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302号文:聊城市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1:51:16

聊城市生态农业建设研究

聊 城 市 科 协 课 题 组

 聊城是一个农业大市。生态农业建设在生态市建设中占有突出位置。为加快我市生态农业建设,市科协组织农业、林业、畜牧、环保、土管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了“聊城市生态农业建设研究”。课题组从年初开始,对全市农业生产现状、影响农业生态主要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根据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对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综合分析和研究,从学术角度提出了聊城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该项研究被列入山东省科协2004年重点学术活动项目。

一、生态农业建设的概念

( 一 )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它要求农业发展同其资源、环境及相关产业协调发展,强调因地、因时制宜,合理布局农业生产力,以适应最佳生态环境,实现优质高产高效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二 ) 生态农业建设。主要内容是:通过调查统计掌握生态与经济的基本情况,进行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诊断和分析,进行生态农业区划和农业生态系统的工程优化设计;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农业经济结构;建设生态工程,合理利用农业资源,改善农业生态环境;按照生态学原理和农业生态工程方法,设计与实施适宜的生态农业模式;发展太阳能利用、风力发电、沼气等清洁能源;对农业废弃物进行多层次综合、循环利用,实现无污染的清洁生产;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进行科学调控,实行现代集约化经营管理等。

二、聊城市生态农业建设初步实践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现已形成了以蔬菜、林果、畜牧、水产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同时,以阳谷凤祥、高唐兰山、泉林纸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龙头企业的崛起,带动了农业产业化,实现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目前,我市的生态农业建设初步实践了以下五种模式。

( 一 ) “ 四位一体”能源模式。这种模式是集太阳能、沼气、种植、养殖于一体的生态模式。目前,全市已经发展了15个乡镇 ,23个村,1500个大棚,面积3000亩。其原理是利用冬暖式大棚一端养猪,利用猪粪生产沼气,沼气用来照明和做饭,沼液喂猪,沼渣用于大棚蔬菜;大棚的另一端种植蔬菜,冬季低温时优势更加明显,猪增重快,菜长势旺。它是农民增收、提高资源利用率的一种好模式。

( 二 ) 生态家园模式。这种模式是在庭院内建沼气池,沼气池上建太阳能牲畜圈,并与厕所、太阳能浴室组合为一体,利用庭院其他空间栽植果树、花草,这种模式已经在东昌府区闫寺街道办事处大屯村全面实施。既改善了人们的居住环境,又增加了经济收入,较好地改变了家庭环境差的问题。

( 三 )无公害蔬菜生产模式。无公害蔬菜生产 可以大幅度降低农药化肥的残留污染,保持农业生态平衡。全市已经建成无公害农产品基地59个,面积102万亩,绿色食品基地3个,面积2.2万亩。市县农业部门制定了112个农产品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其中生产技术规程102个,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6个,其他4个。在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方面,市农业局已向省有关部门递交了筹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监测中心的计划报告,筹建工作正在运作中。东昌府区无公害农产品监测中心今年通过了省级计量认证。各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乡镇、村及无公害农产品专营批发市场也配备了农药残留速测仪,为确保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 四 )节水灌溉模式。 近几年,全市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主要有渠道防渗技术,减少了水在输送过程中的损失;管道输水技术,利用小白龙塑料软管灌水,已普遍应用;大量运用农艺节水措施,如地膜覆盖、垄沟播种、抗旱剂等,在作物需水关键时期灌水,有效地提高了水的利用率。

( 五 )龙头企业带动和农产品基地建设模式。全市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已有1470家,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并与农户利益联系较密切的龙头企业近300家,销售收入达75亿元,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3家,省级龙头企业7家。已初步形成以国家龙头企业为核心,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为骨干,中介组织、专业市场、小型龙头企业+农户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组织群。全市发展优质小麦基地420万亩,花生110万亩,棉花121万亩,畜牧基地9个乡镇,林果基地5个。   

三、生态农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工业污水废气污染严重。由于环保意识不强,有些企业只重视经济利益,忽视生态建设,治污设备不完善。工业废水、城市污水治理不完全到位,徒骇河、马颊河流域以及其他主要排水沟渠常年污水不断。经过治理,河流下游好转,而上游(包括客水)仍在泛滥。这种局面的直接后果:一是造成地下水污染,对一些贫水区的农民身体健康造成损害;二是污水浇地造成农作物减产或者绝产。据统计,仅我市大小化肥厂废气排放,危害农作物面积近万亩;三是农作物品质下降,既影响人的健康,又影响农产品销售; 四是影响空气质量,由于污水、废气气味难闻,给周围的村庄带来恶劣的生活环境;五是导致大量的水生天敌如青蛙、蜻蜓等近乎绝迹,野生鱼类、水生植物也面临绝迹,有害生物增加。因此,工业污染是影响我市农业生态建设最大的问题。

( 二 )农业生产残留问题。1、废弃塑料残留 随着保护地种植技术不
断发展,塑料薄膜的使用量迅速增加,每年全市农用地膜使用量约7000吨,农膜使用量8500吨以上,地膜回收律在50%,农膜回收率80%。农(地)膜的大量使用,对提高农作物的产量起到了巨大作用,但用后不注意回收,翻入耕作层内。一方面影响土壤结构,不利于作物扎根生长,造成作物减产。另一方面,塑料中含有增塑剂和稳定剂等对作物有害的物质,长期在土壤中积累,会造成土壤结构的变化,破坏土壤生态系统。2、农药使用和包装物残留 我市每年农药使用量都在3500吨以上,特别是使用了大量的有机磷等高毒高残留的农药,一方面有效地防治了病虫害,保护了农业生产;另一方面杀死了大量的有益生物,如食虫鸟类、天敌昆虫、蛇类、蛙类等,使得有害生物加重危害,以致再增加农药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大量使用农药导致农产品的残留问题逐年加重,造成人畜农药中毒和农作物药害,危害食品安全。农民使用农药后把包装瓶、袋等随地扔掉,田间地头随处可见。农药的污染也是生态农业建设中必须克服的一大难题。3、化肥施用残留 全市各种化肥年施用量约75万吨,特别是大棚蔬菜,每年亩施用量达200公斤,造成土壤板结、盐渍化,土壤微生物减少,农产品亚硝酸盐及重金属含量超标,品质下降,效益降低。4、作物秸秆焚烧 我市农作物秸秆年拥有量300万吨以上,除少部分用作饲料、燃料外,绝大部分放火烧掉,既浪费了资源、又污染了空气。大部分农户把桔杆堆积在村头、路口,成为农村新型垃圾,5、不良耕作习惯 大田只使用化肥,很少使用有机肥或土杂肥。而保护地使用化肥严重超过标准,造成土壤板结。由于机械化耕种面积逐年加大,连续使用旋耕犁,使得有效土壤耕作层变浅,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下降,遇旱更旱,遇涝更涝,危害农作物的病原菌数量增加,使得土传性病害逐年加重,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还有就是作物连作,病虫害逐年加重。

( 三 )庭院卫生环境差。 农村庭院环境直接关系到广大农民的身心健康,同时也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经济条件的制约和长期形成的不良习惯,农村绝大多数农户仍在使用露天厕所;家禽散养,粪便随处可见;家畜粪便多数也是随意堆放,夏天苍蝇满天飞,雨天村内臭气浓。废旧塑料、破砖烂瓦、植物秸秆、纸片布头等生活垃圾到处可见。

( 四 ) 水资源严重缺乏和水资源浪费问题。我市属于以干旱为主的区域,无论是生活用水还是生产性用水都存在着缺口,遇干旱年份不少地方饮水就很困难,特别是莘县、冠县、临清、东昌府区的部分地势高亢的乡镇缺水更为突出。但是,有的地方仍然存在大水漫灌、自流灌溉,严重浪费水资源。

( 五 ) “空巢村”、“空大院”问题。现在不少村出现“空巢”现象,原来的老村庄老房子多数空闲。大部分年轻人都到村周围建新房,而且院落占地面积大,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四、生态农业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生态农业建设目标 建立起具有生态合理、经济高效的现代化持续农业发展模式,使农业经济的增长与农业生态环境的改善结合起来,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实现农村产业化和现代化,这是生态农业长期追求的目标。

主要任务 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提高市场竞争力是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建立以资源高效利用和环境保护为基础的生态型技术保障体系;对常规的以资源环境为代价的主导产业进行生态改造和整治;建立不同产业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利用体系,逐步实现生态农业“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理想模式。

五、生态农业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一 )下大力解决工业污染问题。首先解决大型企业的污染问题。 在现有环保措施的基础上,必须加大投入改造和完善先进的环保设施,使废气、废水的排放量降到国家标准以内;其次,下决心关停并转那些能耗高、效率低、污染重的中小企业。主要包括中小型化工厂、造纸厂等。同时在招商引资中,对有潜在污染后果的项目,一定要拒之门外。还要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协调解决客水(河北、河南方向)对我市河流污染问题。

( 二 )彻底解决农牧产品污染问题。 一是在生产环节上充分利用已经建成的59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3个绿色食品基地和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制定的112个多种农产品的无公害生产技术操作规程、6个农产品加工技术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在这些技术中最有效的就是引进种植和养殖优良的抗病、抗虫品种。 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标准,严格控制农药、兽药、化肥、饲料的品种选择、使用方法,坚决杜绝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产品。二是在收获储存环节避免二次污染。教育农民彻底改掉使用化肥袋子储存粮食,农药箱子装蔬菜、水果的不良习惯。同时,应该尽快解决农药、化肥包装物乱扔乱放乱用的问题,建立回收制度。三是在加工流通环节要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利用现代化的加工、监测手段,使各类农产品达到国家质量标准。

( 三 ) 提高农产品质量。 一是扩大优质农作物、畜禽的种植、养殖面积和规模。目前我市优质小麦基地面积已发展到420万亩,花生110万亩,棉花121万亩,林果基地5个,畜牧基地9个乡镇,已经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要在此基础上,引进更多更优质的农作物、畜牧品种,实施集约化生产,使农产品在初级生产时就上新台阶。二是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产业化经营模式。充分调动全市1470家农业产业化组织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挥符合农业部统计标准并与农户利益联系较密切的近300家龙头企业以及3家国家级龙头企业、7家省级龙头企业的作用。三是制定政策,吸引更多的企业或者其他社会力量和农民投身于生态农业的产业化开发。鼓励采取“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基地”和“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发展生态农业。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销售企业、科研单位等进入生态农业建设和无公害食品加工销售领域,使生态农业建设基与农户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关系。进一步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解决农产品区域性和结构性过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 四 )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一是合理保护和利用耕地。坚决制止乱占耕地行为,高度重视基本农田保护,严格执行农田征用手续,严禁在基本农田内挖塘养鱼、种树造林,正确处理发展经济与保护耕地的关系。同时,积极利用黄河故道沙荒地植树造林,对废旧窑坑、盐碱荒地进行改造,发展水产、畜牧种植、养殖,利用河道堤坝河滩等进行植树种草。要行政手段和经济措施并举解决“空巢村”、“空大院”问题,减少宅基对耕地的占用。二是继续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保持生物的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不论大田农作物,还是蔬菜、水果、速生林在同一季节、同一区域要避免种植单一品种,应尽可能地选择多种植物类型,多品种合理地搭配,有效预防病虫害的传播爆发。畜牧、水产养殖业要合理布局,根据饲料来源、饲养条件、饲养技术、市场需求搞好品种搭配,避免大规模疫情发生。三是抓好生物间的能量转换。植物秸秆、树枝、种皮等除了用作饲料外,还可养食用菌、沤制有机肥、造纸、木料加工等等。最好的办法是搞“四位一体”能源模式。四是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水资源。有条件的可以修建平原水库,利用多种手段补充地下水,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完善排水防涝设施,达到旱能浇、涝能排。五是推广科学的耕作制度,教育农民改用深耕的办法,使土壤活性得到改善。改变单一使用化肥的不良习惯,通过秸秆过腹还田或者经沤制还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避免土壤板结或者盐渍化。合理地实行轮作、间作,避免连续重茬。六是可借鉴外地做法,探讨试行土地承包经营改为土地物化管理,使农民提高对土地长期投入的积极性。

( 五 )改善农村生活环境。 在农村迅速推广生态家园建设,利用庭院空间把养殖、沼气、花卉、果树、燃气有机结合起来,达到清洁粪便、柴草,保持庭院卫生,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目的。

( 六 ) 全方位营造生态农业建设的良好氛围。 一是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生态农业建设。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从思想观念上真正实现由传统增长模式向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变。把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实行年度考核制度,并将生态农业建设目标完成情况列为各级政府和干部的政绩考核重要内容。二是广泛开展生态农业建设宣传教育。通过新闻媒体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农业建设科普宣传,增强公众的生态农业法治观念和生态农业意识。三是充分发挥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作用。四是大力培养和推广生态农业建设的典型。目前,我市生态农业建设的五种模式覆盖面比较低,未能显示其规模效应。各级要在抓好原有生态农业模式和生态农业园区(基地)的基础上,加大对生态农业建设典型的培养力度,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生态农业快速发展。五是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将生态农业建设纳入法制轨道,以确保生态农业建设的严肃性和延续性。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强化执法人员的法制意识和服务意识,保障生态农业建设的相关法规和规章落在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