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动国际版gear vr:以色列会单方面对伊动武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3:46:34
以色列会单方面对伊动武吗?

2012-02-18 11:24:07

文|王晓夏 

随着伊朗局势的升温,以色列的态度逐渐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关于以色列将对伊朗发动空中打击,以剪除其核能力的“流言蜚语”出自各方的高官之口,同时也成为各大国际媒体所追逐和引述的对象。

  树欲静而风不止。由于担心伊朗局势进一步恶化,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公开出面替第三方——同时也是自己盟友的以色列澄清,声称以色列目前没有动武的打算。

  当一国首脑公开就国际问题发言时,听众有三类,一是国内民众,二是国际事务的当事国,三是国际社会。对此,奥巴马也不例外,他向三方传达出了不同的信息。

  首先,对于美国选民而言,大选年开端奥巴马重申了自己“和平鸽”的形象,在情况没有恶化到最坏的地步前,奥巴马倾向于通过外交途径来和平解决问题。之所以扮演和平鸽,正如他强调的那样,伊朗目前没有威胁美国本土的能力,这对于只知道“美国有50个州和一个华盛顿”的大部分美国人而言已经足够了。

  其次,对于以色列和伊朗而言,奥巴马明确指出是“目前”。言外之意,他的这一立场并不代表“未来”,以色列无需担忧,而伊朗也必须收手回到谈判桌上来;对于国际社会而言,真正关心的是伊朗局势恶化导致油价上涨拖累全球经济,此时奥巴马的表态无异于告诉世人,以色列还在美国的掌控之中,伊朗局势不至于恶化到动武的地步。

  尽管在电视镜头面前,奥巴马言之凿凿,声明完全基于美国和国际社会的共同利益,但自建国就生存在“刀锋浪尖”、经历数次生死之战的以色列而言,真能俯首听从美国的涉及关乎自身存亡的安排吗?

  以色列的心结

  奥巴马的类似“决定”的澄清,无疑是美国心态下的理所当然。但奥巴马和大部分美国人恐怕无法理解以色列人的真正想法,其中的鸿沟用几组类比数字就能透彻说明。

  1948年以色列的独立战争付出了3000人战死、6万人负伤的代价,尽管数字并不大,但如果以相同的人口比例换算到美国身上,如同战死260万人的惨烈战争。要知道,从建国至今,美国经历的所有战争其死亡人数也没有超过200万。随后几次中东战争,以色列人为生存和胜利同样付出了美国人难以想象的代价。

  以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六日战争)为例,以色列所付出的伤亡代价按人口比例计算,是美国自2001年至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战场伤亡人数的20倍。此后1973年的第四次中东战争(赎罪日战争)以色列付出的伤亡是第三次的两倍。两项相加,如同美国在反恐战争的第六个年头,就遭受时下伤亡的60倍。

  在付出巨大的生存代价之后,以色列时下的生存境遇依然无法和美国相提并论。相比美国的“绝对安全”,在当下这个世界中,以色列是唯一一个不时被呼吁要被“整体毁灭”的国家。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黎巴嫩的真主党往往成为闪现在前台的执行者,而隐藏在其身后对其支持和资助的,则是阿拉伯世界内庞大的“隐形群体”。

  长期以来,尽管这一群体庞大,但却分散和无形,对以色列并不构成真正的威胁,但自从德黑兰开始积极介入巴勒斯坦问题后一切发生了变化。

  伊朗公开地将自己打造成为“巴勒斯坦保卫者”,德黑兰介入巴勒斯坦问题,无非是争取“隐形群体”的同情,争取在阿拉伯世界中更多的话语权和空间。尤其是在作为阿拉伯世界政治中心的埃及,以及阿拉伯世界精神中心的沙特相对“不作为”的背景下,伊朗积极插手巴勒斯坦这一阿拉伯世界的“公共问题”,其意图也昭然若揭。

  让以色列人挠头的是,伊朗并不害怕介入巴以冲突,其精神领袖哈梅内伊甚至在纪念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胜利33周年之际,就已明确表示,以色列是一个“应该被清除而且将会被清除的毒瘤”,并且将对任何反对以色列的国家和团体提供资助。

  伊朗之所以肆无忌惮,重要的原因无非是伊朗和以色列并不交界,双方边防军不会交火,以色列难以直接发动报复性军事打击,伊朗只需通过“密友”叙利亚就可以轻松支持哈马斯和真主党,而且不会引火烧身。

  尽管以色列国防军(IDF)在人员训练和武器装备水平方面远远超过伊朗军事力量的精锐——伊斯兰革命卫队,但如果一旦伊朗获得核武器,常规军事力量的优势将会瞬间倾覆。如果伊朗将核武器交付国际恐怖主义势力,或者进一步提升其导弹运载能力,其后果是以色列无法接受的。

  可以想象,如果在遭受核打击之后,以色列有能力在第一时间对伊朗发动同样的报复(以色列拥有核武器已经成为公开的秘密),但伊朗面积是以色列的100倍,人口是其20倍,即便遭到同样打击,伊朗在地图上依然屹立,而以色列将面临难以恢复的损失。这也正是哈梅内伊的战略顾问阿里雷扎·福格哈尼敢放言称,“合理合法”地杀死所有犹太人和消灭以色列只需9分钟的原因所在了。

  面对这样一个伊朗,以色列无法将宝全部押在美国身上。

  事实上,对于以色列人而言,美国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盟友,在历史上美国曾多次为了自身利益而轻易地出卖以色列。例如在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夕,美国中央情报局早已获悉埃及和叙利亚已经准备对以色列发动突袭,但依然欺骗以色列,其原因就是美国首先需要保证自己在整个中东的利益,然后才能照顾到盟友以色列。

  奥巴马直到此时依然没有像以前美国总统那样公开表态,自己是以色列“无条件的盟友”,甚至也只是最近,才刚刚发现自己在伊朗问题上政策出现偏差,才启动石油禁运的措施。

  以色列人对危险敏感的心境,辅以历史和现实的交织,显然无法完全听命于美国,更不要说伊朗目前咄咄逼人的态度。伊朗之所以如此,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已经认定,以色列必须对美国马首是瞻,不敢单方面动武。

  唯一的难题

  以以色列目前的军事实力而言,完全具备独立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能力。事实上,这一问题也早已被无数分析家所评估,而且以色列有过类似的经验。

  1981年6月,以色列空军对伊拉克奥西拉克核设施成功发动空袭,使萨达姆政权的核能力遭到毁灭性打击。2007年9月,以色列再次故技重施,成功摧毁了叙利亚沙漠中的一处核设施。其中,对伊拉克核设施的袭击,以色列出动了F-16战斗机群长途奔袭飞临目标上空,投掷了没有任何制导装置的普通航空炸弹(圆概率误差为8~12米)便葬送了萨达姆的核武梦想。

  时隔30多年,尽管伊朗时下防空力量相比当年的伊拉克军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现代化,但以色列同样提升了空中突袭能力。以色列不仅装备了25架F-15I“雷电”(F-15E“攻击鹰”的以色列版本,增强了对地攻击性能)和至少25架F-16I“风暴”战斗机。此外,以色列还装备了大量精确制导弹药,仅2004年,以色列就从美国购买约5000枚精确制导弹药,其中包括500枚2000磅BLU-109弹头以及100枚5000磅BLU-113弹头。

  这些武器尽管没有强大的“钻地”能力,但是如果使用“掘进”战术,即使用多枚激光制导炸弹瞄准同一点进行攻击,后一枚炸弹利用前一枚炸弹的破坏效果逐步向内掘进,依然能够达到“钻地”的效果(这一战术由美军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所首创并验证有效)。

  或许有人还会质疑以色列能否成功突入伊朗的防空系统,但现代军事理论和实践已经无数次告诉人们:目标只要能被发现,就一定能被摧毁。

  在这一原则下,以色列面临的真正难题是如何在伊朗广袤的国土上找到核设施。

  目前,伊朗已知的核设施主要有三处,分别是位于地下掩体内的纳坦兹铀浓缩厂、位于地面的伊斯法罕铀转化工厂以及阿拉克重水工厂。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深藏在地下,或是采取了严密的伪装。

  随着时局的紧张,伊朗似乎已经在进行某种搬迁的迹象。据以色列鹰派防长埃胡德·巴拉克透露,伊朗正在将铀浓缩必备的离心机持续转移到接近圣城库姆的地下设施内。探寻这些地下迷宫的位置和详情,成为摆在色列情报机构“摩萨德”面前最大的难题。

  如果以色列能够成功找到伊朗所有核设施的分布,那么以色列将完全具备敲掉伊朗核设施的能力。

  善后问题

  军事打击后的连锁反应,是以色列必须考虑的。

  早在1981年,以色列对伊拉克发动袭击时,伊拉克正忙于和伊朗的战争,无暇西顾。“两伊战争”持续到了1988年,时隔不久第一次海湾战争再度爆发,新仇旧恨使得伊拉克向以色列境内发射了大量弹道式导弹予以报复。

  此外,即便处于混乱和动荡之中的伊拉克无法实施直接报复,但黎巴嫩真主党却针对以色列发起了一轮又一轮的袭击。

  在2007年以色列袭击叙利亚之后,在土耳其的斡旋以及迫于以色列直接的军事压力下,叙以之间进行了秘密的和平谈判。随后,叙利亚重新和美国欧洲展开对话,开展外交联系,才缓和了叙利亚实施报复的意愿。

  如今,以色列如果单方面对伊朗发动军事打击,谁能平复伊朗的怒火呢?此前,伊朗核心核工程师“被车祸”身亡后(过去几年间,已有多名核科学家遇袭,以色列并不否认是其所为),以色列驻多国使领馆便遭到汽车炸弹的袭击。

  以色列是否会单方面对伊朗动武,并不完全取决于美国的态度,更多的在于以色列决策层对伊朗遇袭后可能发生的连锁反应的评估结果,权衡利弊得失之后,才能真正决定以色列是否值得单方面动武。

  2010年“阿拉伯之春”席卷北非和近东地区,同样冲击着伊朗现政权,摆在以色列人面前的似乎还有其他非武力选择。(原载《经济观察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