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斯蛋糕冷藏能放多久:受益终生的100部教育书籍(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37:34
40.《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
【作者简介】
周毅,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编审。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31年11月1出生于广州,祖籍东莞。
从小受教于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办的育才学校文学专业。15岁参加革命,有较丰富的社会实践经验。1953年起任《南方日报》《羊城晚报》编辑、记者,采访部副主任,后调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任职,先后任《开拓者》《文明导报》杂志副主编,《炎黄世界》杂志副总编辑。
从事陶行知研究多年。为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常务理事,先后任广东陶行知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会长、名誉会长。
数十年勤奋笔耕,在国内外报章杂志发表了约四百万字的文章。出版了专著《陶行知环行世界录》《爱满天下》《创造奇葩——陶行知的弟子们》《国医大师邓铁涛》,散文集《追赶匆匆人生》《跃动的音符》。
【图书简介】
周毅、向明同志的《爱满天下一陶行知文学传记》,是第一部反映陶行知整个一生的文学作品。
陶行知(1891———1946)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人民教育家 ,同时又是坚强的民主战士。毛泽东主席誉之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宋庆龄则赞颂他是“万代师表” ,对此称誉 ,先生当之无愧。陶先生把一生的主要精力用于改革旧教育、创建新教育 ,其精深的教育思想和丰富的教育实践是中国现代教育上最可宝贵的一笔财富 ,所达到的水平至今很少有人能出其右。
该书以丰富而翔实的史料,以饱含激情的笔调,描绘了陶行知半个世纪以来的教育生涯和革命斗争生活,再现了他作为革命的教育家、坚定的民主战士、人民的诗人的光辉形象,表现了他的“爱满天下”、“棒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美人不能动”的光辉思想和高贵品格。使人读来,无不为之感奋、激动,从而受到莫大的教育。这种感奋、激动、教育,比一般的陶行知研究著作和历史材料是大得多的。
【陶行知简介】
教育家——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原名文濬,后改知行,又改行知,徽州歙县人,中国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民主主义战士,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1926年起草发表了《中华教育改进社改造全国乡村教育宣言》。1927年创办晓庄学校。1932年创办生活教育社及山海工学团。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设想以教育为主要手段来改善人民的生活。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继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名言:
教学合一:第一,好的先生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第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第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起来。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以教人者教已,在劳力上劳心。
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 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教育思想
生活即教育
在批判杜威“教育即生活”的基础上,陶行知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主张,形成“生活教育”教育思想体系。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陶行知认为,“生活主义包含万状,凡人生一切所需皆属之”。“生活”不是人们通常狭义的理解,而是“包含广泛意味的生活实践的意思”。“生活”是包括整个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生活的总体,是人类一切实践活动的总称。“生活即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生活决定教育,教育改造生活。具体讲,教育的目的、内容、原则、方法均由生活决定;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整个的生活要有整个的教育;生活是发展的,教育也应随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教育改造生活是指教育不是被动地由生活制约,而是对生活有能动的促进作用。生活教育的实质体现了生活与教育的辩证关系。陶行知认为:“在一般的生活里,找出教育的特殊意义,发挥出教育的特殊力量。同时要在特殊的教育里,找出一般的生活联系,展开对一般生活的普遍而深刻的影响。把教育推广到生活所包括的领域,使生活提高到教育所瞄准的水平。”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社会即学校”的根本思想是反对脱离生活、脱离人民大众的“小众教育”,主张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打通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创办人民所需要的学校,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真正把学校放到社会里去办,使学校与社会息息相关,使学校成为社会生活所必须。因此“社会即学校”的真正含义就是根据社会需要办学校。从教育内容说,人民需要什么生活就办什么教育;从教育形式来说,适宜什么形式的学校就办什么形式的学校。“社会即学校”不是学校消亡论,而是学校改造论,改造旧学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值得指出的是:“教学做合一”的“做”与杜威“从做中学”的“做”是有区别的。首先,陶行知所说的“做”是指“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脱节。其次这个“做”亦是“行是知之始”的“行”。陶行知指出:“教学做合一既以做为中心,便自然而然地把阳明东原的见解颠倒过来,成为’行是知之始’,’重知必先重行’,他认为“有行的勇气才有知的收获”。可见陶行知的“做”是建立在“行”的基础上,是以“行”求知,强调“行”是获得知识的源泉。这些见解在认识论上具有唯物主义因素,因而“教学做合一”和主观唯心主义的“从保重中学”就有了区别。但是陶行知所说的“行”与我们现在所讲的实践还不同,他所说的“行”还只是个人狭隘的琐碎的活动。
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山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陶行知名言警句】
陶行知自我警醒
1、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教育是立国之本。
3、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4、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6、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7、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9、手和脑在一块儿干,是创造教育的开始;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10、乡村师范之主旨在造就农夫身手、科学头脑、改造社会精神的教师。
11、活的乡村教育要教人生利,他要叫荒山成林,叫瘠地长五谷。他教人人都能自立、自治、自卫。他要叫乡村变为西天乐园,村民都变为快乐的活神仙。
12、想自立,想进步,就须胆量放大,将试验精神,向那未发明的新理贯射过去;不怕辛苦,不怕疲倦,不怕障碍,不怕失败,一心要把那教育的奥妙新理,一个个的发现出来。
13、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14、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15、破即补。污即洗。劳即谦。乱即理。债即还。病即医。过即改。善即喜。行即思。倦即息。信即复。帐即记。
16、义则居先,利则居后;敬其所长;恕其所短。
教书育人
1.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2.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3. 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4. 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5. 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6. 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7.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为人师表
1.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2.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因材施教
1. 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2.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教学方法
1. 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2.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3.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成功教育
1.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启发式教学
1.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2. 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创新与实践
1. 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2. 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3. 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4.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养成性教育
1. 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2. 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3. 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人物评价
综述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以赤子之忱表达的思想和实践,代表了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近代中国的危机多难,又使“教育救国”成为许多知识分子的梦想,陶行知正是其中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他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最可贵的是,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其精神为人所同钦,世所共仰。在长期的艰难跋涉中,陶行知逐步认识到,不改造旧中国黑暗的政治,就不可能真正繁荣中国的文化教育。因此,在四十年代中期他发表了《民主教育之普及》等文章,揭露和抨击国民党推行的法西斯教育,提出了生活教育的四大方针,这就是民主的、科学的、大众的、创造的教育。这一思想,同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已是精髓相通。由于思想上的一致,他和许多知识分子一起不约而同地站到了人民革命力量的一边,成为周恩来所赞誉的“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古代的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近代的五四运动之后,中国又出现了一位努力践行平民教育的人物,并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了各类新型学校。这位被人们尊称的“当今圣人”,就是被毛泽东誉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的陶行知。
陶行知去世次日上午,上海万国殡仪馆挤满了前来悼祭的群众。中共代表团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8月11日,延安各界在中央大礼堂也举行陶行知追悼会,毛泽东送的挽词是:“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领导人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 毛泽东
无保留追随党的党外布尔什维客。 —— 周恩来
宋庆龄题写的匾额“万世师表”
当今一圣人。 —— 董必武
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 —— 郭沫若
外国人士
“陶行知不仅是一个很有创造力的教育家,也是一个勇敢的出色的反法西斯斗士。” ——泰戈尔(印度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华莱士(美国前副总统)《纪念陶行知博士》
“……杜威博士的最有创造力的学生却是陶行知,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但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他在群众教育运动方面非常积极,为工人和贫苦人民办夜校和各种中心。他开展'小先生'运动,让文盲学好后以他们的新知识教育其他文盲,这样连锁下去,对于1927年的反共产主义分子来说,这就好像一个政治的炸弹一样。”“在城市里搞群众教育,被视为叛逆而遭禁止,陶行知就到农村进行教育和农村复兴计划。美国的进步教育用的现成的学校制,陶行知发现中国的普通群众只能就他们的生活、工作、家庭和车间所在地受教育;在哪里聚居,就在哪里学习。在所有美国训练出来的教育者中间,陶作为一个穷人出身的人,使他成为极不寻常的同情于普通人民的需要,而这终于使他比别人更接近中国共产党?” ——费正清(美国学者)《伟大的中国革命》
“我现在无论到什么地方,都要宣传在中国的晓庄有一个试验学校,把这里的理想和设计宣传出去,使全世界人知道。” “如大家肯努力,恐一百年以后,大家要回过头来纪念晓庄,欣赏晓庄!这就是教育革命的策源地?” ——克伯屈(美国教育家)《克伯屈在晓庄学校的演讲词》
“陶博士的主义与理想是世界性的,……他的事业对于世界历史中的进步传统具有巨大的贡献。陶博士是我们这个紊乱霸道的世界经过多年所产生的少许文化人物之一。世界上像陶博士一类的人物实在太少了。” ——傅理曼(美国学者)《悼陶行知》
“一代伟人,名扬千古,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不仅是中华民族教育史上的一枝奇葩,也是世界教育之林的一面旗帜。” ——布莱恩·库朋(美国东南联合大学副校长)《给重庆社会大学纪念陶行知诞辰110周年大会的电文》
“我从事研究陶行知三十多年,我体会最深的,一是陶先生人格的伟大,二是陶先生教育思想的卓越。他为大众争民主、争自由,最后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就应该这样生活,应该是这样一条道路。我从陶先生身上受到鼓舞,陶行知不仅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榜样,也是各国知识分子的模范,我们应该学习他。陶行知不仅属于中国的,也是属于全世界的。” ——斋藤秋男(日本教授)1984年纪念陶行知的文章
“这篇文章(指陶行知的《大众教育运动》)对我们印度是很有用的。” ——甘地(印度民族主义领袖)《对的评价》
“陶博士具有强大的感召力,使得每一个善良的人,都愿意贡献出他所能为社会作最大服务,在实际工作上教育他们,鼓舞他们。他是目标明确、行为笃实、生活刻苦自励的活的融合体。没有一个人比他更知道中国的真正需要,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勇敢果决的为大众教育、为民主的组织与实践奋斗终身。” ——文幼章(加拿大博士)《悼念我的朋友陶行知博士》
“我一直引以为豪,曾经是陶行知先生创办的育才学校的学生。我曾经多次跟朋友讲起,我在育才这段时间的学习与生活,特别是告诉他们,在抗日战争艰苦的时期里,中国民主人士、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创办育才、培养幼苗的故事,他的为人、道德、品格,甚至名字的意义,……这是我对陶行知的敬仰、爱慕,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念念不忘的恩情。” ——胡慕罗(越南河内国立音乐学院教授)《回忆陶行知与育才》
“陶先生的死,显然是一种无可补偿的损失,不只是他手创的生活教育社与育才学校的损失;海内外教育界的损失;整个民族国家的损失;尤其是世界上一切弱小民族争取独立、自由、解放,实现民主、团结、和平战斗阵营中无限巨大的损失。”……“他创造了生活教育颠扑不破的理论体系,他反对过去不合理的教育制度,他反对填鸭式的教育方法;并且反对由上而下的'训’育制度;他主张跟人民学习,跟小孩学习;他主张教职员、学生、校工一律平等,他更主张中国人民大众要过民主生活。他的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尤其是对国家民族的正义感与为人民大众谋利,数十年如一日的奋斗精神,是值得每一个有良心的人所敬佩。愿他的精神永远生活在每一个活人的心里。” ——杨静桐(菲律宾华侨)《悼陶行知先生》
纪念书籍
书名
主编
出版社
年月
《陶行知年谱》
朱泽甫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5.2
《陶行知与晓庄师范》
辛元、谢放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6.12
《陶行知教育思想12讲》
丁丁
安徽教育出版社
1986.6
《祖国丛书——陶行知》
许宗元
人民出版社
1988.10
《陶行知环行世界录》
周毅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89.7
《生活教育十讲》
叶上雄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9.5
《陶行知幼儿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戴自俺、龚思雪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87.8
《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周毅、向明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6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
袁振国、张癸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1.7
《陶行知传》
童富勇、胡国枢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91.5
《生活教育理论——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
胡国枢
浙江教育出版社
1991.8
《一品大百姓》
上海陶行知纪念馆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1991.8
《陶行知全集》
金成林、伍尧
四川教育出版社
1991.7
《陶行知与湘湖师范》
萧凌
四川大学出版社
1992.5
《平凡的神圣》
章开沅等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3.3
《陶行知诗歌歌曲集》
王继华等
北方文艺出版社
1993.3
《陶行知教育学说》
董宝良
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3.10
《陶行知教育学》
何国华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10
《弘扬行知精神,深化教育改革》
袁采 张民生
上海市教委行知研究协会编
1995.10
《白彦文稿集》
白彦
海风出版社
1998.7
《晓庄英烈》
王桂芳、辛国俊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3
《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
黄书光
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8.4
《现代行知新论》
方明
中国妇女出版社
1999.3
《继承发展,实践创新》
沈子华
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局
2001
《山海钟声》
傅家驹等
上海宝山校办产业总公司
2001
《陶行知故事》
辛国俊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1.5
《创新教育概论》
张志刚等
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1.3
《育才歌声》
陈贻鑫等
育才社大校史研究会选编
1999.7
《20世纪陶行知研究资料索引》
梁宇光等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11
《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
全国科学“九五”规划课题
华文出版
2001
【读后感】
我们都应学会爱
——读《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它是那么神圣不可侵犯。可在现代生活中,“爱”似乎无处不在:年轻人随口就能说:“I LOVE YOU。”这,就是真正的爱吗?在蜜糖里长大的我们,每时每刻都沐浴在温暖的爱河里:父母之爱,老师同学之爱。但我们是否思索过“爱”的含义,是否真正理解爱的真谛?
一本以爱为素材,用一腔热忱写成的文学著作——《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把一个真真实实的充满爱心的教育家呈现在我们的面前。它深深地感染了我。陶先生用他的精神和行动作出了完美的回答:他用爱教育世人,感染一切;他的“爱”是博大的;他是“爱”的巨人。他的“爱”才是真正的爱!我们应该学会爱,学会这样的爱。
陶先生为什么会有那充满激情,阳光般的爱呢?我们可以从他的一生中找到答案,并由此追溯到爱的根源——爱自己,爱生命。该怎样爱自己,爱生命?是不是损公肥私,克公克己?是不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是不是追求功名利禄,追求享受?不,真正的爱的根源,是把握生命的脉搏,全身心地拥抱生活,珍惜生命的分分秒秒,不断充实自己,完美自己的人生。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时间在不经意间流逝。拿起这本《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让我们沿着先生走过的路,追寻先生那爱的足迹吧:1914年,陶先生以金陵大学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二十三岁的他赴美留学。短短三年间,他克服种种困难,夺得依利诺大学政治硕士学位,这多么不易。学成回国后,他破除传统的教育观,创立新学说并付出实践。创办学校,普及教育,马不停蹄,劳碌终生。先生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没有浪费过一分一秒!先生就是这样为我们树立了爱自己,爱生命的楷模。请想一想,我们像先生一样真正爱过自己么?真正理解过爱生命的含义么?很多人把时间花在吃穿玩上,他们自以为在享受生活,但在金子般的时光里,他们把握住了什么呢?难道要走到工作岗位时才能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人生档案里又少了一片灿烂,多了一页苍白么?时间老人是个绝对公正的雕塑家。我们只要把看劣质小说,疯狂追星,无聊消遣的时间,点滴珍惜,并用于学习上,课内学,课外也学,理论学,实践也学,社会,人生都要学。只有克服困难,刻苦奋斗,才能从各方面不断完善自己。热爱生命吧!用青春的汗水换来束束鲜花,铺满我们的人生之路。
陶先生对人民,对文学的爱是没有个体之分的。他用爱的眼光去看世界,用爱的眼光去美化人间。他爱生活,爱事业,爱真理。在他的眼中,爱就是一种永恒的美,无与伦比的美。今天,我们用真诚点燃爱火,人间将变得更美好;我们用爱去滋润一切,世界将永是温馨的春天。
“爱”是一个永恒的主题,“爱”是不灭的圣火。“一代人师”陶先生把爱撒满人间,但是,他那爱的事业至今没有完成。
点评:陶先生一生对“爱”的追求,值得我们反思学习。其尚未完成的“爱的事业”,有志青年该勇敢地接过这“不灭的圣火”。
《 爱满天下——陶行知文学传记》,周毅、向明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1997年版
爱满天下
——结合陶行知教育思想谈师德建设的两点体会
教育工作的本质是培育人才,育人是学校各项任务的核心,也是教师最重要的职责。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学生,以“学生”为本,建设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师德建设的核心内涵。这一内涵最重要的体现应当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帮助、关爱和尊重。陶行知先生指出:现代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改造社会”的意识和决心,知道“在教师的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也就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教师必须以“爱满天下”的情怀,关爱着每一个学生。
“求真创造,爱满天下”这八个字,是陶行知全部教育理论的精魂,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中最核心的内容。正是有了“求真创造,爱满天下”的胸怀,陶行知才能够从旧中国的具体国情出发,“力争做到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各教所知,各学所好,各尽所能,为社会服务而将教育送到大自然、大社会、大森林中去”。正是有了“求真创造,爱满天下”的胸怀,陶行知才能够身体力行,不懈地投身“生活教育”的实践,教育学生关注国家和民族的命运。正是有了“求真创造,爱满天下”的胸怀,陶行知才能够倡导和实践全面教育、科学教育、创造教育、终身教育,培养受教育者的生存发展能力,实现“长久的现代人”这一全新的培养目标。
“求真、创造”,不仅是我们培养的目标、结果,也体现在教育的一切领域和过程中。“爱满天下”蕴涵着对学生的无限信任、热爱,鼓励他们自主、自觉、自然地发展,体现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育价值观。
下面我就结合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从师德建设的角度谈两点体会。
一、爱孩子就要尊重孩子
“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
教师应该学会“蹲下来跟孩子说话”,大可不必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故作威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的真正尊严,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以及由此回馈给我们的情感体验。当我们故作威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买我们的帐,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而当我们随时注意维护学生的尊严,尊重学生人格时,学生才会把他们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教师的尊严丰碑便也在学生的心中树立起来了。节日来临时,一声亲切的问候;天气寒冷时“多穿一件衣服”的温柔提醒;在课上和班级管理上,发扬民主作风,不把自己的话当金科玉律;心平气和地对待持不同意见的学生,并勇于承认自己存在的缺点和不足;批评学生的错误和缺点时,努力克制自己的情绪,宽容的给他们一个为自己辩解的机会,激发其奋发向上,努力改正……这每一个和谐音符都闪烁着师生间平等互爱的光辉。
教师要积极地去体验学生的心灵,以一种民主、平等的心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在后进生转化的过程中,一定要摒弃体罚、压服等手段,用纯真的爱与严格的要求去激发他们的自尊、自强与自重。在心理学上,后进生被称为“暂时性发展障碍少年”。他们的行为举动只是暂时性的,“后进”并不是“不进”只是在成长的过程中遇到一些羁绊,前进的步伐比其他的学生慢一些。陶行知先生在《儿童保育问题》中讲到:“难管的孩子多数不是劣童,也不是真正的坏蛋,这一态度一定要立定,否则你主观上咬定他是劣童则一切措施都错,便愈来愈难管了……”心理研究表明,青少年学生都有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即“向师性”,他们不仅把老师当作模仿的榜样,而且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评价,并把这种评价视为集体乃至社会对他的评价。当他们感受到教师的喜爱、信任、关注、赞扬时,就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从而发展自我价值感,增进上进的力量和信心。反之,一个经常遭受教师冷漠、厌弃、训斥、批评的学生,就会因此而体验到人们对他的否定和排斥,而产生被遗弃感、自卑感,以及怨恨、敌对、愤怒等情绪,以至彻底丧失上进心而自暴自弃。这不禁让我想起中央九套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殷雪梅,在她担任班主任的一年级三班,就有这样一位“破坏性强、影响面大”的班级“小蛀虫”。在前任班任的体罚和压服之下,他常常对老师高举砖头;但在殷老师的谆谆教导和真诚关爱下,他蜕变成一只闪闪发光的萤火虫。陶先生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当学生对教师的真心心领神会的时候,自然就亲其师、信其道了。
二、严是爱,宽也是爱
阳光洒下的时候,金色的光芒毫不偏袒地照耀着每一株花草,无论名花和野草;雨丝落下的时候,点点滴滴滋润着每一寸土地,不分贫瘠与富饶。教师对学生的爱就该像这阳光和雨丝一般,沐其心田、慰其干渴,用开阔的心胸包容他们的一切。
一些教师不懂爱的艺术,常常以“我是为了学生好”的“好心”办出一些损害学生人格,甚至危害学生健康和生命的事情。这样的报道相信您也曾见过:一位教师把一个刚刚入学不久的小学生的头使劲的压往水缸,吓得孩子大哭不止;寒冬腊月的天气里,让孩子在厕所里罚站;耳光掴肿孩子的脸和眼睛……类似事件不绝于报端。
学生需要严教,更需要您的慈祥和宽容。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何况未成年的学生正处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心理特点较为复杂,他们中有的因青春期萌动而感到烦恼;有的因成绩不好而感到自卑;有的因缺少信任和理解而感到孤独;有的因强烈的独立意识而产生逆反心理等等。学生面临的这些心理问题都要求我们为人师者放下架子,以一个宽容的心态去包容和理解,并通过观察、谈心、讨论、调查等方法,来感受和体验他们的情绪,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而决不该企图运用粗暴的批评和惩罚来达到教育目的。在成人的帮助下顺利度过这个复杂的心理转型期,他们才能成长和成熟起来。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学生看起来最不值得爱的时候,恰恰是学生最需要爱的时候”。“惩罚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惩罚会使孩子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面”。把批评、惩罚转化为亲和、宽容的魅力之帆才能使学生在人生的航程里不断调正方向,让学生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扬帆远航。(苏妮娜)
“爱满天下”
——陶行知教育思想学习心得体会
“爱满天下”是中国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最重要的教育思想之一。意思是说,教育的核心是爱学生。热爱学生是师德中最为重要的一点。“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爱满天下”教育思想的直接体现。陶行知说:“大家愿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小孩子,才能实现真正的改造。”他要求教育者“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真善美的活人。”爱的教育是少年儿童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陶行知说:小孩子的体力与心理都需要适当的营养。有了适当的营养,才能发生高度的创造力,因而教育应当充满爱。可是,教师也是凡人,也有喜怒哀乐。当屡次教育总不见效果,当苦口婆心被一再地置之脑后,学生中错误常犯、是非不断,他们都会烦恼、生气,甚至失去信心和耐心。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也会克制不住自己对学生发脾气,但冷静下来又会觉得很内疚,也许他们有很多缺点,也许他们是一犯再犯。一个孩子反复出错,只是说明他自制力差,他们需要的决不是粗暴的对待,而是更大的关怀和更大的耐心。这就要求教师更应敞开爱的大门,接纳每一个孩子,宽容每个孩子。无论他是健康成长的幼苗,还是被风霜侵蚀的小草,都要用爱消除师生间的隔阂,用爱融化孩子心灵上的坚冰,用教师的大手牵着他们的小手,带着他们一路踏上人生的坦途。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教师的工作是单调的,教师的工作是辛苦的,教师的工作更是默默无闻的。当他们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扛住倾颓的教室,扛住贫穷和孤独,扛起本不属于自己的责任,这就充分体现出每一位教师都应拥有了陶行知先生“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又有多少教师用他们无悔的师爱在默默中为孩子们铺洒阳光,点燃希望。既然选择了,就默默地在平凡的岗位上劳作着、战斗着。三尺讲台是他们驰骋沙场的沃野,手拿三寸粉笔站在这三尺讲台之上,他们自豪,他们荣幸。听,新课改的号角已经吹响;看,“和谐社会”重要思想和“和谐校园”指导精神指引着我们与时俱进的脚步。他们手拿三寸粉笔,百舸争流,他们稳站三尺讲台,千帆勇进。 “责任重于泰山”,面对这样的千斤重担,鼓励自己只要大胆去做,生命便会实实在在,只要放手去干,事业便会充满阳光。有多少个夜晚当别人已沉睡梦乡的时候,他们还在拖着疲惫的身体在台灯下回复学生写的心得。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比生命更重要的,那就是责任,是“爱”的责任证明了自己是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他们甚至用鲜血和生命维护了师尊,铸就了师魂,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教师的壮烈凯歌。他们,就是陶行知先生思想倡导下的中国教育的一代杰出楷模,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陶行知先生以“爱满天下”的博大胸怀和高尚情操,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一根草去”的彻底献生精神,把满腔热忱和真诚爱心倾注给每一个青年学子。一个“爱”字贯穿了他的整个教育思想,要教好学生,爱是基础,爱是主流。只有心中充满爱,才能真正做到用爱去教导学生。要求每一位教师要努力地用陶行知先生的思想武装自己,塑造自己完整健全的人格,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把教师工作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工作的信念。从现在起,用心用爱去做每一件事情,让爱到处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