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fiehenta进入方式:经络与腧穴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03:57:49
经络与腧穴
经络与腧穴
经络学和腧穴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针灸、艾灸、拔罐和推拿按摩的基础。尤其自我按摩和家庭推拿不需费用,不受场地和时间的限制,是一种很受患者欢迎的无毒副作用、无痛苦、无损伤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一种养身健体的好方法。显然,花一点时间了解一些这方面的知识并付诸实践,对身体健康是有好处的。

中医推拿之经络与腧穴
人体的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较为粗大的,分布较深且纵行的主要干线,称为“经”,亦称“经脉”。而较为细小的,经的分支,深浅部均存在,网络于经脉间的称为“络”,亦称“络脉”。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十二经脉(统称正经)和奇经八脉(统称奇经)是经络的主要部分(若十二经脉加任、督二脉即为十四经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会聚于体表的部位,这些部位大都处于人体经络循行的路线上,当针刺或指压、点穴后反应比较强烈,疗效比较显著。所以,每谈及经络也一定离不开腧穴。经络与腧穴的关系是经络以穴位为据点;穴位则以经络为通道。例如,经络尤如火车的铁轨,穴位则为其线路上的一个个车站。而腧穴又分为十四经穴、奇穴和阿是穴三类。
十四经穴简称“经穴”。即为分布于十四经上的腧穴,是腧穴的主要部分。具有主治本经病症的共同作用。
奇穴是指既有一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但尚未列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阿是穴又称天应穴。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取穴治病的依据。
◆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
【十二经脉】
1.名称分类 根据各经所联系内脏的阴阳属性及其在肢体循行位置的不同将十二经分为手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阴经、足三阳经。阴经属脏,行于四肢的内侧;阳经属腑,行于四肢的外侧。十二经分类见下表:

2.走向和交接规律 手三阴,从胸走手;手三阳,从手走头;足三阳,从头走足;足三阴,从足走腹(胸)。如此就构成了一个“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循行径路(图1、图2)。

阳主表、阴主里。由其经脉互为络属,以构成表里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胃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

十二经脉中的气血运行是循环无端的。即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足厥阴肝经,再传至手太阴肺经,首尾相接,循环贯注。其流注次序见图2。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的总称。任脉为阴经,督脉为阳经,同源出于会阴,分别循行于躯干前、后正中线。脏阴经分别与任脉相交会贯通,腑阳经分别与督脉相交会贯通。由于任脉、督脉与十二经脉及脏腑关系甚密,所以有十四经脉之称。
◆ 十二经脉循行部位(出自《灵枢·经脉》)
【手太阴肺经】 (图3)“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隔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下循臑内,行少阴心主之前,下肘中,循臂内上骨下廉,入寸口。上鱼,循鱼际,出大指之端;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

【手阳明大肠经】 (图4)“大肠手阳明之脉,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从缺盆上颈,贯颊,入下齿中,还出挟口,交人中,左之右,右之左,上挟鼻孔。”

【足阳明胃经】 (图5)“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抉口,环唇,下交承浆,却循颐后下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循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人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者,从缺盆下乳内廉,下挟脐,入气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以下辟关,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趾内间;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指外间;其支者,别附上,入大指间,出其端。”

【足太阴脾经】 (图6)“脾足大阴之脉,起于大趾之端,循趾内侧白肉际,过核骨后,上内踝前廉,上腨内,循胫骨后,交出厥阴之前,上膝股内前廉,人腹,属脾络胃,上隔,挟咽,连舌本,散舌下;其支者,复从胃别上隔,注心中”。

【手少阴心经】 (图7)“心手少阴之脉,起于心中,出属心系,下隔络小肠;其支者,从心系上挟咽,系目系;其直者,复从心系却上肺,下出腋下,下循臑内后廉,行手太阴心主之后,下肘内,循臂内后廉,抵掌后锐骨之端,入掌内后廉,循小指之内,出其端。”

【手太阳小肠经】 (图8)“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出踝中。直上循臂骨下廉,出肘内侧两骨之间,上臂臑后廉,出肩解,绕肩胛,交肩上,入缺盆,络心,循咽下隔,抵胃,属小肠;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出页),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

【足太阳膀胱经](图9)“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属膀胱;其支者,从腰中下挟脊、贯臀入胭中;其支者,从膊内左右别下贯胛,挟脊内,过髀枢,循髀外,从后廉下合胭中,以下贯腨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

【足少阴肾经】 (图10)“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趾之下,邪(斜)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腨内,出胭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其直者,从肾上贯肝膈,入肺中,循喉咙,挟舌本;其支者,从肺出络心,注胸中。”

【手厥阴心包经】 (图 11)“心主手厥阴心包之脉,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下隔,历络三焦;其支者,循胸从胁,下腋三寸,上抵腋,下循臑内,行太阴少阴之间,入肘中,下臂行两筋之间,入掌中,循中指,出其端;其支者,别掌中,循小指次指出其端。”

【手少阳三焦经】 (图12)“三焦手少阳之脉,起于小指次指之端,上出两指之间,循手表腕,出臂外两骨之间,上贯肘,循臑外上肩,而交出足少阳之后。入缺盆,布膻中,散络心包,下隔循属三焦;其支者,从膻中上出缺盆,上项,系耳后直上,出耳上角,以屈下颊至(出页);其支者,从耳后至耳中,出走耳前,过客主人前,交颊,至目锐眦。”

【足少阳胆经】 (图13)“胆足少阳之脉,起于目锐眦,上抵头角,下耳后,循颈,行手少阳之前,至肩上,却交出手少阳之后,入缺盆;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目锐毗后;其支者,别锐毗,下大迎,合于手少阳,抵于(出页),下加颊车,下颈合缺盆,以下胸中,贯隔,络肝属胆,循胁里,出气街,绕毛际,横入髀厌中;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下含髀厌中,以下循髀阳,出膝外廉,下外辅骨之前,直下抵绝骨之端,下出外踝之前,循足跗上,入小趾次趾之间;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之间,循大趾歧骨内出其端,还贯爪甲,出三毛。”

【足厥阴肝经】 (图14)“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趾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髁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人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隔,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隔,上注肺。”

【奇经八脉】
1.督脉(图15)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后行脊柱的内部,上达项后风府,进入脑内,上行巅顶,沿前额下行鼻柱。

2. 任脉(图16)起于小腹内,下出会阴部,向上行于阴毛部,沿着腹内,向上经过关元等穴,到达咽喉部,再上行环绕口唇,经过面部,进入目眶(承泣,属足阳明胃经)。

奇经八脉的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蹻脉、阳蹻脉,因篇幅所限,这里仅介绍督脉和任脉。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络动画示意图
1.手太阴肺经2.手阳明大肠经3.足阳明胃经4.足太阴脾经5.手少阴心经6.手太阳小肠经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9.手厥阴心包经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
13.督脉14.任脉
15.冲脉16.带脉17.阴維脉18.阳维脉19.阴蹺脉20.阳蹺脉
腧穴的基本概念
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0045.html
腧穴是人体上与脏腑器官和有关部位相联系的特殊区域。它从属于经络,具有输注气血、反映病痛和感受信息的特性。
腧穴又称孔穴、穴道、穴位。《内经》中又将它称作“节”、“会”、“空”(孔)、“气穴”等。“腧”原写作“输”,有“内外相输应”的意思,说明它通过经络而与脏腑和其他部位相输通;“穴”是空隙凹陷的意思,说明它多位于肌肉纹理和骨节空隙凹陷处。《千金要方》说:“肌肉纹理、节解缝会--宛陷之中,及以手按之,病者快然。”指按压腧穴处常较为敏感或呈现舒适感。从形态结构的观察证明,穴位部的皮肤、皮下、肌层等组织内包含有各种感受器、游离神经末梢、神经束和神经丛等,形成特为敏感的区域。
腧穴的基本特性
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0045.html
从经络理论来分析,腧穴从属于经络,它是通过经络系统与体内的脏腑和有关部位相联系。形式上,腧穴与经络是“点”与“线”的关系。这些“点”有的直接与经脉相通,有的与其“支而横者”的络脉相通,位置有深有浅,区域有大有小。如位于四肢末端的穴位较小较浅,位于大关节附近的穴位则较大较深。《内经》称腧穴为“脉气所发”和“神气之所游行出入”处,即指腧穴为经络气血集散之处,这是腧穴输注气血的特点。
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在疾病情况下,腧穴有反映病痛的功能。《素问•气穴论》说“孙脉”(细小的络脉),能“以溢奇邪,以通营卫”。腧穴即当孙络和卫气散布的所在。
腧穴部感觉、色泽和形态的异常,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脏腑经络的病变。其主要表现在压痛、酸楚、硬结、隆起、郁血、松陷等。
下面的经穴图谱,分部位,按十四经脉列出,总361穴。








(医药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
视频: 常用穴位取穴法
',1)">
http://www.pharmnet.com.cn/tcm/knowledge/detail/100405.html
http://www.360doc.com/showWeb/0/0/17082949.aspx
http://hi.baidu.com/nj200801/blog/item/17abab3f3c4f50e23c6d975c.html
http://user.qzone.qq.com/702049161/infocenter?ptlang=2052&ADUIN=702049161&ADSESSION=1269094650&ADTAG=CLIENT.QQ.2653_Mysrv.0
推出的相关帖子:
人体经络循行动画图和主治疾病
人体反射区反应点全息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