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因同人:上阳台帖(名家赏析)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6 09:38:52
上阳台帖:

前日里,看一篇博客说唐代诗人李白是个官迷,让我不屑一顾。该文作者可能是依据李白的《与韩荆州书》而妄加猜度的吧。找来此文一看,倒是蛮有兴味的。此文有四个自然段,分别说了李白很想让韩朝宗举荐自己,并陈述了自己的经历和才能,如能得到韩朝宗的举荐,李白将“敢效微躯”。最后,李白还恳请韩朝宗“幸推下流,大开奖饰。唯君侯图之。”

  我很欣赏此文的第二段,很像今日之大学生的自我推荐信。文中写道:“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气义。此畴曩心迹,安敢不尽于君侯哉?君侯制作侔神明,德行动天地,笔参造化,学究天人。幸愿开张心颜,不以长揖见拒。必若接之以高宴,纵之以清谈,请日试万言,倚马可待。今天下以君侯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权衡,一经品题,便作佳士。而今君侯何惜阶前盈尺之地,不使白扬眉吐气,激昂青云耶?”这封求职信,真是写得不卑不亢、音节铿锵、言绚辞丽,大有咄咄逼人之气势。以前只知李白诗写得好,但不知他的文章也写得如此精彩。现在看来,他文章不但写得精彩,他的书法也写得更为精彩。

  前不久,为了赶写一篇文章,读了《一代名士张伯驹》的传记,我方知李白还是一位书法大家,可惜的是,他传世的《上阳台帖》纸本,只留下了25个字的。书文为“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何穷。十八日上阳台。太白。”此帖上留有清高宗弘历楷书题“青莲逸翰”四字,正文右上宋徽宗赵佶瘦金书题签:“唐李太白上阳台”七字。

  宋代大书家黄庭坚看到此帖后写道: “观其稿书,大类其诗,弥使人远想慨然。白在开元、至德间,不以能书传,今其行、草殊不减古人”(《山谷题跋》)。书画皇帝宋徽宗也说“白尝作行书,字画飘逸,豪气雄健,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一个说“行、草殊不减古人”。一个说“乃知白不特以诗鸣也”。由此而知,李白的书法是很见功力的,但是却被他的诗文所掩盖。

  古代不少书家对此帖多有评说,从《上阳台帖》中不难看出李白的书法大有无法之法。元代郑杓说:“欧、虞、褚深得书理,信本伤于劲利,伯施过于纯熟,登善少开阖之势。……太白得无法之法,子美以意行之”(见《衍极》卷下之《古学篇》)。看来,李白的书法得法于自然了,所以他不遵法度,与唐代崇法不相类,所以挥洒出神态放逸,飞舞自得,可谓是得书法之神妙。

  《上阳台帖》在宋代宣和年间,被收归于内府,后来不知怎么流入到断送宋王朝的末臣贾似道的手中。到了元代此帖被张晏所藏,明代此帖曾藏于项元汴天籁阁。到了清代,此帖被收藏大家安岐所得,最后又被收入清廷内府。《上阳台帖》清安岐《墨缘汇观》、内府《石渠宝笈·初篇》等书有著录。成了中国历代书法之精品。后来被溥仪偷偷地带出故宫,在兵荒马乱之中,此帖流落到民间。为了保住国宝不流出外境,一代名士张伯驹以重金将此帖收藏于家中。

  1949年,张伯驹以满腔的热情,迎来新中国的诞生。他十分崇敬毛泽东,后来通过中央人民政府统战部徐冰将《上阳台帖》呈献给毛主席,并附了一封信。信中写道:“现将李白仅存于世的书法墨迹《上阳台帖》呈献毛主席,仅供观赏……”毛泽东也十分喜好书法,当他收到此帖后,十分珍爱,一有空闲,就拿出此帖,细细地观赏一番。为了答谢张伯驹,他亲嘱中央办公厅代写给张伯驹感谢信,并附寄一万元人民币。1958年,毛泽东立下规矩:党和国家领导人所收礼品一律缴公,就嘱中央办公厅转交故宫博物院珍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