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板双通道怎么插:学习笔记(3):关于猪苓汤的话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9:45:20
 http://www.fuxzy.cn/?fromuid=62475 复兴中医网
 2010年12月12日夜。黑龙江谢某提供一病案——

    马X,女,65岁。患者昨日一夜不明原因未眠。今天感觉头昏无力,腿软。鼻子、口、肛门、前阴、后背像冒火一样的感觉,同时感觉身体像往外冒风,怕冷,小便黄少,口干不喜饮,无汗,两胁胀痛,胸部发热,左侧腋下感觉发热酸痛,心前区闷痛,大便正常。右寸脉沉缓,关沉滑,尺脉沉;左脉沉小无力,来盛去衰感觉。舌苔薄白舌质粉红胖大,中有裂纹,不痛。

    讨论中的补充:心不烦躁;失眠前没有这些症状,以前就睡眠不好,但是没有这次重;体格虚胖,不肿;精神有点萎靡;以前用过含阿胶的药就睡不着。

    争论:有说三阳合病者,怕冷——太阳证;两胁胀痛——少阳证;便少口干——阳明证。主张小柴胡汤合黄连阿胶汤加减;如果考虑饮,加茯苓;恶风,加黄芪、桂枝。

    有说是太阳少阳合病,里有停饮者,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或小柴胡合真武汤,或小柴胡合麻黄附子细辛汤;有的主张葛根汤加小柴胡加石膏、栀子者,不一而足。

    有说是水热互结者,不该用阿胶,因其滋腻助湿。

    有说是心肾不交,阴阳不调,气血逆乱;或上焦有水,中焦有热,下焦缺乏津液者,但未出治法。

    有人以少阳化热论治,并出处方:柴胡24克,党参30克,黄芩15克,炙草15克,栀子15克,豆豉15克。因口干无恶心,去半夏加花粉15克。

     有人抱怨:病历书写不规范,术语含糊不清,容易误诊。笔者认为这是常事,这个抱怨也有道理。

    个人的片面意见:首先反对三阳合病的说法。虽有恶寒(怕冷)情况,觉得并不是太严重的。如果严重,怎么不见浮紧脉或浮缓脉?都是里证的脉象。没有口苦咽干脉弦,寒热往来。默默不欲饮食等少阳证之一,因此又反对以少阳证论治。唯一的胸胁胀痛,我认为综合所有的情况分析,怀疑是水饮作祸。至于心前区闷痛,当从阳明证论治,勉强站的住脚(也可作为“心下有水气”理解)。沉脉主里,缓主湿,滑主痰(尽管这里的痰症不明显),就是没有沉弦脉,不然痰饮之症就明显了。舌苔白润,舌体大,口干不喜饮,小便黄少,九窍发热“冒火”,脉沉缓滑——主里有饮;心前区属胃,“胃不和则卧不安”,“九窍不和皆胃病”,我们都是初学者,不妨把这里的“胃”字权当阳明证讲——确立为阳明证。

    大家几乎都一致认为有水饮。湿与水饮痰浊同源同性质,均为阴邪。饮为阴邪就不可能从表发汗驱除(除非有脉浮的表征现象),发汗则伤津液或者亡阳。那就是吴鞠通所说的“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但是应该注意到,患者有口干但不欲饮,舌有裂纹,九窍有“冒火”症状,已现津伤液亏之证。滋阴则助湿,利水则伤阴,这就是阳明证的阴伤停水证,就是猪苓汤证。

    至于阿胶的助阴碍湿的滋腻之性,我注意到猪苓汤中阿胶用量应该是所有药中最少的。它甘平润滑,又有滑石的监制,主治烦渴不得卧,兼滋津液以润燥,是它在此方中的主要作用。

    原文:阳明篇(226)条:“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少阴篇(319)条原文:“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都是脉浮,渴欲饮水或咳而呕渴,应该说我的歪理还是经不起推敲的,纯粹是牵强附会。我希望有人站出来驳倒我,使我真正的学点东西。可惜,当时并没有一人站出来反驳。原文是说,猪苓汤主治阴虚并水热互结的症候,而我主要依据小便不利、心烦不得眠等阴虚主证提出以猪苓汤为主的治疗方法,意在利水育阴兼顾泄热。如果背部与胸胁等处发热胀痛能作为我怀疑饮停胸胁的证据之一,那我不由得大吃一惊:要再好好学一学有关悬饮的辨证论治,以及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等的方证运用。

    附:猪苓汤的组成方解与临床应用——

    原方五药各一两,后世依照现在的习惯,除了二苓各12克以外,其余各为10克,阿胶剂量不能大过其它任何一药。淡能渗湿 ,寒可胜热。二苓甘淡,渗 脾胃膀胱之湿;泽泻咸寒以利小便;滑石淡寒,体重降火,气轻解肌,通行上下表里之湿;阿胶甘平润滑,主治烦渴不眠,兼滋津液以润燥。五味合用,共收养阴清热,渗利水湿之功。除主治阴伤停水证外,临床可用于——

    1、加茵陈治湿热黄疸之口渴尿黄者;

    2、加蒲公英、车前子,治疗急性尿路感染;

    3、加大蓟、小蓟,治疗血尿涩痛者;

    4、加白茅根,治疗急性肾炎而阴虚者;

    5、加薏仁、败酱草、金银花,治疗阴下肿痛或见脓血者;

    6、猪苓用量至30-50克,可试用于泌尿系之恶性肿瘤;

    7、以白术、桂枝易滑石、阿胶即五苓散,用于太阳病膀胱蓄水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