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橱柜怎么样:教育里的欲速则不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7 02:40:59

在没有读萧老师的神童系列之前,觉得神童的某些培养方式,是可以借鉴的。

卡尔威特买了看了,育灵童也搬回家了。

也曾醉心过三岁自主阅读,识字背诗若干云云。。。

家人笑我给出生不久的小艾读论语,我还觉得他们不理解早教。

 

读完了神童成年之后的故事,才知道那些早期的快速,最后不一定成就有作为的人生,更不用说幸福人生了。

 

我们追求孩子成长的速度说起来是追求效率,其实是为了自己的一厢情愿。

 

效率是什么,效率是“是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达到一个目的”。

那么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是孩子愉快的学习,是孩子幸福的人生,是孩子能尽可能的发挥自己的潜力?

如果在目的不明确的前提下求效率,就是南辕北辙,跑得越快,离得越远。

 

而怎么做到花费最少的时间和精力?

填鸭在短期来讲是长得最快的,用外力雕刻的孩子看起来很惊人,但这样的效果是不长久的,最终因为孩子缺乏内心的愿望而被抵消。

 

孩子的成长是个长期过程,人类的独立和成长需要漫长的过程。

为了短期效应而丧失长期成长,这不是效率,是杀鸡取卵。

怎么才能保证真的效率,只有符合事物规律,激发孩子内心的愿望才能做到。

 

孩子的学习能力有其规律,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

8岁前是直接经验学习阶段,它是为8岁后的间接经验学习和12岁以后系统和逻辑地学习打基础。

学习间接经验是很快的,孩子看起来博学多才,但这一切也许只是复述别人的观点,并没有成为他自己的认识。成为自己的认识需要经验累计以及思维能力的增长。

能慢才会快,有些过程不能跳过。这也是我一直以来不赞成过早读经, 不赞成只靠绘本学习的原因。

 

至于孩子内心的愿望,我们不妨反思一下,同样的作业量,有些孩子越做越有兴趣,有些孩子却明显地以完成任务或者等待奖励的心态来对待,为什么?

这不是作业量的问题,法国精英高中作业量很大,做到半夜很正常,但是孩子不一定厌学;为什么?为什么同样玩大的孩子,有些在面对强度比较大的练习时会反感,而有些不会?

 

孩子明确自己的目的,就会产生内心的愿望。

这个目的也许是学习以外的目的,但只要是他对自己人生的思考也会产生动力。

不过我认为对孩子来说最强大的力量是求知欲。

最初的求知欲是对世界的好奇,这份好奇是随着孩子生活面的扩展而增强的。

一味的要求孩子学习书本知识,又如何产生切身的困惑,如何激发思维?

 

都知道孩子天生爱学习,但这种爱最后可能变成厌学,

生龙活虎的孩子最后可能变得毫无灵性与个性。

一棵参天大树,没有谁去拔着助长,因为他已经扎牢根系, 想拔也没有谁拔得动。

而一棵幼苗,是最容易拔起来的。都知道寓言的可笑,但都忍不住要试一试,幼苗又根本保护不了自己。

 

填鸭和拔苗助长,是教育里的欲速则不达,也最容易出现在小孩子身上,以致于变成一种不良习惯直至毁灭孩子的求知欲。

而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激发孩子的求知欲,让孩子成为自主学习者则是通往目的的高效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