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奥娜哪个皮肤手感好:学习笔记(一) 博艺老师的网校Office 最专业的教师、学生、家长交流的教育社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2:35:45
学习笔记

    这是我外出学习的笔记,望同志们如有兴趣的话就挤出一点时间浏览一下,并尽量有选择的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或有教益。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  朱季华

                 

                 一、关于教育思想

案例讨论:

案例一:这番警世之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一位从纳粹集中营中逃脱的幸存者,战后做了一所中学的校长。每当一位新老师来到学校,他都会交给那位老师一封信,信中这样写道:“亲爱的老师,我是一名纳粹集中营中的幸存者,我亲眼看到了人类不应当见到的情境:毒气室由学有专长的工程师建造,儿童被学识渊博的医生毒死,幼儿被训练有素的护士杀害,妇女和婴儿被受到高中或大学教育的士兵枪杀。看到这一切,我疑惑了:教育究竟是为了什么?我的请求是:请你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人性的人。你们的努力绝不应当被用于创造学识渊博的怪物,多才多艺的变态狂,受过高等教育的屠夫。只有在使我们孩子具有人性的情况下,读写算的能力才有其价值……”

案例二:什么是最受欢迎的教育方式?

   1996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日本东京组织的一次由20个国家和地区的中小学教师(208名)、学生(202名)参加的联欢活动。

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它们谎说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课堂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

 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

中国式的处理方法:

  一是当面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

美国式的处理方法:

  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如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

日本式的处理方法:

  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

英国式的处理方法:

  小事一件,置之不理。

韩国式的处理方法:

  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

新加坡式的处理方法:

  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

俄罗斯式的处理方法:

  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   

埃及式的处理方法:

  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

巴西式的处理方法:

  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

以色列式的处理方法:

  指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1、你们的汽车爆的那个轮胎?2、你们在那个维修店补胎?3、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

  91%学生选择以色列的方法。这种批评教育方法带有游戏性质,学生不怕,不难堪。

                         二、关于教育管理

案例一:小学课堂可插嘴睡觉

  上课插嘴、喝水、上厕所、随自己的心意选择同桌……这些被传统课堂定义为违纪的行为,在上海虹口区幸福四平实验小学却被扶正,“翻身”成了学生的课堂权益。该校赋予学生六项课堂权益,并向老师提出,“请千万不要忽视学生的课堂权益,否则你要违‘法’哟!”

  校长俞吉祥认为,传统教学更看重老师,作为教育主体的学生却被忽视,这是不合理的。教导瞿晓意认为,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教育的殿堂。课堂中要尊重学生完整独立的个性,只有“人”的地位被完整确立了,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学生才能健康成长。学校将这一教学理念灌输给所有教师,并通过校长随机听课等形式督促教师。

学生六项课堂权益

       一、允许学生随时提问,

       二、允许学生插嘴,

       三、允许学生质疑老师,

       四、允许学生选择同桌,

       五、允许学生喝水撒尿,

       六、允许学生重做测验。

课堂文化重建——针对异化的课堂纪律:

现行中小学课堂的主要纪律:上课要端坐,双手交叉平放桌上,两脚并拢,举手时一律把一只手的肘关节放在另一只手的手背上,不能举得太高;上课除了老师要求的举手、翻书、写字等规定动作外,不能做其他小动作;上课发言要举手,不举手不得发言,不经老师准许不得随意插话……

   异化的课堂纪律在目的上要求服从,在方式上进行约束,在手段上实施惩罚

案例二:考试不理想允许“借分”

最近,上海市某小学出现了一件新鲜事:学生对自己测验或考试感到“缺分”,可申请通过“借分制”适当补足,从而上一个等第,所借的分数在下次测验或考试成绩中扣除一定的分数作为“偿还”。

  这所小学的“借分制”经媒体披露,在全国教育界引起很大反响。赞赏、模仿者有之,否定、批评者也有之,褒贬不一,议论纷纷。

  请问,对“借分制”您是怎样看的?

赞同的观点:

1.在“借分制”中,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活跃因素和激励杠 杆,给学生一个宽松的环境和再次努力的机会,这是探索小学生异步发展的学业管理与评价的一种教育创新;

2.“借分制”激活了评价机制,使分数“活化”;

 3.“借分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和风险意

识,让德育“物化”;

4.“借分制”拓展了知识,让学生从小学习金融等知识,求得知识“融化”。

 5.借分不丢脸,不丧失学生的自信心,也不损伤学生的自尊心,借分可以通过还分,培养学生诚信、进取的个性品质,奋发向上,迎接挑战的精神,以及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与此同时,在全国各地小学出现了多种形式的“借分制”,如浙江杭州拱宸桥小学开设“学分银行”,吉林长春103中学小学部办起“分数信贷小银行”……

反对的观点:

1.这种“以分促分”的做法,客观上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强烈的暗示:学习的目的就是为了分数,而分数是可以通过“商业手段”取得的.在不断的借分、还分中,学生难免会掉进“分数第一”的旋涡。

 2.每次考试的成绩都应该是学生学习成果的真实反映.然而,借来的分数反映的是什么呢?还掉的分数又代表什么呢?这在教育学上有依据吗?

3.不可否认,学生为了还分,会更加努力地学习,然而学生的这种学习的积极性,与其说来自于借分的激励,还不如说来自还分的压力.不少学生表示:“如果借了分,还不上怎么办?”由于考试成绩的不可预测性,即使学生尽了最大努力,下次考试还是没达到“合同”要求,他们将遭受失败和失败的双重打击,其结果更加难以承受。

 4.这种方法可能会造成学生学习的懒惰情绪:这次考不好也无所谓,反正还有下一次呢。

 

                      三、关于课堂教学

案例一:“蝴蝶”的启示

   有人发现已裂开一条缝的茧中蝴蝶正在痛苦地挣扎,他于心不忍,便拿起剪子把茧剪开,帮助蝴蝶脱茧而出。可是这只蝴蝶却因身体臃肿,翅膀干瘪,根本飞不起来,不久便死去了。蝴蝶必先在痛苦中挣扎,直到把翅膀练强壮了,再破茧而出,才能飞得起来,省去了过程看似为其免除了痛苦,但结果却是适得其反。

案例二:借班上课

案例:     怎样看“借班上课”?

一名特级教师来到一所小学,进入一间他完全陌生的教室,面对完全陌生的一个个小脸蛋,从容不迫地、有板有眼地展开了他的作文教学。整个教学过程严谨、流畅,以师生之间的短、平、快节奏推进,在场的听课教师全神贯注地欣赏着教师那娴熟的教学技艺,课刚结束,就赢得了一片热烈的掌声。

请问: 您怎样看待“借班上课”?

特级教师李镇西对“借班上课”的看法:

    成功教学的基本前提之一,是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如果是在本班上课,一般来说这是不成问题的。但如果是“借班上课”,至少我很难在一堂课上与素不相识的学生“水乳交融”。尽管,我绝大多数时候借班上课,得到的评价都还不错;但我清楚,不管我在课堂上多么“机智”,最后都是想方设法把学生置于自己的思想框架之内;学生不管在课堂上都么热闹,显得多么有“主体性”,其实他们或多或少,或明显或隐约地都成了我表演的道具。

但这也怪不得我。试想:连“知己知彼”这个起码的要求都达不到——我们从参加教育工作第一次备课起就被告知必须“备”学生(这个学生可不是抽象的整体,而是具体的个体)——教师怎么能上课?但这课又必须上,那当然就只有由教师制定一个比较完美而又巧妙(即看不出痕迹)的教学框架,包括设计一系列“问题”等等。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不得不已经提前做好了“预制板”——于是教师完全掌握了学生思维的主动权,“以不变应万变”,当然“游刃有余”。

如何看待“借班上课”?

  一切教学活动的服务对象都是学生,而借班上课的服务对象则是教师,所以借班上课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活动,它是一种教研活动形式。   

案例三:什么样的课是好课?   众说纷纭,各有见解,例如:

■好课的基本标志:(孙远清)

  有效---互动

  有质---回归

  有度---容量、思维量、节奏、负担等适度

  有变---预设性、生成性、机智应变 

好课的十二字内涵: (崔允漷)

 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一堂公开课的基本标准:(程红兵)

 常态真实有效;师生和谐共振;实验性示范性。

■一堂好课的五个基本要求(叶澜):

 1、有意义

 (1)学到了新的知识;

 (2)锻炼了能力;

 (3)有积极的情感体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的要求。

 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学生进入课堂和走出课堂时有了变化。没有变化就没有意义。

 有意义的课也是扎实的课。???

2、有效率

 (1)效率的面。对全班学生,包括好的、中间的、困难的学生都有一定的效率,整堂课是充实的,能量是大的;

 (2)效率的高低。这堂课中,学生都发生了一些变化,有的学生变化大一些,有的小一些,但不能没有变化。

 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课是充实的课。

3、有生成性

  课不完全是预设的,而是在课堂中有教师和学生的真实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维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动的过程,气氛相当活跃。

  在这个过程中既有资源的生成,又有过程状态的生成。

  这样的课可称为丰实的课。

4、常态性

  公开课容易出的毛病是准备过度,课成了表演课。我们反对借班上课。为了淡化公开课的概念,我们只有“研讨课”,没有“公开课”。

  在研讨课里,不管谁坐在你的教室里,你都要旁若无人。你是为孩子、为学生上课,不是给听课的人上的。

  这样的课就是平实的课,是平时都能上的课,而不是很多人帮你准备,然后才能上的课。

5、有待完善

  任何课不可能十全十美,否则作假的可能性很大。如果公开课要上成没有一点问题的课,那么这堂课所预设的教学目标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日常的课本来就是有缺憾的、有待完善的。

  这样的课称为真实的课。

  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组成了一堂好课的五个基本要求。 

课例:  教什么都不要忘记是在“教人”

杭州朱乐平老师,刚一上课,就列出讨论的问题:下表中是小明、小红和小强在三次考试中的数学成绩。请判断三个同学中那一个人的数学成绩比较好?

1:我认为是小明。因为从表上看,小明的成绩一次比一次进步,而且在最后一次考试中他考的分数最高。

2:我认为小强的成绩比较好,因为他的平均分最高。

3:小红成绩好,她的成绩比较平稳,不象其他两人,有时考得好,有时考得不好。

  生4:小强好,他第一次临场发挥最好,考了96分,是所有分数中最高的。

  生5:(振振有词地)小明好。虽然第一次他考得最差,但第三次他考得最好。俗话说,谁笑到最后,谁就是真正的胜利者。

6:我认为小强好。因为他前两次都考得很好,第三

次可能是考试失误。

  生7:小明好。因为他第三次考得好,说明他现在是最好。(注意:他用了“现在是”这个词)。

  师:刚才大家讲出了这么多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这说明我们选择不同的标准,在不同的标准下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所有的同学都若有所悟地点头。课上到这儿,听课的老师都认为帷幕将要拉上。可朱老师并不满足,只见他话锋一转。)通过这个例子,你们有什么总结的话要说吗?

  大家略一沉思,又纷纷举起了小手。

  生1:考虑问题时,应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法进行思考,这样可以拓宽我们的解题思路。

2:想问题不能光凭一些数据,而应该把各种情况综合起来考虑。

 生3:我认为面对问题时,只要我们善于开拓我们的思维,就能想出各种方法来。

 生4:语文有多种答案,而数学往往是一种答案,所以我们要努力改变这种现状。数学也可以有多种答案,就像刚才的例子。

 师再次进行调控:同学们说得真棒。刚才总结的是在解决数学方面的一些观点。那么在做人方面呢?(又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生1:做每件事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而应该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想。

2: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到他的缺点,还要看到他的优点,每个人的优点应该是大于他的缺点的。

3:多方面地看一个人,然后再总结,千万不能光凭一件事就断定一个人怎么样。

 生4:看问题不能光用一种老方法,而要用新颖的眼光来看问题。

 生5:看一个人不能只看外表,要看本质。

 生6:解决问题要多用自己的脑子想,不能光听别人怎么说。

 生7:应该允许每个人有自己的方法。比如吃面包时,不一定非要同时吃牛奶,也可以是果酱或者其他什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