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干粉灭火器有效期:安庆小吃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13:07:33
1、安庆鱼鮓

在《姑妄言》中读到一段文字:
一日端阳佳节,秦淮河游船如蚁。他家的小厮来向铁化道:“方才奶奶打发我送粽子到火爸爸家去,我在贡院门口过,看见哈相公、锁相公、马相公、伍相公四五位抬着食盒,都游船去了。”铁化想道:“这几个人都是我家教亲好朋友,他们就偏我去作乐,令人可恼。我如今给他个大家乐不成。”遂叫那小厮忙去捉了些大青蚂蚱来,到家中寻出一个鱼鲊罐子,装了些稀粪清,把那蚂蚱拌上,用红纸封好。吩咐小厮,如此如此行事:“你到那里切不可笑。”那小厮甚是伶俐,点头会意,接过来拿着,一直到河边来。远远看见这几个人的船到来了,高声叱喝道:“哈相公,我家相公可在船上么?”那哈回子一看,认得是铁家小厮。见他手内拿着个罐子,遂同众人商议道:“小铁儿这促恰鬼,到处他占人便宜。他这小厮拿着的,定是人送他的东西。我们且骗了来吃了再讲。”遂叫船拢了岸,诳那小厮道:“你相公才上岸同人说话去了,就来的。你拿的是甚么?”那小厮见他说谎,忍着笑,用眼睃他船上。正中放着张桌子,铺着猩红绒毡,一个大宣窑花瓶插着莲花,香炉棋子之类,摆得好生富丽。面前一张金漆方桌,五个人围坐着,鲜果美肴堆了一桌子。答道:“我们家的伙计才打安庆来,带了几罐鱼鲊送我家老奶奶。老奶奶说相公不在家,定然是来游船,叫我送一罐子来。”众人听了甚喜道:“你来得好,拿上来,你家相公就来了。”那小厮将机就计,递与船上人接了,他道:“千万交明与我家相公,我回老奶奶话去。”说着,笑嘻嘻如飞的去了。众人欣欣得意,拿过来揭开了纸头,正要倒出来尝尝,谁知这些蚂蚱闷久了,见了亮,一阵乱跳。众人满头满脸,浑身上下,无处不是臭粪。先蚂蚱一跳时,大家齐叫:“哎呀,不好。”这一声叫是张着嘴的,溅得那粪屑满口都是,几乎连肠肚都吐了出来。这桌子摆设的肴馔果品,都成了屎拌了的,满船臭不可闻……
不知道这鱼鮓是不是安庆的特产,但既然当时南京人都知道,并且把它当做美味,估计一定很出名。鮓,音zhǎ,特指用盐腌的鱼。其中大而厚实的咸鱼,叫肥鲊;盐腌的鱼干,称鲊脯;腌鱼也可以做汤,叫鲊羹。不过现在的安庆,没听说过鱼鮓这道咸菜,或许历史时间久远,已经不再在安庆时兴。
安庆以“水”著称,除长江外,周边还有皖河、鸭儿塘、菱湖、石门湖、石塘湖等,江南大渡口还有升金湖。水多自然鱼多。安庆周边出产的鲜鱼,主要分为三色,其中上色鱼包括鳜鱼、鲥鱼、回鱼等,翘嘴白、桔红等为中色鱼,鲢子、胖头等为下色鱼。各色鲤鱼按重量又分为三级,一般情况下,三斤以上为上,一斤以下为下。但也有例外,如鳜鱼,半斤至两斤为上,超过两斤为中,半斤以下为下。上色鱼包括秋季的螃蟹等,多装篓运往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一些次等鱼,则流向老城贫苦人家的饭桌。过去说“臭鱼烂虾,下饭的冤家”,又说“臭鱼烂虾,观音巷的老家”,虽中间有些无奈,但那味道也确实可圈可点。再卖不了,就用盐将鱼腌了,然后制成包括鱼鮓在内的咸腌制品。
既然是以罐做盛具,鱼鮓肯定是块状的,类似做法,有些像酒糟鱼。酒糟鱼是将鱼腌好晒干,然后再剁成小块,置入罐内,倒上少许白酒,再密封存放。打开食时,酒香扑鼻,另有一番风味。袁枚《随园食单》中,将其称之为糟墨:“冬日用大鲤鱼,瘫而干之,入酒糟,置坛中,封口。夏日食之。不可烧酒作泡。用烧酒者,不无辣味。”其中“夏日食之”,与《姑妄言》描述的“端阳佳节”基本相符。2、晚清时的安庆酒宴

(戴世璜,虽然生在大洋彼岸,但对安庆饮食了如指掌)
家里的儿女都喜欢称戴世璜为老泰勒。老泰勒是1905年来同仁医院工作的,后一年便接任院长一职。初来安庆之时,老泰勒年轻英俊,是快乐潇洒的单身汉。1949年离开时,老泰勒已年过6旬,但理性,但睿智,另有老男人的风采。40余年的安庆生活,使这位大洋彼岸的外国人,不仅对安庆大街小巷了如指掌,而且还能把安庆的饮食,说得头头是道。
作为安庆同仁医院新掌门人,凡地方政府有活动,自然会受邀出席。而这些活动能给老泰勒留下记忆的,就是丰盛的宴席,这也是活动之高潮。老泰勒晚年所作回忆录中,专门有段文字,对清末的安庆酒宴,进行了生动描述——
在他的记忆中,酒宴开席,先上的,是4个冷盘。冷盘为双拼,也就是两道冷菜拼在一只盘子里,二四得八,加起来就是8个冷菜。具体什么品种,老泰勒没有提及,按常规,应该荤素各半,或者荤拼比重更大些。清末时没有转盘,冷盘上来后,只能放在桌子中间。这时便开始第一巡酒。劝酒的当然是主人,先站起来,一手持杯,一手托住杯底,仰颈,喝干,向客人示意。客人自然不敢拂主人盛情,尽管“酒杯不小”但“每次都要喝干”。冷盘分量自然不多,是点缀型的,因此“客人细斟慢酌”,只能算是开胃。
尝过8种冷食后,头道热盘上桌,因为是第一道菜,大家筷子一伸,也就差不多了。之后热盘才如走马灯,一个一个端上来。关于热盘的品种,视酒席的规格和季节的变换而不同。其中荤菜的主料,不外是猪肉、牛肉、羊肉、鸡、鸭、鹅等。水鲜自然也是主打,档次高些的,上鲥鱼、回鱼或者鳜鱼,略次些的,上鳊鱼、鲫鱼、鲤鱼,再差些的,就只能上鲢子、胖头什么的了。河虾、湖蟹自然也是酒桌上佳肴。老泰勒是外宾,请他参加的,当然都是高规格的酒宴,地点也多在“迎宾楼”(大南门外,现自来水厂)、“海洞春”(三牌楼)等。这样的酒席,只有上完冷盘热炒,真正的大菜才正式亮相,而类似宴席,也是“根据大菜的不同而叫做不同的宴席”。一般有三:海参席、鱼翅席、燕窝席。后者最贵,鱼翅席次之,海参席再次之。所谓的大菜,恐怕也只有一道,或蒸或煲或烧,盛在一个大器具中,然后由大厨亲自隆重地推上来。当然,后面的程序是笔者的臆测,可能有,也可能没有。
或海参或鱼翅或燕窝的大菜上桌,是酒席的高潮。类似现在的果盘,服务小姐端上桌,也就示意客人,酒席该结束了。果然,品尝完大菜,又上来四盘炒菜和—碗汤。吃得多了,老泰勒心里清楚,“这是为客人吃饭用的”,也就到快散席的时候了。但逢三九腊月,天寒地冻,“便不上这些菜和汤,改上—个大鸡汤火锅。火锅里有肉片、猪肝,蔬菜、粉丝等。火锅下面,用酒精加热。”老泰勒说这种火锅叫“菊花锅”,因为酒精灯的火苗沿铜锅边缘上窜,状如菊花,所以取其名。关于这一点,尽管老泰勒言之凿凿,但笔者仍心生疑惑:其一,酒精灯用于火锅,时间上有没有错位的可能?其二,安庆虽为安徽老省会,但如此时尚消费,是不是有些超前?相信炭火炉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老泰勒观察力非常细致,他了解安庆当地,“只有在诸如订婚、结婚、生日、春节、客人来访,以及各种社交场合时,才举办宴席。”而宴席的规格,通常为8个人,1主7客,如果摆方桌,正好一方两人。有时客人也会多一些,便改为圆桌,可以围坐10个人。上菜的程序很讲究,比如盛主菜的大盘子,必须搁在桌子中间,以保证每个人的筷子都能伸到。“宴桌上的器具很精致,或是象牙筷,或是银筷,另还有银碟子,和银质的汤勺。”简简单单几笔闲话,为我们勾勒出晚清安庆一幅清晰的餐饮文化图。
不知道当年老泰勒花了多长时间学会了用筷子,也不知道他练就了多大的酒量,如果说“酒杯不小,每次都要喝干”,估计至少在七八两之上。晚清时安庆街面上流行的,多是地方生产的白酒,度数肯定不低,如此算来,老泰勒也是一个有量的饮者了。3、失传的安庆版“丁香火腿”
  
始终没有尝过“丁香火腿”这道菜,也不知道安庆现在有哪家酒楼能做出这道菜,但从清末到民国直至1938年安庆沦陷前,前后30多年间,“丁香火腿”在城区,声名却大得了得。无论清末司藩臬诸署高官,还是民国时期省政府各部门官员,只要有稍正式些场合,都吵着嚷着要去品尝“丁香火腿”。通常情况下,说××菜做得好,顶破天用“极致” 来形容,但说到“丁香火腿”,更合适的词汇,则是“品位”二字。为什么?前者多是用来品尝的,而“丁香火腿”,更大程度上,是食客的一种身份象征。
介绍安庆名菜“丁香火腿”,必须先介绍位于大南门外的迎宾楼(现自来水厂大门位置),而介绍迎宾楼,又得调过头从“丁香火腿”说起。丁香是一种植物,夏季开花,花淡紫色,徐徐夜风之中,暗香飘动。用丁香入菜,是外来的美味。欧美感恩节的菜谱上,通常都有这道菜肴,不过叫法不同(或做法不同),多称“蜜汁火腿”。这个“蜜”字非常重要,即使不食,也能读出其中咸中带甜、甜中有咸的味道。看过一篇文字,对“蜜汁火腿”有生动描述,说火腿加上糖汁之后,要用菠萝片将其包起来做装饰。于是一头尖一头圆的丁香便派上用场——尖的那头,插进还没有切开的火腿肉内,圆头部分则露在外面,其作用,是支撑贴在火腿外的菠萝片。烹饪过程之中,丁香之辛自然而然也沁入其中。
作为外来菜肴,“丁香火腿” 打进安庆老城的时间,大约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前后。这也是迎宾楼开张后,最先被食客认可的一道招牌菜。迎宾楼的位置,过去是老接官厅。安庆接官厅有二,一在城北集贤门外,一在城南镇海门西,江南大渡口另建有大公馆。其功用,主要是迎送公差安庆或途经安庆的各级官员。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开安庆为通商口岸,安庆支应局沈昌淦牵头,在老接官厅位置建起迎宾馆。后因种种原变故,迎宾馆一直闲置未用。后来的迎宾楼老板汤怡卿,精明之极,他从中看到商机,便募资将迎宾馆租用,换“馆”为“楼”,开了一家以西式菜点为主的酒菜馆。汤怡卿起初目的,也是想赚洋人的钱,外国轮船停靠安庆码头,不怕他不下来吃饭,既吃饭,当然选择他们的洋口味,而迎宾楼,就是合他们洋口味的酒菜馆。但通商口岸流于形式,安庆江面上,极少有外国轮船停靠。赚洋人的钱的梦想,也就付诸东流。虽没有赚到外国人的钱,但歪打正着,迎宾楼却在安庆城区火了起来,尤其是“丁香火腿”,一夜间,几乎成为本地的饮食经典。迎宾楼的本土厨师西式菜点的烹饪技术究竟如何,不知道,但此时已经不重要了。如同现在吃“麦当劳”、“肯德基”,既然大家都去了,也一定要去一去的,不去就没有面子。“丁香火腿”打的是“中西合璧”旗号,虽出自迎宾楼,但好歹也是道洋菜。因此更大程度上,尝没尝“丁香火腿”,就是“你‘外国’了没有”的一种表现。
“丁香火腿”的主料当然是火腿,火腿自然又以浙江金华为首选。传说金华火腿制作工艺极其复杂,“所腌之盐必台盐,所熏之烟必松烟”,真的可以用“教条”来形容。连食客袁枚也感叹:三年能出一个状元,三年出不了一只好火腿!“丁香火腿”最重要的程序,则是一个“烤”字,而这,恰恰又是本土厨师的弱项。听说烘烤前,要按一定方向一定程序,用刀子在火腿表皮划出多个“田”字形,然后在各“田”字间插上丁香,使其呈现“凤梨眼”状。烘烤时,必须将火腿较肥的一面朝上,一边烤,一边往上淋蜜汁,如此重复多次,让“丁香火腿”完全将蜜汁吸入。整个烘烤过程需要一个小时,最终出来的“丁香火腿”,色香,味美,形靓。盘子端上来,不用看,不用尝,闭上眼睛,美味已经印在脑海之中了。
上世纪初的安庆城,西式烤炉肯定是没有的。不知本土厨师采取什么办法,解决了这一技术上的难题。“丁香火腿”抗战爆发后在安庆失传,至今已近70年,其中奥秘,无从得知。4、海洞春酒楼与“文昌鸡”

海洞春酒楼曾经是安庆城区一家有名的菜馆,清末民初,名声那一个“响”,几乎无人不知。食客们在一起吹牛,总是以去过多少次海洞春酒楼为荣耀。而去海洞春酒楼,其它菜可以忽略,有一道菜是肯定必须自然要点的,这就是“文昌鸡”。
海洞春酒楼是一家兼营浴室业的中西菜馆,地址在三牌楼。其具体位置,应该是现在四牌楼到吕八街这一段。三牌楼当时是安庆城繁华商业区,海洞春酒楼又是安庆规模较大的酒楼之一,除服务业外,老板还另外经理英美烟草公司的业务。其实力之雄厚,由此可见一二。海洞春酒楼老板原籍广东,虽旅居安庆多年,但自幼养成的饮食习惯改不了,加上周围交往的又多是广东老乡,因此海洞春酒楼的菜肴定位,也以粤菜为主,其中叫得最响的招牌菜,便是“文昌鸡”。
广东菜偏淡,偏生,重海味,其中海味强调“生猛”,也就是一个“鲜”字。清末安庆没有向外的公路,交通极为闭塞,通常粤菜馆的“生猛”特色,在海洞春酒楼,就万万谈不上。鸡倒是常见之物,但冠以“文昌”,就多了许多讲究。“文昌鸡”有二层意思:一,首创此道菜的酒家,位于广州老城文昌路口,取其意;二,此道菜的原料,取自产于海南文昌县,取其实。无论哪层意思,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最后端上桌的“文昌鸡”,一须造型美观,二须芡汁明亮,三须鲜美嫩滑。原料重要,厨艺也同样重要。
据老一辈食客回忆,当年海洞春酒楼的“文昌鸡”,虽然原料取自本地,但进货十分讲究,必须是江南大渡口农户喂养的当年鸡,重也控制在3斤左右,上下误差不能大于2两。不少食客以为“文昌鸡”就是白斩鸡,其实不然。两者虽有同样外形,但具体制作,有很大区别。烹饪“文昌鸡”时,先将宰净的鸡放入微沸的水内,小火细催15分钟,取出,稍稍晾冷,然后去骨取肉,斜切成大小相等的长日字形鸡片。与此同时,这只鸡的鸡肝,也以大火急煮至熟,均切成片,间隔拼摆,连同鸡头、翼、尾,再成鸡形,再入蒸锅小火略蒸片刻,浇勾芡,淋麻油,最后端上桌。此时的“文昌鸡”,形也有了,香也有了,味同样也有了。
烹制“文昌鸡”最关键的工序,是小火浸鸡的那15分钟内,须先后两次将鸡取出,倒净腹腔内的汤,再入锅重煮。其目的,是保持煮鸡内鸡外始终同样的温度。据说只有这样,做出的“文昌鸡”,肉质才会由上至下保持鲜嫩肥美。“文昌鸡”的另一大秘诀,就是佐料的调配,姜茸、蒜泥、醋、盐、糖自然是少不了的,但肯定还有其它配方。当时安庆不少餐馆也想推出“文昌鸡”,但始终达不到海洞春酒楼主般极致,只得作罢。这配方,海洞春酒楼数十年身秘而不宣,今天自然也无从得知。
1938年安庆沦陷,海洞春酒楼大厨张桂芳逃难至屯溪,后自筹资金开“海阳楼”,也还是凭制作“文昌鸡”的绝活,在当地把生意做得很火。
1896年夏,安徽巡抚邓华熙赴安庆上任。邓华熙家居广州多宝路,其老宅邓宫保第,是广州城典型的西关大屋。海洞春酒楼创办时间略晚一些,老板之所以亮“粤菜”旗号,多少有与邓华熙攀老乡关系的因素。邓华熙在安徽为官5年,直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才离开。估计这些年里,年过70的邓华熙只要思乡了,就会悄悄来海洞春酒楼,点上一道家乡口味。“文昌鸡”自然是首选。1902年邓华熙退隐故里,坊众央其为街道命名,邓华熙借“物华天宝”之意,题“多宝”为街名。自此,多宝大街、多宝南横、多宝坊、多宝街等,成为广州老城文化重要部分。5、冯家顶的农家菜
远足冯家顶,是完完全全的原生态山村游。原生态山村游的诱人特色之一,就是品尝地地道道的农家菜。农家菜的特点,是纯朴,是自然,同样也是一种原生态。城里吃东西,嘴刁如鼠,刁到自己都不知道什么叫口味。远足乡村,饥肠辘辘,吃农家菜,田头现摘,大锅现炒,自然有许多“回家了”的亲切。
王美方是队长冯玉祥的老婆,秀丽朴实,热情大方,当然,也有点腼腆矜持。她说她真的做不来菜,都是乡下风乡下舞,不知道城里人能不能吃得惯。不过谈到大大小小16个盘子时,她的笑里,还是有不少得意。毕竟在冯家顶,能像她这样烧出16个盘子的女人,不多。
凭心而论,大多数菜都显得比较一般,16个盘子中,也只有“水煮干笋”、“清汤蘑菇”等两三道能留下相对较深的印象。从菜名上看,这些菜的原料,就取自冯家顶大山里,经冯家顶的太阳晒,冯家岭的山风吹,最后封干成完全野生的冯家顶山珍。做法也极其简单,先以开水浸泡至软,然加以咸肉熬成汤汁,打去浮油,小火细煮十多分钟,让汤汁渗透进干笋或蘑菇,然后盛碗,撒上葱花、韭菜什么的,就可以上桌了。制作之初,本意就是留给自家吃的,可取的原材料又多,因此无论是干笋还是蘑菇,“嫩”的特点都十分突出,如果说“原生态”,这也算是其中之一吧。遗憾的是,出自真心的美方,因为城里游客过来,特地往锅里多挑了些味精,这就使冯家顶的山珍特色,减弱了许多。
真正值得一提的,是“咸肉皮烧干豇豆”,这也是冯家顶这餐农家饭的主打菜。冯家顶离镇子远,平日里又不杀猪,自己还少养鸡,因此有三两游客过来,最高规格的招待,就是将梁上挂的咸肉割点下来。不过咸肉是头一年腊月腌的,猪是自家养的黑毛猪,一个冬天过来,烟熏火烤,味就香到骨子里去了。我们来的时候,已经是农历五月中旬,咸肉也吃得差不多了,主人只好将就着用咸肉皮为主料,以干豇豆为辅料,做出这道“咸肉皮烧干豇豆”。干豇豆也是头一年夏天晒的,晒之前,要用急火煮至7成熟,然后在屋前拉几根竹篙,将豇豆捞出水,一根根挂在上面。经过四五个大日头,就晒得差不多了,然后收包。若遇长时间阴雨,天晴了,还要拿出来照照太阳,不然的话,干豇豆的表面,就会生出一层白白的霉毛。这也是干豇豆成败的关键,万一不小心生了霉,即便还能吃,入口之后,也吃不出安庆人所说的那种“精拽拽”的感觉。冯家顶的干豇豆入锅前不切,烧好后,长如面条,一筷子捞下去,长长地能拉出许多来。
冯家顶是旅游开发的处女地,游人来得不多,即使是队长夫人这样的角色,也不知道外面的食客,究竟带有什么样的心态。冯家顶人想尽可能往城里口味上靠,殊不知,城里游客来深山远足,想寻求的,恰恰就是山民远离城市的那种宁静和原始。其实只要三五年,或者更近点,队长夫人就能按游客要求烧出他们想要的农家菜。但因为原料,因为经验,更大程度上,因为经济利益,他们恐怕就做不出今天这种农家风味了。相信那时候冯家顶的农家菜,原始的纯朴更少一些,做秀的成份更多些,也好看了,也好吃了,但原生态的魅力,则淡了许多。
冯家顶的“冯”,是潜山“冯”移居江南祁门的一支。他们的许多生活习俗,基本还与潜山相同。因此冯家顶的农家菜,从根子上说,还属安庆本地的皖江菜系。

(这盘“咸肉皮烧干豇豆”让我们胃口大开。)

6、皖味园

(我镜头中的皖味园小姐。最喜欢的,就是她身上那股只有安庆女伢子才有的水灵与秀气)
7月9日,皖味园酒店开业一周年的日子。我不是皖味园的老板,但我为他们感到高兴,因为当初他们谋划这个酒店时,我也是其中重要一员。
现在外地人来安庆,如果向出租车司机打听安庆有特色的酒店,数不上三五家,肯定就有“皖味园”的名字。而向外地人介绍皖味园,首先要提到,就是它的浓郁的地方特色、历史特色和文化特色。其实在安庆,许多企事业单位,包括政府相关部门,凡招待外地客商,首先想到的,就是开车去皖味园。就餐之前,领客人在皖味园店堂四处走一走,关于老省城安庆,就让对方了解得差不多了。
尽管我是炸油条出身(狂热时,每天炸70斤面粉),但对于酒店业,是地地道道的外行。但我始终认为,现代酒店经营,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酒店的菜肴口味,二是酒店的消费环境。相比之下,后者更为重要。在安庆,历史上的许多文人墨客,一得闲就聚在一起吟酒作诗,选择的地点,就多是些可以观赏风景的酒楼。“醉眸遥指回舟处,灯火疏林犬吠声。”食客的这种尽兴感觉,就是消费环境培养出来的。不少人认为只要有钱就可以开饭店,恰恰错了,菜肴口味不好可以调节改善,而消费环境是实打实的硬件,没有一定资金,一定时间,一定文化,是不可能做到位的。
说来虽然有些夸口,但圈内人都知道,皖味园消费环境,我有一半功劳。皖味园的装修是老板的策划,程岗的设计(作家石楠的儿子,设计高手),我的资料和组织。一些应酬场合,谈到皖味园,大家都有一种兴奋,熟悉朋友介绍我是其中参与者时,便会有敬重的目光投过来。这让我有些得意,也为皖味园感到骄傲。确确实实,皖味园的装修是有自己的个性的,其中引人之处,就是“老安庆”的历史文化特色。尤其突出的,是以“老城的街”、“老城的井”、“老城的塔”、“老城的坡”、“老城的门”等为主题的安庆老照片。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安庆老城非理智改造,在十数年间,把一座历史文化安庆,拆得面目全非。皖味园挂出的百余幅老照片,是从拙作《皖省首府——老安庆》中精选出来,经过精心编排,能迅速勾起大多食客的旧忆。在这种消费环境中就餐,自然另外有一种“回家了”的亲切。与省烹饪家协会副秘书长李正宏闲聊时,谈到皖味园的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他也坦言,在安徽省内,这是唯一的一家。
皖味园有一个口号,叫“采皖山之珍,取皖水之鲜,烹皖味之尊”,目的是将新徽菜体系中的皖江菜系,打造到一个全新的高度。皖味园2005安徽省烹饪技术大赛夺得金奖的“龙山凤水宴”获,我目睹了其构思制作的全过程。解说文字也是出于我的笔下——“龙山”为安庆周边群山的总称,“凤水”特指皖河、皖江与周边几大湖泊。山因水雄,水因山秀。龙山凤水一方土地,民风淳厚,文气流长,饮食文化也形成个性鲜明的皖江菜特色。“龙山凤水宴”以当地水味为主,山珍为辅,制作上结合地域特色,众采百家之长,甜而不腻,咸辣适中,并最大程度保留了山珍水味的原生态色彩——其实这也是我对皖江菜系的基本认识。
“皖味园”招牌亮出之初,许多食客不太认同,觉得有些拗口,但一年下来,去过了,吃过了,体会到其中“皖”的深刻内涵,便暗暗佩服经营者的良苦用心。

(笔者为酒店撰写的“安庆皖味园记”)

(远处依稀可见镇海门的门楼)

(食客入门之处,是老安庆的“集贤门”)


(邓石如书法作品墙)

(店堂全景)
(好不好吃先不说,看上去就让人馋涎欲垂。)
7、长江鱼舫与“皖江第一嘴”

(半杯红酒,一道“皖江第一嘴”,不醉也难)
安庆人习惯称安庆客运港为大轮码头,现在客运停开,大轮码头的泵船弃物利用,改建了一条餐饮船,取名长江鱼舫。长江鱼舫最大的特色,就是推窗便能看到长江。目光所及,“三峡倒流春水去,乱帆低挂夕阳来”。八百里皖江,随季节变换,或怒如泼墨,或柔似飘带,或淡如烟云。酒不醉人景醉人,临窗而坐,酒杯未举,人就飘飘然有一双醉眼了。
长江鱼舫的口号,是“长江水煮长江鱼”。到长江鱼舫用餐,要吃的,自然是长江活水鱼。皖江菜以水味见长,而水味中,又特别尊长江水鲜为第一位。长江活水鱼与河湖淡水鱼相比,土腥气更淡一些,肉质也更嫩更鲜。长江鱼舫以长江活鱼为原料的菜肴,有数十种,其中最能吸引食客的招牌菜,便是“皖江第一嘴”。
“皖江第一嘴”的主料,是长江活鱼的鱼头,而鱼头又偏重鱼嘴部分。同是鱼头,部位不同,做出来后,味道是不一样的。会吃的人都知道,吃鱼头强调的是吃鱼脑,吃鱼脑那种滑滑的黏黏的糊糊的感觉。而吃鱼嘴,要的就是鱼骨外皮那一层细腻嫩滑。嫩是什么?嫩就是没有嚼感,只须抿一抿就化在嘴中了。而嫩之中带着滑,就另添了丝绸缎在手指间缓缓流过的特殊食觉。“皖江第一嘴”之所以会成为长江鱼舫的招牌菜,就是在烹饪过程中,尽最大可能保留了这种特殊食觉。
据长江鱼舫大厨介绍,要做好“皖江第一嘴”,首先要注重的,就是取料。取料看两点,一是看鱼是不是刚刚离水,鲜活才能保证鲜美。二是看看鱼是不是肥硕,肥硕才能保证爽口。剁鱼时,尽量选取靠鱼唇的位置,从鱼脑部一分为二,腮部相连;剁好的鱼嘴,要先腌制15至20分钟,时间不能过长,长就改变了鱼鲜美的性质。时间也不能过短,短就不能入味。春夏秋冬四季,腌制时间也有变化;与其它烹饪方法不同,“皖江第一嘴”不煎,不炸,不蒸,不煮,它硬是用油炖出来的。鱼嘴入锅时,先沥尽水,油也只能三分热,然后急火紧攻,鱼嘴随油加温而变色,至七成熟时,起锅装煲,然后放入诸如葱、蒜、胡椒、料酒、酱油、干椒等佐料,再以热油浸至大半,小火慢炖,至熟既可。
异类方法做出的“皖江第一嘴”,既保持有新鲜鱼的鲜嫩,又暗藏有卤鲜鱼的鲜香,入口之后,轻轻一抿,骨肉分离,细细的,滑滑的,嫩嫩的感觉,就满溢在口中了。“皖江第一嘴”几乎是没有汤水的,一筷子搅到底,除了油,还是油,什么也看不到什么。在炎炎盛夏的季节,在江风拂面的长江鱼舫,面对“皖江第一嘴”,再端一杯冰镇啤酒,这种情境,想不醉也难啊!
8、新徽菜中皖江大宴

(皖味园大酒店推出的“徽州刀板香”)
现代概念的新徽菜,是安徽境内南北菜肴的总汇,包括三大主体,皖南山区的徽州菜、皖江流域的皖江菜、两淮地区的淮河菜。三大主体,地理环境各不相同,饮食习俗也大相径庭。近年来,三雄争霸,有并头发展的态势。其中徽州菜一直在努力创新,绩溪县被评为“中国徽菜之乡”后,又掀起一轮振兴高潮;淮河菜前些年发展相对迟缓,但近期异军突起,大有后来居上之强势。相比之下,皖江菜则停滞不前,仍在原地踏步。
民国之前,安庆一直为安徽省会,因此皖江菜以安庆菜为核心。安庆背负龙山,周边环以皖江、皖河以及几大湖泊。山珍水味,尤其是水味,构成安庆地区皖江菜的主体。作为安徽老省城,安庆八省通衢,官绅云集,餐饮业历来“众口难调”。也正因为如此,皖江菜在历代厨艺高手的努力下,不断进取,从中闯出一条生路,得到了周边地区的高度评价,曾有“上武汉,下南京,中间有安庆”之赞誉。
如何再现安庆皖江菜的辉煌,是安庆餐饮界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2005年10月29日,安庆举办盛大美食节,各大饭店均派高手推出了招牌菜。这些图片,就是活动现场拍摄的。类似活动,近两年在当地举行十分频繁。相信皖江菜会重新崛起,再现当年“皖江大宴”的辉煌。













9、兵败皖山皖水的川味火锅

(千秋巴国史称巴蔓子,百年火锅今赞山城巴将军。“巴将军”火锅的各色荤素配菜)
今年4月,《振风》改刊后的第一期刊物,重点推出《安庆“火锅”:跨越世纪之痛》,洋洋万余言,对安庆火锅业现状,进行了扫描与分析。在文章的结尾,笔者发出深深忧虑:安庆,你容得下火锅的发展吗?
事过半年,安庆火锅业果然又一次面对残酷现实——“蜀王”首先退出自相残杀的游戏,“鼎豪”满含一双泪眼与火锅界告别。接下来,“重庆谭府鱼头”店门紧闭,不再强撑着做硬汉子;“苏大姐”瘦弱的肩膀也无力再挺下去,数十万装修费用打了水漂;“巴将军”也暗淡地落下它的旗帜,改为适合安庆本土的中餐厅“伊甸园”……
当时为配合《安庆“火锅”:跨越世纪之痛》拍下的几幅照片,短短6个月时间,居然已成为见证安庆火锅业最后斜阳的资料图片。









10、皖江水鲜:看也是爱,吃也是爱

(桐城太极碗。水碗是桐城地区特色菜,以汤水见长。“桐城太极碗”保持水碗烹饪方法,分取雌蟹之黄,雄蟹之白,精制成珠,以太极之势成形。鲜嫩爽滑,尽含其中。所用之蟹,为望江武昌湖两年满蟹,此地螃蟹以饱满肥美著称,曾获全国评比金奖)
其实安庆地地道道是一座水城,或者说是一座被水三方包围的小城。九里十三步老城墙之外,碟子塘、东岳塘、鸭儿塘,皖河、新河、康熙河,菱湖、大湖、石门湖等,水连成片,但其中最大的水,还是长江。老安庆城东起朱家坡西到大王庙,紧贴着长江水面绵延十多里,形成一条细长的水带。而九里十三步包围的老城,不过是这条水带上鼓出的一个山包包而已。当年状元刘若宰向明思宗介绍安庆老城,用“上有七里凉亭,下有五里大庙,日有千人作揖,夜有万盏明灯”来形容,其中后两句,一说是长江过往船只众多,船夫划浆动作如同作揖状,后一句指江水映照满天星辰成万盏灯火,这确实极精辟地概括了安庆老城的“水”特色。外地游客看安庆,喜欢以“水灵”来评价当地女孩子肤色生得好,这“水灵”,也与老城这一方“水”有直接关联。
以安庆地方菜肴为代表的皖江菜,在八大菜系之间逐渐形成风格。其特点,较之徽菜色重而淡雅,较之粤菜生猛而温软,较之川菜麻辣而清爽,较之浙菜甜腻而咸鲜。其原料,取潜岳之山禽,太宿之水产,桐枞之田珍,怀望之野味。尤其是水味,包括江鲜、河鲜、湖鲜、塘鲜等,是安庆地区皖江菜的主体原料。安庆自古为八省通衢之地,南来北往,海纳百川。作为安徽老省城,安庆八省通衢,官绅云集,餐饮业历来“众口难调”。也正因为如此,皖江菜在历代厨艺高手的努力下,不断进取,从中闯出一条生路,得到了周边地区的高度评价。民国时期,曾有“上武汉,下南京,中间有安庆”之赞誉。

(芙蓉菊花鱼)






(“长江鱼舫”的几款特色鱼)11、小家的“年”味

(刚刚出锅的圆子。一半是藕,一半是肉。在老城闲人家,只要圆子一炸,这“年”,就算是开始了)
老城闲人家的“年”味,是炸圆子的味,浓浓的一股烈香,闻久了,肚子也饱了。
女儿从上海回来,点名要吃炸圆子。夫人头一天就将料准备好了。两种,全藕和全肉。藕圆子清香,肉圆子鲜嫩,味道自然无可挑剔。
做菜是夫人的强项。老城闲人自称“胖子老张”,源头就在夫人的手艺上。老城闲人节食减肥后,夫人露手艺的机会少了,过年炸圆子,正好再次显露一下。
“炸”在我们家是传统,当年由农村上调至城市,安排的工作,就是炸油条。后来与夫人恋爱,过年在丈母娘家,炸圆子的活,也是我独自包下。可惜多年不动手,水平远远在夫人之下了。
用女儿的相机,拍了几张照片,贴到博客里,让博友也闻一闻老城闲人家的“年”味。
“年”,就这样在我们家开始了。
丁亥猪的“年”,就这样在2007春雨中,开始了。

(准备好了的藕圆子原料)

(准备好了的肉圆子原料)

(切好了的葱)

(操作台)

(下锅)

(炸的过程)

(最后端上桌的成品)

(圆子炸好之后,还要给猪大排走油)

(最后再用炸圆子的油,加工熏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