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科医生收入:对中医用药风格的一点感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22:45:42
上周日承蒙心涛居士引见,有幸与仰慕已久的三七生老师见面,晤谈之余,有一点感想。

    感受最深的是三七老师用药轻灵。三七老师治病,用药不过几味,每味药量就在几克之间,不用煎煮,只要泡服即可,药量虽轻,却是效如桴鼓,令人惊叹。

    三七老师这种举重若轻、四两拨千金的用药风格,是建立在他对中医理论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的基础之上,是一种很高的境界——嗯,就是那种高屋建瓴的感觉。

    我一直十分敬重的李可老前辈,用药又完全是另一种风格。李老用药剂量很大,比如附子一用就100~200多克,其他的药用量也很大。李老用大剂中药,几十年来挽救了多少西医束手的急、危、重症病人!把多少人从死亡的边缘拽了回来!特别是对于垂死的病人,李老常常一付药就能起死回生。

    再说说另一位我十分尊敬的温病大师赵绍琴老前辈。赵老用药也很轻灵,秦伯未赞其“平正轻灵”。赵老治病善用风药调理气机,象是荆芥、防风、苏叶等,用量一般不超过10克,治疗一般的病用这个量,治疗重症垂危的病人也是用这个量,象是我前面博文里介绍的那些赵老治疗的垂危重症病例,就是用一剂一毛多钱的中药救得命(看温病大师赵绍琴是怎样挽救垂危重病患者的(一)看温病大师赵绍琴是怎样挽救垂危重病患者的(二))。

    三位都是中医高手,疗效都非常得好,而用药风格却如此悬殊,怎么理解?这是因为生命是如此复杂,而疾病又是如此的变幻多端,为了应对这种情况,中医就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流派。在不同的理论指导下,治病的思路不同,当然用药风格差异就很大了。

    三七老师讲了这么一个病案很有意思:上海一个病人患胸水,请李老治疗, 吃了一副药即见轻,三副药后胸水减半,但此时李老已离开上海,病人不得已又辗转托人请三七老师给看。三七老师给他治疗一段时间以后,这个病人的胸水就完全消失了。

    药量轻好?重好?我觉得作为临床大夫,要把疗效放在第一位,把病人放在第一位,什么法好就学什么法,遇到什么病就用什么法,药轻也好重也好治好病就好,不要画地为牢,象仲景所批评的那样:“各承家技,始终顺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