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三九黎声望刷多久:中国道教养生秘诀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5:45:21
佛教称人生为一大苦难场,生、老、病、死都是人的一辈子必须承受的折磨,所以希望人看破红尘,对人生不要有什么留恋。与此相反,道教则对现实的生命极为看重,因为它认为,人只有有了生命,才能享受人世的种种乐趣。如晋代著名道教学者葛洪就说:“凡人之所汲汲者,势利嗜欲也。苟我身之不全,虽高官重权,金玉成山,妍艳万千,非我有也。”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更是直截了当地说∶“生者天之大德也,地之大乐也,人之大福也。”正因为道教重视生命,所以他们特别注重生命质量的提高,所谓生命质量的提高,就是让生命排除生、老、病、死的干扰,更好、更多地享受生命。也正是为了提高这一生命质量,道士们在几千年的修炼实践中,摸索出了种类繁多、行之有效的道教养生术。
  道教养生术涵盖极广,诸如服食、行气、导引、存思、坐忘、内丹、外丹、房中等等都属于道教养生术的范围。在道教看来,人的生命是一个奥妙无穷、潜能无限的机体,对这一生命体采取一定的方式加以锻炼,便可出现各种意想不到的神奇效果。如行辟谷术,你就可以省去营求饮食带来的烦恼,同时还能使你身轻体健;如行胎息术,你就可以不用呼吸,同时又能去除各种顽疾;如行内丹术,在身体中就能充实生命根本,使你容光焕发……
  当我们以这种态度来看待道教养生术时,便会发现,行气导引对于强健筋骨、延缓衰老确实有其神奇功效;静坐存思对于获得心灵的宁静,甚至对于一些常见病诸如失眠、高血压、心脏病等都有特殊的疗效;内丹术对于打通大小周天、疏通全身筋络、防止疾病侵袭更是匪夷所思;房中禁忌则为我们提供了内容丰富的性保健知识……
  我们希望,此书的出版,对于人们了解道教养生术的有关内容,澄清人们对气功的种种误解和迷惑,对于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能发挥积极的作用。
  一、 导引行气
  --激发体内生命力的捷径
  导引,又称“道引”。导,指导气,引,指引动 肢体,因此,导引是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相配合的一种健身治病的道教方术。《抱朴子内篇·别旨》中说∶“或伸屈,或俯仰,或行卧,或倚立,或踯躅,或徐步,或吟或息,皆导引也。”这几乎是把所有的肢体活动都看成了导引。《一切道经音义》中也说∶“凡人自摩自捏,伸缩手足,除劳去烦,名为导引。”不过,导引与一般的肢体活动还是有区别的,如《云笈七签》卷三十六《云鉴导引法》中就说:“导引之道,务于祥和,仰安徐,屈伸自有节。”即是说,导引之时,首先精神上必须祥和,身体俯仰之时,也要不徐不疾,肢体伸曲时,也必须有节奏和节制。
  道教素重导引功夫,意图借此益寿长生。关于导引的作用,《玄笈七签》卷三十六《玄鉴导引法》中说:“一则以调营卫,二则以消谷水,三则排却风邪,四则以长进血炁。……言人导引摇动,而人之精神益盛也。”即是说,人通过导引,可以调和体内阴阳,促进消化,抗除外病的侵入,还可以使气血充盈,精神旺盛。
  实践证明,导引术对于健身、疗病等,确实有积极的作用。后世传行的八段锦、龙虎功、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掌等,都与道教导引术有密切的联系。
  孙思邈在《摄养枕中方》中说:
  常常用两手搓脸面,可以使人面有光泽,并不生皱纹。这样坚持做五年,可以使面色如少女一样红润。每次搓面的数目为十四次。另外,睡觉醒来后,平心静气,端正坐立,先交叉两手,两手按于颈项,目视南上方,手与颈项各向相反的方向用力,使两者互相争持,这样做三四次,可以使人气脉流畅,邪气不入,避免疾病。此外,还应屈曲、摇动身体,伸展四肢,并不断摇动,使关节活络,这样各做三次。
  《服气精义论》则对导引的方法和意义有这样具体的介绍:
  人的肢体关节,本来就是用来运动的,人的经脉荣卫,是必须让它通畅和顺的。闲居无事时,就应该行导引之法,所谓“户枢不蠹”,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的气血精神,是与人的生命一体并用来保护生命的。人体内的经脉,是用来让气血运行的。
  气的作用是勾通津血、强健筋骨、活络关窍的;卫气的作用是使肌肉温和、皮肤饱满、腠理肥实、呼吸开阖自如,通过导引,就可以让它们的作用更充分地发挥出来。而具体行导引时,应当在丑后卯前之时,天气晴和之日。先让头发披散,用梳子周遍地梳理头发三百六十五次。然后,让头发散披于背,或在脑后松宽地作髻。烧上香,面朝东,正坐,双手握固,闭目静心,上下齿相叩三百六十次。然后放松身体,先闭气,两手五指互相交叉,向前翻掌并向前力推。一会儿之后,再向上翻手掌并向上力推。然后放低左手,右肘向上力举,左肘臂即放于后颈项,并用左手向下使力。然后换成用右手。之后,两手交叉于颈后,两肘放于胸前,向后仰头,使头与手逆向使力,作争执状。并摆肘,使身体左右摆动。最后,把两手放于膝盖上,微吐气,使呼吸平和。这样的动作共做三次。
  行气是早期道教的一种颇为重要的修炼方术,也称服气、食气、炼气。是一种以呼吸吐纳为主,辅以导引、按摩的养生修炼方法。道教重视行气之法,与它对元气、气的重视有直接的关系。道教认为,天地万物包括人,都是由元气化生而来的。如《太平经》说:“元气行道,以生万物。” 《云笈七签》卷五十六《元气论》中说:“人与物类,皆禀一元之气而得生成。”既然人是禀气而生的,所以道教认为,人得元气则生,失元气即死:“人有气则有神,有神则有气,神去则气绝,气亡则神去。故无神亦死,无气亦死。”(《太平经合校》第96页)
  既然气对于人的生存如此重要,道教从它的长生不死的宗旨出发,便很自然地提出,常保身中元气,使之不失,便可长生不死。如《太平经》说:“故人欲寿者,乃当爱气、尊神、重精也。”(《太平经合校》第728页)
  那么,如何才能爱气,使气在人身中久久不竭呢?道教提出了行气之法。如何行气?道士们在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造了许多具体方法,仅《云笈七签》即载有诸家气法数十种。尽管具体方法很多,但基本原则却是相同的。一般说来,行气时,均要求凝神净虑,抟气致柔。呼吸吐纳,要做到轻、缓、匀、长、深。轻,即呼吸轻细;缓,指进出气舒缓;匀,呼吸节拍有致,不时粗时细;长,呼吸之间间隔时间长;深,即要求使吸入之空气渗入脏腑百脉,渗透组织深部。据称行气既久,可以达到鼻中无出入之气的最佳境界。
  上面讲到,行气也称服气,其实这只是从一般的意义上讲的,从道教经典中关于这一内容的具体记述来看,两者还是有区别的,行气主要是以我之心志,来驱使气,使气为我所用。如《抱朴子内篇·释滞》中说:“初学行炁,鼻中引炁而闭之,阴以心数至一百二十,乃以口微吐之,及引之,皆不欲令己耳闻其炁出入之声。常令人多出少,以鸿毛著鼻口之上,吐炁而鸿毛不动为候也。渐习转增其心数。久久可以至千,至千则老者更少,日还一日矣。”这里介绍的是具体的行气之法,它要求人初学行气时,用鼻吸气然后屏息,心中默数数,数到一百二十再吐气,然后才吸气,照前数数。吸气或呼气时,要做到不让自己的耳朵听到气的出入之声。这样,常使气进的多,出的少,如果把鸿毛放到你的鼻下,而呼气时鸿毛不动,就是达到一定的境界了。到了这一步,就可以使闭气数数的数目增加,如果能增加到一千,就可以使你返老还童,而且一天比一天年轻。
  服气,也称吐纳、食气,主要指的是吸收天地间的生气或日精月华,服外气以养生。《云笈七签》卷三十六《食气法》中有关于服气法的记述:“养生之家,有食炁之道。夫根植华长之类,蚑行蠕动之属,莫不仰炁,以然何为能使人饱乎?……《仙经》云:“食炁法,从夜半至日中六时为生炁,从日中至夜半六时为死炁,唯食生而吐死,所谓真人服六炁也。”这里,首先说明了一切动物、植物,都是仰仗气而生存,所以人也可以单凭食气而生存。然后介绍食气时,应注意生气和死气,一天之中,从夜半到日中六时为生气盛行之时,从日中到夜半六时为死气盛行之时,所以食气时,必须食生气,而不能食死气,只有生气才是天地日月之精华。
  道教认为,人通过行气,可以带来种种神效。对此,《抱朴子内篇》有诸多记述。如在《至理》篇中说:“服药虽是长生之本,若能兼行气者,其益甚速,若不能得药,但行气而尽其理者,亦得数百岁。”葛洪认为最上乘的仙术是服食金丹,但这里同时说,如果服药时能兼行气,其效果就更好。而且,如果没有金丹大药,但是你能尽得行气之理,也可以活上数百岁。在《释滞》篇中,葛洪总结行气之法说:“故行炁或可以治百病,或可以入瘟疫,或可以禁蛇虎,或可以止疮血,或可以居水中,或可以行水上,或可以辟饥渴,或可以延年命。”
  导引行气是道教修炼术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道士们通常行之不懈的保身炼养方法。下面我们对道经上所载的导引行气术择要进行介绍。
  1.赤松子导引法
  此法载于《太清导引养生经》中。书中称:经常在早晨起来,布好席面向东方,先用两手交叉在头上,挽头到地,五噏五息,到胀气。
  再躺下,右手掩盖脑袋,左肘着地,之后,再用左手掩盖脑袋,右肘着地,之后,呼吸五次后停止。引伸筋骨。
  再用两手据右膝,向上到腰,躺下后抬起头,呼吸五次后停止。引伸腰。
  再用左手据腰、左膝,右手极力向上引,再用右手据腰、右膝,左手极力向上引,都是呼吸五次后停止。引心腹。
  再用左手据腰,右手极力向上引,再用右手据腰,左手极力向上引,呼吸五次后停止。引腹中。
  再用叉手在胸肋前,左右摇头,不息自极停止。引面耳邪气不再能够侵入。
  再用两手叉腰下,左右自摇,到极限后停止。通血脉。
  再用两手相叉极左右。引肩中。
  再用两手相叉,反在头上,左右自调。引肺肝中。
  再用两手叉胸前,左右极。引除皮肤中烦气。
  再用两手叉左右,抬肩。引皮肤。立,左右摇两胫。引除脚气。
  2.宁先生导引养生法
  宁先生是黄帝时代的人。为陶正。能够积火自烧,而随着烟上下,衣裳不烧灼。先生说,要导引行气,来去除百病,使年不老的人,经常心念一,来还丹田。生人的是丹,救人的是还。全就延年,丹离开尸体留下就夭。因此导引的人,使人肢体骨节中各种邪气都去除,正气保存。有能够精诚勤习理行之,动作言语之间,白天黑夜试行,骨节坚强,来治愈各种毛病。如果突然得了中风,病牢固,(疒畏)(疒退)不相随,耳朵聋听不到,头眩晕,癫疾,欬逆上气,腰脊苦痛,都可以按图视像,在那疾病所在的地方,导引行气,用意念排除剔去它。行气,就可补中。导引,就可治四肢。自然之道。只要能够勤行,和天地相守共保。
  披散头发向东,握固,没有息一就通。抬起手左右导引,手掩着两耳。使头发黑而不白。
  向东坐,不息再通。用两手中指口唾之,二七相摩,拭目,使人眼睛明亮。
  向东坐,不息三通。手捻鼻的两孔,治疗鼻宿息肉治愈。
  向东坐,不息四通,琢齿无数,伏在前面,侧坐,不息六通。治愈耳聋目眩。还坐,不息七通。治愈胸中痛欬。
  抱着两膝自企于地,不息八通。治愈胸部以上到头耳朵眼睛咽喉鼻疾病。
  拿去枕头,握固,不息,企于地,不息九通。头朝东,使人气上下,通彻,鼻内气,越加羸弱。不能从阴阳法,大阴雾天气不要试行。
  3.彭祖导引法
  彭祖是殷大夫。经历夏至商,达到年寿七百,经常吃桂得道。导引法讲,导引去除百病,延年益寿的重要手段。
  总共十节,五十息。五通,二百五十息。要想做它,常常在夜半到鸡鸣平旦做它。禁绝吃饱,沐浴。
  一、都解衣被,躺下,伸腰,闭上眼睛片刻,五息,停止。引肾气,去消渴,利阴阳。
  二、挽着两足指,五息,停止。引腹中气,去除疝瘕,利九窍。
  三、仰两足指,五息,停止。引腹脊痹,偏枯,令人耳聪。
  四、两足相向,五息,停止。引心肺,去欬逆上气。
  五、踵内相向,五息,停止。除去五络之气,利肠胃去邪气。
  六、掩盖左胫,弯曲右膝向内压它,五息,停止。引肺气,去风虚,使人眼睛明亮。
  七、张开脚两足相指,五息,停止。使人不转筋。
  八、仰卧,两手牵膝,放在心上,五息,停止。治愈腰痛。
  九、外转两足,十通,停止。治疗各种疲劳。
  十、解开头发面朝东坐,握固,不息一通;抬起手左右导引,用手掩盖两耳,用指掐两脉,五通。使人眼睛明亮,头发乌黑不白治疗头风。
  4.王子乔导引法
  王子乔入神导引法,延年益寿,除百病,导引法讲:枕头应当高四寸,脚距离各是五寸半,距离身体各三寸。解衣披发,正偃卧,不要有所挂念。定意,就用鼻慢慢纳气,用口出之,分别达到它藏的地方,完成了再开始。要停止,先极之再止。不要强自长息,长久练习就自然长了。气的往来,不要让耳朵听到,鼻不要知道。微而专之,长遂推之,伏免股(目行),以省为贵。若存若亡,为之百动。腹鸣气,有外声,脚就暖和,成功的人,还会有什么毛病。喉咙象白银环一,十重系膺,下去得肺。肺颜色白而光泽,前面两叶高,后面两叶低。心系在它下面,上大下锐,大率红色象茄华未拆开,倒悬附着在肺下。肝又系在它下面,颜色正青,象凫翁头,六叶抱着胃,前两叶高,后面四叶低。胆系在它下面,象绿色绨囊。脾在中央,也抱着胃,正黄象金铄。肾象两伏鼠,挟着脊,直齐肘而居,要想其居高,它的颜色正黑,肥肪络着它,白黑分明。胃象素囊,想着它屈折右曲,没有污秽的毛病。肺藏魄,心藏神,肝藏意,肾藏志,这名叫神舍。神舍修就百脉调和,邪病没有停留的地方。小肠,长九赤,法九州。(一云九土。小肠长二丈四尺。)诸欲导行,虚的闭上眼睛,实的张开眼睛。因为所苦行气不用,第七息到,慢慢地往来。行走二百步,却坐,小咽气五六,不差。再依法来引,以治愈为有效。诸有所苦,正偃卧,披散头发,依照法慢慢用口纳气填腹自极,息要断绝,慢慢用鼻出气数十。所虚的来补,所实的来泻。闭口温暖气,咽之三十遍。等到腹中转动鸣响就中止。往来二百步,不治愈,再做。病在喉中胸中的人,枕高七寸。病在心下的人,枕高四寸。病在脐下的人,拿去枕头。用口出气,鼻纳气的人,名叫补。闭口温炁咽的名叫泻。闭气治疗各种毛病的方法,要想引头病的,仰头;要想引腰脚病的,仰足十指;要想引胸中病的,挽足十指。引臂病的,要想除去腹中寒热各种不快。如果中寒身体发热,闭气张腹。要想息的,慢慢用鼻息。完了,再做,到治愈为止。
  一、平坐,生腰脚,两臂用手作履据地。口慢慢吐气,用鼻纳之。除去胸中肺中痛。咽气要温暖,闭上眼睛。
  二、端坐,生腰,用鼻纳气闭之,从前往后摇头各三十。除去头虚,空耗。转地,闭目摇动。
  三、左胁侧卧,用口吐气,用鼻纳气。除去心下积聚,不便。
  四、端坐,生腰。慢慢地用鼻纳炁,用右手持鼻,去除目昏,眼泪象要流出来,去掉鼻中息肉。耳聋也除去。伤寒头痛,洗洗,都应该以汗出来的限度。
  五、正偃卧,用口慢慢地出气,用鼻纳气。除去裹急。吃饱后小咽,咽气数十使之温和。如果气寒的人,使人干咂腹痛。从鼻纳气七十咽,就大填腹内。
  六、右胁侧卧,用鼻纳气,用口小吐气数十。两手相互磨擦生热,来按摩腹,使气下,出去。除去胁部皮肤痛。七息停止。
  七、端坐,生腰。直上伸展两臂,仰两手掌,用鼻纳气闭之,自极七息,名叫蜀王台。去除胁下积聚。
  八、覆卧,拿去枕头,立两足,用鼻纳气四四的时候,再用鼻出之,极,让微气进入鼻中。不要让鼻知觉。除去身中热背痛。
  九、端坐,生腰。举起左手,仰其手掌,却右手,除去两臂背痛结气。
  十、端坐,两手相互交叉,抱膝,闭气,鼓腹二七或者三七,气满就吐,等到气都通畅。试行十年,老年有少年的容貌。
  十一、端坐,生腰。左右倾侧,闭上眼睛,用鼻纳气。去除头风。自极七息,停止。
  十二、如果腹中满,饮食饱了,坐,生腰,用鼻纳气数十,以便起作用,不便,再做。有寒气,腹中不安,也试行。
  十三、端坐,使两手象张弓满射。可以治疗四肢烦闷,背急。每天或者有时做它好。
  十四、端坐,生腰。举起右手,仰着手掌,用左手支承左胁,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胃寒进食不改变,就治愈。
  十五、端坐,生腰。举起左手,仰着手掌,用右手承着右胁,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瘀血结气等。
  十六、两手却据,仰起头,自用鼻纳气,因而咽之数十。除去热身中伤死肌肉等。
  十七、正偃卧,端正伸展足臂,用鼻纳气,自极,七息,摇足三十停止。除去胸足中寒,周身痹厥,逆嗽。
  十八、偃卧,弯曲膝盖,让两膝头朝向内,相对,用手翻转两足,生腰,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痹疼热痛,两(月坒)不随。
  十九、感觉身体昏沉不通畅,就导引。两手抱着头,宛转上下,名叫开胁。
  二十、踞,伸右脚,两手抱左膝头,生腰,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难屈身拜起,(月坒)下痛,瘀痹病。
  二十一、踞,伸左足,两手抱着右膝,生腰,用鼻纳气,自极七息。展左足著外。除去难屈伸拜起,(月坒)中疼。除去风目晦耳朵聋。
  二十二、正偃卧,直两足,两手捻胞所在,使火红象油囊裏丹。除去阴下湿,小便杂颓,小腹重,不便,腹中热。只要口出气,鼻纳气,数十,不需要小咽气。即使是腹中不热的人,七息完成,温气咽之十所。
  二十三、踞,两手抱着两膝头,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腰痹,背痛。
  二十四、覆卧,向旁边看两踵,生腰,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脚中弦痛、转筋、脚酸疼。
  (二十五段原来阙失)
  二十六、偃卧,展两(月坒),两手两脚跟相向,也是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死肌不仁,足(月坒)寒。
  二十七、偃卧,两手两左膀两足脚跟,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胃中食象呕吐。
  二十八、踞,生腰,用两手引两脚跟,用鼻纳气,自极七息,布满两膝头。除去痹咂逆。
  二十九、偃卧,展开两脚两手,仰足指,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腹中弦急切痛。
  三十、偃卧,左足脚跟拘右足拇指,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厥疾。人脚错踵,不拘拇指。依照文章试用。
  三十一、偃卧,用右足脚跟拘左足拇指,用鼻纳气,自极七息。除去周身痹。
  三十二、病在左,端坐,生腰。向右看眼睛,用鼻慢慢纳气,极而吐之,数十一止所,闭上眼睛,目上入。
  三十三、病在心下,如果积聚,端坐,生腰,面对太阳仰头,慢慢地用鼻纳气,随之咽气。三十所停止,开着眼睛做。
  三十四、病在右,端坐,生腰,向右看眼睛,用鼻慢慢地纳气而咽气,数十,停止。
  5.导引按摩法
  《导引经》讲:清晨还没有起床,啄齿二七。闭上眼睛握固,漱满唾,三咽气,气闭而不息,自极。极就慢慢地出气,满三停止。就起来,象狼一样踞象鸱一样四顾,左右摇曳,不息自极,重复三次。就起来下床,握固不息,顿踵三还,上一手,下一手,也不息自极三次。又叉手在项上,左右自了戾,不息再三次。又伸开两足,还要叉手前却,自极复三。都应当早夜做它。能够数最好。平时用两掌相互磨擦使发热,熨眼睛三遍。接着又用指按眼睛四眥,使人眼睛明亮。依照经讲,拘魂门,制魄户,名叫握固,与魂魄安门户。这种固精明目,留年还魄的方法,如果能够终日握之,邪气百毒不能够侵入。(握固法,弯曲大拇指于四小指下把着它,养成习惯不停止。即使睡眠中也不再张开。)一种说法讲,使人不遭受魔怪鬼魅。
  内解讲,一叫精,二叫唾,三叫泪,四叫涕,五叫汗,六叫溺,都是损伤人的原因。只不过是损害有轻重罢了,人能够整天不流涕吐唾,即使有,漱满咽之。象口含枣核咽之,使人爱气生津液,这是关键。(讲取津液,不是咽核。)
  经常每天啄齿三十六通,能够达到三百更好。使人牙齿坚固不痛。然后用舌漱满口中津液咽之,三遍停止。接着摩指少阳使之发热来熨眼睛,满二七为止,使人眼睛明亮。每天刚起来,用两手掩着两耳,极上下热,按之二七为止,使人耳朵不聋。接着又啄牙齿,漱玉泉三咽,缩鼻闭气,右手从头上引左耳二七,再用左手从头上引右耳二七为止,使人延年不聋。接着又引两鬓头发举起其中约七分之一,则总取发,两手向上,极势抬上七分之一,使人血气通,头不白。又有一法,摩手使之发热来摩面,从上到下,去除邪气,使人面上有光彩。还有一法,摩手使之发热后摩身体,从上到下,名叫干浴,使人战胜风寒、时气热、头痛,各种毛病都除去。晚上要卧时,经常用两手揩摩身体,名叫干浴,避风邪。
  峻坐,用左手托着头,仰右手向上尽势托起,用身和手振动三次,右手托头振动也三次,除去人的睡闷。平时太阳没有出来之前,面朝南峻坐,两手托(月坒),尽力作势振动三次,使人面有光泽产生。早上起来没有梳洗之前,峻坐,用左手握右手,在左(月坒)上前却,尽力作势按左(月坒)三次。又用右手握左手,在右(月坒)上前却,按右(月坒)也三次。接着又两手向前尽力作势推三次。又叉两手朝向胸前,用两肘向前尽力作势三次。直引左臂,卷曲右臂,象挽一斛五斗弓的架势,尽全力做。右手挽弓架势也一样。接着用右手托地,左手仰着托天尽力作势。右手也一样。接着卷两手向前筑,各三七。再卷左手,尽力作势向背上握指三,右手也同样,治疗背膊臂肘劳气。多做几次,更好。平时便转完毕,用一根长柱杖策着腋下,垂左脚在床前,慢慢峻起,尽力作势掣左脚五七回,右脚也一样,治疗脚气疼闷、腰肾冷气冷痹和膝冷一齐发作。日夜三掣更好,不要过饱和忍小便。掣如果不用柱杖,只要让所掣的脚不着地。手扶一物也可以。
  早晚梳头满一千梳,基本上去除头风,使人头发不白。梳完后,用盐花和生麻油搓头顶上更好。如果有神明膏搓头发很好,只是要梳洗时,叩齿一百六十,伴随有津液就咽了它。完后。用水漱口。还要用盐末揩擦牙齿,就含取微酢清浆半小口闭一会儿,热漱,取盐汤,吐洗两眼睛完毕,用冷水洗面,不可以使冷水进入眼睛中。用这种方法牙齿能坚固干净。眼睛明亮没有泪水,永远没有(匿虫)齿。平时洗面时,漱口完毕,咽一两咽冷水,使人心清明干净,去除胸臆中热。
  6.灵剑子导引法
  凡是要想胎息服气,导引为先。开舒筋骨,调理血脉,引气臻于圆,使气存至极,力后出现。摩拭手脚,偃亚毬拳,伸展拏搦,任由气出旋。各种疾病消退散去,这毛病能够痊愈,五脏六腑,神气通玄。来往自熟,道气修成了。有时存到泥丸顶发,有时下到脚板涌泉,长久修习它,后知自然。魂魄聿盛,精髓充实坚固。修行这种法的人,都做神仙。五脏有势,逐时补元。春夏秋冬,用意念通宣。老子学习道法,也是如此。终于领悟众圣,造次流传。子书之内,都写着好篇章。现在引各种势,一十六种:
  补肝脏三势(春天适用)
  一势:用两手掩住口,取热汗和津液摩面上下三五十遍,吃饭后做,使人华润。又用手摩拭面使之很热,使人光泽没有皱纹,试行三年,面色象少女一样。没有明亮眼睛,散着各种老疾病,从脏腑中出肩背是这样,引元和,补肝脏,入下元。试行导引的方法,都是先闭气,使得血脉通流,从偏身中出,各种疾病都痊愈。小心不要开口舒气,因为它而用力的时候,不要让外面邪气进入到脏腑中,反而招来祸害。小心牢记它。
  二势:平身正坐,两手相互交叉,争力为之。治疗肝中风。掩住项后,使面仰视它,使项和手争力。去除热毒,肩疼痛,眼睛看不清楚,积聚风气不散,元和心气焚之,使出散然,调理充和之气,补肝下气海,添内珠尔。
  三势:用两手相互重叠按(月坒),拔去,左右极力。去除腰间风毒之气,和胸膈,补肝,还可以明亮眼睛。
  补脾脏一势(季春用它)
  四势:左右射雕。去除胸肋和胸膈结聚风气,脾脏各种疾病。来去用力做。闭口,让内气走散。
  补心脏三势(夏采用它)
  五势:大坐,斜身,用力偏敌,象排山的气势,极力。去除腰脊风冷,宣通五脏六腑,散去脚气,左右相同,补心益智。
  六势:用一只手按住(月坒),一只手向上,极力象托举石头。去除两肋之间风毒,治疗心脏,通和六脉。左右相同。闭气试行。十二月都依照这样。(第一势之后就行这种方法。)
  七势:经常用两手合掌,向前筑。去除臂腕淘心脏风劳,宣散关节。左右相同,都需要用春法。
  补脾脏一势(季夏用它)
  八势:端身正坐,舒张手指直上,反拘三举前屈。去除腰脊脚膝痹风,消散膀胱气。前后相同。到六月十四日之后用它。
  补肺脏三势(秋用它)
  九势:用两手抱着头,项宛转回旋俯仰。去除肋胸筋背之间风气,肺脏各种毛病,宣通项脉。左右相同,依照正月法。
  十势:用两手相互交叉,从头上过去,左右伸曳之,十遍。去除关节中风气,治疗肺脏各种毛病。
  十一势:用两手拳打脚胫十多遍。这是开胸膊膈,去除肋中气,治疗肺脏各种疾病。还要依照正月闭气试行。(仍然叩齿三十六通应之。)
  补脾脏一势(季秋用它)
  十二势:九月十二日以后用,补脾。用两手相互交叉于头上,举手争力。左右相同。治疗脾脏四肢,去除肋下积滞风气、膈气,使人能够进食。闭气试行。
  补肾脏三势(冬用它)
  十三势:用两手相互交叉,一脚踏它。去除腰脚拘急,肾气各种疾病,冷痹脚手风毒气,膝中疼痛的疾病。
  十四势:大坐,伸出手指缓拘脚指。治疗脚痹,各种风注气,肾脏各种毒气。还行脚痛不安,并可以经常做,最好了。
  十五势:用一手托膝反折,一手抱着头,前后左右试行、去除骨节间风,宣通血脉膀胱肾气,肾脏各种毛病。
  补脾脏一势(季冬用它)
  十六势:用两手向上耸,极力,三遍。去除脾脏各种疾病不安,按照春法用它。
  以上一十六势,随着闭气做就好。
  7.昆台真人导引法
  昆台真人(世人相传富文忠公是昆台真人)对乐全先生(张文定公自称)说:“我寻求颐生之道而得到简易的了。我在子之后(三更三四点到五更以来都可以)披衣蟠足而坐(床上拥套也可以),或者朝东,或者朝西,扣牙齿三十六次,握固来调和元气。握固是什么呢?吾用左右拇掐其三指之文,或者用四指总握其拇,用左右手柱在腰腹之间的。于是元气已经调和,其息微微,其腹若虚,那么闭息了。闭息是什么呢?我先闭上眼睛静静思索,使心源淡泊,就闭上口鼻不要使气出。内观五藏、六府、三元、九宫,和那肺的白、肝的青、脾的黄、心的赤、肾的黑。那么到底凭什么知道它呢?我因为五脏之图而每天观看,那么知道也详细了。于是想象我的心是炎火,它的光线洞彻,入脐之下,这是我的丹田。等到腹满,其气极,慢慢地出其气,不要让耳朵有听到的东西。息的出已经调和,就用我的舌搅动唇舌的内外,漱炼其津液。鼻有涕,我也为之漱炼,这是真气。久了就甘了。正好漱炼而不可以咽,重新象先前闭息内观,纳心火于丹田,调息漱津。像这样三次,就津液充满了,低下头就咽,用气送它,到丹田。我的用意一定精猛,使津、气谷谷有声进入丹田。再像先前一样做,凡是闭息的九咽,津者三而后停止。就用左右手热摩其面和四体,再用左右手摩其足心,足心屈折,使涌泉之穴,上通彻于顶门,于是脐之下和其腰其脊也慢慢地抚摩。淟然汗出,可以了,喘气不可以。接着用左右手熨在眼睛、在面孔、在耳朵、在头顶,都非常热了,就按捏其鼻梁左右,或者五或者七,栉其发到一百,披散头发而睡觉,到天亮。时间长了就有功效,二十天就可以见效果了。只有练习闭息持久是困难的。我用脉侯之,五至是一息。我能够闭息到一百二十,到了再开就总共二十多息了。但不可以强闭来乱气,或者奔突而出,那是为害了。晚上不可以多吃,让腹宽而且空虚,气能够回转。白天的时候,也数次闭上眼睛内观,漱炼津液而咽,熨摩耳面来助真气,清静就功容易成了。”
  8.紫微太一导引法
  紫微太一说:穿关透节的作用,不是屈伸导引就无以流而运之;克寒泻热的作用,不吐纳呵吹就无以平而出之;荡毒实清的作用,不是鼓饮漱咽就无以湛而凝之;还精采气的作用,不是雄雌交合就无以走而上之;结胎分形的作用,不是蚌消龟息就无以任而诞之;降魔杀尸的作用,不是密机圣化就无以消而灭之。这六者是登真的梯航,行道的轨辙。
  凡是挽引吐纳、行气烹炼、结胎存神,都需要净吐咽门,仍要先定闭其口,任意于鼻。鼻微开就会让客风侵入,导致入邪的危害,所以一气失就元气互乱了。闭口定息,使左右足并立,散手,左右前后摆凤翅多次。于是对着心交叉十指,缓缓引力直伸胸前,等到力极,浮浮引力一直上升到头上,名叫起天。等到力极,引上东西行九拽,又从头上展力交叉十指,浮浮托空,并腰脊引令端,曲下过于膝按之到脚,名叫立地。等到力极,进退腰身,九擦其足上,这样三次,然后正身定息,每天遵行这种法,可以打开三百六十关节,八万四千毛窍,试行长久就补肾堂、止遗精、腰脊壮而容颜光泽了,可以补益一纪的寿了。
  闭口而坐,展开左右足,对着心交叉十指,缓缓引力直伸腰前,等到力极,又浮浮引力直升到头上;等到力极,引上东西行九拽;又以头上展力交叉十指,缓缓托空,引其腰令端,曲下过于膝到达足跟,力极就停止,这样三次,名叫怪柏蟠龙。然后正身盘坐定息,每天依行这种方法,可以泻胞之积水,散去颈膊的阴气,明七窍,利三关,梦不恶,目不眩,行它六年,变枯为少了。
  闭口盘坐,直行攀拳在胸前,像握弓的架势,左右托开前手,像托太山,后手像抱婴孩,右手擘退其絃,慢慢地尽力挽开像满月一样;然后力极转而腕节左右各三次,名叫挽射。这种方法能够开大椎之关,畅龟蛇的洞穴,内通缝阙,流到上焦,可以眼睛不红,喉不痼,口不生疮,腮不痄背不生痈,行六年,万毒不能够攻入了。
  闭口盘坐,继赤龙的尾巴,铺左右手背在胸腹间,浮浮翅飏而合摆,数达到二九,名叫苍鸦豉翼。这种方法能够开胸背七十二骨,散去五内的邪气,通凤凰之关(肘后一节尾闾)转助脾轮以消水谷,壮真元于胃脘,畅和气在四肢,试行九年,力暴于猛虎了。
  闭口盘坐,痛擦左右掌,等到它们热了,分别摩二只眼睛,摩擦的热稍息,从大眥入力拭向小眥,数目为一九,用力在眼睛中一开一闭,来作闪电,数目为一九,名叫魔镜闪电。这种方法能够上烧二只眼睛,除去阴风,止住宿泪,抽肝的冷毒下注到水藏,热得像火,神关调和,胎元温暖,三尸败坏,九窍流利,散发六府的积浊,发出丹田的热焰,去除漏精,止住湿囊,试行九年,金精石髓,对境没有刚阳的动作了。
  9.导引四十六势图诀
  以下导引法出自明代周履靖的《赤凤髓》。
  1偓佺飞行逐走马
  治赤白痢疾。用托布势行功,向左运气九口,转身向右运气九口。
  黄石公受履
  坐定舒两脚,两手按大腿跟,用意存想,运气十二口。
  (竹钱)铿观井
  治腰腿疼。立住,两手握拳,如鞠躬势到地,沉沉起身,双举过顶,闭口,鼻内微微放气三、四口。
  啸父市上补履
  治精脉不存。坐式,舒两腿,手攀左脚心,施功运气,左三口,右四口。故为散而不走。
  邛疏寝石
  收精法。其法当精走之时,左指掩右鼻,右手于尾闾穴截住精气,运气六口,而精自回矣。
  接舆狂歌
  治腰痛。立住,用右手扶墙,左手下垂,右脚登舒,运气十八口,左右亦如之。
  涓子垂钓荷泽
  专治久疖。以身端坐,左拳撑左肋,右手按右膝,专心存想,运气于病处,左六口,右六口。
  容成公静守谷神
  治头晕。咬牙闭气,用两手按耳后,掸天鼓三十六指,叩齿三十六,通名曰鸣天鼓。
  庄周蝴蝶梦
  治梦泄遗精。仰卧,右手枕头,左手用功,左腿直舒,右腿蜷缩,存想,运气二十四口。
  东方朔置帻官舍
  双手拿风雷,专治混脑沙及头风疼不止者。以两手抱耳连后脑,运气十二口,行功十二次。
  寇先鼓琴
  治头疼及诸风与血脉不通。两手按膝,向左扭项扭背,运气一十二口,右亦如之,名摇天柱。
  修羊公卧石榻
  治四时伤寒。侧卧屈膝,以手擦热,抱阴及囊,运气二十四口。
  王子晋吹笙
  任脉通,百病消除。以身端坐,两手挪拿两胸傍,如此九次,运气九口。
  钟离云房摩肾
  治肾堂虚冷,腰疼腿痛。端坐,两手擦热向背后,双拳摩精门,运气二十四口。
  东华帝君倚杖
  治腰背疼。端立。以手拄杖顶腰,左右运转气十八口,一气运三遍,用膝拂地摆。
  山图折脚
  专治夜梦遗精。坐,舒两脚,用两手攀脚心,行动运气九口。
  许旌阳飞剑斩妖
  治一切心疼。丁字步立,右手扬起,扭身左视,左手于后,运气九口。
  魏伯阳谈道
  治背膊疼痛。以身高坐,右腿舒,左腿弯,左手举,右手摩腹,行功运气十二口。
  子主披发鼓琴
  调理血脉,上治三焦不和,眼目昏花,虚弱。以身端坐,先用手擦热抹脚心,后手按两膝,端坐,开口呵气九口。
  故妪泣拜文宾
  治腰疼。立住,鞠躬低头,手与脚尖齐,运气二十四口,名乌龙摆尾。
  服闾瞑目
  治肚腹疼痛,不能养精。以身端坐,两手抱脐下,行功运气四十九口。
  陶成公骑龙
  治胸隔膨闷。以左手向左,右手亦随之,头向右扭;以右手向右,左手亦随之,头向左扭,运气左九口,右九口。
  谷春坐县门
  治一切杂病。以身端坐,两手按膝,左右扭身,运气十四口。
  谢自然趺席泛海
  治疲症。用两拳拄两肋与心,用力存想,行功运气,左二十四口。
  宋玄白卧雪
  治五谷不消。仰面直卧,两手在胸并肚腹上,往来行功,翻江搅海,运气六口。
  马自然醉堕霅溪
  以肚腹着地,两手向后往上举,两脚亦往上举,运气十二口。亦治搅肠沙。
  玄俗形无影
  以身端坐,用两手擦脚心,运气二十四口,右脚亦然。
  负局先生磨镜
  治遍身疼痛。以身端坐,直舒两脚,两手握拳,连身向前,运气十二口。
  吕纯阳行气
  治背膊疼痛。立住,左手舒,右手捏左手膊肚,运气二十二口,右手亦然。
  邗子入山寻犬
  治左瘫右痪。站式,以手左指,头向右视,运气二十四口。以右手指,头向左视,运气二十四口。
  裴玄静驾云升天
  治小肠虚冷疼痛。以身端坐,揉擦丹田,行功运气四十九口。
  何仙姑簪花
  两手抱头,端坐行功,运气十七口。
  韩湘子存气
  治血气衰败。先以两手擦目,再两手拄定两肋,行动其气上升,运气二十四口。
  曹国舅抚云阳板
  治瘫疾。以身高坐,左脚弯圈,右脚斜舒,两手左举右视,运气二十四口,右亦如之。
  侯道玄望空设拜
  治前后心疼。八字立定,低头于胸前,用手抄腹下,用功行气十七口。
  玄真子啸咏坐席浮水
  治肚腹虚肿。以身端坐,两手托天,运气上九口,下九口。
  许蜡插花满头
  治肚膨胀,遍身疼痛。以身立坐,用两手托天,脚跟向地,紧撮谷道,运气九口。
  刘海戏蟾
  治遍身拘束疼痛,时气伤寒。立住,左脚向前,握两拳,运气一十二口,右脚亦然。
  白玉蟾行气
  以两手按肩,用目左视,运气十二口。治胸腹虚饱。
  蓝采和行歌城市
  治气不通。立定用功,如左边气脉不通,左手行功,意在左边,举左手运气,右边亦然。
  陵阳子明垂钓
  治腰腿疼痛。坐,舒两脚,两手向前,与足齐,来往行动,运气十九口。
  邬通微静坐默持
  治久病黄肿。坐式,以两手按膝施功,存想,闭息周流运气四十九口。如此则气通血融,而病自除矣。
  子英捕鱼
  治血脉不和。立,用打蛇势,手脚俱要交叉,左右行功,左行气十二口,右亦如此。
  陈希夷熟睡华山
  治色痨。侧卧,头枕右手,左拳在腹,上下往来擦摩,右腿在下,微卷左腿压右腿在其下,存想调息,习睡收气三十二口在腹,如此运气一十二口,久而行之,病自痊。
  金可记焚香静坐
  治绞肠痧痛不可忍。以身端坐,两手攀膝齐抱,左右蹬板九数,运气二十四口。
  戚逍遥独坐
  专治久疖。以身端坐,用两手摩两肋并患处,行功运气三十二口。
  10.二十四气导引图
  以下导引方法也称陈希夷导引法,它是根据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的不同而进行编排的。
  立春正月节,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少阳三焦相火。每日子丑时叠手、按体、转身、扭颈、左右耸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治风气积滞、颈项痛、耳后肩腰痛、背痛、肘臂诸痛。
  雨水正月中,运主厥阴初气,时配手少阳三焦相火。每日子丑时叠手、按胫、拗颈、转身左右偏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治三焦经络留滞邪毒益干及肿岁喉痹、耳聋、汗出、目锐皆痛、颊痛诸疾。
  惊蛰二月节,运主厥阳初气,时配手阳明大肠燥金。每日丑寅时握固、转颈及肘后向顿掣,日五六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治腰脊脾胃蕴积邪毒、目黄口干、鼻衄、喉痹、暴哑、头风、牙宣、目暗羞明、鼻不闻臭,疳牙疙瘩。
  春分二月中,运主少阴二气,时配手阳明大肠燥金。每日丑寅时伸手回头、左右挽引各六七度,叩齿六六,吐纳漱咽三三。治胸臆肩背经络虚劳邪毒、齿痛、颈肿、寒栗热肿、耳聋、耳鸣、耳后肩臑肘臂外背痛,气满皮肤毂毂然坚而不痛,或痰气、皮肤搔痒。
  清明三月节,运主少阴二气,时配手太阳小肠寒水。每日丑寅时正坐换手、左右如引硬弓各七八度,叩齿、纳清、吐浊、咽液各三。治腰肾肠胃虚邪积滞、耳前热苦寒、耳聋益痛、颈痛不可回顾、肩扶臑折腰软、肘臂诸症。
  谷雨三月中,运主少阴二气,时配太阳水肠寒水。每日丑寅时平坐,换手、左右举托移臂,左右掩乳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漱。治脾结瘕淤血、目黄、鼻衄、颊肿、颔肿、肘臂外后脸肿痛、臂外痛、掌中热。
  立夏四月节,运主少阴二气。时配手厥阴心包络风水。每日寅卯时,闭息瞑目,反换两手、抑挈两膝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治风湿留滞、络肿痛经、臂肘挛急、腋种、手心热、喜笑不休杂乱诸证。
  小满四月中,运主少阳二气。配手厥阳心包络风木。每日寅卯时正坐,一手举托、一手拄按,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肺腑蕴滞邪毒、胸胁支满、心中憺憺大动、面赤鼻赤、目黄、烦心、心痛、掌中热诸病症。
  芒种五月节,运主少阳三气。配手少阴心君火。每日寅卯时正立仰身,两手上托、左右力举各五六度,定息叩齿吐纳咽液。治腰肾蕴积、虚劳益干、心痛欲饮,目黄、胁痛、消渴、喜笑善于惊、善忘、上咳吐下、气泄、身热、股痛而心悲头顶疼痛、面赤诸证。
  夏至五月中,运主少阳二气,时配少阴心君火。每日寅卯时跪坐,伸手、叉指、屈脚、换踏左右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治风湿积滞、腕膝痛、臑臂痛、后廉痛、厥掌痛、两肾内痛、腰背痛、身体沉重诸疾。
  小暑六月节,运主少阳三气,时配手太阴肺湿土。每日丑寅时两手踞屈,压一足、直伸一足,用力掣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腿膝腰脾风湿、肺胀满、益干喘咳、缺盆中痛、善于嚏脐、右小腹胀、引腹痛、手挛急、身体重、半身不遂、偏风、健忘、哮喘、脱肛、腕无力、喜怒无常。
  大暑六月中、运主太阳四气。时配手太阴肺湿土。每日丑寅时双拳踞地,返首,肩引作虎睐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头项胸背风毒、咳嗽上气喘渴、烦心胸满、臑臂痛、掌中热、脐上或肩背、风寒汗出中风、小便数次溏泄、皮肤痛及麻、悲愁欲哭、洒淅寒热。
  立秋七月节,运主太阴四气,时配足少阳胆相火。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托缩体闭息,耸身上踊凡七八度,叩齿吐纳咽嗽液。专治补虚益损、去腰肾积气、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反侧、面尘体无泽、足外热头痛、颔痛,目锐、背痛、缺盆肿痛、腋下痛、汗出振寒疑力、侠瘿结核。
  处暑七月中,运主太阴四气。时配足少阳胆相火。每日丑寅时正坐,转头,左右举引就返,两手槌背之上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治风湿、留滞、肩背痛、胸痛、脊膂痛、胁髀膝经络外踝前及诸节皆痛、少气咳嗽、喘渴上气、胸背脊膂积滞之气。
  白露八月节,运主太阴四气,配足阳明胃燥金。每日丑寅时正坐,两手按膝、转头左右推引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风气留滞、腰背痛、经络洒洒振寒、善伸数欠,或恶人与交、闻水声则惊、狂疟、汗出鼻衄口渴、唇胶颈肿、喉脾不能言、颜黑、呕呵欠、狂欲上登而歌弃衣。
  秋分八月中,运主阳明五气,配足阳明胃燥金。每日丑寅时盘足而坐,两手掩耳,左右返侧,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风湿积滞、胁肋腰股腹大水肿、膝膑肿痛、膺乳气冲、股伏兔(骨行)外廉足跗诸痛、遗溺失气、奔响腹胀、脾不可转腘、似结(月耑)似裂消、善饥胃寒、喘满劳伤厥逆反、疟疠、水蛊气痞。
  寒露九月节,运主阳明五气,时配足太阳膀胱寒水。每日丑寅时正坐,举双臂踊身上托左右各三五度,叩齿吐纳咽液。治诸风寒湿邪、胁腋经络动冲、头苦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折、痔疟狂癞痛、头两边痛、头囱顶痛、黄目泪出、鼻衄霍乱诸疾。
  霜降九月中,运主阳明五气,配足太阳膀胱寒水。每日丑寅时平坐,舒两手攀两足,用膝间力纵而后收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治风湿痹入腰、脚髀不可曲、腂结痛、(月耑)裂痛、项背腰尻阴股膝髀痛、脐反出肌肉瘘下肿、便浓血、小腹胀痛欲小便不得、藏毒筋寒、脚气、久痔、脱肛等疾。
  立冬十月节,运主阳明五气,时配足厥阴肝风水。每日丑寅时正坐,拗颈左右顾,两手左右托各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治胸胁积滞、虚劳邪毒、腰痛不可挽、仰益干、面尘脱色、胸满呕逆餐泄头痛、耳无闻、颊肿肝逆、面青目赤肿痛、两胁下痛引、小腹四肢满闷眩晕。
  小雪十月中,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厥阴肝风木。每日丑寅时正坐,一手按膝,一手挽肘,左右争力,各三五度,叩齿咽液。治脱肘、风湿热毒、妇人小腹肿、丈夫责疝、狐疝、遗溺闭癃、血睾肿、睾疝、足逆寒(骨行)善瘈节肘肿、转筋、阴缩两筋挛洞泄血在胁下喘善恐胸中喘及五淋。
  大雪十一月节,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少阴心君火。每日子丑时起身仰膝,两手左右托,两足左右踏,各五七度,叩齿吐纳咽液。专治脚膝风湿毒气,口热舌干咽肿,上气益干及肿心烦心热。
  冬至十一月中,运主太阳终气,时配足少阴肾君火。每日子丑时平坐,伸两足拳两手按两膝,左右极力,各三五度,吐纳叩齿咽液。治手足经络寒湿,脊股内后廉痛、足五厥嗜卧足下热痛、脐左胁下背肩髀间痛、胸中满大小腹痛、大便难、大颈肿、咳嗽、腰冷如冰及肿脐下气逆、小腹急痛、泄下肿足(目行)寒而逆、冻疮。
  小寒十二月节,运主太阳终气,配足太阴脾湿土。每日子丑时正坐,一手按足,一手上托,挽手玄换极力各三五度,叩齿吐纳漱咽。治荣卫积气蕴、食则呕、胃腕痛、腹胀岁疟饮发中满食减善噫、身体皆重、食不下烦心、心下急痛、溏瘕泄水、闭黄疸五泄、注下五色、大小便不通、面黄口干、怠惰嗜卧抢心、心下痞苦。
  大寒十二月终,运主厥阴初气,时配足太阴脾湿土。每日子丑时两手踞床跪坐,一足直伸,一足用力左右三五度,叩齿漱咽吐纳。治经络湿积诸气、舌根强痛、体不能动摇或不能卧、强立股膝内肿、尻阴臑(目行)、足背痛、腹胀肠鸣、餐泄不化、足不收行、九窍不能,足(目行)肿若水等疾。
  11.华佗五禽戏
  五禽戏是我国历史上影响较大、流传较广的一种导引养生术。据陶弘景的《养性延命录》载:谯国的华佗擅长养生,他的弟子中有广陵人吴普,彭城人樊阿,他们均向华佗学养生术。华佗对吴普说:“人的身体需要活动,只是活动不宜太剧烈。人的身体经常摇动,积滞之气就会消除,于是血脉流畅,百病不生。这就好比开头的户枢不会变朽一样。古时的仙人和汉时的道士君倩,创制了一种导引之术,像熊一样活动,像(至鸟)一样顾盼,活动腰和躯体,伸展各个关节,以求长生不老。我发明有一种方法。名叫五禽戏。这五禽分别是虎、鹿、熊、猿、鸟。既可以除去疾病,也可以使手足快捷,只要常常导引就可以了。每当身体感到不舒服时,就可以摹仿其中一禽的动作,等到身体稍稍出汗时就停下来,这样就可以使身体轻便,增进食欲。”吴普按照华佗所说去实行,活到九十多岁时,仍然耳聪目明,牙齿坚固完好,吃的饭量与青少年一样。
  虎戏,就是四肢着地,向前跳三下,向后跳两下,伸长腰腿,脸朝天时停下。这样做七遍就行。鹿戏,也是用四肢着地,扭头向后看,左边三下,右边两下,伸出左右脚,向左三下,向右两下。熊戏,面朝上仰卧,用两手抱膝盖,抬头,左脚击地七下,右脚击地七下,然后蹲起来,分别用左右手按地。猿戏,就是向上攀登,然后悬挂在那儿,伸缩身体,上下各七下,再以脚向上勾住物体,倒悬,左右各伸缩七下,再倒立用手按头七下。鸟戏,就是把手立起来,翘起一条腿,伸展双臂,扬起眉毛,用力十四下,坐下,伸出脚,用手握脚趾各七下,伸缩双臂各七下。
  上述五禽戏在锻炼时,要根据自己身体状况去做,以出汗为标准。长期锻炼,可以促进消化食物,增加力气,消除百病,并一定能长寿延年。
  五禽戏
  羡门虎势戏
  闭气,低头,[拈]拳,战如虎发威势。两手如提千觔铁,轻起来;莫放气,平身,吞气入腹,使神气上而复[下]。觉得腹内如雷鸣,或五、七次。如此行之,一身气脉调,精神爽,百病除。
  庚桑熊势戏
  闭气,拈拳,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安前投立定,使气两胁傍,骨节皆响。能安腰力,能除腹胀。或三五次止。亦能舒筋骨而安神养血也。
  士成绮鹿势戏
  闭气,低头,拈拳,如鹿转顾尾闾,平身缩肾[肩]立,脚尖跳跌,脚跟连天柱动,身皆振动,或二三次,可不时作一次,更妙也。
  费长房猿势戏
  闭气,如猿手抱树一枝,一只手如拈果,一只脚虚空握起,一只脚跟转身;更换神气连吞入腹,觉汗出方已。
  亢仓子鸟势戏
  闭气,如鸟飞欲起,尾闾气朝顶,双手躬前,头腰[要]仰起,迎舞顶。
  12.女子五禽戏
  清代的席裕康在《内外功图说辑要》中还专门为我们介绍了一种女子五禽戏的功法。
  所谓“五禽”,一曰虎,二曰熊,三曰鹿,四曰猿,五曰鸟。此五者象动物而行,大能郤病祛病,兼利手足。学者先须静坐,专意调息,呼吸绵绵,若恍若惚,令气调熟而积,气积运行,周流百脉,方得气盈。再用止五禽舞法,动以强身祛病,动静配合,以符生育消长之理。炼功之中,闭气时不要使气太过,微微轻放,令身体稍许出汗即可,不宜大汗溢出。
  (1)虎形法诀曰:如虎形,须闭气。微微低头,两手握固成拳,静心调息,气入略为停闭,两手用力如提千斤铁重,伸腰平身,再微微放气;复平身吸气入腹,以意引气,自上而下,感觉腹内如雷鸣一样。如上锻炼,共三十五次。一身则气脉调和,精神爽快,可除百病。
  (2)熊形法:以身下立,静心定意,调息绵绵,略为闭气,两手握固成拳,如熊身侧起,左右摆脚,要前后立定,使气运行体内,感觉两肋骨节皆响,如上锻炼,共十五次。此法能活动腰力,除膨胀;亦能舒筋骨,而安神养血。
  (3)鹿形法:以身正立,静心定意,调息绵绵,略为闭气,低头,两手握固成拳,如鹿转头顾尾;复平身缩背,脚尖着地,意引内气上通头部,下达脚根,感觉全身振动。如此锻炼,共六次。每天锻炼一次即可,如每天早上起床时做一次更妙。
  (4)猿形法:以身正立,静心定意,调息绵绵,略为闭气,一手成掌如抱树,一手握掌如捏果,一脚虚抬,回头转身,凝聚神气,吞咽入腹部,感觉身体微汗渗出,即可。如此锻炼,共六次。
  (5)鸟形法:以身立定,静心定意,双手高举,悬置头顶,弯腰躬身向,头要仰起,调息运气,意引内气下达腹部,入尾闾,略为闭气凝聚,再沿督脉上行,入于头顶,复用鼻缓缓放气。如此共行六次。此乃五气朝元,使六府调和,元气无损,从此百病不生。
  13.幻真运气法
  本法原载于《幻真先生服内元气诀》。其具体功法如下:
  (1)选择清静、干燥、避风之室,铺以厚软之床褥,仰卧,枕高二寸余,脚部稍垫高。先呼出腹中浊气九口,然后闭目,叩齿三十六通,以收敛心神。以指按揉两目外内眦,并按鼻梁两侧,擦耳摩面。然后,舌抵上腭,待口中津液满口则下咽入胃中。如此三咽后,两目内视,耳不外听,双手握固,身心完全放松,则可以进行以下修练。
  (2)淘气法:以空腹时仰卧,两拳置胸前两乳中间,两膝弯曲竖起,背部及臀部挺起离床,以鼻吸气,吸满则闭气不息。同进鼓动气海中内气,使之自内向外运转。闭气至极则将气以口呵出,如此行九遍或十八遍,即可行调气法。
  (3)调气法:以鼻缓缓吸气,再以口缓缓吐气,吸气吐气皆不可有声音,如此一吸一吐为一次,可作五次、七次或九次,以使气平和,然后行咽气法。
  (4)咽气法:当吐气时,气海中内气随吐气而上直至喉中,待吐之极则闭口,咽津,男子从左,女子从右下行,使津液向下,汩汩然有声,直达气海(气海于脐下10厘米)。初练者,气机不通畅,可用手摩以助气液下行,一般每闭口一次,可连咽三次气津,接着用行气法。初炼者只能咽一次气津,随即用行气法。待久炼气道通畅,方可逐渐增加连咽的次数。
  (5)行气法:意想丹田后有二穴通督脉,当咽气至下丹田时,意想内气进入二穴,两条白气沿督脉直上泥丸,布散脑中,直至每根头发。而后经面部,下颈项,至两肩,从两手臂外侧下达手指,又从手臂两侧返至胸部,经中丹田布散五肝,然后回归下丹田。再直下至外生殖器,复分两路,经大腿、两膝、小腿、踝关节,直到达足心涌泉。此时双拳松开展指,并想象自己身中的所有浊气、邪气、病气、积滞瘀血等被内气荡涤净,从手足指端排出,谓之“散气”。如此为行动一遍,作毕可以用调气法,使气平和后,亦可再行第二遍。
  (6)炼气法:宽衣散发,仰卧,舒展手脚,先用调气法,然后咽气,咽毕,闭气不息,冥心绝想,任内气自由流通。当闭气至极,则缓缓吐气。若觉气喘则用调气法,待气息平和后,再依上法练习。如此十遍。初习者气未通,可逐渐增加炼气遍数,多可达五十遍。当炼气至全身汗出,是得效之征。此时,须安心静气,静卧片刻,不可即刻吹风。本法可以不必每天操炼,一般须在自觉身心状况良好时进行,若感到疲劳乏力、昏昏欲睡则不可练习本法。
  (7)委气法:于心气平和,身心调畅之时进行。或坐、或卧,目不外视,耳不外听,无思无虑,杳杳冥冥,恍恍惚惚,用调气法鼻吸口呼,任其自然。修习一段时间后,当自身有气从毛孔散出时,则不再以口吐气。修习纯熟,则行、住、坐、卧皆可从之。
  (8)闭气法:当修养不慎或偶患疾病时,须速入静室,两手握固,先调器气,继咽气,然后闭气不息。何处有疾,即用意念运气到病处功之。若气急则调气,气平和后再闭气攻疾,可连续进行二十至五十次,直至患处出汗为止。如果未减轻,则须于每日半夜至清晨闭气功疾,直至病愈。
  (9)调气液法:凡口中焦干,口苦舌涩,或咽喉痛等属于热极之症,须大张口呵气十至二十次,随后鸣天鼓七到九次(鸣天鼓即为手掌掩耳,食指、中指弹脑后,脑中有“嘭、嘭”作响之声),以舌搅口内,有津液即咽之。再行呵气、咽液等,直至口中津液清稀甜润,是为热退脏凉之征,方可停止。若口中津液冷淡无味,或因呵气过度使心头觉得水汪汪,饮食无味,不欲喝水等,乃为脏寒之症,须吹气以散寒温脏,直至口中和美、心头舒适,脏寒散而转温,即可收功。
  14.八卦行功法
  此法为民国李青云所传。载《长生不老秘诀》中。此八卦行功法,李青云得自师传。具体练法如下:
  (1)闭目冥心坐。夫闭目者,所以养神。冥心者,所以收敛妄念。法当盘膝而坐,微闭双目,内观其心,使一切杂念,逐渐排除,都归冥灭。心境朗澈,普照通明。坐时席下用厚垫,头顶持正,背脊须竖立,全身四空,不倚不靠,尾闾应端正,不可偏欹,是为至要。
  (2)握固静思神。握固双拳,可以敛气固精,为闭关却邪之妙法。法当将左右双拳,握得紧紧,手心向天,手背向地,然后放置膝头之上,使全身持平端正,以静其心。而驱除一切杂念,以凝思存神为主。
  (3)叩齿可以去心火,可以集体中之神,而使之凝聚。法当将上下牙齿,连叩三十六次,使微微作声。但不可行之过急,叩之极响,宜徐缓轻微相叩。若过急则反损害身神,极响反足以动其心火,无益修炼,学者应留意此点。
  (4)两手抱昆仑。昆仑,指头部。法当以两手互叉,左右十指互间,紧紧叉住,抱持后脑,掌心贴置耳根,拇指向下,两肘屈成三角,肘平于肩。如此微微呼吸,九次而止。呼吸之际,宜极缓极微,不宜有声,有声则气散矣。
  (5)左右鸣天鼓。所谓“天鼓”,即左右两耳聪门。鸣者,以手指叩之作声。此法可以使耳聪而外魔不易侵扰。法当以两掌平置耳门,垒食指于中指之上,用力下弹,务使耳门上发出宏亮的声音,左右各弹二十四次。
  (6)二十四度闻,夫耳之门,即命之门。二十四之数,暗寓无极、两仪、四象、八卦、九宫之数,即二十四气。耳门左右各一,故须各鸣二十四度。盖欲此二十四气,遍布于耳门,使命门之根基牢固,以为延年益寿之基。弹之极响者,可以清其虚火也。
  (7)微摆撼天柱。天柱,即后颈骨衔接于脊梁者。微摆,即摆摇其肩。撼天柱,即扭动后颈。法当扭颈向左右侧视,两肩亦随之摆动,左右相间行之,各二十四次。此扭颈摆肩,可以去心火,而防外魔之侵扰。
  (8)赤龙搅水津。所谓赤龙,即口中舌头也。舌为生津之具,津为保命之源,故舌亦可谓为命根。搅舌者,所以聚其津液。法当用舌尖抵上腭,先从口腔左方卷向右方,再从右方卷向左方。如是频频卷搅,使津液聚中。但搅动时,宜徐缓而行,不宜急行。
  (9)鼓漱三十六。鼓漱,即聚口中之津,鼓气使出入漱动。三十六者,周天之数。鼓漱三十六,意谓鼓动周天之气,完聚于身。法将舌头搅出之津液,聚团一处,然后向前吐出,至舌尖处,则收而纳之,纳到舌根处复吐出。如此一出一入,则为一次,至三十六次为止。
  (10)神水满口匀。所谓神水,即口中津液。盖口中津液经过三十六度鼓漱后,已调和匀净,而分布于满口。止时全身之气息,亦已调和匀平也。
  (11)一口分三咽。一口,即口中津液。三咽,谓一口津液,分三次咽服。
  (12)龙行虎自奔。所谓龙虎,阴阳相喻之辞,并非身中真有所谓的龙与虎。龙实指身中之神,虎实指身中之气。盖如是聚津鼓漱,调匀咽服入腹,则神安气足,阴阳相交,而全身如天地之交泰一样祥和、舒适。
  (13)闭气搓手热。闭气者,使全身之气内聚,而不散于外也。搓手者,所以左右来往,调脉络也。闭气搓手,则气聚脉调,内邪可去,而外魔不侵矣。法当如前盘膝而坐,两掌相合,先左掌在上,右掌在下,向左旋摩,亦二十四次。再两掌易位,右上左下,向右旋摩,亦二十四次。惟搓摩时,宜十分用力,务使两手心至极热。若不着力,手心不热即为无效
  (14)背摩后精门。精门,亦名肾堂,位于左右腰后软处。在两手搓摩、手心已极热后,即将两手掌移至腰后,紧按精门之上,左右并行搓摩,皆由外向内轮转,行二十四次。即重紧握拳,放置膝头之上,如握固思神状。
  (15)尽此一口气。即指尽力收敛身中之气,而聚于丹田之中。
  (16)想火烧脐轮。脐轮,指腹部肚脐。想火,指意想之火,并非有形真火。气既凝聚,则专心想象,有真阳之火,下注丹田而烧之。此虽并非真火,眼目所不能见。而想象运火之人,则会感觉丹田气暖,如同有火烧一样,至丹田火热,急收气敛火,冥心静坐。
  (17)左右辘轳转。辘轳转,指肩臂旋转。先将左臂曲折,连肩向左旋转三十六次。然后运动右臂肩,亦向右旋转三十六次。此为周行血液、舒通经络之法。炼后仍紧紧握拳,还置膝上。
  (18)两脚放舒伸。坐行以上功法,为时已多,下肢颇为疲劳,故宜放松。法当先将盘叠之脚放下,然后徐徐向前伸出,至舒直为度。注意行之不宜太急,因两脚久困之后,而骤疾伸直,则下肢的脉络,容易伤损。
  (19)叉手双虚托。叉手,指两手互交、十指互间也。虚托,言手虽不举物而凭空上托也。法当交两手于胸前,手背向天,然后反掌向上用力托举。手背直对头部顶门,两臂举直后,即徐徐落下。一上一下,进行九次。仍握固成拳,放置膝部。
  (20)低头攀足频。此为运行周身筋络血脉之法。所谓低头,不仅头颅前倾,上体亦须略俯也。先将手指放开,两臂伸直于前,手掌相对,徐缓俯下上身,双手即从两旁挽入,攀住足心,使头与尾闾,成为平形,再缓慢收起。一俯一起,共行十二次。
  (21)以候神水至。低头攀足十二次后,即徐徐收回伸直之脚,依旧复原,盘膝而坐,冥目静心,以候津液之至,再行后功。
  (22)再漱再咽吞。如前赤龙搅水法,将舌满口扰搅,使津液聚合,如法分三口咽下。
  (23)如此三度毕,神水九次吞,所谓一度者,即鼓漱三十六次,咽津三次。三度共计鼓漱一百零八次,而咽津九次。
  (24)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咽津之时,应汩汩有声。这是因为津因神气所鼓,运而作响。神气既鼓津作声,则津之所至,神气亦至,上自脑门,下至丹田,中及脏腑,神气无不周行,而心亦定矣。神与气既周全身,血自随之而周行无阻。如此则百骸俱舒,百脉自调矣。
  (25)河车搬运讫,发火遍烧身。河车,指口中津液。搬运,即运用使之流动,如上所说的鼓漱、咽津诸法。此言搅水、鼓漱、咽津之后,精气神流转于周身百脉之间,浑然无气,心定神宁。其所谓讫者,指神气运行一周天也。其后纯阳真火,由体内遍达全身各部,故谓烧身。
  (26)邪魔不敢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侵。邪魔,指外界一切足以害其身心者。如能依法锻炼,则邪魔自远矣。梦寐,为妄念之机,足以昏其元神。如能敛心节情,自然无梦无寐则亦不致昏沉。寒暑为外感,寻常之人寒则战栗,暑则汗出则外感未除,身未经锻炼也。若行功既久,体健身强,心泰神安,内魔既祛,外感不生,则寒暑自不能入。灾病之来,内邪生之,而外魔侵之。究其根原,实始于心神之间:或因七情六欲之深,或以喜怒哀乐之剧,或以口腹滋味之累,皆可致病。若久行此功者,疾病自无由而生。
  (27)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连环次第转,还返是良因。子时为一阳初生,午时为一阴初生,子后午前,正天地阴阳交姤之时。行此功者,当于子午二时,以取其交泰和洽之象,合乎体中神气相交之道,最益于身心。如此每天坚持锻炼,周而复始,连续不断,三还九返,勤行不怠,则可获强身健体、延年益寿的功效。
  15.京黑行气法
  京黑为随代著名养生家。此法载于《神仙服气金柜妙录》中。
  此为一种睡法。正身平卧床上,头自然正直放平,不用枕头。两手握固成拳,分放身旁,两足之间相去0.15米。微闭双目,澄心定意,调息令匀,以鼻微微吐纳,一呼一吸,共三百六十息。如解衣去裳,浑身舒畅,骨节百骸皆解,和天地融为一体。感觉气如流云,畅行体中,布满全身,濡润形体,浇灌皮肤,五脏六腑皆悉充满,则旧疾皆散,身体康壮。
  修炼此法,关键在于调身和气。初行之时,先安稳其身,而后和缓其气。不要急于求成,执意追求,即“无与意争”。顺其自然,气和则形安,形安则鼻息调和,鼻息调和则清气来至,清气来至则觉形热,觉形热则汗出,汁出匆起动则神安,神安则自见功效矣。
  16.八段锦导引法
  闭上眼睛冥心坐,(冥心盘趺而坐)握固静思神。叩齿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叉两手向项后数九,息不要让耳朵听到,从此以后出入息都不可使耳朵听到。)左右两边鸣天鼓,二十四次听到。(移两手心掩住两耳,先用第二指压中指,弹击脑后,左右各二十四次。)微摆撼动天柱(摇头左右回顾,肩膊随之转动二十四,先需要握固)。赤龙(赤龙是舌头,用舌头搅动口齿和左右颊,等到津液产生再咽下)搅动水津。漱津(一种说法是鼓嗽)三十六,神水满口匀。一口分作三次咽(所嗽津液分成三口作汩汩声而咽之。)龙行虎自会奔跑。(液为龙,气为虎。)闭住气搓热手,(用鼻引清气闭之,一会儿,搓手快速让其很热,鼻中慢慢地放气出来)背摩后精门(精门是腰后外肾,合拢手心摩完后,收手握固。)尽这一口气,(再闭气)想着火烧着脐轮。(闭住口鼻之气,想用心火下烧丹田,感到热极了就用后法。)左右辘轳转,(低头摆撼两肩三十六,想火从丹田透过双关入脑户。鼻引精气,闭片刻。)两脚放舒伸。(放直两脚。)叉手双虚托,(叉手相交,向上托空三次或九次,)低头攀脚多次,(用两手向前攀脚心十二次,才收足端坐。)来等逆水上,(等到口中津液产生,如果没有产生再用急搅取水同前法。)再漱再吞津。这样三次完了,神水九次吞。(称再漱三十六,像前面口分三咽,是分九次。)咽下汩汩响,百脉自调匀。河车搬运完毕,(摆肩并身二十四次,再转辘轳二十四次。)发火遍烧身。(想丹田火从下而上遍烧身体,想时口鼻都闭气片刻。)邪魔不敢接近,梦寐不能昏。寒暑不能入,灾病不能迍。子后午前作,造化合乾坤。循环次第转,八卦是良因。
  诀讲:其方法是在甲子日,夜半子时抬起头,施行时口中不可以出气,只有鼻中微放清气。每天子后午前,分别行一次,或者昼夜共行三次,时间长了自然会知道。捐弃驱除疾病,慢慢地感到身体轻盈,能够勤苦不懈怠,就离仙道不远了。
  高子说:以上名叫八段锦法,是古圣相传,所以为图有八。握固二字,人多不考,难道只是闭目见到自己之目,冥心见到自己的心吗?趺坐时,应当用左脚后跟曲顶肾茎根下动的地方,不让精窍漏泄罢了。行功何必要限制在子午,只要一天之中,能够有身闲心静的地方,就是下手所在,多少随行。如果认定二时,忙迫应该怎么办呢?学道的人,不可以不知道。
  八段锦导引图
  叩齿集神三十六,两手抱昆仑,双手击天柱二十四。右法先须闭目冥心,盘坐握固静思。然后叩齿集神。次叉双手向项后数九息,勿令耳闻,乃移手各掩耳,以第二指压中指弹脑后,左右各二十四次。
  左右手摇天柱各二十四。右法先须握固乃摇头左右顾,肩转随动二十四次。
  左右舌搅上腭三十六,漱三十六,分作三口,如硬物咽之,然后方得行火。右法以舌搅口齿并左右颊,待津液生,方漱之,至满口,方咽之。
  两手摩肾堂三十六,以数多更妙。
  右法闭气搓手,令热后摩肾堂。如数毕,收手握固,再闭气想,用心下火烧丹田,觉热极即止。
  左右单关辘轳三十六次。右法须俯首摆撼左肩三十六次,右肩亦三十六次。
  双关辘轳三十六。右法两肩并摆撼至三十六数;想火自丹田透双关入脑户,鼻引清气后伸两脚。
  1两手相搓,当呵五呵,后叉双手,托天按顶,各数九次。右法叉手相交向上托空三五次或九次。
  1以两手如钩各前攀双脚心十二次,再收足端坐。右法以两手向前攀脚心十二次,乃收足端坐,再候口中津液生再漱再吞,一如前数。摆肩并身二十四,再转辘轳二十四次,想丹田火自下而上遍烧身体。想时口鼻皆须闭气少顷。
  中国道教养生秘诀(二)[分享]
  二、守 静
  --消除杂念带来的惊喜
  道教修练,往往有一个重要的前提:清心绝欲,洗心涤虑,使万念不生,这就是守静。关于守静,《老子河上公章句》中就有较多的论述,认为人只要守静,就能获得神通:“人能除情欲,节滋味,清五脏,则神明主之也”;“内无思虑,外无政事,则精神不去也”;“除情去欲,一自归之也。”关于守静的重要性,《老子河上公章句》说:首先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乃天下之神物也,神物好安静,不可以有为治”,即人是天下的神物,神物的特点是天生就喜欢安静,所以不能用各种事务去烦扰它;其次是人若守静,就能像龙那样能变化长久,若不守静就会像老虎那样短寿:“治身不静则身危,龙静故能变化,虎躁故夭亏也。”《太平经》对守静也有诸多论述,认为人如能清静自居,除去俗念妄想,便可使神长存于身,百病不加,凶邪不入,“静身存神,即病不加也,年寿长矣,神明佑之。故天地立身以靖,守以神,兴以道”。所以《太平经》说:“求道之法静为根。”早期道教关天守静的这些论述,一直被以后道教所继承和发挥,尤其是唐代以后,守静更是成为道教修真的首要之道。
  1.守静的神奇功效
  那么,守静的具体功效究竟如何呢?《太平经》对此这么认为:
  守静既久,则道自然显现,使人长不死,与天地共存。一个人除去了诸种俗念,心就能与神相交结,以致能乘云驾龙,使普通的凡躯化为神灵,与太一之道同形。
  《老君清静心经》也称:“人能清静,天下贵之。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而不能者,心未澄,欲未遣故也。能遣之者,内观于心,心无其心;外观于形,形无其形;远观于物,物无其物。三者莫得,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既无其无,无无亦无。湛然常寂,寂无其寂。无寂寂无,俱了无矣,欲安能生?欲既不生,心自静矣。心既自静,神即无扰。神既无扰,常清静矣。既常清静,及会其道,与真道会,名为得道。”
  意思是:人能做到清静,这是天下最可宝贵的。人神喜好清虚,但人心常常骚扰它;人心喜好安静,但各种欲念常常去勾引它。如果能把这些欲望悉皆排遣,心自然就能安静,心一安静神就能清虚。人所以不能做到清静,是因为心未能真正澄彻,各种欲望没有能够彻底遣去。真正能排遣掉各种欲望的人,内观于心却见不到自己的心,外观身形却见不到自己的身形,远视他物也看不到任何物体,心、形、物三者俱不见,见到的只有空,甚至连这个空也看不到,真正是万物皆无,而且连无亦无。达到这种湛然常寂甚至连寂也不存的境界,还有什么欲望再能产生呢?欲既不生,心自然就安静了。人既然安静了,神也就不会受到干扰,这就是常清静。做到了常清静,就能与道相会,与真道相会,也就是得道。
  2.重玄修炼法
  道教发展到唐代,虽然在规模和影响上都超过前代,但是,传统提倡的恬憺无欲、合一精气神的修炼方法由于与盛世的享乐风气、与封建帝王的需求不合,在社会上影响越来越小。而与此同时,肇始于秦汉、特别是经过葛洪等人高扬的金丹术则因为造成了服丹者接二连三的死亡,在中唐以后也渐趋衰落。相反,唐代佛教在社会上有很大的影响,佛教在理论上的圆通和精致引起了当时道教理论家的极大兴趣,于是,他们在研究道教理论的过程中,尽量吸收佛教理论,去发展、精致道教理论。重玄之道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流行起来的。
  “重玄”一语,出现于魏晋南北朝的道书佛籍中,随唐道书则用它来概括《老子》第一章中的“玄之又玄”的意义。“玄之又玄”意思是幽深而又幽深,老子用它来形容道的深奥难测。道教重玄家却在此基础上,吸收佛教破除妄执、“能所双亡”等义,把“玄”理解为遣除“滞着”,并称前面的“玄”为遣去有、无之滞着,后面的“玄”进一步遣“不滞之滞”,这样就是双重遣滞,所以称为“重玄”。
  重玄家认为,一般人都把世界上的山河大地等看作是真实的,但如果你深入考察,达到某种程度的悟,便会认识到,它们都不是真实的,因为它们的存在并没有什么必然性,所以是空,而且,如果你达到进一步的悟,还会认识到这个空也不是真实的,因此世界事实上就是非有非空(或非有非无)。到了这个境界,称为“一玄”。但这个境界并非最高境界,因为你认为眼前的世界是非有非无,事实上还是有所执着,对世界的真正认识应该是连这个非有非无的念头都没有,而这种对世界是非有非无的观念的否定即是“重玄”。《本际经》对重玄之道有这样的论述:“能解众生无真实体,渐悟微尘亦无真性,悉皆虚假,入一相门”,这时候,“有滞虽尽,犹滞于空”,因此,必须遣此空,这样,就“于空于有无滞着,名之为玄”,但这还不够,因为此时,“必未能尽,有对治故”,所以必须“又遣此玄,使无所碍,故名重玄”。重玄家认为,一个人,只要他的心理进入了重玄之境,就能达到无为而无所不为,无知而无所不知,无得而无所不得的境界,这时候,也就是得道成仙了。
  与重玄家提倡的这种重玄成仙之道相联系,唐代道教发展出了一种只重主观心性修练的方法,这种方法继承了道教历史上认为身中有道的观点,并借鉴佛教的佛性论,提出人人身中有道性的观点,而这个道性就存在于人的心中:“心等于道,道等于心,即道是心,即心是道。”他们称这个具有道性的心为“清净心”,清净心本是人人都有的,《道性体义》认为,它是人能长生成仙的根源所在:“能了此性,即成正道。”可惜的是,人生下来以后,受世俗烦恼的影响,这个原来就清净的道性就不再清净,而是蒙上了污垢。道教修炼的目的,就是清除心灵上的这层污垢,使之恢复原来的湛然清净。而人一旦恢复了清净心,就能得道成仙。如《道门经法相承次序》中说:“是清净心具足一切无量功德智慧,成就常住、自在、湛然、安乐,但为烦恼所覆蔽故,未得了故,名为性。若修方便断诸烦恼,障法尽故,显现了故,名为本身。如此身者,本自有之,非今造故,故名为本。”即是说,这个清净心原来就具有一切无量功德智慧,因此本是自在安乐的,但被后天的烦恼蔽遮。如果按一定的方法修炼,去掉这层后天烦恼的遮蔽,原本自在自足的清净心就会重新显现。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也说:“净除心垢,开神识本,名曰修道。”这种净除心垢,使道性重新体现的修炼过程,实际上也就是要求人的意识排除一切世俗之念,排除一切忧虑烦恼,认识到世间一切原本虚假,不值得为之挂碍,这样,最后就能达到浑然忘我忘物,心中无一丝思虑的境界。这种境界,也称为泰定,由泰定则能“身腾羽化,名曰仙人”。
  在唐代以前的道教修炼方术中,也往往十分强调人的主观意识在修道中的作用。如《太平经》中的得道成仙思想,认为意识不仅是修道的原动力,而且人的意识经过修炼达到的境界还是人是否得道的一个标志。但是,以往的各种道教修炼方术,都没有提倡单纯的心性修炼即可得道。《太平经》只是把在意识参与下的精气神三者合一看作炼道时必不可少的步骤,并且把道本身也看作是精气神三者的合一。而以重玄成仙之道为代表的心性修炼方术则相反,它直接把修炼的目标指向人心,而根本不管人体内部精气神的切实修炼。这种理论,显然是向佛教借鉴、学习的结果,但是,佛教的心性论,指的是人一旦识心见性,立地就可成佛,获得精神上的解脱,而道教的主观心性修炼说,却是指人只要识见道性,即可成仙,身心同时得到超升,这就使它比佛教以至以往的道教成仙方术带有更多的神秘性。因为道教的传统方术如守一、行气等,且不管借助它能否真的成仙,但治病强身的效果还是很明显的,以至葛洪在《抱朴子内篇·金丹》中曾说:“假令不能决意,信命之可延,仙之可得,亦何惜于试之,试动效,但使得二三百岁,不犹愈于凡人之少夭乎?”道教的金丹成仙术也是一样,人服了金丹后,是确实白日升天了,还是七窍流血中毒而死,让人一看便知。但这种只重心性的修炼方法则不同,是否识得了重玄之道,纯粹是个人的心理体验,而且,即使是体验者本身,也往往会觉得无个下手之处。也许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唐朝后期,随着金丹成仙术的宣告破产,这种只重主观心性的修炼方术也渐渐湮没无闻。
  为了使读者对重玄修炼法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在此摘取重玄派代表人物成玄英在《道德经义疏》中的一段话,看看他对“重玄”的理解:
  有欲的人,只滞着于一切实有;无欲的人,则又滞着于一切皆无。所以第一玄,是用来遣去上述两种滞着的。但是,又恐具体实行的人,心里滞着于这第一个玄,所以又说第二个玄,以破此滞着。这样就不但不滞着于滞着,而且又不滞着于不滞着,这种遣之又遣的方法,就称为玄之又玄。
  玄是深远的意义,也是指的不滞着。有与无,微与妙,虽不同名,但它们都源出于道。这两者异名同道,所以称为深远。这个深远的玄,又归于不滞着,既不滞着于有,也不滞着于无。这两者均不滞着,所以称为又一个玄即重玄。
  原文是:
  有欲之人,唯滞于有;无欲之士,又滞于无。故说一玄,以遣双执。又恐行者,滞于此玄。今说又玄,更祛后病。既而非但不滞于滞,亦乃不滞于不滞,此则遣之又遣,故曰玄之又玄。
  玄者深远之义,亦是不滞之名。有无两心,缴妙两观,源乎一道,同出异名。异名一道,谓之深远。深远之玄,理归无滞。既不滞有,亦不滞无。二俱不滞,故谓之玄。
  3.消除心灵上的污垢
  唐代著名道士司马承祯在《坐忘论》中提出,修炼的实质就是消除心灵上的污垢:追究人心的本体,原来就是道。只是此本体被人的意识所污染,以致蒙蔽越来越深,遂与道隔绝。现在如果能消除这层心上的污垢,还心以本来面目,就是修道,使心不再随意游荡,而去与道冥合,让心重返道的本质,就称为归根。守此根不离,就称为静定,静定的日子一久,就会百病俱消而复命,复命后又能续命,就可以使你知道根本的常道。知道了常道就会无所不明,最后就长生成仙。
  假如心中一起烦躁乱想之杂念,必须马上除去,听到了世俗的毁誉善恶之事,也应马上抛开,不要让心灵去承受,心中一受这些事心就会满,心一满道就无处可居。对一切闻见的东西好象没有闻见一样,是非美恶等观念才能不入心中,心中不受这些观念便会心境空灵,不去关心那些世俗的观念心就会安定,心安定且空灵,那么道很自然就会居于心中。
  4.坐忘:忘中有真境
  在道教的修炼功夫中,往往要求信道者身体端坐,双手握固。这一动作就称为“打坐”。但是,在道教那里,打坐主要的不是一种形体动作:“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重阳立教十五论》),而是指一种心理状态和境界,所以,道教一般称之为“坐忘”。所谓坐忘,就是忘却自身形体,抛弃聪明才智,与大道相化为一,一种排除世事、进入静寂、物我两忘的境界。坐忘之词出于《庄子·大宗师》:“隳肢体,黜聪明,离形去智,同于大通,此谓坐忘。”道教沿袭了此坐忘说,并把它作为长生成仙的修炼方法。如《道枢·坐忘篇》中说:“坐忘者,长生之基也。故招真以炼形,形清则合于气;含道以炼气,气清则合于神。体与道冥,斯谓之得道矣。”即是说,坐忘,是长生之根基。招致真灵下降,并修炼自己的身体,达到身内清明,就可与气相合;人体本来就稳含有道,修炼此气,使它亦达清明,就可与神相合。人体最后与道相冥合,这就是得道。
  论述坐忘之法最著名的当数唐代司马承祯的《坐忘论》,他在书中说:如果有人得知了坐忘之道,并信奉它是修道的要诀,对它敬仰尊重,心中没有任何疑惑,再加上勤加修行,肯定能得道。坐忘时,还有什么不能忘呢?内里不觉其自身之存在,外面忘却了整个宇宙万物,心与道冥合,一切思虑皆无。
  司马承祯把坐忘的修习方法具体地分为七个阶次:(1)敬信。即对坐忘之道信仰无疑。(2)断缘。即断绝世俗之事,不受它们的牵累,这样就会“迹弥远俗,心弥近道”。(3)收心。认为心是一身之主,百神之师,学道要安心收心脱离尘世之境,认为心中不着一物,自然会与道相合。(4)简事。即要较量事物的轻重,那些不重要的事物,都应绝之,标准是看它们对你的生命有多大作用,凡是对生命无用或多余的,都就舍弃。(5)真观。即对祸福吉凶,宝贵贫贱,疾病生死,都应乐天知命,不怨天尤人,要自始至终,遵奉这一原则。(6)泰定。即修道者“形如槁本,心如死灰,无感无求,寂泊之至”。“疾雷破山而不惊,白刃交颈而无惧;视名利如过隙,知生死如溃痛”,从而达到无心于定而无所不定的境界。(7)得道。认为道不生不灭,灵而有性,得道之人“身与道同,则无时而不存,心与道同,则无法而不通”,故无生死。还可以蹈水火而无害,存亡由己,出入无间。在司马承祯的另一本名为《天隐子》的书中,他提出了坐忘要达到“心不同”的观念:坐忘之道,是通过存想而得到的,也是通过存想达到忘的境界。人行道而看不到他是如何行的,这不正是坐的真义吗?看到了某物而眼睛没有任何感应,这不是忘的真义吗?什么叫不去感应呢?就是心不动。什么叫不见呢?就是泯灭形体。所以天隐子瞑目修道,等到他悟道后,就说:道已在我身,但我又是谁呢?天隐子又是谁呢?这样,就是达到了物我两忘,心境寂然的境界:“坐忘者,因存想而得也,因存想而忘也。行道而不见其行,非坐之义乎?有见而不行其见,非忘之义乎?何谓不行?曰心不动。故何谓不见?曰形都泯。故天隐子瞑而不视,或者悟道,乃退曰:道果在我矣,我果何人哉?天隐子果何人哉?于是彼我两忘,了无所照。”
  坐忘的实质是坐而忘之,既然是坐而忘之,首先就要明白一个“坐”字,这在道教那里称为“打坐”。那么如何打坐呢?全真教创始人王重阳在《重阳立教十五论》中有精辟论述:凡是打坐,并不光是指身体端然而坐,闭目合眼,这只是假坐。真坐必须是一天十二个时辰中,凡是住、行、坐、卧等等一切活动中,心如泰山般安定,不动不摇,断绝眼、耳、口、鼻四门与外界的接触,只要心中有丝毫动静思念,就不叫静坐。能达到真坐境界的,虽然身处尘世之中,但他的名字已列入仙位,不需要再去远求别人,自身即是圣贤。这样,百年功行圆满,精神就能脱体而去,游行天地八表:“凡打坐者,非言形体端然,瞑目合眼,此是假坐也。真坐者须要十二时辰,住行坐卧,一切动静中间,心如泰山,不动不摇,把断四门眼耳口鼻,不令外景入内,但有丝毫动静思念,即不名静坐。能如此者,虽身处于尘世,名已立于仙位,不须远参他人,便是身内贤圣。百年功满,脱壳登真,一粒丹成,神游八表。”(《重阳立教十五论》)
  5.静功疗法
  达到静的方法很多,如上面介绍的坐忘、“重玄”等等都是。道士们在长期的守静实践中,不断地挖掘守静的方法,同时又不断地体验总结守静的效验,慢慢地发展出了一种静功修炼法。只是由于静功看起来简单,其实内容博大精深,所以很少有人能真正掌握它。为了正本清源,我们在此介绍中国近现代著名道教学家陈撄宁对此问题的看法。这里引用的是陈撄宁的对话形式发展的一篇专论静功的文章。
  1、问:静功和气功是一是二?
  答:静功着重在一个“静”字,不必要在气上做什么功夫;气功着重在一个“气”字,那些功夫都是动的,不是静的。世间各处所传授的气功,有深呼吸法、逆呼吸法、数呼吸法、调息法、闭息法、运气法、前升后降法、后升前降法、左右轮转法、中宫直透法等等,法门虽多,总不外乎气的动作;静功完全是静,在气上只是顺其自然,并不用自己的意思去支配气的动作,若有意使它动作,就失了“静”字的意义。
  2、问:静功比较气功,利弊如何?
  答:气功做得对的,能够把各种疾症治好,做得不对,非但旧病不愈,反而增加新病。静功做得合法,自然能够治好医药所不能愈的病症;做得不合法,身体上也多少得点益处,退一步说,纵然没有效验,决不会又做出新的病来。可知气功是有利有弊,静功是有利无弊。
  3、问:何种人可以做气功?
  答:凡是心想细巧,善于灵活运用,自己觉得有少许不对,就立刻停止不做,或者变换一下方式以应付之,像这种人可以做气功;若是心思粗笨,只晓得一味的蛮干,做到身中发生特别的现象时,又不会应付,一定要做出毛病。
  4、问:何种人可以做静功?
  答:无论男性女性、年龄老少、心思灵活或不灵活,都可以做。只有性情浮躁、好动不好静的人,不喜欢做这种工夫;假使他愿意做的话,也能够做出相当的效验来,但比较那些性情安定的人,得效要慢一些。
  5、问:何种病症宜于用气功治疗?
  答:今就中医的学理而论,凡是肺气虚弱,经常患伤风咳嗽者;胃气症弱,食欲欠缺,消化不良者;三焦湿阻,痰饮停蓄,变生诸症者;中气虚弱,肠不摄水,大便常患溏泄者;肾气虚弱,小便数量过多,时清时浊者;肝气虚弱,筋力懈惰,萎靡不振者;还有西医学理上所谓新陈代谢机能发生障碍者。这些病症,可以用药物治疗,也可以用气功治疗。
  6、问:何种病症宜于用静功疗养?
  答:凡一切本元亏损之病,如头晕、脑胀、眼花、耳鸣、心跳、胆怯、失眠、恶梦、烦躁、惊悸、易怒、易悲、多忧、多虑、情绪纷乱、遇事善忘、上重下轻、肌肉瘦削、少食不够营养、多食不能消化、工作不耐疲劳、生活不感兴趣,这些症状,服药难见功效,检验身体,又不知病在何处,唯一的方法,只有靠病人自己用静功疗养,可望痊愈。如果能配合太极拳或柔软体操,静功和动功相辅而行,则见效更快。
  7、问:普通静坐法和气功是分不开的,现在把静功和气功分为两件事,根据什么理由?
  答:静功是静的一方面事,气功是动的一方面事,二者性质不同。普通静坐法,不合静功的原则。你看他们身体外表虽然坐在那里不动,但是他们的思想还在身中运用,没有休息,虽名为静坐法,实际上仍属于动的一方面,算不得真正的静功。
  8、问:如何才算得真静?
  答:第一步,身体不动;第二步,念头不动;第三步,把自己身体忘记,不知道有“我”。
  9、问:做到这样境界,有什么好处?
  答:人们身体上原有天然抗病的力量,但因身体衰弱或遇到其它障碍,致使抗病的力量发挥不出。静功即是帮助他消除障碍,恢复自己本能,把原有的力量发挥出来,病就可望逐渐痊愈。
  10、问:这三步工夫如何做法?
  答:起首做工夫时候,不论是坐是卧,总要周身放松,不使它有局部的紧张,不让它有丝毫的拘束,自己感觉非常的适意,做得恰得好处时,时间虽然经过长久,心中并不厌烦,身上也没有酸疼、麻木各种难以忍受的情况,这样就是肉体已经得到安静了,但思想上的缠缚尚未解除;再进一步,做到心无杂念,万缘放下,已往事情不回忆,眼前事情不牵挂,未来事情不预计,脑筋完全休息,这样就是精神得到安静了,但心中尚知道有一个“我相”存在;更进一步,就入于浑浑沌沌的境界,似乎睡着了一样,什么也不知道,并且不做梦,此时当然不知有我。假使睡着了还要做梦,梦境中仍然有一个“我”在那里活动,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