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承者们金叹和车恩尚:《苏菲的世界》导读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5/01 21:40:48
    这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 它是二十世纪百部经典著作之一。1994年获得“德国青少年文学奖”和“最优秀作品奖”。

    《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这部作品写得丝丝入扣,栩栩如生,引人入胜。

    评论家们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这本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来说,也可起到温故而知新的作用。

    该书自1991年出版发行之后,长期雄踞各国畅销书排行榜第一名,世界上已有三十五个国家购买了该书的版权。截止到1995年5月,该书德文版的销售已达一百二十万册的天文数字。一部《苏菲的世界》就是一部深入浅出的人类哲学史。它不仅能唤醒人们内心深处,对生命的敬仰与赞叹、对人生意义的关心与好奇,而且也为每一个人的成长——使生命从混沌走向智慧、由困惑而进入觉悟之境,挂起了一盏盏明亮的桅灯。

   

    作者乔斯坦·贾德(Jostein Gaarder),是一位挪威世界级的作家,公元1952年8月8日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并于奥斯陆大学得斯堪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组的学位,曾担任文学与哲学教师,自1986年出版第一本创作以来,已成为当代最重要的北欧作家。其后10年在芬兰教授哲学,于1991年他成为一位全职作家。1991年《苏菲的世界》出版后,成为挪威、丹麦、瑞典和德国的畅销书。

   

     

    乔斯坦·贾德擅长以对话形式述说故事,能将高深的哲理以简洁、明快的笔调融入小说情境,他最著名的小说《苏菲的世界》享誉全球,被翻译为四十多种语言,全球销售量超过三亿册。

    他的作品动人心弦,启发无数读者对个人生命、对历史中的定位以及浩瀚宇宙的探讨。

    乔斯坦·贾德除致力于文学创作,启发读者对于生命的省思外,对于公益事业亦不遗馀力。他于一九九七年创立「苏菲基金会」,每年颁发十万美金的“苏菲奖”,鼓励能以创新方式对环境发展提出另类方案或将之付诸实行的个人或机构。

    1952年8月8日贾德出生于挪威首都奥斯陆。父亲科努特是一所六年制学校的校长,母亲英尔·玛格丽特·贾德是位教师并撰写一些儿童读物。

    1974年贾德结婚。两个儿子分别出生于1976年及1983年。

    1976年贾德获得奥斯陆大学斯堪地那维亚文学系挪威文学学位。

    1981年贾德与妻儿迁至卑尔根居住。此后十年,他在芬兰一所学校教导哲学及文学课程。

    1991年贾德开始成为职业作家,全身心投入青少年文学的创作。并于1994年再度迁至奥斯陆居住。

     

    乔斯坦·贾德的作品深受读者喜爱,名列各国畅销书排行榜,并且荣获无数奖项的肯定,作品如下:

     1986《贾德的20堂课》(又名《贾德谈人生》)(The Diagnosis and Other Stories)

     1987《没有肚脐的小孩》(The Children from Sukhavati)

     1988《青蛙城堡》(The Frog Castle)

     1990《纸牌的秘密》(The Solitaire Castle)

     1991《苏菲的世界》(Sophie’s World)

     1992《伊丽莎白的秘密》(The Christmas Mystery)

     1993《西西莉亚的世界》(Through a Glass, Darkly)

     1993《圣诞的故事》(story of christmas)

     1993《谜语》(Riddle)

     1993《虚伪的生命》(life of hypocritical)

     1993《生命的目录》(directory of life)

     1994《永恒的灵性》(Eternal spiritual)

     1996《我从外星来》(又名《喂,有人在吗?》)(Hello? Is Anybody There?)

     1996《主教的情人》(Vita Brevis)

     1999《玛雅》(Maya)

     2001《马戏团的女儿》(The Ringmaster’s Daughter)

     2003《橘子少女》(又名《橙色女孩》)(The Orange Maid)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萨特,以及亚里士多德、笛卡尔、黑格尔等人的思想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评论家认为,对于那些从未读过哲学课程的人而言,此书是最为合适的入门书,而对于那些以往读过一些哲学而已忘得一干二净的人士,也可起到温故知新的作用。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
  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 根本问题。

    她运用了她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 更离奇。

    《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她怎么会知道?不用说,她的名字叫苏菲。
  但那个叫做苏菲的人又是谁呢?她还没想出来。
  如果她取了另外一个名字呢?
  比如说,如果她叫做安妮的话,她会不会变成别人?
  这使她想起爸爸原本要将她取名为莉莉。
  她试着想象自己与别人握手,并且介绍自己名叫莉莉的情景。

    这真是一本出版商梦寐以求的书。由一个毫无知名度的北欧高中教师所写作的这本西方哲学史,打破了学术话题不受欢迎的传统,让哲学走出阴暗的象牙塔,成为最热门的卖点。

     “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是《苏菲的世界》一书的副标题,颇能点明该书的要点。这是一本小说,但也是一本有系统的涵盖各哲学思潮的速食大杂烩。随着小说人物在哲学传统中寻求谜团的解答,读者也跟着温习了一遍西方哲学史。

    《苏菲的世界》不论就内容,或就其受欢迎程度来看,都是极吸引人的一本书。这本书的成功,显示了一个重要的社会指标,就是社会大众渴望知识及缺乏安全感。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现在,我们有机会一一来巡视,到底这些饱学之士,教了我们些什么。

     

    这本书的流行有其重要性,我们可以从好几方面来看。全书虽非学术性著作,但它是一本捍卫哲学的书,正因为其大众化,它也就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这本书不是在探讨哲学上的某一特别思潮或历史,而是尝试对每一派别做概论式的介绍,并说明它在今日的地位。可以说是一本集"学术界一般看法的摘要录"。因此,这本书表达了当今知识分子的立场。

    假如《苏菲的世界》代表着主流知识分子的哲学观点,它所表达的也极引人注目。这本书对真实的哲学给予极崇高的评价:批判的、理性的和公正的评论;去除偏见、迷信和惯例;不做仓促和轻率的判断,一意追求真理、知识、美善和道德。

    坦白说,这正是世间为何要有哲学家的原因。我们需要哲学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为我们选拔选美皇后或是告诉我们今天番茄的最低价。哲学家们总是试图避开这类没有永恒价值的热门话题,而努力将人们的注意力吸引到永远“真”、永远“美”、永远“善”的事物上。

    在这本书里,其实贾德真正感兴趣的哲学,不在逻辑学、数学或是语言学,当故事重心转移到马克思、弗洛伊德、达尔文和宇宙论时,摩尔、罗素等人,根本连提都不提。有些话题,即使和哲学没什么关系,却一再出现,很明显,这是一本在政治立场上十分讨好的书。一切当代时髦词汇全部被囊括:生态学、女性主义、宽容、东方宗教、比较宗教、联合国和新世界秩序等。这样的写法,或许是为了使哲学议题不和时代脱节,或许是为了涵盖更广大的读者群,不过,留给读者的印象是这些议题似乎才是作者真正关心的。

   

     

    因此,这不是“一本关于哲学史的小说”,而是一个当代拥护自然的人文主义者对哲学根源所做的选择性的探讨。在小说结尾,科学被认定是真理的裁判者;而唯物主义虽然教义不明确,却绝对是人类的最佳选择。这本书引导读者获至这样的结论,但事实上并未提供理由。它给予读者的印象只是这是历代智慧累积的结果;当然,不同的历史将会导致不同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