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军身高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述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3 06:08:2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述评

热度 1已有 216 次阅读2011-8-12 11:48 |系统分类:时政

0   此文刊载于《鞍山师范学院学报》第3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在学界的研究于近年内逐渐兴起,尤其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命题、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重要战略任务后,学界围绕此命题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讨,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从检索到的资料来看,发表了一百多篇学术论文,内容涉及较为广泛,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意义、目标、动力机制、调查研究、认同路径以及特殊群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等;有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的硕士论文3篇,专著尚未发现。

这些研究取得的成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的深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而其中的不足也为今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问题研究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功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功能是探求问题研究的作用、价值,亦是开展研究的缘起和基点。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功能、意义研究,学界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

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有一定的功能取向,包括社会功能和个体功能,能够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社会的良性运作和促进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就社会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具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功能、增强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功能、促进社会良性运作的功能、促进人们共享社会发展成果的功能;就个人层面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能够满足社会人追求自我发展的内在需要、满足社会人享受社会提供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的需要和追求幸福生活和精神满足的需要。[①]

有学者认为,建设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巩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有利于引导社会思想道德共同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的建设。[②]

还有学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能促进社会价值关系、价值取向和价值结构的和谐,从而奠定社会和谐最坚实的基础。第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旦被认同,就会成为一股强大的向心力与凝聚力,使国家、民族价值取向一致而形成一个坚强的堡垒,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的“强力胶”。第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助于发挥核心价值观念对社会舆论和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和导向的作用。[③]

也有学者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社会动员与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功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目标

在价值多元、价值冲突的当今时代,深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目标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有学者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就是要通过形成价值共识和完成价值整合,以增强社会凝聚力、国家凝聚力、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就是要积极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输入,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提升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进而实现“价值输出”,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彰显公平、正义、和谐、人本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吸引力、影响力、亲和力、辐射力、吸引力,最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④]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机制

有学者从动力机理的角度,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分为理论导向力、目标指引力、思想推动力和行为规范力四种力量,并分别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四个组成部分相对应,着重分析了各种力的来源和作用方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的动力机制DAPC-I模型。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的动力机制是理论导向力、目标指引力、思想推动力和行为规范力四种力量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能否成为主导社会价值取向的主流价值体系取决于四种力量影响力的大小、认同度的高低以及力量发挥作用的渠道等多个方面,并且这四种力量在不同的时期会根据形势变化不断加入新的内容,这个模型充分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价值认同的现实性与超越性、科学性与统一性、稳定性与开放性的动态统一。因此,为了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形成社会主导性的价值取向,整合引领社会思潮,就必须充分发挥这几种力量的作用,提高它们的社会认同程度,并创设适宜的渠道发挥它们的效用。[⑤]

也有学者结合大学生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分析探讨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促进当代大学生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是指大学生政治心理、道德心理、学习心理和社会心理中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和行为等因素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进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心体悟、心理认同和自觉践行,主要包括理性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践行强化机制。并指出,在推动这些机制运行的过程中,应积极把握其文化态势、思维态势、社会态势和政治态势,从而更好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意识到行动的转化。[⑥]

还有学者指出,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有其自身的心理机制,它主要包括认知认同机制、情感认同机制、信念引导机制和行为认同机制。[⑦]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路径研究

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路径,是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重点和归宿。因此,学者们对这个问题给予了高度的关注,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总的看来,学界主要从两个层面进行了探讨。

(一)第一层面,面向人民群众开展普适性路径研究。

有学者指出,外推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和传承的重要路径。外推是一个推己及己、推己及人的过程,它有横向外推和纵向外推之分,其中,价值认同是横向外推,价值传承是纵向外推。就价值主体而言,外推包括个人自身的推进、集体推进和代际推进三种;就内容方式而言,外推包括语言的外推、实践的外推和意识形态层次上的外推。同时,通过外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更好地执行意识形态的功能。[⑧]

有学者认为,增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就要注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着力点:坚定不移地对公众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始终不渝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公众对社会主义的信念;要以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为导向,增强公众对核心价值的道德实践认同;要把弘扬民族精神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要突出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教育。[⑨]

有学者认为,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背景下,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崇高要求内化为公民个体的认知,再外化为具体的行为,就必须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科学的教育、引导,增强公民认同的自主性、自为性和实践性。[⑩]

也有学者专文探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建构:在内容上要讲究层次性、差异性;在形式上要注意不稳定性、突变性;在方式上要与人民群众的实际利益相结合,避免空谈;在环境上要优化认同环境,坚持一元引领多元,最大限度形成共识。[11]

另有学者认为,只有在情感上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内化为心理世界的道德自觉、价值支撑和良心发现,才能在心灵上感到亲切与敬重,在行动上做到自觉地遵守与维护。因此,要从社会焦点、日常生活、代表人物、艺术传播等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进到情感的认同层面。[12]

还有学者指出要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认同,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转化为人民的自觉追求,需要把握好“尊重多样差异,坚持一元导向”的价值引导、“坚持平等沟通,实现渐进渗透”的价值转化和“寻求社会共识,凝聚发展合力”的价值整合三个环节。[13]

(二)第二层面,面向特殊群体开展针对性路径研究。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认同何种价值体系将决定中国未来走何种道路。因此,研究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有助于我们及时把握大学生价值观发展变化的趋势,从而增强对大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政治保证。基于此,部分学者结合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心理特点和思想实际,着重探讨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提出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路径选择。

有学者提出,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就必须充分理解价值认同的一般规律,注重灌输教育与自我教育、自我修养相结合,注重价值理论学习和价值生活实践相结合,引导大学生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实质,躬行践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4]

也有学者认为,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需要在感性认识维度掌握意识形态宣传的主动权、在理性认识维度实现核心价值体系先进性与大众性的统一、在实践维度由自为向自觉升华,才能克服感性认识维度上的“西化”挑战、理性认识维度上的非科学化误区、实践维度面临的诸多挑战等现实障碍。[15]

还有学者提出,根据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一般过程,针对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差异性以及出现的弱化趋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在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创新教育载体,优化教育环境,拓宽实践渠道,努力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16]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查研究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学理性研究理应与现状调查相结合。目前,在学界已有部分学者关注到了这一点,开展了社会特定群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现状调研,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针对性的举措。

有学者曾就1711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及践行状况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及践行存在性别、专业、政治面貌差异。并提出要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确立有针对性地开展价值教育、创新价值教育途径、健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以及加强对大学生价值冲突的引导和调控等。[17]

有学者针对河北省17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总体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度认同,处于良好等次,但部分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认同缺失,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方面,并分析了影响制约河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缺失的多方面因素,提出应按照主体引领、阵地引领、媒体引导、宣传教育、思潮引领、社会实践、行为养成、人格示范、利益驱动、机制创新的途径和方法,才能提升河北省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度。[18]

鉴于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情况关系到边疆民族地区的民族团结与边疆的社会稳定,还有学者针对边疆民族地区大学生开展了实地调研,揭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中存在的难点和问题,提出了要建立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领导机制、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借鉴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加强教学方法的改进、实现教育手段现代化等切实可行的对策路径。[19]

还有学者从特定区域如新疆地区对公众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的成就、不足与走向

以上所述,是学界多年来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研究的主要方面。总体上看,学界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机制、目标、功能、实现路径等问题研究是卓有成效的,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认识,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也应该看到,已有的研究也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还有一些重要问题需要展开研究,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加强的领域。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基本问题研究,学界虽然取得了诸多研究成果,但研究的范围、视界较狭窄,应该进一步拓展、深化。着重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概念阐释,全面深入地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特征;厘清价值、核心价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价值认同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等重要概念;分析探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认知、同意、信仰、践行等重要环节。彻底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对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国民素质的升华、立国价值的确立、应对西方“意识形态终结论”消解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引领社会思潮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调查研究,学界集中开展了高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调研,得出了很有价值的结论和解决相关问题的举措。但在当代中国社会,各种社会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是各不相同的,享受社会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心理感受、思想观念是千差万别的。因此,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现状调研不应停留在大学生这一个群体的范围内,理应有层次、分区域地展开调研,了解社会不同群体、不同地区的人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情况的第一手资料,并在认真分析的基础上形成新举措,才能使对策真正体现时代要求、符合实际情况、能够解决问题。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路径研究,在吸收学界提出的重要举措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研究的眼界和视域。

第一,从纵向比较的角度来看,理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历史借鉴研究,着重分析马克思主义从形成之初只是社会流行的思潮中的一种到19世纪后期成为工人运动中占主导地位的意识形态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经验;着重分析列宁主义从党的指导思想发展到整个俄国社会的指导思想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经验;着重分析毛泽东思想从形成、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到成为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核心的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经验,着重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社会乃至在东方社会核心价值体系中的主导地位的形成、发展、确立的历史过程及其主要经验,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寻求历史根据及其路径借鉴。

第二,从横向比较的角度来看,理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国外参照研究,着重分析西方社会核心价值认同的内容、特征、途径、不足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借鉴意义;着重分析苏联东欧国家在意识形态建设、文化道德建设、时代精神和理论创新等建设上的经验教训,从而扩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路径构建的视野。

第三,从影响认同因素的角度来看,理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社会转型的关系研究,着重分析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发生深刻转变对人们价值观念、思想状况、社会心理、认同方式的实际影响,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路径构建应坚持的基本原则,如利益促动与思想教育相结合、社会价值维度与个体价值维度相结合、受众心理实践要求与社会适应性相结合、理论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等。

第四,从认同路径创新的角度看,理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与利益机制的辩证关系,着重分析利益机制对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根本性、基础性作用,探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制度性、体制性与政策性利益机制构建,拓展人们之间的共同利益并使之最大化,从而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实现提供利益动因;理应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路径的组合研究,将拓展共同利益、加强理论创新、创新传播方式、坚持文化渗透、注重实践养成、完善教育体系、强化机制保障等路径综合协调起来,打“组合拳”,避免单打独斗。

[①] 邱仁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论纲(上)[J].桂海论丛,2008/2:5--9.

[②] 刘泽雨.内化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7/5:186--188.

[③] 张玉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与构建[J].攀登,2007/6:136--139.

[④] 林春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目标探析[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5:15--17.

[⑤] 黄  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动力机制研究[J].求索,2010/7:50--52.

[⑥] 陆树程.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心理认同机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1:92--95.

[⑦] 张  俊.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心理认同机制[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3:31--33.

[⑧] 李梅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学习践行到认同传承[J].探索,2010/1:102--105.

[⑨] 肖  浩.论增强公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J].学术论坛,2008/3:59--62.

[⑩] 梅  萍.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公民的价值认同[J].中州学刊,2009/3:1--4.

[11] 邱仁富.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的可行性及其建构[J].学术论坛,2008/3:63--67.

[12] 戴茂堂.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问题[J].政策,2009/4:49--51.

[13] 张汉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现路径——基于价值认同的角度[J].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76--79.

[14] 李斌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4:6--9.

[15] 邢海晶.“三维统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路径[J].理论探索,2011/1:28--30.

[16] 冯  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感的思考——以大学生群体为研究对象[J].贵州社会科学,2009/8: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