纹身机插头使用方法:前三国的那些人那些事 六、董卓:乱上加乱 七、何进:如此当家 八、汉献帝:静观乱世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4:39:00

六、董卓:乱上加乱


董卓,是大家非常熟悉的了。看到这名字,立刻会想到一个满脸横肉络腮胡的黑胖子,一个混世魔王,一个坏蛋中的集大成者。然而,是不是呢?

通过前面的叙述我们知道,东汉政府现在面临着足以影响国运的四个问题:头一个便是黄巾,以及由此而起的各地民变;第二个是西北的韩遂,时不时地会打到长安,吓唬一下皇帝;第三个是太监们闹得比较不象话,而以屠夫何进为首的所谓外戚集团已经开始准备对他们有所行动;再一个就是地方豪强的势力,像一个个不断扩大的恶性肿瘤,隐蔽但迅速地吞噬着东汉帝国的生命。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董卓也很为政府奔波了一阵子:他在东边配合卢植打过黄巾,在西边又曾先后在皇甫嵩、张温的手下打过韩遂。他在东边并不如意,在西边却打得顺手。

现在,我们有必要正式认识一下这位董卓。
董卓,陇西临洮人。据说秦始皇在临洮造过一个铜人,董卓一出生,这铜人就崩溃掉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联系是普遍的,但又是有条件的。当时的人们只认识到了前一点,所以一口咬定是因为董卓出世所以铜人崩溃,可见董卓确是个天怒人怨的大魔头。
董卓的少年时代,是跟少数民族的一群蛊惑仔在一起胡混的。大家都知道,青少年时代是一个人学好学坏的关键。董卓的爸爸妈妈怕他学坏了,觉得应该给他找份工作不能让他闲着。于是买了头牛让他在家耕田。董卓在家耕田,感觉很无聊。当董卓在一个宁静的夏天,感受回忆里寂寞的香气时,他以前的蛊惑仔兄弟们来看他了。兄弟伙聊得兴起,董卓把耕牛杀掉招待大家,吃了个痛快。兄弟们很感激,于是拍着胸脯说要报答,各自回去找了若干头牲畜送还了董卓。


出生得感天动地的董卓活到了该服兵役的年纪,由于是出生在小康家庭,所以被征为“羽林郎”。羽林郎是皇家近卫军军官。董卓也确实比较了得,能左右开弓骑马射箭。于是跟着当时的名将张奂出去打仗,因为军功,逐次升作郎中、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

升到了戊己校尉这个地方,《三国志·董卓传》上突兀地来了个“免”字。《后汉书》上也不过加作“坐事免”。具体情形我们已不得而知,但好在这是个并不缺少机会的动荡年代,不久董卓就东山再起被拜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又变作中郎将,到东边去打黄巾。这一连串的官职转换极快,第一可见黄巾事发突然,第二可见东汉政府的行政之混乱。董卓拿黄巾并没有办法,所以打了败仗又把辛苦升起来的官职丢掉了。

上面说了,这个时代并不缺少机会,韩遂又在西北闹事了,于是董卓又被起拜为中郎将,去打韩遂。如前所说,这期间他连续换过三个顶头上司,从皇甫嵩到张温再到皇甫嵩。同样如前所说,皇甫嵩不曾打过胜仗而被撤换成张温;张温不肯听孙坚的建议杀掉董卓,却听了董卓的建议打了个胜仗,又贸然追击结果吃了亏回来。当时追击的六支军队只有董卓一支施了个小计全身而退。于是被升作前将军,斄(音台)乡侯。

我们应该看到,在这整个过程中董卓是在不断成长的。他前后官职变过十一次,被免官两次。政府的行政指令必须具有稳定性和连贯性,否则等同于自己打自己的嘴巴。东汉政府繁琐而多变的政策早已使其在董卓心目中失去了公信力。董卓早年还傻乎乎地为朝廷四处奔波卖命,现在已经过了不惑的年纪,于是开始对人生进行系统的反思。反思的结果是董卓如梦初醒,而后眯起眼睛重新打量了一下这个乱世,嘴角浮现出一丝笑意。


董卓是个注重实干的人,于是立刻开始采取措施。措施的第一条便是蓄养私兵。
在西北作战的期间,董卓蓄养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从而拥有了和中央讨价还价的资本,也引起了中央的警惕与不安。中平五年,朝廷拜董卓为少府,让他把自己的兵送到皇甫嵩手里。少府不是小官,是九卿之一,俸禄中二千石,属于中央高层领导核心,在中央政治局也是排得上名的。但我们来看看少府是管什么的——《后汉书·百官志》告诉我们:“少府,……本注曰:掌中服御诸物,衣服宝货珍膳之属。”简而言之,就是管后宫的衣食(住行不由他管。管行的是太仆,管住的是将作大匠),是内务大总管。手下可以带领许多太监。董卓这样的西北粗犷汉子是不可能脱下明盔亮甲换上围裙高帽子去做大厨的。更何况现在的董卓已经在心底有了全盘的打算。他上了一封书,中心意思有两个。一个是凉州还乱得很,我不该走;一个是孩儿们拦着我的车马,哭着闹着不让我走。结论是,我暂时还是先在这前将军的位子上呆着,看看情况再说吧。朝廷拿他并没有办法。下一年,灵帝死前一个月,下了一道命令:恢复州牧;同时开了一份名单让几位人士去上任。这几位人士都是当时“海内清名之士”,但其中却有一个异数——董卓。

当时委任董卓为并州牧。并州在今天的山西大部分地区,外带内蒙古和河北的一块。总之也是民风剽烈的所在。而且并州左接三辅右挨司隶背靠大漠,属于凉州和洛阳之间的战略缓冲,实在是块好地方。对于这样一块好地方,董卓自然是巴着去的。但这道委任状还有个附带条件:让董卓把自己的兵转交给皇甫嵩。这其实已经相当于朝廷在和董卓做交易了,但这个交易董卓却并不想做。古语有云鱼与熊掌不可兼得,董卓却有办法兼得。他的办法是给朝廷上第二封书:我在甘肃混了十年了,这边厢的兄弟伙都熟得很;大家都推举我做老大,只有跟着我才肯好好打仗。所以我请求让他们跟着我一起去并州,好捍卫边疆为国出力。
在这封上书中,董卓的骄横口气表露无遗,并且也充分显现了他的私兵与他之间的依附关系。奇怪的是,朝廷同意了他的提议,让他带着原部兵马上任。这在汉朝历史上恐怕是史无前例的。董卓得了这个便宜,自然更加大胆,开始一步步试探朝廷容忍的底限。

这个时候又要提到那位好脾气的儒雅名将皇甫嵩了。
朝廷这次要董卓把兵马交给皇甫嵩并遭到拒绝的时候,皇甫嵩有个侄子叫做皇甫郦,找到叔叔要做继阎忠之后的第二次努力。他说:“现在天下大乱,有本事安定局面的只有叔叔你和董卓两位。你上次和董卓一起打西北叛军,已经得罪了他。”从上面的意思来看,皇甫嵩和董卓不能并立。那么谁才是救世主呢?皇甫郦接着说:“董卓这人,两次违抗朝廷的命令,朝廷里面闹得不可开交他却在一边看热闹,可见是个混蛋。你老人家应该代表人民代表党枪毙了他,就可以挽救危亡啦!”最后皇甫郦总结说,这样皇甫嵩就可以成“桓文之事”。桓文指的是齐桓公和晋文公,两人都在王室式微的时候专任杀伐,一来匡扶王室二来也成就了自己的霸业。
这番说道确实很艺术,既顺应当时的时局,也照顾了皇甫嵩的性格特点,不比阎忠的激进。但皇甫嵩还是感觉太大逆不道,只是把董卓的不臣禀报上去。然而这样做,只是徒增了两人之间的嫌隙。

这样的年头,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大胆的董卓兵驻并州,窥望洛阳。而这时候,何进的所谓外戚集团与张让赵忠的宦官集团已经斗得像一团淤烂的破布堵塞在下水道里,急需董卓这样强悍的管道工来通一通气。

洛阳城里的大当家何进向董卓伸出了友好的橄榄枝,董卓的机会来了。 

七、何进:如此当家

在讲何进之前,有必要先叙一段背景。

在东汉,外戚和宦官之间的斗争比较厉害。关于这段斗争的原由,通俗历史读物《上下五千年》说得非常清楚,我现在全部抄录如下:

“东汉王朝从汉和帝起,即位的皇帝大多是小孩子,最小的是只生下一百多天的婴孩。皇帝年幼,照例由太后临朝执政,太后又把政权交给她的娘家人,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外戚专权的局面。有的皇帝死后没儿子,太后、外戚就从皇族里找一个孩子接替皇帝,以便他们控制政权。 

“但是,到了皇帝长大,渐渐懂事,就不甘心长期当个傀儡。他要想摆脱外戚的控制,可是里里外外都是外戚的亲信,跟谁去商量呢?只有一些宦官,每天在皇帝身边伺候。结果皇帝只好依靠宦官的力量,扑灭外戚的势力。这样,外戚的权力就转到宦官手里。 

“无论是外戚也好,宦官也好,都是豪强地主最腐朽势力的代表。外戚和宦官两大集团互相争夺,轮流把持着朝政,东汉的政治就越来越腐败了。”(上文引自《上下五千年·82 .跋扈将军梁冀》)
这一段文字真的是非常精简通俗,并且林汉达先生的《上下五千年》确实是本好书,文字耐嚼,风格明快。这样一位学贯中西的大师,屑于写这样的通俗历史读物,既不艰深晦涩故意卖弄,又不纯靠文字上耍噱头赢取眼球。这样一本写成于半个世纪前的书,竟能经久不衰,这就是当今网络快餐与经典著作的差别。

扯回来。
前面介绍了东汉末年的若干派势力,但在洛阳,形势却有不同。到了灵帝一朝,由于灵帝有幸生了两位龙子刘辩、刘协,于是后宫主要有这样几派势力:
一派便是保协派的董太后,以及她一位做骠骑将军的侄子董重;
另一派便是保辩派的何皇后,以及她哥哥大将军何进。
再有第三派,便是前面提过的张让赵忠为首的十二常侍;他们并不明确表示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只是一切向利益看齐。
兴许名士、外戚、宦官还会就此继续斗几个回合,但黄巾起义打破了一切旧的格局,首先便是保辩派的何进被任作大将军。

何进,南阳宛人,屠夫出身。请不要因为这个身份而将其想象成和董卓类似形象的络腮横肉男。早年何进的妹妹被选入宫中,并且得到灵帝宠幸,可见很有姿色;而何进的孙子何晏是魏晋时候著名的帅哥。由基因遗传的角度来讲,何进更应该是个风度翩翩的气质型中年男子。
何进在黄巾之乱期间的表现是整备了京师的防卫,侦破马元义的谋反,并且有赖他弟弟何苗平定了临近京师的一次暴动。
作为朝廷的一把手,何进只做了这些小修小补的工作,实在是缺乏见识。倒是军人皇甫嵩,能够处理政治上的问题,以解除党禁为解决军事问题的前提。这一手非常厉害,完全避免了把被禁锢的党人推到义军一边,从而降低了义军领导层质量提高和实力壮大的可能。
到了中平五年,叛乱就比较严重了。何进听信了一位望气者的话,邀请皇帝去洛阳西门外的一个戏台子叫做“平乐观”参加了一次军事演习。灵帝参加演习以后很有感触,于是回来在京师洛阳练了八队人马以加强防卫,这八队兵各有校尉一名作为队长。这八个队长里面不乏人杰,其中便有袁绍和曹操。然而灵帝既看不上袁绍更看不上曹操,却拣了一个肥壮的太监叫做蹇硕的作为总管这八队兵的元帅。这个元帅权力之大,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受其辖制。汉灵帝突然拔出个蹇硕来自然是有他的用意的。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何进的妹妹何皇后生的刘辩,一个是王美人生的刘协。灵帝竟然认为刘辩“轻佻无威仪”(也不想想自己是个什么货色),想立刘协。但一来与嫡长制的宗法制度不符;二来何皇后正受宠幸,国舅何进又是本朝大将军,能量大得很。灵帝想来想去竟没有办法,于是在死前把刘协托付给拥有八队兵马的元帅蹇硕。


试问蹇硕又哪里能够使动那八队兵呢?这里面的几位角色,袁绍是贵族子弟,一向与名士派结好;曹操的干爷爷虽则是太监,他却与袁绍等等高干子弟打成一片。然而蹇硕竟企图诛杀掉何进再拥立刘协。他想你何进虽然手握天下兵马麾下何止百万,但这百万兵马总不能天天带在身上吧?于是在宫里伏了军队。然而他身边有个何进安插的间谍,在何进进宫的路上对他使眼色。何进警觉得很,连忙跑回家,蹇硕唯一的机会终于失败。
何进遭了这次大险,对蹇硕怀恨在心。他从了袁绍的建议,广纳天下名士,其中见用的重要人物有这样几位:袁绍、伍孚、荀爽、荀攸、王允、郑太、华歆、孔融、刘表、王匡、鲍信、蒯越、陈琳、郑玄、何颙、逢纪、边让。其中有不少都是想当年党人中的头面人物,另有一些熟悉名字,都是未来三分时的各家谋主。可以说,何进的大将军幕府一时真是人才济济。倘若何进能任用好这些人物,汉家出现中兴也未可知。


然而何进能不能善用这些人呢?其中一位名士郑太,就对荀攸说过:“何公未可辅也。”而其他人物,似乎也并不热心于诛灭宦官,在他们的传记上几乎找不到这期间的丝毫作为。可以想见,责任并不主要在他们,而在何进。何进所热心的,只是消灭蹇硕。至于其他宦官,或者至于消灭了宦官以后怎么办的问题,都不是他那颗脑袋所曾思考的。
真正思考过的,是袁绍。袁绍是何进的谋主。像他这样一位人物,竟不像刘焉一般急着找个天高皇帝远的地方割据起来,可见见识确实高明。他要通过对政府运转的核心施加影响开始,既而操控整个局势。而施加影响的第一步,便是剪除蹇硕。


蹇硕现在很有危机感。因为至少,大将军府第门面上是兴旺发达英才咸集的。蹇硕其实孤单地很,他表面上有八队人马,实际可以操控的不过自己的一队;而他身为一名太监,所能拉拢的势力,也不过是太监而已。于是他去寻求十二常侍带头大哥之一——赵忠的帮助,要求联手吃掉何进。然而十二常侍竟也对蹇硕的意见不很热心,原因是何进并不曾侵害他们的利益,而他们却对何进的妹妹有过恩情。这恩情是当年何进的妹妹嫉妒王美人生了刘协而把王美人毒死的时候,劝谏勃然大怒的灵帝收回了废掉何皇后的主张。
蹇硕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于是被何进看好时机吃掉。几乎同时,何进又听了妹妹的话带兵包围了保协派的骠骑将军董重的府第。董重自杀。董重是董太后的侄子。董太后和何太后婆媳俩常吵架,就像我们小时候和小朋友吵架被打哭了总说:“我叫我爸来揍你!”董太后也总说:“我叫骠骑将军把你那个何屠夫的脑袋割了来!”现在何屠夫把骠骑的脑袋割来了,董太后心理落差太大,死掉。

何进的心意,大约到这时已经满足了;但袁绍并不满足。他要求趁热打铁把十二常侍一并消灭。何进耳根子软,感觉有道理。他不愿意独享这番道理,于是跑去说给妹妹何太后听。何太后只用一句话来反驳:“没有了太监,你让谁来伺候我?”其实,何进在外面的凶险,岂是她这个妇道人家所能知晓的?而何进在外面的凶险,恐怕也不是何进本人所能知晓的,否则他断然不会觉得妹妹的这句话也很有道理而跑回去分享给袁绍听了。
真正明白其中凶险的,只有袁绍。他依旧极力向何进晓以利害;而另一方面,张让赵忠也不闲着,先后买通了何进的妈妈舞君和弟弟何苗,一起到何太后耳边吹风。何进夹在这中间,用他那内存并不大的脑袋苦苦思索和挣扎,并不时跑进宫里和妹妹像商量家里到底要不要添置一台彩电一样争论要不要杀掉宦官。


袁绍认识到了问题所在。他所说的利害关系过于抽象何太后理解不了。于是他打算来点形象的,便建议何进召了武猛都尉丁原假装造反,在洛阳附近放火。何太后居然毫不畏惧。何进便又从了袁绍的妙计,召唤董卓造反。对于董卓军队的纪律不良,大概何太后是耳闻过的,于是终于害怕了,把大小太监一律罢免遣送回家。这些太监出了宫门竟不知路在何方,便跑来大将军府请教何去何从。袁绍建议何进立刻把他们全部杀掉,何进不从,只是让他们回家。袁绍只好假传命令,告诉太监们家乡的政府,说等太监们一回家就格杀勿论。然而张让却有办法通过取了何太后的妹妹为儿媳妇这一层特殊关系让大小太监又官复原职。


何进想杀太监,全世界都已经知道了,太监们自然也不例外。张让认为先下手为强,于是趁何进又进宫商量要不要添置彩电的机会把他杀掉,同时劫持了何太后、少帝刘辩以及陈留王刘协做人质,在宫殿之上与闻风而来的大臣和军士对峙。何太后在大臣卢植与常侍谈判之际跳下楼来,未曾摔死。失了一名人质的张让连忙胁持当今天下身价最高的两个小孩子逃走,而赵忠则因缓了一步被杀掉。然而袁绍、袁术与何进一位忠心的部下吴匡以及何进已经觉醒过来的弟弟何苗却并不急于追回皇帝,而是热心于杀戮太监。这次杀得比较狠,以至于有若干没长胡子并且手脚不利索没来得及自己脱掉裤子验明正身的倒霉蛋也被错杀掉,史书上说“死者二千余人”。其中吴匡头脑还比较冷静,想到何进之死何苗也有一份责任,于是呼吁了军士把何苗也杀死。

当大伙集中力量杀戮小太监的时候,真正的大佬张让已经逃出宫去。这个时候已经是满天星斗了,八月白昼的暑气刚刚消去,张让感叹原来再炽烈的暴日也有变凉的时候。张让胁着少帝,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黑暗中向更黑暗的去处跌跑着,不知何时是个尽头。
并不是所有人都遗忘了皇帝的安危,尚书卢植孤身一人追来了;何进拔用的河南尹王允不放心,派了个手下闵贡带着兵马紧随卢植而来。张让跑到小平津,感觉再也没有跑下去的必要了,于是哭着说了句:“惟陛下自爱!”便转身投入黄河的滚滚浊流,和淤泥一起冲进了太平洋。


卢植救回两个孩子,连忙抱在马上,一行人在这样露气渐浓的夜晚寂寞地往回走。远处宫城犹自火光冲天,隐隐听见杀声。在这样的杀声中,东汉末年各派势力的第一次洗牌已经接近尾声。
这个时候,一队人马挟着边陲的肃杀之气绝尘而来,为首的董卓厉声喝道:“天子何在?”或者此时真如《三国演义》所说,“陈留王勒马向前,叱曰:汝来保驾耶,汝来劫驾耶?”想必董卓先是一愣,然后便浮出一丝笑意。


这丝笑意,或者便决定了这位九岁的陈留王、日后的汉献帝一生的命运。 

八、汉献帝:静观乱世

熟读三国的人所最熟悉的年号,想必既不是黄初正始,更不是什么章武赤乌,而是建安。而建安,正是东汉最后一任皇帝汉献帝的年号。但现在汉献帝还不是汉献帝,而是陈留王刘协。然而《后汉书·献帝纪》似乎是作为汉末大事记的形式出现的,于是我们只好到其他篇章中寻找刘协的事迹。

刘协,父亲灵帝刘宏,母亲王美人。王美人是一位朝臣的女儿,既漂亮又有文化,还聪明贤淑,颇得灵帝宠爱。她怀了刘协,竟能懂得避何皇后的嫉妒而打算把胎打掉。然而服了多少药下去,肚子依旧稳稳地隆起来,直到生下刘协。但好强的何皇后终究未肯放过王美人而用了一杯酒把她毒死。灵帝因此大怒差点废掉何皇后,仰仗了张让的劝谏方才罢休,只好把小刘协送到祖母董太后处抚养。
然而不久,董重自杀,董太后也遭何进逼死,自此刘协便孤苦伶仃一无依靠了,直到何家也在这次火并中覆亡。

书接上回。
董卓带了兵马赶来时,少帝刘辩已经吓得不行了;惊险了半天这个时候终于回过神来哇哇大哭;但刘协却不一样。董卓把他抱到自己马上,他却不愿意,于是另骑一匹马“并马而行”。董卓边走边和刘协聊天,问这次火并是怎么闹起来的;刘协从头说到尾,一点没有遗漏。董卓于是有了废立之心。
董卓回宫以后的第一件事,便是唆使吕布杀了执金吾丁原,并且吞了他的人马。执金吾是京城保卫司令。吕布当时是丁原下面的主簿。主簿就是秘书长。吕布虽未必如《三国演义》所说般无敌,却也膂力过人号为“飞将”;吕布与丁原虽未必如演义所说般是父子,丁原却也待吕布好得很;丁原虽未必如演义所说般忠义,却也轮不到吕布来杀。然而吕布却将他杀了来见董卓,而董卓竟也将这样的人认作干儿子。
董卓回宫的第二件事情,便是以长时间不下雨为借口罢免了现任司空自己做了起来;紧接着又把自己升作太尉,并且准备把少帝废掉。

董卓讲究民主,首先搞了次公投。他说:“我准备废掉刘辩立刘协。有不同意的可以举手,我立刻把他拖出去杀掉。”大约萨达姆全票通过当选总统,也是在如此民主的氛围下投票的。然而东汉朝廷虽不似伊拉克的朝廷般噤声,却也只有大臣卢植站出来力争。董卓十分恼火,却因卢植德高望重而没有办法。于是第二天不搞民主了,直接撕破脸皮废掉少帝而立了刘协作为汉献帝,稍后又遣了李儒用一杯药酒将少帝和何太后一并药死。而卢植被董卓免了官回去隐居,三年后病死在家里。

卢植是汉末朝堂之上最值得称道的好汉子。他年轻时候能够精研学问,并且践行有教无类的思想在家授徒,教出了公孙瓒和刘备这一对寒族的年轻人;他在朝为官三十年,未曾对不起自己的良心;他在太平时节能搞学问并且成为大儒,在战乱年代又能披挂上阵俨然一派名将风范。他先时不肯贿赂小太监被装进槛车,现在又不愿折节于横暴的董卓而遭遇免官。在大家热衷于杀戮宦官的时候,又只有他偏偏能够记挂皇帝的安危而竟至于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孤身一人前去追还。范晔在《后汉书》里用了“风霜以别草木之性,危乱而见贞良之节”这十六个字来称赞他,我这里再引一句鲁迅的话来表示敬意:“我们自古以来就有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这便是中国的脊梁。”   

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董卓现在便活得很好。
因为他不单收容了何苗遗留下来的军队,又略施小计以自己的三千兵马吓跑了拥有八队精兵的袁绍。袁绍走时不曾带走这八队兵而被董卓接收。而他的堂弟袁术与伙伴曹操,也在不久后以各自的办法脱身往东边去了。
董卓办完这几桩大事,便以为自己的基业犹如铁打一般稳固,于是开始混帐。他带着自己的兵丁开着战车在洛阳城里驰突。见到人多的地方便冲去将百姓按男女分开,男的砍掉脑袋系在车上带回来集中焚毁,女的载在车上带回来给部下享用。董卓自己却不肯享用这民间的村妇,而是奸乱公主和宫女。这样的人,简直是千百年难得一出的强盗。

然而这样的强盗却还懂得沽名钓誉。他听信了一位尚书周毖和城门校尉伍琼的话,将他们所荐举的名士韩馥、刘岱、孔伷、张资、张邈等悉数派到地方上担任要职,并且又听信了他们的话,为了安抚逃出洛阳的袁绍而把他任作渤海太守。他哪里知道,周伍二人正是看不惯这豺狼的行径而有意荐举这几位人物的呢?所以这些名士一到地方上,便聚合了人马打算反董。

对于董卓这样的混蛋,年幼而无权的汉献帝只能静静旁观,而新当选的盟主袁绍,却有本事撮合了十路诸侯来进行讨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