的能力减弱,会影响血糖的调节;慢性肾脏疾病使胰岛素在肾脏中灭活减弱,以及有尿毒症时胰岛素受体不敏感而影响糖代谢;还可因肾小管对葡萄糖吸收功能障碍而出现肾性糖尿。

  

(5)继发性糖尿病如皮质醇增多症、胰腺切除术后、肢端肥大症等。也可以说这也属于糖尿病范畴,但病因不同,所以治疗也截然不同。当病因去除后,这类患者的血糖可自动恢复正常。

  



  

■你是哪种糖尿病患者■

  

1997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将糖尿病分为1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和特殊类型糖尿病四大类。其中,1型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为最常见类型。在我国,1型糖尿病发病率非常低,2型糖尿病占糖尿病患者95%以上。

  

1.1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1型糖尿病是由于胰岛β细胞被破坏,胰岛功能衰竭,胰岛素分泌减少而引起,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主,其原因与人类染色体上的某种因子有关,属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是生来就有的缺陷。而且1型糖尿病多发于30岁前的青少年和儿童,发病突然,“三多一少”等症状比较明显,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在治疗上大多须注射胰岛素。由于1型糖尿病的这些特点,过去也称其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和“幼年型糖尿病”。

  

最新的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牛奶喂养婴儿可能是诱发1型糖尿病的关键因素,即使是最好的婴儿哺品,也存在着潜在的危险。在多数牛奶喂养的婴儿中发现了牛奶中的一种蛋白——牛的血清蛋白(BSA),这种蛋白分子被当作外来分子,免疫系统开始产生抗体。实验表明很多糖尿病患者的血液里这种防御牛的血清蛋白的抗体都是增多的。不幸的是,牛的血清蛋白与产生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有着巨大的类同之处,因此,防御牛的血清蛋白的抗体同样也可以攻击β细胞,从而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引发糖尿病。于是科学家们怀疑部分1型糖尿病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疾病,就是说免疫系统攻击了自己。与此相关的证据也越来越多。一个近期完成的研究表明,4个月之后开始牛奶喂养的婴儿患糖尿病的概率低于更早期就开始牛奶喂养的婴儿。全部是母乳喂养的儿童患糖尿病的概率是最低的。

  

2.2型糖尿病是怎么回事

  

赵女士今年46岁,去年提前退休以后体重增加了5公斤,她身高158厘米,体重70公斤。赵女士不怎么做运动。她最近感到越来越乏力,容易出汗和烦躁,她以为是更年期的缘故。她乏力的一个原因是每天起夜数次去洗手间,睡眠质量难以保证。她的视力也开始变得模糊不清,她不相信自己是老花眼。终于在单位组织的体检中查出她的空腹血糖是,医生建议她到内分泌科继续检查治疗。

  

对赵女士的进一步检查发现,她的父亲和姐姐都患有糖尿病,而且她脚趾有麻木的感觉几个月了,但她没当回事。医生复查了她的随机血糖,结果是,确诊了她患有2型糖尿病。

  

赵女士的症状其实已经非常典型,但是很多2型糖尿病患者并没有感到如此多的异常,甚至一直觉得自己能吃能喝身体很健康,所以定期体检尤为重要。2型糖尿病患者一般多见于40岁以后的成年人,但据最新报道,目前有发病年轻化的趋势。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饮食改变、儿童肥胖患病率不断增高有关。2型糖尿病多数起病缓慢,症状轻微或无任何症状,经常在体检中意外地被检出。2型糖尿病过去也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人型糖尿病”。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5)

  

目前已有比较充分的证据表明,2型糖尿病是由多种因素导致的一种复杂的全身性疾病。已经比较清楚的影响因素有遗传、感染、饮食、精神心理、肥胖等。大多数2型糖尿病主要以胰岛素抵抗为病理基础。在发病早期,为克服胰岛素抵抗,胰岛β细胞会加倍分泌胰岛素,通过增加胰岛素数量来弥补“效率低下”的问题,这样便给胰岛β细胞带来巨大的负担。随着病情的发展,胰岛β细胞逐渐衰退,分泌的胰岛素越来越少,最后形成胰岛素抵抗与胰岛素分泌不足并存的现象。

  

3.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妊娠期糖尿病(GDM)包括妊娠糖尿病及妊娠糖耐量减低两种情况。如果你在妊娠前没有糖尿病,而在妊娠后发现血糖高于妊娠期正常标准,那么你可能患上了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糖尿病最大的危险是影响胎儿的生长和发育,流产的机会也将增加。如果你患了妊娠期糖尿病,那么以后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也会增加。

  

(2)特殊类型糖尿病我们已经知道有一些疾病或药物可以破坏体内血糖的平衡,诱发糖尿病。这些由某个疾病或药物引起的糖尿病统称为继发性或特殊类型糖尿病。这类糖尿病随着原发疾病的好转、痊愈,血糖也可恢复正常。如果你发现你的血糖升高,要注意排除一些原发疾病的可能,如肢端肥大症、甲状腺功能亢进、嗜铬细胞瘤、胰腺病变等。

  

■不同类型的糖尿病不同的处理方式■

  

1型糖尿病由于自身不能制造足够的胰岛素,目前还没有比注射胰岛素更好的办法,定时定量注射胰岛素是稳定血糖的唯一选择,不能期望于口服降糖药物或其他的方法。不过我们发现在结合中医药的治疗中,一些1型糖尿病患者确实减少了胰岛素的用量,血糖仍然长期稳定在理想的水平。这方面的研究数据仍在积累当中。

  

虽然遗传基因是导致2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但是环境因素如肥胖、不当饮食和缺乏体育锻炼可以诱发此病,一般易感人群通常在中年或老年发病,但现在发病年轻化越来越明显。2型糖尿病的主要矛盾是胰岛素抵抗,身体对胰岛素不敏感以至不能充分利用其来降低血糖。对于此类型患者,不要急于药物治疗,可先尝试一些非药物疗法,如改变不科学的生活方式,通过减少热量摄取、增加运动、降低体重等来增强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对于血糖仍偏高的患者可服用与之相应的降糖药。2型糖尿病患者在必要时也可采用胰岛素治疗,如出现严重的急慢性并发症时。

  

为防止口服降糖药对婴儿造成的不良影响,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需要绝对的胰岛素治疗。不必担心这会造成太多的麻烦,因为分娩之后,患者的血糖如果恢复到正常范围就可以停止注射胰岛素。但须注意的是,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属糖尿病高危人群,即日后患糖尿病的概率较高,因此,要选择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各种不良因素,积极有效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

  



  

“黎明现象”与“索木基现象”

  

所谓黎明现象是指糖尿病患者在清晨出现的高血糖。这种高血糖现象,与糖尿病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有密切的关系,一般在凌晨3点左右血糖开始升高,持续到上午8:00~9:00点。黎明现象大多数发生在1型糖尿病,少数2型糖尿病也会发生。

  

黎明现象的发生与体内的多种内分泌激素有关,如生长激素、糖皮质激素和胰高血糖素等,这些激素与胰岛素有相互对抗作用,可使血糖稳定在一定水平,从而保证人体的需要。生长激素的分泌主要在午夜熟睡后逐渐升高,糖皮质激素在晚上12点后分泌渐增加,需要较多的胰岛素来维持血糖在正常范围。正常人的胰岛β细胞自动分泌较多的胰岛素,所以血糖保持正常值。而糖尿病患者的胰岛β细胞已受损害,不能分泌足量胰岛素来拮抗,因而就会出现黎明时血糖异常升高的现象。另外,若精神紧张、睡眠不好也可在黎明时出现血糖升高。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6)

  

另外有两种情况是需要与黎明现象区别的。一种是当糖尿病患者服用降血糖药物过量时,可在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在黎明时出现反应性血糖升高,这是人体的一种代偿反应,又称索木基现象;另一种是由于降糖药用量不够,导致整个晚上至次晨的血糖居高不下。以上两种高血糖的治疗与黎明现象血糖升高完全不同,为了明确诊断,必须全面了解前一天晚上所表现的症状,如果前晚深夜出现乏力、心慌、饥饿、出汗等低血糖现象,多为反应性高血糖,则应减少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若无上述表现,而尿糖、血糖持续较高,此为降糖药物剂量不足所致,需增加晚餐前降糖药物的剂量。

  

一旦确诊为黎明现象,首先要消除精神紧张,改善睡眠条件,调节饮食,并适当运动。同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用量的调整。

  



  

■中国古代对糖尿病的认识■

  

从历史来看,中医是世界上最早认识糖尿病(消渴)的医学。在两千多年的实践中,产生出不少有价值的理论和方法,一些最根本的见解在中西医两种不同的体系间有其一致性。

  

1.五脏柔弱

  

中医认为:疾病的发生离不开内因和外因的双重作用。疾病发生的内因很大程度上是人体所具有特征的综合,也就是脏腑气血特点。消渴病的内因主要是五脏柔弱。消渴病之所以会出现许多并发症,也与五脏的柔弱有关。这个认识记载在中国最早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五脏皆柔弱者,容易得消渴病。

  

2.为什么糖尿病也称为消瘅

  

公元2世纪,卡帕多西亚的Arcticus最早使用了“糖尿病”一词。但在中国对这个病的认识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文献中对这个病曾有许多不同的名称,在汉代以前,糖尿病称为“消瘅”,“瘅”的意思是:多谷而病,也就是说:吃得太多,容易生病。中医认为,吃得过多,特别是过食肥甘厚味,可以导致人体两个基本的病理改变:①损伤脾胃,使食物的运化和机体的代谢功能不正常;②产生内热,消耗人的气血津液。机体的这两个病理过程都可能引发糖尿病。

  

3.情志过极

  

《黄帝内经》中说:刚直多怒的人,更容易患消渴。《外台秘要》中也说:一些消渴病人,是因为悲哀愁绪所伤的。在我国历史上,因情志损伤或性情刚怒骄妄引发消渴病的事例很多,如楚汉争霸时的范增,魏明帝曹睿等。

  

中医所说的情志是指人的喜、怒、忧、思、惊、恐、悲七种情感,也称“七情”。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所作的反应,不是致病因素。但当某种情志长期或强烈的刺激超过了机体的调节时,就可能成为致病因素。中医非常强调七情的致病性,各类过极情志可以直接损害脏腑,也可以产生“内火”,也就是所谓的“郁久生热”。正因如此,糖尿病的发生发展与七情过极有密切关系。现代科学研究已证实:情志过极,会引起应激激素分泌大量增加,而这些激素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使血糖升高。这些激素长期大量的释放,很容易造成内分泌代谢紊乱,引起糖尿病。

  

4.孙思邈的看法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曾写了一本非常著名的医书——《千金方》。在书中关于糖尿病的章节里总结说:年轻时期纵欲过度,使肾精长期亏损,肾气不足,到了中老年容易引发糖尿病。孙思邈本人不仅医术高明,而且还是一位著名的养生学家,他的一生,为人类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医学理论。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7)

  

5.隋炀帝的病因

  

有一些糖尿病的产生是药源性的。不论古代还是现代,一些人或者为了壮阳,或者为了延年益寿,或者因久病体虚等,不恰当地服用滋补品,按照中医的药性来说,许多补品具有温燥的特性,长期大量使用可以导致人体内热滋生、阴津亏耗。一些糖尿病的发生与这个原因有很大关系。此外,有一些糖尿病患者血糖总是居高不下,也与患者不恰当使用滋补品有关。根据记载,隋炀帝的糖尿病就是因为服用壮阳丹药引起的。

  

隋唐时期的医学名著《诸病源候论》、《外台秘要》:过量服用温燥之品,燥热伤精而成消渴。

  

■找到糖尿病的元凶■

  

人为什么会得糖尿病?人们总是习惯于一种线性的因果思维,总想找出一个简单的原因来解释糖尿病,这可能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望。尽管有许多国际研究小组宣布在胰腺和肝脏中成功地找到了引起糖尿病的基因蛋白,但目前大多数专家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不是单因素的,绝大多数糖尿病的病因是综合性的,糖尿病是包括环境在内的多种因素长期共同作用的结果。

  

1.不可忽视的遗传基因

  

遗传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致病因素。资料显示,父母中一人患2型糖尿病,则子女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为10%;2型糖尿病患者的双胞胎子女的患病可能性是50%;而你如果有患2型糖尿病的非双胞胎兄弟姐妹,那你的患病概率是40%。长期以来,对糖尿病的研究专注于微观细节上的分析,而忽视了它的起源问题,直到现在才注意到糖尿病的进化根源,并有了一些初步的结论: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与“节约基因”有密切关系;石器时代的生活方式为今天糖尿病的暴发耕植了很深的种子。

  

按照进化的适应性选择、保持种族延续的规则,在人类早期的进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低下,长期贫困,为适应以狩猎采集为主的生活模式,人类在自然选择的进化中获得了一种“节约基因”,它的作用是把人们从食物摄取的能量贮存起来,以备挨饿,而在得到少量食物的时候则进行最充分的利用。今天的人类,“节约基因”的比例仍很高。当今社会,人类生产力快速发展,物质生活极大丰富,而人类的进化赶不上文明的发展。这些“节约基因”的功能与优越的生活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节约基因”不能帮助对摄取能量的转化,反而使其变成过剩的脂肪,引起肥胖、胰岛素抵抗、糖尿病等。

  

基因的进化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这些基因仍旧在我们的身体中不断遗传给下一代,在一定的环境和生活方式下就会表达出来。我们仍将面临进化冲突所带来的矛盾,虽然我们不可能牺牲今天的文明重回原始,但是,的确需要用知识来调整我们的生活方式。

  

2.不可忽略的直接因素

  

从“节约基因”和“进化冲突”的理论我们可以知道,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基因问题,但是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会患糖尿病呢?你也可能会问,为什么患糖尿病的是我?!通过分析我们会发现,还有很多重要的原因决定了谁会较容易患病或者谁会最终发病。这些原因就是诱使糖尿病发病的直接原因。

  

肥胖医生用体重指数(BMI)来看体重与身高的关系,也就是说体重指数体现了一个人的胖瘦程度。体重指数等于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有研究显示肥胖的人患糖尿病的概率是瘦人的三倍。许多人可能认为糖尿病的典型表现“三多一少”中的“少”就是指身体消瘦,如果没有消瘦的表现就不是糖尿病。这个想法是非常错误的。糖尿病患者确实有消瘦的表现,但是,那是糖尿病后期脂肪代谢发生紊乱的结果,如果以此判定是否患病,为时晚矣!肥胖或者超重可以直接导致胰岛素抵抗,从而加深对胰岛功能的损害,促使糖尿病发病。所以应当主动地减轻体重,使自己达到健康体型,这不仅仅是时尚。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一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招(8)

  

向心性脂肪分布向心性脂肪分布是指脂肪大部分堆积在你身体的中央部分,也就是四肢细、腰粗肚子大。这种体型现在在我国很常见,也被称为糖尿病体型。过量的脂肪不仅围在你的腰腹部,更糟糕的是内脏也被脂肪填充起来。内脏脂肪比其他脂肪更容易导致胰岛素抵抗,它还与冠心病的发生有关。这种特殊的肥胖应当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它一定程度上成为糖尿病的标志。

  

缺乏运动自从工业革命以后,人类的四肢不断地被解放出来,脑力劳动取代体力劳动成为创造文明的主要动力,而这也是为什么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的原因。运动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胰岛素的作用,它可以直接使葡萄糖进入细胞并被消耗掉,运动带来旺盛的血液循环也会保证血糖的充分利用,运动应当是人类生命的一部分。可以想象,你用完丰盛、美味、高营养的食物后,肠胃把它们变成大量的葡萄糖并送入血液,此时你不去用它们而是坐在沙发上或者电脑前,这些过剩的葡萄糖就只能变成脂肪或者留在血液里浸润着你的机体。另外,研究发现,工作压力与精神压力不是导致糖尿病的直接原因,而是在这种压力下的人们往往缺乏足够的运动。

  

饮食不当可以说很多糖尿病是吃出来的喝出来的,有一个女孩26岁,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医生很惊讶,经过询问得知女孩的父亲患有2型糖尿病,而这个女孩平时有喝可乐的习惯,平均每天竟然喝4升,并且比较喜欢吃甜食,虽然饭量不大但经常糖果、点心不离口。过甜的饮食或者低膳食纤维的饮食更容易使血糖瞬间升高,从而加重胰岛β细胞的负担,诱使糖尿病的发生。过量的、不规律的或者不健康的饮食也会造成超重或肥胖而患病。(请关注“第三招掌握技巧吃出健康”)

  



  

关于膳食纤维

  

目前对膳食纤维还没有准确的定义,但它属于糖类。由于进化的原因,我们人类已经没有能力像牛、马一样将植物纤维转化为葡萄糖了。对膳食纤维,过去认为它是食物中的“渣滓”,然而,近年来一些研究陆续显示它有以下作用。

  

(1)改善血糖膳食纤维变成黏性的多糖可以减缓胃排空速度,延缓淀粉和葡萄糖在小肠内的消化和吸收,因而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

  

(2)降低胆固醇大多数可溶性纤维能降低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的水平,而对高密度脂蛋白则几乎没什么影响。

  

(3)改善大肠功能这又要归功于可溶性膳食纤维,它的含水性和黏度可以稀释大肠内容物,并缩短其通过时间,对便秘者很有帮助。

  

(4)防癌

  

鉴于上述一些研究的结论,一时间膳食纤维的身价倍增,被冠以“第七营养素”的美名。但是,实际上膳食纤维的作用还在进一步评价当中。我们建议糖尿病患者可以参考普通人的标准来摄入,即每日30g左右。可以从我们平时吃的粗粮、豆类、蔬菜、水果中来摄取,这些食物中含有比较丰富的膳食纤维。

  



  

年龄衰老是一个无法避免的问题,每个人都会衰老,胰岛的功能也一样如此。调查数据显示65岁到75岁年龄组的糖尿病患病率是糖尿病平均患病率的2~3倍。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延缓衰老,这是一个永恒的话题,目前最好的办法也还是健康的生活方式。

  



  

世界糖尿病患者的节日

  

糖尿病的流行,不仅给很多的患者带来痛苦,而且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遏制糖尿病的流行,减轻它的危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为唤起政府、公众对糖尿病防治工作的关注,承担起各自的责任,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于1991年联合发起设立了一个特殊的日子——世界糖尿病日。并于1996年,由IDF设计了一个长期固定的标识。其目的在于为世界糖尿病日创建一个强大的全球性身份。这个标识以阴阳符号为基础,其寓意着一个深刻的含义,象征着有效控制糖尿病所需要的两个核心元素——平衡与协作的结合。平衡代表胰岛素、降糖药物、饮食和运动等糖尿病控制措施之间的平衡,而协作代表患者、同事、朋友、家庭、医务人员和全社会的通力协作。2007年11月14日,联合国已经将世界糖尿病日升为联合国糖尿病日。

  

下面回顾一下世界糖尿病日的主题,也许我们会从不同的角度感受到一种责任,也期待着糖尿病患者能从社会功能的不断完善和谐中获得裨益。

  

2009年糖尿病教育与预防

  

2008年人人享有糖尿病保健

  

2007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糖尿病

  

2006年糖尿病与脆弱人群

  

2005年糖尿病与足部护理

  

2004年糖尿病与肥胖

  

2003年糖尿病与肾病

  

2002年糖尿病与眼病

  

2001年糖尿病与心血管病

  

2000年新千年糖尿病与生活方式

  

1999年糖尿病的代价

  

1998年糖尿病患者的权利

  

1997年全球觉醒:改善生命的关键

  

1996年胰岛素与生命

  

1995年糖尿病与教育,降低无知的代价

  

1994年糖尿病与老年人

  

1993年糖尿病儿童与成长

  

1992年糖尿病——一个所有国家所有年龄都要面对的问题

  

1991年糖尿病——公开的秘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1)

  

掌握技巧吃出健康

  

饮食问题永远是糖尿病患者最关注的问题之一,如果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索然无味、令人厌烦的食物那就错了。有人认为糖尿病饮食就是不能吃甜的东西,不能有个人的饮食爱好,其实,糖尿病患者可以和正常人一样,享用各种美味可口的食物。糖尿病患者饮食的关键是选择健康的食物,适度饮食。糖尿病患者应多多注意日常饮食究竟怎样影响了身体和血糖水平。

  

■吃有多重要■

  

在19世纪70年代的普法战争时,法国因食物短缺,不得已实行食物定量供应。一位有心的医生发现这个制度使一部分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得到了明显改善。于是法国人开始了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想法和实践。这是发生在西方的故事。其实,中国医学家孙思邈在公元650年就提出:“消渴病人所慎者三,一饮酒,二*,三咸食及面(即饮食)。能慎此者,虽不服药而自可无它;不如此者,纵有金丹亦不可救,深思慎之!”

  

食物到了胃里,就会变成葡萄糖,而我们的身体对糖的需求并不是多多益善。糖尿病患者本身对糖的调节能力下降,多余的糖在血液里四处作乱,造成一系列损害。现在我们已经十分清楚地知道,吃对糖尿病患者是多么重要,无论1型糖尿病,还是2型糖尿病,饮食疗法都是最基本的措施,它的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部分2型糖尿病轻症患者来说,单纯饮食疗法就可控制病情,不需要吃药。

  

(2)减轻胰岛负担。糖尿病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胰岛功能低下。摄入热量过高时,胰岛负荷加重。

  

(3)有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的敏感性。

  

(4)可以逆转那些开始对药物有反应,其后对药物没有反应的现象。

  

(5)纠正代谢紊乱。避免蛋白质的缺乏。

  

(6)提高身体素质,提高生活质量,提高抵抗并发症的能力。

  

(7)减少糖尿病死亡的危险性,延长寿命。

  

(8)对于糖尿病的“后备军”——糖耐量减低人群,合理饮食、加强运动等,可将糖尿病扼杀在萌芽状态。

  

■每天应当吃多少■

  

中医看待人的生理法则就是“平衡”,它来自于自然的根本规律。凡事平衡则利,过极则害。

  

“你瘦了!”这句话可以称为当今最让人高兴的赞美词之一,这说明当今社会并不以胖为美,人们已经意识到胖不是一件好事,现在关注自己体型已经成为年轻人之间热门的谈资。糖尿病患者大部分超重,合理的营养摄入以及减肥对他们来说已是别无选择。

  

一般条件下,身体每天所需要的营养是一定的。过去,人们的体力劳动强度很大,但由于社会不发达,相应的食物并不充足,如果哪天比较幸运可以多吃一点,那身体就会把营养储存起来,以便饿肚子的时候使用。现在生活条件变化了,人们体力劳动减少,但是可供选择的食物却大大增加。面对丰盛的美味佳肴,人们并不愿意拒绝,多余的营养依旧储存起来,但是挨饿的时候却没有了。

  

那么每天吃多少合适呢?衡量每天所吃的食物量有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叫卡路里,它是能量单位。你吃的食物会转化成能量,身体吸收的营养也可以用含有多少能量来衡量,所以你摄入的卡路里与消耗的卡路里应当相等,否则多余的卡路里就会变成脂肪储存起来。不同的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的活动量,能量需要也不同。如果想减轻体重,那么减少摄入能量会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确定了你每天应当摄入的总量,然后就可以考虑如何在众多的美食中选择与搭配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2)

  

■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我们每天吃这吃那,品种繁多。但从营养学的角度看,人体需要七大类营养物质,它们是:蛋白质、糖类、脂肪、无机盐和微量元素、维生素、膳食纤维、水。其中,可以提供热量的物质是糖类、蛋白质和脂肪。所以我们又称它们为三大营养物质。

  

1.碳水化合物

  

碳水化合物就是指糖类,它是主要提供人体热量以维持生理活动和体温的营养物质。如果供应充足,则可以减少体内蛋白质的分解,有助于脂肪的合成;若供应不充足,不能提供足够的热量,人体就要动用体内的脂肪、蛋白质,这样就会引起一系列的代谢紊乱,对糖尿病患者十分不利。

  

为我们提供糖类的食品有粮食谷类、各种糖及水果。糖类可分为多糖、双糖和单糖。米、面、玉米及白薯所含的淀粉都是多糖,是由许多葡萄糖聚合而成的。乳糖是双糖,葡萄糖是单糖。水果中的糖主要是葡萄糖及果糖。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类是最具争议的领域,糖类并非一点都不能吃,只要在血糖平稳并且不增加体重的前提下,你甚至可以吃一点你喜欢的甜食。只要每天的总热量(卡路里)是令人满意的,它们就可以被接受。有些患者采取不吃主食来降低血糖,这种做法是“因噎废食”,不可取。

  

但是我们仍然要充分认识到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所带来的危害性。碳水化合物是升高血糖的食物,高血糖是引起糖尿病并发症的原因,所以应当提倡饮食中含低水平碳水化合物的食品(低糖食品)。另外,碳水化合物会刺激甘油三酯的增加,这意味着血脂的升高并且导致冠心病发病率的增加。所以,虽然不是不可以吃糖,但是无论你是不是糖尿病患者,少吃“甜”都是正确的。

  

2.蛋白质

  

为我们提供蛋白质的食物主要来自动物和植物两大类。常见的动物类食物有:瘦肉、奶、蛋、鱼、虾等,这类食物中的蛋白质,与人体蛋白质在结构上相近,极易被人体吸收和利用。植物性蛋白质食物,主要包括大豆和豆制品,如豆腐、豆浆等。此外,在谷物中也含有少量的蛋白质。

  

蛋白质是我们生命的基石,它是机体更新、修复所不可缺少的物质,也是体内各种酶和一些激素的构成原料。同时也可以提供能量。

  

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的合成减少,分解过程加速,这种状态长期下去,患者就会消瘦,抵抗力下降。若是青少年患者,便会影响他们的生长、发育。因此,对糖尿病患者来说,要有充足的蛋白质摄入,每天需要的蛋白质应该与正常人一样。在正常体重范围内,成人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的蛋白质,对于消瘦的患者,每天可增加到,儿童则需要更多一些,每天每公斤体重2~3g。

  

但是,高蛋白质含量的饮食现在仍然是不提倡的,因为研究发现,长期高蛋白质饮食对肾脏具有破坏性的影响。同时高蛋白质食物往往也含有大量的脂肪,它的害处比蛋白质要大得多,但是如果你吃的是低脂肪含量的蛋白质食品(比如豆浆、豆腐等豆制品),就不会存在这个麻烦。有研究指出,低蛋白质膳食可预防或减慢糖尿病肾病,因此提倡少摄取蛋白质。其实,目前并没有低蛋白质膳食对糖尿病肾病保护的确切证据,所以,我们建议:对没有确诊为肾衰竭的患者,可以按一般正常量摄取蛋白质。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3)

  

3.脂肪

  

脂肪,现在好像是令人讨厌的一种物质,因为太多东西都含有脂肪,而且肥胖、心血管疾病都与它有直接的关系,所以在限制脂肪摄入方面几乎没有什么争议。但是脂肪也是我们人体不可缺少的能量来源。很多人还记得在困难年代,人们为了吃到肥肉会排一夜的长队。当我们从外界摄入脂肪后,它在消化道中被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被人体吸收后再合成我们自己的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在需要时,体内的脂肪又分解成为脂肪酸,提供给我们能量。

  

为我们提供脂肪的食物很多,可分为动物性和植物性两类。动物性脂肪包括各种家禽的肥肉、油以及乳、蛋中的脂肪。这类脂肪富含饱和脂肪酸,难以消化,有升高血中胆固醇的作用,所以我们摄入不要太多。植物脂肪主要有橄榄油、菜籽油、花生油、芝麻油、玉米油等。这类油易于消化,其中主要含不饱和脂肪酸,有降低血液胆固醇的作用。胆固醇也是一种脂肪,一般在食物中含量比较少,每天一个鸡蛋的含量就够了。

  

因纽特人使用大量脂肪(超过推荐量),但是他们患冠状动脉疾病的概率比较低。资料显示他们的预防手段来自于必需脂肪酸。这类脂肪酸存在于因纽特人大量食用的鱼油中。这类脂肪酸可减少甘油三酯、降血压、延长血液凝固的时间,由此预防心脏中血栓的发生。你可以通过用鱼替代肉类来享受鱼油的好处,但是鱼油类的保健品并不见得比吃鱼更好。

  

■确定每天的饮食总量■

  

人体的能量是用热量来计算的,它的单位是“卡(焦)”。

  

人体就像一台发动机,需要供应热量。这些热量一部分供维持人体的生理需要,如心脏收缩、肠蠕动、保持体温等,一部分还要供人体工作、劳动时的热量消耗。这些热量要靠三大营养物质供应。而三大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必须要有胰岛素的参与。由于糖尿病患者胰岛素缺乏,或血糖利用障碍,为适应这种状况,就要按需摄入饮食,这个合理的摄入量因人而异,还要与工作量挂钩。

  

以下几部分内容将介绍如何计算你需要的热量,这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如果你能找一位营养师或治疗糖尿病的医生帮你计算,那就不必看这部分内容了。

  

第一步判断自己属于哪种体型

  

我们规定一个理想体重。所谓理想体重,是指与一个人身高相称的体重。其体重与身高的关系是:

  

理想体重(千克)=身高(cm)-105。

  

然后去称一称你的实际体重,看你与理想体重相差多少。超过或低于理想体重的百分比=(实际体重-理想体重)/理想体重×100%,如算出你的体重在±10%以内,就属于理想体重;如果超出理想体重的20%以上,就属于肥胖型;如果低于理想体重的20%,就属于消瘦型。

  

第二步估计你的工作强度

  

工作强度不同,所需要的热量也不同。一般我们把工作强度分为卧床休息(静养的人)、轻体力劳动(办公室人员)、中等体力劳动(现场劳动人员)、重体力劳动(野外作业工人)四个等级。

  

第三步了解不同体型、不同工作强度的人,每天每千克体重所需的热量(表3-1)。

  

通过表3-1可以发现:第一,肥胖型人比正常人需要热量少;第二,消瘦型人比正常人需要热量多。这是因为肥胖和消瘦对糖尿病来说都不利。肥胖型人少吃些,消瘦型人相对多吃些,这样就会逐渐成为理想体重的人。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4)

  

第四步算出适合你每天需要的热量

  

每天需要的热量=理想体重×热量/(kg·d)。

  

如: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为办公室干部,体重为90kg,身高为l75cm。

  

(1)确定体型。理想体重=175-105=70(kg);超过理想体重的百分比=(90-70)/70×100%=%,该患者为肥胖型。

  

(2)查表确定每天每公斤体重所需的热量为:20~25kcal。

  

(3)计算全天所需热量:70×(20~25)=1400~1750kcal。

  

■营养平衡掌握好■

  

在提供给人体一天的热量中,一般蛋白质占12%~20%,脂肪占20%~30%,糖类占50%~60%。蛋白质每克供热量4kcal,脂肪每克供热量9kcal,糖类每克供热量4kcal。这样每天需要摄入三大营养物质的克数可由下列公式计算:

  

蛋白质供给量(g)=1/4总热量×(12%~20%)

  

脂肪供给量(g)=1/9总热量×(20%~30%)

  

糖类供给量(g)=1/4总热量×(50%~60%)

  

假如你身高为170cm,体重为60kg,从事轻体力劳动。计算如下:

  

(1)按照你的身高理想体重应该是:170-105=65(kg);

  

(2)看你的肥瘦类型:(60-65)/65×100%=%,恰好你在±10%之间,属于正常体型;

  

(3)你每天每公斤体重需要的热量为25~30kcal,现按30kcal计算如下:30×65=1950(kcal);

  

(4)你每天应该这样安排三大营养物质的摄入:

  

蛋白质供给量(g)=1/4[1950×(12%~20%)]=59~98(g)

  

脂肪供给量(g)=1/9[1950×(20%~30%)]=43~65(g)

  

糖类供给量(g)=1/4[1950×(50%~60%)]=244~293(g)

  

另外,基于上面所讲内容,我们再提供一种简单的算法。我们认为,一般每日每千克体重(标准体重)蛋白质约需,脂肪约1g,糖类则由全日总热量减去蛋白质和脂肪的热量再除以4,即可得全日需要量。为什么要除以4呢?因为每克糖类供热量4kcal。具体公式如下:

  

蛋白质(g)=标准体重×

  

脂肪(g)=标准体重×1

  

糖类(g)={总热量(kcal)-[蛋白质(g)×4+脂肪(g)×9]}/4

  

我们用这个简单方法重新计算上面的例子(仍按每日每公斤体重需要热量30kcal计算):

  

蛋白质(g)=65×=78(g);

  

脂肪(g)=65×1=65(g);

  

糖类(g)={30×65-[78×4+65×9]}/4=(g)。

  

计算公式虽然看起来复杂繁琐,但耐心计算出的结果,却可以保证你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吃得既开心又放心,所以非常值得一试。

  

注意营养物质的分配

  

为了尽量减轻胰岛负担,糖尿病患者最好少食多餐,如果你觉得很麻烦,至少一日3餐。其食物的分配为:早餐为1/5,午餐为2/5,晚餐为2/5;或每餐均为1/3。

  

如注射胰岛素或血糖总是不稳定,应该每天进五六次餐。可以从三餐中减去一些食物,以供加餐,注意加餐时间最好安排在上午9时和晚上临睡前。

  

■让糖尿病饮食丰富多彩■

  

只要掌握方法和技巧,糖尿病饮食同样可以丰富多彩。只要在规定的总热量下(这一点很重要),糖尿病患者可根据自己的饮食爱好享受美味佳肴。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知道自己一天需要多少热量。接下来这些纸上计算出的热量数值,要想转化为实实在在的食物,还需要了解“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只要你勤快点,多查看本书“附录1食物交换份表”以及“附录2常见食物升糖指数表”,就会使你单调乏味的饮食变得丰富多彩,使吃饭成为一种享受。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5)

  

注意,在根据所列食物和每份重量选择食物时,除了可以任意选择自己喜欢吃的食物,还要尽可能丰富品种,也可以用低升糖指数的食物对高升糖指数的食物进行替代,只要将这些食物所供热量相加,与你每天所需要的热量一致或接近就可以。

  



  

食物交换份的概念

  

糖尿病患者的饮食是需要计算和称重的,日复一日这样做是很麻烦的一件事,所以现在提倡“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即将所有食物分成六大类,同类食物在一定重量内所含的蛋白质、脂肪、糖类和热量相近,因而可以互相替换,不同类食物中每一份所含热量也相近,也可以互相替换。

  

利用这种方法,可以简单快捷地制定食谱,并可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动。下面就是有关食物交换份的表格(表3-2),仔细阅读适合自己所需总热量的那一行很有必要。

  

有了这个表格作为基本框架,你就可以着手制定饮食计划了。

  



  

■喝酒是把双刃剑■

  

不要沾酒似乎一直是对糖尿病患者的一项忠告。但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员经过12年的研究,得出了一个新的结论:滴酒不沾或极少喝酒的男性罹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要比轻度或适度喝酒的男性高出1倍。还有一些研究证明:适度的红酒对心脏等脏器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同时,有大量证据显示:过量饮酒对人体是有严重危害的。酒也能够产生热量,当你喝酒之后应当把这些热量计算到你的饮食中去。因此,我们建议:

  

(1)在医生对你身体评估和准许后,方可适量饮酒;

  

(2)所谓适量,是指1周内不超过两个“酒精单位”,一个“酒精单位”为:啤酒360mL,或干葡萄酒150mL,或白酒45mL;

  

(3)切勿空腹饮酒,尤其是应用胰岛素或磺脲类降糖药的患者;

  

(4)酒精含有丰富的热量(每克产生7kcal),注意总热量不要超标。

  

■吃甜食不是禁忌■

  

“糖尿病患者不必严格限制蔗糖的摄入。”

  

——美国糖尿病学会《2002年糖尿病治疗指南》

  

在最初的糖尿病饮食方案中,主张严格限制糖类食物的摄入,许多医生干脆让患者禁食糖,这是爱吃糖的糖尿病患者的终身悲哀。然而,近年来,糖尿病患者在糖类选择上获得了一些解放。研究证实:糖尿病患者摄入等量的蔗糖与淀粉,无论是对于血糖的短期影响,还是对病情的长期作用都没有明显区别。当然,糖尿病患者如果摄入蔗糖,那么就必须相应地减少其他食物的摄入量,以保证总热量的不变。

  

患者重获吃糖的自由后,病情并没有因为吃糖而恶化,所改变的是由于饮食禁忌的减少,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由于长期舆论的影响,如果你对吃糖仍存有心理负担,可以用我们在“第六招监测血糖定期化验”中讲到的检测知识,自己测一下血糖,看看有什么变化。

  

■不含糖的甜味剂■

  

下列甜味剂可以更好地满足爱吃甜食的糖尿病患者的乐趣。

  

木糖醇本品味甜而吸收率低,在体内的代谢过程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所以吃木糖醇后血糖上升速度远低于食用葡萄糖后引起的血糖升高。但木糖醇在肠道内吸收率不到20%,所以吃多了可引起腹泻。

  

山梨醇山梨醇的甜度是食糖的一半,对血糖几乎没有影响。它在体内变为果糖。

  

甜叶菊类此物是从甜叶菊中提取出来的一种甜味剂,甜度比蔗糖高300倍,食用后不增加热量的摄入,也不引起血糖的波动。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三招(6)

  

氨基糖或蛋白糖类如阿斯巴甜味剂、Alitame(阿力甜)甜味剂等,是由苯丙氨酸或天门冬氨酸合成的物质,是一种较新的甜味剂,甜度很高,其中阿力甜甜味剂的甜度是蔗糖的2000倍,而且对血糖和热量的影响也不大。

  

糖精它的甜度是果糖的300~400倍,可迅速从尿中以原形排出。

  



  

吃水果的奥秘

  

水果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纤维素、矿物质,以及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其中果糖在代谢时不需要胰岛素参加。不同种类水果所含糖量的多少是不一样的,以每百克水果为单位,看看它们的含糖量。

  

●含糖量在10g以下的有:青梅、西瓜、椰子、橙、柠檬、葡萄、桃、李、杏、枇杷、菠萝、草莓、樱桃、橄榄等。

  

●含糖量在11~20g的有:香蕉、石榴、柚、橘、苹果、梨、荔枝、芒果等。

  

●含糖量超过20g的有:枣、红果,特别是干枣、蜜枣、柿饼、葡萄干、杏干、桂圆等。

  

●不少蔬菜可作为水果食用,如西红柿、黄瓜等。每百克糖含量在5g以下,又富含维生素。

  

不论你决定如何去吃,别忘了每日的总热量。

  



  

■如何对付饥饿感■

  

有个心理学实验结论:越压抑自己对食物的渴望,你就越想吃。

  

饥饿感是糖尿病患者经常有的一种感觉。它因糖尿病而起,也将因糖尿病病情的好转及患者的适应调节而减轻或消失。下面一些办法可以帮助你应付饥饿感:

  

适当多吃些低热量、高容积的蔬菜,如西红柿、菠菜、黄瓜、大白菜、油菜、豆芽、茄子、韭菜等;

  

减慢吃饭的速度,延长吃饭的时间:一口菜一口饭交替进食;

  

心理方法,人的饮食量与饮食习惯有关,对不影响营养基础的饥饿感,通过—段时间的忍耐适应,是可以缓解的;

  

此外,患者应相信,减少饮食量并不一定会饥饿,不要事先有饥饿暗示。对糖尿病患者最需要的是营养平衡,过量的饮食无疑会给身体带来负担。

  

■抵御诱惑■

  

在中国,社交活动往往以吃为中心,家庭聚会、朋友宴请、商务会谈等大多都在饭桌上进行。当吃成为一种文化,它就会变成各种各样的方式吸引你,地方菜、自助餐、异域菜、主题餐厅、私家菜、大排档等无一不在诱惑着你,这的确是一个挑战。面对这些诱惑应当把它看做锻炼自己克制力的机会,你可以挑战自己的食欲,但不能挑战自己可能会飙升的血糖。健康饮食并没有使你的生活质量下降,反而会让你更健康,这是时尚。

  

在社交场合,告诉你的好友你的血糖偏高应当控制饮食,他们会给予你充分的理解并监督,不要羞于启齿。你会惊讶地发现周围有不少人和你一样,你只管依据自己的饮食计划做出选择即可。

  

外出就餐时应当先安排好饮食计划,按计划点菜。餐馆的菜往往比较油腻,如果怕浪费可以点小份或者打包一部分。向服务员说明你是糖尿病患者,提前讲明饮食禁忌,关注一下菜的烹饪方式,把油炸换成清蒸,精加工换成粗加工。

  

如果因为在家多吃了几口,或者没能抵挡住朋友的盛情款待而导致血糖回升,也不要懊恼和自暴自弃,这确实是一项磨练人意志的艰巨任务,难免会有反复。你要做的是迅速找到原因,找到可行的方法,避免此类事情再一次发生。

  

糖尿病是一种可好可坏的疾病,它与身体条件以及心理状态有关。糖尿病的治疗关键要看患者自己,每一位患者都应该像提高自己健康水平一样,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精选小食谱■

  

如果你大体算出了自己每天所需要的卡路里,那么可以参照下列食谱烹饪你的美食。如此放心的用餐少了很多担心,你会觉得上面的繁琐计算是值得的。即使你吃腻了也不要紧,只要掌握食物交换份的概念,多查食物交换份表与常见食物升糖指数表,相信你会创造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美味佳肴。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四招(1)

  

走为上策运动降糖

  

两千多年前,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运动与阳光,空气和水是健康的四大源泉。虽然人们深知运动的好处,但是在当今社会,人们习惯把大多数时间花在开车、打电话、坐办公室和看电视,而少了散步和参加运动的时间。当你在决定吃药前,先尝试一下运动的奇妙作用吧。

  

■运动是健康之源■

  

运动锻炼是个神奇的法宝,不管你原来是否热爱运动,只要你现在就开始行动一点都不算晚。运动是最简单的控制糖尿病的方法,它可以消耗脂肪,减轻体重,促进血液在血管中的流动,增强心脏和肺的功能。除此之外,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运动锻炼还有以下好处:

  

(1)直接消耗糖分,起到降血糖的作用;

  

(2)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用较少的药就能达到降血糖的目的,与血糖有关的一些代谢指标(如糖化血红蛋白)也会被改善;

  

(3)调节脂代谢,降低三酰甘油水平,增加高密度脂蛋白(“好胆固醇”)、减少低密度脂蛋白(“坏胆固醇”),改变血液循环,减轻并发症的发生率;

  

(4)对于接受胰岛素治疗的患者,适当的体育锻炼可以协助胰岛素在体内充分发挥治疗效果,减少胰岛素用量;

  

(5)改善情绪,降低心理压力,促进身心和谐。

  

周先生是一名60岁患2型糖尿病12年的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一直不好,最近半年已经开始用胰岛素治疗。他平时不怎么运动,退休前一直坐办公室,退休后也是在家里做做家务买买菜,不怎么出门。开始使用胰岛素他觉得很不适应,血糖波动有时会很大,时常有低血糖反应。他现在终于听从医生的建议开始运动,每天晚饭后半个小时去附近学校的操场上快步走。他每天晚饭后快走四十分钟。开始时坚持不下来,但是后来他戴上女儿的MP3,边听音乐边快步走,伴着动感音乐的旋律走起来很带劲。最近老周检查糖化血红蛋白是,比以往下降了1。现在老周胰岛素的用量开始减少了,低血糖反应很少发生。

  

■运动的奇妙作用■

  

我们前面说过,运动的神奇作用简直可以和胰岛素相媲美。运动开始时,身体需要把葡萄糖和脂肪作为能量来补充所需。葡萄糖和脂肪离开储存它们的地方,进入血流,到达肌肉。葡萄糖在肝中以肝糖原的形式储存,这时肝糖原开始分解为葡萄糖并释放出来。持续运动时,肝糖原被耗尽,肝脏开始利用其他物质制造大量的葡萄糖用以继续提供能量。通过稳定的中度运动,葡萄糖产生开始减少时,机体最终转向脂肪。恰好大多数的2型糖尿病患者有大量的脂肪可以提供。

  

另一方面,如果运动过于剧烈,肝脏实际产生了更多的葡萄糖,肌肉并不能立即消耗掉它们,血糖这时会上升。这也解释了一些人运动后血糖比运动前更高的现象。肝脏产生如此多的葡萄糖的原因是剧烈的运动迅速地耗尽了肌肉中葡萄糖的储备,剧烈运动不会持续很长时间,一旦运动结束,多余的葡萄糖会重新补充进肌肉组织。运动剧烈时葡萄糖是最好的能量来源,因为它比脂肪转变成能量快得多。对于强度不大的运动,身体会优先使用脂肪,因为等量的脂肪比葡萄糖提供的能量更多。

  

运动时,非糖尿病者和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水平会下降,这不会使血糖升高。这是因为在运动时,血液中的葡萄糖进入肌细胞并不需要胰岛素的参与,而且运动时快速的血液循环将小部分的胰岛素更频繁地带到肌肉,肌肉对胰岛素更加敏感了,从而改善了胰岛素抵抗,这恰恰是2型糖尿病患者最希望达到的目的。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四招(2)

  

■跨越运动的障碍■

  

曾经有一位美国朋友向我讨教减肥的秘方,当我给他介绍了一种药后,向他解释要加强运动锻炼。他说:你讲的话我全懂,要是能做到,还需要药吗?的确,让一个没有运动习惯的人天天坚持锻炼,让运动成为他生活的一部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认真对待,需要克服一个最大的障碍,那就是习惯。这实际上是对决心和毅力的挑战。为什么只相信药物,不相信自己呢?

  

■运动,你准备好了吗■

  

在你了解了运动无以替代的好处之后,应当从沙发上起来决定做点什么了!在开始运动之前有必要制定一个合理的锻炼计划,这可以向你的医生或者专业人士请教,根据你的实际情况做出设计。锻炼计划可以非常简单,比如每天傍晚与邻居相约散步等,试着将运动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遛狗、走楼梯都是不错的选择。

  

一些糖尿病患者由于平时缺乏运动,稍微活动就会觉得疲乏不适。所以,在你的运动计划中,运动量要循序渐进。可以先从散步开始,慢慢过渡到慢跑、登山等。时间可以从每次10分钟开始逐渐增加。另外,每天开始运动时也要循序渐进,先热热身,原地做些伸展和深呼吸,以防身体出现不适。运动时如果出现胸部不适、恶心、头晕、气短以及视物不清等情况,应当立即暂停,并及时寻找原因,或寻求医生的帮助。

  

■哪些糖尿病患者不宜运动■

  

虽然绝大多数糖尿病患者都能从运动中获益,但是由于运动会引起身体的明显变化,对一些患者可能产生不良影响,所以,在你打算运动之前,应先对照下列条款,或咨询一下医生,看看你是否适合运动。下列情况不宜进行运动:

  

重型糖尿病患者,空腹血糖在25mmol/L以上,运动可能出现高血酮,故禁止运动;

  

糖尿病患者并发急*染、酮症酸中毒时,要停止运动;

  

糖尿病患者有严重消耗体征、高血压、视网膜病变、心肾衰竭并发症时,运动要谨慎,禁止剧烈运动;

  

用胰岛素治疗的患者,在注射胰岛素后、吃饭以前,是胰岛素发挥作用最强时,此时不要进行运动锻炼,否则容易引起低血糖。

  

耐力运动属于有氧运动,它能够增强呼吸、心血管功能和改善代谢过程。耐力作为一种运动形式,等于力、距离和重复次数的乘积,是指在一定强度下,在较长的时间里(一般不少于15分钟)重复同一动作的运动。其运动强度不大而有一定的持续时间,这种运动有利于机体的有氧代谢。

  

有氧运动可增强心、脑血液供应,促进脂肪消耗,运动后使你精力充沛。

  

■掌握运动的“火候”■

  

糖尿病患者运动时既要有一定的运动负荷,又要考虑每个人的年龄和身体状况,运动量不是恒定的。这里给你介绍两个简单的衡量办法,帮你掌握运动的“火候”。

  

自我感觉运动后有点疲劳,但感觉舒服。运动后周身微微出汗而不是汗湿背衫。

  

通过心率脉搏估算给你一个简单的公式:运动时的正常心率=170-年龄。注意,要在运动过程中心率比较快的时候测,而不要等到运动完休息一会儿才测。

  

运动后别忘测心率

  

运动后检测心率是控制运动强度的一种简单和必要的方法,运动后的心率以不超过每分钟(170次-年龄)为宜。

  

■晨练的利弊■

  

很多人有一个习惯,清早起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锻炼。对于上班族来说,没有比这个时间段更容易选择的了。但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如果你能避开这个时间段,锻炼对你的帮助可能会更大些。因为,晨练时你要面对以下问题: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四招(3)

  

(1)清晨气温较低,人的交感神经比较兴奋,糖尿病患者又多有心脑血管并发症,遇冷空气刺激或者劳累很容易突然发病;

  

(2)清晨大多数人都是空腹锻炼,极容易诱发低血糖,甚至引起低血糖昏迷,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是很危险的;

  

(3)清晨空气污染较重,尤其是浓雾之晨的空气,污物、灰尘、细菌很容易经呼吸道进入人体内,这不适合于任何人群,特别是糖尿病患者的抗病能力差,容易造成肺部及支气管感染而加重病情。

  

■最时尚的运动方式■

  

徒步走,是一种最简单易行的运动。你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进行。下班回家的路上,去菜市场的路上等。当然,还有你专门选定的幽雅的小路径。在不知不觉中,你成为锻炼一族,你的身体发生了改变。有报告显示,尤其是晚饭后半个小时,徒步走坚持40分钟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

  

“时尚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这句话经常得到应验。徒步走,正在成为一个流行的锻炼方式。在北美地区,每天有大约八千万人进行这种锻炼。

  

■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强度■

  

按照自己的个人情况掌握运动的强度也很重要。较年轻身体状况较好的患者可以选择强度较大的运动,老年人或有心血管并发症等身体状况不很好的人可选择较低强度的运动。

  

每次运动以消耗至少8千卡热量(相当于一两半米饭)为宜,即大强度运动5分钟,中等强度10分钟,低强度20分钟,最低强度30分钟。

  

大强度运动:游泳、跳绳、快跑;

  

中等强度运动:做操、打羽毛球、平地慢跑;

  

低强度运动:跳交谊舞、平地骑车;

  

最低强度运动:太极拳、散步、做家务。

  

■给并发症患者的运动提示■

  

并发冠心病的患者运动前应当向医生咨询,了解自己的心脏状况。如果病情较稳定,可进行较缓和的运动,比如打太极拳、散步,最好不要进行游泳、跑步、打羽毛球等较剧烈的活动。运动的时候要带好急救药品,如硝酸甘油等,并且找一个伙伴一起运动。

  

并发高血压的患者运动前应首先确保血压控制较好,尽量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并且选择温和的运动方式,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低血糖的发生是比较危险的,如果运动时突然感觉到心慌、手抖、出虚汗、眼前发黑、口唇发麻等症状应当立即停止并坐下休息,同时吃点糖果、巧克力、甜点或喝甜果汁。如果身边没有吃的东西则应向路人求助。有条件的话应当立即测血糖,找出低血糖的原因,预防再次发生。血糖不太稳定的患者尽量避免空腹运动和饭前运动,更不要突然加大运动量。增加药量或改变用药要小心,最好随身携带糖果食品。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不要做使血压升高的运动(比如举重),或者使眼球振动剧烈的运动(比如跳绳)。可以使眼压改变的运动也不适合,比如跳水和登海拔较高的山。应当避免使眼睛低于心脏,比如过于弯腰。

  

有些患者在长时间走路后会感到腿疼,这可能是因为腿部血液供应不足,不能满足腿部肌肉的需要,你需要咨询一下医生,排除其他可能发生的病变,但不必放弃散步,只要适当缩短行走的距离或者中间休息一下,时间长了你可能会发现你能走更长的路。糖尿病末梢神经损伤的患者,要有合适的袜子和鞋子,每次运动完应当检查一下,防止脚上的皮肤被磨破。合并糖尿病足病的患者应避免使双脚受到太大压力,可以选择游泳或者爬行,注意要听取医生的建议。

  



  

预防运动中低血糖

  

为避免在运动中发生危险的低血糖症,请采取以下措施:

  

检测血糖应该在运动之前检测血糖水平;

  

热身在开始锻炼之前,先进行5~10分钟低强度的热身运动;

  

补水运动会引起水分的大量消耗,因此注意在运动前、运动中和运动后补充足够水分,以防止脱水;如果天气炎热,则应当补充更多水分;

  

缓慢减速剧烈运动的时候,不要突然停止,应逐步降低运动强度,花5~10分钟时间使心率逐渐降低到运动前的水平;

  

携带碳水化合物随身携带一份可以快速产生作用的碳水化合物,万一发生了低血糖症,立即服用;

  

最后检测一旦运动结束,需要再次检测血糖水平,以确保血糖不会降得太低。

  



  

■1型糖尿病患者如何运动■

  

1型糖尿病患者在运动过程中十分容易发生低血糖,所以,需要在运动前先吃一份点心。那么,吃多少合适,什么时候吃,取决于患者的血糖指数,以及预先计划的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中等强度的体育锻炼持续超过半个小时,便可能需要一份含15克以上碳水化合物的点心。如果参加一小时以上更高强度的锻炼,则需要一份至少包含25~50克碳水化合物的点心。如果正在进行长距离骑车或类似的活动,除了补充碳水化合物之外,还需要再补充蛋白质或者脂肪,以延长葡萄糖作用的时间。一般在运动前大约15~30分钟吃一份点心,可达到最好效果。因此,为了避免低血糖症的发生,不要在用餐后立即开始运动,也不要在胰岛素水平处于巅峰的时候进行运动。

  

一般情况下减少胰岛素的使用剂量20%,允许糖尿病患者运动3小时,而减少50%则应在90分钟后停止运动以防止低血糖的发生。此外,胰岛素的注射部位也很重要,因为这决定着胰岛素起作用的速度。如果你在跑步,而胰岛素注射到了大腿里,这就比注射到上臂起作用更快。每个糖尿病患者情况不同,必须通过测量锻炼前、锻炼时和锻炼后的血糖决定需要的胰岛素量。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来说,血糖水平迅速超过,且同时出现酮症,则应暂时避免活动。

  

■战胜厌倦,保持运动的魅力■

  

丧失动力与懒惰是人们坚持运动、追求健康的最大障碍。在运动计划的开始阶段,我们发现自己很快对相同的锻炼程序感到厌倦,而厌倦可能会让我们最终放弃运动。定期改变运动的方式是个不错的办法,比如本周跑步,那么下周尝试爬山或者打球。另外,结伴运动或者参加一个团队,会得到鼓励与动力。设定一个目标并达到它也是一个不错的办法,同时给自己一点奖励。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1)

  

科学养生辅助治疗

  

我国自古就有养生传统,养生思想更是博大精深,之所以能流传至今,定有它的道理。当今的科学还没发展到足以解释这些道理的水平,但有一点是确定的,即养生的思想和方法可以帮助我们的身体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科学养生的精华所在■

  

我国历史上许多对生命有过研究的伟人,如老子、孔子、吕不韦、孙思邈,他们既是养生理论的创造者,也是受益者。一切有益于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都将成为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方法。这里我们提炼出一些精华观点。

  

整体观人是个整体,不能孤立地看待一些局部的病变。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本身各系统组织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也就是说: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对任何局部的病变,要从整体上来分析和采取措施。

  

顺应自然人与自然息息相关,古人认为天地生万物,人是万物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与自然有着“约定”的规则,要顺应自然。

  

平衡一个健康的生命一定是建立在“平衡”基础上的。古人把它概括为:阴阳平衡。它包括了精神、心理、劳逸、性、物质代谢等所有的平衡。平衡既是宇宙万物赖以生存的基本法则,也是众多养生保健方法的共同基础。

  

形神共养养生学既重视养神又重视养形。所谓“养神”,主要是安定情志、调摄精神,属于人的精神世界、心理活动范畴;所谓“养形”,主要是指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等躯体锻炼和调养,它的包涵内容相当广泛。“养形”和“养神”的结合,是养生的高级境界和方法,非常适宜于包括糖尿病患者在内的多种慢性疾病患者。

  

科学养生的途径

  

(1)思想与涵养养生;

  

(2)精神心理养生;

  

(3)饮食养生;

  

(4)运动养生;

  

(5)文娱养生;

  

(6)物理养生。

  

■人体也有一个太阳■

  

对于人类来说,太阳是最重要的天体,没有了太阳,便没有了生命。

  

人体中的阳气(活动力),是随着太阳而起伏的。从凌晨鸡鸣开始,阳气长而阴气消,人体的精力、活动力逐渐增强。中午以后,阳气开始消退,阴气逐渐增强,人体的精力也随之减弱。入夜后阳气便潜藏起来,阴气独盛,人就要休息。

  

现代科学证实,人的激素水平,如肾上腺皮质激素在一天里的起伏周期也符合太阳的消长规律。早晨激素水平最高,上午4小时的分泌量占全天总量的40%,下午分泌减少,深夜近乎停止,后半夜又逐渐增加。所以,一般人早晨感到精力充沛,在阳气开始下降的13:00到14:00,许多人感觉困倦。这就是人体的生物钟。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的生物钟由于长期的习惯和适应会发生改变,但是,从养生学的观点看,人最好按照太阳阴阳消长的规律来安排起居生活。

  

■糖尿病患者的春夏秋冬■

  

糖尿病患者对天气变化的适应能力下降,在气温突变寒冷时,容易并发感冒或心脑血管等疾病,而使糖尿病病情加重。

  

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好时节,也是病毒、细菌等各种微生物生长、传播的好时节。诸如中医讲的风温、春温、温毒、瘟疫等疾病,以及西医讲的感冒、急性支气管炎、肺炎、流脑、肝炎、过敏等都好发在春季。由于糖尿病患者抵抗力低,春季病容易诱发糖尿病并发症,或使病情恶化。此外,中医认为,春季属“木”,与“肝”相应,肝主情志。所以在春季,人的情绪容易波动。要给自己提个醒,别让情绪影响了健康。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2)

  

一般来讲,夏季是血糖最低的季节。应该说这是糖尿病患者振作精神的好机会。但是,夏季的炎热也会带来许多问题。闷热的天会可能使你心情烦躁,过多的出汗使身体更加虚弱,空调使用不当带来的空调病,天长夜短带来的睡眠不足,新鲜可口的瓜果让人垂涎三尺等。所有这些如果注意不当,夏季同样可以成为让你难过的季节。

  

如果你已平稳度过夏天,切不要轻视秋季。秋季气候干燥,寒热多变。既有夏季的余热,又有冬季的寒风,加上秋季“燥”气偏盛,因此,诸如皮肤干燥、便秘、易悲感等都可能干扰病情。这个季节,你的起居要根据气候的变化勤于调整,保持大便通畅,护理好皮肤,不要放松对疾病的监测,为过冬创造良好条件。

  

冬季是个多事的季节,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也是个考验。在冬季,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一般都要升高,病情容易复发或加重。这是因为,寒冷会刺激交感神经兴奋,使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促使肝内的葡萄糖释放,使肌肉等组织对糖的吸收和利用减少,导致血糖的升高。所以冬季是相对危险的季节。糖尿病患者,特别是老人要特别注意,提前防御寒冷侵袭。

  

■走出情绪的低谷■

  

在一切对人不利的影响中,最大的危害就是恶劣的情绪和心境。

  

人生活在自身矛盾之中。形与神二者虽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但它们之间仍存在着生理与心理的矛盾。喜欢吃的不一定是身体需要的,爱喝的可能损害健康;成瘾的东西可以让人获得一时的*,但到头来落得个灵魂丧失。这一切都会带来情绪的变化。

  

人不仅与自身构成一个矛盾体,与社会也形成一对矛盾关系。人际关系、利益关系、人生价值观等都会使情绪反常。深入分析各类不良情绪产生的根源,最终都与欲望有关。欲望本身也是一种精神状态,这种精神状态改善的根本力量在于自我觉悟,在于对生存环境的客观认识和调节。一般来说,一个人不可能实现他一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所以,正确对待欲望,合理节制欲望是智慧的表现。

  

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曾提出以下10个建议,帮助人们摆脱不良情绪,保持心理平衡:

  

(1)不要过分苛求自己;

  

(2)对他人期望值不要太高;

  

(3)疏导自己的愤怒感;

  

(4)大度,适当屈服;

  

(5)暂时躲避;

  

(6)找人倾诉;

  

(7)帮助别人;

  

(8)给自己减负,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

  

(9)善解人意;

  

(10)娱乐。

  

从今天开始,接受自己,走出情绪的低谷。

  

■直面紧张与压力■

  

不能笼统地评价紧张给身体带来的利弊。因此,生理学家总是谨慎地使用这个概念,他们认为短时的紧张是有益于机体的,可以帮助机体度过危机。紧张带来的机体反应涉及到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在化学结构上与性激素相似,有许多作用,比如治疗皮肤炎症,在应急时将蛋白质转化为葡萄糖以保证对心、脑的供应等。但持续激素刺激会使骨骼变脆、肌肉消耗、血糖升高,发生糖尿病。此外,长期的紧张等情志反应,可能导致下丘脑-肾上腺髓质系统和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的变化。这两个系统长期或反复被激活并作用于胰岛细胞可导致胰岛素的分泌紊乱,从而诱发糖尿病。所以,紧张不仅可能引起情感危机,如果持续下去,还可能引起糖尿病或其他疾病。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3)

  

紧张往往与压力联系在一起。有时候也许你并没有意识到紧张与压力的存在,但不明原因的血糖升高、头痛、胃部不舒服、容易疲劳,以及无明显原因出现皮疹等,往往标志着你该直面紧张与压力。最重要的是分析原因,设法消除。此外,深呼吸和一些户外运动等本节所谈及的诸多方法都可以尝试。

  

■由怒而生的身体毒素■

  

养生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养心,养心的一个关键是要静心,特别是不能动怒。因为,动怒不仅仅是一个情绪变化的问题。也许你不知道,在你生气发怒的时候,除了精神紧张外,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去甲肾上腺素的物质,这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物质,在正常情况下,大脑分泌的这种物质非常少,对人体有某些调节作用。但是,如果经常生气发怒,它会像毒素一样给我们的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生气和恼怒是健康的大敌。能否克服这一点,是保持健康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糖尿病患者的一项控制指标。糖尿病患者要像

  

管理饮食一样,管理好自己的情绪。

  

清代有两位养生家奄景铭和石成金,他们的两首诗值得一读。

  

不气歌

  

他人气我我不气,我本无心他来气;

  

假若生气中他计,气下病来无人替;

  

请来医生把病治,反说气病治非易;

  

气之为病太可惧,诚恐因气把命弃;

  

我今尝过气中味,不气不气真不气。

  

莫恼歌

  

莫要恼,莫要恼,烦恼之人容易老。

  

世间万事怎能全,可叹痴人愁不了。

  

任你富贵与王侯,年年处处埋荒草。

  

放着快活不会享,何苦自己寻烦恼。

  

莫要恼,莫要恼,明日阴晴尚难保。

  

双亲膝下俱承欢,一家大小都和好。

  

粗布衣,菜饭饱,这个快活哪里讨。

  

富贵荣华眼前花,何苦自己讨烦恼。

  

恼怒的临床表现

  

症状:面色苍白或青紫,呼吸急促,口干。

  

体征:舌燥,脉快,血压升高。

  

其他指标:唾液、胃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水平明显升高。

  

■心不快乐空服药■

  

想快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它需要经营。

  

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通俗地道出了快乐的健康意义:

  

人或生来血气弱,不会快活疾病作。

  

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全消。

  

心病还要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

  

且听我唱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

  

巴甫洛夫曾经说过:“愉快可以使你对生命的每一跳动,对于生活的每一印象易于感受,不管躯体和精神上的愉快都是如此,可以使身体发展,身体强健。”伴随着愉快的运动就是笑,笑不仅是一个物理运动,也是一个化学反应过程。人笑的时候,伴随着面部肌肉的收缩,血液流通在改善,细胞吞噬能力在增强,脏腑组织功能在提高。

  

既然快乐有这么多好处,那么,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努力感受人生的乐趣和美好而笑口常开。如何才能快乐呢?有一句大家都知道的谚语:“知足者常乐”。有多少人肯知足呢?尽量来克服以下11种想法吧,它们是著名心理学家埃利斯的忠告:

  

(1)一个人应该被周围的每一个人所喜欢和称赞;

  

(2)一个人必须能力很强,在各个方面都有成就,这样才有价值;

  

(3)有些人是败坏的、邪恶的,所以应该得到责骂和惩罚;

  

(4)当事情未如己意时,是很可怕的灾害;

  

(5)不幸福、不快乐都是外界造成的,自己是无法控制的;

  

(6)我们必须非常关心危险可怕的事情,而且必须时刻忧虑其危险性和可怕性;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4)

  

(7)逃避困难与责任比面对困难与责任容易;

  

(8)一个人必须依靠别人,而且需要一个比自己强的人做依靠;

  

(9)过去的经验和事情决定和影响目前的行为,而且其影响是永不消失的;

  

(10)一个人应该为别人的难题与困扰而烦恼或紧张;

  

(11)每个问题都仅有一个正确的解答,我们必须找到它。

  

■养生六法保健康■

  

养生学有个基本主张,就是人的大脑要一张一弛,劳逸结合。生理学家认为,保持健康的生理状态,单靠肌肉的活动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一定的大脑细胞负荷,让大脑也做运动。下面六招是大脑的有益运动,它让你更健康。

  

◆乐音养义

  

有人做过试验,高血压患者在听巴赫小提琴协奏曲后,血压可下降10~20毫米汞柱。老年人喜欢听年轻时熟悉的乐曲,是因为它能带来身体上的反应和健康。

  

一曲悠扬欢快的乐曲,将把你带到一个轻松自如的意境中去。相传很早以前,虞舜为了解除人们心中的不愉快,发明了五弦琴,创作了南风歌。古人发明的角、徵、宫、商、羽“五音”,对应着肝、心、脾、肺、肾“五脏”,《史记》记载:“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畅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徵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故乐音者,君子之所养义也。”音乐是一种有节奏、有规律的声波振动,这种适度的能量能引起人体组织细胞发生同步共振,起到一种微妙的细胞按摩作用,同时,也会产生一些有意义的化学反应。现代的许多研究证明: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调对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能改善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功能,协调各系统器官的活动,使血脉通畅,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代谢及分泌等。

  

◆书养其人

  

读书养身有两种情况,一种为随便翻翻,作为休闲之消遣;第二种是寄情意于书卷。古有“读十年书、养十年气”的说法,清代的张英更把读书视为安养心神的第一妙物。写字,古时称为“书”。书画可以安定情绪,畅人胸怀。操作时,凝神和气,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实掌空;不仅指、腕、肘、肩随之而动,腰腿、全身各部以及气息也在随之协调运动。这样,既练静,又练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一静一动,生息不断,使气血经络通畅,不失为一种室内保健操。

  

◆情有所寄而后安

  

大自然赋予人类的鸟语花香、青山绿水,在美学家看来可以培养美感,在医学家看来可以疗病。

  

在古代,人们曾把自然界的花草流水等拟药化,用中药的性味来说明其治病的道理。如《幽梦续影》中记载:“琴医心,花医肝,香医脾,石医肾,泉医肺,剑医胆。”《蝶隐》中说:“琴味甘平,花辛温,香辛平而燥,石苦寒,泉甘平微寒,剑辛烈有小毒。”《闲居杂录》总结说:“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时可胜过服药。其实人无处不在自然的调养之中,只是习以为常不察觉而已。人之所以为万物之灵,其根本在于人有一个复杂的心灵,赋于人情感、思想。生活不能是空白,人不可能无所思、无所感,思想情感活动是健康的内容之一。所以,如何让健康的人养护好身体,如何让患者康复其身,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安顿好人的大脑和心灵。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5)

  

◆恬淡心静

  

糖尿病患者要经常保持恬淡心静的心态。

  

《黄帝内经》中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养生思想,即“恬淡虚无,真气存之,病安从来?”就是说人要保持恬淡心静的状态,就会有充足的真气,那疾病从何而来呢?恬淡心静让人放松,祛除杂念,心情安静,这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很重要,尤其是面对日常生活的种种变换时,要调气养心,有意识地锻炼自控能力,使心身能得以休养,这样做可以保护中枢神经,使大脑皮层因过度兴奋和抑制造成的功能紊乱得到矫正。

  

◆中庸戒偏

  

中庸体现在不偏不倚,心身以和为安。对于糖尿病患者,中庸能使心身少受因偏激带来的伤害。如何才能中庸?针对自己的偏性,用对立的思想和方法去中和它。急者,缓之;躁者,静之;心胸狭窄者,宽之;重者,轻之。如此等等。古人有云:凡事中庸以和,人则有佳年。

  

◆升华与宣泄

  

如果你的不良情绪得不到有效的升华,那就把它宣泄出来。

  

有时人的郁怒通过短时间而适当的宣泄能得到很好的调节。宣泄的方法很多,可以倾诉一场,大哭一场,大唱一场。但是,宣泄必须适当,否则不但不能起到调节的作用,反而还会增加新的苦恼。怎样才是适当的宣泄呢?第一,要分析自己郁怒烦恼的原因,有没有发作的理由。第二,发泄时间不宜长。第三,宣泄要分场合。第四,宣泄不宜频繁。对不良情绪的调节,我们首先提倡自我调节,积

  

极地升华。

  

■什么是导引之术■

  

意念所到的地方,其血流会增加。中医讲:“意可行气,气可行血。”

  

导引,也称为气功,是祖国医学宝贵遗产的一部分。我们的祖先在与疲劳、疾病、衰老进行长期斗争的过程中,逐渐摸索出来这样一种独特的健身、防病的方法。它的历史源远流长,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一般来说,气功不是针对某种疾病的疗法,而是一种非特异性疗法。它通过呼吸吐纳、意念及形体运动等心身活动,达到改善人体全身功能的目的。而糖尿病本身也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尤其是中、后期患者,各脏腑功能状态虚弱,抗病能力不足,极需要从整体上鼓舞人体正气。气功以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平衡阴阳,使人体气血流通、阴阳平和、正气渐充,人也自然神清气爽了。

  

也许你觉得气功很玄妙,不可琢磨,但是它有一个最基本的、也是共同的要领,那就是——顺乎自然。无论你选择练哪种功,如果刻意地琢磨动作,勉强意志,甚至急于求成,都不叫顺乎自然。气功来源于人体自然状态下的发现,因此练功时越是自然、轻松,越能融入自然环境,也就越容易体会到顺乎自然的意境,也就越容易激发体内的元气。否则达不到强身健体的效果,甚至适得其反。

  

太极拳——古人的智慧

  

糖尿病患者的运动要求遵循有氧运动、量力而行、持之以恒三原则,以选择适量的、全身性的、有节奏感的锻炼项目为宜。太极拳属于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养生术,具有轻松柔和、连贯均匀、圆活自然的特点,对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骨骼肌肉等都有良好作用。再加上它要求意识引导动作,配合均匀深长的呼吸,练习之后周身经络疏通、血脉流畅、身心舒适、精神爽快,尤其适合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练习。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6)

  

■别小看按摩■

  

按摩是一种非常安全的物理疗法。它不需要设备,不受环境的限制,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糖尿病患者如果能经常性地用手指或笔杆等物品按揉一些特殊的穴位,时间长了,一定能获得一些好处。下面针对常见的糖尿病症状,介绍一些穴位。

  

(1)口渴鱼际

  

(2)眼病睛明、太冲

  

(3)心悸神门、内关

  

(4)盗汗后溪、阴郄

  

(5)多食内庭

  

(6)高血压太冲

  

(7)腹泻天枢、上巨虚

  

(8)胸闷中脘、内关

  

(9)胸痛膻中、内关

  

(10)阳痿大赫、关元

  

(11)怕冷关元、神阙

  

(12)皮肤瘙痒曲池、血海

  

(13)多尿关元

  

(14)便秘天枢、丰隆

  

(15)失眠神门、三阴交

  

(16)阴痒蠡沟

  

(17)下肢疼痛或麻木委中、承山、昆仑、太溪

  

■什么时候需要维生素■

  

一般来说,如果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多样,是不会缺乏维生素的,也不必另外补充。但由于糖尿病在饮食摄入方面有一些规定,一些患者可能存在维生素不足的问题,因此,咨询一下营养师看看你习惯的膳食结构是否合理是必要的。因为,糖尿病与维生素存在下列关系。

  

维生素C缺乏时易加重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它富含于新鲜的蔬菜水果中。

  

维生素A缺乏时易加重糖尿病眼部并发症,它在动物肝脏、禽蛋中含量丰富。

  

维生素E摄取充足维生素E的人,其患2型糖尿病的概率比维生素E缺乏的人群低30%。

  

B族维生素缺乏时易加重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特别是维生素B6缺乏与糖尿病并发神经病变有密切关系。在出现维生素B6水平低于正常值的情况下,患者每日服用维生素B6100毫克,共6周后,可以缓解疼痛及麻木症状。荞麦、燕麦、绿色蔬菜、蛋类及内脏中含量丰富。

  

■新的生命要素——几丁质■

  

你可能第一次听说几丁质这个奇怪的名词,它还有个名字叫甲壳素。根据这个名字,你大概可以推断出它来源于虾、蟹、昆虫等甲壳动物。近年来对几丁质的研究发现,它对人体有着独特的调节机制,被欧美一些学者称为“人体不可缺少的第六大生命要素”。

  

下面是几丁质的一些作用:

  

(1)调节免疫、扶正固本;

  

(2)降低血糖、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及脂肪肝;

  

(3)抗肿瘤,激活淋巴系统,防止癌细胞转移;

  

(4)抑制真菌,有抗菌活性,抗菌谱广泛;

  

(5)治疗关节炎,保护关节软骨。

  

其中,调节免疫,降低血糖、血脂,防止动脉硬化,对糖尿病患者都是非常有利的。在我国古代医学文献中,也有不少将螃蟹(肉、腿、壳)视为良药的记载。古人的经验与现代科学发现在这里得到了统一。

  

■天然的血管清道夫——蜂胶■

  

蜜蜂把汲取的各种植物精华与自己的分泌物相混合,形成了极具营养与医疗价值的混合物——天然蜂胶。蜂胶内服可降血脂、降血黏、清除血管内壁积存物、抗血栓,有着“血管清道夫”的美誉。

  

蜂胶富含水溶性膳食纤维、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E、维生素C及微量元素锌、硒,这些都是对糖尿病患者大有裨益的物质,因此蜂胶很适合糖尿病患者,尤其是合并高脂血症的患者。服用蜂胶既能降脂,又辅助降糖,改善糖尿病症状,减少胰岛素或口服药的用量,除此之外,蜂胶还能抗病毒、抑菌杀菌、调节免疫。所以,蜂胶是自然界赐予人类的健康佳品。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7)

  

■如何获得有益的微量元素■

  

近年来,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些微量元素与糖尿病的关系,胰岛素发挥降糖作用也必须依赖某些微量元素。

  

▲铬铬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对糖类的代谢起着重要作用。动物肝脏、蘑菇、花茎、甘蓝、奶酪、绿豆、海产品等含铬较多,在精制的食物中含量很少。目前吡啶酸铬是安全性较好的食用铬。在美国自1989年以来,每年约有一千万人服用吡啶酸铬,他们推荐正常人每日的补充剂量为50~200μg。补铬可减轻糖尿病症状,减少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用量,有利于降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病风险。据国外报道:每天给糖尿病患者补充吡啶酸铬500μg,4个月后糖化血红蛋白从%下降到%。

  

▲钙糖尿病患者容易缺钙,这是因为持续性高血糖可导致渗透性利尿,使钙从尿中流失。低血钙容易导致骨质疏松,而游离的钙进入血液,又易沉积在血管壁上,使血管失去弹性,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因此,糖尿病患者要尽量防止缺钙,适当补充一些钙。在牛奶、海产品、大豆、骨头汤中钙的含量比较丰富。

  

▲镁镁与胰岛素分泌关系密切。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患者伴发心、肾、视网膜及神经病变可能与缺镁有一定关系。所以糖尿病患者要多吃粗粮、豆类、硬壳果类和绿叶蔬菜这些富含镁的食品,以帮助改善糖耐量,减少胰岛素的用量,降低糖尿病并发症和死亡率。

  

▲锌锌被誉为生命的火花,胰岛素合成与分泌时都需要锌的参与。缺锌,容易造成血胰岛素水平下降,及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因此,患者适当补锌,有助于降低血糖,减轻糖尿病的并发症。锌在麦麸、肉类、海产品中含量丰富。

  

■橄榄油的好处■

  

《创世纪》记载:一场淹没世界的洪水过后,挪亚放出了嘴里衔着橄榄的鸽子,表示平安和生命又重回大地。

  

上个世纪人们发现希腊人很喜欢吃油脂食物,摄入量在全世界名列前茅,然而,他们的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却是世界上最低的国家。这一现象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浓厚兴趣。为什么摄入大量高脂食物却不发生心血管疾病呢?经过深入研究最终发现,地中海地区的人们长期习惯食用橄榄油,而橄榄油中含有大量对心血管系统有保护作用的单不饱和脂肪酸。“希腊现象”告诉我们橄榄油的好处。

  

■巧用调味品■

  

咖喱以色列的科学家们从咖喱中提取分离出了一种凝胶样可溶性纤维,实验证明,它能使人空腹血糖水平下降,糖耐量升高,血胆固醇水平下降。印度营养学家将咖喱粉给1型糖尿病患者服用,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肉桂美国农业部安德森博士发现,许多调料有助于促进胰岛素活性,从而使机体可以更有效地利用糖类,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肉桂可以使人血中胰岛素升高3倍,但是大多数调料的这种作用不明显。

  

■蔬菜的功能■

  

食物中并不缺乏我们人体需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由于糖尿病患者不科学的饮食管理,可能导致某些微量元素或维生素的摄入不足。因此,下面介绍一些不仅营养丰富,而且对糖尿病患者有利的蔬菜。

  

洋葱早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人员就从洋葱中分离出了抗糖尿病的化合物,该化合物类似普通的抗糖尿病药物氨磺酰(甲糖宁),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合成和分泌。此外,洋葱含有前列腺素A和含硫氨基酸,有扩张血管、降血压、降血脂、防止动脉硬化的作用,对预防糖尿病的并发症有益。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8)

  

南瓜日本北海道有一个村子,村民们以南瓜为主食,后来人们发现这个村上的人没有一个人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科学家在不破坏南瓜所含成分的情况下,用真空干燥技术把南瓜制成了粉末,并从小剂量开始治疗糖尿病,结果得到了意外的收获。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南瓜中含有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物质,还含有丰富的果胶(一种水溶性多糖)。果胶进入肠道后能抑制葡萄糖的吸收。经常吃南瓜还有防止胆固醇过高、预防动脉硬化的功效。此外,南瓜子炒食,对防治前列腺肥大也有一定帮助。

  

豆类以小扁豆为最佳。豆类中含有丰富的可溶性纤维素,大量研究证明,这些纤维素可以显著降低血糖、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特别是对于有心脏病的糖尿病患者更为有益。采用高纤维素饮食的患者,其替代治疗所需的胰岛素和其他抗糖尿病药物的需要量可相应减少。

  

苦瓜性寒味苦,富含多种营养成分,尤其维生素C的含量高居各种瓜类之首。药理试验发现,苦瓜中所含的苦瓜皂苷,有一定的调节血糖作用。

  

黄瓜含糖量仅%,糖尿病患者可以此代替水果食用,并可从中获取维生素C、胡萝卜素、纤维素、矿物质等。黄瓜中还含有丙醇二酸,能抑制身体中糖类物质转变为脂肪,故身体肥胖的糖尿病患者及合并高血压、高血脂的糖尿病患者更应多食黄瓜。

  

银耳营养丰富,被人们誉为菌中明珠。因为银耳富含食物纤维,糖尿病患者食之有延缓血糖上升的作用。在动物实验中发现,银耳多糖可将胰岛素在动物体内的作用时间从3~4小时延长至8~12小时。因此,银耳对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有利。

  

莴笋、竹笋糖和脂肪含量均很低。其中莴笋含胰岛素激活剂,对糖尿病患者有益,竹笋属高纤维素食物,可延缓糖尿病患者肠道中食物的消化和葡萄糖的吸收,有助于控制餐后血糖。

  

菠菜有促进胰岛素分泌的作用。

  

蘑菇为高蛋白低脂肪食物,也有降血糖、降血脂作用。

  

西红柿含糖量低,富含维生素等,适合糖尿病患者经常食用。

  

■无腿的肉更好■

  

自然界给我们人类提供了极其丰富的食物种类,你有充足的理由选择最有利于机体健康的食物。在选择肉食的种类时,腿越少的动物对你越有利。相对比较起来,四条腿的猪、牛、羊等不如两条腿的鸡、鸭等禽类,两条腿的禽类又不如没有腿的鱼类,尤其是深海鱼。当然,腿多的食物也不是绝对不能吃,只是在有选择的情况下无腿的肉更好。下面的2个报告将帮你加深理解这一观点。

  

报告1鳝鱼对糖尿病有良好的辅助治疗作用。从鳝鱼中可提取分离出黄鳝鱼素A和黄鳝鱼素B,这两种物质具有显著的降血糖和调节血糖生理机能恢复正常的作用。

  

报告2荷兰国立公共卫生和环境保护研究部门的研究人员发现,经常吃鱼的个体发生糖耐量减低的风险比不吃鱼的个体降低一半。比较明确的结论是:鱼类的机体中可能含有一种叫做л-3型脂肪酸的物质,它可以保护机体处理葡萄糖的能力免受伤害。

  

■粗茶淡饭■

  

古人有句养生名言:吃饭要“少荤多素,少盐多醋。”

  

“粗茶淡饭”有利于健康,这是生活经验的总结,也是被现代科学证实了的。

  

淡饭就是肉不要太肥,炒菜的油不要放得太多,坚果类食物也不要吃得太多,食物的味道不要太甜、太咸。古人把这类食物都叫做肥甘厚味,肥甘厚味吃多了,体内就很容易产生湿、痰、热、瘀等,中医统称它们为“邪气”。体内有了“邪气”,就要损害健康。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9)

  

关于粗茶问题,也有讲究。科学家发现未加工的粗茶中,含有促胰岛素合成和去除血液中过多糖分的多糖类物质,这对糖尿病患者非常有益。因此,粗茶淡饭可以作为糖尿病患者饮食保健的原则之一。

  

■药补不如食补■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治疗糖尿病,虽然降糖药不能不吃,但如果能在平时吃饭时选一些对糖尿病有益的食品,无疑是件锦上添花的事。下面提供一些这样的药膳,供你参考。

  

玉米须一般我们吃玉米是不吃那些须子的,这是很可惜的。中医认为,玉米须入肝脾二经,有利水消肿的作用。不仅如此,它还有很好的降糖作用。南方就常用玉米须加瘦猪肉熬汤,加少许调味品,糖尿病患者可常服之。或者直接用水煮玉米须,代茶饮,每天服用。

  

猪胰薏米粥猪胰1个,煮汤,加入薏米(薏苡仁)60g,煮粥,猪胰可加少许盐食用。

  

薏苡仁

  

古时候,南方遇上了一场百年不遇的大旱,庄稼颗粒无收,人们无物充饥,遍寻食物。有人在山上发现了一种植物,结出的白色种子,颗颗饱满,色白如珠,因饥饿难耐,便采来食用,结果发现薏苡仁不仅无毒,而且还属美味。于是从那以后,薏苡仁被广泛种植,成为了一种粮食作物。到后来逐渐发现,它还在药用方面具有利水渗湿、健脾、除痹、解痉、清热排脓等作用。现代研究证明它有抗肿瘤、镇痛、抗炎、增强免疫、降糖、抗菌等药理作用,可用于糖尿病胃肠功能紊乱、糖尿病肺部感染、皮肤感染、代谢综合征等病。

  

猪胰炖黄芪猪胰1个,黄芪30g,共煮汤,熟烂后加盐调味,饮汤吃肉。

  

鸽肉山药玉竹汤白鸽1只,淮山药30g,玉竹20g。将白鸽去皮毛及内脏,与山药、玉竹同煮,饮汤食肉。适用于糖尿病阴虚者。

  

鸽肉银耳汤白鸽半只,银耳15g。白鸽去皮毛及内脏,切为块状,放入沙锅中煮,后入银耳,待肉煮熟后,可饮汤食肉和银耳。此药膳适合各型糖尿病患者食用。

  

兔肉淮山药汤兔1只,淮山药100g。先将兔去皮毛、爪和内脏,与山药同煮,待肉熟后,饮汤食肉。本方适用于糖尿病早期口渴、乏力、消瘦者。

  

山药

  

山药健脾补肺、固肾益精,治脾虚、泄泻,疗消渴、遗精带下、小便频数。据资料介绍,山药含有的黏液蛋白,有降低血糖的作用,是糖尿病患者的食疗佳品。中医古方治消渴也往往辨证加山药,这都说明糖尿病患者常吃山药有益。山药当食物吃,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一次不宜过多,因山药含淀粉16%。可少量久服。当食不当药,食疗更有效。

  

玉松肉汤瘦猪肉100g,瓦松20g,玉米须90g。先用清水炖猪肉,快炖熟时,加入玉米须和瓦松,文火熬成汤,饮汤食肉。本方适用于各型糖尿病。肾阳不足者忌用。

  

泥鳅荷叶粉泥鳅100条,干荷叶适量。将泥鳅阴干,除去头、尾,烧灰,与干荷叶等量为末,混匀,每日3次,每次服10g,温开水送服。本法对糖尿病肾虚者有一定益处。

  

鲤鱼吞茶活鲤鱼500g,绿茶100g,将鱼洗净,把绿茶塞入鱼腹内,放在锅中清蒸,不加食盐,熟后食用,每日1次。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

  

南药粥南瓜250g,淮山药100g,薏苡仁30g,嫩玉竹30g,煮粥食用。此药膳适用于各型糖尿病患者,尤对脾胃虚弱、口渴多食善饮者为佳。

  

茭白鳝段黄鳝中含的黄鳝鱼素,有类似于胰岛素样作用,糖尿病患者可经常服用。制作方法:鳝鱼洗净切段,与葱末一起投入热油锅中翻炒几下,放入茭白、料酒、酱油、食盐,快熟时用水淀粉勾芡即可。这道茭白鳝段不仅味道鲜美,还可辅助控制血糖。

  

七招遏制糖尿病 第二部分 《七招遏制糖尿病》第五招(10)

  

茭白

  

茭白是我国的特产蔬菜,与莼菜、鲈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菜,味甘、微寒,具有祛热、生津、止渴、利尿、除湿、通利的功效;主治暑湿腹痛、中焦痼热、烦渴、二便不利以及酒毒、乳少等症。嫩茭白的有机氮素以氨基酸状态存在,并能提供硫元素,味道鲜美,营

  

养价值较高,容易为人体所吸收。但茭白含有较多的草酸,其钙质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茭白所含的胆碱、粗纤维等有效成分,具有不增加餐后血糖含量、调节血糖浓度的作用。

  

醋泡花生米花生米(带皮),加醋浸泡5~7天食用,每日3次,每次4粒。适用于糖尿病伴有高血压者。

  

韭菜煮蛤蜊肉韭菜250克,蛤蜊肉250克,餐饮伴侣粉10~15克,料酒、姜、盐少许,煮熟饮汤食肉。适用于糖尿病肾阴不足者。

  

虾丝饮虾仁20g,丝瓜络30g,二味煎汤。本方适用于糖尿病并发末梢神经病变者。

  

■如何看待糖尿病保健品■

  

如今糖尿病患者除了有自身的困惑外,漫天飞舞的药品广告更让他们无所适从。

  

糖尿病患病率的剧增,引起社会从不同角度对糖尿病的关注。市场上糖尿病的保健品越来越多,包括糖尿病粮食、饮料、奶粉、茶以及多种胶囊和口服液等五花八门。患者对满目斗妍的保健品无所适从。

  

目前市场上的保健品可以分为三类:

  

(1)确有一定效果,在调节血糖、血脂、血压,或者在增强免疫力、调理机体功能状态上能发挥辅助治疗作用;

  

(2)虽然属于正规的保健品,但根本没有任何效果,只会给患者造成经济上的浪费;

  

(3)粗制滥造,没有安全保障的伪劣产品。这类产品不仅会给患者带来经济负担,而且有可能对身体造成危害。

  

所以,糖尿病患者不要轻信广告,选择保健品时要注意商标、厂家、批号、有效期等标识。还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咨询一下医生或营养师。其实,并不是所有糖尿病患者都需要服用保健品,我们曾发现一些患者血糖居高不下的原因竟是长期服用滋补类的保健品。因此,是否用保健品,要因人而异。

  

糖尿病患者应慎服滋补品

  

从中医角度来说,糖尿病症状不同,证型也有区别,它的病性常是虚实夹杂,瘀血、肝郁、气虚等情况往往同时并存。因此,滋补不慎,就会导致所谓“闭门留寇”的结果。此外,糖尿病患者的“虚”分好几种,一般的患者都不太清楚自己到底“虚”在哪里,如果你觉得有必要进补,最好还是请医生检查一下,有针对性地补才能真正起到补的作用,否则就会适得其反。

  

■消除不利因素■

  

糖尿病是复杂的内分泌代谢类疾病,与其有关的不良影响因素可以表现在许多方面。其中一些是客观存在无法消除的,比如糖尿病家族史、遗传因素,但大部分不利因素是可以减少和避免的,如压力过重,饮食不节,缺乏运动,心境恶劣等。这些都是糖尿病喜欢的不健康因素,消除了它们就等于消除了糖尿病肆意蔓延的“乐土”。对于糖尿病易感人群来说,这也是预防糖尿病的最佳方法;而对于已患糖尿病的人来说,消除这些不利因素,可让你的药物治疗更有效,让糖尿病放慢发展的脚步,让你的生活更快乐、工作更有效。

  

■卸下终身疾病的包袱■

  

我们分享成功的信念,用不着接受终身疾病的消极暗示。因为,我们有许多通过精神的力量战胜糖尿病的事例。长期以来,医学上的一些结论给糖尿病患者带来消极的暗示,非常典型的是当糖尿病患者被告知终身疾病的时候。实际上,有许多疾病都是终身的。人类的进化与环境的冲突会产生许多带有文明特征的终身疾病,因此,终身疾病没有必要成为我们的负担。本书希望给予糖尿病患者的除了知识以外,更希望让患者获得精神自由,获得一片蓝天。这终将改变你的态度,提高你的生活质量。虽然目前还不能从身体上根治糖尿病,但思想的根治却不乏其例。加里·霍尔是一个25岁的美国青年,当他站在奥运会男子五十米自由泳冠军的领奖台上,成为世界上游得最快的人时,你能相信这是一位患有严重1型糖尿病的患者吗?还有连续夺得五届奥运会赛艇金牌的英国人雷德格雷夫也是一位患糖尿病多年的人。这也许不算奇迹,但给我们以启发,糖尿病并不能成为我们人生的障碍。

  

只有卸下终身疾病的包袱,你才可能战胜疾病,胜任工作,成为一名成功的糖尿病患者,这时,你的血糖改善将变得更加轻松。

  

一项新的研究或许会让所有的糖尿病患者感到欣慰。研究人员对1982~1995年之间的1110位糖尿病患者及对照者进行了研究,在控制了可能的混杂因素后发现:糖尿病使前列腺癌的发生危险率降低了36%。

  

■调动人体潜在的自愈机制■

  

“治疗学的第一原则是自然痊愈力的利用。”

  

——高桥皓正《现代医学概论》

  

与整个人类存在的历史相比,有医生的时间可以忽略不记,然而人类较好地繁衍下来了,这一切要归功于自然界的鬼斧神工赋予了人体奇妙无比的自愈力。它是机体自我修护、抗御疾病的机制,也是所有疾病康复的基础。这种能力是我们的想象力难以企及的。无论今天的生化医学多么发达,人类与生俱来的自愈力在疾病的康复过程中永远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们要深入理解的和要做的是如何最大程度地调动和发挥人体的自愈能力。这方面的研究虽然时间不长,但已经有一些可以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1)人是按自然界法则设计出来的,他源于自然,肯定要依赖于自然、归结于自然。所以,人要顺其自然。这是人类自愈力最根本的哲学原则。

  

(2)组织细胞营养的平衡。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LinusPauling的研究显示:当正常细胞经常缺乏一定的营养素时,机体的抗病能力就要下降。所以,人体的七大营养物质(即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和水)一个都不能少。

  

(3)补充氧气。现代人因环境污染、户外活动少等原因,容易造成组织细胞缺氧,从而降低人体的抗病能力。因此,有条件的可以通过高压氧舱、活氧疗法等被动地补充氧气,没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增加运动来主动补氧。

  

(4)保持肠道、尿道、气道、皮肤汗腺等与自然交换的管路通畅,使代谢排毒正常。

  

(5)尽量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勇于战胜疾病的热情及与生活环境的良好沟通。

  

(6)充足的睡眠,必要而恰当的暗示。

  

(7)不要滥用抗生素等药物。比如发热、咳嗽原本是进化而来的防御机制,不要一见感冒发热、咳嗽,不分青红皂白狂轰滥炸地用药

  

,损伤人体的“正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