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网上交违章罚款:《小儿王的育儿经》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 - 乌有之乡赤医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7 20:48:12

《小儿王的育儿经》第二章 不同时期孩子护养的要点

发布: 2009-10-14 20:46 | 作者: 王应麟 | 来源: 本站整理 | 查看: 494次

 

新生儿的护养
  孩子从出生起到第28天为新生儿期。我国历代医家对新生儿的护养非常重视,认为刚出生的孩子就像嫩草之芽、幼蚕之苗,肌肤娇嫩,抗病力弱,对外界环境还需要逐步适应,所以特别需要谨慎抚养,精心护理。若稍有疏忽,极易患病,且多起病急遽,变化迅速,容易造成不良后果。
  发育特征
  新生儿出生时,正常体重应该在2.5千克以上。健康新生儿的标志是皮肤鲜嫩呈粉红色,大声啼哭,手脚自由地活动。
  新生儿形体上的增长比较迅速,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善,大脑皮层主要处于抑制状态,除吮乳时间外,多数时间处于睡眠之中,一天睡眠时间达20多个小时。
  新生儿需要适应新的外界环境,依靠自己的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摄取营养和排泄代谢产物。对于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新生儿需要经过2~3周的生理调节,才能逐步提高。
  新生儿时期还可以见到一些特殊的生理状态,如生理性黄疸、乳腺肿大、假月经、粟粒疹、马牙等,这些和孩子的生理特点及胎内受母体激素影响有关,并不是疾病表现。
  母乳喂养最好
  喂养新生儿的方式分为母乳喂养、人工喂养和混合喂养。出生后5~6个月以内的婴儿,以母乳为主要食物的是母乳喂养;因无母乳或其他原因不能喂奶,而用牛奶、奶粉等食物喂养的是人工喂养;以母乳和牛奶一起喂养的,是混合喂养。
  中医向来主张新生儿应以母乳喂养为宜,因为“乳为血化美如饧(糖稀)”。具体来讲,母乳喂养有以下好处:
  一、母乳是最有营养的
  若从热量上讲,母乳和牛奶并没有多大的区别。但是当进入孩子体内以后,母乳和牛奶就有了很大的不同。母乳的蛋白比牛奶的蛋白容易消化,孩子在3个月之后才能很好地消化牛奶中的蛋白,所以,至少在3个月以内应喂母乳。母乳和牛奶都含有铁,但母乳中的铁可以被吸收50%,而牛奶要低一些。
  在吃母乳的过程中,母乳成分会发生变化。越吃到最后,脂肪越多,味道也变了,孩子会满足地离开奶头,这样就不会使孩子吃得过多。而用牛奶喂养的孩子往往比较胖。肥胖的孩子不能说是很健康的,因为胖仅仅是由于脂肪积存过多造成的。肥胖儿的心脏需要加倍地工作,而从孩子时起心脏负担就过重是很不利于健康的。
  二、母乳喂养利于建立母子感情
  吃母乳并不是单纯为了给孩子营养,最重要的是建立母子感情。心理学家认为在出生后3天内被母亲抱过的婴儿,其后“情绪”容易安定。通过将婴儿抱在胸前授乳,母亲比任何人都能在最近处观察婴儿的脸色、接触孩子的体肤。在授乳的过程中,母亲就可能观察到孩子高兴和不高兴时的变化及身体发育是否顺利。
  三、母乳既简便又安全
  不管是牛奶还是奶粉都要进行溶解、加温或消毒。母乳则是在体内消毒后流出来的,里面没有引起孩子生病的细菌,温度又适宜,可以放心地喂养孩子。
  不仅如此,母乳还有抗感染的作用,乳汁中含有的免疫抗体能保护孩子避免肠道和呼吸道感染,乳汁中还含有乳铁蛋白、溶菌酶及各种细胞成分等,也有利于抗感染。
  四、用母乳喂养对母亲也有好处
  喂母乳的母亲产后恢复快,因为孩子吃奶会刺激子宫收缩。不喂奶的母亲产后更容易怀孕,而哺乳的母亲,由于在10周内(长的有6个月的)不会排卵,所以下一次的妊娠就晚。最为重要的是,喂母乳的母亲比不喂母乳的母亲患乳腺癌的机会要少。
  另外,比起那些用奶瓶喂奶的母亲来,直接给孩子喂奶的母亲每次都会体会到一种快感,有了这种快感,又相信喂母乳是最好的喂养方法,就能使母亲的情绪安定。
  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喂母乳
  在某些情况下,乳汁是不适宜喂给孩子的,因为乳母的身体情况与孩子健康息息相关。
  乳汁为母体气血所化,乳母的精神、营养以及健康状况直接影响着乳汁的分泌和质量。《普济方》说:“其或母用性不顺,则气血乱,气血乱则乳汁不和,乳汁不和,令儿见逆。”在《古今医统》中说:“母食寒则乳寒”,“儿食其乳,所感立应”。因此,乳母应当经常保持精神愉快,特别在产后,一定要慎戒恼怒、悲伤等不良情绪,避免过度的精神刺激;饮食应以富于营养、多样化、易消化者为宜,以保持乳汁的营养成分,对于辛辣厚味煎炸的食物,更当慎忌。 同时,乳母应注意生活起居的卫生、稳定和保持精神愉快,有了疾病要及时治疗。如果母乳减少,可采用猪蹄汤、鲫鱼汤促进母乳的分泌。
  乳母在哺乳期间,还应慎服药物。因为药物本身为补偏救弊所设,不少药物都可以从乳汁排出,孩子吃乳后也可引起阴阳不和,有伤脾胃,甚至引发疾病。若乳母有病,非得服药不可时,且药物含有大寒、大热或有毒的成分,则应暂时断奶,待乳母病愈后再给婴儿喂奶。若乳母患有乳病或全身性传染病,则更应马上断奶。
  喂乳的方法
  古人强调应该先清洁新生儿口腔,待胎粪排泄后,才可以喂乳。在给新生儿喂乳前,先用手按摩乳房,使乳汁流畅,并将宿乳(上一次哺乳后滞留于乳房内的乳汁)挤去,以免新生儿因难于消化而发生呕逆、咳痢等疾病。
  现代医学提出在分娩后两三天时间里,母亲要做以下两件事:
  一、让新生儿吃初乳
  分娩后两三天中所流出的初乳,虽然其颜色比日后母乳的颜色浅,但其中却含有非常重要的成分,如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和乳酸,能杀死细菌、抑制细菌的繁殖,从而让新生儿免受外来细菌的感染,所以一定要让新生儿吃初乳。初乳不是为了给孩子营养,所以每天最多能产生10~40毫升。即使要进行人工喂养的新生儿,也一定要在产后的3天中喂初乳。
  二、尽量抱着新生儿
  由于习惯了母体内的生活环境,一旦来到全新的世界,新生儿会感到十分不安和迷惑,他期待着亲人的保护和爱抚。把新生儿抱在怀里,并且抱在靠近心脏的部位,让他能听到妈妈心脏的跳动,闻到妈妈的体味。这时,还可以伴随妈妈对宝宝的亲切呼唤声。很快,新生儿因感受到了他所熟悉的声音和气味,就会安静下来。
  没有母乳时如何用牛奶
  无论多么想用母乳喂养,也有乳汁分泌不足的时候,这时就一定要考虑添加牛奶,还要考虑添加什么奶。
  有人可能会想可不可以用鲜牛奶喂养新生儿呢?对3个月以内的婴儿来说,以不用鲜牛奶为宜。这是因为子牛与人类的婴儿不同,子牛会很快地成长为成牛,为了促进子牛的成长,牛奶中含有比母乳多3倍的蛋白质和钙,而生后3个月以内的新生儿是不能充分处理如此浓的牛奶的。蛋白质很难被吸收,钙会成为肾脏的负担。
  若将鲜牛奶稀释3倍,使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接近母乳,又会使糖分不足。何况每次调配鲜牛奶,又会增加细菌侵入的机会。
  所以,3个月以内的婴儿,喂鲜牛奶是不适合的。同样,喂浓缩奶粉和炼乳也不适宜。
  如何选择配方奶
  奶粉是在现代化大工厂里将牛奶预处理后经均质、杀菌、浓缩、喷雾干燥而制成的。母亲在选用奶粉上,应注意两点:
  首先,我们国家对于婴儿奶粉的生产有统一的奶制品规格要求,所以选用哪种奶粉都可以,不过要在有质量保证的商店里购买,奶粉也一般以最新出厂的为好。
  其次,奶粉的品种很多,在营养元素的选择上不必太刻意。厂家都在做大量的宣传说自己的产品最好,添加了孩子最需要的各种元素等,促使人们去购买,对此我们不必太在意。因为孩子的消化能力是有限的,用任何一种合格奶制品喂养,都可以保证孩子正常地生长发育。
  新生儿衣着
  新生儿的衣着,以柔软且吸水性好的旧棉布拆洗干净做成的为好,宽松而使四肢活动不受限制。
  《政治准绳?儿童论》说:“初生儿出月,必须入襁褓,襁褓之道,必须得宜。”所谓襁褓,即用棉布做成的被、毯,以包裹新生儿。古人从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观察到,新生儿初离母腹,从体态上常保持胚胎时姿势,四肢屈肌较紧张,故“宜绑缚令卧”,使其四肢舒展。新生儿神气怯弱,突然听到巨声异响,会引起气血紊乱而惊惕,所以襁褓一定要得宜,使其肢体舒适固定,才可避免或减少外界刺激的不良影响。
  同时,《诸病源候论?养儿童候》也指出:“儿童始生,肌肤未成,不可暖衣,暖衣则令筋骨缓弱。宜时见风日,若都不见风日,则令肌肤脆弱,便宜损伤。”新生儿离开母体后,需要逐渐适应外界寒暖的变化,需要自己调节体温,如果这时给孩子暖衣厚被,孩子要调节体温就要出汗,因体液过多地消耗,就不能适应寒冷刺激。让孩子多见风日,以增强适应外界环境的能力。
  古人还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
  在提倡“薄衣”的同时,古人又提出了孩子穿着方式的观点。《小儿病源方论》中的“养子十法”中提到: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凉,五要心胸凉。
  一、要背暖
  背部是诸阳经汇聚之处,喜温恶凉,寒、风之邪最易侵犯而致病,所以保持背部的“适当温暖”可以预防疾病,减少感冒的机会。所谓“适当温暖”,也就是说不可“过暖”,过暖则孩子背部出汗多,出汗多反致背湿凉,易招致风寒湿等病邪侵入而生疾病。
  二、要肚暖
  肚子是脾胃之所,所以,保持肚暖即是保护脾胃。孩子常脾胃不足,当冷空气直接刺激腹部,孩子就会肚子痛,从而损伤脾胃功能,使脾胃不能正常稳定地运转,影响到母乳的消化吸收,且不能把营养物质有效送至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另外,中医还认为,脾胃与免疫功能有关,对于疾病的预防有其特别的重要性。所以,“肚暖”是孩子保健重要的一环,孩子睡觉时围上肚兜,就是保持肚暖的好方法。
  三、要足暖
  脚部是阴阳经穴交会之处,皮肤神经末梢丰富,是对外界最为敏感的地方。孩子的手脚保持温暖,才能保证身体能够适应外界气候的变化。中国古代养生家、道家等也常劝人“每晚临睡前按摩足心(涌泉穴)百余下”,这是养生保健的重要方法之一。
  四、要头凉
  头为诸阳汇聚之处,喜凉恶热。从生理学的角度来讲,孩子经由体表散发的热量,有三分之一是由头部发散,头热则会心烦头晕而神昏,所以中医认为头部最容易“上火”,孩子患病更是头先热。如果孩子保持头凉、足暖,则必定神清气爽,气血循环顺畅。
  五、要心胸凉
  穿着不要过于厚重臃肿,以免压迫到胸部,影响正常的呼吸与心脏功能。中医认为“心属丙火”,穿着过厚,容易造成心烦与内热。“肺为华盖”,肺就像两片叶子,它的正常撑展,才能发挥 “宣发”、“肃降”的功能。
  另外,中医还讲究“戒养儿童,慎护风池”认为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再就是睡觉时,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
  冬季天寒时,烤孩子衣服,不要趁热穿在身上,须凉片刻,以温为宜。
  古人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新生儿得病慎用药
  新生儿虽然从母体获得免疫能力,但是他们的免疫力和屏障能力不足,患病后反应性差,感染容易扩散,死亡率比其他时候高。许多疾病,如畸形、窒息、黄疸、破伤风、脐部疾患等,大多与护理的不当有关。
  因此,喂养、保温、隔离消毒、细心护理等都特别重要。如喂养不当,会造成孩子吐奶、溢奶,甚至消化不良;保温不好,会使孩子受寒着凉而感冒、发烧,重者会造成抽风;消毒不好,会造成孩子腹泻或口疮;护理不好,会使孩子的皮肤受损伤,造成臀红等。这些都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痛苦。
  新生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不仅衣食宜调摄,服药施针更当审慎。新生儿除吸乳外的大部分时间处于睡眠状态,而睡中面色常有乍红乍白,或有皱眉、咧嘴、收口等表情变化,俗称“弄相”,这些都是正常现象,而非病态。父母切不可误以为病,延医诊治,汤药叠进,使孩子柔脆之胃肠,妄受药攻。
  至于针灸,也如《千金要方》所说:“儿童新生无疾,慎不可针灸之,如逆针灸,则忍痛动其五脉,是以害于儿童也。”陈复正在《幼幼集成》也指出:“凡有微疾,不用仓忙,但令乳母戒油腻荤酒,能得乳汁清和,一二日间,不药自愈。”
  对于新生儿用药和针灸问题,应以有病无病为根据,既不可有病而贻误病机,又不可无病而妄伐正气。总之,宜以细心详辨、谨慎从事为要。

婴儿期的护养
  从生后28天到1岁为婴儿期,又称乳儿期。这一时期的生长发育特别迅速,生机蓬勃。所以也有人把这个时期称为人生中第一个飞跃期(第二个飞跃期为青春期)。这个时期所需要的营养也多,必须从单纯的母乳喂养逐步增添辅食,以保证婴儿体格成长的需要。但由于婴儿脏腑尚嫩,尤其是“脾常不足”,肺卫功能也差,饮食、寒温等方面应该继续注意调护。
  发育特征
  体格发育方面
  新生儿刚出生时的平均体重是3千克,出生后头6个月体重增长要快些,平均每月长600克;6个月至1岁每月平均长500克;一般周岁时的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身长增长至1.5倍。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身长是50厘米,第一年大约可以长25厘米,所以到1周岁的孩子身长大约是75厘米左右,以后大约每年平均长5厘米。
  囟门闭合一般多指大(前)囟门闭合时间,正常是在1岁~1岁半。囟门闭合过早或过晚都不好。
  孩子的牙齿代表着消化系统和骨骼的发育情况,一般孩子在6~7个月时出乳牙,先出下中切牙,随后出上中切牙,再出上侧切牙,约1岁末出下侧切牙,这时一般共有8颗乳牙。孩子的食量增大。
  语言方面
  婴儿一般2~3个月会笑;4个月会笑出声音;5~6个月开始能无意识地喃喃发出单音如“爸”、“妈”;7~8个月时能发出复音,如“爸爸”、“妈妈”等;10个月以上能懂得比较复杂的词义。
  快到1岁的孩子逐渐能懂得周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能分辨父母与外人了;逐渐懂得语言是人与人联系的工具,呼唤他的名字,会循声转头;对他说再见时,会摆手或是点头示意。
  虽然有的孩子能听懂大人说的话,但到1岁时,什么也不会说的婴儿也不少见。说话少的孩子,智力不一定不高,满周岁的孩子不会说话也不用着急。
  动作方面
  新生儿的动作是无规律、不协调的。
  出生30天后,婴儿的眼睛仍看不清东西,但表情却很丰富。醒着的时间变长,发笑的次数与日俱增,手脚活动频繁;两个月时,婴儿眼睛能看清东西了,能把拳头放到嘴里吮吸,并能“呀、呀”自语,脚蹬被子的力气也越来越大;3个月时,婴儿身体的活动更加频繁,眼睛和耳朵的功能与手脚的运动能够逐渐开始协调了;到5个月,俯卧时开始抬起头来;6个月,会独坐,会翻身;9个月,会爬,会扶着栏杆站立;1岁时,能独自站立。
  婴儿哺乳
  哺乳和饮食是孩子保育中极为重要的方面,古人反复地告诫人们“小儿脾胃脆薄”,必须有规律地哺乳,有节制地喂食。
  历代医家都十分强调喂乳不要过量,如“宁饥勿饱”、“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若要小儿安,须受三分饥与寒”。
  3个月以内的婴儿,每3小时喂一次,夜间停一次;3~5个月,每3个半小时喂一次;5个月以后,每4小时喂一次。每次喂奶15~20分钟, 但应根据婴儿个体体质的不同以及发育的需要灵活掌握。不能令孩子过饱或是过饥,过饱则吐溢,严重时则损伤脾胃而成疾病;过饥则啼哭不宁,时间久了则影响营养的摄取吸收,妨碍健康和发育。
  母亲如何判断孩子吃得饱不饱
  首先,看乳房胀满的情况和听婴儿下咽的声音。吃奶的婴儿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听到咽下一大口,如果连续吃15分钟就可以说孩子吃饱了。如果光吸不咽或咽少,说明奶量不足。
  其次,观察孩子吃奶后是否有满足感。如喂饱后孩子对你笑,或者不哭了,或马上安静入睡,说明孩子吃饱了。如果孩子吃奶后还哭,或者咬着奶头不放,或者睡不到两小时就醒,都说明奶量不足。
  另外,还可以注意孩子大小便次数。每天尿8~9次,大便3~4次,呈金黄色稠便,说明奶量足;孩子尿不多,大便少,呈绿色稀便,说明奶量不足。
  最后,看孩子体重的增减。体重的增减最能说明问题。足月新生儿头一个月平均每天增加体重25克,第一个月体重增加750克,第二个月增加600克。如果孩子体重增加过少,要么有病,要么喂养不当。喂奶不足或奶水太稀导致营养不足也是体重不增的原因之一。
  如果掌握了以上几点,就能把孩子喂好了。当然,哺乳期乳母应多食蛋类、豆类、蔬菜、水果,以保持乳汁的营养成分,同时应注意生活起居和精神等方面的调节。
  给婴儿添加辅食
  为了满足婴儿生长发育的需要,补给辅食很重要,一般先从小量开始,切忌增量过速。
  关于开始添加辅食的时间,绝大多数医家主张“儿童四五个月,只与乳吃,半年以后宜煎陈米稀粥,取粥时时与之,十月以后,渐与稀粥烂饭,以助中气,自然易养少病”。这说明孩子半岁以前,仍应以吃奶为主;6个月左右时,除喂奶外,可以逐渐增加易于消化的食物,如稀粥、米粉、藕粉、蛋黄、菜泥等;10个月以后,逐渐给予稀粥烂饭。
  给孩子喂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 制备乳液的用具需要煮沸消毒。
  2. 喂乳不可过快,但也不可过慢。
  3. 喂后轻拍背部几分钟,使吸入的空气溢出。
  4. 不要喂食过多。婴儿消化力不强,食入过多可致消化不良。
  5. 不要喂食过少。食量不足,乳液过稀,或为了避免消化不良而未补足热量及蛋白质,日久可成体形消瘦且抵抗力低下。
  总之,喂养要质、量并重,要多样化,切忌单一,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获得全面营养。这也是防止多种常见病的重要一环。
  精神调养
  精神调养是孩子保健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古人认为,孩子精神怯弱,易受惊吓,往往引起病变,所以《育婴家秘》说:“凡儿童嬉戏,不可妄指它物作虫作蛇,儿童啼哭,不可令装扮欺诈,以止其啼,使神志昏乱,心小胆怯成客杵也。”所谓“客杵”,是指因突然强烈的意外刺激而引起的精神失调,轻则哭闹,夜卧不安;重则抽搐,其状似病。
  婴儿睡眠
  睡眠是保证婴儿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孩子需要较多的睡眠时间,随年龄长幼而有所不同。在第一章“孩子的睡眠”部分,我已讲了正常孩子的睡眠时间。要保证足够的睡眠,需做到四点。
  一、给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
  入睡前不要逗引孩子玩笑,以免其过度兴奋而不易入睡;培养孩子自动入睡的习惯,尽量避免抱在怀中抖动及口含乳头等入睡方法。
  二、给孩子得当的饮食
  有些孩子因为白天吃得过多,胃肠胀饱,到入睡前还有较多食物积存,造成晚上睡眠不安,这正是中医所说的“胃不和则卧不安”,所以晚饭要少吃,让孩子胃肠在睡眠时得以充分的休息。也有的孩子因平时吃了不易消化的寒凉食物,造成寒凉内积,到了晚上入睡后出现半夜突然惊哭的现象,对此父母也要特别注意。
  三、给孩子平和的环境
  有些婴儿白天看到异物、听到异声,会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也会影响睡眠。所以,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孩子的精神调养也是极为重要的。
  四、给孩子薄厚适当的被子
  夜晚睡眠时,正是阴气渐盛、阳气始衰的时候,孩子自身阳气不足,特别容易出汗,尤其是给孩子盖的被子过厚时,孩子因为过热盖不住被子,就会踢开被子而露在外面,此时如果父母不能及时给孩子盖好被子,孩子特别容易受风寒而患病。
  所以,要保证孩子的睡眠,除了时间以外,还要在护理、饮食等多方面加以保证才行。
  预防常见病
  在婴儿期,孩子脏腑尚嫩,尤其是“脾常不足”和其对于食物需要之间的矛盾,常常导致喂养稍有不当,就容易引起呕吐、泄泻、疳积等疾病。
  婴儿肺卫功能也较差,饮食、寒温等方面应该继续注意调护,注意预防感冒肺炎的发生。否则,孩子会因为体质弱,机体不能耐受高热和毒素的刺激,而发生惊厥。半岁以后,婴儿抗体逐渐减弱,来自母体的被动免疫已告结束,外界刺激又增多,一旦接触传染病,发病的可能性就增大。因此,应做好预防接种工作,降低发病率。

幼儿期的护养
  从1岁到3岁为幼儿期。在这个时期,尤其在断乳后,食物种类明显转换,幼儿因脾胃功能较薄弱,极易出现吐泻、疳积等症。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户外活动和接触外人的机会增多,感染的机会也随之增多,容易发生各种急性传染病。因此,要注意断奶前后的合理喂养,做好预防保健工作,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
  发育特征
  体格发育方面
  孩子体格发育的速度比以前慢了一些。1岁的孩子身高大约75厘米左右,以后每年大约平均增高5厘米。身高是反映孩子骨骼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在衡量孩子身高的同时,应注意到遗传、种族、营养、疾病等因素。
  孩子体重在1岁时约为9~10千克,以后平均每年增长两公斤。体重是测定孩子体格发育和衡量孩子营养状况的指标之一,体重增长过速可能为肥胖症、巨人症;体重低于标准15%以上的多为营养不良。
  孩子的囟门在12~18个月开始关闭。囟门关闭早且头围明显小于正常人的,可能为小头畸;囟门关闭晚且头围大于正常人的,常见于脑积水或佝偻病;囱门突出,多为颅内压增高的疾病,如各种脑炎、脑膜炎。
  孩子出生时胸围约32厘米。一般1岁以内胸围小于头围,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1岁以后胸围大于头围,其差数约等于孩子的岁数。如,孩子两岁时胸围50厘米,头围48厘米,其差数为2,正是其岁数。胸围反映胸廓、胸背肌肉、皮下脂肪及肺的发育程度,胸围过小是疾病的表现,如佝偻病、营养不良等。
  孩子在5~10个月时开始出乳牙,一般20~30个月出齐乳牙。出牙时间推迟或出牙顺序混乱,常见于佝偻病、营养不良、先天愚型等疾病。出牙时可有暂时性低热和流口水,不属病态。
  语言方面
  孩子语言的进步除了与脑髓发育有密切关系外,还需要正常的听觉和发音器官的支持。孩子过了周岁以后,对周围发生的事情十分敏感。辨别声音的能力加强了,特别对爸爸、妈妈的声音很敏感,也懂得收音机和电视里的音乐,乐感好的孩子到1岁半时,也能随着音乐哼出类似的声音来。
  在1岁以后,孩子语言处于单语单句阶段,能说日常生活用词,如睡、吃、走等;1岁半时能讲单句,能用语言表示要求,如吃饭等;2岁以后进入成语阶段,能开始简单地交谈了;3岁时,记住了许多话语,可以自如地和大人讲话。几乎所有的2~3岁的孩子都会告诉别人要大小便了。
  民间有这样的说法:“一哭二笑四发声,五咿六呀七爸妈”,“一岁懂话会叫人,二岁交谈四唱歌,七讲故事学文章”。
  动作方面
  动作的发育与神经、肌肉发育有密切关系。孩子1岁能独自站立,扶着一只手可行走;1岁半左右会走路;以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能登梯、跳跃,动作也逐渐有力、精细和准确。
  孩子到3岁时,可以独立做许多事了,不需要垫尿布了,能自己吃饭,独立能力逐渐增强。这个时期,手的动作灵活,同时全身的运动能力在这个时期有显著的进步,有的孩子能跑得很快而且很少摔倒。
  幼儿饮食
  孩子长到1岁以后,开始需要断奶了。《阎氏儿童方论》指出:“若因爱惜过当,往往三两岁,未与饮食,致脾胃虚弱,平生多病。”意思是说,若哺乳时间过长,不进辅食,反令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所以,这时的幼儿喂养就更为重要了。
  至于断奶的时间,最好是春季或秋季,炎热的夏季或寒冷的冬季都不太适宜。断奶时父母一般应耐心细致地诱导,培养幼儿对饮食的兴趣,自然可以断奶。
  这个阶段的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生机蓬勃,需要大量的营养物质,以供给身体不断生长的需要。然而孩子的消化系统正在发育,能力有限,这时在营养物质摄入和消化能力间的度控制不好,容易造成脾胃受伤而致病。在进食时孩子又不会自己控制,所以这段时期父母的责任就更加重要了。父母需尽量保持食物的多样化,保证孩子营养的均衡;不要给孩子那些不好消化的食物,也不要使孩子摄食过多,否则孩子会因饮食积滞而使脾胃受伤。
  精神调养及睡眠
  古人认为,孩子精神怯弱,易受惊吓,大的惊吓往往引起疾病。所以,不要给孩子讲狼、虎、甚至鬼怪等来吓唬孩子,让孩子处于紧张之中,产生胆小恐惧感,影响神经的发育。
  另外,保持充足的睡眠,孩子才能更健康地成长。3岁以内的孩子睡眠仍需要13~14个小时。同时还要培养孩子自动睡眠的好习惯,尽量避免抱睡、口含乳头或吮手指等入睡方法。
  户外活动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大自然中的日光、空气对孩子健康的作用,并主张适当的体格锻炼。《寿世保元》指出:“看的太娇,放不落手,儿身未得土气,以至肌肉软脆,筋骨薄弱”。锻炼身体可以增加抵抗力和提高机体对自然环境的适应能力 ,是增进孩子健康水平的积极措施。

幼童期的护养
  从3岁到7岁为幼童期,也称为学龄前期。这个时期孩子由体格的迅速生长转到神经精神的迅速发育。孩子的脏腑功能逐渐完善,抗病能力明显增强,但接触外界的机会较以前明显增多,感染机会也增多。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也逐渐增多,如风湿病、急性肾小球肾炎、过敏性紫癜等。同时,这个时期的孩子由于好奇心强,且年幼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常因不知危险而发生意外。因此父母要逐步、正确地引导其认识世界、加强看护与教育,并继续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发育特征
  体格发育方面
  这个时期孩子的体格发育速度比以前慢了。身高、体重每年都会增长,体重每年可增长3~3.5千克,身高每年增长5厘米。虽比3岁以前要慢多了,但生理功能却日趋完善。
  孩子乳牙在两岁半时出全,6岁左右乳牙开始脱落,并开始出恒牙,先出第一犬齿。
  父母要尽量让孩子到室外去活动。大自然中的空气、日光对孩子的健康非常有利。
  满5岁孩子的运动量标准
  25米跑男、女孩都能跑6~7秒
  立定跳远男孩能跳90~110厘米
  女孩能跳80~100厘米
  投球男孩能投6~7厘米
  女孩能投4~5厘米
  有游泳池的地方,可以让5岁的孩子去学游泳,同时可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日光浴和水浴。
  语言、动作方面
  这个阶段的孩子在语言的应用上,逐渐能自如地处理日常生活的需要了。语言逐渐丰富,并能掌握不少抽象概念,如数字、时间等,开始能用较复杂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感情,求知欲强。
  肢体的动作也更加协调了,孩子从简单的蹬梯、跳跃动作,逐渐发育得动作有力、精细和准确了。
  语言和动作及思维活动都在不断地迅速发展中。父母要在这个阶段努力培养他们的语言和动作协调的能力,通过体格锻炼提高体质和功能。
  对父母来说,幼儿园的集体生活是个不错的选择,能够培养孩子自立和合作的精神。
  幼童饮食
  对大些的孩子,饮食调养尤为重要。若饮食不知节制,伤及脾胃以致气血生化不足,便会出现形体消瘦且易于生病。这个时期孩子饮食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偏食
  这个阶段的孩子爱吃肥甘生冷的食物。《素问》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肥甘为孩子所喜爱,父母因为溺爱而纵其所欲,其结果可能是积滞化热而伤及脾胃。
  脾胃受损先是表现出食量逐渐减少,对蔬菜谷类食物少有兴趣,爱吃生冷瓜果之类,然后逐渐出现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头发枯黄稀疏、夜汗频作、大便干结等伤脾症候,严重的会出现肚大筋青的疳积之症。
  明代《古今医统》中提到:“大抵爱子之偏,无出于母,所嗜之食,任其饱食,以致所伤。”因此,父母需要端正观念,加以引导,让孩子从小形成清淡的口味,少食厚味油腻的食物,这将使其终生受益。
  此外,夜间孩子临睡之前不可多食。因为夜间熟睡之时,肠胃宜休息,夜食则易滞其气,造成脾胃运化失常,久则伤脾,形成消化不良之症。
  二、对洋快餐的喜爱
  洋快餐的弊端在第一章“孩子的饮食”部分已经作了分析。
  不宜多吃的食物
  柿子、柿饼,性甘寒而涩,是难消化之物。孩子多食,易导致脾阳受损,尤其是与白薯同吃可发生胃柿石病。陶弘景说:“生柿性凉,鹿心柿尤不可食,令人腹痛。”特别是脾胃虚弱先天禀赋不足的孩子,吃柿类、柿饼更应谨慎。
  生枣,本为补益之品,但生食可造成腹胀、腹泻。孙思邈说:“多食令人热渴膨胀,动脏腑,损脾元,助湿热。”每到枣将熟未熟之际,孩子多爱贪食,因此常引起消化不良。且干枣多晒于地面上,皮皱褶处,易藏匿虫卵,所以李时珍说:“有齿病、疳病、虫匿,人不宜啖枣,孩子尤不宜食。”
  栗子,性甘温,孩子每每喜欢多吃,因收在仲收,生食易损伤脾胃,夜食可引起吐泻交作。
  李子,性味酸温。李时珍说:“多食令人颅胀虚热。”孩子更不宜多食。
  杏子,味甘本,仁有毒。性热,多食令人腹胀,宋代寇宗爽说:“凡杏性皆热,儿童多食,至疮痈膈热。”
  其他难消化之物
  蛤蚌牡蛎
  蟹子粽子、年糕等
  脾胃虚弱的孩子,尤须慎忌。
  保护视力和牙齿
  《灵枢》说:“目者五脏六腑之精也。”眼能视万物,辨五色,是人体重要的感受器官,孩子的视力自在发育之中,应从小加以保护,防止发生近视。
  眼睛方面的疾病大都是逐渐演变而来的,保护好孩子的眼睛要从生活中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注意孩子的眼睛卫生,包括清洁卫生和视力的调节,培养孩子良好的用眼习惯。
  还要注意孩子牙齿的保护,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就已指出:“食毕当漱口数过,不尔,使人病龋齿。”因此,要让孩子从小养成口腔卫生的习惯,3岁以后早晚刷牙,三餐后均应漱口,不要过多地吃甜食。
  《千金要方》还提倡经常“扣齿(上下牙齿碰撞)”的方法,以及用淡盐水漱口、洗牙,使口腔清洁,以防龋齿的发生。
  培养良好的用眼习惯
  1、不用手揉眼,不要使用别人或公用的手帕、面巾擦眼,以防椒疮(沙眼);
  2、不要太长时间地看电视和近距离看小人书等;
  3、写字、读书姿势要端正,不要趴在桌子上或扭着身体;
  4、书本和眼睛应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要太近或太远;
  5、看书要有适当的光线;
  6、要经常到户外活动,开阔视野;
  7、坚持做眼保健操,眼睛也需要休息。

儿童期的护养
  从7岁到14岁为儿童期,也称学龄期。儿童能够自由活动和独立行走,对一切事物有兴趣或感到好奇,都想试探、模仿,因此很容易发生摔伤、烧伤、烫伤、误吞异物或药品等意外,这都需要引起父母的高度注意,做好看护工作。
  发育特征
  体格发育方面
  低年级和高年级学龄儿童的成长差别已经不太大了。在身高方面,低年级和高年级的孩子每年可长5~6厘米。体重方面,低年级孩子每年增加2~3千克,而到五六年级,男生增加3~4千克,女生增加4~5千克。五六年级学生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都是女生大于男生,发育速度方面也是女性快些。
  孩子的食量也与这种成长需要相适当,年年有所增加。更换了乳牙,长出第一、二磨牙。
  儿童的大部分器官得到充分发育,逐渐接近成年人。儿童的脏腑功能已经较完善,以适应日益增多的体力活动,体质随之增强。
  大脑发育水平
  儿童的大脑皮质功能更加发达,达到成人水平,抑制能力强,综合分析能力进一步发展,已能适应复杂的学校和社会环境。家庭和学校的教育以及社会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应重视正确的思想教育和适当的体育锻炼,使之全面发展。
  睡眠
  足够的睡眠是保证学龄儿童健康的重要条件之一,这时的睡眠时间要达到10个小时左右。
  这时的孩子会有睡眠问题,如不能马上入睡的孩子常为睡不着而哭泣;早晨起不来的孩子,每天上学前总要折腾一番。父母对此不用过于担心,以上问题均属正常。要提醒父母的是,不要让六年级的学生为准备升学考试而长期熬夜做功课,而应该尽可能让孩子把身体煅炼好。
  再有,很多熟睡的男孩夜间会尿床,女孩一般要比男孩好一些。大部分尿床的孩子生活都很正常,就是夜间小便间隔短并睡得很死,夜间有尿也醒不过来。等到了四年级,随着身体迅速发育,夜尿现象会自然消失。
  饮食
  儿童脾胃虚弱,易为饮食所伤,若食无定时,饥饱无度,暴饮暴食,都可引起疾病,影响健康。同时,父母还要加强孩子饮食卫生的教育,使其从小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洗手,不吃生冷瓜果,不喝生冷凉水,不吃腐败变质的食物。要经常洗浴,特别是衣服要勤换勤洗,避免传染病。
  防止意外事故
  这个时期的孩子发生摔伤、烧伤、烫伤、误吞异物或药品等意外的几率特别高。当发生意外伤害时,父母或监护人要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急救方法,同时,要有临危不乱马上进行救援的能力。
  气管异物
  气管异物,就是食物或物品误入气管造成的呼吸道阻塞,是常见的凶险性意外事故。
  异物种类繁多,以植物性异物占多数,比如花生米、瓜子、蚕豆、果冻等。气管异物以幼儿更容易发生,有很大的危险性。有人统计,异物进入气管或支气管内,经剧烈呛咳而自然咳出的机会只有1%~4%,因此,发生气管异物后,应马上自救或借助外力以迅速取出异物,或即刻送医院抢救。
  异物被吸入气管非常突然,许多孩子来不及送到医院便已经死亡,所以,马上自行自救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清除鼻内和口腔内呕吐或食物残渣,方法有:
  1、拍背法
  让孩子趴在床上,可趴在救护者的膝盖上,头伸出床外,低于床面,救护者拍击孩子背部4下,促使异物咳出。
  2、催吐法
  用手指伸进孩子口腔,刺激舌根催吐,适用于较靠近喉部的异物。
  3、迫挤胃部法
  若拍背无效,救护者抱住孩子腰部,用双手食指、中指、无名指顶压上腹部,用力向后上方挤压,压后放松,重复而有节律地进行,以形成冲击气流,把异物冲出。推时力量要猛,3~5次即可,推后立即将小儿翻转身,头朝下。
  上述方法未奏效时,应分秒必争尽快送孩子去医院耳鼻喉科,在喉镜或气管镜下取出异物,切不可拖延。孩子呼吸停止时要给予人工呼吸。
  烫伤
  孩子烫伤在急诊中占较大的比例。烫伤发生时,轻者烫伤部位留下疤痕,重者危及生命。烫伤对于孩子(特别是3~5岁的孩子)来说,非常常见。
  烫伤后应该立即把烫伤部位浸入洁净的冷水中。越快效果越好,水温越低效果也越好,但不能低于-6℃。用水浸泡时间一般应持续半小时以上。这样,经及时散热可减轻疼痛或烫伤程度。
  烫伤不严重时(指烫伤表皮发红并未起泡的I度烫伤),一般可以在家先做处理。
  I度烫伤处理
  1、先用清水冲洗烫伤部位,也可用淡盐水或食用碱水冲洗。
  2、冲洗后,可以用烫伤膏外抹,再用消毒纱布或绷带包扎伤口。
  若烫伤面积较小,则可充分暴露伤口,这样更容易愈合。
  在发生烫伤的头几天内,伤面可有淡黄色渗出液,并且有较严重的肿胀疼痛感。这是正常现象,几天后这些症状均会迅速好转。
  外伤
  孩子摔伤、碰伤非常多见。当此类似情况发生时,父母要立即让孩子停止运动,将孩子抱起,观察孩子摔在什么部位,该部位是否能够活动。如果摔了腿,但站起来后尚能活动,说明未发生骨折,仅为表皮或软组织损伤,尚不要紧。这时,父母可将皮肤擦破部位用清水洗净,涂以红药水,或外敷云南白药,以绷带包扎。
  若软组织(包括肌肉、筋膜、肌腱)损伤,局部出现肿胀、疼痛时,可以用冰袋冰敷受伤的部位10~20分钟,并用弹性绷带包扎局部,这样,就能有效地止血止痛。
  若孩子摔伤较重,或被重物砸伤,出现明显的骨折征象,如肢体活动不能自主,或摔伤部位明显肿胀、畸形、淤血及剧烈的疼痛。此时,父母应马上送孩子去医院请合格的骨科医师检查,以免误诊或伤势恶化。
  在去医院的过程中,应避免挪动骨折部位。如果四肢骨折,应找一块木板将骨折两端固定于木板上;如果腰部骨折,应找一副担架,担架上放一块木板,或直接用木板将病儿抬到医院,尽快治疗。
  如果孩子摔跤,碰在了生锈的钉子或铁器上,虽然所伤不重,可能仅仅是扎了一个小口子,或碰伤了一点皮,但是,此时父母不能掉以轻心,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因为这很可能会感染上破伤风杆菌,诱发破伤风。
  另外,要强调的是,当孩子摔伤后,父母在不能确认骨骼是否发生损伤前,不要给孩子做按摩以及揉、搓等,以免加重病情。
  总之,孩子摔伤后,可出现皮肤损伤、软组织损伤、骨折以及感染等几种情况,父母应作简单判断,及时送孩子到医院治疗,不可因一时大意,造成终身遗憾。
  误服有毒物品
  最常见的中毒是孩子误服大人的某些药物,如降压药、心血管扩张药物、降血糖药、避孕药等。另外,吃进一些本身含有毒素的动植物,如河豚鱼、毒蘑菇,还有就是被污染、腐烂变质的食物。此外,各种灭虫的药物也是有毒的。
  孩子不慎吃了有毒的物品后会表现出胃肠道的症状,如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以及头晕、头痛、呼吸不均匀、发憋、呼气带有特殊气味、脉搏细弱无力、皮肤青紫或苍白等。严重的甚至出现昏迷、嗜睡和抽风等。
  若在家发现孩子有上述症状,应马上弄清孩子吃了什么。一旦确认吃了有毒物品,就要马上进行催吐,如可以用手指或筷子(筷子头上绑一块纱布以免损伤咽部)伸进口腔刺激咽部,使孩子产生咽反射而呕吐,呕吐得越干净越好。
  同时,可迅速熬绿豆汤或沏淡盐水,或兑1:1000的高锰酸钾液口服。然后再催吐,以此来洗胃。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用牛奶及油类的液体给孩子洗胃,以免促进有毒物的溶解和吸收。
  做完催吐后要立即将小儿送到医院诊治。去医院时要带着呕吐物及吃入的物品,以助于医生的的诊断。
  咬伤、抓伤
  现在好多家庭都在养宠物猫狗,孩子也喜欢和猫狗玩,当猫狗被孩子激怒时,就免不了会出现猫狗咬伤或抓伤孩子的现象。
  当孩子被猫狗咬伤或抓伤后,10~20天可发生细菌或病毒感染。主要症状是局部出现红肿疼痛,严重的可累及淋巴管、淋巴结而引起淋巴管炎、淋巴结炎。最可怕的是感染上狂犬病。
  若被猫狗咬、抓伤的部位在四肢,可用清水和肥皂水清洗伤口,再用双氧水仔细消毒,绑上止血带,并用绷带加以固定,到医院请医生进一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