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睡觉无修链接:微博进入疲劳衰退期?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偶看新闻 时间:2024/04/28 23:15:45

微博进入疲劳衰退期?

羊城晚报 20120108期

    《灯塔》蔡联

      最近有媒体称,新浪微博已进入疲劳衰退期。进入2011年8月份之后,新浪微博流量趋于平稳,但单用户页面浏览量却从9月开始持续下滑。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微博异军突起,迅速走红,如今似乎开始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微博到底现状如何?前景如何?存在什么问题?微博还能博多久?

      观点一

      微博仍然

      生机蓬勃

      口述:胡泳[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

      采访:羊城晚报记者何晶

      使用情况有所下滑是正常的

      微博作为新媒体工具,现在很难下个简单的判断说它已经在衰落,因为微博用户仍在增长,讨论的热度并没下降。

      实际上,微博的发展和博客的衰微有着紧密的联系。由于微博使用的门槛更低,使用者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博客少,传播效果更快捷,因此,微博最开始出现时,出现过一定的井喷现象。

      微博在中国发展两三年来,最开始的一批用户很多使用过饭否或Twitter,他们对微博的形态是熟悉的,没有那么兴奋。但在新浪微博采用媒体化策略和名人策略大行推广时,很多从不知微博为何物的人被拉进来,包括一些名人也是在使用新浪微博后,才知道这种媒体形态。但随着使用时间增多,有些人的使用情况有所下滑,这是十分正常的现象。

      任何新媒体都不可能是净土

      有人提出微博上充斥着各种谣言的质疑,我认为这种结论是不恰当的,因为过去一年里,并没有明显的例子证明微博传播了某个谣言,恰恰相反,微博反而是在辟谣。有人提出这种质疑,最早应该是日本核泄漏事件,在这次事件当中,微博上其实有大量帖子讽刺中国老百姓抢盐。有大量的辟谣帖出现,更正相关信息。

      新媒体的发展有两个特点,一是任何新媒体都不可能是纯粹的净土,每个新媒体出来时都能成为很好的信息载体,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但也总会有人拿来干别的事情。拿电视作比方,很多人生活离不开电视,但也有不少研究者和学者对电视持批判态度,比如批评电视娱乐至死,批评其中的暴力、色情的内容。

      其次,新媒体自身存在修正机制,这其实是它胜过传统媒体的地方。以微博而言,它百分百会成为传播谣言的工具,因为它的使用门槛低,滋生并传播谣言是很正常的现象。但是,问题的关键是,谣言一旦出来,马上会有人出来指正。应该说,微博的自我修正机制本身就是这种媒体的公信力所在。

      我们不能因为微博充斥着不良信息,就提出必须对其进行规范。换句话说,并不是把微博这种媒体形态管理好,微博呈现出来的问题就会消失,这是虚幻的乌托邦。应当说,微博折射出来的问题,是社会本身的问题。社会本身的问题才是我们应当正视的。

      微博推动了“网络社会力”

      目前我国微博存在的问题,用句俗语来讲,就是“发展中的问题”。放眼看微博这种媒体形态产生的社会条件,你会发现,此前民众发声的渠道太少。现在看微博,有时会觉得泥沙俱下、鱼龙混杂,有很多不准确的信息,甚至在礼貌礼节、论辩伦理上都有很糟糕的情况,这就是因为长期没有空间让人说话,一旦有了说话的机会,他们不会好好说话,或者说,他们只会吵成一团,用我一本书的书名来说,就是“众声喧哗”。

      众声喧哗的产生,前提是此前是鸦雀无声的年代。因为没有人受过好的训练,包括日常生活上,不会倾听他人;也包括社会治理层面,大家没有经历过讨论某个重大问题,再达到共识的过程。所以一旦可以发言,大家就爆发了。虽然众声喧哗有很大问题,但不能把这个问题扩大化,或者扼杀这个渠道。因为众声喧哗远远好于鸦雀无声。微博虽然是虚拟社会,但提供了公民自治的空间和可能性。

      是否实名也不应是强制命令,而可以由网络服务商或网民自由选择,而不是搞行政命令式的一刀切。

      一定程度上说,微博推动了“网络社会力”,在重大问题及政策上,公民可以发声,不再被垄断。就社会力的增加来看,微博在中国仍然有蓬勃的生机,有长远的发展空间。

      观点二

      “不大乐观”

      与运营方式有关

      口述:范东升[著名报人范长江之子、汕头大学长江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采访:羊城晚报记者何晶

      微博仍处上升趋势

      在我看来,互联网流量监测机构Alexa关于新浪微博开始“衰退”的这个数据并不代表微博这种新兴媒体在中国的发展趋势。

      微博在中国只有短短两三年的发展时间。从全球范围来看,微博作为新媒体的特殊形态之一,趋势肯定是在上升的。换句话说,即使中国的所有微博平台都变得和新浪一样,用户热情下滑,活跃度降低,至多表明发展过程出现暂时波动,也不能说微博已走向衰落。由于中国的国情,微博的发展会比其他一般社交媒体发展得更快。

      在美国,由于有facebook的存在,twitter的发展反而没有那么迅猛。因为facebook的发展规模乃至商业化速度都走在twitter前面。但即便如此,twitter也仍在快速发展,仍属全球排名第9的网站,2010年网站收入约1.4亿美元。

      在中国,由于并没有类似facebook这样规模的强势社交网站,因此,微博在中国比twitter在美国发展得更好,微博已然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中最主要的一种形态,社交媒体的很多功能和优势都在微博上体现出来。

      服务应该置于首位

      具体到新浪微博现在不大乐观的状况,我认为原因有很多,其中和它的自身运营方式有着莫大关系。例如新浪微博在最初创建时,客户拓展的工作做得细致、热情、周到,而绝不仅仅因为它是最早做微博的。但现在的客户服务我个人感觉不如以前。比如,前不久,新浪微博发给我一个邀请函,说想请我做年底微访谈,正好腾讯也说要做,而且谈的内容也差不多,都是关于新媒体方面的,最后我同意了腾讯的邀请而没有答应新浪。因为新浪的邀请口气生硬,给人感觉只是应景“办公差”;而腾讯的邀请函更有人情味,有关编辑还在微博上直接给我留言,等等,通过各种渠道再三联系安排。

      再比如,我常把同样的内容分别发到新浪和腾讯上,某一次新浪把我的一些帖子给删除了,而在腾讯上则完全没事儿。我问新浪的工作人员为什么被删,没有得到任何解释。我再重发,又继续被删。作为微博平台,服务应该置于首位,没有了这种服务意识,那肯定会流失越来越多的用户。

      赞同提倡实名制

      无论是Facebook,Twitter,还是中国的微博也好,在全世界任何国家这类“草根媒体”都会面临出现虚假、有害或不恰当的内容。这是全球性的大问题,但并不能说因为有这些问题,社交媒体就因此衰落。衰落的只是个案,如最早的社交网站Myspace的确是衰落了,但Facebook正蒸蒸日上。应该说,恰恰是由于社交媒体的覆盖率和影响力,正在远远超过许多传统媒体,因此如何解决虚假有害内容等问题才显得更加重要。但解决这个问题,不能简单地靠删帖。微博平台的确有删帖的权力,但在一定程度上讲,粗暴删帖也伤害了微博平台自身的影响力,因为会损害用户体验和信任。

      我认为,在符合法治原则的范围内,法文规管应该发挥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要把言论尺度收得过紧。如果什么都不让说,反而会伤害网站本身及背后的政府形象。

      我也赞同丹·吉尔默的观点:提倡实名制。因为只有建立在彼此知道对方是谁的基础上的交往,才是可信、真实的。一般地说,匿名的可信度相对较低,实名制更能保障信息的正确度和真实度,用户会对个人的发言更慎重、更负责,减少胡说八道的内容。当然我说“提倡”,并不是主张强制实行实名制,应该为愿意匿名的用户保留选择的空间。