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沉车载重:中国书法的流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04:03

中国书法的流派

(2009-10-25 16:26:59)转载 标签:

流派

书法艺术

吴派

深圳

杂谈

    

  所谓流派,乃众多艺术创作者或者艺术团体因为各种原因在艺术风格创作中趋向相同的一种艺术潮流或者艺术思维。一个艺术流派的形成,一般应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共同的主张、观点(或称艺术见解、宗旨、思想、观念,形诸文字,便是纲领);二是有大范围内相似的风格特征(包括选材、布局的审美意向与表现手法等等);三是有一个具延续性(并往往有承传关系)的艺术家群。

 

 

从历史上看,中国绘画著名的流派中,六朝三杰指六朝时期东晋的顾恺之、宋的陆探徽和梁的张僧繇三位画家;五代四大家指五代时期四大山水画家,即荆浩、关同、董源、巨然。北宋三大家,指董源、李成、范宽三大画家;南宋四大家指南宋画院画家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四人,也称“南宋四家”;元四大家指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吴镇、王蒙、倪瓒四人。四大高僧指明末清初画家石涛、八大山人、石谷、弘仁;扬州八怪的“扬州画派”,主要有金农、黄慎、汪士慎、郑燮、李单、李方膺、高翔、罗聘八人。

  就当代书法群体而言,当代每一流派大致有基本相同的艺术纲领或主张,其风格特征具有相近的美学风格,并具有一定的书法家群体互动性。就此而言,当代书坛大抵有五种流派并存:帖派、碑派、碑帖融合派、现代书法、后现代派。其实,民国时期同样有几大书法流派,如:吴昌硕与“吴派”;康有为与“康派”;郑孝胥与“郑派”;李瑞清与“李派”;于右任与“于派”等。

  近30年来,中国书法复兴运动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一、书法观念复兴,每个人通过不同的书法观念和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二、书法作为国粹,是一门表现国家文化身份的艺术文化;三、书法具有新时期当代国际交往的属性。可以说,正是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日本,中国与西方才有书法团体的互相交流访问和展出,包括青少年书法、女性书法、学者书法、名人书法的多国互动,迎来了书法发展的新局面。流行书风流行过小草风、小楷风、广西现象、学院派创作模式、现代书法、二王风……书法流派,名目繁多,如行为派、文字观念派、墨象派、字体变形设计派、流行书风、古典主义、书法主义、学院派、新文人书法、艺术书法、文化书法等。

  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书法界的现状是多种潮流的多元并存,但有些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诞生书法大师的意识。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派在当代理论上比较薄弱,但是支持者最多。其次是现代派,其宣言很煽动,如书法主义、后现代书法、墨象派,将书法与绘画联系起来,人数虽少但呼声甚高,占据了传媒,将自己的声音传播出去。流行书法其实很大,人数众多。学者书法则较为松散,甚至冷清。

  传统不是僵死的,传统是生生不息的,流淌到每一个人身上。传统也可以发展,因而传统与现代不是二分对立的,而是可以并立的,传统与现代的并立可以使传统不断转化,现代不断吸收传统,那么中国书法才会有新的未来。

 

博主链接

深圳因何盛产书法流派?

几年前饶有兴致地读到《深圳商报》“文化Q吧”论书法普及的一篇文章。文中提到,与日本的举国重视书法相对照、与中国各地书法传统遭遇冷落相比较,“深圳还算好”,有“圳风书法推进组”,还有《中国书法网》上诞生的“深南道”在一直努力。(10月16日《深圳商报》)

由此想起《承传与表现——深圳青年书法十人展》三年前开幕当天,众多书法家认同的一个观点:深圳有产生书法流派的土壤。

据说,一些学者认定深圳具备形成书法流派的客观条件,主要依据两条:首先,深圳是移民城市,思想活跃、经济发达,移民带来的不同地域文化在这里频繁交流碰撞,很容易激起艺术家的创作火花;其次,深圳聚集了一批书法艺术的爱好者,形成“南漂”。这种“漂”的经历和状态,以及由此产生的孤独和磨难,更容易促使艺术家寻求群体的力量,从而在交流中互相切磋,形成流派。

以我看,如果说深圳具备形成书法流派的条件,那更体现在这样两方面:一是深圳人好读书,有浓厚的文化氛围,这是适宜流派产生的良好气候;二是深圳有“深南道”、“圳风书法推进组”这样的书法艺术“种子”,这非常有利于形成书法艺术人才成长的“群落”。然而,即便如此,我以为,深圳这块土地眼下难以产生书法的流派。

理由有三:一者,古往今来,流派的产生大都建立在社会需要之上。就当下中国的现实看,传统文化失落的断层客观存在,受西方文化、市场经济冲击而产生的急功近利、过重实惠的浮躁之风日甚,来钱慢的书法艺术不为人看重,社会缺少光大书法传统的大气候,深圳也不例外;二者,流派必生于厚实的社会基础,这个厚实的基础尤当体现在书法教育的现状呈宝塔形,即基础教育实力雄厚、成效显著,中、高层的书法教育也极富活力,成果甚丰。显然,深圳这三个层面的教育与成果都显得匮乏;三者,从传播意义上讲,书法艺术形成流派,有一个重要的前提,那就是其灵魂人物具有较高的地位与社会影响。民国时期的“康派”,灵魂人物是中外闻名的康有为;“吴派”的灵魂人物,是近代驰名海内外的金石、书画大师、西泠印社的首任社长吴昌硕。现在的深圳,有这样的灵魂人物吗?

以我看,流派追求是一个不可误入的盲区。回望历史,哪一个流派是当代人刻意“制造”或者自封的?何况,书法艺术其实是在可识性基础上一代接一代的再探索与美化,而这种探索与美化的嬗变,需要破除门户之见,兼收并蓄,也需要在时间的流逝中经受考验,优胜劣汰。企图“创造”流派,这本身就有悖于书法艺术的规律。急功近利,焉能成就经世不朽的流派?

在书法艺术的追求上,深圳需要的是脚踏实地,包括顺势应时地抓好低、中、高三个层次的书法教育,在继承前代、精益求精、有所创新、自成一格上下大功夫,由此建立稳固的书法艺术的宝塔型基础。我想,到了深圳也如今天的日本一样,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练书法的,到那时,或许我们才有十足的底气说:深圳,无愧为书法家辈出的土地!(李北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