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已被移动或更改:论荀子礼义治国的依据和方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0:08:24
综合探讨
社会建设
新农村建设
农民工与城市化
女性发展
文化现象
教育论坛
旅游探讨
2007年卷
2008年卷
2009年卷
2010年卷
本所新闻
省内动态
著作推介
校园风采
探索园地
学海泛舟
初入职场
潇湘学人
国内学人
国际学人
湘籍学者
n ]
对荀子礼义思想的研究是学者们研究荀子思想的主要方向。当前学者们对荀子“礼”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礼义与等级、隆礼重法[1];从礼的功能和目标的角度,说明礼具有修身、社会整合和政治统治的功能,以及礼的王道政治的目标[2];还有从礼的提出与产生、礼与道德修养的关系、礼与日常生活实践的关系、礼与政治制度的关系等方面说明了礼的多维内涵[3];也有学者单独从经济、政治、国家和“天道观“等角度零散的对礼做了研究。本文主要论述两方面的内容,一是荀子的礼义思想是治理国家的手段和国家的治理依赖于礼义,二是从礼与政治、经济和军事相结合的角度探讨荀子的治国思想。
一、礼义治国的依据
“孔子的‘礼’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对传统礼制的维护和依恋”[3],孔子主张仁政治国,作为孔孟之后的儒家大师,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礼,提出要以礼治国。荀子提出要以礼作为治国理政的标准,无礼义则无法使国家长治久安;同时,战国后期诸候之间有走向统一的趋势,但是“今诸候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荀子·解蔽》)”。因此,荀子鲜明的指出需要以礼义作为指导思想,才能治理好国家,也就是荀子讲的“国无礼则不正”。
1.从理论上看,礼义是治理国家的手段
国家的富足、政治经济有序发展、人民生活安定是中华民族无数仁人志士的理想。早在战国时期,荀子就提出要隆礼重义,以达到教化百姓、修平政治的目的。
国家的有序发展,必须以人民群众遵守秩序为基础。荀子认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人之生,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耳。”(《荀子·荣辱》)所以,荀子主张对人进行教育,否则顺着其本性发展,就会“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一暴。”(《荀子·性恶》)因此,荀子提出“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俗,俗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无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仪分之”(《荀子·礼论》);“今人之恶,必将待师法而后正,得礼义而后治”(《荀子·性恶》)。也就是讲,是先王为了制止混乱、节制人们的欲望,而制定礼义将人加以区分;将礼义做为师法教化人民,这样社会才能得以治理。
礼不仅可以教育微观层面的人,而且可以治理宏观层面的国家。荀子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礼义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从积极层面来讲,“隆礼贵义者,其国治”(《荀子·议兵》)、“礼义者,治之始也”(《荀子·王制》);而消极方面来讲“, 简礼贱义者,其国乱”《(荀子·议兵》)。也就是讲,能够施行礼义,而且对礼义足够重视的国家,就会长治久安;而蔑视礼义的国家,则会混乱。而且荀子给于礼义以极高的评价。荀子认为“礼之正国家也,如权衡之于轻重也,如绳墨之于曲直也”(《荀子·大略》);“礼者,治辨之极也,强国之本,威行之道”(《荀子·议兵》)。由此可见,荀子不仅将礼义看作是衡量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准,而且是使国家强盛的根本。
2.从实践方面看,国家的长治久安需要礼义
由以上分析看出,礼义具有区分欲望、教育百姓和使国家长治久安的功能。荀子以此为基础,在理论上分析了遵循礼义的国家就会强盛,不遵循礼义的国家就会混乱,而且指出礼义是衡量国家治衰的标准。在实践层面,荀子从国家和统治者的角度分析,国家如若要长治久安,必须遵循礼义。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致力于国家的长治久安,荀子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到,遵循礼义,国家才能得治;不遵循礼义,政治、政令就会废弛。荀子认为“, 国无礼,则不正《荀子·王霸》”;“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荀子·大略》”。荀子从人、事、国类比的角度,指出不推崇礼义的国家就不会安宁,就不可能治理好。既然国家的长治久安如此的依赖礼义,那么作为国家统治者的君王就应该主动施行礼义,而不应该放弃礼义。“故修礼者王,为政者强,取民者安,聚敛者亡,故王者富民。”(《荀子·王制》) 也就是讲,崇尚礼义的国君就能称王。那么,统治者不施行礼义会怎样?“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荀子·大略》) 也就是讲,当政者不施行礼义,政令就会废弛。
二、礼义治国的方式
在《荀子》一书中,荀子从政治、经济和军事三个方面论述了礼义治国的方式。礼义治国,就是要通过推崇礼义使政治生活稳定有序、使经济繁荣发展、使军事推行“王者之道”。
1.礼义与政治的结合,使政治生活稳定有序
国家机构分类森严,官员和人民群众不计其数,从而使政治生活纷繁复杂,单单依靠君主个人是很难做到政治通达有序的,这就需要君主、臣子和人民各安本份。荀子提出,“故先王案为之制礼义以分之,使有贵贱之等,长幼之差,智愚、能不能之分,皆使人载其事,而各得其宜。”(《荀子·荣辱》) 也就是讲,先王制定出礼义,将人们做了区分,使他们都能各行其事,各得其所,这样就可以达到政治的有序稳定。那么,君主、臣子和人民各应安于怎样的位置呢?对于君主,首先,荀子主张一个国就应该有一个君主,否则国家会出现动乱,“君者,国之隆也;隆一而治,二而乱。”(《荀子·致士》) 其次,荀子将君主看作是一个国家的代表,君主表现的好坏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君者,仪也;仪正而景正。”(《荀子·君道》) 再次,君主应该能够团结人民,使人民结成群体,“君者何也? 曰:‘能群也’。”《(荀子·君道》)由此可见,荀子赋予了君主无可比拟的地位。对于臣子,荀子提倡谏、诤、辅、拂四种臣子形象,认为值得提倡和后人学习。“君有过谋,过事,将危国家,殒社稷之惧也,大臣兄父,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诤;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有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反君之事,以安国之危,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故谏、诤、辅、拂四种臣子,社稷之臣也,国家之臣也。”(《荀子·臣道》) 而且荀子不像孔孟那样主张“无道则隐”,而是主张有道无道都要积极的入世,身为臣子就因该努力为君排忧,“调而不流,柔而不屈,宽容而不乱,晓然以至道,而无不调和也,而能化易,时关内三,是事暴君之义也。”(《荀子·臣道》) 对于百姓,荀子赋予百姓以国家根基的地位,主张只有百姓安于政治国家才能安于政治,“庶人安政,然后君子安位。传曰:‘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此之谓也。”(《荀子·王制》)
2.礼义与经济的结合,使经济繁荣发展
荀子提出了富民、通商、积极发展生产等三项发展经济的措施,并提出使经济繁荣发展的三个条件。关于富民,荀子提出了“王者富民”的思想,主张君主若想为王,必须使百姓富足。关于通商和积极发展生产,荀子提出“关市几而不征,相地而衰政,理道之远近而致贡,通流财物粟米,无有滞留,使相归移也。四海之内若一家”(《荀子·王制》) ,也就是讲,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积极发展生产,并积极发展商业,使各国之间互通有无,繁荣市场。荀子认为要做到“货物浑浑如泉源,污污如河海,暴暴如丘山”(《荀子·富国》),必须满足三个条件,即“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的人和”(《荀子·富国》),即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但是问题的关键在于,经济发展起来后就应该节俭,而礼义在节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人的本性是恶的,有奢侈浪费的习惯,因此荀子主张“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节以用礼,裕民以政”(《荀子·富国》) ,即用礼制节约费用,节俭才能使民众富裕。如果不知道节约费用“, 则民贫,民贫,则田瘠以秽”《(荀子·富国》)。荀子的“节”并不是让人民节衣缩食,而是主张节约不要浪费。由此可见,用礼仪使人民节约费用是使经济繁荣发展的主要思想。
3.礼与军事的结合,使军事推行“王者之道”
荀子不仅关心国家的经济、政治,而且对军事也颇有研究。荀子指出“仁渺天下,故天下莫不亲也;义眇天下,故天下莫不贵也;威眇天下,故天下莫敢敌也。以不敌之威,辅服人之道,故不战而胜,不攻而得”(《荀子·王制》) ,即,在战争问题上荀子主张仁义先行即礼仪先行,用礼义使天下臣服,达到不战而胜的效果。在礼义的指导下,荀子指出“坚甲利兵,不足以为胜;高城深池,不足以为固;严令繁刑,不足以为威,由其道,则行;不由其道,则废”(《荀子·议兵》) 即高水平的军事硬件装备不是战争胜负的关键,而在于是否实行道义。荀子所说的道义就是指王道,因为“王者夺人,霸者夺之车舆,强夺之地”(《荀子·议兵》);“凡用兵,攻战之本,在于壹民”(《荀子·议兵》),即荀子认为取得战争胜负的关键在于民众齐心,而王者就是要夺取人民、夺取民心。施行王道的君主,便可成为王者,便可夺得人民和天下。
当然,荀子对于礼义的理解和界定具有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主要是指维护封建等级制的道德规范。另外,荀子礼义思想所推崇、维护和治理的是一种宗法型社会,而宗法型社会容易滋生强调人伦、主张人治、轻视个人权利和契约的政治文化。我国历史上和现实中一些官员的腐败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根源于这种文化背景。但是,抛开荀子专制主义的封建糟粕和封建社会的时代局限,其对礼义治国思想的强调,确实能够对我们强化以德治国的国家治理理念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参考文献:
[1]黄忠晶.简析荀子礼治思想的实质[J].甘肃理论学刊,2007,5,(3):48-52.
[2]朱腾.论荀子之礼的功能和目标[J].研究生法学,2008,23,(4):92-99.
[3]郑秋月.略论荀子“礼”的多维内蕴[J].学术交流,2006,1,(1):27-29.
基金项目:2007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研究”(07ASH011)
作者简介:吕耀鹏(1984-),男,河北石家庄人,中南大学社会学系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社会思想史.
来源:《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