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佛珠一条街假货:何小手:18名路人"见义不为"引发的生命痛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0:45:16
2011年10月17日17:24人民网
关键词:18名路人
舆情数据:

(话题相关数据,主要参考新浪微博、腾讯微博。)
10月13日发生在广东佛山的18名路人漠视女孩被碾事件,成为这两天舆论热议的焦点。有关该话题的微博数高达151342条,其中,普通用户是该事件主要发言人,其微博数为150742条。自南京“彭宇案”、武汉老人在菜市场摔倒最终窒息死亡等事件后,有关干预跌倒老人以及见义勇为等就作为一个长期的话题,为舆论所援引和争论。此次事件舆论保持了较高的关注度,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此前类似事件相比,它带来的生命痛感更为强烈。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网络舆论的大加鞭挞,传统媒体,特别是佛山本地媒体,直面事件,从“市民共同体”的角度批评了18名路人,为此类事件所前所未有。
生命痛感促成了舆论热度
此次佛山事件所引发的舆论热度,除了路人冷漠的原因外,一定程度上还因为生命的痛感。南京的彭宇案和天津的许云鹤案发生后,舆论普遍指向事件当事人,批评其举动不义,好人反而被污,感叹世态炎凉,道德式微。与此不同的是,佛山事件所导致的后果比上述事件更严重,生命的痛感更为强烈。女孩被两辆汽车碾压后,最后被一位拾垃圾的阿姨救起。舆论质疑“最基本的社会良心与社会信任在哪里?”网友“麓山老鬼”感叹“一直逃避这个新闻。人性太冷漠,太残忍”,其痛感之强烈,由此可见一斑。
自“彭宇案”以来,诸如此类因为路人冷漠而造成的悲剧时有发生,痛感也逐渐升级。网友“途经一段盛放”在评论中称:道德已经被物质淹没,人人关心的已经是自己的生活。此类事件一再发生,一度被解读为社会环境嬗变的结果,道德榜样下放到凡间以后,见义勇为之类善举的舆论反响不同以往,而见义不为之类的举动则成为众矢之的。舆论质疑,多数普通公众依然还处在通过道德模范来获得见义勇为的动力,或因为道德水准不高,或因为心有疑虑,自觉的善举仍然不是主流。
彭宇案对见义勇为行为的影响
2011年9月,人民网舆情监测室针对“干预跌倒老人”话题发起舆论信心指数调查,结果显示,多数受访者表示自己会扶起跌倒老人,指数为0.7421(3级“良好信心”);但对于是否鼓励自己的孩子扶起老人,却表现得消极迟疑,舆论指数仅为0.5913(5级“信心不足”);而对于社会诚信,受访者整体信心指数为0.3333(7级“争议不断”)。
佛山日报就18名路人漠视女孩被碾事件发起调查,结果显示,在13504个被调查对象中,10832人选择了“先拨打120或110求助”,占总人数的80%;选择“抱起孩子,赶紧救治”的人数为1691,占总人数的13%,而选择“为避免不必要麻烦当作没看见”的人数为291人,占总人数的2%。 “彭宇案”发生后,诸如对跌倒老人实施干预的话题就充满了争议。2011年9月,卫生部发布的《跌倒老人干预技术指南》,从此昭示,见义勇为行为不仅是一种道德问题,还是一种技术问题,而此次佛山事件路人的冷漠,一定程度上即是对类似“彭宇案”的回应。除此之外,媒体对此类事件的影响也受到部分舆论的关注,网友“彼岸__bin”感叹说:“负面的新闻太多了,我们普通百姓害怕成为“农夫”。在这个法律裸奔的时代,你怎么还要求道德穿上裤子?“此次佛山事件受到了大量媒体的关注,其中10月17日的《佛山日报》在头版以《这一天,他们令佛山蒙羞》全面报道了此事,较之以往媒体重报道轻反思不同的是,此次事发地媒体从“市民共同体”的角度批评了18名路人,为此类事件所前所未有。
转播到腾讯微博

见义勇为行为舆论中的“炒作阴谋论”
见义勇为行为不举,除了类似“彭宇案”这样的极端案件的影响,还因为网络时代的“炒作阴谋论”。2011年3月,网友“金泉少侠”以“广州富家公子”的名义跟帖炒作,给一位在网上寻求帮助未爱女治疗眼癌的网友谢三秀回帖,称跪行完就捐2万元,但最终未兑现。为救患眼癌女儿,谢三秀22日从广州大道中跪行至体育中心,约2千米路程历3小时。事件最终引起关注,谢收到社会捐款20多万已够救急。
炒作负面事件成为网络的一大毒瘤,并因此导致了部分民众在对待见义勇为的善举时充满了疑虑,甚至上升到“炒作阴谋论”。此次佛山事件中的施救人——拾垃圾的阿姨,也一度陷入“炒作阴谋论”,有舆论称她救人是因为“想出名、炒作”。虽然这些舆论反响不大,但是作为类似事件的一个细节,可以从中窥伺到当下见义勇为举动的尴尬境地。避免“彭宇案”,让冷漠的路人成为温暖的围观者,除了惩恶扬善,谴责路人冷漠,还需要一个健康的舆论环境。
(人民网-舆情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