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澎龙技术: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实施及评价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5 07:28:06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网络 点击数:178 更新时间:2011/10/17 15:07:59    热     ★★★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法国教育政策围绕的三个主要目标是:提高法国全体青年男女的普通教育水准;使职业技术教育符合国家的需要;学校应当培养公民,“造就责任公民”是法国高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始终围绕的目标,它以提高公民素质为核心,以道德教育为基础,以人文教育贯穿始终,不断强化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增强其社会归属感。
一、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方式
能否达到预期课程目标最终都要取决于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水平。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是在教师、学生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下通过多种渠道、以多样方式实现的。
1.课堂教学
从课程实施的师资力量上来讲,法国高校虽然没有专门的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但是教师的整体素质还是比较高的,其中有大量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和行为科学工作者,他们从自身专业出发,通过多学科的知识传授,对大学生进行着渗透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
(1)课堂灌输 课堂系统知识的灌输仍然是主渠道,法国并没有轻易地抛弃这个传统,对合理的做法反倒一再强调。教学中多采用西方国家的现代教学方法,如道德认知发展法、价值澄清法、文化传递法、情境模拟法等多种实施手段和方法。具体说来,有体现先贤智者深刻思想的说理教育,师生之间的启发式交流对话、学生之间的辩论和质疑等等。在教学中注重各科互相配合,把抽象的理论融入鲜活的文化教育、历史知识传授之中。课堂讲授往往是结合各个专业的特点,针对学生需求的差异性,其内容的方向性和针对性较强。比如工程师学院的课程通过“工程师和企业”探讨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问题、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问题、提升企业文化、加强内部管理和沟通、在社会管理中如何体现和保护人的价值等问题,涉及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和人类文化学等诸多领域。在医学院中,探讨“医学伦理”涉及堕胎、克隆人、安乐死、病人知情权、临终关怀等社会伦理和医生职业道德问题。
(2)小组讨论 法国高校的教学组织形式较为灵活,强调理论讲授与案例分析相结合、注重教师个别辅导、因材施教,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在法国没有统一的教材审定制度,教授对课程的内容和体系有很大的抉择权,主干课程是由教授在阶梯教室主讲,课后散发自编讲义以利于学生复习和备考,同时还给学生推荐大量相关的阅读书目。与主干课程相关的选修课或辅助课则由讲师或博士生负责,以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小组人数一般不超过20名学生。这类讨论课程统称为CM(conférence de méthode),主要是进行具体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在老师指导下选择一个论题,独立完成论文或报告。在阶梯教室上课一般不打考勤,但是这类讨论课则规定学生不得缺席,考勤都记录在案。教师和学生都非常重视小组讨论,每次主讲的学生都要精心准备,其他学生在报告结束后提问,往往会对一些问题提出相当尖锐的观点引发争论,在辩论过程中一些观点得到澄清,另一些观点遭到批驳。老师在学生讨论过程中,一般不表明自己的立场观点,而只是调节气氛避免冷场或出现过于激烈的对峙,控制进程、把握节奏。在讨论结束后,教师才开始点评,对不同的观点进行梳理,拾遗补缺,点评很少武断地下结论,而是给大家指出方向,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
2.课外活动
大学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也充分发挥其主动性,校园社团是实施课程的重要活动载体,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转化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形成了学校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1)实习 高校非常注重实践教学与专业实习相结合,提倡一种“三明治”式的交叉实习模式,每个学期都要安排学生到企业或社区去实习,很多著名的企业都与大学建立了较为稳定的联系。例如,马赛工程师学院在第一学年结束时,规定学生至少实习1个月,在第二学年至少实习3个月,在第三学年至少实习6个月。巴黎高等综合理工学院,实习期为4个月,50%的学生去外国实习,最后有20%的毕业生在外国开始职业生涯。巴黎中央学院,实习期为6个月,100%的学生去外国实习,16%的学生毕业后在外国找到第一份工作。巴黎矿业学院,100%的学生去外国实习或到高校交流,这些学校都是法国与欧洲企业界十分看好的。一些高等商业学院,还保留着类似“学徒制”的实践培养模式,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在大学二、三年级到公司企业里实习一至两年。在实践中一方面提高了自己的专业能力,同时在与企业、不同社团的实际接触中,锻炼了自己的社会交际能力,开阔了视野,在实践中逐步构建价值观念体系。
(2)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 法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基本指导思想认为学生的政治素养和道德品质不仅仅通过课堂学习、考试来掌握,更需要在活动、实践中巩固提高。也就是通过社会实践和社区服务,使校内和校外行为一致,做到“知行合一”。法国高校的学生还经常参加社会实践和服务活动,从参与形式上看,可以分为有组织和无组织两类。如筹集基金、选举和竞选活动、教堂服务项目、慈善机构项目、为老年人和残疾人服务、义务为中小学生辅导功课、环境保护项目、义务宣传预防艾滋病知识、校外工作计划和参与学校管理等。几乎每一所大学都有“个人帮助实践”活动,与学习和生活困难的同学,如残疾学生或存在语言障碍的外国学生结成互助伙伴,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培养爱心和互助精神。
(3)学校社团活动 法国大学生一般住在大学生公寓(或称大学城),也有一部分自己租房,住宿较为分散,校园是一个纯粹的上课、学习、读书的地方。分散化的住宿使学生课外生活很大程度上以自我管理为主,高校社团成为学校管理方与学生之间联系的桥梁和纽带,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担当起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和校园活动,加强人际交往、提高组织和社会活动能力的任务。法国高校的社团组织按其活动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政治型、学术型、兴趣型、娱乐型、经营型。大学校园活动丰富,涵盖了政治、文学、历史、体育、戏剧、电影、音乐、美术等领域,如各类政治论坛、艺术沙龙、美术工作室、戏剧社、体育俱乐部等。
(4)网络及传统媒体 重视开发网络资源并以此为平台吸引青少年的社会政治参与,营造良好的政治道德教育氛围,消弭网络负面影响,是发达国家公民教育发展的新趋向。网络与传统媒体相比较更能吸引青少年,因为“网络空间中的自组织演化规律打破了传统的主客体形态和单一主客体关系,形成的是信息引导者和追随者的主客体形态和多极交互主体性的关系。”这能够提供极大的参与空间,满足大学生“自主人”的心理需求和愿望。2007年总统大选期间,不仅传统媒体进行密集报道,党内候选人的提名、电视辩论、党内预选投票等过程一目了然,而且每个候选人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甚至开了个人博客,介绍候选人信息、政治主张,竞选纲领等,这些都无时无刻不向公众,也包括大学生传递着政治观念和信息。
二、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
课程评价是一个具有多重指代意义的概念,具有较大的包容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评价就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达到教育目标程度的价值或绩效进行综合性判断。
1.广义的评价
广义的课程评价是指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社会以及专门机构等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方案、效果、目标等有关问题的价值或特点做出总体判断,它不仅是过程评价而且是背景评价、综合评价、绩效评价,属于宏观层面的评价。
(1)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评价 法国教育部内设督导人员有近200年的历史,建立专门机构约140年。法国高等教育的鲜明特色就是中央集权与大学自治的对立统一,因而督导系统所发挥的作用十分有限,往往只是小范围内针对学校办学的基本情况,如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学生成绩等,对学校整体办学水平进行非系统化的评价。伴随法国地方分权进程的深入发展,教育部督学的责任逐渐下移到大区和省,他们的工作重点在于教育内容、教学计划、教学方法、教学程序及实施方法的评价,为高校的自我发展提供信息,为学校制定政策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借鉴。1998年,法国高等教育改革委员会在“建立高等教育的欧洲模式”改革报告中提出评价工作由直属于教育部的高等教育评价院和国家工程师职称委员会共同承担。
(2)专门机构的评价 国家评价委员会CNE(comité national d'évaluation)是独立于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之外的国家行政权力机构,处于完全的第三方地位。其法律地位与权力行使由议会法案予以保障,它不依赖于政府,自身享有完全的行政自主,只对总统负责,成员由总统亲自审定、任命。同时,它也独立于被评价的高等教育机构,不强制高校接受它的评价结果,而是为增进高校的自我反思和自我纠正提供参照,以推动高等教育机构自我发展能力的提升。当然该项研究报告的最终结果会间接影响国家财政对学校的投入,因而会对大学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力。该委员会在评价时采取大学自评、现场访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统计分析等方式来进行;强调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并及时反馈;在评价的实际过程中,非常重视在校学生的意见,赋予学生相应的评价权。委员会评价专家的报告是保密的,但评价结果通过报刊和网络对社会公开发布。
(3)社会机构的评价 SMBG是法国第一家为申请进入大学以及准备大学校专业考试提供咨询、服务和指导的社会机构,2002年度第一份排名出炉,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反响。SMBG的排名采用市场的标准,而不是纯粹的学术指标,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的满意度,其排名可以看作是市场对高校评价的结果,也是学生对学校认可程度的重要衡量指标,因此很受大学生青睐。排名的三个具体标准分别为:第一,专业的知名度,知名度取决于两个基本标准,设立专业教育机构的品牌影响力及其在专业领域或职业环境中的声望和专业认可度。具体包括:入学申请者数量;人力资源主管在相关领域同类培训的认可程度(每年向2000名人力资源专家问卷)。第二,就业后薪金高低(每年约向3000名硕士专业负责人及教学主管进行问卷调查)。第三,大学生满意度,该项标准在排名中占有很大比例,它是学生对所接受专业教育质量的评价。该排名过程是透明的,结果以黄皮书(Le Guide Jaune)的形式公开发行,法国科学委员会为其提供支持和担保,主流媒体也广泛刊登,如《新观察》、《快报》《论坛报》、《市场营销》、《CB新闻》、《战略》等。
2.狭义的评价
狭义的课程评价指通过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对课程计划、实施过程以及实施效果的评价,它属于微观层面的评价。评价不应作为控制被评价者精神和行为的手段,而应成为教育的有效方式,应使课程评价成为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平等的交互活动,通过评价活动促进被评价者自我反思、体验、感悟,促进其人格全面发展、道德品质提升、政治认同感增强,通过自我成长实现其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我们认为法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狭义评价方面的特点在于:
(1)评价方法科学化 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手段也较为丰富,不仅仅局限于考试、论文分析,还包括统计、访谈、调查、实地观察等,力争全面反映学习态度、学业水平、职业发展潜力、性格特征和抱负水平。
(2)评价内容丰富化 不仅对大学生学业成绩关注,而且力争对其各方面进行综合性评价。如在总成绩中,比较重视期末考试,但是学习期间论文、作业、课堂表现等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学生的实习和社会实践、参加社团、社区义工的情况也都一一记录在案。
(3)评价标准人性化 充分尊重被评价者的个体差异性、多样性以及发展的不平衡性,符合人的内在价值多元化的要求。他们认为学生是有尊严、独立的个体,应当被理解和尊重,课程评价不是单纯地“择优”,甄别“优点”的工具,而应成为可以识别“特点”的手段,通过有效的课程评价以期客观预测学生的发展方向、速度。
(4)评价主体多元化 学校、社区、家庭、社团、同伴都可能成为评价主体,这提供了多元化的视角,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乐群性、互助精神、责任感、团队精神等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
(5)评价过程动态化 把学生视为不断发展变动、充满活力的个体,因此不是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待学生,而是以积极、发展、整体性的态度进行评价。
法国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是自由主义教育指导思想的产物,高校自治和学术自由是法国高等教育深信不疑的信条与旨趣所在,因而课程设置校际差异较大、甚至内容迥异。这种课程设置利弊都很明显:他们努力追求一种不受宗教、政治、意识形态因素左右的教学自由,一方面可以促使教师因地、因时、因人制宜地制定教学计划并组织实施;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课程标准或大纲,课程设置缺乏体系性和完整性、知识的承接缺乏关联性和层次性,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导致教学效果片面依赖于教师个人素质和学术水平的高低。在实践中过分强调“自由”而呈现出“自由化”的趋势,青年学生对各种社会思潮或意识形态显得更宽容、更开放,年轻人政治认同程度较低、整个社会往往为了一个问题陷入民主式的“马拉松”辩论和争吵的怪圈,影响了公共行动能力。
三、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启示
1.树立主客体动态平衡理念,弱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位势差别
我国学界大多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导向功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者占据主导地位,往往忽略了教育对象是初步具有独立的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并且对社会有强烈批判精神的青年人。近年来,我们也尝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进行改革,但只是一味地在课程设置、讲授方法、学习内容的调整与完善上下功夫,大学生仍然被排除在历次改革之外,只能作为改革最终结果的承担者,而没有被吸纳到改革进程之中。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课程指导思想、课程设置、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因素具有深度关联性,需要多方面的配套改革齐头并进,更新课程理念是课程改革的基本前提。为了保证从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的顺畅性,我们应树立教育过程中主体与客体动态平衡的理念,鼓励学生多思考、多参与,在思考中学会选择和判断,在参与中不断领悟和强化,以提高教育的稳定性和长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必须以学生自身的阅历、知识背景和发展方向为基础,通过师生双方的互动,导向教育者预期的目标。要冲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循环往复于“发现问题却不能解决问题”的深层困扰,我们就不仅要调动教育主体的积极性,通过培训,使之具备积极、灵活实施课程的能力和素质,而且必须在课程改革中高度重视学生的力量、调动他们的参与热情,将大学生纳入课程改革的实践中来,逐步弱化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位势差别。
2.建立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实践的长效机制,强化和巩固课程效果
在我们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观存在“两张皮”现象,伦理原则和行为方式脱节。如何利用问题和活动使学生掌握道德和政治评价方法,从而把观念形态的教育落实到实践层面,切实提高教育的实效性是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我们应大力倡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进行“实践性”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生命,不在于逻辑阐释、亦不在于文本的注解,而是一种实践和经验。
目前我们的实践机制却不尽如人意,在高校中存在着“应景式”社会实践和“保姆式”社会实践的现象。所谓“应景式”社会实践,就是响应中央或地方的政策号召或顺应舆论导向进行的社会实践,具有运动式、非制度化的特点,容易滋生出敷衍的态度、甚至导致弄虚作假的行为,例如有些学生开假实习证明欺骗校方。“保姆式”社会实践则是由学校和老师从头负责到尾的社会实践,不仅实习的时间、地点、计划、内容、方法、经费都由教师组织联系,而且在实践中也是教师唱主角儿,学生被动地按老师的安排和要求开展工作,在实践过程中无法展示自己的知识、能力、才华,培养独立创新能力更无从谈起,使社会实践流于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起保证学生参与思想政治实践的长效机制,并使之制度化、稳定化。
3.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社会化,社会赏罚与学校评价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社会化,是通过社会赏罚最终得以完成的。在法国,个人信用档案已实现社会联网,大到银行贷款、房租缴纳,小到拖欠电话费、水电费,甚至乘公共交通工具是否逃票,都会被纪录在案。如果在信用档案上留下污点,不仅会有即时惩罚(经济或法律上的)而且对自己将来就业、贷款、消费产生负面影响,形成了“一处失信、处处惩罚”的社会运作机制。因此,诚信不仅是道德评价指数,而且直接影响着个人生活和未来发展,从个人角度来讲,储存诚信就是储存财富和声誉;对整个社会而言,则大大降低社会交易成本,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1989年法国颁布《教育指导法案》,成立了全国性的社会参与管理机构“教育高级委员会”,统一领导协调青少年的公民教育工作和社会参与工作,强调政府、社会、家庭、学校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参与和配合,并且用法律使这种“齐抓共管”体系固定下来。这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实施社会化提供了制度和法律保障,这种尊重法律和程序的精神,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值得我们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