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贼王罗的qq头像:勤劳的日本人这一观念的逆转!在上海不断增加的不行的日本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7:22:57

上海现在居住了多少日本人?

NHK的周六电视剧“上海台风”中,这样的问题经常被问起。根据今年九月份外务省发布的资料显示,在上海长期居住的日本人数量为(07年10月1日)4万7731人。不考虑纽约的4万0068人,高居世界第一位。

 

早在05年11月,在上海已存在日本人的学校。从日语版的免费报纸不同种类的出现,日本料理店发展的形势已经可以看出上海日本人之多。

来上海既可以找到工作,物价又很便宜。最重要的是只要是日本国籍都可以在这里轻松地生活。虽然动机各有不同,但总之来说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后期,在上海的诗人金子光晴在“头骨杯”一书中写到“只要对肮脏的事物心平气和,物价便宜,远离喧嚣尘世的上层生活还是很有魅力的。”由此可见,无论是大正也好,平成也好,日本人在上海追求的东西都无太大变化。

让中国人目瞪口呆的“3F”日本人

但是,最近形势有点不一样了。日本人不再是像以前那样不可忽视的存在了。虽然一直以来上海人都认为优良的日本产品就等同于制造这个产品的日本人很优秀,实际上在有些情况下,日本人也成为了日本本土企业的产品。

希望这些没用的日本人不要来上海了

说出心声的是一位在日资工作的中国人。这个公司最近在上海聘用了日本女性。在中国工作的日本人分为两类,一类是从日本派过来的驻外员工,另一类是在中国招聘的日本人,她属于后者。但是,擅长汉语和英语,不一定就擅长经营。聘用这个没有任何能力的女性只是因为感于她“想在名牌企业工作”的热心。

不久就意识到判断错误了。她是迟到缺席的惯犯。不仅颠覆了中国社员心中勤奋认真的日本人形象,就连前几日四川大地震捐款时,大家也都抱怨到“那个人就不能做点什么吗”。

“我又没钱“这样说着的她只拿出了不到一百日元的捐款。负责这件事的中国社员眼睛都瞪圆了“就,就这些,,还是日本人呢,,工资比我都高,,,真是”

中国人的礼金都是和工资成一定比例的。结婚时的礼钱也好,葬礼时的香钱也好,都是这样的。而且,实名制时,拿多少钱就更要慎重考虑了。先不说中国的这种送钱的方式好不好,她至少也应该入乡随俗吧。要是不知道拿多少钱合适,和总务或者人事商量一下也好啊。结果,不用说给在上海供作的日本人脸上抹黑了。

在上海有面向日本人的特殊职位。不问学历,不问专业,不问语言能力的日本人职业。笔者在上海工作时,人力资源公司介绍了很多这样三不问或者说“3F”的人才。

这种现象比想像的要严重得多,因此不断有日本年轻人来到上海。

 “日本人职业”存在的一个原因,日本负责人可以放心。“只有中国人管理者吗,多招聘点日本人嘛”。出于这样的要求,在日企中,比起日语优秀的中国人,他们更信赖能力不怎么高的日本人。

对于日企来说,与善于算计的中国人相比,思考方式相似的日本人更 值得信赖。可是,发放签证的公安当局却对于这些日本人的履历很怀疑。也总有日企被质问“你们公司怎么会采用的日本人呢?”

另一方面,雇佣这样的日本人也会产生一些难题。

“连汉语都不会说的日本人凭什么可以拿到8000元的工资?”

中国人和日本人一起工作的企业总会面临这样的议论。我既有学历,日语,英语又都说的很好,凭什么啊,,,,,。对此无法理解的优秀人才不断辞职离去。另一方面,什么都不会的日本人别说卷铺盖回国了,竟在中国长期居住下来。因为在日本无法找到工作。从中国沿海北部至南部,甚至在东南亚也可以看到这样的日本人。也有连回国的机票都买不起的贫穷的日本人。

中国=富  日本=穷

不在向往日本人

2001年,伴随着中国加入WTO,日资大量涌入上海。当时,日本护照(=日本人)还很有效,索尼,松下还是中国人憧憬的企业。日本产品好,日本技术优良,日本人厉害---。对上海人来说,去日本留学,到日本企业工作就等于前程似锦,富贵无边了。和日本男人结婚,对上海女人来说也是是前途光明得一种方法。可是,现在,这些都变化了。

“现在的上海女人对日本男人根本就没兴趣啊,,因为他们没钱。我?我现在很后悔和日本人结婚呢”

只要有经济上的差别,者种现象就会一直存在吧。反正,日本人就是金钱的起重机。很打击人的说法啊。

另一方面,在上海卡拉ok业界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说起月收入不下100万日元的日本商社社员,以前那可是常客啊。可是现在主客颠倒了。在解释自己的月收入时,竖起一根手指的卡拉ok的妈妈桑不止一人,两人。最近,面对嚣张的日本人,“哼,比你挣得多得多啦”这样的声音也不少。

上海的不动产业是以从世界各国汇集到上海来的住外人员为客户来扩大自己市场的一种产业,在他们营业的最前线,将日本人定位为没什么利润的一个群体。

“日本人为什么那么喜欢那些破旧的公寓啊,现在到处都是新建的高级公寓,他们却斯都不愿意离开古北新区”

被称为日本人村的古北新区从90年代后期开始作为外国人居住地发展起来的。日本人学校,面向日本人的食材店,日本料理店,一直发展为以日本人的形式称呼日本人的街道,被称为上海的小东京。(居住者主要是关西以西的人。)对于全家一块儿外派的日本人来说是和故乡很相似的一个地方,而对于房屋中介人来说,日本人对内部外部都已经老化的公寓这样依依不舍,感到无法理解。

中国的母亲对于自己收拾的干净利索会感到很自豪,为什么日本人总是披头散发的乱忙呢。

这样直率地提问的中国女性也不少。对于独生子女政策下的她们来说,是无法理解养育2个以上孩子的辛苦的吧。在上海,住在老朽的公寓里,也许在某种程度上也反映了日本人勤俭节约的精神吧。

日本人在上海,是不说汉语的一种封闭的,飘渺的存在

在上海的外资企业工作的外国人在解释为何取消和日资企业的合作时,这样解释。。。

“和我们公司合作时,带着翻译的只有日本人。连干部也只会说日语。开始还想着和日本大企业合作呢,后来嫌麻烦就拒绝了”

在国际资本聚集的上海汉语和英语是商务用语。可是,在上海,日资企业和日资企业合作是常态,也没学这些语言的需要。工作结束后也是日本人一块儿聚。在酒吧里,一群日本人一块儿热闹看起来很奇怪的感觉。上面提到的驻外人员也好像意识到了日本人已经孤立起来了这一现象。

上海对于无法提供就业岗位的日本经济来说是一种调节剂。但是,拥有这种力量的上海也开始拒绝了。对于有一定经济实力的上海市民来说,日本人的生活方式已经褪色了,而且他们的行动方式也看起来很奇怪。日本人在上海的孤立状态绝不是一件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