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妙音多少岁了:《河之南》解说词 第二集 大河之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12:10:35

《河之南》第二集 大河之民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追溯中国历史,此话老少皆知,在中原更是如此。

 桐柏,世称盘古之乡。桐柏流传的神话里,盘古使用的道具不是一把斧子,而是农家常用的石磨盘,盘古也不是一个人登场,还有盘古的妹妹。当盘古兄妹各自站立一个山头,同时向山下推动石磨时,奇迹出现了,石磨在山脚合二为一,盘古兄妹完成了婚配,人类的繁衍开始了。

 与盘古神话异曲同工,西华县城的女娲补天也在讲述伏羲、女娲兄妹婚配的故事。由此演变的伏羲、女娲兄妹二人抟土造人的传说,诞生了淮阳的泥泥狗。淮阳人说,泥泥狗是为伏羲、女娲看神陵庙的神狗。又说,这用黄土捏成的泥泥狗身上虚幻神秘的纹饰符号,其渊源来自于伏羲、女娲时期的生殖崇拜。中华大地的创世神话,在中原被如此地生活化了。伏羲陵墓位于淮阳城北,位居三皇五帝之首,中原人将伏羲视为人祖,因此当地人称伏羲太昊陵为人祖庙。伏羲陵墓最早建于春秋时代,孔子周游列国时曾来到太昊陵观瞻,三国的曹植拜谒之后留下《伏羲赞》。唐宋年代,随着祭祀人群的不断增多,太昊伏羲陵越建越大。陵园内现存的建筑是明代的风格,结构与明代的皇宫相仿。明代的皇帝将京都建筑风格用在这里,足见其追念汉民族始祖的心迹。

 新郑是黄帝的故里,黄帝的姓氏因为居轩辕之丘,所以称轩辕氏,而黄帝长于姬水,所以姓姬。据史料记载,黄帝有二十五子,走向了华夏的四面八方。

 “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分为十二姓: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儇、依”。     ——《国语》

 位于安阳内黄的二帝陵庄重而无外界的喧闹,二帝陵敬奉的是五帝之列的两位帝王,颛顼和帝喾。根据《史记》记载,黄帝、颛顼、帝喾三人出于一族,颛顼是黄帝的孙子,而帝喾则是黄帝的曾孙,颛顼的族侄,他们都姓姬。

 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2006年,淮阳举办了中华姓氏文化节,引来海内外数十万华人的朝觐。由姓氏而对生命个体来源出处的追究,对民族始祖的景仰与崇拜,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一个独特景观。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研究所所长):中华民族的姓氏,我们现在见到的是11969个,其中有4900多个是属于没有来源的,就是没有标明这个姓是怎么来的。只是古代曾经用过,还有2200多个是少数民族的姓氏,这样合起来有七千多个姓氏。我们经过研究以后还下剩4820个姓氏,我把这4820个姓氏反复进行了研究,那么其中有1834个姓氏起源于河南,这是一个大概念,1834个从姓氏数量上来说占了38%,就是1834占了4820的38%。但是从人口上来讲,那么这就比较多了,占80%到85%以上,占汉族人口的80%到85%以上。

 鹿邑是老子李聃诞生之地,也是李姓发源地。中华姓氏中以李姓最多,约占汉族人口的7.9%,即超过8700万人。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李姓的产生,最早可以追溯到商末。商纣时期,那时有一个法官,最高法院,他那时不叫法官,叫理官,理就是道理的理,这个理官和商纣王政见不同,结果就是获罪被杀,不但要杀他,还要追杀他的妻小,结果呢?他的妻小就带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叫理利贞就逃跑了,逃跑了以后就避难了。逃跑了,饥饱劳碌,道上很乏。饿得够呛,后来在一棵树底下休息,一抬头一看树上结了好多果子,所谓果子就是木子,所以树上结的果子就是木子,后来木子李,吃了好多树上的果实就赖以活命。结果就干脆,把自己原来的那个理姓的理该为木子李。

 从商纣的理官到东周的李聃,二百多年间,李姓一直居住在中原,并在唐朝发展到了顶峰,唐朝是李姓天下,作为国姓,300年的唐代历史中,李姓枝繁叶茂。当时,凡有功于唐朝的人,均被赐予李姓,李姓人口由此膨胀开来。

 淮阳陈胡公墓香火鼎盛,陈氏后人所敬奉的先祖,名字叫妫满,是舜帝后裔。妫满是武王伐纣的功臣,牧野大战中,妫满献出攻心战的良策,立下奇功。西周建立后,武王大封有功之臣,妫满自然名列其中,被封为陈侯,武王还把女儿太姬嫁给了妫满,称为胡公,妫满建立的陈国就是今天的淮阳。淮阳人至今还用竞龙舟,这样一种激烈的方式表达对先祖妫满的敬仰之情。历史上,封王后的妫满颇有建树,深受臣民爱戴,为庆祝立国三周年,妫满率陈国子民来到太昊伏羲陵举行祭祀活动,三拜九叩之后,妫满先谢初祖伏羲的恩德,祈求初祖保佑陈国风调雨顺,子孙永昌。自此,众人皆以国号陈为姓。植根于中原大地的中华姓氏文化源远流长,而伴随着中华姓氏的播迁,深藏其中的则是汉民族的万千劫难。中国历史上,每一次发生的动乱,都会引起大规模的人口迁徙,中原首当其冲。

 西晋永嘉年间,一场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战争持续了十五年,史称八王之乱。民族矛盾的激化,也使中原杀戮不止,战争笼罩下的洛阳城到处是残垣断壁,仅311年洛阳一战,洛阳城内,王公及百官以下被杀就达三万余人。中原百姓,在锋镝之下辗转沟壑星散四方。中原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移民潮爆发了。此次迁徙方向集中于今日安徽,以及湖北、江西、江苏一部分地区,其后又沿鄱阳湖流域及赣江而至今日赣南及闽边诸地。史料记载,中原衣冠随晋渡江者百家,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据统计,南渡人口达达90万之多。这是一次悲惨的迁徙,历史为其定名为衣冠南渡。

 流移四散,十不存二,携老扶幼,不绝于路。及其在者,鬻卖妻子,生相捐弃,白骨露野,哀号之声,感伤和气。            ——《晋书》

 “何以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这是后来者白居易诗中的洛阳桥,也是今日的洛阳桥。公元308年,洛阳桥上却是一片哀嚎,那些中原仕宦大族,惶恐不安地多路南逃。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西晋末年,西晋王室发生内乱,加上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那么后来,中原的所谓的这些仕民被迫南迁,到南方,东南地区建立所谓的南朝,建立东晋南朝。这一次是我们中原文化第一次南迁。我们大家知道,南方的文化,实际上到了汉代的时候,按照文献记载,还保留了很多非常原始的一些状态。就是因为这样一次南迁,把中原最先进的文化,带到了东南地区,后来对我们整个东南地区,以及南方整体的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像福建地区,当时西晋末年,当时有所谓的八姓,这八姓都是讲中原的姓氏。

 所谓的八姓:林、黄、陈、郑、詹、邱、何、胡,都是河洛大族人家,一路南下的中原氏族,到泉州竟惊奇地发现,这里的山川地貌与故乡洛阳极为相似。于是,远行的脚步停下了,这些中原大族将此处取名为晋江,以遥祝晋王朝平安,将当地的两条河川命名为晋江和洛阳江,并在洛阳江上兴建了洛阳桥,以示对故国西晋、故土洛阳的纪念。定居于此的中原汉人,自称河洛郎。

 迄今遵海而居,横江而渡者,悠然有小河洛之思焉。    ——宋 蔡襄《洛阳桥记》

 唐朝初年,福建九龙江流域,当地闽越族后裔,以及蛮獠族与南迁至此的汉人经常发生摩擦,以至于爆发了蛮獠啸乱。公元669年,高宗诏光州固始人陈政为岭南行军总管,率兵前往平定。

 窦学田(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唐代有兄弟陈氏兄弟,陈政、陈敷、陈敏这哥三个也很厉害,带兵当中,他的兵源里头的姓氏很多,第一次带兵出去的时候,大概有八十多个姓氏,八十五个姓氏,他的将校们都是各个家族里头的,陈政死了以后,他的儿子叫陈元光,也是继承了父亲的遗志,实际上从中原地带,从河南,从河南的固始,河南在历史上称光州。从固始带着一帮人马就杀向漳州福建,所以他带走的八十几个姓氏就在那一带活动,这些人后来很多的后裔就奔台湾去了,所以台湾人在追宗觅祖的时候,一、到漳州,从漳州又到固始。

 固始陈集乡的陈元光家祠,正堂上方“威震闽越”异常醒目,陈政、陈元光父子率军入闽的传奇,至今还为海外寻根者津津乐道。陈元光评定叛乱,在泉州、潮州建州设县,开发漳州,陈元光因此被闽粤人尊为开漳圣王。陈元光对老兵老将实行了奖励退役的政策,并提倡与当地土著妇女结合。使得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成为当时闽粤地区人口比例最大的居民。当年,陈元光及其部属的后裔都以唐朝军人为荣,自称为唐人,当这些后裔们再次从漳州等地移民到台湾、东南亚和欧美各地时,大都延续了唐人这一称呼,这也是海外唐人街的由来。

 安史之乱引发的中原移民潮,尚未完全消退,黄巢发动了一场波及全国时间长达九年的农民战争,中原人再一次踏上了南迁的道路。在此期间,固始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兄弟三人领乡民义军5000余人,经南昌、赣州进入福建,攻陷长汀、漳州等地。

 张新斌(河南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唐朝末年,王潮、王审知,他们也是我们的光州固始人,就是我们现在的河南固始县,他们当时带领所谓的固始籍以及固始周边的中原士民,在当时中原内乱的时候,在福建地区,建立了五代十国之一的闽国,这个闽国,在当时中原动乱的时候,福建地区保持一个相对稳定和和平的环境,把中原像科举制,非常先进的这些制度、典章、文化带过去,对整个福建地区到明清时候成为一个文化之乡,打下了一个非常好的基础。那么,王潮、王审知以及随他而去的这些中原士民,包括固始籍的士民,那么这两批,按照我们的研究大概有64、65个姓氏,这些姓氏基本上奠定了福建和台湾姓氏的格局。这些人基本上都号称所谓中原的我们光州的固始籍的他们的后代。

 如果说唐中叶陈元光,以及唐末王审知时期的迁徙带有一定的主动性,那么,宋靖康之难导致的中原大迁徙,又是一次因战乱而致的惨烈一幕。

 五百人为一队,虏以数十骑驱之,如驱羊豕,京师人不能徒走远涉,稍不前,即敲杀。遗骸蔽野。                                            ——《汴都记》

 金人入宋,除掠夺财物外,还大肆掠夺中原的汉人,强行迁往漠北,仅靖康三年三月,中原百姓被迫迁徙者达15万之多,更大规模的迁徙发生在高宗赵构南渡之后,时间长达100多年之久。中原族群大量涌入江南、江西、福建三地,以及两湖、岭南等地。

 谢钧祥(河南中原姓氏文化研究所所长):随着赵构的逃亡,开封基本上是倾城出动,各行各业、士农工商、王公贵族、达官贵人、庶民百姓,统统跟着北宋的这些望族,盲目地跟着他们跑。宋高宗赵构逃到商丘,老百姓就跟着他跑到商丘。他跑过江去,到镇江,老百姓就跟到镇江,最后他落脚到杭州,老百姓就落脚到杭州。所以,杭州现在很多传统的名吃、名市,像王麻子剪刀,还有那个什么卖羊血的、卖猪脑子的,还有绒线铺,统统都是从河南开封迁过去的,它杭州的很多名吃都是从河南迁过去的。因此这一次,北宋靖康年间的这一次大迁徙,是历史上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大迁徙。

 荜路桃弧辗转迁,南来远过一千年。

 方言足证中原韵,礼俗犹留三代前。              ——?黄遵宪

 在历次中原移民大迁徙中,伴随着灾难和创痛,竟开出客家文化这朵奇葩。赣南、闽西、粤东,中原先民一次又一次的踏上这片土地,为躲避战乱,以及防范当地土著的侵袭,他们用来自于中原的技术,建起了这一座又一座的高宅大院,客家围屋或者客家土楼,来自中原的先民们,遥望中原故土,固守在这高墙大院内。他们自己是客人,是客家,他们是客家人。

 张宇(河南省作家协会主席):我到福建客家农村考察过,我觉得特别吃惊的是,到那里我才见到了真正的河南人,他那种风俗,就是生养死葬。作家考核这个文化跟别人不一样,我不管很多具体的这种证据,我光看是人怎么对待生养死葬的态度和他的形式,我觉得一下就打通了。我从民间不识字的老太太的身上,她怎么哭,人死了怎么哭怎么缅怀、怎么纪念,生了孩子怎么高兴,表现形式,完全跟河南农村一模一样,惊人的相似。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乡。在漫长的迁徙中,客家人始终坚守着中原汉文化。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客家人顽强地沿用中原方言,并吸收、融汇当地土语,形成了保持中原音韵而又相对独立的自成体系的客家方言。这是战乱的意外。

       客家人用建筑的躯壳将以姓氏为中心的宗族血缘关系,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那些失传已久的中原遗风,在客家的围屋里被重新发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