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炮眼技术交底:自强·进取·抗争——洋务运动三十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10:28:31
 1840年6月,鸦片战争的炮声第一次震撼了中华上下,开明的知识分子逐渐清醒,他们看到了中西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差距。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中国又一次惨败,人民生活更加艰难。严峻的形势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了,他们明显地意识到,中国面临着数千年来未曾出现的挑战,他们开始挣脱放弃那天朝上国的美梦。提出引进西方近代军事、科技的人士越来越多。身份、地位不同的人,在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共识下聚集起来,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洋务派。他们在中央以奕忻为代表,在地方有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官僚大吏,还拥有一大批为革新著书立说的知识分子,以及一批渴望采用先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的民间工商人士。

洋务派登上中国的政治舞台,还有一个历史契机。1861年8月22日,咸丰帝病死热河。欲掌握政权而又与诸摄政王结怨的慈  禧,趁机与恭亲王奕忻等人密谋政变,从而夺取了政权。在奕忻等人的配合下,政变取得了成功,这就标志着洋务派对抗顽固派  取得了胜利。从此,中国的近代化运动迅速开展起来。

当时,洋务派利用国内外暂时的和平环境这一有利时机,大规模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兴办近代化军事工业,引发了一场

达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洋务派对于国家和民族具有深刻的危机感和责任感。奕忻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上奏说:“庚申之衅,创巨痛深”,“城下之盟,春秋所耻”,他希望能够接受教训,“力图自强,以为御侮之计”。因此,洋务派一致主张“师夷之长技以自强”从而,富国强兵,抵抗外国侵略,挽救民族危机。他们首先认识到,以机器生产为核心的近代工业革命是改革的根本。洋务运动前期,他们以自强为口号,大力发展军事工业。在李鸿章等人的主持下,江南制造局、金陵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一批大型近代化军事工业相继出现。在短短几年中,就已经具备了铸铁、炼钢以及机器生产各种军工产品的能力,产品包括大炮、枪械、弹药、水雷、和蒸气轮船等新式器备,用于装备近代化的军队。洋务派创办的近代化军事工业企业,是中国首次出现资本主义工业,这是中国历史的一大进步。

从以往的对外交涉过程中,洋务派倍感缺乏通晓外语的人才。1861年1月,奕忻等人首次提出培养翻译人才,并于1862年6月开办了“同文馆”,设英、法、俄文三个班,随后又增加了算学、天文、物理、化学、外国历史、地理、万国公法、医学、生理等课程。

同文馆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校,它为中国造就了首批外语人才,同文馆的学生中有二十八人后来做了驻外一级公使。同时,同文馆又为中国培养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

洋务运动期间,还开办了天津北洋水师学堂、广州鱼雷学堂、威海水师学堂、南洋水师学堂、旅顺鱼雷学堂、江南陆军学堂、上海操炮学堂等一批军事学校,至1890年,培养了一千三百多名具有一定海军技能的水兵、军官,还培养了严复、邓世昌等为国家轻工业也在此期间得到大力发展。1880年,左宗棠创办兰州织呢局,成为中国近代纺织工业的鼻祖。同年,李鸿章也派人创办了上海机器织布局。1882年,广州开始有了自来水,稍后,武昌、上海也相继办起了自来水厂。1887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总督府安装了第一台发电机,开始了中国电灯取代油灯的时代。在洋务运动的推动下,中国的民用工业得到迅速发展。

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却在中日甲午战争中遭到重大打击而告破产。虽然中国在经历了洋务运动后仍不能与西方列强抗衡,但它阻止或延缓了殖民地化的进程,提高了中国近代军事与工业技术的水平。同时,洋务运动也使国人广开眼界,让国人深刻认识到改革的必要性。尽管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结束了,但它给中华民族带来了一次又一次的震撼与发展的狂潮,永远值得后人借鉴与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