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手博记载出处:夏午三一教之《九序心法》(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9 05:22:05

编辑提醒:九序心法自古师师相传,以心传心,文字材料仅为参考,持心正则心法不偏,持心法方谓持正法。在三一教内唯入教门人方由掌教师授于心法,并授以口诀,口诀即密诀心诀。

夏午三一教之《九序心法》   

 

    九序摘言(如山师手抄本)

其一曰艮背,以念止念以求心。

艮背功夫是以念止念以求心的心法。也是昔人所谓向上一着,千圣秘而不传的心法。因为从这里起是脚踏实地,追求仙佛的阶梯,而不尽为却病而言。非有六根完具而能有德行的人,不能轻易传授。凡人先要立本,做好人道的修养,然后才能教之心法的明证。

什么叫艮背?艮是止的意思。心止于背,则神定形清,神既定,形既清,纵即处于造次颠沛的逆境,自有不乱的真机在乎其中。所以学者先要把心藏于背的腔子里(在心脐之间的背部腹腔内),黙念“三教先生”四个字,不使放逸,即曾子思不出其位。久而行之,心纯不放,自觉心止于背,自然水升火降,浑身调适,这就是内心的正念,去止外来的邪念,所谓以妄离妄,以幻灭幻的方法。

背在北,心在南,北方为坎,属水;南方为离,属火。以南方之离火,而养于北方之坎水中,就是洗心退藏于密的意义。

水火相互交养,念虑自然熄灭了。

求心,就是求放心,孟子曰: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即已。林子曰:求放心便是存心,存心便是主敬。朱子曰:但觉心存便是敬。人能时刻主敬,则心不存而自存,心不求而自求了。然而求放心并非易事,在父母未生之前,是个本体太虚而已,即林子所谓未始仁是也,父母媾精后,是个一点灵光而已,这一点灵光就是“仁”,是从太虚中来,就是我的无神,迨至落地一声,这点元神,即落于我的真去处,此时还保持赤子之心,不识不知,不失其本性的本初。由于年龄日长,智慧日多,元神逐渐化为识神,识神是历劫轮廻的种子,生时先来,死时先去,为善为恶是这个,从此元神识神互相搏斗,元神胜则悟,识神胜则迷。

全部心法,可以说是元神识神相搏斗的过程。元神潜藏,识神用事,则迷,以幻身为真我。林子为了慈悲度世,教人以艮背心法,把这个奔放的心,约之使返,首先归于肉团心,作为重立性命的基础。功夫运用,不但在行功时,心存腔子里,不使斯须放逸,即在行止坐卧,也要心存腔子里,才有进境。

那一点灵光,就是《易》所谓太极,太极分成阴阳时,性命也从此就分了。

性寄于心就是神,命寄于脐于肾就是气与精。

神是火,遇物即燃,日复一日,必为物所引而去,如功名、富贵与声色臭味,能顺我意的,我心便随之而喜,这就是火燃。如不顺我意,我心便怒。喜怒都是火燃。时时火燃,天天火燃,必至焚身。

今将放心收回,即存于背的腔子里,使神气复返性命,而归于一,作为归回太极的基础。

如果不知艮背,就不知存心,不知存心,则神驰气散,如何能返阴阳而太极,以复我一点灵光呢?所以艮背虽为止念功夫,实际是存心养性成仙成佛的大关节。陈真人曰:大道金丹在目前,牧童牵牛背上行;水火既济天地位,婴儿出胎顺自然。

释氏曰: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这已指出艮背所在,为了说出更明白些,就所谓两瞳看山,从山根起点,待心静后,即移背之腔子里,久则神自安定,而为一身之主,方有人道,这是止念复神的方法。盖背为五脏六根所系,心所当止。人唯心火识盛,则百病骈集,能摄念于背,则水火相调,疾病不生。学者必牢记此窍,守而不离,等到肉团心发现一点烱烱灵光,即移于天地之间,以敦养之。

然而止念贵在存心,存心旨在炼心,人自有生以来,即藏历劫。识神的阴气,满怀私欲,因而六贼相侵,七情朋从,丧其良心,伤其真性,致使神昏气浊,邪心妄念,纷至沓来。如无把阴邪浊气扫除干净,达到身如玉壶,心如明镜,就无从进德修业。所以必须炼到一念不生,六根俱净,心灰意冷,忘情绝虑,不贪名利,不恋声色,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则所炼之精,才能成为真精,神为真神,方入秘奥。

道在无心,有心非道。心不炼不净,心不炼不空,心净为太极,心空则还无极,一着有心,去道千里。

王重阳曰:人心不灭,道心不彻

人们不能看淡俗情,致使道心不彻。所谓道心,有也淡,无也淡,美也淡,丑也淡,得也淡,失也淡,誉也淡,毁也淡,生也淡,死也淡,能看淡一切,便是道心。

打好这序基础,后面各序,自可迎刃而解了。诗云:其一:艮背功夫止念头,念头不止道难求;世间有志修真者,好把荣枯一笔钩。其二:一窍虚无夹脊关,洗心涤虑是其间;功纯水火能调息,岂但病除与驻顔。其三:艮背功夫在炼心,炼心要炼到无心;无心无念成仙佛,一着有心道不凝。

二序   周天    道叫周天,释叫法轮,儒叫行庭。

易曰:行者,天行键之行也,天运有四时,由春而夏而秋而冬。一阴一阳,互相旋转,没有一刻停留,所以叫周天。

人身一小天地:肾水、肝木、心火、肺金,脾土。也象四时应运而生。

中道经云:天之极上处,距地之极下处,相去八万四千里,人之心肾相隔八寸四分,就四寸二分的中处立极,乾旋坤转,周行于庭的外面,循环不息,周而复始,也可却病。

林子曰:须先以五行之心,安于中心之心,而为土中者以敦养之,自有消息真机,而心身性命相为混合矣。

这序功夫,主要在于立极。所谓极,就是太极,就是一也,就是一点灵光。盖天有天极,人有人极。天极立,则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四时由此而行,万物由此而生。人极立,则性由此而尽,命由此而至,所以学贵立极。

林子以立极譬之磨的枢,舟的舵。

磨的枢是磨的心,舟的舵是舟的心。若无其心,则各失其所用。因此,不知心法,就不知存心,不知存心,则不知立极矣。立极是以聚神气于吾身小天地之中,以复我一点灵光的主要收效。

其法在规中立极后,一点灵光按照上天左旋右转的规律,左旋顺行,由小而天,数至四九(三十六圈)而止,随而右行逆转,由大而小,也数三十六圈,而回归太极。此为一周天。

这是聚天地的清气于吾身之中的小天地内以抱神,散浊气于吾身小天地之外以炼形的作法。

初时用意引气旋转,久而不必用意自然旋转不停。熟炼后土中的窍,自然达到虚明的境地,每日进行数次,如有脏病或痛风等,也可就患(痛)处立极,用此法练习,多有奇效。

诗云:(一)立极原来在土中,乾旋坤转法天功;吾身亦是小天地,金木相交百脉通。(二)法轮常轮不停留,浊气排除清气收;骨肉隔和人似醉,沉疴脱体不须愁。

三序   通关

人身孔窍,外通天地之气,内自周流通畅,没有阻滞,但有时为气所拘,为物所蔽,或生淤痰,或为瘀血,脉络壅塞,气血凝滞,便生疾病。通关可以荡秽炼形,宣畅一身的经脉,流通一身的滞气,滞气一散,神自虚而明,形则自清而爽,疾病自除。

什么叫“关”呢?马丹阳说:前三三,后三三,收拾起来一担担。前三三,指泥丸、黄中、和下丹田三关;后三三,是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通关目的,要使前三关和后三关打成一片,畅通无阻。

盖人身百脉以任督两脉为主要,神气循环,以督脉上升至泥丸,从任脉降到下丹田,这是阴阳升降,神气周流的络经。

人的疾病,外有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内有七情:喜怒哀乐忧恐惊。六淫的病为外感,药石针炙可以治疗;七情的病为内伤,非澄心息虑凝神养气不易治疗。运用通关功法,可治内伤。内伤可治,外感不足言矣。

通关方法:是以神光照在下丹田,稍停片刻,大旋三转,集中精神,即分开二路,循两腿至下膝盖,旋三转,循两脚至大姆指缝转入涌泉,顺后跟,直至尾闾,合做一处,由夹脊双关至肩井,分送左右两臂,由中指转入手掌,一齐拖回过手腕,经胸膀,历腮后,上头顶,下额前,直至下丹田原处。此为一遍。稍停又照前行功。每天行一二次,每次二三遍。自然气血流通,百脉和畅,纵有痨病,医所不能治者,却能治之。

行功进,必须若有若无行之,所谓上欲如行云,下欲如流水,不可稍有执之,自见功效。

诗云:(一)疏通血脉一身轻,神自虚明形自清;升降循环疗百病,不须药石自清明。(二)下如流水上行云,每日坚持功要勤;黙黙炼形无间断,消除滞气此为君。

四序   安土敦仁

这段功夫,极为精微,学者须以正心诚意为中心柱子,勇猛精进,一意牢守,凝聚不散,神驭气,气驭神,如鸡抱卵子,如龙怀珠,心如墙壁,才可入道。

仁是心,土是中,心存土中而存养之,叫做安土敦仁。

人身是个小天地,东木、西金、南火、北水、中土。故曰“土中”,土中就是易经所说的黄中,鼎的所谓正位凝命,命就是仁,敦仁就是凝命。

父母未生以前,性与命原是太和一气,混混沌沌,丙不相离,囡地一声,性命分离;性属于神,命属于气,是神气而不是性命了。

神寄于心,气存于肾。人生自幼至老,性命不能团聚。敦仁就是把未始神的性,未始气的命,相离的复相合,水火既济,乃结阴丹。即林子所谓坎离交以胎阴也,也就是炼精化气,三为二的时候了。关尹子说:天地虽大,不能芽空中之核,阴阳虽妙,不能卵无雄之雏。

这段功夫,就是使阴阳会合于中土,才能得到生生不息的真机。

这个土中的窍,正在吾身乾坤交合的地方,人的心肾相去八寸四分,中心的中,名叫腔子里,是心肾往来的路,水火既济之乡。老子称之为天地之间。此窍前人也称至善之地,虚无之谷,众妙之门,天地之根。

张紫阳说:此窍非元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采药在此,交媾在此,烹炼在此,温养在此,火候在此,结胎在此,无不在此。是成圣成仙成佛的孔窍。

此窍无形无象,无方无所,至清至虚,不染一尘。稍有嗜欲则闭塞,稍有放纵则驰散。有意求之则着相,无心求之则落空。必须虚极静笃,天理流行时,才有所得。

尹真人说:空洞无涯是玄窍,知而不守是功夫;常将真我安主其中,如如不动,寂寂惺惺,内外两忘。浑然无事,则神恋气而凝,命恋性而住,不归一而一身归,不守中而中自守,这说明守窍的要诀,学者必访明师指示,将此窍切实追求,方能下手采取药物。若知此窍,既要注意先后天呼吸的调和,又要注意水源的清浊,和槖籥的运用。

呼吸有先天与后天的关系,后天气吸,成为先天气升,后天气呼成为先天气降。

广成子曰:人之呼吸,一吸则天气下降,一呼则天气上升。外面之气降,内面的气则过我而升;外面的气升,内面的气则过我而降。升是自下而升至乾,为进阳火,为采取;降是自上而降至于坤,为退阴符,为烹炼,由是而知,在一呼一吸中,已具有采取烹炼、进火退符的玄机了。药境说:先天气,后天气,得之者,常似醉。先后天能合而为一,即水火相交,金木相併,何患真种不生。

盖神发于离,所以有火;气生于坎,所以有水。所以火中有水,水中有火。水性润下,所以能降;火性炎上,所以能升。后天的一呼一吸,既然成为先天的一降一升,则在水升而遇离火时,其性相投,自然相交;在火降之遇坎水时,其性相洽,也能相交。由于这个原因,一呼一吸,坎离颠倒,而成既济了。

水源清浊与结丹有极大关系,修真人能达到一念不生,万缘俱息,杳杳冥冥,不知天地人我,这是源发是情,源清则成真丹而成道。如有念虑有想,未生虚极静笃,则是后天源浊,源浊则成幻丹而成病。所以在思虑起时,须觉而除之,不使交于呼吸之内,混于土中之窍,以防害丹道。

再者,槖籥是鼓风的工具,要结丹,须用火。火的文与武,要借橐籥来调节,神寄于心,气存于肾,两相间隔,不能相交,要使神气相投,阴阳结合,非依靠槖籥吹运不为功。贞明子曰:知炉鼎而不知橐籥以鼓之,则阴阳间隔,无以得混合之机;知橐籥而不知真息以调之,则失其鼓之之要,无以聚天地之气,安望其结丹哉。这说明橐籥在还丹上的重要性。

学者明白以上几点后,其次是变化气质。张子厚说:学贵乎变化气质。林子说:纵有悟性,而气质之性不变,亦是无益。盖气质之性不除,则天地之性不存,如何能习心法以造道呢?什么是气质之性,人们借父精母血的成形,虽是浑然在中,粹然至善。但难免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染上不良习性。如铁有渣滓一样。如简慢、粗野、怪癖、嗔怒、阴险、嫉妒等等。这都是气质的偏向。因此学者须先惩忿窒欲,改过迁善,非礼勿听、勿视、勿言、勿动。至于口之于味。目之于色,耳之于声,鼻之于嗅,也要时刻省定此心,严加克治。又要存养。三者递相为用,气质的性自然渐除。

积功累德,也是修真的重要一环。功行完满,丹道自成。林子说:无德之人,岂足语道。道书曰:欲修天道,先修人道。盖外而积德,内而修道,以德佐道,以道全德。道德并行,内外同济,是脚踏实地的事业。吕祖说:功行非一日所能积,亦非一端可以成。只要存其心,坚其愿,见善即行,见不善而改,这是真修第一条大道。

其作法:平心静坐,想两肾之间肾水集中在命门,沿脊骨引向上升,从督脉降下任脉,把心火压至脐下,意如火在下,水在上,心脐之中,立一土釜,其色黄如壶(原画有两耳之壶)状,釜的双耳接上两肾,使肾水可以通流。然后,用意从两睾丸中(静养一段功,待至全身酥软,腹鸣阳举时)用意收归至下丹田,左右旋转七次,然后引下至会阴,过尾闾(16),从督脉引上夹脊、玉枕、泥丸、下降至神庭、重楼、绛宫,放在土釜中,(意在土釜上加盖,盖上似有自己的元神,盤坐在上。)文火烹炼,也要适当从炉旁两角引一点肾水下去,预防过热。保持一小时以上,越久越好。在整个过程中如感到燥热,肾水多引一些,如感冷淡无感觉,则火稍大些。

另法:由背上用暗渡陈仓法,立极于黄中的“中”,勿忘勿助,浑然太虚之体以守之,如得铅华吐白,外阳勃举,腹如雷鸣时,即是玄关窍开,河车欲动,即用芦芽穿膝诀,向后引上夹脊双关,至泥丸,即当用鹊巢于顶诀,稍为停息一下,所谓都是半响工夫,至下达中宫进,必须左旋右转三十六,右旋左转二十四,使性命盤聚于窍中,阴阳得以和合,然后存无守有,真息绵绵,若有意,若无意,随其气息的往返,我只守于窍中,如此行持,自然得到天机活泼,乐趣无穷,达到长生之道,功夫纯熟,一点虚明的气,浩白如明月,才是火足功成的时候。

末了还要叮咛一下,守中功夫,玄微而细致,如不复语重言,很难悟入。

在进行功夫时,既要藏以玄玄,守以默默,要轻松愉快。任其自然,不可坚持执守,过于刻苦。

古圣相传的“允执厥中”,尤应深入钻研,什么是允执厥中呢?这中字不是四方的中,不是在中的中,而是空中的喜怒哀乐未发的中,要时刻持守此中,静则执此中以存心,动则执此中以应事,不可有一毫勉强间断的意思。林子说:时而言也,心聚于中而言也;时而行也,心聚于中而行也。无一时而不心聚于中,无一刻而不心聚于中,由此而进进不已,谓之允执厥中。至于中一的关系。林子说:中无不包,一无不贯。盖有中则有一,有一则有中,言一则中即在于一,一所以贯乎其中。言中则一即在于中的中,而中所以得乎其一,所以中与一是互相结合分不开的。

林子曰:道原于一,一统于中。中而一者,无极而太极也,一而中者,太极本无极也,所谓无极,前人比如为〇,〇即中,就是先天。茫乎无际,未始一之先,虚空是也。所谓太极,前人比如为⊙,⊙即一,就是后天,为数之始,既拘于数,就不能超越天地之外,而与太虚同体了。

除了〇与⊙,还有□与 ,也是中的代号,┃与也是一的代号。 内的┃,是其自上而下,就是心归于肾,有一贯之义,儒氏所谓吾道一以贯之。即此意也。⊙内的,是其从外而入,有立极之义。前返乎后,就是无极而太极,先天而后天也,然□即是性,若未见性,也必须从下学开始,以定体之□为下手功夫。┃也是性,若未见性,也必须从下学开始,以定在之┃为下手功夫,此皆林子下学上达之明训,不可不知。

林子说:浑然粹然而至善者,至善也。而止于至善者,盖不过以其□而执之,┃而守之,无不在我之真腔子里,浑然粹然而至善也,如能知至善而止之,则独善其身,则能兼善天下,可以由仁义行。所以能守其中,能贯其一,能安而止之,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念念常在于仁,而睟面,而盎背,而黄中通理,而定而静,而安而虑,自不难由此而致,所以中一的微旨,是修真人所当了然于胸中,而不能稍有迷糊。

诗云:其一,空洞无涯天地间,勿忘勿助守玄关;絪缊开合绵绵意,且看河车上甑山。其二,坎离交合守中宫,自是胎阴神气融;欲使雏儿能抱得,太阳移在太阴中。其三,好把五行汇一炉,环珠抱卵是功夫;铅华吐白忘人我,阳举腹鸣体似酥。其四,吾身一窍大罗天,橐籥屈伸任自然;忽地水中真火起,万千毛窍一齐燃。

五序  采取天地以收药物

药物,是先天祖气,即一阴一阳。

人们只知借父精母血以成形,而不知所以成形的是由祖气而来的,在人未出生之前,虚空中有这个气投入母胎中,才能成人,人心才得灵,耳目才得聪明,元神才得运行,五行才得化生。

一点虚明之气,既然凝聚于天地之间,而结成阴丹。现在必须采取天地之气,以充实这种药物,才能使药物更牢固而灵活,所以叫做收药物。

药物要如何采取,须知吾身与天地关系是息息相通的,我们在母胎进,随母的呼吸而呼吸,我的气通母的气,母的气通天地的气,窍窍相通,没有间隔。到了十月,气足胎成,裂胞而出。一点之阳落于生身受气的地方。从此先天潜藏,后天用事。虽有呼吸往来,但与原始祖气,越离越远,不能相通。三界凡夫,生了又死,死了又生,死死生生,无有了期。总是寻不出来时的旧路。

人之所以能修炼而得到长生的,就是因为有两孔的呼吸,能夺天地间正气,人的素禀牢固,也可以由呼吸而得到长寿。吾身阴阳,既然借两孔而息息相通,自然可以乘天人合发的时机,盗取天地的正气,以收药物,自可不言而喻了。

亥末子初,是阴极阳动的时候,可在这时采取天地的阳气。巳末午初,是阳气将尽,阴气初升的时候,可在这时采取天地的阴气。

贞明子说:一阳之气,每基于复,即在亥子之间而来的;一阴之气,恒起于垢,其机每自相通,然阴阳的气,不过真水真火而已,水取于坎,火取于离。

云房说:肾气不走失,气中采取真一之水,心液不耗散,液中采取正阳之气。紫阳真人说:采真铅于肾府,取真汞于心田。由此而知:真水生于肾,真火藏于心,要采取药物,非从心肾着力不为功。

既知真水真火之所在,能再栓握采取的功夫,药物自然不难到手,一贵知时,采取不可过早,过早气嫩易升,也不可过迟,过迟气老成质。必须时到痒生毛窍,肢体如绵,铅华吐白,外阳勃举进,才可以下手采取,二贵身心不动,身属于气,心属于神,身一动会使肾气走失,心一起会使神光分散。必须身心寂然,性天朗霁,以不来即来,不取而取的态度为妙。

天在阳气,既然生于亥末子初,而吾身的气自尾闾而上泥丸,可由肾系而归丹田,以意上到玄牝窍中凝合,就是采取天地的阳气。

天地阴气,既然生于巳末午初,而吾身的气,又自泥丸而降下气海,可由肾系而提到心头,以意下降玄牝窍中凝合,就是采取天地的阴气了。

昔人所谓取精于水府,召神于灵关,不可不知。

以上所述,是指正子时而言,还有活子时的采法。外肾举时即活子时。尹真人说:欲求大药为丹本,须识身中活子时。由是而知,活子时是阳机发生的时候,这种阳机发生,是由炼功纯熟而生,而不是有欲念而生。若是有欲念而生,是为浊水,只成幻丹,不成真丹。

阳机的发生,不论是白天或黑夜,都会发生,不能禁止,修真人应在发生时,下手采取,闭目卷舌,凝神聚气,自外肾提至丹田,略存一存,然后用通关法经夹脊双关而归回丹田。以风吹火,以火化药,溶灼一时,淫根自缩。

其火候要诀,尤须注意。药非火不发,火非药不生。丹道未成时,非有猛烹极炼的武火,就不能使沉重的真铅,以制曷于飞扬的灵汞,而使之凝结。丹道即成时,非有真息绵绵的文火不息而嘘,不存而照,忘照纯一的功夫,就不能使药物得其所养而至于散失。

陈虚白说:念不可起,起则火燥,意不可散,散则火冷。所以要一念不起,一意不散,得到中和而后可。此时必须委志归虚无,常存混沌的机,不照而照,照而不照,处闹处喧,此心不离方寸,自然日充日盛,而至于莫大化神的境地。

诗云:其一,亥子采阳巳午阴,后天气吸先天升;上来下去团团转,进火退符有督任。其二,采取药物识者稀,老时气弱嫩时微;玄珠成象须上手,虎啸龙吟是种机。

六序   凝神

老子说:两肾之间,名为气穴。窍中之窍,玄之又玄。盖此穴有内外二窍,外窍如桃杏之核,内窍如核中之仁,

内窍是神仙长胎住息的真去处,前段功夫天地间所凝结的那点阳神,称为阴丹,参同契所谓牝鸡自卵,其雏不全,现在移来藏于气穴之内,送归土釜封牢固,以候真阳的丹,自外而来,而其雏始全,可得而抱之,这就是所谓太阳移在月明中的功夫。

两肾之间,男人谓之气海,妇女谓之子宫,是母氏胎人的真去处,道人胎圣胎仙胎佛胎的真去处。我的精气,包藏于这个真去处的中,即所谓立天下的正位以居体,而凝神命也,林子谓修命之士,惟当以气穴图之。老子所谓勤守中,勿放逸,外不入,内不出,还本源,万事毕,即指此也。

修真人既然得了阴丹,更必须内外交修,炼而又炼之,必至三千功满,八百行全。而与天地合德。然后才能得到阳丹。所谓丹自外来,就是这种真阳,是从太虚中来的,即林子所谓天人合以胎阳,也就是炼气化神,二归一的时候了。

人初生时,一剪肚脐,而几希性命就落于我的真去处。日复一日,神出气移;性走天边,命沉海底。性命永远不能相会。非约之使返,复归于先天受炁之初,使身心合一,神气浑融,就无从凝结大丹。林子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众生皆能成佛,其不能者,那是邪师过谬,不得修行的正路。

含灵佛性,能自造化,就能成佛。凝神气穴,就是使神气复返性命而归于一,加以自造自化的功夫,以达到重立性命,再造乾坤。

凝神气穴,要以如来空空的心,合真人深深的息,使气神相交,融合一团。盖此穴是天地之根,能日常凝神于穴,自然元气日充,元神日旺,终而达到四体康健,顔色如桃,纵即未得阳丹,也去仙不远了,修真人如一意守住此处,始则凝神内听,调匀气息,微微而上至天根,微微而下至丹窟,自然本源清静,诸念不生。即康节所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终无作无为,形无其形,心无其心,空空荡荡,寂寂惺惺,只觉得一丝微息,在腹中往来,久而久之,养成宝珠,亦不为难。

盖丹属火,在天地间温养多时,不能不热。既热即当移之此穴,退而洗之。神气得以浑融,稍停片刻,即向后上升夹脊双关,至泥丸回归气穴。当有当无,若亡若存,时刻照顾,即念《心经》所谓观自在菩萨是也。然而观虽有法,而无所为也。盖有为则有相,有相则有着。有相有着则不自在,便不名为观自在菩萨。

此中玄妙,须请明师指示,不能妄自推测。不过到此地步,必须恬静无为,念念在此,外不役其形骸,内不劳其心志。行住坐卧,要把神志藏于窍中,使神抱住气,心系住息,神气恋恋。而不相离。如此聚而不散,融会一团,日积月累,到火候纯熟时,自然悟出本来面目。

以上各节,从艮背,而周天,而通关,而安土,而采取,而凝神,都是遵循林子安排的次序,又是我师传授的口诀。学人如能循序渐进,勤学苦练,大则成圣成仙成佛,小也可以益寿延年,在乎人的能否笃信力行而已。

诗曰:天人合是胎阳时,百尺竿头始立基;再造乾坤还本体,世间那有几人知。

休云由我不由天,世上谁操造化权;但得养生真实识,康强便是活神仙。

以上一至六序,系从先贤手抄本抄袭来的。供参考。

 

(编者注:心法皆应在明师的指点下进行,否则,不宜模仿,仅当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